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書筆記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子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認同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
孟子懷抱著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覺,用他的義與道,從個別情況的應該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導人向善,也就是覺此民。孟子的所有觀點首先都必須建立在所謂人性向善觀點的基礎上,而這個觀點也恰恰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并且對于當今這個時代來說最值得每個人去仔細思考領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論,先提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義、禮、智四端,如果能夠去擴充它的話,將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所以說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既然每個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來的惡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給了我們兩個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視的外在原因,即環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遷的原因,而這里的環境又不僅僅只是周圍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處的時代、社會情況,還有具體到逆境與順境的差別,《孟子》中的一篇關于嗟來之食的議論,身處逆境的人被激發的羞恥心可使之用生命維護原則,而身處順境時的人卻更易迷失,放棄了鄉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則,環境可以說是決定為善還是為惡,義或不義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在要求就是堅持,孟子也在書中舉了杯水車薪的比喻,義能克不義,仁能克不仁,然而沒有堅持也無法成功。
當一個人能夠做到抵御環境堅持本心時,仁義之士必是賢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堅守原則的人才能夠輔佐君主、誘民向善;仁者無敵,仁義之諸侯與民同樂、親賢疏佞,又怎不會王天下呢?所以堯、舜、禹之世,孝悌禮義為人所共循,天下安樂。雖然孟子有一套從人性向善到仁者無敵的完整理論,但是要想導善,還缺不了他的非凡辯才。孟子無論是與君主對答,還是與對手辯論,都能夠引經據典,把《詩》《書》靈活應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見大,十分生動;更擅長環環設問,最后以對方的'答案為自己所依托來解答對方的問題,讓對方只能無言以對,認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國,正值東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擊之際,從個人到家庭,至自各階層的社會乃至于國家,在當今物質文明較為發達的今天,卻逐漸陷入一種內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狀態。在這個物欲橫流,進退失據的環境中,人們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戰,但是,究竟是什么在變化?變化的背后是什么?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面對各種所謂的領導敢于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還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國家。現在的人們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從,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給我們的國家真正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對自己與領導者統治者的意見不合的情況時,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呢?在這個充滿金錢與利益的社會中,人們漸漸的迷失了自我,只會跟著金錢與利益隨波逐流,也許只有當每個人如孟子般坦誠,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國家時,我們的社會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吧。
【孟子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孟子優秀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07-01
孟子優秀的讀書筆記范文(通用6篇)07-02
《孟子》名言警句11-03
《孟子》經典語言07-29
《孟子》名言名句07-27
《孟子》名句賞析07-27
孟子讀后感01-21
孟子孔子的名言01-16
孔子孟子的名言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