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狀的臨床表現及緩解和預防
焦慮癥是心理疾病的其中一種,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改善液或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接下來我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焦慮癥的臨床表現,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來控制或是預防它。
一、診斷:
人們預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擔憂、緊張、不安、恐懼、不愉快等的綜合情緒體驗。焦慮伴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尤其是植物神經活動的變化。表現為血液內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心悸、血壓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張力降低、皮膚蒼白、失眠、尿頻、腹瀉,等等。
可起病于任何年齡,以40歲以前發病為多見。起病可急可緩,病前常有心理或軀體方面的誘因。
1、急性焦慮癥,又稱驚恐發作。突然出現強烈恐懼,伴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患者突然恐懼,猶如“大難臨頭”或 “死亡將至”、“失去自控能力”的體驗,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難、心悸、胸痛或不適、眩暈、嘔吐,出汗,面色蒼白、顫動等。每次發作持續數小時,一月可數發,間歇期可無明顯癥狀。
2、慢性焦慮癥,又稱普遍性焦慮或廣泛性焦慮癥是一種自己不能控制的,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恐懼,覺到有某種 實際不存在的威脅將至,而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樣的痛苦體驗。還伴有顫動等運動性不安,胸部緊壓等局部不適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蒼白、出汗、尿頻、尿急 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癥狀。在慢性焦慮癥的基礎上可有驚恐發作。
人們預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擔憂、緊張、不安、恐懼、不愉快等的綜合情緒體驗。焦慮伴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尤其是植物神經活動的變化。表現為血液內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心悸、血壓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張力降低、皮膚蒼白、失眠、尿頻、腹瀉,等等。
二、預防
1、良好的自我心態
首先要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要心寬,凡事想得開,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不斷適應客觀發展的現實。不要企圖讓客觀事物 納入自己的主觀思維軌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極易誘發焦慮、抑郁、怨恨、悲傷、憤怒等消極情緒。
2、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一些對自己沒有自信心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夸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因 此,作為一個神經性焦慮癥的患者,你必須首先自信,減少自卑感。應該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恢復自信,也就能最終驅逐焦慮。
3、自我疏導
輕微焦慮的消除,主要是依靠個人,當出現焦慮時,首先要意識到自己這是焦慮心理,要正視它,不要用自認為合理的其他理由來掩飾它的存在。其次要樹立起消 除焦慮心理的信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運用注意力轉移的原理,及時消除焦慮。當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時,心理上產生的新的體驗有可能驅逐和取代 焦慮心理,這是人們常用的一種方法。
4、自我放松
當你感到焦慮不安時,可以運用自我意識放松的方法來進行調節,用自我松 弛的方法從緊張情緒中解脫出來。具體來說,就是有意識地在行為上表現得快活、輕松和自信。比如說,可以端坐不動,閉上雙眼,然后開始向自己下達指令:"頭 部放松、頸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腳趾放松。運用意識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可以想像自己在碧波蕩漾的海邊或湖邊,沐浴溫暖和煦的陽光,聽得見波濤輕拍岸石的聲音,聞得出空氣中清新宜人的氣息……讓自己的身與心得到全面放松,拋棄過分的焦慮。
5、自我反省
有些神經性焦慮是由于患者對某些情緒體驗或欲望進行壓抑,壓抑到無意中去了,但它并沒有消失,仍潛伏于無意識中,因此便產生了病癥。發病時你只知道痛苦 焦慮,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種情況下,你必須進行自我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訴說出來。必要時可以發泄,發泄后癥狀一般可消失。
【焦慮癥狀的臨床表現及緩解和預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