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亞低溫治療的護理方法
亞低溫治療在臨床上又稱冬眠療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的鎮靜藥物,使病人進入睡眠狀態,在配合物理降溫,使病人體溫處于一種可控性的低溫狀態,從而達到使中樞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對外界及各種病理性刺激的反應減弱,對機體具有保護作用;降低機體新陳代謝及組織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減輕腦水腫及肺水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亞低溫治療的護理方法,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共18例,為1998年7月~2001年6月入住icu的病人,其中心肺復蘇后12例,顱腦手術后4例,感染中毒性休克2例。所有病人在實施亞低溫治療前均處于昏迷狀,均建立了人工氣道。
1.2亞低溫治療的實施 用氯丙嗪100 mg、異丙嗪50 mg及50 mg加生理鹽水稀釋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從靜脈泵入,待病人逐漸進入冬眠狀態,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明顯減弱,瞳孔縮小,光反射遲鈍,呼吸平穩,頻率相對較慢,深反射減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聯合控溫機(北京康諾技術發展公司生產,型號kn 01)的控溫帽、控溫毯或單獨利用控溫機的控溫帽、控溫毯對病人進行物理降溫,把病人的肛溫控制在34~35℃,鼻腔溫度控制在33~34℃,同時冬眠合劑的泵入速度改為0.5~2 ml/h持續靜脈維持。
2、護理體會
2.1環境要求 亞低溫治療的病人最好置于一個安靜、空氣新鮮的單間里,室溫應控制在2 0~25 ℃之間,以免因為室溫過高而影響病人體溫的下降和穩定。同時應定時進行室內空氣消毒,凈化室內空氣,以減少感染發生率。
2.2亞低溫治療的原則 臨床證明亞低溫治療對心肺復蘇后的腦復蘇、中毒性腦病、顱腦損傷及顱腦手術后腦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對有亞低溫治療指征的病人,應盡早、盡快實施亞低溫治療,使病人進入冬眠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機體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腦)結構、功能上的損害程度。冬眠深度不應過深,以病人進入睡眠狀態為宜,冬眠過深容易出現呼吸、循環意外。亞低溫治療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3~5天,最長為5~7天,病人渡過危險期后即可停止,因為時間越長,并發癥越多。
2.3神經系統觀察 亞低溫對腦組織無損害,但低溫可能掩蓋顱內血腫的癥狀,應特別提高警惕。復溫過快、發生肌顫易引起顱內壓增高。因此,應注意顱內壓的監測,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必要時給予脫水和激素治療。
2.4呼吸監測及護理 2.4.1呼吸頻率及節律 亞低溫治療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劑的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因此呼吸頻率相對較慢,但節律整齊。若病人呼吸頻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動度明顯變小,出現點頭樣呼吸,應考慮呼吸中樞抑制過度,因此應立即停用冬眠合劑,必要時予呼吸中樞靜脈滴入或行機械通氣。
2.4.2 人工氣道護理 冬眠合劑中的非那根具有明顯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變粘稠。若亞低溫治療過程中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發紺、吸氣“三凹征”,呼吸機頻繁高壓報警,聽診氣道內有干鳴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因此應重視病人人工氣道的管理,定時、及時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應重視人工氣道的濕化及溫化,糾正、維持病人水平衡,以維持呼吸道粘液-纖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發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2.5 循環監測 進行亞低溫治療的病人,應嚴密觀察循環系統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壓、脈搏、肢端循環及面色等。正常情況下,若亞低溫治療有效,由于冬眠合劑的抗腎上腺素能作用,病人應表現為微循環改善,肢端溫暖,面色紅潤,血壓正常,脈搏整齊有力,心率偏慢。若病人出現面色蒼白,肢端發紺,血壓下降,心律不齊,說明微循環障礙,冬眠過深及體溫太低,應立即停用冬眠藥物并給予保暖,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必要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改善微循環。
2.6 體溫護理(監測) 體溫監測是亞低溫治療中的一個重點項目。亞低溫治療是否有效,有否并發癥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與體溫的控制情況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應保持病人的肛溫在34~35℃之間,頭部重點降溫的病人可維持鼻腔溫度在33~34℃。若病人的體溫超過36℃,亞低溫治療的效果較差,若低于33℃,易出現呼吸、循環功能異常,體溫低于28℃易出現室顫。對于體溫過低的病人,應適當降低冬眠合劑的量,必要時停用并對病人采取加蓋被子、溫水袋等保暖措施。
2.7 物理降溫的實施 在亞低溫治療中,使用冬眠合劑的時候必須配合物理降溫。一般使用降溫機或冰袋,應在病人進入冬眠狀態,各種反應減弱或消失后開始物理降溫,否則在降溫過程中病人易出現寒顫反應而引起機體代謝增加。降溫速度以1~1.5℃/h為宜,3~4小時即可達到治療溫度。在進行物理降溫時,應避免病人凍傷。
2.8 體位護理 冬眠合劑中的氯丙嗪和具有擴張血管降血壓作用,因此亞低溫治療中的病人最好平臥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動或搬動,否則易出現循環不穩、體位性低血壓。
2.9 復溫護理 亞低溫治療結束復溫時應先撤去物理降溫,讓體溫自然恢復,同時逐漸降低冬眠合劑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劑。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劑,以免病情反復。若體溫不能自行恢復,可采用加蓋被子、溫水袋等方法協助復溫。
2.10 基礎護理 亞低溫治療的病人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差,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因此應做好病人的皮膚、口腔、泌尿道等護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時使用氣墊床,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及褥瘡等發生。氯丙嗪易引起便秘,因此應注意觀察病人有無腹脹、便秘出現,必要時進行灌腸或使用緩瀉劑。
拓展:關于亞低溫治療顱腦損傷護理
1、亞低溫治療的相關概念及適應證
1.1相關概念
國際上一般按體溫高低將低溫分為4個等級:輕度低溫為33~35℃,中度低溫為28~32℃,深度低溫為17~27℃,超深低溫為4~16℃。亞低溫包括輕度低溫和中度低溫,范圍為28~35℃。
1.2適應證
臨床亞低溫治療的主要適應證:(1)GCS評分為3~8分,伴彌漫性腦水腫、腦挫裂傷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2)腦干損傷;(3)存在顱內高壓且難以控制;(4)中樞性高熱;(5)肺性腦病、肝性腦病、心跳驟停等多種原因導致患者顱腦出現缺血缺氧、水腫、顱內壓升高等病變。
2、亞低溫的腦保護機制
越來越多的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均證實了亞低溫在顱腦損傷的治療中具有神經保護的效果,可以防治繼發性神經元損害,有效降低顱腦損傷的殘疾率和死亡率。亞低溫治療的腦保護機制是復雜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亞低溫治療對伴有中樞性高熱的顱腦損傷患者可以直接起到降低體溫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隨著體溫下降,腦組織代謝率降低(6%~7%)/1℃,氧代謝率下降(6%~9%)/1℃,即意味著亞低溫治療可以有效地減少腦損傷后腦細胞氧耗量、降低腦組織代謝率,可以減少腦組織乳酸堆積、使腦組織乳酸清除率恢復至正常范圍,可以改善腦細胞能量代謝,促進損傷的神經功能恢復。
2.2亞低溫治療對伴有中樞性高熱的顱腦損傷患者可以直接起到降低體溫的作用
研究結果認為,隨著體溫下降,顱內壓降低5%/1℃,即意味著亞低溫治療可以有效地降低顱內壓、提高顱腦的灌注壓、增加顱內血流量,從而改善顱內的血流循環和營養供給。
2.3亞低溫治療對伴有中樞性高熱的顱腦損傷患者可以直接起到降低體溫、降低顱腦溫度的作用
動物試驗發現,顱腦損傷可以破壞血腦屏障,采用亞低溫治療后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復血腦屏障的功能。由此推斷亞低溫治療可以保護血腦屏障,改善顱腦損傷后血腦屏障通透性,有效抑制損傷后急性高血壓反應,降低顱內壓,提高顱腦的灌注壓、增加顱內血流量、減輕腦水腫。
2.4亞低溫治療對伴有中樞性高熱的顱腦損傷患者可以直接起到抑制釋放內源性有害物質
降低正常腦組織細胞外液NO的水平,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物的堆積,抑制腦組織的炎癥反應,減輕對腦神經元的毒性作用,減少對腦細胞的損害,達到減輕或防止繼發性腦損害的目的。
2.5亞低溫治療對伴有中樞性高熱的顱腦損傷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外傷
后海馬區微管相關蛋白-2的丟失,改變腦缺血區DNA與轉錄因子的結合活性,減少腦細胞結構蛋白破壞,促進蛋白質合成的恢復,使受損傷神經細胞結構和功能得以恢復。
2.6亞低溫治療對伴有中樞性高熱的顱腦損傷患者可以降低促凋亡基因的表達
降低神經元凋亡數量,同時增加抗凋亡基因的表達,達到減輕或防止繼發性腦損害的目的。2.7其他:亞低溫治療對伴有中樞性高熱的顱腦損傷患者可以減少鈣離子內流,阻斷鈣對神經元的毒性作用,減輕細胞內鈣超載;可以激活通路和增加營養因子的表達、上調細胞生存途徑;可以減輕彌漫性軸索損傷、改善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降低顱腦損傷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亞低溫治療的具體方法
3.1降溫時間
有研究認為,正常腦組織在缺血3h后就可能出現不可逆變化,所以亞低溫治療實施越早神經功能恢復和預后就越好,可以有效降低中樞性高熱和繼發感染所致的體溫升高,有效地挽救患者缺血半暗帶神經細胞,從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一般認為發病后3h內可開始進行亞低溫治療。
3.2降溫方法
冰水保留灌腸、鼻腔灌注、洗胃、腹腔灌注、靜脈注射以及硫酸鎂靜脈注射誘導可以輔助體表降溫。冰毯機可以通過大面積的體表進行降溫;血管內導管降溫可主動控制性復溫,降溫效果可靠且并發癥較少;超冷液體線圈是局部降溫、并發癥少;低溫金屬板(-20℃)是快速無創的體外降溫方法;RhinoChill鼻內冷卻便攜式裝置,該裝置可以進行前端噴射性降低溫度,對大腦及核心溫度有效降低,使腦部的溫度快速冷卻。
3.3維持低溫時間
腦損傷后神經組織無菌性炎癥反應、高顱內壓等持續高峰為3~7d,程度越重持續時間越長。如果亞低溫治療時間過短,腦水腫仍處于高峰期,復溫后容易反跳;如果亞低溫治療時間過長,血液流動速度慢,機體的凝血功能受損、免疫力降低。所以,應該個體化定義,根據腦組織病理生理特點、臨床指標等來判斷復溫的時機。
3.4復溫方法
復溫階段可采用自然復溫法或主動復溫法。大家多傾向自然復溫法在亞低溫治療結束后,將患者置于25~26℃的室溫中進行復溫,每4h體溫升高1℃,持續12~20h,使其體溫恢復為36.5~37.5℃。
4、亞低溫治療的并發癥及相應護理
亞低溫治療可以有效保護患者的腦功能,同時,亞低溫治療也可能引起相應并發癥,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須加強觀察和護理。
4.1降溫過程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體溫下降2~3℃就可以較明顯地減輕腦缺血以及腦外傷對腦功能造成的損害,并可以使并發癥發生率降低32%。因此,為保證患者體溫的有效下降和持續穩定,宜將患者置于安靜、空氣新鮮的單人間或雙人間,保證室內溫度和濕度保持在適宜狀態,對探視時間和人數進行嚴格限制。
4.1.1心律失常及相應的護理。竇性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緩和竇性心動過速)是亞低溫治療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分析其機制:(1)在亞低溫誘導期,隨著體溫的逐步降低,可以影響腎小管的功能,進而影響下丘腦,導致機體出現低溫性多尿、體液排出過多、循環血量減少,進而導致各種心律失常。(2)在亞低溫誘導期,隨著體溫的逐步降低,可以減緩血液的循環速度、降低機體的新陳代謝,引起心率減慢而出現竇性心動過緩。(3)體溫的降低會誘發迷走神經興奮,可以引起心率增快而出現竇性心動過速。護理措施:亞低溫期間需要給予24h動態心電監護,患者的心率維持在>60次/min,舒張壓維持在50~60mmHg(1mmHg=0.133kPa),平均動脈壓維持在80mmHg左右。掌握亞低溫治療禁忌證,<16歲者和>70歲的老年人以及原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盡量不采用亞低溫療法。
4.1.2寒戰及相應的護理。寒戰的可能機制:亞低溫誘導期,隨著體溫降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素和皮質激素的分泌均受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降低,血液循環速度減慢,血液的黏度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神經內分泌的改變可能將機體的自我平衡機制激活,為對抗溫度降低而出現血管收縮、寒戰以釋放大量熱量。但是寒戰消耗大量的氧,降低機體的血氧分壓,減少機體的氧供,同時產生的大量熱量會對腦部功能恢復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要積極加強護理進行有效的管理。護理措施:在亞低溫誘導期護理時,嚴密監測各種機器的運作情況,嚴格執行肌松劑及鎮靜劑等醫囑,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匯報給醫生,調整合理的治療劑量和給藥次數,有效保證機體溫度平穩降低,避免體溫忽高忽低的波動性。
4.2低溫維持過程
4.2.1呼吸道的護理。臨床觀察分析發現,亞低溫治療過程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較高。其可能的機制為:(1)亞低溫治療過程中由于患者體溫降低,引起鉀離子、鎂離子等細胞內移等病理改變,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內環境紊亂,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抗感染能力減低,容易并發各種感染;(2)隨著體溫降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素和皮質激素的分泌均受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降低,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速度減慢,血液供氧量降低,血液的黏度增加,降低了機體的抵抗能力,患者呼吸系統的咳嗽反射減弱,痰液不易排出而積聚在呼吸系統,易殘留病菌,容易導致肺部感染。護理措施:注意患者的口腔清潔,增加口腔護理次數,口腔護理2~4次/d。加強吸痰和霧化吸入,定時翻身叩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護理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的皮膚是否有紫紺,觀察呼吸次數、深度,觀察咳嗽反射及咯痰的顏色、性狀、數量、異味等,對雙肺的呼吸音進行監護,根據醫囑給患者進行霧化吸入,必要時給予吸痰,甚至使用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在進行霧化吸入、吸痰、呼吸機機械輔助呼吸時需注意嚴格無菌操作。
4.2.2胃腸道的護理。臨床觀察分析發現,亞低溫治療過程中患者胃腸道不適癥狀較多。其可能的機制為:(1)顱腦損傷是一種應激源,可以誘發機體出現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機體出現各種應激反應,促進胃酸分泌,導致胃黏膜缺血、壞死、出血。(2)低溫狀態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素和皮質激素的分泌均受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降低,凝血功能障礙,導致機體容易出現消化系統出血等并發癥。(3)低溫狀態可使消化系統的血液循環減慢、血液供給減少,導致胃腸蠕動減慢、胃腸的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障礙。護理措施: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皮膚顏色、有無嘔吐及嘔吐物性狀和顏色、有無黑便及量,定期化驗血常規、凝血功能及電解質的變化等。低溫可能會對腸蠕動造成損傷,如果在為患者提供亞低溫治療的同時,及時給予鼻飼治療可以預防胃腸道功能損傷,選擇適當的鼻飼營養時機和適宜的營養液溫度。
4.2.3皮膚的護理。臨床觀察分析發現,亞低溫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皮膚容易出現損傷。其可能的機制為:亞低溫患者由于長期臥床,皮膚大面積與冰毯接觸,容易發生褥瘡和凍傷。護理措施:嚴密監測患者皮膚的溫度和顏色變化,如皮膚出現花斑說明末梢循環不良,應加強護理,給予按摩與必要的保暖;每隔2h要翻身1次,翻身時動作輕柔,防止暴力導致皮膚損傷;及時更換床單衣褲,保持床單清潔平整;降溫毯上平鋪雙層大單或治療巾墊于軀干部位避免和患者皮膚直接接觸,在患者臀部墊1塊紙尿片,戴冰帽時可以用小毛巾或軟布隔開耳廓及頸部,以免凍傷。
4.3亞低溫治療的復溫過程
復溫過程是亞低溫治療的重要環節,科學、規范的恢復體溫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在體溫恢復的過程中,由于體溫逐漸由低到高,將會引起機體的血管擴張,血液分散至體表、四肢等部位,導致回心血量減少、血壓降低。如果過快的升高體溫,將導致血氧濃度降低、反跳性高熱,嚴重時甚至出現低血容量休克等嚴重并發癥。因此,需要科學、規范、緩慢的恢復體溫,有效避免復溫過快可能導致的上述問題。護理措施:復溫過程對患者的血壓、心率、體溫、呼吸等生命體征進行監護,針對復溫過程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注意其動態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復溫期間需要選擇合適的復溫速率,可以采用階梯式復溫方法,先停用冰毯,再停冰帽,然后蓋上棉被。
5、亞低溫治療的護理展望
顱腦損傷伴中樞性高熱的致死率和致殘率一直位于各類創傷之首,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設備的更新,對重癥顱腦損傷伴中樞性高熱的患者采用亞低溫治療技術已經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該方法已經在臨床中普遍開展。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亞低溫治療的最佳時間點、降溫持續時間及降溫速度和復溫的技術,以保證取得最佳療效的同時,有效避免不良反應。
【亞低溫治療的護理方法】相關文章:
紋身的護理方法05-15
心衰患者的護理方法10-09
嬰兒的正確護理方法12-08
護理分級方法介紹03-22
貓咪的口腔護理方法08-23
6個快速治療口腔潰瘍的方法10-13
護理風險識別的方法06-05
護理倫理學的方法11-01
男人發燒正確護理方法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