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6年高考政治科目的考試說明
2016年高考的腳步已悄然來臨,同學們政治科目富都復習好了嗎?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于高考政治科目的考試說明,歡迎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備考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Ⅰ.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筆試、閉卷。
2.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300分。
3.試卷結構與題型:
試卷包括Ⅰ、Ⅱ兩卷。
第Ⅰ卷為政治、歷史、地理三個科目的必考題。題型為單項選擇題,共計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歷史、地理三個科目的必考題和歷史、地理學科的選考題組成,共計160分。試題只涉及單學科的內容,不涉及跨學科綜合。
必考題為政治、歷史、地理各學科的必修內容。政治學科還包括年度間重要時事政治;地理學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相關內容。
選考內容包括地理、歷史兩個學科的部分選修模塊。
地理學科選修模塊:“旅游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每個模塊設一道非選擇題,分值為10分。考生選擇其中一題作答,多做者只批閱第一題。
歷史學科選修模塊:“歷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每個模塊設一道非選擇題,分值為15分。考生選擇其中一題作答,多做者只批閱第一題。
4、分值比例:政治、歷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組卷:試題按題型、內容等進行排列,選擇題在前,非選擇題在后,同一題型中同一學科的試題相對集中,同一學科中的不同題目盡量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
Ⅲ.考試內容及題型示例
政 治
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課程標準實驗版)》,結合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制定了《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的政治科部分。
政治學科考試應在使考生體現出應有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一)獲取和解讀信息
所謂信息,即試卷中的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畫面、符號等。獲取信息即發現、收集信息,解讀信息即是對信息的理解。
獲取和解讀信息的過程,包含發現信息、判斷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維過程,因而更明顯地表現出個體的思維能力。在知識內容迅速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整合的當代,這種捕捉新的信息,感受新變化、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就更凸顯出其重要性。
獲取和解讀試題信息,首先表現為審題的精準,其次是能把握各種信息的性質,回應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實上,對信息的處理將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
信息獲取的路徑教之學習更為寬廣,其目的除豐富社會體驗、文化內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信息傳遞的內容,準確地分析事物的實質,判斷事物的發展并形成解決問題的辦法。
獲取和解讀信息,就是考生對試題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煉和整理。高考命題從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發,會不斷地引入新材料、構建新情境,從而使試題在內容上蘊涵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煉信息、分析信息、解讀信息、整合信息的過程中也應具有一定的概括、歸納和演繹能力,這是考生解答問題的起點。
1.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首先,某些問題的答案就自然地隱含在試題的文字表述之中。
其次,試題設計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題目的行文之中,通過審題,了解命題的意圖,有助于準確把握試題的脈絡。
考生回答問題時必須明確試題要求回答的方向與內容。試題均有一定的要求與指向,考生不能拋開試題的要求而隨意回答。
2.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從圖、表等形式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從試題的呈現方式看,主要有文字和圖表兩類。圖表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柱形圖、扇形圖、統計表,還包括漫畫等。圖表的特點有其直觀的一面,例如,表格中的數據只需橫向或縱向比較就可以得到數據的發展趨勢;圖表的特點也有其復雜的一面,例如,表格略去了其他陳述性文字,僅保留抽象的數據,則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系就需要考生進一步去發掘。
在當前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圖表、數據往往用于表現形勢、環境、資源、產業、事物發展的過程等信息,這些信息通過圖表能夠得到更為直觀、更為系統的體現,能夠幫助人們歷史地、全面地觀察事物的演變,所以現在被人們廣泛使用。在解釋這些圖表的時候,主要是要學會判斷圖表所呈現的事物;其次,要進一步發掘信息價值,找尋圖表所列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說到底就是要能夠用圖表、數據來把握事物的特征、規律或關系,應用所學知識對社會現象進行系統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層次的描述。
3.能夠準確、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獲取的有關信息
在對試題進行通讀、理解之后,必須對試題的所有信息進行篩選和整理,對不同信息進行必要的分析與整合。
試題圍繞某個主題通過一定的背景材料構建新的情境。背景材料中一般會包括回答問題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為主題服務的同時,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將問題的各個要點全部展現出來,試題的設計由于形式的多樣化而使主題的要點分散于各個數據、圖表或文字之間,需要從中提煉、整合,形成完整的觀點或認識。
(二)調動和運用知識
所謂調動知識,是指對原有知識資源的支配。調動和運用知識,即通過對信息的接受和反應啟動原有的知識儲備,再經過分析、判斷、推理、歸納等思維過程解決問題。
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通常表現為能將接收到的信息迅速與相關的知識內容建立準確而有效地聯系,并自如地調用或駕馭有關知識、規律、原理等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因而這一能力目標既檢測受試者的思維速度與品質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識結構、體系的完備程度,又是對學習意義的深化。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原則和目的。要能把教材中學到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思想方法應用于實踐之中,以此來解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從多角度、多層面運用多種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但考生解答問題時所需調動和運用的知識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知識儲備的。試題所設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問題要求考試從知識儲備系統中查找,甄選出已存儲的、相關的知識,將它重現和再認,并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將之運用在特殊的要求中。
1.能夠根據從題目中獲取和解讀的試題信息,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作出必要的判斷
所謂有針對性地調動和運用知識的問題主要是指運用知識的準確性問題。主要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對于不同的問題用相應的知識來說明。倘若所調用的知識與試題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或者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答非所問,則對問題的回答就是無意義的。第二,所調用的知識與試題要求相對應時,也應滿足知識體系上的科學性。這能反映考生在日常學習中積累知識和掌握知識是否扎實。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非選擇題的部分,政治科考試在涉及問題時由于表述的不同所要求考生回答的內容也是不同的。例如,設問中的要求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差別,“為什么”、“怎么樣”的問法,更多地強調把重點放在如何運用知識上。這也就要求考生在認識和說明問題的時候,應注意這些差別,有針對性地調動知識,判斷并回答問題。
2.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重大時事和相關信息
以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以及黨和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作為情境材料呈現在試題中,是政治高考命題的一種重要形式。因此,政治科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夠有針對性地調動和運用課本知識外,還要求考生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重大時事和相關信息來回答問題。
3.能夠展現出檢索和選用自己的“知識庫”中有關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考生不僅要能夠調動和運用課本以及重大時事等政治學科的相關知識來解答問題,而且要能夠展現出檢索和選用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積累的各學科各方面的知識,所形成的“知識庫”中有關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如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等,考生檢索知識的能力越強,就越能準確地調動和運用知識。
(三)描述和闡釋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現事物的形態或狀態,闡釋事物即對事物的說明和解釋。“描述和闡釋事物”在考試時往往是題目的具體要求和任務。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現在觀察的細致、全面,表達的準確、簡潔;而闡釋事物的能力則在準確表達的同時,又表現為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理性思維的水平。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實際上就是指能通過思維過程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并使用簡明、準確的政治學科術語予以敘述。
1.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學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
中學政治教學,絕大部分知識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的形態呈現。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學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是中學政治教學的最基本能力要求。
2.能夠利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比較和理解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1)所謂歷史的觀點和方法,就是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時,加入時間的因素,即著眼于事物發展變化本身與引發這種變化的歷史條件之間的聯系,進一步認識這種變化的規律性及意義等。所謂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就是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不能孤立地、靜止地觀察和分析問題。
(2)要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現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現和表面特征。本質指的是事物的內在聯系。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要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要學會分析、比較和解釋有關現象,更要學會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3.綜合闡述或評論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對于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闡述和評論,不僅局限在某一模塊的角度,還要注重政治學科中幾個模塊知識的綜合運用。通過這種知識的綜合,使知識體系本身得到充實和擴展,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四)論證和探究問題
論證在邏輯學中的含義是指引用論據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論述過程。而當這一過程在考試形式中出現,則主要表現為回答問題或完成題目要求的任務時論述和證明的能力。
論證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學科知識總體把握的程度。第二,答案組織的邏輯性和層次性。
探究,即對問題的研究和探討。探究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立論的過程,即對某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試過程中,探究實質上表現為一種態度,是對未知知識研究的欲望,或對某些結論勇于提出新的假設。考試題目設置的情境往往是課本中未曾出現過的,要求回答的問題也可能是從未遇到過的,在這種情形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探究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反映考生綜合的學習能力,而且能夠從側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難不放棄、勇于挑戰的意志品質。
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是高考政治科考試測量的重要能力。考生在回答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對知識體系的駕馭能力,語言組織的邏輯性、層次性水平,以及對相關問題的探究態度是體現考生整體文化素質的重要方面。
1.根據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或者提出體現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問題
這一要求是根據新課程培養目標提出來的。考查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考查考生學習了多少知識,而在于考查考生自己獲得知識、掌握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素質,考查考生對各種知識的遷移整合和創新運用的能力,考查考生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
2.綜合使用題目提供的信息、課堂學習或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方法,提出比較必要的論據,論證和探究問題,得出合理的結論
針對試題設置的具體情境,考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從中得出多方面的要點,然后從這些要點中篩選出符合試題設問的內容,并將這些要點整理成合乎邏輯、層次分明的結論,是考生實際掌握、理解、運用知識的外在表現,也是考生整體素質的集中體現。
3.能用順暢的語言、清晰的層次、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所謂順暢的語言,是指回答問題組織答案時要立論明確,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準確描述思想政治學科領域所涉及的相關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觀點等;能夠準確運用相關學科術語,對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等方面的有關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做出客觀地敘述或說明。
所謂清晰的層次,就是組織答案的用語必須準確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籠統含糊。
所謂正確的邏輯,就是在組織答案時考慮上下文之間的邏輯性,并有清晰的層次。
二、考試內容與范圍
第一部分 經濟生活
1. 貨幣
(1)貨幣的本質 商品的基本屬性 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貨幣的基本職能 金屬貨幣與紙幣
(2)貨幣的種類與形式 貨幣與財富 結算與信用工具 外匯和匯率
2. 價格
(1)價格的決定與變動 價值與價格 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 供給與需求 影響(均衡)價格的因素
(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3. 消費
(1)消費及其類型 影響消費的因素 消費類型 消費結構
(2)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心理 消費行為
4. 生產與經濟制度
(1)生產與消費 生產決定消費 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發展生產的意義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 國有經濟及其主導作用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 企業與勞動者
(1)生產的微觀主體――企業 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 公司的類型 公司的組織形式公司經營與公司發展 企業兼并與企業破產
(2)勞動者 勞動與就業 勞動光榮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維護勞動者權益
6. 投資與融資
(1)商業銀行 利息、利率與本金 儲蓄存款 中國商業銀行體系 商業銀行的業務
(2)投資 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 股票 債券 商業保險
7. 個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產決定分配 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與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8. 國家收入的分配
(1)財政收入與支出 財政收入的構成 稅收與財政的關系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的構成 財政收支平衡
(2)財政的作用 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 財政與宏觀調控 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9. 征稅與納稅
(1)稅收及其種類 稅收 稅收的基本特征 稅收的種類 稅收的作用
(2)依法納稅 依法納稅
10.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經濟基本原理 市場與計劃 市場調節及其弊端 市場配置資源 市場秩序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宏觀調控
11.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2)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2.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 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對外開放 國際經濟組織 國際經濟合作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的國家性質 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性
(2)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3)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的途徑和方式 我國的選舉制度及其選舉方式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我國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
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 我國的政府
(1)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 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我國政府的作用 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2)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我國行政監督體系
(3)政府的威信 政府的威信及其體現 我國政府威信的來源和樹立
3.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人大代表的產生 人大代表的職責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2)我國的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 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我國的宗教政策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
4. 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成員 主權國家 國際組織 聯合國
(2)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時代的主題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中國政府關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 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 文化與生活
(1)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會作用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與綜合國力
(2)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
2. 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2)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表現、特點和影響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文化創新的意義 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 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3.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走進文化生活 文化市場對文化的影響 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
(3)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第四部分 生活與哲學
1.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是什么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哲學與時代精神 哲學的作用
(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2.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3)物質運動的規律 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4)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
(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3.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的多樣性
(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系統優化方法
(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概念 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狀態
(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7)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否定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創新的社會作用
4.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人生價值 價值和價值觀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
(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價值的實現方式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五部分 時事政治
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 (上年度4月至考試當年3月)
2.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高考政治科目的考試說明】相關文章:
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試答題技巧08-11
2017江蘇"小高考"考試說明-復習建議08-06
2017年高考政治綜合考試試題及答案06-10
安徽高考的物理說明06-18
NIIT考試說明06-09
2017江蘇小高考說明08-06
關于NIIT考試說明06-21
關于研究生考試政治考試分析08-15
2017高考政治會考知識點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