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廉政歷史劇《張伯行》觀后感
張伯行名言:“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言語之間,透出高潔之操守,威猛之行事。下文為大家分享廉政豫劇《張伯行》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大型廉政豫劇《張伯行》觀后感
觀看了大型廉政豫劇《張伯行》后,給我感受很深。這部豫劇以康熙年間江南科考案為切入點,描寫了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在擔任江蘇巡撫期間,與總督噶禮等貪腐勢力展 開驚心動魄斗爭的故事,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做官為民”是張伯行始終堅持的原則。
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刻,改革開放以來,貪腐客觀上經歷了一個發展、蔓延的過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全國反腐倡廉的形勢愈加嚴峻,貪腐之風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貪腐問題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貪腐不僅僅是政府所要重視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重視的問題,為了國家健康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我們必須從每個人做起,從每件事做起,從每天做起,全力支持紀委的反腐倡廉工作。
清正廉明 ——廉政豫劇《張伯行》有感
張伯行史有其人,是著名清代廉史,河南儀封(今蘭考)人,康熙年間累官至禮部尚書。張伯行所撰文章《禁止饋送檄》中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廉政豫劇《張伯行》是一部描寫與巨腐貪官斗爭的廉史,故事以康熙年間科舉考試案為切入點,描寫了張伯行在擔任江蘇巡撫期間,與總督噶禮等貪官勢力展開驚心動魄反腐斗爭的.故事。該廉政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廣大黨員干部,尤其對紀檢監察干部有著深切的警示教育作用。
清官之難,難在身正。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紀檢監察干部職能的特殊性更要求其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反腐的路上難免有形形色色的誘惑擾亂人心,如果只是嘴上喊著清廉,其實私下仍照貪不誤,做不到潔身自好,就無法監督執紀,遏制貪腐。張伯行一生歷任要職,但他生活簡樸,不取屬地民眾一錢一物,不畏強權,為民做為,敢于擔當,反腐反貪,置生死于度外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每一位紀檢干部效仿學習。
廉政歷史劇《張伯行》觀后感
廉政歷史劇《張伯行》是由省紀委、省委宣傳部、省委省直工委、省文化廳聯合主辦,是繼新編現代戲《全家福》、新編廉政劇《九品巡檢暴式昭》之后的“廉政文化三部曲”壓軸大戲、收官之作。該劇以康熙年間江南科考案為切入點,描寫了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在擔任江蘇巡撫期間,與總督噶禮等貪腐勢力展開驚心動魄的斗爭故事。
張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清朝大臣,理學家。張伯行自幼即聰敏好學,受父親、祖父的影響,品德也很高。十三歲時就通讀了四書五經。康熙年間累官至禮部尚書,歷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剛直著稱。
全劇由科考舞弊案發、群情激憤開場,到對簿公堂、劍拔弩張,最后赴京金殿辯論、清白得證。開篇第一場將科考放榜與噶母壽誕置于一處,強烈的對比,讓人印象深刻,并交代了科場舞弊案的'環境氛圍,為此后的沖突埋下伏筆。初步揭示了張伯行與噶禮在性格特點、價值觀及處事方式上的不同之處,為二人此后的對立較量營造了充分的行為動機。展示了江南官場上的奢靡之風,暗示防腐反貪任務之沉重;而最后一場康熙對群臣的訓諭,簡單直白的點出了“癥結”之所在,同時借康熙之口強化主旨,傳達出防腐反貪、激濁揚清的主題。
經過觀看這部廉政歷史劇,使我的內心得到了深刻地洗禮和警示。 眼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貪腐斗爭形勢依然嚴峻,我們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放松,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沉的使命感、頑強的意志品質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貪腐斗爭,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貪腐分子,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張伯行一生廉潔自律,堅持為民造福,黨員干部更應該腳踏實地,牢記宗旨,將清正廉潔融入骨髓,才能更好地行使為人民服務的權利。
【廉政歷史劇《張伯行》觀后感】相關文章:
廉政戲劇張伯行觀后感07-14
阿拉伯語美句03-29
怎么學阿拉伯語12-09
阿拉伯語名詞與動詞的分類12-21
阿拉伯語名字含義大全02-10
阿拉伯語實用的學習方法12-12
阿拉伯語名詞語法講解07-13
許行原文及翻譯02-21
阿拉伯語派生詞的特點及應用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