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環境會計核算的理論假設
環境會計是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目標,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一體化,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環境會計核算的理論假設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1)會計主體的假設
環境會計主體的假設至今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解說,但是從總體意思而言,可以歸納為特定的會計主體不僅要披露自身經濟活動的情況,還要將所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和非財務信息極其所發生的重大事項及時對外報告。
從宏觀角度而言,作為資源擁有者,由于生態資源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因素之間所形成的鏈條式影響,所在國家必須對其資源開采產生的成本、補償、收益的取得等進行宏觀范圍的核算。從微觀角度而言,會計主體這一假設注重的是行為特性,而非所有權特性,即在參與經濟活動的同時,會計主體還可能對其他主體或周邊的事物產生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如工廠的運營排污導致周圍居民健康狀況的惡化等。但是這種非財務披露至今并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得以衡量,是傳統會計無法滿足的。
(2)持續經營的假設
能夠持續經營是每個公司企業的目標和期望,但就目前環境不算加速惡化的形式來看,所有的經濟活動會因此而被迫終結。 因此,在不斷開發的同時,要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把此責任納入經濟活動的目標當中去,并采取一定的方法對其進行核算、計量、評估等,控制好量的尺度,只有如此,會計主體才能較為順利地持續經營下去。
(3)會計分期的假設
為了使會計使用者能夠及時了解相關環境會計信息,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會計主體不僅應當提供財務信息,還應當包含重大非財務事項,二者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而且要保持各個期間信息的連貫一致。
(4)多元化的假設
當環境資源被納入會計系統以后,存在商品性和非商品性兩種形式,在計量上還未存在一定的標準,具有模糊性,而且有些環境狀況指標,如空氣質量的變化程度、水資源的污染程度、沙塵暴強度等,很難用貨幣衡量并說明。
拓展:
(一)環境成本與環境會計的緣起
科技進步和工業化引起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引發了資源的迅速耗竭,環境污染日益惡化。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有關各方要求企業建立并實施環境成本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聯合國在《環境管理會計———政策與聯系》中將環境成本定義為“與破壞環境和保護環境有關的全部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內部成本”。而環境保護成本是指“企業發生的,與預防處置計劃控制和改變行為、損壞修復等對政府和人民存在影響的成本”。這一定義,以明確企業的環保責任為中心,將企業對環境的影響負荷費用和預防措施開支列入核算對象,提出環境成本的目標是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及執行環境目標所應達到的要求,處理好盈利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可以說,環境會計的思想符合了我國建設“和諧社會”以及“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環境成本的會計確認
環境成本與傳統的產品成本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異,兩者的差異和聯系。一般來說,環境成本確認有兩方面:一是微觀環境成本確認,是以為達到環境保護法規所強制實施的環境標準所發生的費用。我國目前的環境標準包括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環保基礎標準、環保標準和環保樣品標準。企業要達到這些標準要求,發生增加環保設備投資及營運費用時,則確認為環境成本。二是宏觀環境成本確認,如果是在國家實施經濟調節手段保護環境時,企業所發生的環境稅、環境保護基金的征收和對超標準排污企業征收的排污費等成本費用。
(三)環境成本的會計計量
環境會計計量是把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和由此而獲得的經濟效益采用科學方法作定量性的測定、定性分析并加以公布。與財務會計計量有所不同,環境會計計量通過對環境綜合措施的投入成本、投資額、費用額的計算來評估經濟效果和環境保護效果,從而可以量化管理環境保護活動的支出和經濟效果并對未來的環境工作進行指導,使人們更好地開展環保活動。
(四)環境成本的會計核算
環境成本核算是以貨幣或非貨幣的形式對企業環境活動中的資源耗減和環境污染損失的衡量,并在其真實統計和合理評估的基礎上,從實物和價值兩方面運用核算賬戶和比較分析來反映其總量和結構以及供需平衡狀況的經濟活動。環境成本會計核算的核心是環境成本的資本化和費用化問題。應予以資本化的環境成本:能提高企業所擁有的其他資產的能力,改進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能減少或防止今后經營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職工的健康。此外,為減少或防止潛在污染進行的投資從而獲得某些跨越期間的環境保護收益的成本也應予以資本化。應予以費用化的環境成本:廢物處理、與本期經營活動有關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動引起的損害、持續的環境管理以及環境審計成本,因不遵守環境法規而導致的罰款,因環境損害而給予第三方賠償,以及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其他與環境相關的成本。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1SAB)提出資本化的環境成本的范圍包括:對現有機器設備進行環境改造和購置污染治理設備的支出,環境污染清理支出中能夠提高資產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支出。費用化的環境成本包括:防止環境污染的支出,資產的環境檢修支出,環境違規罰款支出。核算的內容主要是對每一類自然資源環境的實物和價值進行核算,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價值進行綜合核算以及將自然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全面反映國民財富的變化。
(五)環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綜合來說,環境成本控制可以分為事前規劃、事中控制和事后處理。一是事前規劃法。事前規劃法是指綜合考慮整個生產工藝流程,把未來可能的環境支出進行分配并納入產品成本預算系統,提出各項可能的生產方案,然后對各項可能方案進行價值評估,從未來現金流出比較中篩選出支出最少的方案來實施,以達到控制環境成本的目的。這種方法貫穿了“事先預防,未雨綢繆”的思想,需要企業具備良好的管理和規劃體系,才能夠取得環境控制成本與環境事故成本之和最小。二是事中控制法。事中控制法就是在生產過程中,確定合理的生產規模,采用有利于環境的技術和工藝,選擇環境負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盡量回避和減少擴大環境負荷而追加的成本。這種方法也是一種“相對”的預防方法,它要求企業對排放的廢棄物做到跟蹤監測,盡可能達標排放,從而減少事故損失和罰款支出。三是事后處理法。事后處理法就是企業在污染發生后設法予以清除,把發生的支出確認為環境成本。這既是傳統的環境成本管理方式,也是一種“迫不得己”的最后辦法。優點在于無需改動原有的生產工藝流程,只著眼于對現行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環境支出進行控制,因而對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影響不大。缺點是在企業生產工藝流程既定的情況下,企業環境成本降低的空間不大,控制效果也不明顯。
(六)環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目前,由于環境成本會計的不完善,相應的制度規范還未以完整文件形式出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主要還是依賴企業的主動性和自愿性。我國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且是被動性,僅對一些污染較嚴重的企業在報表上反映一些環境信息,且多以排污費、管理費形式出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企業未建立有效的內部環境管理機構,環境成本的會計信息來源不明,環境成本的范圍和標準缺乏明確的規定。目前,國內企業中設立環境管理部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不能提供明確的環境成本分析數據給財務會計部門。因此,各個企業應該考慮在有效界定環境成本范圍和內容基礎上,建立完整的環境信息系統。
二是企業對發生的環境成本進行會計處理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環境會計遠來形成環境成本按照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要求進行分類、歸集和分析。比如:企業支付污染費造成的環境成本與企業進行環境治理所發生的成本如何比較,如何優化環境管理,如何進行投資項目的環境決策。
三是在環境會計批露中,環境成本一般含在企業的管理費用中,既不能看出企業的環境成本占總體成本的比例,也不能看出企業環境管理的績效,環境會計并未明顯區別于傳統成本會計。
對此,筆者認為,環境成本信息披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規范:一是環境會計披露必須適應人們對環境關心的要求。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意識的提高,應充分考慮自然界多種物質資源的消耗、破壞的更新和補償,使自然環境保持其原有的良好狀態。二是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必須堅持強制披露與自愿披露相結合的原則,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先采用文字說明、補充資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環境會計信息。三是要堅持成本效益原則,因為要合理的將環境成本信息全面披露出來需要一系列復雜的調查、采集數據、方法研究及計算,盡可能地兼顧經濟效應和環境效應,盡可能用少的成本獲取較佳的效益。綜上所述,環境差異對于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不同的環境產生不同的會計核算形式和職能。把握好環境演進對于會計發展的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的會計制度和準則對于成本和財務會計的發展大有裨益,此外,還應該加強對環境成本會計這類適應最新社會發展需要的會計形式的研究和規范,促進人與自然、當前與長遠的和諧發展。
【環境會計核算的理論假設】相關文章:
2016年初級經濟師經濟基礎備考資料:人性假設理論07-29
企業危機管理的五種假設06-02
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建議12-27
財務會計基本假設分析10-23
對待客戶,千萬別做這5種假設07-08
怎樣區分、深刻理解會計假設?08-15
作曲的基本理論09-20
什么是IVR營銷理論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