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1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可以學會的
這一章為我們解答了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誰是管理者、管理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卓有成效能否實現等問題。作者認為:智力、想象力及知識,都是我們重要的資源,但是,資源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通過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成果。因此,要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的習慣:掌握自己的時間、我能貢獻什么、如何發揮人的長處、要事優先、有效的決策。
對于第一個問題,作者做出了這樣的解答: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原因有兩點:
1、“有效性”只是知識工作者的一種特殊技能,而知識工作者直到最近才逐漸增多;
2、知識工作者本人必須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完成任務,自覺做出貢獻,追求工作效益。
另外,對我有直接指導性的啟示是作者對要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要在思想上養成的習慣這一問題,作者這樣答道: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他們的時間。
2.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視對外界的貢獻。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長處,不光善于利用他們自己的長處,而且也知道如何利用上司、同事及下屬的長處。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如何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領域里。
5.最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做出有效的決策。
(2)要事優先
這一章和第二章其實是相互呼應的,做到了要事優先了,那么時間上也就有了很好的管理和分配,因此,這一章內容是前面一個很好的補充。
卓有成效的秘訣就是集中精力,在一段時間內只集中努力做好一件事,這一點和第二章提到的整塊時間的運用有相似之處。
這里還提到了擺脫昨天,擺脫不再有價值的過去。先后次序的考慮,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析,而是拿出應有的勇氣來。
通過閱讀這一章,我懂得的.是不論每天遇到了多少事,我們都要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沒那么重要,再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進行處理,一件一件做好,這里與人力資源管理中用到的“文件筐管理法”相似,知道主次。
(3)決策的要素
這一章主要針對決策的要素說問題,即:
1、要確實了解問題的性質,如果問題是經常性的,那就只能通過一項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
2、要確實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界限,換言之,找出問題的“邊界條件”。
3、仔細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是什么,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那些條件,然后再考慮必要的妥協、適應及讓步事項,以期該決策能被接受。
4、決策方案要同時兼顧執行措施,讓決策可以變成被貫徹的行動。
5、在執行的過程中重視反饋,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有效性。
按照項目管理的九大知識領域,我們可以理解成:
是否是項目
2.范圍3.時間、成本和質量
4.WBS
5.監控過程。
(4)有效的決策
這一章講到了個人見解和決策的關系、反面意見的運用以及新決策的原則。后半部分還講到了電腦是新生力量,電腦在人們日常工作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這一塊是值得我們重視的,運用日益發達的高科技手段,進行工作處理,協助我們更好地工作。
第8章則是對整本書的總結了,德魯克指出,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是記錄好時間的使用情況,分析時間的記錄,以及消除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然后,管理者應該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要充分發揮人的長處;要事優先與掌控自己的時間;最后重要的是進行有效的決策。對組織而言,需要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對個人而言,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
哲人總能給我們以智慧,我們需要從中獲取精華以便更好地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讀完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讓我對管理這一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平凡的人,也一樣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2
1、當蘇聯解體以后,德魯克認為美國一國獨強的局面是不健康的,他縱觀世界各個國家,認為富有活力和樂觀精神的中國才能與之抗衡,他對中國的崛起有著殷切的希望,他認為中國有可能朝著好的方面發展,也有可能朝著壞的方面發展,因此在中國培養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關重要。
2、中國的發展固然需要大公司和精英人才,然而中國90%的組織都是中小型和地方性的,他們必須發揮作用,單靠大公司,不能滿足一個健康社會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
3、中國最大一個弱點就是作為一個大國,就是沒有足夠受過教育的人,但中國有一大批能干的人學會在實踐中克服困難取得成效。這樣的人可以領導中小企業和地方性組織,建設一個發達的中國。
4、德魯克主張以創新這類演進的方式來解決發展問題,一生致力于在延續和變革之間尋求平衡,創新是變革手段,而延續的根基在于普世價值觀。
5、經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值得人們一讀再讀,常讀常新,它不會代替你作出決策,制定方案,但是他會幫你理清思路,從任何變化中發掘本質,找到歷史淵源。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3
1.他一生致力于在延續和變革之間尋求平衡,創新是保持動態平衡的變革手段,而延續的基礎則是維系人類社會存在的那些普世價值觀,包括同情與包容、誠實與正直,以及讓個人享有自由與尊嚴并同時承擔起責任。
2.管理得好的工廠,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發生。這使我們認識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將例外管理變成例行管理。
海爾:創造了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將每項工作的目標落實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圍,大到一臺設備,小到一塊玻璃,都有人負責。每天下班前要根據目標對工作完成的情況日清,而日清的結果又與其本人的獎罰激勵掛鉤,這樣便形成了目標、日清、激勵三者間的閉環優化和良性循環。
3.德魯克所言,在組織而言,需要個人提供其貢獻,在個人而言,需要組織作為達到個人目的的工具。即每個人對組織的貢獻,是體現在如何能以最快速度去創造和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組織為個人所提供的工具,就是要支持其實現這一速度。
正如德魯克所言,總有人單獨作戰,無一部屬,然而仍不失為管理者。
4.但是判斷管理者的標準并不是下屬的多少,而是其成果對公司的影響。德魯克將那些促進機構有效運轉,負有行動和決策責任的知識工作者都稱為管理者。并提出了現代組織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的思想。
5.德魯克認為:作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如下的習慣:(1)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產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視對外界的貢獻;(3)把工作建立在優勢上他們自己的優勢,善于利用自己的長處,上級、同事和下級的長處;(4)精力集中于少數主要領域;(5)善于做出有效的決策。
6.管理者的價值在于依靠自身的知識、才干和貢獻意識,促進組織產生成果。
7.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8.第一個決策要領是,弄清決策事項的性質。有效的決策者絕不會就事論事尋找對策或方案,而總是把遇到的麻煩當做表面現象,相信真正的問題一定隱藏在背后;必須設法弄清楚事實,弄清楚這是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事情的本質和全貌;然后形成思想觀念,形成所謂的高層次概念性認識;最后從高層次觀念入手,尋求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案。
9.對有效的管理者來說,真正需要做的`決策不會太多,也不可能太多。這里的關鍵是,要學會區分例常事件和例外事件,學會制定原則、政策、制度或規程,通過授權,讓工作者或當事人去處理重復發生的例常事件。
10.第二個決策要領是,確定目標及其邊界條件。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須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識組織中,每一位知識工作者其實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沒有所謂的職權,只要他能為組織做出突出的貢獻。
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決定組織工作成效的最關鍵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級管理人員才是管理者,所有負責行動和決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機構工作效能的人,都應該像管理者一樣工作和思考。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4
無需多說,管理大師德魯克的經典之作。雖然書中的有些觀點我們可能在很多經管類書籍上都能看到,但想想在六十年代就提出這些現代化管理的觀點,實屬不易。比如管理者的概念的延伸,就很明確的表達了知識工作者與體力勞動者的工作方式、管理模式上的不同。廣義上講,其實管理的概念覆蓋到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否組織正式任命的管理崗位,在實際工作中,總會有一部分工作需要科學的管理方式的指導。大到對企業的整體管理,小到對某個客戶、某個項目的管理,再到自我的管理,無不滲透出科學管理的重要性。時間管理的觀點現在對我們而言已經不再陌生,各種各樣專門討論時間管理的培訓和書籍有很多,本書以一種非常簡明實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進行時間管理的方法,總結了時間管理的精髓。其實對于一線的管理者(這里所謂的一線管理者是指管理規模在二十人以下,并且不能完全脫離直接生產活動的管理者)來說,在時間管理上,還不應該算是非常大的問題,畢竟必須要處理的非生產性行政事務還不算太多。個人認為,一線管理者的難處和重點應該在于角色的把握和轉變上,其實在不同的組織文化中,對于一線管理者的期望和定位有很大差異。
有的'組織需要把一線管理者看成是能夠以表率作用帶領下屬工作的角色,比如軍隊或生產企業,連排班長在作戰時應當是沖在最前面,作戰能力最強的人;而有的組織則把一線管理者定義成管理和協調功能更強的角色,比如政府機關。所以在從員工到一線管理者,再到高級管理者,正確認識角色的變化,把握不同位置不同工作的重心和核心應該說是很關鍵的。而角色變化的核心則在于價值觀的調,組織對于管理者的期望是能帶領隊伍前進,營造健康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創造有效的利潤或價值,但如果個人仍然以優秀員工的價值觀去評價工作表現,必然會出現心理上的落差,找不到成就感、感覺工作沒有價值則是這種狀態的明顯體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線管理者對于職業發展來說,是一種機會,也是一種風險,能正確把握角色轉換,處理好工作與個人發展的關系,就可以很順利的過渡到高級管理者,但如果不能正確把握機會,卻有可能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惡果。尤其是工作單位發生變化時,找工作時的心態就很難處理了。其實我的觀點倒不是說高級管理崗位一定是個人職場追求的目標,技術方面的專家也是一條不錯的發展道路,但不管如何發展,正確把握自己的目標和組織的期望之間的關系,是個人能在組織中健康愉快工作的關鍵。
要事優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務的先后次序,實際上應該說是和時間管理關系比較密切的一個話題。能從眾多的任務中進行分解篩選,通過授權或其他方式排出該親歷而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須具備而且要表現優秀的一種能力。管理的層次越高,任務越多越重,越顯出這種能力的重要性。如果你看到某位管理者看起來每天都被下屬包圍著,那么要么就是授權沒做好,要么就是下屬的工作能力太差。
我能貢獻什么,應該是每一個職場人士需要時常思考的問題,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在組織中有所發展,還是只是為了生存而工作。如果分配給你的每一項工作都能想到這份工作的分配者的意圖并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超出他的期望,那你一定能得到很好的生存空間和成長機會。
這本書確實是一本經典之作,書中提到的很多觀點都是非常實用而且值得我們思考的,難怪這本書也是德魯克本人推薦的兩本書之一。這本書的翻譯也非常不錯,看得出來,譯者確實通讀并且深刻領會了其中的觀點,而不像有些外版書,翻譯得生硬晦澀,總讓人感覺讀的不痛快。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5
近來讀了《卓有奏效的管理者》一書,參照自己的工作經歷,感天生的管理天才很少,而大部分的平庸人想成為卓有奏效的管理者,是需要后天學習和磨煉的。正是鑒于此,德魯克經過簡單、平時的語言和案例告訴我們怎樣成為一名卓有奏效的管理者,給無數還在模糊中摸爬的人以啟示。
管理者要管人,但是怎樣管人,卻有很大的學識。一個卓有奏效的管理者擅長用人所長。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誰誰有什么缺點、忌妒心強、不夠勤奮、或馬馬虎虎、缺少智謀等等,卻很少聽到領導贊美自己的手下。事實上,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這樣或許那樣的小問題,但也都有其擅長或長處。作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發現手下身上的閃光點并將其長處發揮出來,揚長避短。
有效的時間管理也是好多管理者面對的頭疼問題。好多管理者面對開不完的會議、出席不完的應酬、辦理不完的瑣事事物,經常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德魯克告訴我們要兼備好自己的時間,除去浪費時間的活動,一致安排好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除此之外,還要依照事情的輕重緩急、要事優先,告訴我們集中一個有效的時間辦理一件重要的事情等技巧,讓我們在辦理問題的時候更為沉穩。
一寸歲月一寸金,寸金難買寸歲月。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實時當激勵,歲月不待人。這些都是我國交口夸贊、啟示我們珍惜時間名句。既然時間可貴,那么我們就要珍惜時間,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作為一名管理者需要經常面對決講和選擇。做決講和選擇經常有時很困難,德魯克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了決議的五個要素,供我們在決議時候參照;同時,他要我們在決議過程中要關注反對者,從不同失誤的幾率。
我國歷史上也有好多皇帝也是敢于直面不同樣建議的模范,唐太宗的開通君主。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理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就理智;只聽一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若是能夠采納下面,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先人云“兼聽那么明,偏聽那么暗”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開卷有益,讀好書更是受益匪淺。相信這些書中的精華會給我們每個讀者以精神糧食的同時,對我們的工作、生活產生優秀的促動作用,沿著德魯克的指引,在通往卓有奏效的路上不斷前行。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6
一、要用人所長
管理者要運用人的長處,面臨的第一關是擇人。有效的管理者擇人任事和升遷,都以一個人能做些什么為基礎。所以,他的用人決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處,而在于如何發揮人的長處。不管是誰,如果他在任用一個人時只想避免短處,那他所領導的組織最終必然是平平庸庸的。所謂“樣樣皆通”實際上可能是一無是處。才干越高的人,其缺點也往往越多。
一個管理者如果僅能見人之短而不能識人之長,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著眼于發揮其所長,則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他會覺得別人才干可能構成對他本身的威脅。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之所以用人,是用人來做事,而不是用人來投主管所好。
有效的管理者從來不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他們問的是“他貢獻了什么?”他們從來不問“他不能做什么”,他們問的是“他能做些什么?“所以在用人時,他們用得都是某一方面有所長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過得去的人。
真正“茍求的上司“總是先挖掘一個人最擅長做些什么,再來“茍求”他做些什么。過多的`考慮人的短處,會影響到組織實現自己的目標。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怎么用人,有4個原則:
1、不會將職位設計成只有上帝才能勝任――一個職位,如果先后由兩人或三人擔任都失敗了,這就肯定是一個常人無法勝任的職位,這個職位就必須重新設計。所以,有效的管理者,第一項任務就是要將自己管轄下的職位都設計得合情合理。只有“讓平凡的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組織,才是好的組織
2、職位的要求要嚴格,而涵蓋要廣。就是說,合理的職位,是對具有才干的人的挑戰。同時因為職位的涵蓋很廣,所以人們可以把與任務有關的優勢轉化為確實的成果。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時,會先考慮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慮職位的要求是什么。換言之,有效的管理者在決定將某人安置于某職位之前,會先仔細考慮這個人的條件,而且他考慮時絕不會只局限于這個職位。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之所長的同時,必須忍人之所短。
用人所長,不僅是有效性的要素,也是主管對下屬的道義責任,是主管對其職權和地位的責任。專注于人之所短,不僅是愚不可及,更是有虧職守。他應該協助下屬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如何管理上司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還得設法充分發揮上司的長處。
要使上司能發揮其所長,不能靠惟命是從,應該從正確的事情著手,并以上司能夠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議。若能從上司的長處上下功夫,協助他做好想做的工作,便能使上司有效,下屬也才能有效。反之,如果下屬總是強調上司的短處,那就象上司強調下屬的短處一樣,結果將一無所長。所以,有效的管理者常問:“我的上司究竟能做些什么?他曾有過什么成就?要使他發揮他的長處,他還需要知道什么他需要我完成什么?”至于上司不能做什么,就不必細究了。
有效的管理者會設法套出上司的某種態度和某種習慣,而向上司提出建議時,應考慮的不光是輕重緩急,更重要的是陳述的先后順序。如上司長于政治能力,那么我們提出的報告就應以政治方面的問題居先,這樣才能使上司易于掌握問題的重心,從而易發揮其所長。
管理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人。管理者的任務,在于運用每一個人的才干。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7
時間管理有效性的三個基礎;
記錄時間
管理時間
統一安排時間
時間對管理者的壓力
在時間管理之前,管理者一定要認識到,時間對于他是有壓力,他并不是隨時可以控制時間,甚至沒有太多自己的時間。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現狀和無法避免的問題,才能促使其積極的應對時間管理。
【這點我深有感觸:因為我習慣早起,并且下班時間較長留在辦公室去處理一些東西,很多時間看起來都花在自己身上,但是其實最終產出是怎么樣,哪些時間是否真的用到了應該用到的事情上面,這個是不得而知的。
如何診斷自己的時間
第一步:記錄其時間耗用的實際情況
【這個是我馬上要去做的事情:從今天開始,準備一個小本本跟進每天的時間花費狀態(其實這方面應該是有很好的工具的,但是既然現在沒找到,那就先從手記開始)】
第二步:做有系統的時間管理
1.首選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費時間,無助于成果
【太多,太多了,感覺自己每天都在救火,但是其實都是一些非生產性的機械內容,稍加培養,完全可以交接給小伙伴去做】
2.時間記錄上哪些活動是可以由別人代為參加而又不影響效果的?
【很多,可以列出很多出來,都是淚】
3.還有一項時間浪費的因素,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并且消除的.,這項因素就是:管理者在浪費別人的時間
【這點讓我耳目一新:的確有時候太關注自己的時間,卻忘記了下屬的時間是否被自己占有,這點要好好注意和找小伙伴反饋下】
消除浪費時間的活動
1.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者遠見而產生時間浪費的因素
一項重復出現的危機應該是可以預見的
同一個危機如果反復出現,往往是疏忽和懶散造成的
【嗯,的確現階段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我這邊的疏忽懶散造成,有時候居然回去依賴個別成員去落實,其實他們都不怎么知道做的事情】
2.人員過多,也常造成時間浪費
判斷人員是否過多,有一個考的住的標準
如果一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不將工作時間的1/10花在處理所謂“人際關系問題”上,花在處理糾紛和摩擦上,處理爭執和合作等等問題上,那么這個單位就嫌人數過多了。
【好吧!再次證明我們這邊人員的利用并沒有做的很好】
3.另外一個常見的浪費時間的原因,是組織不健全。其表現就是會議太多。!
【是的之前會議太多,其實是管理者缺乏主見的表現】
4.最后一項浪費時間的因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或者信息表達方式不當。
【嗯嗯!要好好加強自己的溝通能力】
統一安排可以只有支配的時間。
【先從堅持早起開始,然后規劃自己的時間,利用番茄鐘,工作四象限和分段,分模塊來處理不同事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8
有效的管理者在做決策時,重視分辨什么問題是例行的,什么問題是策略性的。他們致力于找出情勢中的常數。他們需要的是決策的結果,而不是決策的技巧;他們需要的是合乎情理的決策,而不是巧妙的決策。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時候應該依據原則做決策,什么時候應根據實際的情況做決策。
最騙人的決策,是正反兩面折中的決策。
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最費時的不是決策的本身,而是決策的推行。一項決策如不能付諸行動,就稱不上是真正的決策,最多只是一種良好的意愿。也就是說,有效的決策雖然是以高層次的理性認識為基礎,但決策的推行必須盡可能地接近工作層面,必須力求簡單。
組織如果沒有競爭力,就很容易變得刻板和僵化,無法適應變化,無法謀求自身的發展。以技術為基礎的組織,應該以將來作為對手,有無前途,都視其技術能否日新月異。
即使在今天,恐怕也沒有多少人能了解所謂研究,其實是“舊世界的破壞者”和“今天的否定者”,目的是創造一個不同的明天。大多數研究機構都進行的是防御性的研究,但求能維持“今天”。
歷史上著名的企業家,解決問題都著眼于最高層次的觀念性的認識。先透徹的思考該決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決策應采用的原則。他們的決策,不是為了適應當時的臨時需要,而是戰略性的考慮。當然,他們的大決策,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因此與當時“眾所周知”的看法不同。
決策的五個要素:
1、要確實了解問題的性質,如果問題是經常性的,那就只能通過一項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
2、要確實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邊界條件;
3、仔細考慮正確地解決方案是什么,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哪些條件,然后再考慮必要的妥協、適應及讓步,以期決策能被接受;
4、決策方案要同時兼顧執行措施,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
5、在執行過程中重視反饋,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有效性。
問題的性質一般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真正經常性的問題,管理者日常遇到的問題大部分屬于此類(不要被問題表象所蒙蔽,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
第二類,雖然是在某一特殊情況下偶然發生,但在實質上仍然是一項經常性問題;
第三類,才是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第四類,首次出現的“經常事件”。
真正偶然性的例外事件實在少之又少,但是一旦發生時,我們必須自問:這究竟是一次“真正的偶然事件”,還是另一種“經常事件”的首次出現?有效的管理者常需花費不少時間來確定問題的屬性,因為如果把問題的類別定義錯了,其決策必將錯誤。
除了上述第三類“真正偶發的特殊事件”外,其余三類問題均需要一種“經常性的解決辦法”。也就是需要制定一種規則、一種政策或一種原則。一旦有了正確地原則,一切類似問題的解決就將易如反掌。
管理者常犯的第一種決策錯誤,是誤將“經常問題”視為一連串的“偶發問題”。沒有充分了解問題癥結所在的基礎,其結果自然是失敗與無效。出現這類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自己所謂的“實用主義”,他們不重視建立原則,奉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管理者還應該警惕第二種決策錯誤:誤將真正的新問題視為舊病復發,因而仍然應用舊原則。
管理者常犯的第三種決策錯誤,是對某些根本性問題的界定似是而非。
管理者常犯的'第四種決策錯誤,是只看到問題的部分,而沒有看清全貌。“一知半解”有時比“全然不知”更為可怕。
有效的管理者遇到問題時,總是首先假定該問題為“經常性質”,總是先假定當時的證據是一種“表面現象”,另有根本性的問題存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最顯著的一項事實是:暫時性的事物往往具有永久性。
有效的管理者所做的決策應該越來越少。因為他已經設計了規則和政策來解決經常事件,就可以運用有關規則來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西方有一句諺語:“法律越復雜,律師越無能”,同樣的道理,一位管理者如果天天要做決策,時時要做決策,那恰恰說明他是個疏懶和無效的人。
邊界條件說明得越清楚、越精細,則據此做出的決策越有效,越能解決問題。探索邊界條件,就是探索“解決某一問題應有什么最低需求”。戰爭中發生過因為“邊界條件含混不清”的決策,導致了重大失敗。
什么是最危險的決策?就是勉強可行的決策,是唯有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目標的決策。
如何識別出最危險的決策?當然是具備清晰的邊界條件,且管理者理解這些邊界條件。任何人都可能做出錯誤的決策,事實上任何人也確實做出過錯誤決策,但是任何人做決策,都不能不顧及邊界條件。
研究“正確”的決策是什么,而不能研究“能為人接受”的決策是什么。管理者在聽取管理咨詢建議時,應鼓勵他人:“你不必為了使你的建議容易為我接受而想到折中”。
所謂折中,實際上有兩種:第一種,即俗語所謂“半片面包總比沒有面包好”;第二種,則可用所羅門王審判兩位婦人爭奪嬰兒的故事來說明,“與其要回半個死孩子,不如保全嬰兒性命,將嬰兒送給對方更好”。
關于決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問題,如果老是要考慮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會反對,那就完全是浪費時間,不會有任何結果。世界上的事,你所擔心的往往永不出現;而你從來沒有擔心的,卻可能忽然間變成極大的阻礙。這就是說,如果你一開頭就問:“這樣做恐怕別人不肯接受吧!”那你永遠不會有結果。因為在你這樣考慮時,通常總是不敢提出最重要的結論,所以你也得不到有效和正確的答案。
考慮邊界條件,是決策過程中最難的一步;化決策為行動,則是最費時的一步。然而打從決策開始,我們就應該將行動的承諾納入決策中,否則便是紙上談兵。事實上,一項決策如果沒有列舉一條一條的行動步驟,并指派為某某人的工作和責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項決策,最多只是一種意愿而已。
若要化決策為行動,首先必須明確無誤地回答下面幾個問題:誰應該了解這項決策?應該采取什么行動?誰采取行動?這些行動應如何進行,才能使執行的人有所遵循?特別是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問題,通常最容易被人忽略,以至于即使有了結果,也是災難性的。
決策行動還必須與執行人員的工作能力相適應。而且績效的衡量及標準,和有關激勵的制度,也都需要配合改變。
軍事組織早就知道僅僅發布命令是沒有用的,必須同時建立反饋制度,可以檢討命令的執行;而最可靠的反饋,卻在于親自視察。
自從電腦問世以來,決策者和執行者之間的關系可能更加疏遠。如果管理者老坐在辦公室,不到工作現場,他和實際情形必將越來越脫節。若想了解賴以做出決策的前提是否仍然有效,或者是否已經過時,只有親自檢查才最為可靠。
我們需要組織化的信息作為反饋。我們需要數字,也需要報告,可是如果反饋不能反映實際情況,我們又不肯親自察看,那么我們缺乏有效性也就不該怨誰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9
德魯克所說的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四個局限性概括:
(1)自己的時間不由自己控制
(2)忙于日常事務
(3)有效性通過別人得以實現
(4)身處組織內部,了解外部世界受到局限。
德魯克說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5大要素:時間管理、重視貢獻、揚長避短、要事第一、善于決策。和史蒂芬柯維總結的7個習慣有一定相似之處。
診斷時間的三種方式:
(1)找出根本沒有必要做的事情
(2)找出可以請人代勞的事情
(3)找出自己浪費他人時間的事情。
浪費時間的因素:
(1)缺乏制度和遠見
(2)人員過多
(3)組織不健全,表現為會議過多。
(4)信息功能不健全。
如果參加會議的時間占到總時間的1/4以上,那一定是一個浪費時間的不健全的組織。
貢獻的有效性,表現在3個方面:
(1)自己工作的內容、水準和影響
(2)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上司、同事、下屬等等
(3)各項管理手段的運用,會議、報告等。
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地方。
一般機構對成效的要求表現在3個方面:
(1)直接成果
(2)樹立新的`價值觀以及對這些價值觀的重新確認
(3)培養未來所需要的人才。
管理者的失敗,因素很多。常見的原因,應該是他本人在出任一項新職位時,不能或不愿為適應新職位的需要而改變。
有效的人際關系的要素:
(1)互相溝通
(2)團隊合作
(3)自我發展
(4)培養他人。
一般人都是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要求成長起來的,知識工作者更是如此。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有怎樣的成就,就會有怎樣的成就。如果他們對自己的要求都不嚴,就只能原地踏步,不會有任何發展。反之,如果對自己要求很高,他們就一定能成為杰出的人物,而所費的功夫也不見得比那些沒有出息的人更多。
才干越高的人,其缺點往往也越多。
世界上才能過來沒有發生過下屬的才干反而害了主管的事情。
因人設事的結果,是為了安插某一個人,一大群人都受到連累。
能建立起第一流經營體制的管理者,通常不會與周圍的同事及下屬保持過分親密的關系。
有效管理者用人之道:
(1)職位不能責備求全
(2)職位要求嚴格,涵蓋廣泛
(3)先考慮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考慮職位要求什么
(4)用人之所長的同時,必須容人之所短。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個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誠實,則足以敗事。所以,人在這方面的缺點,不能僅視為績效的小指。有這種缺點的人,沒有資格做管理者。
做一項新工作,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倘若在另聘新人來做,就是賭上加賭了。
確定事情優先級順序的原則:
(1)重將來而不重過去
(2)重視機會,不能只看困難
(3)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
(4)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10
根據MBA專業老師的推薦,有幸拜讀了德魯克大師的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可謂受益匪淺。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是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這本書主要內容是:管理者必須學會如何讓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先要從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開始,通過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做好決策,要事優先,讓自己的工作有貢獻值,并能夠用人之長,激發別人的潛質,通過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措施,取得最佳績效。而我認為,要取得最佳績效,這與個人的素質修煉、經歷認知、融會貫通、有效溝通、身體力行等密切相關。而其中,掌握基本的業務信息、操作規則和每個組織的文化底蘊,進行有效決策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通過學習,我感觸頗深,認為要當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做到:
1、具有明確的目標:通過目標的確定讓自己的工作具有計劃性,把自己的日常工作與目標掛鉤,心系責任,勤奮努力,通過各項工作的開展圍繞目標不離不棄,日常工作計劃的執行到位,也就是做好OEC,來達成自己的目標,保證工作目標的實現,并通過實現小組織的目標,來保證實現組織的整體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加強溝通和組織內部的互相認同、團隊合作、自我激勵和人才培育是實現組織目標的根本措施。
2、做好時間管理:書中所說的某公司董事長所想的三部分時間的安排都不能兌現,某大公司負責人經常參加對公司發展沒什么好處的應酬,可想我們普通管理者的時間管理會有多么難,會經常被上司干擾,計劃工作難以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有計劃、時間有管理、溝通要及時的重要性,學習那個財務經理用一個通知方式解決會議時間過長、同時兼顧他人不會覺得被忽視以及某公司三個部門合并的做法,實在必要。合理安排臨時性工作,忙而不亂,抓住核心工作的進展,不讓自己的時間被外界所左右,是讓自己的工作有序進行的基礎,是保證工作實現最佳績效的根本措施。
3、用人之長,建好團隊: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合理搭配班子、進行性格互補和工作按流程咬合、做好人性的制衡,知人善用,善于挖掘人才、激發潛力,做好授權和及時溝通,就像越南叢林作戰的青年上尉尚未所說的游擊戰中,每個人都是管理者一樣,必須根據現場和形勢,區別對待;學習那個財務出身的新總經理一心為公司發展想方設法關注青年人才的做法,還要學習那個將自己一個文件處理部門轉變成銀行的推銷部門的做法。而保證團隊協作和公平競爭,并進行及時激勵,才能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氛圍,取得最佳績效。
4、關注經營核心,發揮集中優勢,進行有效決策:管理者應該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影響經營結果的核心業務上,著眼于戰略目標,著手于戰術策略和行動措施,按時間管理四象限法處理好輕重緩急的工作,并且充分利用自己專業學歷、經歷特長,做好綜合分析和換位思考,善于以史為鑒、總結經驗,檢討自己,把握機遇,有膽有謀,大事宜簡,小事宜柔,進行及時有效的決策,方能成就大業。學習那位醫藥公司能夠分析全世界藥品消耗趨勢,研發突破領先并結合某國健康保險的宏觀思路和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方式,超前思維、準確定位,必然發展不斷。還有美國貝爾公司組織管理架構的調整策略,帶來了集權和管理方式、經營發展的良好結局。要深刻的以非洲兩個熱帶水果加工廠中一個廠因管理和決策不到位引發的難以全身而退的慘痛教訓。
5、大事講原則,小事講方法:責任與義務同在,關注結果,更要講究方法策略。同樣是為了讓下屬認知不足,提高業務操作水平,批評和表揚甚至兩者結合用漢堡包的方法效果不會是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為了結果采取一個下屬接受、認同并能積極付諸行動的方式。從書中的案例日本人只看員工優點不重員工缺點、“終身雇傭”的晉級制度可以看出,管理方法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案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更深刻的認知到:管理能夠優化經營效果,特別是戰略目標的確定、組織結構的設置、激勵政策關注的核心對經營效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當然,書中對管理者的自身修煉和時間管理等的具體方法沒有細致的講解,沒有有效溝通、合理授權等內容,看來側重點不在具體操作上,而主要突出了管理策略,可能是大師高—瞻遠矚的宏觀思路,竊不敢妄自猜測。再就是本書的序有六個長達36頁,超過了其中的'任何一個章節,有點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結合著書中的成熟做法,對照自身的不足,我將采取以下措施來爭取有效管理:
1、積極推行績效管理:把握公司的戰略、目標,做好本部門定位,抓好部門的宏觀決策,把公司戰略、部門目標、有效決策相結合,在全員中實施績效管理的辦法,加強過程監控,關注員工績效,從而保障部門績效,實現公司績效。
2、營造高效的團隊氛圍:組織全員學習《為自己工作》的光碟和《請給我結果》的討論,積極開展案例培訓,并輔之企業文化的宣傳、圖片上墻等措施,培養員工的責任心,并通過建立良好的運作方法和保障機制來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3、抓好OEC管理:做好周工作計劃和日清工作的實施和指導,抓好現場管理和細節管理,做到日事日畢,日清日高。
4、抓好核心工作的督辦: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采取要事優先和工作計劃相結合的管理方法,明確核心業務的進展節點和完成時限,要求定期反饋,掌握核心業務的日常進展,關注核心業務的績效,是保障目標實現的基本措施。
總之,作為一個管理者,擁有一顆包容、博愛、奉獻的心,具備守時、高效、尊重、溝通等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必不可少,時間管理、進度控制和有效決策無處不在,將管理的基本常識用到日常工作中,關注核心業務績效,重視長久利益,做到順時應勢、與時俱進,必將取得卓越績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11
西方諺語說:“別人是魔鬼”,生活中我們無不在與別人的比較中前行,別人是動力,也是苦惱的來源。通過與別人比較,激起自己的熊熊欲火來催動進步是常用方法,但有時卻是以全民郁悶為代價的;而立足自我,以知識的溫情驅動自我發展是另一種方法,進速雖慢,卻如胡適先生所言,“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我相信,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是這樣一本有溫情的書,他說,管理者性格、相貌、經歷、所處的環境千差萬別,但我們不必因此而沮喪,因為基于自我的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作者認為,“有效”是指使能力、資源產生更多更好的成果。而在組織中,凡能達成有效性的個人,都可以管理者視之。然而,無論有何種個人特點,管理者處于管理位置時,往往會受到制約。這些制約包括: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時間總是屬于客戶;忙于組織日常運營,卻沒時間思考關于組織的重要事務;自己的才能不能轉化成對組織的貢獻而被接受;受限于組織內部的局限,難以觀測到組織外部的變化趨勢而把握機會。沒有時間思考使人盲目,沒有可讓人接受的貢獻使人產生懷才不遇的感覺,受制于組織內部使人短視。本文根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整理彼得·德魯克給出的解決以上三個問題的方法。
關于時間管理
對時間的運用關鍵在于“保留出相當份量的連續性整塊時間”。斷續的、碎片化的時間不足以完成與思考有關的事務,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每天花費了大量時間,卻常常感到疲憊和無助。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診斷出“病因”。浪費時間的原因有這么幾種:首先,缺乏制度遠見,將時間浪費于解決重復危機之中。例如,某公司經常出現庫存危機,不得不花時間解決庫存問題;而建立可行的制度,如定期盤點,就能避免該種情況的出現。其次,人員過多,“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就會出現,管理者不得不花時間解決人際問題,而占用了完成實際任務的時間。再次,組織不健全,表現為會議過多。除了傳達上級精神一類的會議,多數會議的目的是“會商而決議”,而會議多、時間長,說明組織中職位結構不當,不能及時有效做出決策。最后,信息功能不健全,表現為漏報信息、錯報信息等,作為代價,個人和組織不得不因信息錯漏而付出時間成本。
為了抓住“整塊時間”,管理者應當把握時間管理的方法和事有優先的原則。人們往往低估完成一件事所需要的時間,喜歡同時做幾件事,最后只好手忙腳亂的趕工。為了避免此類窘境發生,把重要的事情放前面先做,每次只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在調查中作者發現,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周中會拿出幾個完整的上午時間來集中解決重要事務。找出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種能力。對于管理者來說,壓力會干擾其判斷一件事是否重要。作者認為,應當將主要精力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上,而非被壓力驅動,因為壓力往往來自過去,而管理者應當面向未來。過去慣常的榮光不保的壓力會干擾管理者,致使其將抱殘守缺、紙糊危墻作為重要的事,但此時,真正重要的事應當是面向未來,推動變革。
針對這樣的現象,作者提出了確立優先次序的原則:
1、重視將來而不重視過去。
2、重視機會而不是只看到困難。
3、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
4、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如此,管理者會知道什么事該去做,什么事不必去做。同時,管理者還須明白兩個與管理時間相關的道理——學會授權、不浪費別人的時間。對授權的理解——授權不是讓別人做自己的事,而是把別人能做的事情交付給別人,而使自己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管理者不能浪費自己的時間,更不能浪費別人的時間,須知浪費組織中任何一個人的時間,都會導致組織的無效。
關于人的管理
一個組織中乃至整個社會中的人的關系無非可以分為兩種——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其他人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了解并悅納自己,而自我卻無往不在人與其他人關系的籠罩之下,是否為別人所接受會影響到個人對自我的認知。管理者期望自己的價值、能力、資源為別人接受,然而,有時會事與愿違,這時,懷才不遇就產生了。作者致力于避免此類不良情緒的產生,并提出了解決方案——著眼于貢獻,而不是展示。管理者應該思考如何將自己的能力與資源轉化為對別人的貢獻。貢獻是指:第一,直接成果,即對組織和其他人帶來什么。比如醫生利用自己的知識為組織帶來的直接成果是治好病人,這里的貢獻就是將自己的知識、能力、資源轉化成對組織、他人有益的具體而實在的事情。第二,樹立新的價值觀以及對這些價值觀的.重新確認。價值觀有導向作用,如果導向相反的方向,對組織的沖擊是巨大的,因此需要有人為價值觀重新確立做貢獻。
作者舉了美國農業部的例子,當時有兩種價值導向——提高現代農業生產力還是保障自耕農生活。發展現代農業勢必會損害傳統自耕農的利益,而保障自耕農生活則會阻礙生產力發展。管理者的貢獻正是體現在對價值觀的整合并給予新的解釋之中。第三,培養并開發明天所需要的人才。尋找繼任者是管理者對組織的又一貢獻,舉個我們熟悉的例子,諸葛亮找到了繼任者姜維,推薦了費祎、蔣琬,保證了蜀漢這一“組織”的延續。培養明天所需的人才可以說是管理者最后的貢獻吧!當管理者著眼于貢獻時,就會漸漸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為了自己的貢獻而與其他部門精誠合作,啟發下屬為了貢獻而設定目標而不是監管下屬,個人發展注意貢獻而不是受他人干擾。
作為管理者,與他人的關系也是至關重要的。在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組織中,管理者都知道“公事以外”才是朋友,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容易的,在“公事”中用人是個永恒的話題。作者總結了四項用人的原則:第一,不設置只有“上帝”才能勝任的職位。人們往往期待聰明、果毅,知識豐富而充滿熱情的全才來出任某一職位,而事實是少有天才,更多的是中人之才。如果一個職位多個人都無法勝任,那么,取締它。第二,職位設置要嚴格,涵蓋要廣泛。不設“上帝”職位不代表職位取得就是簡單地、職位任務就是單一的。職位設置的原則是因事設崗,但職位任務不能過于單一,否則會使人頓生單調感且不利于個體發展。第三,用人時先考慮某人能干什么,而不是先考慮職位需要什么。先“認識”人是要務,只考慮職位需要,往往會忽視人的其他才能,因為一個人雖不適合此崗位但有可能適合彼崗位。第四,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并設法讓其知道自己的短處。組織既然以完成任務為目標,不是以選拔“美德標兵”為目的,管理者一定要學會發揮別人的長處。美國南北戰爭時,林肯總統三易其帥,最后選擇了酗酒成性的格蘭特將軍為統帥,原因很簡單,“只有他能領導北方打勝仗”。當然,容忍他人的短處不代表置之不顧,而是讓其人也認識到自己的短處。二戰時,馬歇爾將軍提拔艾森豪威爾,而豪威爾的短處是戰略眼光不足,馬歇爾有意將他安插在作戰計劃部門,有了這段經歷,豪威爾更能發揮他在組織和策劃方面的長處。對于短處,并不一定要求改正到如長處一樣高明,不過是像孫權對呂蒙說的那樣,“吾欲卿致經作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不過是提個醒兒罷了。這是處理下級關系——用人的道理,對于上司,管理者要做到不惟命是從,從正確的事情著手,并以上司能夠接受的方式向其提供建議。
關于決策
短視會誤導決策,關于如何決策的練習也是對視野的培養。作者認為,決策的關鍵在于定性,即判斷面對的問題是怎樣的問題,并根據問題的性質做出反應。根據書中對電腦的態度來看,作者是對定量的判斷存在懷疑的,他更支持管理者擁有自己定性的判斷,不知作者若能生活在今天,對大數據會有怎樣的見解。總之,作者認為,決策前需要辨清事件的性質。問題事件可以四類:第一類是真正經常性的問題,比如生產方面的問題,生產材料短缺、成本過高等。第二類是特殊情況下,偶然發生的經常性問題,比如公司合并,對一個公司來說,這類事件可能是特殊的、偶然的,但在企業界這是經常發生的有例可尋的事件。第三類,首次出現的經常性事件,當企業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可能面臨新的經常性事件,該類事件首次出現就屬于這一類。
第四類,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無例可循并以后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區分這四類問題對管理者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對經常性問題的決策,是可以通過制定制度、遵循慣例來解決的,而偶然性問題才迫切需要有效的決策。管理者的決策失誤在于:一是將經常性問題視為偶發性問題,每次都要費心力解決而不是形成有效解決此類問題的制度,這是對時間的浪費。二是將新問題當作經常性問題,用舊制度解決新問題,破洞會越補越大,對組織來說是危險的。三是對無法掌握問題的本質,不能切中肯綮。四是只看部分,未見全貌,決策時往往缺乏針對未見部分采取的措施。
除了定性,決策還應當考慮的是:邊界條件、正確的決策是什么、如何化決策為行動、信息反饋制度。邊界條件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解決某一問題應達到的最低要求。例如,弗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一上任時訂立的目標是經濟復興,然而當時美國經濟危機已經加深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目標難以完成,羅斯福總統不得不轉換邊界條件,轉而政治改革,改變保守的姿態,銳意改變,為經濟復蘇助力。清楚地認識邊界條件,是正確決策的前提。管理者要明確正確的決策是什么,而不是讓人接受的決策是什么。花時間考慮是否能被別人接受,又怕他人反對,往往會浪費時間。當然,凡事有例外,在某些維持性組織中,“和稀泥”、“打太極”是不可缺少的。知道了正確的決策,就要化決策為行動:明確誰該了解這項決策,應采取什么行動,誰采取行動,行動應如何進行,怎樣才能使決策得到遵循。
在決策中,還要建立一項信息反饋制度,決策是人做的,而人是會犯錯誤的,為了防止發生錯誤,需要不時的反饋,這也是法約爾管理五項職能中“控制”一項要做的事。除了上述幾項因素,作者特別強調了反面意見的作用。通用的阿爾弗雷德·斯隆對此十分在意,某次會議中由于全體一致,他甚至宣布散會下次再討論,直至有反對意見出現。反對意見的作用作者總結了有三點:首先,保護決策者不被組織中某一特定團體俘虜。組織中往往有不同的利益團體,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團體的聲音,當一種聲音掩蓋了其他聲音時,是不妥當的,需要找到背后的原因。其次,反對的聲音,往往可以被視為“另一種方案”。一致性決策不代表是正確的決策,當一致性決策走投無路時,反對意見會成為救場的“PlanB”。最后,反對意見可以激發組織成員的想象力。千奇百怪的構想本來就是對思維的訓練。
組織中,管理者必須卓有成效,這是多么令人激動而惆悵的事情。令人激動之處在于“卓有成效”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詞語,而令人惆悵的是,為了“卓有成效”,又要放棄多少對個人來說極其美好的東西呢。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12
管理者做事必須有效。這是本書第一段落的結語,因此我們必須思考,什么樣的工作效果才能稱的上是卓有成效呢?由此反思我們自己日常的工作,是不是達到一個執行者應該達到的有效性呢?
書中不止一次的提出,想要提高管理者的績效和成就,使工作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提高有效性。而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意識的努力去察覺外部世界的變化,組織內部的事物必將蒙蔽他,使他看不見真正的現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應該有這樣一個特點,善于學習以培養或者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換句話說,卓有成效其實就是一種后天培養的習慣,是日常工作的實踐的綜合能力。書中也提出,想要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幾個習慣。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應該將他們的時間用在什么地方;
★有效的'管理者重視對外界的貢獻;
★有效的管理者善用利用長處:包括自身的長處,上司屬下或者同事們的長處;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做出有效的決策。
以上都是卓有成效的要素,也是我們可以日常思考的一些重點。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13
彼得·德魯克是一個具有魔力的管理大師,每次讀他的書,總是棒卷在手,思維頓開。雖然他的書我已經讀了很多,有的已經讀了數遍,甚至開了專門的培訓講題,比如眼前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在20xx年11月,學校派我去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紀念彼得。德魯克去世一周年紀念論壇,與巨匠的作品對視,從此愛上,一發不可收拾。
和今天許多掛著管理大師名頭的作者不同,彼得。德魯克是一位深入企業實踐、并基于實踐提出解決辦法的實戰型管理咨詢者。避開艱深的術語,通俗易懂地傳遞管理者的實踐,是這位現代管理之父著書的特點,在他的書中,我們幾乎看不到管理模型和數據分析,有的只是一位長者、智者娓娓道來的智慧分享。
彼得德魯克是一位真正的以第三方身份深入企業,以“影子”觀察者的視角透視企業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尤其關注管理者的行為規律,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并從多個案例中找到規律性的東西,加以提煉升華,最終成書。
這和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企業家自己著書立說又有不同,企業家成功地經營了企業,便總結經驗著書立說固然很有借鑒意義,但由于身在其中,往往容易流于個體的經驗主義,或禁不住地夸大些東西,掩蓋些東西,讓讀者看到的總是被粉飾后的案例和觀點。
彼得德魯克是一位高產作家,一生著書立說39部,且幾乎都成為了世界管理界的重量級暢銷書,每一部書都是觀點詳實,通俗易懂。我最愛讀、也是受其影響最深的有三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成果管理》、《管理:任務、責任、實踐》等。
昨日整理書櫥,再次翻閱《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忍不住又腦洞大開,立刻將其部分觀點融入到下周我即將開設的課程里,并輔以現實案例。
感謝大師,這才是真正的管理雞湯。
附錄: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對管理者最有啟發的幾個觀點
時間管理:卓有成效得管理者并不是一開始就著手工作,而往往從時間安排入手。他們并不是先做計劃,而是先去了解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哪里,然后盡可能地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把時間用在最能產生效率的重要的事情上。它包括三個步驟:記錄時間、管理時間、合并時間。
人員管理:如果企業管理人員10%以上的時間花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上,花在解決糾紛問題上,花在權力之爭和對合作的質疑上,那就說明這個工作組里的人肯定是太多了,人們彼此侵犯,造成績效阻礙,而不是實現績效的手段。
管理者溝通:上級越是強行對下屬灌輸些什么,下屬就越是可能聽不到正確的'信息。下屬會選擇自己愿意聽的東西,而不是你說的東西。
重視貢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該常問問自己:我對我所在的組織做了什么貢獻?對貢獻的承諾,就是對卓有成效的承諾。沒有這種承諾,一個人就會自欺欺人,欺騙他服務的組織,欺騙與他一起共事的同事。
自我管理:管理者集中金幣得首要原則是擺脫已經不再有價值的過去。“放棄事情”得清單比“要做事情”的清單更重要。
以上當然不是本書的全部觀點,若想完整學習,不妨親自捧卷在手,與大師零距離對話。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14
德魯克所說的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四個局限性概括:(1)自己的時間不由自己控制(2)忙于日常事務(3)有效性通過別人得以實現(4)身處組織內部,了解外部世界受到局限。
德魯克說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5大要素:時間管理、重視貢獻、揚長避短、要事第一、善于決策。和史蒂芬柯維總結的7個習慣有一定相似之處。
診斷時間的三種方式:(1)找出根本沒有必要做的事情(2)找出可以請人代勞的事情(3)找出自己浪費他人時間的事情。
浪費時間的因素:(1)缺乏制度和遠見(2)人員過多(3)組織不健全,表現為會議過多。(4)信息功能不健全。
如果參加會議的時間占到總時間的1/4以上,那一定是一個浪費時間的不健全的組織。
貢獻的有效性,表現在3個方面:(1)自己工作的內容、水準和影響(2)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上司、同事、下屬等等(3)各項管理手段的運用,會議、報告等。
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地方。
一般機構對成效的要求表現在3個方面:(1)直接成果(2)樹立新的價值觀以及對這些價值觀的重新確認(3)培養未來所需要的人才。
管理者的失敗,因素很多。常見的原因,應該是他本人在出任一項新職位時,不能或不愿為適應新職位的需要而改變。
有效的人際關系的要素:(1)互相溝通(2)團隊合作(3)自我發展(4)培養他人。
一般人都是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要求成長起來的,知識工作者更是如此。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有怎樣的成就,就會有怎樣的成就。如果他們對自己的要求都不嚴,就只能原地踏步,不會有任何發展。反之,如果對自己要求很高,他們就一定能成為杰出的'人物,而所費的功夫也不見得比那些沒有出息的人更多。
才干越高的人,其缺點往往也越多。
世界上才能過來沒有發生過下屬的才干反而害了主管的事情。
因人設事的結果,是為了安插某一個人,一大群人都受到連累。
能建立起第一流經營體制的管理者,通常不會與周圍的同事及下屬保持過分親密的關系。
有效管理者用人之道:(1)職位不能責備求全(2)職位要求嚴格,涵蓋廣泛(3)先考慮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考慮職位要求什么(4)用人之所長的同時,必須容人之所短。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個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誠實,則足以敗事。所以,人在這方面的缺點,不能僅視為績效的小指。有這種缺點的人,沒有資格做管理者。
做一項新工作,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倘若在另聘新人來做,就是賭上加賭了。
確定事情優先級順序的原則:(1)重將來而不重過去(2)重視機會,不能只看困難(3)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4)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15
一直以來,我認為管理講的是天分,講求的是個人才能,注重的是個人魅力,而書本的知識只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在真實的管理中發揮作用。但是讀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我的想法卻改變了。
德魯克講到的“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一個人的有效性,與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識之間,幾乎沒有太大的關聯。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為無效,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這些論述,激發了我學習管理的動力,并了解到卓有成效才是管理者所應追求的目標。一個人要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注重的不但是先天天賦、個人才能、個人魅力,更要注重后天的學習和提高。這樣才能與公司共同成長和提高價值。
針對如何卓有成效,德魯克提出了五點要求:分別是善用時間、講求貢獻、善用人才、要事優先及有效決策。可以說,德魯克先生教了我們卓有成效的五招,這五招看似簡單,但是要學好、學透,就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地基礎上,充分理解這五點的內涵,最終將追求成效變成一種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卓有成效!下面我就談談我讀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的感想。
一、時間管理——善用時間
讀了德魯克先生建議管理者在時間上的一些做法后,我真正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平時大多數普通人浪費了大量的自認為沒有浪費的時間。我深刻認識到,時間正是像德魯克先生所說的那樣,是一種最為特殊也最為稀有的資源。人這一生的時間有限,用于工作的時間更為有限,對于一個管理者來說要想在有限的工作時間里做出影響組織整體績效和成果決策的成就來,必須要做到善于充分的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時間。
正如德魯克先生教給我們的那樣,首先要診斷自己的時間,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時間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分析自己做過的事情中有哪些是不一定必須親力親為的。然后是要統一合理的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自己要有一種刻意的傾向,用短的零散時間去處理必須由自己處理的不費時的事情上,把大塊的時間留下來去處理相對重要的費時的事情上。如果我們能把最為特殊也最為稀有的時間資源利用好,可以說就為做到卓有成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績效管理——講求貢獻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貢獻,并懂得將自己的工作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德魯克先生的這句話直接道出了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只有重視貢獻,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為其本身的專長所限、不為其本身的技術所限,才能看到組織的整體績效,才能使我們卓有成效。
重視貢獻的管理者能夠超越自己有限的能力為組織創造更多的價值,與此同時也可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因為他們重視貢獻使自己擁有更高的視野,使自己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視貢獻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只有期望為組織做出貢獻的人才會主動去思索“我能貢獻什么”,才能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
三、人員管理——善用人才
德魯克先生告訴我們:“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要充分運用每一個人的長處來共同完成任務”。可見,管理者要想卓有成效,必須充分發揮人的長處,這樣整個組織才能得以卓有成效。組織里的每個人都是各有所長的。作為管理者,能夠充分了解到每個人的長處所在,并且想辦法使其長處充分地發揮出來,充分發揮上司所長、自己所長、同事所長,只有這樣才能使組織作為一個整體的戰斗力更強,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才能使管理卓有成效。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組織的突出特點正是內部成員所有長處的總和,發揮每個人的所長,也就是善用人才。
四、工作管理——要事優先
德魯克先生告訴我們,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那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因為對于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即使在同一時間內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也不見得真能做好,至于同時做多件事情就更不必談了。為了達到卓有成效,有效地利用我們的才能,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集中一個人的所有精力在一件事情上。
德魯克先生在此重點是要告訴我們,要先做重要的事情。前面已經說過,人的工作時間是非常有限的,管理者的時間更是極為重要,所以管理者要本著“要事優先”的原則,利用較長的連續性的時間優先做對組織有大的貢獻的工作。這一點和我們在哲學上學到的處理問題的一條原則很相似,即認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優先解決,因為有的時候事情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決定最后的結果。
凡事都有個先后的順序,但是如何決定事情的`優先是件很復雜的事情,好在德魯克先生幫助我們總結得出了幾條確定優先次序的重要原則即:重視將來而不重過去;重視機會,不能只看到困難;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德魯克告訴我們的“要事優先,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原則,對于年輕的管理者來說更具有指導意義。他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決定優先事情的原則,而且還教育我們要腳踏實地、一心一意地做好所面對的事情。
五、決策管理——有效決策
德魯克先生告訴我們,一項有效的決策常常在多種不同且互相沖突的見解中產生,它決不會是一致意見的產物。這也是做出有效決策的基礎,只有這樣的決策才是成熟的且經得起推敲的決策。這點啟迪了我們,在做決策時要容得下異己意見的存在。
德魯克先生通過研究發現,有效的決策者都具有相同的特性:他們在做出決策之前,都著眼于具有戰略性的最高層次的觀念性認識。隨后,他提出了有效的管理者做出有效的決策時的五大特征,即:
一是要確實了解問題地實質,如果問題是經常性的,那就只能通過一項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
二是要確實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界限,換言之,應找出邊界件。
三是要仔細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是什么,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什么條件,然后再考慮必要的妥協、適應和讓步事項,以期該決策被接受。
四是決策方案要同時兼顧執行措施,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
五是在執行過程中重視反饋,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德魯克的經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雖然寫于1966年,但是其基本的理論和思想,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影響著許多現代的管理者,在現代企業的經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先是將自己有效管理起來,然能進一步去影響、指導他人。可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確有過人之處,值得我們用心學習,也正是多讀書多學習,我們才能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01-0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11-09
《卓有成效管理者》讀書筆記04-28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通用10-10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15篇01-0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通用06-26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體會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