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1
余老師書的序言開頭是一句希望之語,即“我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滿智慧”。
印象中,教育各級主管部門對“教師群體”現狀,多有“恨鐵不成鋼”要求,各類名家或專家論及“教師群體”,往往多為“專業水平不如人意”感慨嘆息,社會上普遍的教師關注,多糾結在教育教學方法、技術和效果上,少有關注教師生活、生存現狀。你一聊社會地位的落差和待遇,周圍就有人用“師德”和“奉獻精神”來壓你,讓人覺得氣短,不敢抬頭。久之,政府、社會、主管的領導們和廣大的教師群體,仿佛都有點“施虐”和“受虐”的病態心理。
勾起牢騷之語,是因為余老師關注教師工作的同時,還記著教師們的生活。“希望每位語文教師在生活中充滿智慧”,一句親切的叮囑,讓人心頭一熱。當我們談論教師這一職業,或談論教育事業的時候,首先要關注這一個個“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愛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態等等,都需要互相的關注、關心、理解、幫助。教育教學是一份充滿“愛”的工作。試想,普通老師生活缺乏穩定,對自對人對社會的心態調整不好,能期待他們平靜而清醒地走進教室嗎?教育是“育人”的事業,“育人”首先要“育師”、“育己”,然后才能“育學生”。“一流的教師”才能育出“一流的學生”。由此,無論是從學校、還是社會和國家層面看,教師是第一位的,有全社會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滿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師的成長,生活和工作是分不開的,生活中樂觀、有情趣、自我認同感強的老師,在學校里肯定自信、積極,有個人魅力。同樣,許多工作優秀的教師,他們對生活現狀的理解和對未來的追求充滿幸福感。所以,許多名家、大家優秀的表現和出色的成績,除了用專業理念技術去解讀外,還可從其生活中的個人性格、品質和精神上去理解。看余老師的《致語文老師》一書,其長者、智者的風范令人敬仰。余老聊的是教學,也是個人迎難而上的成長修煉,這修煉的過程,有堅定的`目標,有系統的規劃,有艱苦的執著,有挑戰的智慧,有說不盡的苦樂滋味,有沉甸甸的收獲。其修煉的智慧之語,既可心引領我們認真地工作,也可以啟發我們用心地去生活。
我們無論是自愿,還是巧合從事了教師這個職業,注定了此生與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虛幻神奇的道德評價,因為職業的特點,我們的生命歷程真的有些特別。我們需要(應該)掌握更多的文化,我們有機會站在人類思想的前沿,這是我們有時清高的原因;我們肩負著文化傳承和思想播種的責任,我們的工作與其說是教育教會學生,不如說是熏陶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現在和未來,往大了說,我們的事業真的能改變命運和世界;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有豐富思想和鮮活情感的學生,我們每天的工作少有重復,我們每個教育教學的細節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和人文個性,我們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戰;我們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學到老”,需要吐故納新,才能與時俱進,很少有職業像我們這樣需要終生修煉和成長。
凡職業,都需要為了生活,從事教師職業也需要“養家糊口”,這點標準不一,爭議不斷;凡職業,都需要有敬業的精神,都可以經營成事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是不論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極致。從古至今,“狀元”總是鳳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個人都會有的,為難的是,成功需要面臨各種挑戰,不是每個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堅持下去。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2
在短短的幾天的時間里我認識了一位勇敢的男孩——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一歲就失去了父母。于是被被寄養在姨父姨媽家,但他卻受盡了他們的欺凌度過了漫長的十年。就在他將近十一歲的時候他的命運發生了扭轉——他將要去霍格沃茨學校學習魔法。
在前往霍格沃茨學校的途中哈利波特認識了兩位他最最好的伙伴,羅恩和赫敏。他們互相幫忙,每天都形影不離。哈利波特一到霍格沃茨學校就得到了他在姨父姨媽家所得不到的尊重。可馬爾福卻視他為敵人,每次都要跟他對著干。
在魔法學校里,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們知道了魔法石的秘密,也知道了殺害他父母的仇人——伏地魔。于是哈利波特便決心要找到魔法石,讓伏地魔沒有任何機會。即使他們學會了許多魔法,但是還是不能跟伏地魔相比,于是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們認真練好魔法。
在一次魔法課上,馬爾福拿走了羅恩最心愛的小水晶球,哈里波特為了能拿回來,用它的'飛天掃把奪回了水晶球。而他那熟練的飛行本領讓米勒娃·麥格目瞪口呆,一個剛學習魔法的人居然能這么嫻熟。于是便決定讓他參加學校“魁地奇”比賽。哈里波特在比賽中帶著他心愛的飛天掃帚“光輪20xx”贏得了這場比賽。
哈里羅恩和赫敏認真的尋找著線索,希望能早日找到魔法石。但在尋找的過程中不算順利,經常會遇到麻煩。但哈里的爸爸送了哈里一件隱形衣。這件隱形衣可幫了他們許多忙呢。最終,他們發現了伏地魔的仆人,也找到了魔法石,并再一次打敗了伏地魔……
就這樣一個學期過去了,哈利波特又要回到姨夫姨媽家了,他舍不得霍格沃茨里的每一個人,他期盼著下個學期的到來,但下個學期會發生什么事誰也不知道……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覺得魔法真的好神奇,真希望我也能學會魔法。而且哈利波特讓我知道了什么叫正義,什么叫邪惡,并且我們應該都充滿著一個善良的心來對待每一件事情……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3
跟崗培訓期間,宋老師送給我們的書中有一本是《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我如獲至寶。
讀《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這本書是讓人愉快的,其中我最受啟發的是錢夢龍老師的導讀藝術部分,即全書的第一部分。
在理論與實踐上,錢先生都展現出一副 “舉重若輕,行云流水”的姿態,真讓人神往。 錢先生是一個在語文教學上有大抱負的人,經過孜孜以求的努力,經過寂寞與痛苦,他終于達到了一種高度——“舉重若輕,行云流水”。正如武林高手,輕輕一措手,實已蘊涵深厚內力,能將理論與實踐如此出色地結合,確實讓人嘆服。
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結果,但對學生的影響都是終生的。一件件事例,一遍遍反思自省,也使我對教師的責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語文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指導學生學好語文,更應該重視對學生心靈上的關懷,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關懷,尊重差異,尊重個性,尊重天性,尊重人格,激發學生的自尊心,激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獲得充分發展,讓心靈之花充分地綻放。
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更新是如此之快,我們教師就應該及時更新觀念,多一些探索,讓教學方法、教學情景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滿足學生在原有知識能力上有所提高的需求。教學中,少一點權威,多一分民主;少一點統一,多一分個性。少一分歧視,多一分尊重,讓學生生命更鮮活。生活中,給孩子創造活動空間,讓其擁有奇特的幻想,多一分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讓學生主動去迎接挑戰。
作為老師平時要經常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要每個同仁都認同你確實也是比較難的,但不管如何,這些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我們不能搞花架子,弄形式,為改革而改革,今天弄出個什么法,明天發明個什么模式,這些其實是非常可笑的,而發生在具有較多知識的語文教師身上更是可笑。可是,我們常常在不自覺中就犯了這樣的毛病,以后應引以為戒。錢先生也一直強調不要在一些概念上作過多的爭執,他本人就很不在乎別人在概念上對他的“導讀藝術”的指責,正如他自己說的.,能把學生教的聰明了,這樣的教學法就是好方法。這實在是舉重若輕的一句話,是高手的“四量撥千斤”。所以,像錢先生這樣從教學上升為理論高度固然是好,但假如暫時達不到這種境界,也不要硬要弄個什么名目來表明自己的教學改革的立場。扎扎實實地教書,能帶領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這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
錢先生說:“我是一個精神上的長途跋涉者,我的腳下永遠是起點。”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以此勉勵自己。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4
一八四五年春天,有一位年輕人,他放棄了繁華的城市生活,在來到人跡罕至的瓦爾登湖畔的叢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想以此來證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簡樸、更從容,不必為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而放棄人為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他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這本書便是對自己閑云野鶴般離群索居的生活的寫實描寫。這個人就是流傳后世的梭羅。
當時,許多人對梭羅的行為不能理解,對他書里的思想更不能去認同。而在多年后的今天,當我們重拾這本塵封已久的書時,心靈卻獲得了超乎尋常的'寧靜。在靜靜的長夜讀著它,猶如傾聽一首悠遠古樸的田園曲,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梭羅的恬靜而雅致的生活,以及他的書中所包含的的豐富意蘊。
有人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的確,有許多共同的東西是每一個讀到它的人都能體會到的:它的字里行間洋溢著梭羅對于瓦爾登湖的熱愛,對于小屋的熱愛,對于山林的熱愛,對于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于大自然萬物的熱愛,獨獨這一點,在資本主義文明時期都將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情操!梭羅的生活是如此原始而又真誠!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于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這些話似乎在我心底蘊藏了千百年,直到這一天,當我讀到《瓦爾登湖》時,才喊出了我的聲音,這最真摯的渴望!
在現代文明覆蓋整個地球的時代,沒有了那一片土地足以讓我們遠離塵囂,沒有了哪一方凈土足以安放我們疲憊的身心,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雖然如此,我們仍有希望改變紛繁喧囂的世界,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建造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這個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的所在。
心底的聲音在呼喊:停下來,作為最后的歸宿,在那里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農人,然后,就這樣,慢慢地老去……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5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
我看過的書不太多,印象比較深刻,對自己思想有過強烈震撼的則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周國平《人與永恒》。這兩本書都是09年初讀到,前者相對更易懂,當時也算是勉強能讀得懂,后者哲理性強些,稍有些生澀難懂,至今還沒讀完,在床邊的某個角落躺著。
如果你喜歡了一位偶像,請你一定要為他寫一些文字。對于喜歡的作家,我想我們更應該寫點東西吧。于是便有了這些文字。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這一代人高中語文課本中一定都讀到過,而且我們之中很多人是通過這篇散文認識了地壇,而提到地壇,我們也往往會想到史鐵生。這篇文章也支撐了史鐵生在散文文學上的地位,也更加堅定了史鐵生寫作的信念,于是有了后來的《病隙碎筆》。
職業是患病,業余才是寫作,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調侃自己。《病隙碎筆》是哲學性的散文,是一個思想者思索的過程,通篇無題,與殘疾并無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個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痛苦的探索,源自一個思想者對人生基本命題的哲學思考與辯析。史鐵生是一個完全靠自己的覺悟修養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尋找答案,他窮盡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堅持活下去就是為了尋找活著的信念。為活著而思索,為思索而活著。
關于史鐵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筆下對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周國平后來為《病隙碎筆》作的.序曾寫道: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生活中沒有出現奇跡,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
關于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為冷漠的犬儒主義。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于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于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并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對于"職業是患病,業余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說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斗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弦,終成絕響。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史先生一路走好。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6
這個由人組成的社會上,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家事、背景、資質、境遇等等都在社會上出任一個角色,給自己訂立一個位置、一個生活方式、一種幸福的方式,然后就做著,最好能樂在其中,從而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這就是大多數人的人生的意義吧。
當我們擁有一個溫暖但規則的環境,我們可能會膩味,就象對甜蜜的食物。從而想追求些放任、改變的東西,沒有規則框框的東西,讓心性放任表達的東西——所以,我們有文學、有藝術、有唱歌跳舞電影電視等等精神食糧。就象風箏,放出去了還是要回來的,必定我們是人,人有基本需要,如果你不循規蹈矩地做你該做的事情,你就可能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比如吃、穿、住、配偶、孩子等等,這些個東西平時你不會太在意,但一旦失去卻是真的不行。
的`確,這個社會有極少數對基本需求完全漠然的神一般的人物,相信這類人物跟常人有本質的差別,天生的差別。他們負責犧牲自己的常人幸福,創造杰出的精神食糧,這樣大眾的人生就不會太過貧乏。
比如藝術家,與常人思維不同,他們有強烈想表達的東西,但又困擾于自己的人的肉身需求:“叫我來說吧。我猜想你是這樣一種情況。一連幾個月你腦子里一直不想這件事,你甚至可以使自己相信,你同這件事已經徹底絕緣了。你為自己獲得了自由而高興,你覺得終于成為自己靈魂的主人了。你好象昂首于星斗中漫步。但是突然間,你忍受不住了。你發覺你的雙腳從來就沒有從污泥里拔出過。你現在想索性全身躺在爛泥塘里翻滾。于是你就去找一個女人,一個粗野、低賤、俗不可耐的女人,一個性感畢露令人嫌惡的畜類般的女人。你象一個野獸似地撲到她身上。你拼命往肚里灌酒,你憎恨自己,簡直快要發瘋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藝術家脫離尋常越多,藝術成就越高。所以,大凡成就卓越的藝術家都是精神病,如畫家梵高、音樂家舒曼。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說過:“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總之,天才異于常人,他們過著瘋狂的日子,創作出瘋狂的作品。
天才或常人,各自選擇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各得其所。毛姆大概是把藝術比做月亮,把常人生活比做六便士,文中有對畫家的前妻、兒子世俗行為的諷刺挖苦,其實我覺得大可不必,畫家為了藝術不再是人,成為神,而那些妻子、兒子還是人。沒有、也不應該有什么道德對錯之分。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7
《靠自己去成功》是劉墉專門寫給女兒的書,在這本書中,劉墉和女兒真是無所不談,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鮮活的語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讀來頗具興味。而綿藏其中的是父親對女兒成長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來敲你的門,要靠自己去成功。
這本書記錄的大都是作者與女兒之間瑣碎的小事,然而在這一件件事的背后,劉墉發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這樣從平實之中顯現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奮進。
劉墉很懂得“避而后談”。 在“談獨立”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女兒依賴父母成性的事。在敘述中不難發現,父親并未因此與女兒發生正面沖突,每次都是以女兒的講“理”收場。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應獨立”的觀點。作者從理論、事實著手,反駁女兒那所謂的“理”。作者的處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誡女兒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間的爭端。這種先退后進,以理服人的“戰術”可以說百戰不殆。
劉墉還懂得“換位思考”。 父女之間存在的所謂的“代溝”是由于他們人生閱歷、生活背景的迥異造成的。然而在“談穿著”里,作者并為因“代溝”而與兒女發生口角。無論是女兒的“露臍裝”,還是兒子的“耳環”,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細品讀,在這玩笑中也蘊涵著作父親的一種態度。這樣的玩笑不會激起兒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樣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如此以來,本來的一場“代溝戰”就覆滅在愉悅的氣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兒女的'角度分析“潮流”這個敏感的話題,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靜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決了關鍵問題。“換位思考”幫助他了解兒女、走近兒女。 ……
教育是一門藝術,劉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獨特的處世態度詮釋了這門困擾著許多師長的藝術。《靠自己去成功》閃耀著愛與智慧的光輝,是一本能給予我們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書。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8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后,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所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達到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愿望“象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后,終于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蘊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揚宅的發怒辭職,對車廠主人劉四的報復心情,都可以說明這一點;他一貫要強和奮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他不愿聽從高媽的話放貸,不想貪圖劉四的六十輛車,不愿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都說明他所認為的“有了自己的車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買車當車主剝削別人;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寫了他在曹宅被偵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攢來的積蓄以后,最關心的卻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為曹先生在他看來是一個好人;還描寫了他對于老馬和小馬祖孫兩代的關切,表現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劇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后也終于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作品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又說:“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著對于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小說還細致地描繪了祥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愿望所作的各種努力。作為一個沒有覺悟的個體勞動者,盡管他懷有改善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卻完全不懂得什么才是解放自己的正確道路,他從來沒有想到應該大家團結起來進行斗爭,而僅僅是執拗地幻想憑借個人的要強和努力去達到這樣的目的。他的人生理想是狹小的,他的斗爭手段更是錯誤的。結果,使自己遠離了周圍的朋友,孤獨無援,更加無力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既然“要買上自己的車?成了他奮斗向上的全部動力,以至于是他生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那末,在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實現這樣的要求以后,他失去的就不單是一個理想,而是生活的全部意義,從而必然陷于精神崩潰的境地。盲目的個人奮斗,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失敗命運,正象作品中所比喻的,好象是拉洋車為了抄近道,“誤入了羅圈胡同,繞了個圈兒,又繞回到原處”。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不幸并且給人以沉重的窒息之感。小說的末尾,明確指出祥子是“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在深切的惋惜之中包含了批判。整部作品,在控訴舊社會吃人的同時,也宣布了企圖用個人奮斗來解放自己的道路的破產。這就比之一般的暴露黑暗現實的作品具有更深一層的社會意義。作品還通過一個飽經人生滄桑的老車夫的口,意味深長地指出:“干苦活的打算一個人混好比登天還難。一個人能有什么蹦兒?看見過螞蚱嗎?獨自個兒也蹦得怪遠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線兒拴上,連飛也飛不起來。趕到成了群,打成陣,哼,一陣就把整頃的莊稼吃光,誰也沒法兒治他們!”盡管這種提法還比較模湖,也沒有在作品中進一步用具體的情節正面地表現出來,卻仍然可以看出這是老舍探索勞動人民解放道路所得出的一個嶄新的結論,顯示了他過去作品中所沒有的可貴的進展。
祥子出身于舊社會的下層勞動人民家庭,自幼家境困苦。他是京城里一個普通的車夫,像一棵樹一樣挺拔而又健壯,沉默而又有生氣。祥子不怕吃苦,開始根本沒有一般車夫的那些可以原諒而不便效法的惡習。祥子有小生產者所共同的積極進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雖然自己理想不算高:有一輛自己的車,自食其力,能娶上一個健康年輕,能吃苦的窮苦人家的女兒過日子。他要強,希望能"憑本事吃飯"。但生于那個黑暗的世道,在經歷了好不容易買來的新車被搶`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愛的虎妞`賣車安葬難產而死的虎妞`自己喜歡的小福子被賣到白房子后又自殺等一系列事情后,他對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強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點點喪失。他變的懶惰狡猾,極端自私,還耍無賴,慢慢地滑向墮落的深淵。
祥子的一生,一路的風景。有明媚美好的開始,可最后是黑暗慵懶的結果。祥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次次地去要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又一次一次屢遭失敗他有著美好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興奮的等待,但是祥子再努力又有什么結局?又如蘋果不結果,開花有什么用?毛毛蟲沒有擁有破繭而出的美麗,等待的再久又有什么用?考學落榜了,寒窗辛苦倍嘗,又有誰會憐憫?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訓練再苦再累,又有誰會在意?
生活中最需要的其實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進的動力;有了希望,就有了可能步向成功的路。祥子是生活在一個腐朽的社會,一開始不斷經歷挫折,又每次都是從那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但是受當時社會的影響,祥子最終是沒能扛的過社會的黑暗,但如果他生在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有所作為的。正是祥子心中的希望和我們現在在學校,在生活中,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努力,應該學習祥子身上的一種精神,他可以為著自己心中埋下的理想而向著一個目標去實現它,我們也可以給自己心中種下一片希望,但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要勇于克服一切的困難,才能看見我們的希望抽枝`發芽`茁壯成長`結出果實。祥子雖然最后還是漸漸墮落,但是我們的社會和他的不一樣,我們的條件很好,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付出去讓心中的愿望實現。一道難題,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去解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我們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繼續勇往直前!
祥子他后來被腐朽社會搶去了期望和努力的包裹,而我們完全有條件將它們保管好。相信只要我們把這些包裹一直掛在心里面那么一定就可以突破一切,走向一個美好幸福的地方!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9
《丑陋的中國人》這本書可能是很多中國人不愿意看的,不過作為有識之士,能夠找到自己的一點丑陋指出,加以改進那也是很好的。我們一直在推崇吹噓自己的優點,但是缺點總是被無限放小,優點被無限放大,這就是我們的不對了。在不斷的發展中,我們有著更多的進步,相信讀過《丑陋的中國人》就知道了。沒有任何借口,我們不能夠著借口,為自己的丑陋之處。
讀多了介紹中國偉大的書,今天讀了讀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寫的一本《丑陋的中國人》,不同于其它介紹中國燦爛文化的書,直接反映出來中國人的缺點和丑陋。我們的丑陋,來自于我們不知道我們丑陋。中國人丑陋么?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承認自己很丑陋、有許多的缺點。這就是我們的悲哀之處,明明有缺點卻不敢承認,反而試圖用各種各樣的理由、外表去搪塞和掩蓋。不能正面面對自己的不足,不思悔改,自以為很了不起。其實不然,因為我們不能看見自己的丑陋之處,所以變的自大、自以為是,仿佛世界以你為中心,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從而讓我們在別人眼里就是丑陋的中國人。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敢于面對自己的缺點,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注意自己的形象,盡力改掉不足之處,還有人會說我們是丑陋的中國人么?中國人的不能團結,中國人的窩里斗,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有一句話叫做每一個日本人都是一只豬,但是三個日本人加起來就是一條龍;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條龍,但是三個中國人就是一只蟲,甚至連一只蟲都打不過。這是為什么呢?單個來看我們并不比別人差,關鍵就在于團結。中國人喜歡窩里斗,不團結。可是別人呢,雖然一開始意見不一,但后來絕對是統一戰線,一致對外。而中國人有的時候呢,一開始意見不一,后來就是分道揚鑣,你過你的獨木橋,我走我的陽關道,始終無法統一起來。每個人的心思不一,你說能行么?
中國人不斷地掩飾自己的錯誤,不斷地講大話、空話、假話、謊話、毒話。中國人對待錯誤不是逃避就是掩飾,很少說能有人承認是自己的不對。估計絕大多數中國人看到錯誤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事跟我沒關系,是***的不對。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都認為自己沒有錯,是別人的不對,他是壞蛋。那么誰有錯呢?誰對呢?就沒有好人了。
中國人為什么總是瞎承諾?我爸爸每次都是空口白話,說過的話沒3分鐘就忘了,我根本不能相信他說的,十句有九句是隨口說說的。不要以為有的話就是隨口說說的,那叫做承諾。凡是承諾,不說100%兌現吧,總是要盡力去做的呀,答應別人的.事情要放在心上,并且努力去做,否則的話就不要說。中國人初到美國最大的困擾,是美國人的禮貌多端。“Thankyou.”“I’msorry.”在美國是最常見的語言,他們總會把這兩句掛在嘴上。中國人去美國聽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去銀行會聽到、去飯店會聽到、幫別人開一下門也會聽到Thankyou。為什么說這是“中國人初到美國最大的困擾”呢?大概是中國人在國內很少聽到吧。的確,想在中國聽到這兩句確實不易。
就如在公共汽車上吧,因為比較擠么,所以踩到對方的腳是難免的。在美國,首先聽到的是一句I’msorry。然后對方會很有禮貌的說Youarewelcome。什么事也沒有,就這么簡單的處理了。在中國那可謂是大相徑庭了。首先聽到的就會是一句扯大嗓門的話:“你干什么?沒長眼啊,踩我腳了!”隨后,“肇事者”也不甘示弱;“踩就踩了,怎么著?”于是乎,兩人從車上吵到下車,臨走還來句“哼”,不罷休。中國好歹也是千年的禮儀之邦,如此素質實在是說不過去。
排隊之國。在美國、英國等地,你都會看到一長條整齊有序的隊伍,不禁會感嘆外國人素質之高。再對比對比我國的狀況呢,歪七歪八就不要說了,插隊、卡隊是常見的事情。如此素質,何以比較?由此可見,中國并非如有些人所說有多么多么的發達、多么多么的先進。不要太自以為是了,這本書就是在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要想中國人不再丑陋,就必須意識到自己的丑陋之處并加以改正。有的時候,在頭腦發熱的時候潑潑冷水還是有好處的。
在不斷的發展中,我有了更多的認識,現在的我開始懂得了《丑陋的中國人》中所提到的弱點,我也一直在改正,我相信大家都應該去加以努力,不斷的前進,那樣就會做的更好,只要去努力,就會成功,我相信我們遲早有一天會認識到我們的不足之處的,我相信我們會做的更好的!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10
大年初一,凈寺。
望著接踵而至的,懷著各種愿望來這里祈福的人們,突然想起了一本書中的一句調侃:“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的感覺。”剛步入佛堂的我的確是被佛祖的莊嚴肅整所震撼了,但不一會兒這種心情就被一種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來佛家相信只有滅斷諸如貪、嗔、癡的欲望才能使苦難不復存在,而我們卻恰是為了滿足欲望才來到了佛祖面前,以為自己懷揣的是無比虔誠的心,卻已犯了大忌。好像書上的話是我們真真的寫照,頓覺充滿諷刺。
史鐵生,我反復地咀嚼著這“鐵生”二字,一個因雙腿癱瘓而投身寫作的人。或許上天給了他過多的信任,讓他經受著磨難卻依然堅強的活著。很難讓人相信以上對于拜佛這事兒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輕松地說他的職業就是生病,業余寫點東西。對于一個有著這樣經歷的人來說,沉郁、沮喪才是人們對他的認識,可在《病隙碎筆》中,讓我感受到的卻是一顆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擁有化苦難經歷為人生哲理的本領,用一支筆馳騁在依舊充滿生命力的大地。
他說人生是一出充滿矛盾沖突的戲劇。我們都是不能隨意調換的其中的演員。許多人會看著別人一帆風順的高升而感嘆“我怎么這么倒霉啊!”滿腦子都是平淡如水毫無生氣的劇情,即而繼續過著無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還能感嘆一句“我其實很幸運啊!”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實。”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后或許連我為什么活著也不知道,用盡一生卻始終換不回一個確切的答案。“上天為什么待我這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卻是這樣憤世嫉俗的離開。
但史鐵生說不,上天對每個人都很公平!他雖然剝奪了“我”奔跑的權力卻讓“我”與生命的真諦更接近,這就是為什么盲人的聽覺總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馬遷,孫臏一輩,殘缺的身體阻擋不了他們對生命響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結越多的西瓜那么這些西瓜得到的養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其實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們自己能否堅信我們能活著并頑強的活著,人可消滅,但打不敗,打不敗的才是可貴的對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當一個人面對自己身體上的殘疾時得需要多大的勇氣,但看了《病隙碎筆》,我明白了最難的不是要“接受”這個事實,而是在接受這個事實后,又能從心的角度重新站起來,正是史鐵生用不完整的身體撐起的這一片完滿的天空,讓我們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個能真正審視如何活著的機會,生命給我們每個人的提問都不一樣,怎么樣去回答生命拋給你的問題正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于是,不再苦苦追問“公平嗎?”“為什么?”我會抓緊每一寸的時間,繼續、和繼續的繼續。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11
當我第一次翻開《病隙碎筆》的時候,目光停留在了每一章節的前一頁,那是史鐵生先生創作這本書時的手稿,字跡清晰流暢。彼時我就堅信,這將是一份禮物,一份俯視著平凡人生的禮物。
周國平先生在解析書名的時候這樣講到:“體況惡化,寫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時間在受病折磨和與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筆,而且縫隙那樣小得可憐!”不得不承認,對于史鐵生本身,他已經超越了自己的存在。在生命行走的路上,在那些像海綿一般的歲月里,他擠出了智慧,這種智慧,是從疾病的深淵中迸發出來的血液。
《牧靈圣經》的扉頁有這樣一句話“我給你們一條新的誡命: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這是上帝對他的追隨者的希冀,亦或者叫作命令。這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上帝真的可以像他所訴說的那樣愛著他的子民,那這世上又何談災難而言?
史鐵生巧妙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上帝不許諾光榮與福樂,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但可怕的是在這個滿心功利的時代,我們的希望何在?當所有人拿著金錢和一顆所謂虔誠的心走進寺廟,向神明祈禱,而又有幾個人祈禱的不是光榮而是希望呢?我們都堅定地認為希望就在自己的內心,甚至說走進廟堂就是體現了一種希望了的話。那信仰與名利的天平就已經傾斜地頹然不平了。
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時代關于信仰的定義已經不再是它本該有的樣子。史鐵生用另一種方式,通過信心解讀了關于信仰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維,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受。”與此同時,周國平先生卻這樣解讀了這些文字:“任何一種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為出發點,它作為信仰的資格也是值得懷疑的。”
毫無疑問,我支持前者的觀點,至少在現在看來史鐵生用筆作足,已經用他自身的'信仰行走過了他的人生。而這種信仰的開端,是沒有以任何根本困境作為出發點的,就像他自己闡述的那樣“不斷地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所以,在信仰的問題上,我們的根本觀點應該是從什么時候看起,看了多遠?
如果就困境而言,上帝無疑是公平的,諾貝爾用“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這樣一句話形容人生。我想,再也找不出任何文字能比這十六個字更恰當地解讀生命了。自身對于自身而言,本來就是一種限制,一種突破不了的瓶頸。所以,上帝給了所有人根本的困境,只是每個人的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羅曼·羅蘭說:“以死來鄙薄自己,出賣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間最大的刑罰,最大的罪過。寧可受盡世間的痛苦和災難,也千萬不要走到這個地步。”他對信仰的作用做了高度的肯定,但問題在于當我們真正面對我們所信仰的東西時,卻手足無措,甚至無法完整地表述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信仰還只是頭腦中的一顆小芽,從未開花。
還是史鐵生說得好:“路的沒有盡頭,便是他遙遙地總在前面,保持著希望永不枯竭。”這是前人懇切的話語,希望永遠是和信仰并存的。如果沒有希望而空有信仰,那無疑是一個空殼,或者說沒有信仰而只有希望,那也僅僅是一種空想罷了。最可怕的是,這個我們熟稔的生命中,總有一些人既沒有希望,也沒有信仰,那“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么,此結局是可盼的!”(莎士比亞《生與死》)。對于信仰,料必大多數人抱著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態,也正是由于這種誤解,信仰漸漸成為了有思想的人的標簽。墨西哥有部老電影叫做《美麗的秘密》,它提到:“如果失去自我,你的抗爭結果注定是失敗的。”毫無疑問,自我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資本,當開始正視自我所存在的價值時,人生、感情、關愛,還有思考都不再是更高一層人生價值的體現了。
“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路。”行走和道路是同一種存在,但天堂與現實總是有著永恒的距離,如果對于每一個步伐都充滿了膽怯,那就不僅僅是距離的問題了,那是沒有了希望,心中就根本不存在天堂。“理智本身是一種信仰。它是一種確定自己思想和現實之間關系的信仰。”(切斯特頓語),就信仰最初的樣子來講,它是一種限制行動的行為準則,對于史鐵生而言,它更是讓他直立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想走的雙腳。
沒有人能像史鐵生那樣勇敢,他的身體是殘缺的,但思想卻始終馳騁在無疆之域。這或許是對信仰最有血有肉的詮釋。“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我與地壇》),如當我發現他手中的筆就是他信仰的具象時,我不由得感到膽怯,能有多少人能把一種信仰表現的這樣恰當得體,并與死亡抗爭呢?
再小的空隙,也是有光芒的。遺憾的是,沒有幾個人能向正確的方向走去。大家都太倉促了,從一開始就義無反顧地奔向了死亡。讓我們將時光退回到創作這本書的年代,那時史鐵生的病情被確認轉為尿毒癥,終至三天透析一次。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他寫下了這種文字,因為他不懼怕死亡,不懼怕痛苦,我想,整本書里的每個字都是有聲音的。它們或深沉,把疾病帶給他的痛苦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娓娓道來;或淳樸,用常人無法理解的樂觀向上,訴說著他強有力的人生領悟。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12
朋友問我:“在看什么書?”我說:“《青銅葵花》”。他說:“這是一個憂郁的故事苦難的故事。”我一時語塞。我不覺得這是關于苦難的,讀起來時多么地優美,多么地富有詩意,多么地讓人感覺溫馨啊。然而,細一品味,每一個片段都關乎苦難,每一個片段都讓含著淚微笑……
當青銅為了讓葵花讀書,設下小小的騙局,毅然放棄了自己對書本的渴望時;當青銅為了滿足葵花拍一張照片的愿望,最后賣掉了最后的一雙穿在自己腳上的蘆花鞋,光著腳丫在雪地上飛奔時;當青銅在蘆葦叢中努力地捕捉螢火蟲,然后把它們放在南瓜花里給做作業的葵花照明的時候,他可清楚這就是苦難?
當葵花戴上了青銅為她精心制作的冰項鏈,看到奇幻的五彩的光芒閃爍時;當葵花微笑著喝下哥哥用一個下午捕得的野鴨,品嘗著難得的美味時;當葵花從江南撿銀杏回來,看到岸上她那熟悉的紙燈籠時,她可知道這就是苦難?
那美麗的螢火蟲燈,那閃亮的'冰項鏈,那夜復一夜亮起的紙燈籠,是愛,使這所有的苦難變得詩意,使這原本苦澀的淚水化為了甜甜的微笑,讓所有的讀者在嘆息命運的不公時,忍不住把心也變得柔軟,變得澄澈透明。
奶奶,走了。那個慈祥的,永遠干干凈凈的奶奶,臨走之前,用她用即將枯竭的生命為兩個孩子采摘著世界上最美麗的棉花,她要讓這兩個孩子的冬天不再寒冷。這個在苦難中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卻從不曾向苦難低下頭,賣掉了耳環,賣掉了戒指,只為了這兩個孩子,這個家……
牛兒,也走了。那只陪伴著這一家度過一個又一個苦難的牛兒,那只曾陪著青銅葵花一起長大,馱著葵花無數次地走在上學路上的牛兒,那只默默聆聽青銅的寂寞與無聲地訴說的牛兒,也走了……
葵花,也走了。在一千個一萬個不愿意中,在大麥地漸漸長大,與大麥地融為一體的葵花,也走了。在大人們設計好了的好意中,在大人們規劃好了的未來中,葵花的快樂葵花的幸福,被奪走了。
青銅,再一次回歸了寂寞與孤獨。沒有了牛兒的陪伴,沒有的奶奶的撫慰,沒有了葵花的相伴。他在那高高的草垛之上,望不到遙遠的城市,心中的思念沉沉地積淀,那一聲爆發而出的“葵花——”讓所有的人哽咽淚下……
于是,詩意的苦難在將淚水中延續,然而淚水這次卻無法再化為微笑……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13
平凡的人生,驚險不斷的命運;質樸的愛情,意想不到的苦難。史鐵生的一生是慘淡的,雙腿癱瘓,疾病纏身。但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直面命運的挑戰。他那調侃的言語,讓人覺得這仿佛不是一個身患殘疾的人,而是一個在體驗生活的,體驗病情也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于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一位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么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字字珠璣,平易而又精辟,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著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還是完成了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對于我們來說,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讓我們身心俱挫,疲憊不堪。感嘆命運的不公,嘆息生活的不堪。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要讓一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人生命運比作是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擁有不一樣的命運。如果每個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壞的人生,那豈不是都是一樣的了嗎?我們不必要去過度嘆息別人悲慘的人生,也不必去羨慕嫉妒甚至憤恨別人美好的命運。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鐵生自己說的一樣?他雖然剝奪了我奔跑的權力卻讓我與生命的真諦更接近,這就是為什么盲人的聽覺總比一般人的靈敏,我們必須要承認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拋棄埋怨,放棄逃避,用心去尋找屬于自己人生路上的風景,不要因為他人延誤自己美好的風景,哪怕是暴風雨中的枯枝爛草,也值得我。駐足留念。我覺得這才是人生。
沒有誰比從未遇到過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為他從未有機會檢驗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這句話與史鐵生當時的心境有著類似之處。史鐵生在書中寫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他面對生活是豁達坦然的。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么英勇無敵,多么厚學博聞,多么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無知無能的地位。一個身患殘疾的人把人生的許多哲理問題闡釋得那樣簡單明了,而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無法把人生的意義想得透徹,每天都在怨聲載道的,這是多么的慚愧。我無法想象一個身患嚴重殘疾的人面對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氣,但看到史鐵生那些輕松而又充滿調侃的語句,死不過是某一個信號的中斷,它‘輕輕地走’,正如它還會‘輕輕地來’。我意識到有些人是將生病當成一種人生的體驗,將死亡當成一種超越。用樂觀的心態去對待苦難,去詮釋生命的意義。也許這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鐵生認為我們應該去包含苦難的世界,這又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難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別說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對自己的身體和人生。甚至覺得苦難讓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書中提到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這是信心的原則,不可稍有變動。他是自信的,他意識到人生就是布滿陷阱的,只要你對生活的希望不滅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難。我原本認為每個人對苦難的認識應該都是抑郁悲傷的,但是這里的苦難卻像是擁有魔力的神棒,苦難是用來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勇氣的,帶給我們希望的,這是讓我驚訝的,也是讓我驚奇的,更是讓我對史鐵生充滿了仰慕。
在書中,史鐵生認為當人生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圣的詞。愛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間永恒的隔膜。愛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地相望,也許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爾的一句話:總會發生些情愿與不情愿、知道與不知道、清醒與迷誤的那種痛苦與幸福的事兒。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誠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會得到安寧。現在很多小情侶整天呆在一起,并且強烈要求對方眼中只有自己一個人,并且要時時刻刻想著自己。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賴,并不是真正的愛。愛是一種情感,一種心意,也許兩個人在一起吵吵鬧鬧,但是分開了又互相思念對方。史鐵生認為愛的情感包括喜歡,包括愛護、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還有最要緊的一項:敞開。互相敞開心魂,為愛所獨具。愛也許是一種為了愛護對方而甘愿犧牲的精神。也許就只是陪伴著你度過人生最難過的那段歲月。他認為敞開心扉最為重要,可以告訴對方你此刻的痛苦與開心,哪怕是哭泣悲傷。以前我以為愛到一定程度就是結婚,但現在看來我是錯了,也許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種愛。哪怕是忘記,那也是愛。《病隙碎筆》是一部哲學,是史鐵生用靈魂書寫的,讀這本書就像在讀他的內心,善良的、虔誠的、平易近人而又復函哲理的語句,讓我感受到苦難也是一種幸福,命運是不接受挑戰的。我們每天都會為一些事情煩惱傷心,但是我們要學會知足,史鐵生是悲慘的,但是他收獲了美滿的愛情和事業,我們更應該知足,因為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11-11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琵琶行》04-24
高中語文教師讀書筆記11-06
高中語文教師讀書筆記02-22
高中語文教師讀書筆記3篇09-22
高中語文的說課稿10-24
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12-11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10-23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