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書筆記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在人間》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人間》讀書筆記1
安德烈·繼德,或許是世上最矛盾的人。在讀《人間食糧》的過程中,我的思緒被他的思緒一次又一次地打斷,令我在各個不同的觀念之中宛若彈球一般搖擺不定,但至少,在讀完了《人間食糧》之后,我的嘴巴還沒有發出臭味。
你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這個世界上是否有人對生活產生了真正的興趣,我不知道,這里的興趣的定義已然成為一個哲學命題,對于不同的人而言,應該有不同的答案,而對于繼德,“興趣”或許是自由的欲望,或許是真切的思想,也就是這樣的欲望和這樣的思想,引導著繼德不停遠走,不停地尋找滿足。
即使是放在現代,繼德式的欲望滿足法也顯得分外直接,他總是關注于自身,缺少了點對他人的關懷,這種略顯極端的個體主義,也正是導致他不顧他的妻子在顛沛流離之中死去的主導思想,而他的同性戀傾向也因為他的個體主義而被夸大成“世界上30億男人之中,有超過20億以上沒有與繼德睡過”。
你所認識的一切事物,不管多么分明,直到末世也終究與你涇渭分明,你又何必如此珍視呢?
欲望有益,滿足欲望同樣有益,因為欲望從而倍增。實話對你講吧,納塔納埃爾,占有渴求之物一向是虛幻的,而每種渴求給我的充實,勝過那種虛幻的占有。
世間的種種對于繼德而言皆為虛幻,唯有自身的.欲望和思想才是真實存在的,只有欲望和思想才能讓他感受到生活和自我的存在,繼德似乎希望自身永不滿足。
人生在世,納塔納埃爾,與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慟。我不要休息,但求逝者的長眠,惟恐我在世之時,未能滿足的欲望、未能耗散的精力,故世后又去折磨我。我希望在人世間,內心的期望能夠盡情表達,真正的心滿意足了,然后才完全絕望地死去。
矛盾!
欲望因滿足而消散,也因滿足而生長,追求更好的事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見識過如此之多的思想的繼德,似乎也無法違背這樣的規律。
不過看似矛盾的地方,實則也存在一些邏輯,用占有之物填補渴求,繼而產生更大的渴求,只是,最終繼德是在滿足而虛幻之中逝去,還是在真實而渴望之中逝去,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的行為同我們緊密關聯,
仿佛磷光依附于磷體;
那些行為固然構成我們的光輝,
但也無非是消耗我們自身。
我的精神,你在傳奇般旅途中,曾經極度亢奮。
我的心啊!我曾經讓你鯨吞牛飲。
我的肉體,我也曾使你飽嘗情愛。
如今,我靜下心來,要點數我的資財,結果一無所獲。
有時,我撫今追昔,要搜尋一些記憶,以便敷衍一段故事。我在其中卻幾乎認不出自己,而我的生活卻充滿故事。我感覺自己生活在一種不斷更新的瞬間。所謂靜心默思,對我是一種不可想象的束縛。我再也不理解“孤獨”一詞了。我一旦感到孤單,就不再成其為自身,而是兼收并蓄,濟濟一身了,并且心系四方,無處不家,總受欲望的驅使走向新的境地。最美好的回憶,對我只不過是幸福的余波。最小的一滴水——哪怕涓滴之淚——只要滋潤我的手,就變成一種彌足珍貴的現實。
讀到這里,我又有一些新的想法。
繼德的欲望此刻所追求的,是自身的感受獲得滿足,比如旅途之中的所聞所見,比如性愛,比如那一滴滋潤了他的手的水,而他并不在乎死前所擁有的財富,因為財富無法為他帶來那些“不斷更新的瞬間”,甚至就是以往美好的記憶也被他無情地拋棄,因為那些都只是過去的瞬間,無法讓他的感官滿足。也只有在這些不斷更新的瞬間之中,繼德才成為真實存在的繼德。
遠方有人說我苦修贖罪……
然而悔痛于我又有何益?
哪有什么人愿意苦修贖罪,即使是苦行僧,也只是在一個思想框架之下,用肉體的痛苦去獲得內心的滿足。悔痛于我又有何益?如果讓自身受苦的行為是為了滿足欲望,那么這樣的行為又如何說得上是苦修贖罪呢?只是太多人的不肯承認罷了,好像受苦成為了一個人表示優越的良方,但最終只能體現他們的無知。繼德的真實可見一斑。
哦!我暗自思量,全人類都在安睡和享樂這兩種渴望之間疲憊不堪。——在極度緊張和高度亢奮之間,肉體頹然癱軟,只想入睡——啊!睡眠!——啊!但愿新的欲念不要突然萌生,又喚醒我去追求生活!
繼德的矛盾又一次體現出來,《人間食糧》之中實際上處處體現了這樣的矛盾,在每一個繼德所謂的瞬間,他的思想都與前一個瞬間有所不同,似乎有著無數個為自我而戰的小人,在繼德的腦海中此起彼伏地叫喊,導致讀者初讀繼德時感到莫名其妙。
但繼德唯一不變的,不是他的某種思想,而是他對待自己的真實態度,他完全不會因為自我感受和思想的變化而苦惱,他接受了自己的矛盾,接受了存于自身的欲望,他一把抱住了自己,絲毫沒有因為靈魂中的瑕疵而苦惱,這就是最真實的繼德。
“他為我們活過的一生,我們只要讀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這是薩特對繼德的評價。
繼德忠心耿耿地記錄了自己的每一個瞬間的想法,即使這些思想和感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互相沖突,但也正是因為繼德如此坦誠,我們才能體會其中令人有些抓狂的滋味。
《在人間》讀書筆記2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說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說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完美生活的熱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當我重重地把最終一頁書合上時,主人公阿廖沙那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的憐惜、打抱不平的精神總浮此刻我的腦海里。
高爾基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高爾基的.命運十分坎坷。童年的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工、面包工、傭人等各種低下的工作。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斗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異常是最底層,與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他還不忘學習,抓緊一切空余時間學習、讀書,從而不斷積累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這本書中有幾句話深深地震撼著我,期望你也如此:“晚上大家都把蠟燭拿到寢室去了,我沒有錢買蠟燭,就自我動手制作燈。我把蠟盤上的蠟油都搜集起來,裝在一只沙丁魚罐里,加上一點長明燈的油,再用棉線做成燈芯,這樣就完成了。有了燈,我就能夠沉浸在讀書的喜悅之中了。”“書就好比一座美麗的園子,里面什么都有……”“我只是覺得這種生活,讓我有了寄托,有了奔頭。”這些真實、純樸的語句,令我感受到高爾基是那么酷愛學習,從書中讓他明白了許多真理,他一向渴望上學。但事實總與他作對。
我似乎對這本書著了迷,一連讀了兩、三遍。這時我想起了我們。
我們的家庭條件是不錯的,父母不僅僅能讓我吃飽穿暖,還能滿足學習國畫、古箏的額外要求。另外,高爾基的父親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從小就少了一份父愛。他,一個才十一、二歲的大男孩,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負,令人憐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堅強的性格和對知識的熱愛而感動。我好好地反醒了自我,無時無刻心中都在對自我說:“如果想讓自我有個完美的明天,必須像高爾基那樣付出行動,有堅定的信念,永不氣餒。我堅信展此刻眼前的將會是我所期盼的的燦爛的明天!”
我們要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在人間》讀書筆記3
《在人間》這一本書是高爾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之一,寫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經歷。
他一開始在一家“摩登皮鞋店”里當學徒,他覺得這家皮鞋店里沒有真善美,只有假丑惡,于是之后他離開了這家皮鞋店,回到了外祖母家,和外祖母、外祖父一齊生活。
這本書寫了好多好多的人物,比如“摩登皮鞋店”的老板、廚娘和他的表兄薩沙,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人物,在這些人物中,我最喜歡外祖母。
外祖母是一個很慈祥的人,她很善良、博愛。有一次,主人公和外祖母夜晚外出,特意走到那些貧民小屋的窗前,放下銅板和小甜面包,給那些人家留下無聲的施舍和完美的期望。我閉著眼睛,就好像看到了外祖母在寒冷的夜晚在窮人的窗前施舍的形象,作者描述得真是栩栩如生。
外祖母很勇敢,能做孩子的'堅強后盾。有一次,主人公阿廖沙和伙伴們討論,誰能到墓園里去躺一夜,就給他一個盧布,最后主人公鼓起了勇氣,自告奮勇地去了,外祖母明白這件事后,不但不生氣,還對主人公阿廖沙說:“你穿好大衣,帶條被子去,不然,會著涼的。”并叮囑他,不論看到什么都不要動,只要祈禱圣母就會沒事。
當主人公阿廖沙和柳德米拉——一個瘸腿女孩一齊玩的時候,外祖母笑著鼓勵主人公,外祖母說:“男孩子和女孩子友好往來是一件好事情,只但是不要亂來!”并用通俗的話解釋了什么叫“亂來”,那就是一朵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不就應去碰它,否則它就既不會散發出芳香,也不會結出果實。引導孩子們友好相處。能夠說,外祖母進入到了孩子的世界里,對孩子能充分理解。
外祖母既嚴厲又慈祥,就像一座燈塔,既能照明,又能指引孩子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我十分喜歡她。
《在人間》讀書筆記4
雄鷹忍受一次次從峭崖上摔下的痛苦,才有了飛翔天際的一刻;河石理解一次次海浪的撞擊,才有了渾然光滑的形體;雨燕理解一次次風雨的打擊,才有了高歌飛翔的本領。
一沙一世界,一歌一天堂。
渴望成功,追逐成功,平凡的我們必須花兩倍甚至數倍的精力,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寂寞,之痛苦,并且咬緊牙關,不半途而廢,認準方向,成功定會向我們走來。
當我讀完高爾基寫的《在人間》這部小說,我被這部小說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人間》寫的是高爾基十一歲時因外祖父家破產出外謀生的經歷。他在鞋店,圣像作坊做過學徒,在輪船廚房里打雜過,過著十分沉重并且苦悶的生活,但他每一天都用剩下的時間來讀書,有時甚至幾天幾夜都不睡覺。而讀書使他找到了慰藉,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很多文學作品,并且心中始終向往著新的生活。
當你讀完這段文字,也許你會被高爾基渴望讀書,拼命讀書的精神所感動,也會為高爾基為了讀書所遭受的屈辱,欺凌而落淚。
是的,無論是他的毅力、惜時、持恒,還是他應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都照耀著我前行。
他的毅力告訴我:毅力不能放在嘴上說,它是沉默中一小步一小步不間斷的跨越,它是意志力支撐下的持久的行動。檐上水滴之力微不足道,但它卻能穿透石塊;愚公年老力衰,子孫勢單力薄,但他們卻敢于向巍然的太行、王屋兩山開戰;兔子跳躍迅捷,烏龜爬行緩慢,但龜兔賽跑烏龜竟能折桂。這看似不可思議事情由于毅力的支撐而變成現實。也許你的力量很小,但只要你擁有了鍥而不舍的毅力,便沒有不可征服的高峰;也許你的智力駑鈍,但只要你擁有了堅忍不撥的毅力,便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行百里者半九十,”堅持到最終一刻的才是勝者,讓我們從小事做起,磨煉自我的意志,錘煉我們的毅力,為自我的人生寫出最美的篇章。
他惜時的精神啟迪我: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冬去春來,天回地轉,稍不留意,歲月就會從你身邊悄悄溜走。它不會給延誤時間的人以任何寬恕,也不因任何人的苦苦衰求而偶一回顧。它能使紅花萎謝、綠葉凋零;會讓紅顏變成白發,讓童稚變為老朽。時間是無情的,又是有情的'。對于珍惜時間的人,它卻繢贈以無窮的智慧和財富。我們不是時間的富翁,我們要做到時間的主人。
他持恒的精神點化我:要成就事業,就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只是真正能這樣做的人并不太多。物欲的勾誘,功利的驅使,游樂的招引,你抵擋得住么?數載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頭去,你承受得住么?一些人退卻了,只得半途而廢,一些人氣餒了,只得前功盡棄,一些人一暴十寒,只得一事無成。僅有持恒者邁著堅定不移的步伐,義無反顧,最終淋浴到了勝利的光輝。
他應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教導我:逆境似橫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鴻溝。懦夫哭哭啼啼地哀嘆,罵罵咧咧地埋怨,結果加速了生命的衰老;勇者則把它視作練就自我奮飛的翅膀的最好器物,當他們貯滿力量之后,縱身向彼岸躍去,最終戰勝逆境,取得成功,豐富了生命的意義。
沉沉浮浮是人生,不能因為苦難而拒絕生活,不能因為險惡而拒絕美麗,美麗常與荊棘同在,彩虹常與風雨相伴;沒有風暴,船帆只可是是一塊破布;沒有歷經暴風雨的洗禮,怎能領會人生的真諦?勝利的曙光只會在歷經顛簸與坎坷之后赫然出現。
《在人間》讀書筆記5
我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認真地閱讀了馬克西姆·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間》。
《在人間》描寫的是主人公阿廖沙被生活所迫到大街小巷,自己尋找工作,自己賺錢某生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阿廖沙做過鞋店和圣像作坊的學徒;在兩條不同的船上做過兩次洗碗工;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其中讓我感到最難忘的是他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的過程。
阿廖沙第一次做仆人的時候,男東家教過他繪畫。但是,年老的女東家和年輕的女東家都不同意。為此,他們三個人還大吵了一架。
之后,每當阿廖沙畫畫的時候,老太婆就跟阿廖沙搗亂。比如:把啤酒弄翻在阿廖沙的畫紙上,叫阿廖沙去擦干凈的窗戶……而且,老太婆和女東家都反對阿廖沙看書。一但看見阿廖沙的書,就燒掉、扔掉、撕掉,有時,甚至還把阿廖沙痛打一頓。
當阿廖沙第二次做仆人的.時候,他還是受著同樣的痛苦。有一次,阿廖沙因為犯了一點點小錯誤,就被老太婆痛打了一頓,雖然不怎么痛,但是,有很多小木刺扎進了他的背上。最終,醫生幫阿廖沙一共拔出了四十二根木刺,這是常人所承受不了的。
高爾基是多么偉大呀!他身邊的人都反對他看書、學習,但是,他通過對書籍的酷愛,認真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高爾基終于成為一名舉世聞名的優秀作家。而我們呢?有一個讓我們學習的課堂,卻不認認真真地學習,反而浪費了學習的寶貴時間。我想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就會取得好成績。
當我讀完了這本《在人間》時,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慘淡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里,家長每天陪伴在我們的身邊。用天壤之別這個詞語來形容阿廖沙和我們的童年之間的差別也毫不夸張。
同學們,請珍惜現在的童年生活吧!
《在人間》讀書筆記6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說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糊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閱讀超多書籍。生活閱歷和超多的閱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在小說中,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寫少年時他正式走上社會,工作階段的生活。用細致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描繪了一個半孤兒(阿廖沙父母雙亡)怎樣奮斗,在社會上艱苦生存,并追求自我的理想的經歷。
15歲以后,高爾基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愿望,便獨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學,他以為“科學是無代價地教給那些愿意學習的人們的”,他不可能被理解入學,只好在面包店做工。起早貪黑,每個月僅有三個盧布的工錢。高爾基求學的嘗試最后失敗了。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里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瑪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里說人壞話的小市民。人世間的艱辛激起了高爾基奮斗的決心,他“大口地咀嚼著”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書,這是他在貧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來到人間”,仿佛就暗示著這人間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詩集、阿克薩夫的《家庭記事》、著名的俄羅斯史詩《在森林中》等書籍構成了高爾基的天堂,這個“人間”里的`天堂。
1892年,他最后當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師拉寧的文書。這位律師曾給高爾基很多幫忙,他的高度文化修養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高爾基曾說:“他是我的良師益友,我比任何人都更要感激他。……”高爾基在他的大學里無情地吸吮著社會發展創造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里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里的思考著。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應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凈,一片蔚藍。
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我認為對的事。“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高爾基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也閱讀了許多,包括生活這本難“啃”的書。我羨慕高爾基靈活、流暢的文思,隨時隨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詩來抒發情感。當然,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勞。高爾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還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構成了一個天堂嗎?天堂與人間只一線之隔,卻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萬卷書,卻腹無點墨;有人做乞丐,卻也能讀好書,學到不少的知識。人間與天堂是人心的兩個表現,被凡塵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間;反之高潔的心靈就如雞群中的鶴,與眾不一樣,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腳踏實地,人間也會變成天堂。
《在人間》是一本不一樣的小說,不是描述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著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人們似乎只能選取墮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經,懂得怎樣去敷衍與游戲。在骯臟的環境與低俗的思想里,在狹隘的天地與無聊乏味的日子里,調情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搞笑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騙著,那里面沒有愛,大家都只是胡鬧而已。"感情已經完全扭曲為一種簡單的肉體上的依存,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大家不都過的很正常嗎?誰叫社會所需要的只是他們能夠帶給簡單的勞力而已。
就在看不到期望的地方,分明有一雙犀利的雙眼,探尋著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與改變的雙眼。他生活在他們中間,獨立著,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揣測生活的好處。他的思想被書引領著,生活在另一個廣闊而自由的天地。書中的世界與現實的強烈反差,也常使他苦惱,外祖母完美的心靈與瑪戈爾王后高尚的情操成為日后回憶的主角。
對書籍的酷愛,開啟了愚昧的頭腦。一個用書籍填補思想貧瘠的人,反抗著周圍的種種不協調。主人公,厭惡了身邊的丑陋與粗俗,向往一種純潔,完美的生活。"我務必尋求一種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會毀滅。"帶著一種更高的追求,我會閱讀更多的好書。
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讓人有所追求,給人崇高的信仰。何時何地最好都別忘了讀書。
《在人間》讀書筆記7
這次,我讀完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第二部——《在人間》。
《在人間》主要講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親去世后離開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當過學徒;在姨婆家學習繪圖、搞衛生;去船上當洗碗工賺錢;在船上的廚師斯穆雷、裁縫的妻子、“瑪爾戈王后”……的幫助下,阿廖沙愛上了閱讀,一有機會他就讀書,經常在老婆子睡覺時偷看書;他還在圣像作坊里做過學徒,雖然他都經歷了各種困難,但最終都風平浪靜了,因為它克服了。后來,他懷著上大學的期望去了喀山。
讀完的時候,我的感想有很多。當時的`蘇聯那么亂,阿廖沙能這樣平穩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我喜歡他堅強的品質;我很討厭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老婆子),她說話總是帶著一種訓斥的語氣,為人不和諧,比外祖父還壞,她還用木頭抽過阿廖沙一頓……但阿廖沙沒有記仇于老婆子,該干什么還是干什么,依舊我行我素。我覺得繪圖師人也不錯,有時會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繪圖(畫畫),他做事很耐心,很討厭妻子天天向他“撒嬌”(為一點小事打抱不平)。在這部曲中,外祖母有時會出現,她沒有變,依舊是關心人的,呵護人的,但是我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總是當著阿廖沙的面大聲訓斥、奚落外祖母,她憑什么呀,說難聽點,就是缺德。
這部曲總體來講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等著大家去閱讀哦!
《在人間》讀書筆記8
主要資料:小說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糊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閱讀超多書籍。生活閱歷和超多的閱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他懷著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讀書收獲:高爾基的.名著,高爾基(1868—1936年),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文學遺產中最優秀的部分之一。《在人間》是這套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的是少年高爾基走進社會,工作(實際上是童工)之后的種種豐富多彩的經歷。高爾基十來歲就開始到鞋店做學徒,之后又到輪船上做洗碟工,到一個繪圖員親戚家做助手兼傭人,到圣品店做店員也在建筑包工頭手下做助手,并相繼接觸了一些上層人物,看到了許許多多或美或丑、或奸或愚的社會現象。高爾基透過回憶他少年的經歷,向讀者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的種種社會現象。
我想說的話:走出童年,走進人間,當我們正坐在那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的時候,當我們和家人在一齊,享受家人的恩寵的時候;當我們和朋友在一齊,激蕩的快樂時,你是否嘗試過當學徒的滋味;是否有打雜的感受;是否有到建筑當監工的感受呢?這些我們都不曾有過,而阿廖沙卻經歷過,我們生在一個好時代,就就應去珍惜,讓先輩的血不白流!
《在人間》讀書筆記9
《人間詞話》宛若月下紛揚的落花,華美絕倫卻又悲喜交集。——衛琪
《人間詞話》是一部被人們奉為古典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讀《人間詞話》就讓我沉浸于那精簡卻又華美的語句中,王國維不僅將其深厚的美學功底盡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獨運。
《人間詞話》以小段形式呈現,甚至是只言片語,但其間不斷流露出作者犀利見解的睿智。那些詩文的巨匠所創造的千古絕句與王國維的深刻見解穿過歷史合二為一。那宛若天成時而震撼人心的詩句加之王國維的唯美語句使《人間詞話》散發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靜了那些在喧囂塵世中躁動的心靈。讓那些被光明與黑暗折磨的筋疲力盡的人們找到了一處歇腳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間詞話》就必須了解作者王國維。王國維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卻又令人無奈的學士。又是我覺得他和我是如此的親近,有時又是如此的`疏遠。王國維作為一個中國古典文化結束的強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爐火純青的。
衛琪有言王國維是“一個只認死理腦筋不轉彎”的人。他執著,他才能有資格成為研究國學和史學的大師,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的一生剛好經歷了清王朝的覆滅。他是個恪守傳統,拒絕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著清王朝能夠復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滅。我想王國維如果當年未聽取羅振玉的勸告而未盡棄前學去研究新學。王國維也許就會成為一個承載文明啟新時代的大師了。1924年廢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國維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想自殺被家人嚴密監控而未遂。到1927年,北伐進軍華北,北洋軍閥即將崩潰,王國維最后的希望破滅。“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
《人間詞話》傾注著王國維的心血,才情高絕。其中對讀者影響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過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其實我對這三段話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雖稱不上大事業大學問,但也足以以小見大。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種境界說的是入門前,心中惶恐不安,不知從何開始。曾記高一虛度光陰之后,各科成績盡是讓人心碎的,高二時幡然醒悟想努力一番考個好成績,然而面對千瘡百孔的學業卻不知從何補起。彷徨、痛苦與渴求正如此。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執著無以成,王國維正是憑借著這份執著與隱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獨一無二的大師地位。而我高一那段暗地里奮斗的時光,那些狠追尖子生的拼勁才使我能夠在期末取得好成績。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往昔追尋之中的種種艱辛苦楚,在頓悟瞬間得到了完美補償。這種釋懷的感覺尖子生們必然感受到,正如題海戰術之后,突然靈機一動,看透各種題目中的真諦,然后觸類旁通,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人間詞話》中的真諦如是。
王國維帶著中國最后一個傳統士大夫蒼老而悲涼的背影,在一汪碧藍如玉的湖水中,漸漸地沉沒,消失,永不再現。而我們只需守住對《人間詞話》的青睞,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靜靜的感受那一份無聲的悲喜。
《在人間》讀書筆記10
《在人間》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已經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而是一個步入社會的青年。他已經不能接受其他人的供給,必須自力更生,尋找一份工作以謀取生路。而阿廖沙的經歷并不順利,從當繪圖師的學徒開始,四處奔波,遇到了行行色色的人物。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使阿廖沙學會了人際交往、生活經驗,認知了世間的真善美與假惡丑,樹立起堅強的意志。
有人會說,阿廖沙青年時期的生活是虛度年華,我認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許多人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讀書和學習上,而缺乏良好的處事和社交能力,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人走入社會之后不會因為學歷而受到重用。如果一個人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一定的學識,無數職業和崗位將會為他敞開大門。
盡管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中,主人公阿廖沙仍有學習濃郁的興趣,他在這段時間沒有放棄閱讀,盡管受到重重阻撓,但仍有著一顆學習、向上的心,這在當時難能可貴。也正是這種精神,使年輕的阿廖沙最終成為一名著名作家。可見,一個人的成就是從小一點一滴的習慣與行動培養的。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一次對學生說:“今天我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個人都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表示能做到。第二天,蘇格拉底問學生:“誰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請舉手!”幾十名學生的手都舉了起來。一周后,蘇格拉底如前所問,有一大半的學生舉手。過了一個月后,蘇格拉底問學生:“哪些學生堅持了?”有九成的學生舉起了手。一年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動作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偉大哲學家的柏拉圖。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哲學并創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培養出了堪稱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可見,一個小小的細節會產生多么巨大的影響。如果我們從現在做起,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與行為習慣,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在人間》讀書筆記11
我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認真地閱讀了馬克西姆·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間》。
《在人間》描寫的是主人公主人公阿廖沙被生活所迫到大街小巷,自己尋找工作,自己賺錢某生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主人公阿廖沙做過鞋店和圣像作坊的學徒;在兩條不同的船上做過兩次洗碗工;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其中讓我感到最難忘的是他三次在外祖母妹妹家做仆人的過程。
主人公阿廖沙第一次做仆人的時候,男東家教過他繪畫。但是,年老的女東家和年輕的女東家都不同意。為此,他們三個人還大吵了一架。之后,每當主人公阿廖沙畫畫的時候,老太婆就跟主人公阿廖沙搗亂。比如:把啤酒弄翻在主人公阿廖沙的畫紙上,叫主人公阿廖沙去擦干凈的窗戶……而且,老太婆和女東家都反對主人公阿廖沙看書。一但看見主人公阿廖沙的書,就燒掉、扔掉、撕掉,有時,甚至還把主人公阿廖沙痛打一頓。
當主人公阿廖沙第二次做仆人的時候,他還是受著同樣的痛苦。有一次,主人公阿廖沙因為犯了一點點小錯誤,就被老太婆痛打了一頓,雖然不怎么痛,但是,有很多小木刺扎進了他的`背上。最終,醫生幫主人公阿廖沙一共拔出了四十二根木刺,這是常人所承受不了的。
高爾基是多么偉大呀!他身邊的人都反對他看書、學習,但是,他通過對書籍的酷愛,認真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高爾基終于成為一名舉世聞名的優秀作家。而我們呢?有一個讓我們學習的課堂,卻不認認真真地學習,反而浪費了學習的寶貴時間。我想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就會取得好成績。
當我讀完了這本《在人間》時,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慘淡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里,家長每天陪伴在我們的身邊。用天壤之別這個詞語來形容主人公阿廖沙和我們的童年之間的差別也毫不夸張。
同學們,請珍惜現在的童年生活吧!
《在人間》讀書筆記12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在人間詞話的開頭,王國維如是說,人間詞話只有六十四節,每節文字短小,卻節節是精辟之語,若不細品細讀,便會失其精華,廢己時間。
你的人生是否匆忙?你又是否通過這些匆忙,奔波,努力成就了一個堪稱完美的花樣人生?“我終究是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這句被經常用來自嘲,調侃的話又何嘗不是一句警告:你害怕失去這一切,奔忙,焦急、焦躁,患得患失。這樣的人生,還沒有入境。那么,你可能就要問了,這個抽象的境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古之成大事者,必經歷三種境界,靜安(王國維的字),借我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心態;借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借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大徹大悟。
生活是充滿苦楚的,到處都是坑。哪天你一個不小心,就掉進去了。這坑呢,也是那樣的撲朔迷離。如果是小坑,站起來,拍拍灰,如無事般繼續前行。但如果是深坑呢?等待你的或許就是萬劫不復。但是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你不僅不怕,而且還獨上高樓,遠眺你內心的目標,然而卻無奈于現實,畏懼于路途上的坑坑洼洼,這就是人生第一境界,迷茫卻充滿希望。
當你準備好一切,開始前往你遠眺的地方。你會慢慢發現,他其實并不近,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不斷的努力,持之以恒。堅持是好的,但是過于執著,就會產生思想上的折磨,人也會變得憔悴,余世存在《時間之書》中說到:年輕人,你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急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生命里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追逐。小時候我們會追一切美好的東西,星星、蝴蝶、螢火蟲。沒多久追趕變成了需要用數字衡量的事物,作業、成績,還有考試后總排在你前面的那個同學。時間總是不期而至的約束你,提醒你,或者善待你。如果你覺得累,那一定是你在走上坡路。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人都想發光。生活,會遇到很多兜兜轉轉和措不及防的喜愛。但去追求就會發光。這就是人生第二境界,執著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努力過后,取得成就,眾里尋人生之境界千百度。到此,終大徹大悟,原來我的人生,一直處于快樂之中,只不過是我南轅北轍,尋錯了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困惑,平庸的人生,真正能得其快樂之人又有幾許呢?王陽明說過: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我們窮盡一生的探索,才發現原來快樂就是心中之賊我們窮盡一生也只是為了追尋它而已。這就是人生第三境界,大徹大悟的開懷。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正處于人生的追尋階段。寫不完的試卷,上不完的補習班,我們努力的收割著一切,最終都希望他可以變甜。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么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你有多努力,才會有多幸福。少年,去追,就會發光!
《在人間》讀書筆記13
詞,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文化的詮釋,和詩歌一樣,它是我們華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奪目的奇葩。喜歡古老的中國文化,更喜愛精美絕倫的詞,因而愛上了《人間詞話》。
在細雨紛紛的暮春,最愜意的莫過于手捧書卷,憩于窗欞之旁,沏一壺香茗,享受極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書在懷,實是人生一大樂事!細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沖滌,然后緩緩地,帶著清新的心情,讓蟄伏的心靈重新煥發活力。
境界,是王國維先生最為看重的一個詞語,也是全書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擲地。若無青蓮居士的曠達之境,怎會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若無歐陽修深沉之境,怎會有“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無關風與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的慨嘆?若無稼軒的豪放之境,怎會有“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塞上絕唱?若無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于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也,讀罷令人神清氣爽,胸襟開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雖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凄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致的感受,癡迷的情懷難以為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也,讀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于 “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許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也。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是的,成功的靈感是一個不速之客,它永遠在不經意間光顧,如電光乍現。然而將這句話細細品呷,仿佛又能讀出一種超脫成功的喜悅,透著一絲智慧的禪意。
忘不了李后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深刻。“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衛國。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先生縱身一躍,帶著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嘆息。也許那人心動蕩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聲,在每個愛詞者耳畔輕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在人間》讀書筆記14
其實能在這本書里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消極、敷衍、得過且過、社交恐懼、裝作合群、以及那種不指望“訴之于人”的怯懦又無望的態度。誠如所言,“膽小鬼甚至會懼怕幸福,碰到棉花也會受傷。”所以我們選擇成為“無”,成為“風”,成為“空”。就像《超脫》里Henry把自己變成一個空皮包,所以沒有任何情感可供傷害。但靈魂是藏不住的啊,每一個細胞的感官帶動潛意識里的情感波動,它發作起來就是洪水猛獸,理智毫無駕馭之力,裝作不在意的樣子,心里苦悶又在乎的要死吧。
可是就算再痛苦啊,也不能像葉藏一樣任由自己從內到外腐爛到發出惡臭來啊,纖細的.靈魂有很多,人間失格的也只有一個葉藏,他的一生,我理解,但絕不同情。
還是用魯迅的一段話結尾吧:“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附:作者用蔑視而又憐憫的眼光看待女性,這一點讓我十分之不感冒,大概和日本社會有很大干系吧。
《在人間》讀書筆記15
翻開高爾基的三部曲,我的心便隨著故事情節起起伏伏,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像一顆閃耀的明星,發出耀人的光芒,讓我沉醉其中。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記錄了高爾基二十歲以前的坎坷經歷。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在人間》,因為它記錄了高爾基一生中最艱難的獨立謀生的故事。因為外祖父家破產,年僅十歲的高爾基來到人間,為了生存,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飽嘗人間苦難。但他卻像一條逆著洋流的魚,堅持游到底。
在外婆妹妹家當學徒的`日子里,他只能睡在廚房和廁所正對門。廚房爐灶散發出來的熱氣使他滿頭大汗,而從臺階下面吹進來的過堂風又把他的雙腳凍得冰冷,因此,每當他躺下睡覺時,總要把門口所有的擦腳墊都蓋在腿上。雖說是來學藝,但制圖工具他也只碰過一次,他要干女仆、保姆的活,一刻都不能休息,可女主人仍對他橫眉冷對。
小小年紀,就要背上這么重的擔子,他只是個孩子啊!在需要被疼愛照顧的年齡,卻經歷著貧窮勞苦,被俄國社會壓彎了背脊,但他堅強剛毅,像一條逆著洋流的魚,迎難而上,他改變不了現實,只能慢慢地適應社會,適應貧窮。
再回頭來看看我自己,平時在家,只知道在空調房里吃著零食,看著電視,什么家務都不做,做什么事都不能堅持,不能自立,在吃苦耐勞、獨立自強方面我的確遠遠不如高爾基。
但是,高爾基的生活并不全是暗淡無光的,一些美好的插曲也一直伴隨著他。他遇到了像柳德米拉,瑪爾戈王后,裁縫師傅的妻子和斯穆雷這些愛讀書的人。他們就好像一盞盞燈,照進高爾基的世界,為他暗淡的人生帶來絲絲光亮。他們幫助高爾基看書學習,把他引進了知識的殿堂。高爾基就在那時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晚上沒有燈,他就把滴在桌上的蠟油收集起來再次利用。如果書中有他不理解的詞匯,他就無法思考別的事情,會想方設法地把它弄明白。這種求知若渴的精神著實令我佩服。
看看我的書架,書到是不少,可一本本都是嶄新的,連一個手印,一點折痕都沒有,閑置了太久,有的都已經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了,可見我平時有多懶。最初看這本書只是為了寫觀后感,可看完之后才發現看書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而且高爾基的讀書精神更激發了我的閱讀欲,是時候增加自己的閱讀量啦。
在人間謀生的高爾基就像一條逆著洋流的魚,就算波濤再洶涌,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方向,和沿途的同伴們一起逆流而上,執著追求。
在生活中,我也要做這樣一條固執的魚,逆著挫折的洋流,一路向前!
【《在人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在人間》的讀書筆記10-22
在人間的讀書筆記11-17
在人間讀書筆記04-27
《在人間》讀書筆記08-30
《人間世》讀書筆記11-02
高爾基《在人間》讀書筆記04-25
名著《在人間》讀書筆記04-20
在人間讀書筆記201704-19
《人間食糧》的讀書筆記12-28
《天使在人間》讀書筆記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