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全中醫的專業術語
中醫專業術語你了解多少?為幫助同學們復習好中醫專業術語,小編為大家分享最全中醫專業術語及解釋,希望對大家學習中醫有參考作用!
最全中醫的專業術語 1
【元氣】指人體維持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元氣在胚胎時已經形成,藏于腎中,與命門有密切聯系。
【氣血】指人體內的氣和血。
“氣”的含義較廣,包括人體內能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或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均泛稱為“氣”,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
血,主要指血液,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成。
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臟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津液】津和液的合稱。指人體中的液體,均為飲食水谷的精微所化生。津隨衛氣而散布,有濡潤肌肉、充養皮膚的作用。
液隨精血而滋濡,有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灌濡孔竅等作用。亦指排出體外的廢液,如汁液、尿液等。
【腎陽】亦稱“真陽”,“元陽”,“命門之火”。指腎臟的陽氣。腎陽有溫養腑臟的作用,為人體陽氣的根本。腎陽與腎陰相互依存,兩者結合,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腎陰】亦稱“真陰”、“元陰”、“腎水”。指腎臟的陰精。腎陰有滋養臟腑的作用,為人體陰液的根本。
《景岳全書》稱:“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兩者給合,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舌苔】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由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血細胞等組成。
在正常情況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動作,以及唾液、飲食的沖洗,經常不斷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質,僅表現為薄白的一層舌苔。
當患病時,進食少或只進軟食,使咀嚼和舌的動作減少,或唾液分泌減少,舌苔就變厚。常見的舌苔有白、黃、黑三種。
祖國醫學認為,舌苔是由胃氣所生,從舌苔的白和黃,可辨病之寒熱;從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淺;從舌苔的變化,可辨病之轉化。
【表證】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襲體表的呼吸道,其出現的證候,稱為“表證”。表證有表寒、表熱之分;
表寒常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痰白、關節酸痛、苔白口不渴、脈浮緊等;
表熱則見身熱不惡寒、咽痛口渴、咳嗽痰黃、脈浮數等。
【實證】指人體受外邪侵襲,或因痰火、瘀血、蟲積、食積、水濕等阻滯所引起的實性證候。
與虛證相對而言。如面赤、氣粗、痰壅、喘滿、痞塊、癥結、腫脹、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膩、脈實大有力等。
【熱證】主要指人體感受溫邪、暑氣或寒邪化熱而引起的熱性證候。
如身熱汗多、面赤煩燥、口渴喜冷飲、神昏譫語、便秘或泄瀉熱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及脈洪、大、滑、數等。
【虛證】指人體因精氣不足而出現的正氣虛弱的證候。
與實證相對而言。如面色不華、精神疲憊、氣短音低、自汗盜汗、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飲食減少,舌質淡胖或瘦癟、脈虛細無力等。
【陰虛】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于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后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
由于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兩者常互相影響。陰虛主癥為五心煩熱或午后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
【虛火】一般是指陰虛而導致火升的病理現象。陰虛有五臟之陰偏虛與精、血、津、液等虧損的不同情況。
陰虛則陽氣相對的亢盛,易于導致虛火上升,故雖見火升征象,實為陰虛所引起。臨床表現為咽喉干痛、顴紅升火、心煩少寐、脈細數等。
【陽虛】指陽氣虛衰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的征象。
常見的有衛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陽虛主癥為畏寒肢冷、面色皚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
【氣虛】一般多指中氣不足或元氣虛衰的病理現象。兩者既又聯系,又有區別。如飲食失調.勞倦傷脾,每致中氣受傷,而見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癥。
若素體虛弱,或耗傷腎精,每致元氣受損,而見頭暈、腰酸、氣短、氣促、小便頻數等癥。在中氣不足或元氣虛弱的患者,往往影響其他臟器的功能活動。可出現各臟的.氣虛證候。
【腎虛】指腎臟精氣虧損的病理現象。腎虧的原因,可由稟賦不足或腎精耗損太過所致。
臨床表現多見精神倦怠、眩暈、耳鳴、腰酸、并可兼見咽干、潮熱或肢冷、陽痿等癥。
由于腎精有滋養五臟的作用,故腎臟的精氣虧耗,不僅表現為腎臟的病變,同時能影響其他臟器的病理變化,說明腎臟在人體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方面的重要性。
【血虛】指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可由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虛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
由于氣與血有密切關系,故血虛每易引起氣虛,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又為形成血虛的一個因素。血虛主癥為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脈虛細等。
【脾虛】指脾氣虛弱的病理現象。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并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癥。
【胃火】指胃熱熾盛化火的病理現象,若胃火熾盛,可沿足陽明胃經上炎,臨床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并可見嘈雜易饑、便秘等癥。
【肝火】指肝火亢盛的病理現象。由于肝失疏泄,氣郁化火或肝熱素盛所致。與情志激動過度也有一定關系。臨床表現多見目赤、易怒、頭痛、脅痛、口苦、吐血、咯血、脈弦數等癥。
【肝氣郁結】肝有疏泄作用,喜舒暢而惡抑郁。如肝失疏泄或清緒抑郁不舒,均可引起肝氣郁結。臨床表現多見脅痛、胸悶、脘脹、噯氣、婦女月經不調等癥。
【心腎不交】指心與腎生理協調失常的病理現象。多由腎陰虧損,陰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臨床表現為失眠、多夢、虛煩等癥。
【命門火衰】即指腎陽衰微的病理現象。腎陰和腎陽相互依存,故命火衰多由元氣虛弱或腎精耗傷所致。臨床上可見下元虛冷的證候,如精神萎頓、腰酸、肢冷、陽痿、滑精、小便清長或黎明泄瀉、水腫等癥。
【房勞】 指房事過度,耗傷精氣而導致疾病的一種因素或由此而形成的疾病。
【清熱】指清除邪熱或虛熱的各種治法。由外感溫邪引起的一般稱為實熱。
邪在氣分的宜用辛涼清熱;熱毒熾盛或夾濕的宜用苦寒清熱;熱盛傷津的宜用甘寒清熱;熱在營血的宜用涼血清熱法等。由陰虛而生的內熱,稱為虛熱,宜用養陰以清熱。
養陰有滋養肺陰、肝陰、腎陰和養血、滋液等多種方法,須根據具體情況配合應用。
在熱病傷陰階段,也可參合養陰清熱法。另有氣虛而致的發熱,宜用甘溫補氣藥治療,不屬清熱范圍。
【解毒】指解除病毒的一種治法。“毒”有熱毒、寒毒、疫毒、蠱毒、濕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因病情不同,有內服和外治等各種不同方法。
臨床上以熱毒癥較為多見,常用清熱解毒藥物,如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山豆根等。
【降火】指治療熱盛火升的一種方法。“火”有虛火、實火的區別,故治療亦有不同。
(1)降虛火,指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以治療陰虛火升的咽痛、咯血、顏面升火、虛煩易怒、眩暈失眠、舌紅口燥、脈細數等癥。常用藥物如玄參、生地、丹皮等。
(2)降實火,指用清泄降火等藥物,以治療肝火上升的目赤.頭痛或胃火熾盛的齒痛、便秘等癥。常用藥物如龍膽草、黃芩、大黃、生石膏等。
【疏肝】 指疏調肝氣的一種治法。適用于肝氣郁結而致胸悶脅脹、噯氣吞酸等癥。常用藥物如柴胡、香附、青皮、金鈴子等。
【活血】指流暢血行的一種治法。
適用于血行不暢、經脈阻滯,如女子經行不暢、小腹疼痛;寒凝瘀阻、胸脅或肢節疼痛及外傷所致的瘀塊腫痛等癥。
常用藥物如桃仁、當歸、紅花、川芎、丹參等。
【健脾】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
適用于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癥。常用方藥如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等。
【化痰】指祛除痰濁的一種治法。
適用于痰飲而導致的多種上疾患。常用藥物如半夏、陳皮、茯苓、貝母等。
痰證因病邪留阻部位、臨床表現及病機的不同,化痰法常與宣肺、順氣、清熱、燥濕、健脾、溫陽或熄風潛陽等法分別配合應用。
【寒證】指人體因受寒邪侵襲或因陽氣不足而引起的寒性證候。
如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痰多白沫、腹痛喜溫按、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苔白潤等。寒邪侵襲者多見遲脈或緊脈,陽氣不足者則脈多沉微。
【益氣】指補益氣的一種治法。適用于內傷勞倦或病久虛羸,而見氣短懶言、面色皚白.神疲無力.肌肉消瘦等癥。常用藥物如黨參.黃耆.白術.甘草等。
【滋陰】指滋養陰液的一種治法。適用于陰虛潮熱.盜汗.或熱盛傷津而見舌紅.口燥等癥。常用藥物如沙參.玉竹.天冬.石斛.枸杞子等。
【補血】指補益陰血的一種治法。適用于血虛引起的面色蒼白、眩暈耳鳴、心悸失眠、婦女月經不調、脈象虛弱等癥。常用藥物如熟地、當歸、白芍、首烏等。
【安神】指安定神志的一種治法。
可分為重鎮安神和養心安神兩種。重鎮安神適用于驚悸不寐、頭痛頭暈、耳鳴、目眩等癥,常用藥物如磁石、朱砂、龍齒等。
養心安神適用于心煩、失眠、多夢、健忘等癥,常用藥物如丹參、棗仁、柏子仁、遠志等。
【經絡】指經脈和絡脈。經脈如徑路,為縱行的干線;絡脈如網路,為橫行的分支。
經絡是內屬臟腑,外絡肢節,聯系全身,運行氣血的通路。它們縱橫交叉,循行于人體內外,組成了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
【壯陽】指溫壯腎陽的一種治法。適用于命門火衰,精氣虛耗而見陽萎、滑精、小便頻數、腰膝酸冷、脈象沉微等癥。常用藥物如鹿茸、狗腎、仙茅、鎖陽、韭菜子等。
【補腎】指補益腎陰、腎陽的治療方法。
腎陰虛表現為形體消瘦、眩暈、腰酸、神疲、虛熱升火等癥。常用藥物如龜板、熟地、鱉甲、黃柏、女貞子等。
腎陽虛表現為面色皚白、氣短氣促、頭暈、陽痿、便溏、肢冷、水腫等癥。常用藥物如巴戟天、仙靈脾、肉桂、補骨脂、菟絲子等。
最全中醫的專業術語 2
四劃
心動悸:患者除自覺心悸外,尚可察見心臟搏動亢進,甚則“其動應衣”。
風水:水腫病的一種。多由風邪侵襲,肺氣失于宣降,不能通調水道,水濕潴留體內。癥見發病急驟,發熱惡風,面目四肢浮腫,骨節疼痛,小便不利,脈浮等。此證可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等。
丹毒:因患部皮膚紅如涂丹,熱如火灼故名。初起患部鮮紅一片,邊緣清楚,灼熱,癢痛間作,迅速蔓延擴大,發熱惡寒,頭痛,口渴;甚者可見壯熱煩躁、神昏譫語、惡心嘔吐等毒邪內攻之證。
氣淋:由脾腎虛膀胱熱所致。癥見小便澀痛,小腹脹滿明顯。
氣滯:指體內氣的運行不暢,于某一部位產生阻滯的病理。臨床表現主要是局部出現脹滿或疼痛的癥狀。氣滯久則可引起血瘀,形成“氣滯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劇(刺痛拒按),甚則結成腫塊或腐損肌肉。
氣逆:指氣上逆而不順的病理。氣順則平,氣逆則病。肺胃之氣,以降為順,肺氣逆則見喘促、咳嗽;胃氣逆則見嘔吐、呃逆;肝氣雖主升發,但郁怒傷肝,升發太過,也可見氣火上逆,出現頭痛眩暈、昏倒、吐血等癥。
五劃
白濁:
①指小便色白渾濁。
②指尿道口常滴出白色濁物,小便澀痛明顯,但尿不混濁。
六劃
陰暑證:傷暑證之一。因暑月炎熱而吹風納涼,或飲冷無度所致。由于暑月受寒,靜而得病,故名。
脫疽:又名脫骨疽,脫癰。多發于足趾,潰久則趾自落,故名。包括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
休息痢:下痢積年累月,屢止屢發,故名。多因治療失宜,或氣血虛弱,脾腎不足,以致正虛邪戀,濕熱伏于腸胃而成。
陰盛格陽:指體內陰寒過盛,陽氣被拒于外,出現內真寒而外假熱的證候。病人身雖熱,卻反而喜蓋衣被;口雖渴而飲水不多,喜熱飲或漱水而不欲飲,手足躁動,但神態清楚;脈雖洪大,但按之無力。
血淋:主癥為小便澀痛有血。
七劃
勞淋:“其狀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或小便淋漓不已,澀痛不甚,因勞倦過度而發。
八劃
表證:外感病邪(風寒或風熱之邪)一般先侵襲人的體表和呼吸道,其出現的證候,稱為“表證”。又稱“感冒”。
瘧母:又名勞瘧。指瘧疾日久不愈,頑痰挾瘀,結于脅下,形成的痞塊。相當于久瘧形成的脾臟腫大。
瘧疾:指以間歇性寒戰、高熱、出汗為特征的一種疾病。古人觀察到本病多發于夏秋季節及山林多蚊地帶。
肺癰:肺部發生癰瘍而咳吐膿血的病癥。多由外感風邪熱毒,蘊阻于肺,熱壅血瘀,郁結成癰,久則化膿所致。臨床表現有發熱寒戰,咳嗽,胸痛,氣急,吐出腥臭膿性粘痰,甚則咳吐膿血。可見于肺膿瘍、支氣管擴張等疾患。
乳癰:發于乳房部的癰,統稱乳癰,即急性乳腺炎。多見于婦女產后,其病因有因肝氣郁結,胃熱壅滯;或因乳汁積滯;或乳兒吸乳時損傷乳頭,感染熱度;或產后血虛,感受外邪,以致濕熱蘊結,氣血凝滯而成。
九劃
結胸:語出《傷寒論》。指邪氣結于胸中的病癥。主要癥狀有兩類:一類為胸脅部有觸痛,頸項強硬,發熱有汗,脈寸浮關沉等;一類為從心窩到少腹硬滿而痛,拒按,大便秘結,口舌干燥而渴,午后稍有潮熱,脈沉結等。
帶下:指婦女陰道流出一種粘性液體,連綿不斷,其狀如帶,名為帶下。
疥瘡:因風濕熱邪郁于皮膚,接觸傳染。以手指縫最為常見。呈針頭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癢甚。解放后少見。
骨痿:癥見腰背酸軟,難于直立,下肢萎弱無力,面色暗黑,牙齒干枯等。由大熱灼傷陰液,或長期過勞,腎精虧損、腎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減所致。
十劃
惡露:指產婦分娩后,胞宮內遺留的余血和濁液。一般產后二至三周內惡露應完全排盡,如超過三個星期,仍然持續淋漓不斷,或排出很少,均屬病理范圍。
惡阻:妊娠早期出現輕微惡心,有時嘔吐,是常有的反應,無需治療,不久可逐漸消失。若惡心嘔吐嚴重,擇食或食入即吐,甚則嘔吐膽汁或血性物者。
胸痹:是指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為主的一種病癥。包括了中醫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醫學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病,有與本病相似的表現。
十一劃
淋病: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脹急痛甚;不欲尿而點滴淋瀝。相當于泌尿系感染、結石等病。淋病分為氣淋、勞淋、血淋、膏淋、石淋、熱淋。
淋濁:
①淋病與濁病的合稱。淋:通常是指小便急迫、短、數、澀痛的病證。濁:指小變混濁。
②性病之一種。精濁下滴如敗膿,有惡臭。
痔瘺:即痔瘡和肛瘺的合稱。初生肛門不破者稱痔;破潰而出膿血,黃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稱瘺。
黃疸:身黃、目黃、小便黃是其三大主癥。多由感受時邪,或飲食不節,濕熱或寒濕內阻中焦,迫使膽汁不循常道所致。
梅核氣:多由肝郁氣滯痰凝,咽部痰氣互結所致。患者自覺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麻風:因體虛感受暴疬風毒,或接觸傳染,內侵血脈而成。初起患部麻木不仁,次成紅斑,繼則腫潰無膿,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膚,出現眉落、目損、鼻崩、唇裂、足底穿等重癥。本并為慢性傳染性皮膚病,必須隔離治療。
脫疽:又名脫骨疽,脫癰。多發于足趾,潰久則趾自落,故名。包括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
十二劃
喉痹:多指發病及病程演變不危急,咽喉紅腫疼痛交情,并有輕度吞咽不順或聲音低啞、寒熱等證。外感、內傷均可引起,外感以風熱居多,內傷以陰虛為常見。
脾癉:指因多食肥甘,脾熱而濁氣上泛,口中甜膩之證。日久可變為消渴。
痞塊:指腹腔內的積塊。
痢疾:為夏秋季常見的急性腸道疾患之一。多因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傷飲食生冷,積滯于腸中所致。主癥以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膿血樣大便為特征。
十三劃
痰核:指皮下腫起如核的結塊,多由濕痰流聚而成,結塊多少不一,不紅不腫,不硬不痛,用手觸摸,如同果核狀軟滑而能移動,一般不會化膿潰破。痰核大多生于頸、項、下頜部,亦可見于四肢、肩背。
痹證:有閉阻不通之意。通常多指風、寒、濕三種邪氣侵犯肌表經絡和骨節,發生關節或肌肉疼痛腫大和重著等一類疾患。
十四劃
膏淋:癥見小便混濁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暢。本病可見于絲蟲病,泌尿系感染、結核、前列腺炎等疾病。
十六劃
瘰疬:主要指頸部淋巴結結核。又稱“鼠瘡”。小者為“瘰”,大者為“疬”。以其形狀累累如珠,歷歷可數,故名。
癭瘤:癭與瘤的合稱。或單指癭。癭:又名大脖子。多指甲亢一類疾患。發病與水土有關,或憂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運,致氣滯痰凝而成。癥見頸前生長腫物,色紅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纓絡”形狀。瘤:是在體表生長的贅生物。
臌脹:指腹部脹大,腹皮青筋顯露,四肢不腫(或微腫)的病癥。多因情志郁結、飲食不節、嗜酒過度、蟲積日久,使肝脾損傷,氣血瘀滯,水濕不運所致。
瘴瘧:指因感受山嵐瘴毒而發的一種危重瘧疾。主要表現為瘧發之時,神識昏迷,狂妄多言,或聲音啞喑等。治宜重視當地防治經驗,嚴重者須中西醫結合搶救。
瘴毒(山嵐瘴氣 、瘴氣、 瘴癘、瘴):《醫學正傳》:“嶺南閩廣等處曰瘴氣,蓋指山嵐惡露煙瘴濕熱惡氣而名之也”。通常多指惡性瘧疾。
二十劃
癥瘕:指腹腔內痞塊。一般以隱見腹內,按之形證可驗,堅硬不移,痛有定處者為癥;聚散無常,推之游移不定,痛無定處者為瘕。
癥瘕積聚:癥瘕和積聚,都是腹內積塊、或脹或痛的一種病癥。癥和積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臟,屬血分;瘕和聚是無形的,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腑,屬氣分。癥瘕積聚的發生,多因情志抑郁、飲食內傷等,致使肝脾受傷,臟腑失和,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日久漸積而成。而正氣不足,更使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二十一劃
癲癇:癲證與癇證的合稱。癲,指精神錯亂一類疾病;癇,指發作性的神志異常疾病。
最全中醫的專業術語 3
1. 五心煩熱:指兩手兩足心發熱,并自覺心胸煩熱。
2.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無定處而發生于較深部組織的一類化膿性病癥。多發于肌肉深處,結成或漫腫,單發或多發,日久成膿。多患于氣血虛弱者。
3. 肺金:傳統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分別臟腑器官的特性,稱肺屬金。
4. 中風:指腦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陰精虧損,或暴怒傷肝,使肝陽偏亢,肝風內動;“類中風”是指類似于中風的癥狀。
5. 痰火:指無形之火與有形之痰煎熬膠結貯積于肺的病癥。
6. 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臟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 虛喘:是肺腎之虛,尤以腎不納氣為主。
8. 厥:即厥癥。泛指突然暈倒。
9. 榮、已:營氣、衛氣。
10. 肝痿:又稱筋痿。
11. 氣逆:指氣上逆而不順。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下,臍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的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生理角度上講,還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腎并提。
13. 真火:指腎陽。
14. 血為營,氣為已:營指營氣,是血中之氣,衛指衛氣,起衛外作用,固表作用。
15. 龍雷之火:指腎火,肝火。心腎之火。龍火,指腎火;雷火,指心火。
16. 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對而言,一般指肝腎的相火。
17. 神:神氣,傳統中醫有心藏神的說法。
18. 肝氣:指肝臟的精氣。
19. 肝血:指肝臟所藏的血。肝血與肝陰不能截然分開。
20. 腎火:腎是陰臟,內藏水火(即真陰,真陽),水火必須保持相對平衡。
21. 心火:廣義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狹義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
22. 腎氣:腎精化生之氣,指腎臟的功能活動,如生長,發育及性機能的活動。
23. 腎水:指腎臟的陰液也稱腎陰。
24. 先天:人身生命,發育生殖的本源,與后天相對而言。
25. 后天;指脾胃。人體的出生后的生長,發育,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氣吸收水谷精微以滋養供給。
26. 肝為腎之子:按五行學說,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所以肝為腎之子,而腎為肝之母。
27. 骨蒸:“骨”表示深層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陰虛潮熱的熱氣自里透發而出,故稱為骨蒸。
28.心腎不交: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水就是互相升降,協調,彼此交通,保持動態平衡。腎不交是指心陽與腎陰的生理關系失常的病態。心居上焦,腎居下焦。正常情況下,心與腎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彼此交通,保持動態平衡。如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兩者失去協調關系,稱為心腎不交。主要癥狀:心煩,失眠,多夢,怔忡,心悸,遺精等。多見于神經官能癥及慢性虛弱病人。
29. 任脈:起于小腹內(胞中)沿著脊椎骨內部上行。同時又出于會陰部,上至前陰,沿著腹部正中線,通地臍部,上至胸部,頸部,是陰部經脈的總綱。
30. 君:即君藥,指這個處方中的主藥。
31. 真水:指的是腎陰,是與腎陽相對而言,腎陽指本臟的陰液(包括腎臟所藏的精),是腎陽功能活動的基礎。
32. 肝木,脾土:中醫五行學說:把肝歸屬于“木”,因為肝主疏泄條達:把脾歸屬于“土”,因脾主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運輸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萬物的特化相聯系。
33. 腠理:指人體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是氣血流通灌注之處。腠理外連皮膚,為衛氣散布和汗液等滲泄的通路。
34. 往來寒熱: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定時或不定時發體的情況。
35.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謂“君主之官”,故名。相火,與君火相對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溫養臟腑,推動功能活動。一般認為命門,肝膽,三焦均內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發自命門。
36. 沖脈: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小腹內(胞中),沿著脊椎骨內部上行。同時由陰部的兩側,夾臍兩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37. 惡血:即敗血。
38. 敗血:瘀血的一種,指溢于經脈外,積存于組織間隙的壞死血液。
39. 帶脈: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季脅部,橫行環腰部一周。
40. 脾氣:指脾的運化功能。
41. 命門:有生命之門的含義,有生命的關鍵之意。它是人體生命的根本和維持生命的要素。有指兩腎為命門。
42. 潮熱:發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現)。
43. 癰:病名,風瘡面淺而大者為癰,因氣血受毒邪所困而癱塞不通所形成的。
44. 手汗:指手掌心潮濕多汗的癥狀,多為脾胃濕熱引起。
45. 前陰:又稱“下陰”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
46. 后陰:即肛門部。
47. 死血:指瘀血。
48. 濕痰:痰證的一種。多由脾關健運,濕蘊釀痰所致。癥見痰多稀白,或黃滑而易出。
49. 木:即麻木。
50.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來充養,才能維持和發揮它的功能。在人體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和心聯系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
【最全中醫的專業術語】相關文章:
中醫的專業術語英文翻譯09-04
電源的專業術語08-13
滑板有哪些專業術語-關于滑板的專業術語06-21
賽艇有哪些專業術語-賽艇專業術語知識06-19
音質有哪些專業術語-音質的專業術語大全06-18
瑜伽專業術語解釋08-09
柔道專業術語分享05-25
飛機專業術語大全09-23
品質管理專業術語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