- 相關推薦
2023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能力
新形勢下,二胎政策的實施,將直接拉動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這無疑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考驗。過去傳統的農業往往重視的是農產品種植問題,對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育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學習體系。因此,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積極面對市場風險,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使自身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3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能力,歡迎閱讀。
1、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源,社會生產的發展首先是農業。因此,農業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任何階段,其基礎作用都要不斷加強,且國民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是在提高農業現代化基礎之上實現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邁出了農業現代化最關鍵的一步。這一群體是以農民為主體,尊重市場規律,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觀念、良好的綜合素質以及一定的經營管理理念,并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新型職業農民不滿足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是希望在市場環境中,用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發揮農業新技術的最大力量。首先,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于農民的看法總夾帶著“貧窮落后”思想,農村地區,大多數農民的科技素質不高,沒有很好地學習和掌握現代農業在生產、深加工、營銷等方面的技能,重視農業生產過程,忽視了對農產品加工、營銷技能的培訓。其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內容中有著豐富的理論,但缺乏支撐理論的實踐操作。培訓老師和新型農民的知識結構體系不同,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農民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并且目前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相關政策較少,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得不到根本保障。最后,新型職業農民的經營管理意識普遍還比較淡薄,對市場經濟發展大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缺乏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能力,導致農產品銷售面狹窄,經濟利益縮水。
2、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能力的構成
現代農業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根據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進行科學合理管理的社會化農業方式。傳統的人畜勞動被現代技術性能優良的農業機器所取代,農業生產過程同加工、銷售緊密聯系,實現農工商一體化。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必須放眼于市場大環境,擁有一定的農產品經營管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由戰略規劃、戰略決策、資源整合能力、研發設計能力等組合而成。應用于現代農業則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2.1戰略規劃———了解市場、學會分析市場
新型職業農民在以市場為主體的大環境下,明確農業未來發展走向。了解農產品從產到銷全過程中市場所起的作用,熟悉流程,主動參與市場競爭,多渠道收集信息,調查不同農產品的市場份額,分析市場上某一農產品目前的供給狀況,合理判斷,進行正確的預測,降低農產品上市后出現的各種銷售風險。
2.2戰略決策——擺脫傳統觀念,做出正確決策
市場多變環境下,規律的發現與自身的決策能力密不可分。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發展規律和趨勢,要通過不斷比較、研究才能發現其本質,從而指導自身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做出正確決策。
2.3資源整合能力———加強金融知識的學習,將生產及人力管理資源不斷整合發展
以往的農業生產中,農民對于掌握金融方面知識的意識比較薄弱,對生產成本沒有一個合理的控制且農業生產計劃不明確。新型職業農民要通過系統學習了解金融知識,學會控制成本。在農業發展規律下,協調生產與人力資源的管理,對從種植、培育、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進行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合理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2.4研發設計能力——農產品創新培育模式,向高品質、高產量、低風險方向發展
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讓農產品市場對產品檢驗更加嚴格。農產品的質量從種植到營銷中要有全面的質量監控。網絡時代,運用農業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化平臺,對農產品的各個環境實行精準監控。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數據支持,創新培育模式,為農產品的高品質創造條件。
3、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策略
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針對其培訓要講究策略。地方相關部門首先要根據培訓對象、培訓要求、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培訓環境合理開展培訓活動。培訓計劃要事先擬好,內容的選取要根據培訓主體的需求進行分析。在調查中,了解農民對于經營管理培訓方面的期望和需求,總結新興職業農民的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狀況,提出新形勢下培訓的需求與期望。從實際出發,在符合農民的期望下,積極引導農民參與培訓中。培訓形式要根據課程內容進行變換,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發展出一些新培訓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并負責在課后收集培訓主體對培訓內容的反饋。其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想達到一個新高度,需要集經驗知識與實踐技能于一身,綜合素質強的教師團隊,除了具備深厚的經營管理能力外,還需要對農業有一定的了解,具備靈活多變的教學能力。最后,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方面的能力與意識,國家要同步制定科學、系統的考核方案,加快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逐步提高農業投入的總體水平,在政策支持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同時,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給農民一定的產業發展空間,鼓勵創新。構建新型農民培訓教育體系,地方相關部門整合各種農業培訓資源,定期檢查農業培訓機構,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體系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4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策略選擇的保障因素
4.1政策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指導方針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新型農業體系的發展,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納入現代農村建設發展的規劃中,提出利于農民培訓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培訓教育的資金投入,改善基層農民培訓教育條件,鼓勵農民根據本地區的發展進行自主創業。
4.2法律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保障
地方政府可以針對區域農業經濟出臺相關法規,使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有法可依,用法律的形式進一步細化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使新型職業農民這一新興職業逐步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
4.3資金投入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必要條件
沒有一定的資金投入,會導致地方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難以開展。資金除了可以運用在農民培訓學校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還可以對在新型職業農民中評比出學習突出,并具有一定創新技術的先進分子進行獎勵,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
4.4制度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考核的標準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引入競爭機制,邀請經營管理方面的專家和企業代表定時進行講座,同時將考核放入農業部門年度總結工作中,讓農業部門工作人員更加關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成果,用制度的力量提升雙方的效率。
5、結語
當前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新型職業農民的建設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通過合理有效的策略講解,并引入競爭機制,構建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平臺,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更好地理解經營管理,從而達到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目的。
如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第一、確立土地流轉和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制度。
只有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確立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才能營造職業農民存在和生存的法律環境。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農民土地流轉機制給工商資本或承包大戶的雇工農業不具備可持續性。主要原因一是高地租難以保證糧食生產的正常進行;二是雇工的高成本增加了農業經營者的風險;三是工商資本的短期行為難以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創新土地流轉機制,使之有利于家庭農場的形成。
第二、充分的社會尊重。
農業如何增加對農民的吸引力?除了收入的原因,農民社會地位低是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業的重要原因。因此給農民充分的社會尊重和應有的社會地位是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社會環境。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需要綜合措施,首先是經濟收入的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收入要通過經營規模的擴大、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政府的扶持得以實現;其次是生活環境的改善,要推動城鄉一體化,把公共服務延伸到鄉村,使農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務,建設美麗鄉村。其三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門檻,實行新型職業農民準入制度,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第三、系統的學習條件。
新型職業農民難以自然形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專門的教育培養,這是由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和責任所決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要接受全面系統的農業教育,而不是片面的專題教育或零散的技術培訓。需要專門的培訓機構針對職業農民的需求,制定培訓方案,為職業農民提高自身素質提供有效的培訓與教育服務。目前中國的新型職業農民主體是50歲左右的承包大戶和專業戶,他們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營經驗,對農業、農村有深厚的感情,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他們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利于農業文化傳承,也有利于農業后繼者的培養。
第四、城鄉一體化要素流動的環境。
新型職業農民來源可以是多元化的,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鼓勵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成為城市市民的同時,也要鼓勵城鎮人才到農村經營農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真正實現城鄉人才雙向流動。只有創造有利條件使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農村徹底融入城鎮,才能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提供空間;只有鼓勵和支持致力于從事農業的人才到農村創業,農業才能獲得健康發展。
新型職業農民的困境
1.1課程目標難設定與人才培養目標脫節
一般情況下,培養課程內容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來篩選。但多數情況下,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個體需要和用人單位需要脫節,沒有一個專門的培養目標來指明培訓的方向。以農產品經紀人培訓為例,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農產品經紀人國家職業標準》中雖然規定了農產品的培訓學時、培訓內容、培訓對象,但對培訓目標沒有進行清晰的界定,僅僅對職業能力特征進行表述:“具有一定的判斷、推理、計算、語言表達能力、色、嗅、味、觸感官靈敏,空間感,形體感強。”由此可見,這一培養目標比較籠統,并未對培養對象所應具有的知識能力和職業技術能力進一步細化,只是籠統概述分析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所應具有的能力與職業技術。因此,很難根據此類培養目標安排相應的課程內容。此外,參加培訓的學員素養良莠不齊,這給課程內容的選擇加大了難度。
1.2培訓課程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其課程內容應該與其生產崗位任務息息相關。但在實際的培訓過程中,各種原理、理論俯拾皆是,課程內容學科化嚴重,文化層次偏深、偏難,缺乏真正貼近受訓者的需求,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知識、技能、政策較少,不利于學員對知識的消化與轉化。
1.3培訓內容篩選困境
在定下培訓課程之后,需要對培訓內容進行篩選。若以48課時為例,要在短期內將多門課程全部上完,內容涉及范圍廣,培訓難度大。培訓內容的開發是以培訓對象的學習能力為依據。但目前,在篩選培訓內容時,往往會忽略受訓者的真實需求,或者不能照顧到部分素質教低的學員,導致培訓失去針對性。同時,培訓內容缺乏統一規劃,沒有課程標準,仍然沿襲高校管理的課程開發模式,導致培訓內容片面,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
【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能力】相關文章:
中層如何提升管理能力11-11
如何提高企業車間管理能力11-10
領導者應具備的管理能力12-15
怎么培養提升高層管理能力10-11
領導者應具備的危機管理能力12-06
怎樣提升人力資源管理能力04-07
優秀領導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管理能力12-14
領導者應該具備的管理能力有哪些06-16
企業領導者必備的四大危機管理能力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