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冬至習俗有哪些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北京冬至的習俗
冬至節與眾多節令一樣,在老北京的民間也傳承著很多習俗。下面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關于北京冬至的習俗,歡迎閱讀。
飲食:過冬至吃餃子 流行核桃、柿餅等零食
對老北京人來說,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餃子。不過,劉一達介紹,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也就是說,最早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的食物名字應該叫“餛飩”,至于它的由來,則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面粉制成形似如今餃子形狀的食物,取“渾”與“屯”之音,就是“餛飩”,以求平息戰亂。
“除此之外,也有一種說法,即餛飩就是渾氏和屯氏兩位首領發明的,方得此名。”劉一達介紹,過去,人們認為冬至開始,陽氣上升,但天地之氣仍處于“混沌”相交的狀態,“所以要在這一天吃餛飩,取混沌初開之意”。
到了后來,餛飩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食物,在大年夜也要吃。劉一達說,按照時令計算方式,民間歷來有“新年舊年交在子時”的說法,至此,取其諧音,餛飩也更名為“餃子”。
“此外,一些材料也提到,舊日北京百姓家像過除夕夜那樣,準備節日要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肴等,其情景很像除夕守歲,故稱為‘冬至夜’。”北京天橋民俗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興力介紹道。
娛樂: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 “拖冰床”為戲
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嚴寒氣候的正式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劉一達說,冬至后農事減少,也不利于室外活動,所以,老北京人一般都開始“貓冬”,“講究一點的游戲,大家會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精力充沛一些的男孩子,會在什剎海、護城河結冰后玩‘拖冰床’的游戲”。
所謂九九消寒圖,劉一達介紹,上下橫豎九格,總數為八十一,按照“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在當中”的口訣,顏色也有規矩,根據每天天氣填描,“這樣等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消寒圖便大功告成了”。
相對而言,有些文人、士大夫的游戲,則要更加講究一些。他們大多會擇恰逢數為“九”之日,相約九人飲酒,取“酒”與“九”諧音之意,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仍然是表示“九九消寒”之意。
“舊時,那些喜愛學習武術的青少年均在冬至日這天拜師開始學藝,老北京稱之為‘看冬’之俗。”趙興力表示,這些民俗在資料上也有記載,但多數屬于當時有錢人的娛樂活動,“窮苦人中所見極少”。
拓展:盤點冬至習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以下為具體歸類:
冬至古代傳統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南北地區的七大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4、紅豆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6、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7、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北京冬至的習俗】相關文章:
北京冬至習俗有哪些12-21
潮汕冬至習俗12-21
莆田冬至習俗12-17
廣東冬至習俗12-23
浙江冬至習俗09-05
蘇州冬至習俗12-23
上海冬至習俗11-29
冬至的習俗有哪些12-20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