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準則和小企業準則與稅法差異比較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執行的計劃經濟,財稅是不分家的,因此當時的會計核算和稅務處理的是高度統一的。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企業會計準則和小企業準則與稅法差異比較。歡迎閱讀。
背景知識: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執行的計劃經濟,財稅是不分家的,因此當時的會計核算和稅務處理的是高度統一的。
改革開放以后,進行市場化改革,市場主體多元化,不再是清一色的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國家必須進行依法管理,因此就分別有了會計法及其配套的規范性文件、稅法等。會計與稅務的分別立法,自然就帶來了稅務與會計的差異。
財政部在2015年2月份宣布廢除了39項會計準則制度,目前留下繼續有效會計準則制度有三項:
1、企業會計制度;
2、小企業會計準則;
3、企業會計準則。
《企業會計制度》是一個過渡產物,與其配套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11.2.11廢止)和《小企業會計制度》(2013.1.1廢止)已經先后廢止,可以預見該制度的廢止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因此,本文更多以《小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來分析稅會差異的處理原則。
一、稅會差異所指的“稅”包含那些?
一般日常所說的稅會差異的“稅”主要是指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
流轉稅的稅會差異主要要來自于會計核算收入的確認原則與稅法規定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納稅義務產生等。最常見有增值稅、消費稅涉及的視同銷售,營業稅涉及的預收款納稅義務產生,增值稅、營業稅提前開具發票納稅義務提前,會計上由于按照準則判定不符合收入確認而稅務上卻須確認納稅義務等。
流轉稅產生的稅會差異相對簡單。企業所得稅由于本身比較復雜,與會計核算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損益等密切相關,所以涉及的稅會差異就很復雜。
二、小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對于稅會差異的處理原則
(一)資產方面
1、短期投資、長期債券投資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不采用金融資產四分類方法,對債券投資和股權投資均采用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持有期間利息的計提在約定付息日,不采用實際利率法。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的規定,金融資產應在初始確認時分為四大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又可進一步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指定為以公允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簡稱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某項金融資產具體應分為哪一類,主要取決于企業管理層的風險管理、投資決策等管理意圖。《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利息應按實際利率計算。
二者差異對稅會差異的影響:《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基本上就是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進行,因此不會產生稅會差異;《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與企業所得稅法差異較大,無論是公允價值變動、計提減值準備、實際利率法等都會產生稅會差異。
2、資產減值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小企業的資產應當按照成本計量,不要求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規定,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如果可收回金額的計量結果表明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將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準備。
《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第十九條規定,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
二者對稅會差異的影響:《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不會產生稅會差異;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計提減值準備或存貨跌價準備等,都是無法在計提時在稅前扣除,按稅法規定須在損失實際發生時才可以扣除,必然產生稅會差異。
3、長期股權投資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統一采用成本法核算。對于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不區分有無商業實質,也不區分對被投資企業有無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均采用成本法核算,與稅法規定基本一致。
《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定,初始計量需區分是企業合并形成還是其他方式取得,來確定其初始投資成本,其中涉及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的,要按相關具體會計準則進行確認。在后續計量上,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實施控制采用成本法;對被投資企業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應采用權益法;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并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按照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定不應在“長期股權投資”中核算,而應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
4、固定資產核算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小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并考慮稅法的規定,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即折舊政策基本與稅法規定保持一致。
《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的規定,取消了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年限和預計凈殘值的量化標準,允許企業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運用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來自行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年限和預計凈殘值。
5、長期待攤費用核算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小企業的長期待攤費用包括: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經營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長期待攤費用(開辦費)等。長期待攤費用應當在其攤銷期限內采用年限平均法進行攤銷,根據其受益對象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者管理費用,并沖減長期待攤費用。保持與所得稅法基本一致的后續支出的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長期待攤費用”核算企業已經發生但應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負擔的,分攤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項費用,如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發生的改良支出等。籌建期內發生的各項費用, 不再在“長期待攤費用—開辦費”中列示, 而是直接列入了“管理費用”中。
因此,小企業企業會計準則特點是,資產處理強調歷史成本,不計提減值準備,并規定了與所得稅法相一致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最低年限,以及后續支出的會計處理方法,實現了資產的會計處理與企業所得稅法中的“資產稅務處理”相一致。由于不存在暫時性差異,不需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只會對出現的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進行納稅調整即可。而采用《企業會計準則》核算的企業,會計計量屬性并不僅限于歷史成本,會計賬面價值與稅法計稅基礎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應當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費用,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負債方面的差異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要求以實際發生額入賬,利息計算統一采用票面利率或合同利率; 會計方法也減少預提的使用。如,短期借款應當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應付利息日計提利息費用,不采用實際利率法。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的說明,在實際支付補償時計入損益科目,不采用在勞動合同解除日按折現值預提的做法。長期借款應當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應付利息日計提利息費用,同短期借款利息的處理相同的原則。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應付債券是按攤余價值計量并按實際利率確認費用處理的。辭退福利中如實質性辭退工作在一年內實施但補償款項超過一年支付的辭退計劃,要選擇適當的折現率,以折現值后的金額作為該辭退福利的金額計入當期管理費用。
因此采用《小企業會計準則》核算的企業,負債方面也不存在暫時性差異,不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費用,而采用《企業會計準則》核算的企業,應當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費用,對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三)所有者權益方面的差異
資本公積核算:《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資本公積核算內容僅限于資本溢價部分, 即小企業收到投資者出資額超過其注冊資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額的部分。小企業資本公積不得用于彌補虧損。不核算其他資本公積。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資本公積中除核算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外,還核算其他資本公積。同時《企業會計準則》還核算其他綜合收益。會計處理相對復雜。
(四)收入方面的差異
收入方面:《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采用發出貨物和收取款項作為標準,減少關于風險報酬轉移的職業判斷,同時就幾種常見的銷售方式明確規定了收入確認的時點。《小企業會計準則》下,收入與費用的確認與計量減少了關于風險報酬轉移的職業判斷,這是由于照顧小企業會計人員專業素質較低,不能恰當地進行職業判斷所設計的。而《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規定,只有在滿足收入確認條件,才能進行確認,其中需要考慮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是否轉讓,對交易或者事項要貫徹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
三、小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對于稅會差異處理不同產生的原因
由于中小微企業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主體占整個企業主體總數的90%以上,解決的就業和從業人員占到整個社會60%以上。但是,雖然中小微企業眾多,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卻處于劣勢,財務管理偏弱,財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基于這種國情,財政部實事求是地制定頒布了《小企業會計準》,該準則的一個中心意圖就是降低企業的稅務遵從成本,盡可能地減少稅會差異,促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企業會計準則和小企業準則與稅法差異比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