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范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1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結束后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一戰”結束后,參戰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生大型戰爭,但日本侵占了滿洲,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等于把它們置于“二戰”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給外人!
“二戰”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后,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并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為皇家空軍的勝利歡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斗。終于,希特勒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看,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么,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后人所不齒。
戰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出來。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2
讀這本書是受了《未來簡史》的打擊,覺得三觀需要修正一下,805頁厚厚的上下兩冊,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學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經完全沒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實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讀不順的國家怎么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這個流程:自給自足——宗教為王——打來打去——技術變革——海外擴展——誰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滅了自己就好。胡亂總結的,但是史書一讀,還是覺得人類現在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因為技術進步的發展速度太快,導致在社會形態和人的精神層面的參差不齊也日益嚴重。
引申到教育和個人成長,古人一輩子做的事情,以現在的信息量,也許一年甚至一個月一個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術領域的日新月異,與精神層面的進展并沒有很好地同步,我們在社會觀念上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號喊到現在,之所以還在講,是沒有解決。三觀的形成應該并不能歸結為生物學的問題,或許物質基礎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認為人類是有自己的靈性的動物,不管這種靈性以什么命名,是永遠不可能被機器完全替代和模擬的,所以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也是一種本能,一個不會問為什么的人是沒有靈性的。
我們現在對哲學的思考和教育相當的謹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寧可不講思想,先講技術,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講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訴求,我原先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的領先才是實力的體現。但是當技術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體系跟不上,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如果我們以后所有的知識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實時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腦的溝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嗎?
今后的社會或許需要精英們去消除或減緩矛盾,考慮技術革新的同時如何同步更新思維能力和觀念,以使人類這個物種在這個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時間更長一點,如果人類還在追求意義的話。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3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后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并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分為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給人這樣的感覺,正如書中所言,每個時代都要編寫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的不對,而是因為世界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所以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索新的答案。
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展的邏輯性。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業社會更迭為工業社會,都不是因為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奇想而發生的,總之,當時發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導致了農業革命,而農業革命反過來又支持了更大規模的人口增長。當農業漸漸代替采集業的時候,人們開始嘗試種植更多的植物來適應不同的環境。這就是良性的循環,當簡單的植物采集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時候,自主的培育糧食就成為新的出路,創新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果相生,農業的傳播擴大也讓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始培育更多的植物,從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讓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適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東的芭蕉等植物。當人們把實踐中的經驗運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為人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間接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邏輯最嚴謹的教科書,是環環相扣,最為精彩的魔術,所有看似突然的變化,都有蛛絲馬跡可循,那是一張由幾十億人的蹤跡編成的巨網,沒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歷史與現實:
《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啟示類文本,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實世界和歷史的內在聯系。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實的兩個時空里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和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作的沖動。當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書,斯塔夫里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歷史沒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脈相承。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內在的嚴密邏輯和浩瀚廣博的知識讓我領略到歷史的精彩,緊循著這樣嚴密的邏輯線,所有的文化優勢都應慢慢轉變為經濟優勢。我們可以冷靜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線索,汲取養分為己所用。不執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靜言巧思,亦不失為上乘。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4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天空的無邊無際,海洋的無窮無盡,讓人感受到渺小。與此類似的是當我們把目光望向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人同樣只是一個短暫的節點,在一個統一的世界中,將每一個重要的節點拋開來看,會得到不一樣的體驗。
《全球通史》是從史前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這么一個大的歷史跨度,主要采用全新的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即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整個世界各地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正如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序言中講的“新世界需要新史學”,這本書極具現代意識與深刻的現代思維,將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活動、歷史事件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對人性的本質的認識
談及人性的本質有人說性善有人說本惡,持不同觀點的人有不同的解釋。阿爾伯特。班都拉他總結說“人類的本性是一種能被社會影響塑造成許多表現形式的潛在能力。”正如生活在菲律賓的塔薩代人,他們過著無侵略、無戰爭的采摘生活,而生活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芬圖人則是兇暴的武士。在舊石器時代最主要的是保證人類這一物種的存在,只需要有足夠的可供生存的食物即可。而隨著農業革命的到來,人口的增加,可爭取的東西變得更多,所以戰爭也就變得越來越頻繁。
決定人類行為差異的不是基因,而是所處于的社會教給我們的處事方式。戰爭并非不可避免,因為戰爭不是發生發生在人類本性上,而是因為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又是由人類組成的,因而人類是可以重新構建社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塑造。
二、文明的發生
在希臘—羅馬、印度、中國這一古典時期的時期,文明剛剛出現了萌芽,創造出了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等不同文明。這種文明的到來使得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發生變化,如埃及的法老不僅是國家的統治者,而且也是“活著的神”。不僅如此,這種文明的發生也引起了文化的變化,例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生活是自主的、單一的,所有成員的都有同樣的知識、同樣的見解和同樣的風格,生活方式不由外界而定。但隨著文明的到來,一個復雜的新社會便由此而出現了。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成就,也極大了擴寬了人類的視野,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人類對于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具有把控力。
三、“遏止領先原則”
中世紀千余年間最驚人、最有意義的變化就是西歐在貧窮落后和默默無聞中崛起。在中世紀時期,中國(唐宋)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先進的工藝、大規模的商業以及政治與思想。而西方的不發達則成為了一種優勢,他們更加渴望學習,并積極創造,并將其學習到的知識用于海外擴張,這種擴張又引起了他們更多的技術進步和制度的進步。此外在歐洲的內部也存在著衰落與興起的交替,先是葡萄牙、西班牙在大航海時代的繁榮;荷蘭、法國、英國的工業革命。此后經歷一戰、二戰對歐洲的削弱等等。這種發展模式,被成為“遏止領先法則”。落后的社會更加可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并在轉變中逐漸處于領先地位。
四、地區自治與全球統一
西方于1500年前后進行海外擴張,傳統意義上的地區自治也開始讓位于全球統一。因歐洲人居于優先的地位而支配著整個連成一體的世界,到19世紀時他們以強大的帝國與股份公司在經濟和政治上支配著全球,并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那時西方文化等同于文明。而這一時代產生在錯綜復雜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因此它的存在也必定是暫時的。所以到了20世紀的今天,因其各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都有實現其功能的道路,所以鐘擺再度偏向了地區自治。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這是來自狄更斯的《雙城記》,這不只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同樣也適用于現代社會。我們的時代遇到一個謎,一方面現代人成功的翻越了喜馬拉雅山,同時也認為高科技已經可以確保人類不會因為環繞地球周圍的小行星爆炸造成的惡果而滅絕,不會因為冰川時代的再次來臨而滅絕。但是另一方面是人類的自我懷疑而使自己變得步履蹣跚。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范文】相關文章: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精選11篇)07-16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通用5篇)07-15
《全球通史》的讀后感范文2000字05-25
《全球通史》讀后感1000字08-16
全球通史讀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4篇)10-14
中國通史讀后感范文2000字05-24
中國通史讀后感范文600字07-27
全球采購的趨勢10-15
NIIT全球情況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