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項標本采集注意事項
眾所周知,分析前質量控制是醫學檢驗質量控制中的重要環節。凝血四項檢驗結果的諸多影響因素中,標本采集這一環節占有極大比例。因此正確掌握凝血四項標本采集中應該注意的一些事項,對保證凝血四項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有著重要作用。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凝血四項標本采集注意事項的知識,歡迎閱讀。
凝血四項標本采集注意事項1
一、首先,我們先來看影響因素都有哪些:
(一)、與抗凝劑有關的因素
1、抗凝劑加入試管中過少;
2、從正在輸液的靜脈導管中抽血造成抗凝劑濃度降低;
3、誤用同種但不同濃度的`抗凝劑;
4、血液標本量過多;
5、抗凝標本誤用普通干燥試管。
(二)、與操作有關的因素
1、抽血不順利,時間過長,血液已經在空針里凝固;
2、試管過多,先后注入順序不對,最后注入抗凝管,造成血液在注射器里已經凝固;
3、血液注入試管后未立即輕輕混勻,使部分血液凝集;
4、混勻時間不夠,使血標本未與抗凝劑充分混勻。
二、通過以上幾點影響因素可以看出,只要采血時掌握幾點注意事項,不難采集出合格的血液標本:
1、叮囑患者處于平靜狀態,因為情緒激動、劇烈運動會引起血漿成分變化(如血小板增多,血凝和纖溶系統被激活致凝固活性增強);
2、選用真空采血管(目前絕大多數醫院已經普及)之凝血四項專用管(藍色)。需要采集多管血液標本時,將凝血四項管作為第一采血管。
3、采用肘部較粗且彈性好的靜脈取血,止血帶不可束縛過緊,束臂時間不應超過1 min,禁止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回血后應立即松開止血帶。
4、穿刺應順利,盡量一針見血。
5、采血量應以專用管刻度要求為準(一般為2ml),不宜過多或過少,影響抗凝比例。
6、采血結束后應立即顛倒混勻5-10次,不可用力猛搖。
7、30分鐘內將標本送往檢驗科,以便及時分離血漿。
凝血四項標本采集注意事項2
1、標本采集
1.1采集標本時,不宜長時間扎止血,靜脈穿刺最好一次成功,否則可能造成血管的損傷或組織因子進入血液,使凝血酶形成,加速血液凝固,從而影響凝血實的凝固時間導致結果誤差。12抽血不勝利,血液與抗凝劑未充分混勻,血漿中可見微小凝血塊,也可產生誤差。
2、抗凝比例
血量與抗凝劑比例不正確,也會使凝固時間延長或縮短,血液與抗凝劑的比例減少,造成凝血酶原時間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顯著延長,采集標本時加血液量應與管外的2定量指示處平衡,如果比例發生改變時將凝血時間造成延長或縮短,抽血后必須立即顛倒混勻,否則標本出現部分反應導致凝血因子消耗或激活以致凝固時間延長或縮短。
3、離心速度
離心速度不同也會導致凝血結果異常,標本的溶血、脂血卻會對凝血結果造成影響以3000G速度離心15in作為對照,實發現標本離心5in、10in時PT、APTT縮短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而FIB、TT結果影響無顯著性。當離心時間15in時,四組結果均無常影響。
說明離心時間對測質量至關重要,若離心時較短,就不可能使標本達到乏血小板血漿的水平,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肯定會血漿凝固時間造成影響。
由于有醫療單位受設備條件限制,在測時需將離心后的血漿從采血器具移至塑料測定杯中進行測定,轉移血漿對結果是否存在影響呢?實證明:血漿轉移后所測得結果明顯比用原采血器離心分離后直接上機測的時間延長。
據文獻報道血漿PH的.改變是凝固時間延長的主要原因,血漿從采血器中移出,由于標本定量減少與空氣接觸面積增大,使CO2更容從血漿溢出,從而使血漿PH升高,導致其凝固時間延長。此外,測定杯的不光滑表面又會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致使測定前即已消耗掉了部分凝血因子。這也可能是測定時間延長的原因之一。
4其它影響因素
標本采血時最好用第二管抗凝血,測定最好在采血后即刻完成。因血液離體即開始變化,如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易使凝血因子對熱不穩定,隨溫度增高和放置時間延長凝血因子活性逐漸喪失,使PT、APTT測得凝固時間延長,TT縮短。
所以標本的存放和放置時間的長短對凝血因子的消耗而導致辭結果的不同。目前,凝血實已廣泛應用到血栓與止血性疾病的診斷,冶療療效的觀察及病人術前,術中也凝血傾向的監測等諸多方面,其實結果的準確性顯著得到至關重要,我們通過實得出,要保證凝血實結果的準確性,做到測方法的標準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科的操作人員應當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標本采集2小時內測完成,不然,測定結果的不準確會導致臨床診斷和治療。人員要持有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準確的為臨床醫師提供可靠數據。
【凝血四項標本采集注意事項】相關文章:
采集標本對凝血四項分析的注意事項10-14
微生物檢驗標本的正確采集及注意事項09-26
血液標本采集影響因素09-15
血氣分析標本采集與護理07-10
各類檢驗標本采集要求10-14
特殊檢驗標本的采集方法08-21
血液檢驗標本的采集方法06-27
血液檢驗標本采集方法11-30
血培養標本采集的要點04-13
血液及骨髓標本的采集和處理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