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腦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知識
急性腦血管病又稱為腦卒中,是各種原因導致腦血管發生病變,引起腦部疾病的總稱。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為120~180/10萬,死亡率為60~120/10萬。它與心臟病、惡性腫瘤并稱為大多數國家的三大致死疾病。關于健康教育知識,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腦血管疾病健康教育
脈畸形供血動脈與引流靜脈的詳細情況,便于術前能綜合的計劃更安全、更合理的手術方案,造影過程中需請病人予以配合。由于公眾對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認識不足,不重視體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向年輕化、普遍 化蔓延,因而在我國腦血管病病死率有降低趨勢的狀況下,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卻在上升。因此它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極為重要,預防腦卒中的關鍵是健康教育。 特別提醒大家,腦卒中是可以預防的,并且大多數是可以治愈的,腦血管病的早期治療對于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非常重要,因此,患者應盡量熟悉腦血管病的相關知 識。腦卒中分為兩大類,它們是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動脈硬化性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一、腦出血病人的健康教育
腦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俗稱“腦溢血”,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
1、病因:絕大多數腦出血是因高血壓所致,以高血壓病伴發的小動脈硬化在血壓驟升時破裂所致。其他因素:腦動脈粥樣硬化、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動脈瘤、血液病、腦動脈炎等。
2、誘發因素:高血壓(服用降壓藥物不當,導致血壓不降或降得過低)、情緒不佳(指生氣、激動、焦慮、悲傷、驚嚇、恐懼等)、用力排便、氣候變化、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酗酒成癮)、在腦力緊張活動時易誘發腦出血。
3、用藥的目的: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控制血壓防止進一步出血。
(1)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常用藥物包括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控制高血壓:血壓顯著高于正常時給予降壓藥物,防止再出血。
4、各種檢查的注意事項:
(1)CT:頭顱CT檢查目的是協助診斷和確定病變的部位,對人體無危害,也沒有痛苦。
(2)核磁共振(MRI)是一種以磁場值標記人體內共振核的位置,通過原子核對外界磁力的反應來獲取被檢體化學信息的一種全新方法。常用于腦血管病變的檢查。檢查時注意事項患者要安靜,保持不動;身體內不能有金屬物體:如鑰匙、手表、起搏器、金屬支架等。
(3)其他檢查:在發病急性期,可約床旁檢查,如胸片、彩超等。
5、飲食指導
(1)急性期飲食:因腦出血后需要絕對臥床休息,體力活動減少,應食用易消化吸收的流食或半流食。流食如牛奶、豆漿、米湯、菜湯等,易于消化吞咽,每日6次,每次200ml~250ml;半流食如粥、面片湯、面條湯、餛燉等軟爛、易消化、易咀嚼的飲食,每日5次。必要時給予鼻飼飲食。
(2)恢復期飲食:
1)低鹽:食鹽的攝入量<2g/日,少食含鹽多的食品,如咸菜、醬菜、醬油、腌制品、海產品等。
2)低脂肪:肉類75g/日,可食瘦肉、牛羊肉、去皮禽肉、魚,少食肥肉、加工肉制品、油炸食物、動物內臟等;食用油20g/日,可食用色拉油、花生油,避免動物油、黃油等。
3)粗纖維飲食:多食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菠菜、粗糧、豆類、谷類、新鮮蔬菜水果類等,可促進腸蠕動,預防大便干燥。
6、活動與鍛煉
(1)開始鍛煉的時機
50-60%的病人在腦卒中之后可以恢復到生活自理,80%可以重新獲得行走的能力。中風發生后,應在急性期生命體征穩定就立即開始,中風病人在發病頭3個月中,功能改善最大,即便如此,康復鍛煉也應持續更長時間,以防功能減退。
(2)鍛煉的原則
早期開始,先主動,后被動;癱瘓肢體各個肌肉、關節都要鍛煉到;不能過分勞累,要在病人能承受的范圍內;要重視對病人的心理治療;應重視對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應重視對于卒中復發和卒中合并癥的治療。
(3)急性期的鍛煉方法
病人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進行活動與鍛煉,腦出血后7~14天。
1)急性期:要絕對臥床休息。每2小時翻身1次,盡量減少仰臥位。同時保持各肢體于功能位。功能位是將患肢是將患肢平放,手關節稍背屈,肘關節稍屈曲,上肢稍高于肩部水平,避免關節內收,下肢用夾板將足底墊起,使踝關節呈90度角,避免足下垂,膝關節下墊一小枕,使腿微屈,并支托外側,避免下肢外旋。以上方法由護士協助。病情穩定后,由護士指導或家屬協在床上鍛煉,適于體力弱的病人。
2)關節活動:被動運動活動順序為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幅度從大到小。患者也可用健側幫助患肢進行被動運動,以避免健側肢體功能退化。按摩可促進血液、淋巴液回流,對肢體功能恢復也有幫助。
(4)恢復期的鍛煉方法
1)良肢位的擺放:
① 仰臥位方法:頭部放在枕頭上,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當,胸椎不得出現屈曲。患側臀部下方墊一個小枕頭,使患側骨盆向前突,防止髖關節屈曲、外旋。患 側肩關節下方墊一個小枕頭,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沙袋,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
②患側在下方的側臥位方法:患側肩胛帶向前伸、肩關節屈曲,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下面墊一個枕頭,背部擠放一個枕頭,軀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體位。
以上兩種臥位對患側不良刺激較大,容易誘發異常的反射活動,因此不宜長時間采用。
③患側在上方的側臥位方法:最佳選擇。在側臥著的患者軀干的前面和后面,各墊放一塊高枕,用以保持身體的穩定。患側上肢充分前伸;肩關節保持在屈曲約100о的位置;患側上肢下方墊一高枕。患側下肢的下方需墊放一長枕,一直放至足部,防至踝關節出現內翻;髖關節和膝關節保持屈曲位。
2)臥位鍛煉方法:
為了預防關節攣縮和早期使患者體會正常的運動感覺,促使運動功能改善,在臥床期進行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具體的被動活動范圍可參考下列標準:
肩關節:屈曲0о~90о
外展0о~90о
外旋0о~30о
肘關節:屈曲20о~120о
前臂:90о旋后位~中立位
①上肢的關節活動度訓練
A:肩關節的屈曲和外展
治療者一手握住患側上肢做肩關節的屈曲和外展運動,另一側手固定肩關節加以保護。
B:肩關節的內旋和外旋
治療者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腕關節在90度范圍內活動。做肩關節的內旋、外旋被動運動要注意保護關節。
C:活動肩胛骨
在臨床上,很多患者即使全身處于松弛狀態的發病初期,肩胛骨周圍的肌肉也會是異常緊張,在此期間不做任何處置,肩胛骨會被周圍的肌肉及其他組織固定住。所以充分活動肩胛骨,保持肩關節活動范圍很重要。
治療者一側手握住患側上肢,將患側上肢固定于外旋位,另一側手沿肩胛骨內側緣將肩胛骨向上方、下方、前方推動。
D:肘關節的屈曲和伸展
治療者一手扶持患肢腕關節上方,另一手固定肱骨遠端,在完成肘關節屈曲的同時前臂旋后,屈曲135度。完成肘伸展的同時完成前臂旋前,伸展可達0~5度。
E:肘關節的旋前、旋后
治療者一手扶持患側腕關節使其背曲,另一手固定肱骨遠端,使肘關節屈曲90度,并固定在體側,進行從掌心向下與地面平行的位置至掌心向上與地面平行的180度旋轉。
F:腕關節的運動
治療者一手固定前臂,另一手四指握患手的掌面,拇指在手背側,充分地做好腕關節屈曲和伸展被動運動。
G:手指關節
掌指關節和手指關節都是攣縮的好發部位。治療者一手在患手的尺側固定,另一手四指在患手的手背側,拇指在患手掌側使掌指關節完成屈曲90度,伸展30~45度運動。
②下肢的關節活動度訓練
A:髖關節的伸展
治療者一手將健側下肢充分屈曲,以固定骨盆,另一手下壓患側膝關節,使髖關節充分伸展。
B:髖關節內收和外展
輕度外展健側下肢,利用沙袋固定健側下肢,治療者一手托膝關節后方,另一手握足跟,做髖關節的內收和外展運動。
C:髖關節的內旋和外旋
患者呈髖關節屈曲位,治療者一手扶持患者小腿近端,另一手固定足跟,以髖關節為軸,向內、外側擺動小腿,完成髖關節的內旋和外旋。
D:股二頭肌牽拉訓練
方法1:治療者一手固定健側下肢維持伸展位,另一手保持患肢膝關節伸展,同時用肩部上扛動作完成髖關節屈曲,使股二頭肌牽拉。
方法2:用沙袋固定健側下肢,治療者一手下壓膝關節維持伸展,另一手上抬足部使髖關節屈曲。
E:踝關節的被動運動
足下垂嚴重影響步行能力,必須早期開始預防其發生。治療者用一手固定踝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后下方牽拉,同時用右手前臂將足底向踝關節屈曲方向運動。做被動的屈曲踝關節運動十分重要。
F:足趾被動運動
治療者左手固定前腳掌,右手活動跖趾關節和趾趾關節。
③訓練的原則
A:早期開始,一般可在發病后病情穩定的2~3天進行。
B:患者應取仰臥位。
C:兩側均要進行訓練,先做健側,后做患側。
D:活動某一個關節時,近端關節必須予以固定。
E:手法要輕柔適度,避免產生疼痛。
F:手法的速度要緩慢,有節奏,一般一個動作需要3~5秒。
G:被動關節活動每日3次,各關節的諸運動方向均要進行訓練,每種運動各3~5次為宜。
H:保持最大關節活動范圍,肩水平外展不要超過90о,否則易引起軟組織損傷。
臥位的鍛煉方法也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深呼吸,6-8次;
②輪流屈曲一肘,同時握拳,再伸肘松拳,2-3個八拍;
③輪流屈曲一腿,足跟不抬起,再伸直,2-3個八拍;
④輪流舉起一臂觸摸頭部,再放下,2-3個八拍;
⑤輪流抬起一腿,足跟離床,再放下,2—3個八拍。如有上肢癱瘓,舉臂和屈肘需護理人員及家屬協助進行。
3)坐位鍛煉方法:
①雙手上舉挺胸吸氣,放下呼氣,6—8次;
②兩手前平舉,上舉,側舉,放下,2-4個八拍;
③兩下肢輪流抬起,伸膝,屈膝,放下,2-4個八拍;
④兩上肢前平舉,側平舉,同時挺胸,前平舉放下,2—4個八拍;
⑤兩下肢伸直,輪流抬高,放下,2-4個八拍。
4)站位鍛煉方法:
①雙手握住床尾欄桿,練習踏步動作3分鐘,時間可根據體力逐漸延長;
②練習下蹲動作,必須有人保護,每次可做下蹲2-3次,先慢慢下蹲,慢慢站起,癱瘓肢體可進行被動練習,配合物理療法,促進功能恢復。
二、腦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腦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臨床常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和腦栓塞等。腦梗死約占全部腦卒中的80%。腦血栓形成是血管內血栓逐步形成,管腔進行性狹窄,腦組織逐漸壞死,所以患者的癥狀可以逐漸加重到3~5天后才達到高峰。腦栓塞是血管、心臟內的栓子突然脫落,阻塞了遠端的血管,引起急性的缺血發生,因此病人的起病很急,當時病情即到高峰。腔隙性腦梗死是指腦組織的小灶壞死,通常在1~50px以內,可以沒有急性起病的過程,也可以沒有任何臨床癥狀。
1、病因
引起腦梗塞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使腦血管的管腔狹窄閉塞)及各種原因的動脈炎。常見的伴發病是高血壓,因高血壓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加速、加重,因此高血壓也是腦梗塞發病的病因之一。
2.腦梗塞的發生過程
腦梗塞可發于任何年齡,以腦動脈硬化為多,多數病人在睡眠、安靜等血液流速緩慢、血壓降低的情況下發生。發病前可有頭昏、肢體麻木、短暫的失語等癥狀,但在數十分鐘、數小時至24小時內可恢復,數天、數周或數月后可反復出現。
3.避免和減少腦梗死復發的因素
(1)控制高血壓,減慢動脈硬化的發展,按要求服藥,使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內。
(2)吸煙的患者應戒煙,因為吸煙使血小板聚集增高,促進血栓形成。
(3)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應控制在正常水平,血糖升高可加速動脈硬化,促進腦梗死發生。
4.腦梗死的用藥目的
(1)靜脈內溶栓治療:在無禁忌癥的情況下于發病6小時內溶栓。藥物有尿激酶、巴曲酶、組織纖溶酶元激活物(rtPA)。
(2)擴張血管,改善腦組織供血,常用藥物有維血栓通、尼膜地平、西比靈等。
(3)治療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減輕頭痛,控制腦疝的形成,常用藥物為20%甘露醇。
(4)擴溶劑的使用,降低血粘度,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環。常用的有丹參等。
(5)抗凝治療,常用的有口服阿斯匹林。阿斯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血小板粘附率。
(6)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速避凝等。
(7)腦細胞保護治療:目前沒有特效的腦保護藥物,但是降低體溫,避免感染,可以有保護腦細胞的作用。也可用胞二磷膽堿、醒腦靜等。
5.CT檢查的目的
(1)頭顱CT:在發病48~72小時可發現病灶區呈低密度影。目的是鑒別和協助診斷病變的部位,便于制定治療方案。準備工作同腦出血。
(2)核磁共振(MRI)是一種以磁場值標記人體內共振核的位置,通過原子核對外界磁力的反應來獲取被檢體化學信息的一種全新方法。常用于腦血管病變的檢查。檢查時注意事項患者要安靜,保持不動;身體內不能有金屬物體:如鑰匙、手表、起搏器、金屬支架等。
(3)頸動脈-椎動脈超聲檢查,TCD,ECG,超聲心動圖檢查,凝血分析等。
6、飲食
(1)流食或半流食:適用于大面積的腦梗死,病情穩定后可食用普通飲食。
(2)普通飲食:同腦出血。
7、活動與鍛煉:同腦出血。
三、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的健康教育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軟腦膜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網膜下腔所致的臨床綜合癥。
1、病因
最常見的原因是先天性動脈瘤,其次是腦血管畸形和高血壓動脈硬化,各種感染引起的動脈炎、腫瘤破壞血管、血液病等。各個年齡均可發病,腦血管畸形多發生在青少年,先天性顱內動脈瘤破裂多在青年以后,老年以動脈硬化而致出血為多。
2、誘發因素
一般發病突然,發病前有明顯的誘因,如劇烈運動、過勞、激動、用力排便、咳嗽、飲酒以及緊張的腦力活動等。
3、診斷要點
突然起病的劇烈頭痛、嘔吐、脖子硬,即可高度提示本病。如腰穿腦脊液呈均勻血性,壓力增高,則可確診。
4、用藥的目的:原則是防止繼續出血,防止繼續發生血管痙攣,除去出血病因并預防復發。
(1)止血,預防再出血:常用的有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止血敏等。
(2)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痙攣:常使用鈣離子拮抗劑,如尼莫通、尼膜地平
(3)控制血壓:使血壓維持在發病前平時所測的水平范圍內,防止繼續出
(4)治療腦水腫:給予脫水劑20%甘露醇靜脈快速滴注。
(5)絕對臥床4~6周,避免用力及情緒激動。
5、各種檢查的項目、目的及注意事項
(1)cT檢查:目的是確定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因,起到鑒別作用,檢查前的準備與腦出血檢查前的準備相同。
(2)腦脊液檢查:目的是協助診斷,檢測腦脊液的壓力。
(3)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方法:需行腰椎穿刺手術,手術很小,但需要病人很好的配合,在護士的協助下,病人雙手抱膝,雙膝向胸部屈曲,頭向前屈,抱成球形,靠床沿側臥,以增加腰椎間隙,使腰椎穿刺手術順利進行。腰椎穿刺無任何危害,痛苦小,在穿刺部位局部麻醉后穿刺時無疼痛。
②注意事項:腰椎穿刺后,去枕平臥4—6小時后,起床活動,術后3天不洗澡,以防穿刺針眼未愈合發生感染。
6、飲食指導
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的飲食同腦出血病人的飲食。
7、活動與鍛煉的方法同腦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活動與鍛煉方法與腦出血的活動與鍛煉方法相同。
四、腦卒中家庭急救要點
1、早期腦卒中發病的特點是:突然、一側肢體無力或者麻木,主要的表現有:
(1)一側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無力,手持物掉落,口角歪斜、流口水。
(2)突然說話不清,或聽不懂別人講話。
(3)突然視物旋轉,站立不能。
(4)一過性視力障礙、眼前發黑,視物模糊。
(5)突然性對近事遺忘。
(6)出現難以忍受的頭痛,癥狀逐漸加重或呈持續性,伴有惡心、嘔吐。
2、腦卒中家庭急救方法
(1)初步判斷為腦血管意外以后,應使病人仰臥,頭肩部稍墊高,頭偏向一側,防止痰液或嘔吐物回吸入氣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嘔吐物阻塞,應設法摳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2)解開病人領口紐扣,領帶、褲帶、胸罩,如有假牙也應取出。
(3)如果病人是清醒的,應注意要安慰病人,緩解其緊張情緒。宜保持鎮靜,切勿慌張,不要悲哭或呼喚病人,避免造成病人的心理壓力。
(4)注意給病人保暖,防止受涼。
(5)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經常呼喚病人,以了解意識情況。對躁動不安的病人,要加強保護,防止意外損傷。
(6)有條件者呼叫救護車來運送病人,急救電話有120或999。若自行運送,在搬運病人時正確的方法是:2—3人同時用力,一人托住病人的頭部和肩部;如果還有一人,則要托起病人腰背部及雙腳,3人一起用力,平抬病人移至硬木板或擔架上,不要在搬運時把病人扶直坐起,勿抱、拖、背、扛病人。
(7)在沒有醫生明確診斷之前,切勿擅自作主給病人服用止血劑、安宮劑牛黃丸或其它藥物。
(8)盡量快速到達醫院,最好在發病3小時之內。
五、腦血管疾病保健與預防
一、生活起居
1、飲食調整
按照多品種、適量與平衡的飲食原則,安排好一日三餐的食物,多吃對預防中風有益的食物。據報道,牛奶、魚肉、黃豆、豆豉、花生、大蒜、洋蔥草莓等對預防血栓是有益的。
2、飲水充足
每日正常飲水量應達2000~2500毫升,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其血液具有濃、粘、聚、凝的特點,多飲水有利于降低粘度,減少腦血檢形成的危險性。心臟病患者應限制入量。
3、戒降煙酒
要戒降煙酒,限制食鹽攝入量,每天最好不超5克,同時飲食不要肥膩。
4、勞逸結合
用腦要適度,不要持續時間太長,避免過于疲勞而誘發腦中風。
5、生活規律
老年人生活要有規律,因為老年人生理調節和適應機能減退,生活無規律易使代謝紊亂,促進血栓形成。
6、忌飯后就睡
飯后血液聚集于胃腸,以助消化器官的血供,而腦部血供相對減少,同時吃過飯就睡,血壓下降,可使腦部血供進一步減少,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因此,最好飯后半小時再睡。
7、體位變化要緩慢
腦血栓形成往往發生于夜間,尤其是上廁所時刻,所以夜間入廁時一定清醒后,緩慢起床。其實,平時做家務也要注意體位變化不要太快,以免引起腦部缺血。
8、注意天氣變化
老年人天氣適應能力減弱,過冷過熱皆可使血粘度增加,誘發腦中風,因此,氣溫變化驟冷驟熱時一定要采取相應防護措施。
9、控制體重
通過運動消耗體內過多脂肪,以降低血脂減少腦中風危險性。
二、情志調養
情緒要穩定,經常保持樂觀、豁達、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憂思、悲痛。因長期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易使神經體液調節機能紊亂,引起心腦血液循環紊亂而誘發中風。
三、運動療法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能使人強壯、K壽。運動的方式很多,如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等,根據自己的體質和病情,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長期堅持。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和降低血脂,增強抗病力。
四、要預防腦卒中,除去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還應盡量按以下要求做,早期干預治療,力求防止或推遲腦卒中的發生。
1、每年至少測量血壓一次,并積極治療高血壓。
2、檢查心臟情況。
3、戒煙
4、飲酒適量
5、測定血漿膽固醇水平,如果水平過高,應采用膳食調節和藥物療法。
6、糖尿病人應遵醫囑調控好血糖水平。
7、進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
8、減少鈉與脂肪的攝入。
9、檢查是否有循環系統疾病,注意有無頭暈、指趾變色、耳鳴等癥狀。
10、認識腦卒中的癥狀,一旦出現可疑的腦卒中發作,立即就診。時間就是生命,3小時以內的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六、重癥肌無力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導
重癥肌無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乙酰膽堿受體抗體(AchR-Ab)介導的、細胞免疫依賴的及補體參與的一種神經-肌肉接頭(NMJ)處傳遞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NMJ突處后膜上乙酰膽堿受體。
1.重癥肌無力病因及表現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失常的疾病。發病原因與胸腺的慢性病毒感染有關,遺傳為內因,感染為主要的外因。臨床表現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勞,呈波動性肌無力,通常在活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晨輕暮重,病人自覺乏力、懶動、精神不佳,可累及眼肌、呼吸肌和膈肌等。
2.重癥肌無力的誘發因素
發病誘因多為感染、精神創傷、過度疲勞、妊娠、分娩等。如患者為女性,應避免妊娠,減少病情發展惡化至危象。
3.用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
(1)加強肌肉的力量與耐力。
(2)緩解癥狀。
(3)維持營養及健康。
(4)抗膽堿酯酶藥物常用的為溴化吡啶斯的明。如病人有飲食困難可在餐前半小時給藥,如病人晨起行走困難,可在起床前服長效吡啶斯的明。因此病癥狀為晨輕暮重,給藥劑量不同,應按時按量服藥。其副作用是腹痛、腹瀉、嘔吐、支氣管分泌物增多等。
(5)忌用對神經—肌肉傳遞阻滯的藥物,如各種氨基甙類的抗生素、喹寧、喹寧丁、普魯卡因酰胺、心得安、氯丙嗪,以及各種肌肉松弛劑等。
4.各種檢查的目的和方法
(1)常用的試驗方法:新斯的明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協助診斷。
(2)取 神經、肌肉做活檢:重癥肌無力活檢的檢查,一般是取肌肉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了解神經肌肉接頭處的變化。方法是取小腿或肩峰部肌肉,局部麻醉,切一小口, 取出很小的一塊肌肉神經做標本,傷口只須縫合一至兩針,麻醉過后有些疼痛,服些一般的止痛藥物均可止痛。傷口很快長好,一周內可以拆線。如取的是小腿肌肉 標本,下床活動時有傷口的腿不要用力,可用拐杖協助行走,避免傷口愈合時間延長。
5.飲食指導
根據吞咽咀嚼困難及嚴重程度,選擇易吞咽的食物,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應食用半流食,每日5次,要營養平衡,易消化,易咀嚼,便于重癥肌無力病人吞咽咀嚼。無吞咽困難者可食用普通飲食,給予充分的時間用餐,不要催促。
6.活動與鍛煉的方法
(1)維持適當的活動量。
(2)發 病通常是在用力之后或晚上,最易感到肌肉無力,因此應給病人制定適當的活動計劃,根據病人情況,應在上午結合體力安排,體力很弱的病人應在床上進行活動, 活動方法同腦出血。下午病人午休后再安排一次,能下床的病人,上午治療后可在室內、樓道等進行活動,下午仍是午休后再進行一次活動鍛煉,以病人不感疲勞為 原則。
七、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膜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本病無季節性,可見于任何年齡,20歲以下和40歲以上為多見,男女無差別。病毒性腦膜炎是一組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的軟腦膜(軟膜和蛛網膜)彌漫性炎癥綜合征。
1.病因
(1)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病因: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以口、眼、腦的感染為主,大多數感染后病毒潛伏于三叉神經半月節內,于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時,潛伏的病毒激活,沿軸突人腦,也可通過嗅神經軸突直接侵犯腦組織,發生腦炎。
(2)病毒性腦膜炎病因:85%~95%是由腸道病毒引起。
2.臨床表現
(1)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表現:發病前有發熱、全身不適、頭痛、腹瀉、明顯精神行為異常、抽搐、意識障礙、口唇或生殖道等皮膚粘膜有皰疹等。
(2)病毒性腦膜炎的臨床表現:發熱、頭痛、腦膜刺激征等。
3.誘發因素的預防
首先預防全身性的感染,預防感冒,增加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口周圍、眼周圍及鼻部有感染要及早、徹底治療。預防腸道病毒感染。
3.各種檢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1)腦脊液檢查:目的是協助診斷,檢測壓力。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蛛網膜下腔出血。
(2)腦電圖的檢查:目的是鑒別診斷,在做檢查前3天禁止服用安眠、鎮靜、止痛、抗癲癇等藥物,避免影響檢查結果。
(3)CT檢查方法同腦出血。
4.用藥目的
(1)病因治療,抗皰疹病毒最理想的藥物是無環鳥苷。
(2)脫水降顱壓,常用藥物為甘露醇、地塞米松等,常用于嚴重的腦水腫。
(3)降溫、抗痙、鎮靜,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5.飲食指導
根據病情的變化,隨時變換飲食,病人在高熱階段,應吃半流食,易消化吸收,如粥、面條、面片湯、蒸蛋羹等,高熱控制后,應改為高蛋白飲食,以補充熱量,如瘦肉、雞蛋、魚等,蛋白質的含量可按標準體重計算,每千克體重每日1.5g~2g。
6.活動與鍛煉的方法
如體力很弱,可按腦出血病人在床上鍛煉的方法進行鍛煉,能下床者開始可在床旁活動,根據病情的好轉可到樓道活動,每日2-3次。
八、格林巴利綜合征病人的健康教育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又稱格林一巴利綜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是以周圍神經炎癥改變并伴有脫髓鞘的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目前被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某些病毒感染有關。臨床以運動障礙為主,可侵犯顱神經,腦脊液檢查有蛋白顯著升高而細胞數正常的蛋白細胞分離現象,嚴重時可出現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一、病因
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某些病毒感染有關。
二、臨床表現
急性起病,大多數病人5~10天 內達到高峰。多見于青少年,其他年齡也可發病,以夏秋季發病率高。勞累、雨淋、游泳常為誘發因素。發病前可有病毒感冒及腸道感染表現,首發癥狀多數為雙下 肢無力,然后向上肢發展。主觀感覺手足麻木,并有肌肉疼痛。隨病情發展,可出現明顯的手套、襪套樣感覺減退或消失,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復視,頭痛,大小 便障礙等。
三、用藥的目的
1、輔助呼吸 呼吸肌麻痹是GBS的主要危險,因此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和缺氧的表現是治療GBS的關鍵。
2、抑制免疫反應,促進神經再生
(1)血漿置換治療是一種較新的治療措施,通過血漿置換,可清除血中有害的抗體、免疫復合物、炎性物質,以及某些不利的補體。
(2)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3)激素治療在5%葡萄糖500ml液體中加入地塞米松10~15mg靜脈滴人,10~14天為一療程,應用糖皮質激素同時服用鉀鹽以糾正電解質紊亂,并觀察有無激素治療的并發癥。
3、預防并治療各種感染,應遵醫囑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應鼓勵患者咳嗽,翻身時進行拍背以促進排痰。可進行霧化吸人,必要時用吸引器吸出痰液。
四、各種檢查的注意事項
1、腰椎穿刺常規腦脊液檢查可見蛋白細胞分離現象。方法及注意事項見蛛網膜下腔出血。
2、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是利用電生理學方法顯示肌肉組織的電活動,借以了解神經肌肉疾病的狀態。檢查時將同心圓針電極插入欲檢查的肌肉,記錄兩極間的電位差及波形。
五、飲食指導
1、吞咽困難者應及早予以鼻飼流質,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特別是維生素B12對神經髓鞘形成有重要作用。
2、無吞咽困難者,可給予普通飲食。
六、活動與鍛煉
1、注意保暖但禁用暖水袋,每2小時更換體位1次,按摩局部受壓部位,防止褥瘡的發生。
2、對癱瘓肢體保持功能位置,進行被動運動,當癱肢肌力恢復時,應鼓勵患者做主動運動。活動應循序漸進,練習由臥到靠,由靠到坐,由坐到站,由站到走的階梯式鍛煉方法。同時進行日常生活訓練:讓病人自己穿衣、解扣、洗臉、刷牙、進餐、入廁等。
七、出院教育
1、加強癱瘓肢體的功能恢復,教給患者自我肢體鍛煉的方法。
2、出院后,避免受涼,保持精神愉快,定期復查。
九、癲癇病人的健康教育
癲癇(epilepsy)是一組由大腦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而造成短暫性大腦功能失常的臨床綜合征。可有運動、感覺、意識、行為、自主神經等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同時存在。本病的特點是發作性及重復性,癲癇持續狀態為本病特殊情況。
1、病因
與遺傳、腦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如顱腦外傷、腦膜炎、腦部占位性病變、腦血管病、尿毒癥等)。
2.臨床表現
發作性一側肢體、局部肌肉的感覺障礙或節律性抽搐;意識喪失、全身抽搐、眼球上翻、所有骨骼肌強直收縮、牙關緊閉、口吐白沫等等。
3、誘發因素
感冒、發熱、疲勞、感情沖動、藥物過量、長期飲酒戒斷、睡眠不足等均可誘發。
4、用藥的目的
(1)控制發作安定、苯妥英鈉、卡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鈉等,應定期監測藥物的血藥濃度以指導用藥。
(2)對癥治療
(3)堅持服藥,不宜隨意減量或停藥,以免誘發癲癇持續狀態,應遵醫囑用藥。
5、各種檢查的注意事項
腦電圖的檢查最重要,腦電圖可以用以區別發作類型和明確病灶部位。通過腦電圖檢查在癲癇發作間歇期亦可出現各種癇樣放電,部分性發作患者可出現局灶性異常放電,常規腦電圖記錄時間短,目前可應用24小時腦電監測。
在做檢查前3天禁止服用安眠、鎮靜、止痛、抗癲癇等藥物,避免影響檢查結果;檢查前一日應用肥皂水洗頭,禁用護發素。
6、防止發作時發生意外,應有人保護,加用床擋。
7、飲食指導
飲食應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禁飲興奮性飲料,禁食辛辣調味品。
8、健康指導
(1)避免誘發因素,保持心情愉快、情緒平穩。
(2)生活要有規律,戒煙酒。
(3)禁止游泳、駕駛汽車、高空作業、登高等危險活動。
(4)應隨身攜帶簡要病情診療卡,寫明家庭住址、聯系電話,以便及時處理。
十、顱內血腫病人的健康教育
顱內血腫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致命的、卻是可逆的繼發性病變。根據血腫發展的速度可分為:①急性:3天內出現癥狀;②亞急性:3天至3周出現癥狀;③慢性:3周以上出現癥狀。根據血腫的部位又可分為硬腦膜外、硬腦膜下、腦內血腫。
一.臨床表現
(1)硬腦膜外血腫:多見于顳部,出血多來自腦膜中動脈、靜脈竇,“中間清醒期”是其典型發展過程。
(2)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受傷后意識喪失,表現顱內壓增高癥狀及受傷局灶癥狀。
(3)腦內血腫:顱內壓增高癥狀和局灶癥狀。
二.重要輔助檢查顱腦CT、MRI。
三.治療原則
急診開顱手術清除血腫,術后對顱內增高繼續給以治療。
四.護理措施要點
1.術前護理
(1)一般護理
1)飲食:傷后清醒無手術指征者,應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以保證充足的營養物質供給,促進腦損傷修復;持續昏迷者,傷后72小時內應插鼻胃管,給鼻飼流質,同時做好鼻飼護理;有消化道出血時,應暫禁食,經止血后方可進食,并避免辛辣刺激,以免加重消化道出血;需手術清除血腫或骨折復位時,術前應禁食禁飲。
2)體位,臥床休息,抬高床頭15°~30°,以利顱內靜脈回流。
3)注意安全:有精神癥狀或躁動的病人,意識、思維失去大腦的控制,應加護欄或約束四肢,防止墜床。
4)密切觀察病情:如病人出現意識障礙、呼困難、頭痛嘔吐家中,可能有顱內高壓、腦危象等情況發生,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
(2)心理狀態:消除恐懼、緊張心理。意外的傷害、疼痛的刺激及傷后可能導致傷殘,甚至死亡的威脅,使病人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應予以心理安慰和鼓勵,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3)并發癥的護理:病人出現腦脊液鼻漏和耳漏時應注意避免用力咳嗽,不可局部沖洗、堵塞。抬高頭部,隨時以無菌棉球吸干外耳道、鼻腔腦脊液,保持口、鼻、耳清潔,需要鼻飼流質時,推遲到傷后4-5天,以防止逆行感染。
2.術后護理
(1)麻醉清醒后6小時,吞咽無困難者可進少量流質,以后逐漸改為軟食;術后24小時持續昏迷,吞咽障礙的病人,應鼻飼流質。
(2)術后清醒血壓平穩者可床頭抬高15°-30°,取健側臥位,保持傷口引流通暢。
(3)密切觀察病情,如有異常即使報告醫生。
(4)肺部并發癥的預防:鼓勵病人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對于伴有頜面部損傷氣道分泌物難以排除或傷后昏迷估計短期內難以清醒者,以及接受亞低溫治療者,常需做氣管切開以維持正常呼吸功能,氣管切開后做好氣管切開護理。
3.健康教育要點
(1)防止氣顱:勸告病人勿挖耳、挖鼻、也勿用力屏氣排便、咳嗽或打噴嚏,以免鼻竇或乳突氣房內的空氣被吸入或壓入顱內,導致氣顱和感染。
(2) 指導病人正確對待病情,輕型病人鼓勵盡早自理生活,防止過分依賴醫務人員。重型病人在意識恢復,體力逐漸好轉時常頭痛、眩暈、耳鳴、復視、記憶力減退等而 煩惱,其中有些是器質性,有些是功能性的,必要時給予恰當的解釋和寬慰。如有顱骨缺損,可在傷后半年左右作缺損處的顱骨成形術;對后遺偏癱、失語、遺尿的 病人應耐心護理,通過暗示、例證、權威性疏導,增強病人的信心。
十一、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是常規造影技術與電子計算機處理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成像技術,采用了數字減影技術,保留并突出了數字血管圖像。凡靜脈途徑注射造影劑稱IVDSA;經股動脈途徑注射造影劑稱LADSA。該項檢查常用于顱內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先天性周圍血管畸形、冠狀動脈疾患等血管性疾病的診斷。
(一)檢查前護理
(1)碘過敏試驗,術前禁食4-6小時。
(2)做好心理護理,對注入造影劑時可有暫時發熱術前應對病人說明。
(3)穿刺區域備皮范圍雙側腹股溝、會陰部、大腿上1/3處,清潔皮膚。
(4)術前半小時排空小便。
(5)檢查前需密切配合檢查人員,以避免人為造成的不良影響。
(二)檢查后護理
(1)穿刺部位加沙袋壓迫12-24小時,穿刺側肢體限制活動10小時,絕對臥床24小時以上;患側下肢可取伸展位,不屈曲,注意觀察足背動脈搏動和遠端皮膚顏色、溫度及穿刺處有無滲血。
(2)多飲水,以促進造影劑排泄。
(三)健康教育的要點
DSA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顱內動脈瘤的主干供血動脈和腦動、靜脈畸形供血動脈與引流靜脈的詳細情況,便于術前能綜合的計劃更安全、更合理的手術方案,造影過程中需請病人予以配合。
【腦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知識】相關文章:
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與調理05-31
中國癲癇日健康教育知識02-25
預防登革熱健康教育知識201708-18
呼吸內科疾病的護理知識08-30
冬春季疾病預防知識01-20
內科疾病的鑒別診斷知識05-18
春季疾病預防小知識01-21
夏季常見兒童疾病的預防知識10-29
手足口病預防及健康教育宣傳知識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