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書籍讀書筆記(精選30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書籍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
假期,學校布置了讀書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閱讀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教師,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
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嘆:現在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里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后于你的學生了。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么》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云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
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過假期靜心讀書使我受益不淺,并體會到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愿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
第一次聽課后,梁校長給了我一份《小學數學教學研究》。雖然我只讀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說法和提供的實際案例,確實讓我有所感悟。
數學概念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去學懂的。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同樣需要學生親歷和體驗。老師講出來的概念大多會成為學生的短暫記憶或學生做題時硬記的方法,而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真正掌握,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不斷積累、漸進,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才會轉化為學生內部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學生在不斷的運用中進行鞏固,在鞏固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這樣才可能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能把已學知識進行遷移,達到知識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計算能力,必須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和計算能力的形成同步發展。
很多知識在我們看來是簡單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這些我們一看就懂的知識、方法通過教學轉變為學生的思想、思維方法正是作為一名教師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導學生就需要老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就要我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態度,心理特征等等。例如: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就要通過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觀地進行教學,逐步培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在計算的教學中,同樣也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就像課件中提出的小學生計算錯誤的歸因,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和總結的。小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錯誤跟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也是有很大關系的。知道出錯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學環節、內容、重難點等等。
現在,對數學教學還處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對數學教學有越來越深入的認識。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3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么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么,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閱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種地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的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么閱讀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書籍,特別是經過時間沉淀和篩選而被后人認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心靈的小路。閱讀能在學生面前展現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沒有這樣的閱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因此無論什么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老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并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終于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
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閱讀之中有萬紫千紅。快打開閱讀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優秀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梁。只有通過這座橋梁,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無塵云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言語中去傾聽偉大的心靈的搏動,感受言語世界的奧秘,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來讀書吧!”熱愛讀書吧!讀書能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同行,讓書香在我們心中永遠飄蕩。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4
這個暑期,我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翻開《致青年教師》的目錄,一個個親切熟悉的文章題目浮現在眼前,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智者交談,讓我心靈不斷受到感染,讓我思想不斷得到啟發,《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作者用這六個方面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質。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也認識到了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對我的職業生命負責,我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工作中只有愛自己的專業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里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亮他們的人生之路。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興趣很多,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長,那就會與學生不合群,從而被學生所疏遠,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于學生,還要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樣樣精,但起碼能通一些。在當前新課改的形勢之下,我們老師更應當表現得比學生善于學習,這樣,我們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照亮人生的道路。
吳非老師的故事對我幫助最大的是他用愛換來了愛。教師需要用愛來教育學生。吳老師很講究語言藝術,吳老師請學生到辦公室通常會說:你愿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樣的問法不僅體現了師生平等,而且表達了他對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懷,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就會體會到來自老師的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用愛來對待身邊的人,也就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因此,我們要心里裝著學生的心,用愛去呵護、教育學生。
讓我們帶著執著與熱情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無需華麗的語言,在低調中保持著對教育的執著;無需多彩的生活,在育人過程中享受著快樂的繽紛生活。愿我們能為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5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并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為什么要這么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為學生長遠發展的事。于永正老師說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閱讀,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閱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出于追求分數,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于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知識的,也有閱讀短文的。可孩子的語文素養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為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說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眾,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于動腦筋,等著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后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松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6
作為一名剛入職半年的新教師,《致青年教師》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機緣巧合選擇了這本書,也聽過很多人表達了對它的喜愛,一直到我自己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了其中的緣由。這本書里面蘊含著作者多年的教育經驗,通過他這些經典案例的分享,我在教育中遇到的疑惑也隨之迎刃而解。這本書層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師初入崗位的種種困難,以及困難出現的原因,解決困難的方法。可以說,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多。
吳非老師這本書涵蓋的范圍可以說非常廣,里面有他有關教育的諸多觀點,切入點也不盡相同。有課堂上的,也有課下與學生交流的,還有有關教學內容的,可以說這本書的內容涵蓋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為如此,也才可以稱得上是新教師的新手寶典。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幫助讀者解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困難,還從教師實際生活中解析出了這些困難出現的原因,讓讀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鳴。這是非常難得的,如果不是長期從事在一線教師崗位,并處處細留心地觀察教師工作中的種種細節,是無法這樣像外科手術般的準確把握的。這讓我如獲至寶之余,對吳非老師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也在于通過大量事例解決了老師在教學中的實際困難,也幫助了初入崗位的年輕教師,彌補了經驗匱乏的新教師對于教育孩子的空白。新教師不可避免地存在容易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對學生的種種行為不理解等等,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動腦子想想如何解決這樣的困難,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階段,使用了正確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學工作在實際的運用中事倍功半。教育是一種高級的工程技術,其對象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一個優秀的教師必然要使用正確的方法來應對教育中出現的困難。
感謝這本書,通過對它的閱讀,我相信在下學期的教育工作中,我將會游刃有余,成為一名不斷成長的教師。與此同時,也希望我能真正的將這本書中的智慧轉化為我個人的實際能力,并在教學中運用。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7
為什么我的班級成績這么差?為什么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我究竟該以什么態度面對學生?我究竟該做一名什么樣的老師?這些問題,在我成為教師這兩年常常困擾著我。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時而能將我浮躁的心情撫平,吳老師的諄諄話語,他娓娓道來的人生經歷,雖未能完全解惑,卻也為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
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首先,我應當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態。學生是作為人生存于世上,他們有情感,他們有生活,他們不是制造成績的機器。
在追逐成績的道路上,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生活。他們有的家庭并不完滿,他們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們有的來自外地,沒有朋友玩伴……尤其,我還是一名初中老師,我所面對的孩子正處于身心急速發展變化的階段。我想,偶爾閑暇時,和學生們聊聊生活,將課堂教學與他們的生活相連,正如書中所述的那個涉及“離婚”的案例一樣。“心里裝著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溫暖,我想,這是教育的基點。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情感。我常常對學生的行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們不成熟。讀著這本書,自己的想法變得有些可笑,他們本身就是孩子啊。我著急地希望學生們快點長大,讓我“省心”一些,卻從未發現吳老師筆下孩子們的天真活潑。他們愿意表達,他們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們有時沒心沒肺,有時也脆弱膽怯,他們不是大人,但也有尊嚴。我該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他們是孩子。慢一點成長也無妨,“揠苗助長”從來不可取。我是引導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對話,尊重學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式。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總有其自己的學習狀態,他們是個體不是整體。面對整個班級上課的我,常常會忽略這個事實。每一個孩子學習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來,看每個學生課堂的表情,聽他們的討論與回答,課下詢問他們的聽課感受,此外,訓練自己的語言,讓我的每一句話精練且通俗易懂,這應當都是我需要學習做到的。
“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吳非老師如是說。我想,我應當慢下來,認真細致地面對學生,走進他們,用心地關心愛護他們,在“慢”中,幫助孩子們穩健快樂地成長。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8
《致教師》這本書是由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老師所著,朱老師圍繞教師提出的教師關心的重問題和教師成長的關鍵問題,如“成為教師的理由”“樣具備好教師的慧眼”“如何書寫教師的生命奇”“怎樣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為教師一一解惑。當作為新手教師的我閱讀了這本書之后,許多原來縈繞于心的困惑在書中得以解答,感覺像是一位良師益友在對我諄諄引導,讓我撥開迷霧,看清前路。
在書中朱老師提到新教育教師有三寶,分別是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發展共同體。這種三專模式來源于國外的三大學派,一是以閱讀為基“專業引領”模式,二是以寫作為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為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通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教師可以來自我培訓以實現專業發展。
首先,專業閱讀就是站在了大師的肩膀上前進。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智慧對話,是在向偉大的人請教學習。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會將老師當成百科全書來尋求十萬個為什么。在他們看來老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老師的知識面不廣就無法及時回應孩子,就會丟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們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那么我們應該讀什么書呢?主要有兩大類:提高教師職業認同的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讀物和教師所教學科的專業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與學習是不可分割的。怎樣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現在思維有一定的深度、速度、變通性和創造性。做為教師應該主動鍛煉自己的思維,如思維導圖法。但最主要的是師生共寫隨筆,即教師通過教育日記、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覺地成長。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夠走得很遠。在我們完善自我時,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閃光點。無論是在哪里,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讀書學習、討論交流、取長補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學校里,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捷徑。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獲!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9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里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里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布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歷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著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家私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里,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里屬于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后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么意義?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煉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干得再優秀也只不過是個高級保姆。
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幼兒園里教師怎么都這么青春啊?那你們老了怎么辦?也和孩子們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隨口反駁說:“年紀大了就當園長或者后勤領導唄!”其實細思量,哪個幼兒園需要那么多園長,那么多領導啊?我們老了怎么辦?還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許很多幼兒教師曾和我一樣思附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的絢麗到底能保持多久?我們的活潑,我們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終于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教師,作為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為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著我們,帶動著我們,年輕著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為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說“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復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復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于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為畏懼凋謝而后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為畏懼干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為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蘊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游戲。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著“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0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系,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么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么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里,教師經常承擔著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余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1
陶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名言,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恒主題。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年代及世界風云突變的情況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現實意義。
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么?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注重知行(德、智)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我們知道,從知到行是一個復雜的品德的心理過程,當今學生思維活躍,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就會思考“我活著是為了什么?”于是,人生觀的問題便隨之產生。對于他們來說要把人生發展近景和遠景正確結合起來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對真理探索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這種困惑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正確的引導和正面的鼓勵,當學生經過艱苦的學習,解決了各種難題,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產生興奮感和成就感,這種興奮感和成就感是學生對困惑感的否定和對學習探索活動的肯定,由此帶來的喜悅和歡樂體驗可以釀造一個人的自信心和尊嚴感,進一步強化其探索行為,從而激勵自己繼續進行新的創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陶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育理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這筆財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為教出求真的學生,為了讓學生學做真人,我們永不止步,用我們堅定的步伐引領孩子走向成功!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2
1、言語
自我中心言語在機能意義中表現越強,其句法特性在簡化和謂語化方面也顯示得更加鮮明。內部語言的機智能力表現得越強烈,它的句法結構的特點就越鮮明。
2、鏈式復合的原則
機動地、暫時地將一些單個的環節連成統一的鎖鏈,并通過這一鎖鏈的一些個別環節轉移意義。
3、復合思維
構成復合思維發展中的第二階段是將物品和物品的具體印象結合成特別的.組合,這些組合在結構上非常像通常所稱謂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亞杰理論
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性質與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因而這種自我中心性質始終是合乎規律地、不可避免地、穩定地表現出來,不受兒童經驗的制約。
5、思維和言語
思維和言語的關系可以簡略地用兩個相交的圓來表示,兩個相交的圓表明言語和思維的過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況,同時也包括一個人的情感與意志。就是說,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一個人的主觀意志。作為表現思想的形式的語言,也就具有這樣兩種屬性,就是說,語言具有二重性。一是顯真性。是指它能夠說明、顯示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即顯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說能表示出一個人的主觀意圖或看法。語言的二重性體現在具體語言中,即表現了語言的兩種價值,就是顯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間的關系存在著比較復雜的情況。
7、語言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無論什么樣的思想,不借助于語言,是無法表達出來的。一般來說,語言分為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圖畫語言、聲象語言、實物語言(如雕塑)、行為語言、身體語言等。其中,行為語言就是人們的行動,從表達思想來說,一個人的行動也是一種語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較多的語言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接觸比較多的還有圖畫和聲象語言。
8、在一定階段前兩種發展按不同路線進行,互不依存。
9、兒童只有在過度年齡期結束其智力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達到概念思維。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3
教師跟所有的人一樣,他也要作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時間。
那么,總的來說,能不能使教師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閑時間呢?怎樣解決這個時間問題呢?這個問題也像學生的智力發展問題一樣,是涉及整個學校生活的綜合性問題之一,它是完全取決于學校的全部活動是怎么安排的。
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水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關于這一點,還得另外再提幾條建議。
親愛的同事,請你記住:所有中年級和高年級教師的時間預算表都取決于你,你在教學和教育工作中是創造精神的締造者。
請你記住: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在學業上落伍,這主要是他們不會學習、不會掌握知識的結果。當然,你應當關心使兒童的一般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你應當首先教會兒童熟練地讀和寫。
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后;而沒有學業落后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4
一直以來,都聽人說《愛的教育》這本書很值得一看,所以在新華書店過來售書書時,推薦一部分學生買這本書,這以后,就經常看到他們在看,受學生的影響,我也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埃德蒙多?德?亞米契斯,出生在意大利里古拉州的一個小鎮奧奈格里斯,參加過統一意大利的愛國戰爭,在行軍打仗中開始他的寫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統一,亞米契斯退伍后從事教育事業,創作許多反映教育事業的作品。亞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領袖馬志尼的影響很大,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他認為教育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一個小學生的名義,通過日記本的形式,講述很小的故事,然后將“愛的教育”融入這些故事,用以培養年輕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導的愛的教育,包括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祖國、同情弱小、樂于助人、尊師愛生、體貼父母等人類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過一些小故事表現得親切感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些日記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長,都是孩子在讀書期間一天內發生的有趣,有意義的事,孩子只是很簡單的將這些學習過程,教育過程如實地記敘著,但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可以表達很多的內涵。因為讀者看到小學生將他眼中的先生的教育方法,先生對學生的愛、關心,對學生的幫助,以及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友愛的.情感用一些記敘性的文章記錄下來,有一些簡單的情感表達其中,小學生雖小,但卻能深刻感受到先生“愛的教育”,感受好與壞,感受愛與憎惡,這一切復雜的感受通過這一篇篇日記表達出來,傳達給讀者,引起讀者的一些思考,讓讀者能切身體會“愛的教育”,感受“童言無忌”。
當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這些思考使我們能夠深刻體會一下愛的教育。愛的教育并非易事,當教師、父母能把握好這個度,那愛的教育則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而不正當處理這愛的教育,這愛就有可能成為溺愛,盲目的愛,將會起到反作用。我想這是我們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這些以日記形式的小故事表現給我們看。這些日記大人可以看,以解孩子的心靈,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齡人的身心狀態,一切都因它沒有復雜的語言,卻能帶來一些共鳴。
《愛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戰,用愛心創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
《玫瑰與教育》是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集。這本書記錄她最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和其他一些書籍相比它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記錄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剛拿到這本書,就對書名感到好奇,讀來原來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線”的“小學教育論壇”的網名,是桂梅顛倒過來的同音“玫瑰”。她說:“作家冰心只鐘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認為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艷麗就是冠艷群芳。”“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懷著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我曉得,要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見竇桂梅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之情,我不禁為她的滿腔激情而動容。
為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樣絢麗和高貴,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個吉林師范的中師生,先從吉林一實驗小學,再到北京,而且當上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其間受到過國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見,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不少教育專著,這些成就肯定包含著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對她的付出的匯報。從她對自己的成長和成名的描述,雖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許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讀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夠在大庭廣眾中大聲朗讀,能讓讀者不僅聽見聲音,而且還能看見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見竇桂梅的爽朗而熱情的笑貌!她說:“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也閱讀,并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寫作,記錄著我教育生命一次次開花的軌跡。”詩意的語言,真切而熱情,文如其人。
“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這是竇老師所喜歡吟誦的詩句。作為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字里行間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文學的愛好,并時常有意識地扮演著“拉近朋友、學生親近母語、親近書籍”的角色。更讓人感動的是:她此舉目的竟是“讓人在親近文字的腳步里抓到愛。”
品味這朵這芬芳的玫瑰,她為我們每一個熱愛教育、獻身于教育的人做出做好的榜樣。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5
最近讀了《和諧師生關系的心理構建》,從這本書中,我領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此刻談一點自我的感受:
應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群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能夠說,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系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么如何改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著健康進取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全面關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于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而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師生間理解橋梁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系的構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供給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資料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為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資料方面有所作為。
總的說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系,又應當是朋友關系,否則,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系,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那我們收獲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筑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梁之才。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6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么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后,才明白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于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一樣的老師那里,卻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發展的職責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一樣形式體此刻職業生活的不一樣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于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就應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7
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溫室下成長,而同齡的玩伴很少。這就使孩子們進入學校以后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同學相處,造成這樣那樣的矛盾。作為教師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再者,低年級的小朋友不明白如何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說幾乎為零。所以,教師的職責是既要從小就培養學生怎樣為人處事,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教師年長于學生,知識﹑處事都勝過學生,并且自古以來就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所以我認為:教師=老媽+師長。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履行教師的職責。可是我畢竟年輕,工作時間也不長,所以在教育學生某些地方做的還不夠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讀:《卡爾·威特教育全書》,《1-2年級,決定孩子一生的100個關鍵細節》(以下簡稱《細節》)這兩本書給我以后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靈感。
卡爾·威特先生的書中說:“決定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賦。”這句話我深表贊同,即使是資質平庸的學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樣能成為杰出的人。
書中還談到:“必須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學生最重要的法則”。作為教師我深有感觸,千萬不能因為學生僅有七,八歲或者他們有些幼稚的舉動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我從事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小學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學生不細心犯錯誤了,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夠當著許多學生或者家長的面批評,這樣不僅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能夠采取單獨和他談話的方法,給他講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讓他認識并改正錯誤。當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時,學生也會給你回報。也許,一個人的一生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改變。
書中講述了一些當代的杰出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師眼中的“差生”、“笨蛋”、“問題學生”等,可是他們之后卻成功了。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我是有親身經歷的,我們班有個小女孩,家里父母關系不是很好,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就格外關心她、疼她。之后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關系也越來越好,學習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教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對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的。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節課最重要的不是看教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理解了多少。”低年級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鐘里精神集中。如果教師只管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跟不上節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種方式萬不可取。這就給我們教師帶來很大挑戰,教師必須要在比較短的時間里把最重要的東西講透徹,要力求簡潔生動。然后讓學生經過舉例子,做練習來鞏固,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率的課。貪玩,上課開小差是低年級小朋友的天性。上課時必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如果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是很難教授課程的,也就根本談不上效率。為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書中提出要把課程設計的豐富多彩,富趣味味性。我以后教學生課文或古詩詞時,能夠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大腦里想象課文中的情景,經過學與想結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認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點。我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個例子是問學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標準答案是水,然而有個學生回答是春天,被教師以不貼合答案為由判錯。事實上,我們教師不應當拘泥于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限制,而是應當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和想象力,我們能做的僅有引導學生,而不是簡單的對學生說“不”、“不能”。
《細節》一書中講到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作為教師,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將自我的學生培養成正直、善良的人。試想,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完美的品德,即使他學習成績很好,將來他也不會取得成就,甚至誤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精神。比如學校里的廢紙學生能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桶里這些小事。我會立即給予表揚,甚至碰到學生家長也會稱贊他們的孩子。這就會讓學生意識到做好事能夠得到表揚,學生們就會樂意去做,從小養成助人為樂,正直善良的品格。
《細節》中還針對學生上課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提出了應對提議。記得我讀書那會,上課時教師要我們回答問題就沒有幾個人舉手。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的課堂(從小學到大學)上比比皆是。書中給出的提議使我產生了共鳴:對膽小的學生,要教他們簡單的放松練習,當學生在課堂上為舉手而感到緊張時,就能夠讓學生做深呼吸,同時在心里對自我說放松,我能夠的。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我的回答必須是正確的,害怕答錯了被教師或同學嘲笑,因而不舉手同樣堅持沉默。可愛的孩子,如果你答錯了,教師不會因為你進取回答問題而批評你,反而會欣賞你大膽的勇氣。教師還能夠提前布置給學生下節課要學習的資料,讓學生猜教師可能會提的問題,幫學生做好準備,這樣學生會感覺有備而來,自然會舉手回答問題。如此,學生既有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預習新知識。
《細節》中講到語文學習的方法時,提出能夠用講故事的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認為讓學生聽故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新的詞匯,如果我講故事時再把一些成語、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里,學生聽多了說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覺地也會使用了。以后授課時我會研究每節課用五分鐘講個小故事。這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學生聽故事有什么用,可是語文學習靠的是積累,半年、一年后,和聽不到故事的學生比起來,絕對是不一樣的。
這兩本書,對于班主任的我來說是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讀物,有了它們就等于請來了一位幫忙自我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每個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他們的不一樣特點,因人施教。我們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細致的觀察,并以平等,坦誠的態度來對待學生,構成學生熱愛教師。教師關愛學生的和諧師生關系。同時,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說,年輕是筆財富,我們應當珍惜,不應當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學習,充實自我。對于平時的教學工作,除了認真上好每堂課,課后備課,作好筆記,還要多閱讀專業期刊和一些教育書籍并作讀書筆記等等。這些都是精神財富的積累和幫忙自我成長的有效方法。僅有這樣,自我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8
讀完《學習助手》的文章后發現,雖然此刻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此刻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應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么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以往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異常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當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后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資料,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提高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于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閱讀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我:多讀書,讀好書。
一名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此刻隨著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當是一條河流并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么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于讀書,充實自我,使自我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我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應當是一個胸懷夢想,充滿活力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當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職責感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么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么,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也以往說過:“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閱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種地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的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日所講的不是重復昨日講過的話,那么閱讀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書籍,異常是經過時間沉淀和篩選而被后人認可、理解的`那些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心靈的小路。閱讀能在學生面前展現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沒有這樣的閱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所以無論什么都不能代替書籍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教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并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最終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我。
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閱讀之中有萬紫千紅。快打開閱讀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優秀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梁。僅有經過這座橋梁,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禮貌的無塵云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言語中去傾聽偉大的心靈的搏動,感受言語世界的奧秘,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來讀書吧!”熱愛讀書吧!讀書能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同行,讓書香在我們心中永遠飄蕩。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19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讀完之后,我不由得按著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著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么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于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一名教師,我想能從這本書學習點經驗,所以比較關心書中對于理想教師的描述。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總之,我讀了教育類這書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歡看教育類的書籍,但在這幾年沒怎么看過,是因為沒有,可現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時都會看看,從中學到一些經驗,有些隨機帶到教學活動中去。了解當前教育的須要,特別是這位教授寫的,我讀的幾次,感受很深,受益匪淺。
《走好人生第一步》——為3歲以下孩子的爸爸媽媽推薦的一本書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說“三歲決定人的一生”嗎?但又是什么在三歲之前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識字教育?早期的數學教育?還是早期的才藝教育?這些并非不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的副標題為: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這讓我想起了圣經里的一句話:“凡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好比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的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卻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還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沒有人選擇后者,那么這本書會教給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孩子的行為,并將孩子的行為引導到一個有效的目標上去。就像圣經里說的:“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0
《愛的教育》——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這本書在漫長的歲月里,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這本書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情感力量,它用愛打開了人的心扉,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于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愛自己,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我們對此的態度可能不同,但它一定會引發了我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愛的教育》把愛比成很多東西,讀《愛的教育》,使我步入了恩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從而使他們心存著一份愛。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享受著許多別人的疼愛、關心與幫助。我很希望我們享受那份極為普通
的愛的時候,也會付出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愛,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問候,一個擁抱,大到愛心捐獻,希望工程,社會保障……這其中都包含了愛。但人們常常忽視了愛的存在,就如父母的愛,人們似乎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并不需太多的付出與回報,甚至還無形中拒絕著父母的愛。這樣的人走不了多遠。
《愛的教育》以日記的形式講述了“我”在一學期中所發生的事情,從恩利科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們班上的同學的優點,如科列帝的寬容、勤勞;沃提尼的善良;卡羅納的'正直;納利的堅毅等等。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們的不足,如沃提尼的嫉妒和愛慕虛榮;弗朗蒂的厚顏無恥、陰險、狡詐。我們可以從中學習他們的優良品質,也可以自我反省自身是否存在同樣的毛病。
愛,像把金鑰匙,打開了人們的心扉;愛,讓我們奮不顧身地去幫助別人,不怕犧牲自己;愛,是多么偉大啊!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愛。我認為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愛是人間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升華。只有愛,能使人變成一個心靈純潔的人,而教育,才能使愛永恒。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別人付出的愛,都能對別人獻出愛,那么我們社會將變得幸福安寧,我們祖國將繁榮昌盛。
讓我們打開博愛的門,讓世界充滿愛!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1
我仔細地閱讀了《大科學家的小故事》,這篇文章很具有吸引力,越讀越引人深思,我不禁掩卷沉思,一時思緒萬千,趴在桌子上思索著,想著什么,似乎感悟到什么。
文章講了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換舊畫時從梯子上摔下來,他覺得奇怪,便把想法記下來,這對他研究相對論有很大啟發。還有一次,愛因斯坦在雨中等一位學生,朋友誤認為他在揮霍時間和青春,他卻不以為然,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出色的想法。還有愛因斯坦無論在為成名時還是成名后,他總是穿著件舊大衣在街上行走,朋友們很疑惑,但愛因斯坦卻泰然處之。
從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愛因斯坦是一個善于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人。
魯迅曾說過:“節約時間等于延長一個人的生命”。愛因斯坦的事跡不正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嗎? 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難道不是珍惜時間善于思考所結出的碩果嗎?
愛迪生生于1847年2月11日,死于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歲8個月零7天。他一生憑靠高度的智慧和驚人的勤奮,創造了2000多種發明,也就是平均15天就有一種。正是這些發明,給當今世界增添了異彩,使我們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
俗話說,夢想是現實之母。每一個成就了偉大事業的人,都是一個夢想家。而他們所完成的工作,又是與他們的想象力、能力、毅力,與他們對理想的執著程度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關的,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用了畢生的時間尋求機遇,把他的每一個想法付諸實踐,他抓住了大部分的機遇。在他身上,直覺和決斷能力得到了極好的發揮。
愛迪生為了人們能用上價廉物美的好燈泡,廢寢忘食地尋找各種燈絲。他算算他用過的耐熱材料,一、二、三、四、五……竟足足有1600多種。后來,他發現竹絲燈絲能燃1200多個小時,最后熄滅了。
熄滅了嗎?不,愛迪生的精神將永遠照耀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像愛迪生那樣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不怕困難的精神。他們雖然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但是他們仍然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繼續……因為,天才是1% 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換來的。
一幕幕世人感嘆,佩服,催人奮進的畫面總是閃現在我眼前。再看看我自己吧,在溫暖舒適的家庭里,卻既怕苦有怕累,老是不能持之以恒地發奮學習。我做數學題遇到難題時,不勤于思考,不會的就丟在一旁,或者抄別人的答案,他們再給我講解思路時,我又聽不下,都是因為我不愛思考的原因造成的。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要向愛因斯坦學習,他善于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精神,激勵著我幼小的心靈。我要從現在開始認真學習,不懂就思考,勇不放棄,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的期望,讓我插著成功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高!
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乘坐著時空穿梭機一樣,又回到了他們那個年代。
在這些科學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她曾獲得過數次諾貝爾獎,得到很多國家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她刻苦鉆研,永不滿足,經過無數次試驗,發現了放射元素鐳。鐳,是她一生中轟動世界的發現。
雖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過閱讀這本書,卻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為了從9000千克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鐳,居里夫人要將礦渣一鍋一鍋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攪拌;一瓶瓶地倒進倒出、一丁點一丁點地結晶。她每天穿著沾滿灰塵和酸液染漬的工作服,站在大鍋旁,煙熏火燎,眼睛流淚,喉嚨刺癢……就這樣,她整整奮斗了45個月,1300多天,這是多么繁重的勞動,需要何等堅韌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聞名的學者,又是名副其實的工人,還是家庭主婦、孩子的母親!
居里夫人辛勤地開墾了一片未曾開發的園地,最后終于取得了近代科學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發現放射性元素鐳。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樣,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學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一個又一個秘密。
因為她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在女科學家里,她是獨一無二的。她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成就,與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噸水、100噸化學試劑才發現了1克鐳,人們都叫她“鐳的母親”。因為居里夫人忙于實驗沒時間看孩子,她都抱著孩子啃著干面包做實驗,她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古語說的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因此,從平時開始,就要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獨立思考,認真鉆研,不怕困難。今后我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頑強進取精神,刻苦學習,勇于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峰。希望自己長大了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院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奮斗終身!
俗話說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學的未來,只能屬于勤奮而又謙虛的一代”。
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刻苦鉆研,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2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主角,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沖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群書,就應是我們教師生存的務必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我在日新月異的這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著實值得思考。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就應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就應具有什么潛力,充當什么主角呢我想:教師就應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用心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潛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眾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潛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務必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務必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我的頭腦,使自我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務必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務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我的思想。僅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3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么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后,才明白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于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一樣的教師那里,卻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發展的職責和義務。好教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一樣形式體此刻職業生活的不一樣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于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就應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教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僅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歡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歡樂去歡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4
教育問題一向是困擾著社會的大問題,由于此刻大多數的家庭都僅有一個子女、所以,對子女的成長問題格外關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都期望子女成為人才,如何使這一切成為現實。《英才怎樣造就的》匯集了王教師多年的教育實踐的體會,給我們這些教師供給了寶貴的經驗。讀了王教師的這本書之后,深深地被王教師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是你所教的學生成績是否有好成績,是否考上名牌學校,升學率多高,我覺得,這個結果所取決的因素很多,有教師本身的因素,有學生的因素,還有家長的因素,社會的因素。我覺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師的作用,而教師的方法至關重要的。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揮。”一名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絕對不能照本宣讀,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點為載體講授學習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學力”,即提高學生的學習本事,從目前來說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所以,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王教師在書中總結道:“適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每個學生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統一的模式,同種方式問題方式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關鍵是要找到自我適合的學習技巧。
我們有些教師,都認為多做一些習題都總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學習不等于一般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無休止的做題只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有些學生所以干脆不做作業,有些學生馬馬虎虎的應付一下作業,表面上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作業,其實質量很差,沒過幾天就會忘記了。所以,“二期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學生為本,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本事。在那里必須強調的是,對不一樣的學生要求采取不一樣的方法,我們要提倡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而不能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
與提高學生成績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說明,學習和思考都很重要。善于思考是一個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我們有些學生作業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覺,但成績卻不盡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思考,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我覺得在學習中,不僅僅應做題時思考,并且在解題后進行反思和總結,也就是說,“思考”應當是貫穿于整個學習的過程的,作為教師有意義地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切忌越俎代皰。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提高這個環節十分重要,好的問題能促使學生思考,對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掌握事物本質規律性的東西。除此之外,還能夠留一些課外的思考題,拓展同學的思維空間,也有利于學生的今后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作為教師,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學的先藝術不僅僅在于傳授本領,而更重要的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當一個學生反復遭受失敗的打擊,他就會“無可奈何”變為差生,他對學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甚至厭惡、反感,這樣的話,怎樣會有好成績呢?所以,我們應當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歡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王教師在書中總結到:優秀是鼓勵出來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興趣是最好的教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鼓勵之后,他會有成就感,他就會有興趣,然后,他就會去鉆研,漸漸地便會超過別人,取得好成績好結果。鼓勵,就是把內在的一種潛質激發出來,從而到達一種最好的效果。
教師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尊重,期望在別人心中有必須的地位,學生也是一樣,甚至異常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我是重要的,是班級團體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作為教師還有一個異常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盡快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我讀書的時候,就是從這一方面確定教師對我的重視。我想,學生會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學講究情感互動。記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明白,一個教師不用看花手冊,第一節課就能把學生的生字脫口而出,對學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教師,你就得用心去打動學生,學生才會尊重你,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經過學習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更新理念,不斷地改善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貼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門科學,是我們教師一生去研究的科學,我要不斷地探索研究,與時俱進,成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5
看過石中英老師著的《教育哲學》導言和第一章,小有感觸,現記如下。
導言中寫的是“教育與哲學”,在這一部分中石老師通過對三個問題的解讀來說明的這兩者的關系的,那就是:“教育活動需要哲學嗎?”;“哲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嗎?”;“一般哲學可以替代教育哲學嗎?”。在第一個問題的解釋中,石老師分別從教育活動與哲學的關系,教育政策與哲學的關系以及教育理論與哲學的關系三個方面點明了哲學對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在第二個問題的解釋中,石老師首先闡明當下對哲學的兩個基本的理解和認識,那就是靜態和動態的。不管是哪一種都讓人感覺哲學似乎是一種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學問。為了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石老師又帶領我們一起回顧了哲學的源頭,追溯哲學的起源。這讓我們真真切切看到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都在行為哲學,都在思考哲學,都在演繹哲學。在第三個問題的解釋中,石老師首先肯定和追溯了老一輩教育家思想家對這個問題的探索和成果,最后石老師從一般哲學的立足點和主要功能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一般哲學不能夠對具體的教育活動提供實用性的指導和幫助。所以它不能夠代替教育哲學。
理清了教育與哲學的關系,在第一章的學習中,石老師致力于澄清“什么是教育哲學”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他也是通過三個部分來說明的:“教育哲學的定義”;“教育哲學的價值”以及“教育哲學的"學習和研究”。在第一大部分,他追溯了我國教育哲學家對教育哲學的定義、國外哲學家對教育哲學的定義。最后結合上述定義以及自己的實踐理論經驗作出了自己的評價。從他們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共同點:一是,他們為了這一定義的探索確實很努力,即學習了理論更結合自身經驗;二,他們的努力確實都有了意義不菲的回報(都創造了代表各自特色的定義);三,他們最后都想把自己的定義普及化,升華為一個普遍性的認識;四,他們的定義都被后人繼承發展了。通過這幾個共同點我除了看到這種教育哲學發展認識的規律性,我對“科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那就是:科學在此時。沒有哪個時代的科學可以永遠戴著科學的.桂冠。石老師通過以往定義對教育哲學的作用,結合自身經驗,他認為教育哲學在當代應該強調以下幾個方面:實踐性;反思性;批判性和價值性。在實踐性方面他尤為強調和推崇,認為教育哲學應該是從哲學的角度對現實教育問題進行的批判和反思,對教育知識進行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對前者的深化和拓展。在第二大部分“教育哲學的價值”中,他通過以下兩個部分來論述的:“教育哲學的價值危機”和“重估教育哲學的價值”。在第一部分,他認為因為以往教育哲學學者對教育哲學定義和價值的定位錯亂、模糊導致教育哲學內部和實際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哲學價值都有很強烈的質疑。這也直接導致了教育哲學發展的低速度。他認為過去的定位不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不能很好的區別教育和教育哲學的關系:把教育哲學簡單的當做教育學的概括總結;二是沒有很好的把握教育哲學和一般哲學的界限,把一般哲學的理論直接生硬的拿來接到教育上就是教育哲學;三是沒有很好的從過去哲學虛無光環上走下來,走到教育實踐中去,去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反思中,石中英老師認為當代教育哲學的價值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幫助教育者的思想成熟,增進教育者的理性;二是,引導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三是,檢驗和引導公眾的教育觀念;四是,對教育政策進行理性分析;五是,促使教育學者對教育知識的批判和反思;六是,為多學科知識的交流和對話提供一個思想平臺。在第三大部分,石老師認為因為受到以往哲學誤區的影響,當代人對哲學有一種近似天然的排斥,一種近似天然的自卑和退讓,鑒于此他對致力于研究教育哲學的人以下幾點建議:一,對社會和人生問題高度關注;二,不斷挖掘教育生活的經驗;三,不斷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四,努力學習教育哲學名著;五,從事教育哲學研究。
通過石中英老師對上述問題的研究和探索,我們可以看到,石中英老師對教育哲學做了一個基礎性(教育哲學定義和價值)的批判和反思。在看到教育哲學未來發展前景無限的同時,也深深被石老師做學問時的嚴謹和敢于質疑魅力折服。
合書靜思:“在這樣一個學者筆下我們該能看到對下面問題的理性而全面的解讀吧,那就是:“在教育中政治到底在扮演什么角色?這個角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因為我認為拋開政治,單純的談教育與哲學,無論如何不可能實現。這個問題清楚了,我想“教育科學”也就真的“科學”了!在下面的拜讀中,期待“仰慕”繼續。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6
假期里,我閱讀了美國教育學家吉諾特博士的著作《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在這本書中,吉諾特博士通過生動的實例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通過語言交流來建立信任和愉悅的氛圍,從而幫助孩子在學校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作者在書中傳遞出強烈的人本主義情感,強調關注和愛護孩子,從細微之處開始說話,這并不僅僅因為我們是教師,更因為我們首先是人,尊重人性應該高于其他一切。我們對職業的責任感不是源于對法規的畏懼,而是來自我們內心深處對人類和孩子的熱愛。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對于父母而言,孩子意味著他們對未來美好的希望,希望孩子能在社會中立足。然而,要實現父母殷切的期望,老師作為榜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在成長階段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學習知識,而教師則擁有巨大的力量決定孩子是過上快樂還是痛苦的生活。因此,教師的態度至關重要。
每一位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都可能會遇到讓他們無法開口或者流淚的時刻,這是因為學生的`行為讓他們感到氣憤。然后教師會采取一些懲罰措施,讓學生認識到犯錯的后果。然而,現在我們正實施素質教育并進行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再加上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法制社會,在很大程度上禁止了教師對學生采取懲罰手段。因此,現實要求我們改變"封建家長式的懲罰教育",讓學生能夠在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當然,教師也不應該只是執行者。
圣人,學生們并非天使,他們有時也會調皮搗蛋。同樣地,老師們也無法避免遇到令人生氣的情況。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生氣,每個人都會有生氣的時候,但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需要掌握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并把握好火氣的度。舉個例子:有一次,9歲的小馬特在做一道很難的除法題時遇到了困難,他走到老師那里尋求幫助。老師回答說:“剛才我講這道題的時候你去哪了?你從不認真聽講,總是在玩。作為一個不守紀律、不講禮貌的學生,現在你想要特殊照顧了嗎?可我不能單獨給你特權,那么你就繼續玩吧。”
作為一位教師,我對這位老師的做法感到有些不妥。當學生不聽講時,我也會感到很生氣。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不應該立即對學生進行定性,說她是個“不遵守紀律又不講禮貌的學生”,而且這還是在全班同學面前。特別是當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向老師尋求幫助時,我們應該給予她一些尊重。我覺得作為老師,完全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怒火,坦誠地向她表達自己的不滿:“我不喜歡上課的時候看到你玩耍,這讓我感到很生氣!”然后,我可以要求她回到座位上。再通過與她進行交流和解釋,讓她明白遵守紀律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這樣的做法既能尊重學生,也能使她心悅誠服。
在與學生交流時,應該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評判或預測。更不要把孩子的過去或家庭牽扯進來。評判孩子是有風險的,將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也是有害的。這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和影響。孩子往往會不自覺地實現老師對他的悲觀預期。他很可能成為老師所說的那樣的人。
我懂得了,當我們感到生氣或憤怒時,需要學會如何表達這種情緒,而不會傷害他人。明白生氣的藝術在于不侮辱他人、不進行人身攻擊,以及不造成傷害。
關懷學生的情感需求,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心靈健康。這樣的做法有利于展示教師的優雅風度,增加學生對您的信任,讓他們感受到您對他們的關愛,從而更喜歡學校,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7
今年暑假,利用難得的一個長假,認真閱讀了《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一書,收獲很多。在書中,余老師從研讀課文、教學創意、教材處理、板塊式思路和主問題設計以及語文老師閱讀教學的基本技能和作文教學的基本素養等多方面,闡釋了自己對中學語文的教學思考和探索,每一頁文字都給我心靈的滋潤。對于初上講臺的我而言,這本書就像是一部教壇寶典。下面我想簡單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比如說第一章,別出心裁研讀課文。因為自己平時讀書較少,導致在教學中常常臨時抱佛腳。當到達某篇課文時,我經常只是粗淺地思考一下,然后到處找資料幫助閱讀。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教材研讀有那么多不同的方法:拆分式閱讀、反復式閱讀、選點式閱讀、連類式閱讀、發現式閱讀、賞析式閱讀、資料式閱讀等等。雖然平時我也使用過這些方法,但從未對它們進行總結和歸納。余老師的總結讓我有了新的思考,并深刻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更重要的是,這讓我對課文研讀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余老師的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教學指南。在書中,他分享了許多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處理教材時。下面是一些方法的概述:
1、整體反復,多角度分析。通過反復閱讀全文,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2、把握文意,選取重點突破。理解文章的主旨,并選擇重要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
3、以朗讀為線索,分層次地進行品析。通過朗讀文章,將內容分成不同層次進行分析。
4、設置比較題,精細研讀。通過設置比較題,激發學生對文章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5、以一篇文章為主線,聯讀其他相關文章。通過閱讀多篇相關文章,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6、巧妙地穿插知識點,增加教材的厚度。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引入相關的知識點,豐富教材內容。
7、利用課文進行作文訓練,通過寫作來提高閱讀能力。讓學生在課文基礎上進行創作,提升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8、將長篇文章轉化為簡短的語言,使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易懂。以上這些方法都是非常實用的,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處理教材,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這八種方法都是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可以幫助我不斷嘗試并豐富自己的教學技能。在書中,余老師不僅詳細闡述了每種方法的好處,還為每種方法提供了具體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分析不僅加深了我的理解,還增強了我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的信心。
在余老師的教學藝術體系中,“板塊式思路和主問題設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閱讀完這一章后,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策劃教學思路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清晰,二是簡明。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總是面臨一個困擾,即既想讓課堂上的步驟清晰易懂,又想將所有的知識點都涵蓋進去。備課時,我不知不覺中就會變得十分繁瑣。幸運的'是,通過學習板塊式設計的思想,我獲得了很好的啟發。“板塊式思路”將教學內容呈現為“塊狀”。這種設計主要關注學生的活動以及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學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形成教學流程,從而構建起課堂教學的結構。采用板塊思維,可以使教學結構更加清晰,優化教學內容,活躍教學過程,總之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出彩。當然,令我驚喜的是余老師不僅介紹了“板塊思路”的好處,還給出了十種設計角度,例如突出重點、充分活動、情境生動等,這為我提供了靈活選用、大膽實踐的指導。
“板塊式思路”與“主問題設計”相輔相成,前者指的是將教學內容按照不同板塊進行劃分,后者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并思考的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通過精心設計的主問題,學生能夠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這對于整體閱讀教學非常有益。主問題設計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簡化教學過程,強調內容的綜合性,并推動課堂中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的展開。同時,主問題設計還有利于深入閱讀和美感地閱讀課文,突出課文文本的特點、要點和重點,激發并引導學生進行研討性學習等。將主問題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活動板塊,能夠極大地提高課堂活動的效率。
總的來說,雖然只讀了一本書,但是我從中收獲了很多。不僅學到了許多優秀的方法和技巧,還更新了自己的教學觀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感責任重大,應該加強個人獨立地多角度研讀課文。我明白語文教學不需要花哨的手法,最重要的任務是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文知識積累,始終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我希望通過大量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終身受用的閱讀和表達能力,學習運用語文的規律,在優質的課堂上培養出優秀的學生。當然,我也意識到我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我會不斷鞭策自己,持續努力。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8
本學期學校為了提高教師們思想理論水平的提高又發了兩本書給大家學習,就我個人而言感覺很好,這樣通過教學之余時間學習學習,理論武裝頭腦,對增強自己教育教學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在學習《教師的20項修煉》時看到教師的反思一章節時,感觸很多。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某種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活動。”教學反思旨在引領老師們“關注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分析問題與困惑、成功與失敗,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 我覺得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反思促發展,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能成為教師。事實上,教學反思是教師的自發行為,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毋需刻意追逐。
一、運用現代課程觀,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現代課程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因此,我們要重新審視教育的原則,重新審視教師的作用。現在的教師,已經不僅僅是知識的重要載體,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學不是為了教師的表演和個人魅力的展示,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應從傳統單一的知識傳播者轉變為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等多重角色。這一轉變對于習慣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而言,并非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因此需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角色。
為了適應這種多重角色,教師備課不應把大量的時間放在組織教案和講授上,不應以自己所理解的重點難點去把握教材,也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為教學目標,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重在指導學生應該怎么學習,選擇正確的學習路線和學習策略;告訴他們學習的方法,教會他們處理信息的手段,而不是把現成的結論傳授出去。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一切活動應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主要精力應放在策劃、組織、啟發、引導、點撥、答疑、做好總結工作上來,擺正教師的主導位置和學生的主體位置,力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教學效果的評價應以學生的“收獲與發展”為標準,而非教師“教給了什么”。本學期我教的《電子技術項目課程》就是以此為標準要求自己的教學。
二、運用教育民主思想,反思自己的學生觀
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和諧發展。其核心是實行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觀念是教師人格特征的重要內容。實行教學民主,首先,要求教師把學生放到一個平等的人的位置來對待,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立人格,關注學生的尊嚴與情感,真誠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建立伙伴型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要反思自己是否把學生當人看。其次,始終記住學生是思想意義上的未成年人、不完美的人和需要教化之人,學校是他們走向成年、走向完美、接受教化的主要場所,教師是他們的引路人,來自教師的鼓勵、寬容或諷刺、批評會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作用。教師要多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對待有缺點、犯錯誤的學生要多寬容,少責備;多激勵,少批評,絕不能諷刺挖苦,要意識到哪怕是一句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話,也有可能扼殺他一輩子的上進心。要堅信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要教師充分提供表現、思考、研究、創造的機會,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再次,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學生的差異。十個手指頭不一般齊,學生也是各有特點的,要把每個學生都視作一座尚待挖掘的礦藏,無論是金礦、銅礦或鐵礦,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價值。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關注的全體學生,還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否提供了適合于發揮每個學生潛能的學習模式,給他們創造了多少發揮潛能的機會;是否千方百計地發掘了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
三、運用現代學習觀,反思自身綜合素質
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就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只著眼于學生素質,而忽視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那么教育的成效也難以有很大提高。因此教師要經常捫心自問自身素質上的差距。
現代學習觀認為學習既表現為接受,也表現為感悟、體驗、發現和探究。知識經濟時代對從業者提出了“終身學習”的客觀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另一方面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自己也要“學會教學”。教師和學生無疑都是學習者,隨著現代傳媒的發達,學習方法多樣化,學生很有可能比教師了解得還多,很難想象一個孤陋寡聞、因循守舊的教師還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不但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更要有自己的.獨創,這種獨創正是來自于教師的體驗、感悟、發現和探究。教育者必須是創造者,教師本身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素質,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師的20項修煉》一文中指出,“教師要有實施心理教育的能力”。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任,教師和學生朝夕相處,一舉一動都影響和感染著學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那怕知識再淵博,也決不是稱職的教師。教師必須有健康的心理外,還要具備了解學生的心理、掌握學生心態,幫助學生心理健康和克服心理障礙,有效鑄造人類靈魂的能力。因此,必須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
四、運用唯物辯證法,反思教與學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就教學而言,本身包括教和學兩方面,教為學而存在,學又要靠教來引導,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但教學改革長期以來普遍強調和關注的只是“教”的改革,以至教學改革變成了單純是教師的事,而忽視了學習層面的改革。這種由教師單方面進行的教學改革,由于缺少學生的廣泛參與,往往難以深入下去,在實踐中也收效甚微。 “教改”與“學改”是教學改革的兩個方面,兩者統一于教學過程之中。“教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改革,所以,“學改”是“教改”的深入與落腳點;沒有“學改”,“教改”便失去了意義;“教改”是“學改”的依托,離開了“教改”,“學改”便失去了指引。學校的教學活動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上,沒有學習主體對學習的投入,學習觀念與方法的更新與改進,以及對學習目標的追求,再好的“教改”也是徒勞。因此,必須提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教學改革中的地位、作用,突出學習改革的重要性。
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和忽視發現與探究,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接受書本知識,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書本知識是間接經驗,學生要將它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必須以一定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為基礎。這就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的開展,如以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為目的的認知實踐,處理自身日常事務的生活實踐,處理與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實踐等。
因此,教師應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的轉變;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接受學習方式,積極倡導現代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激烈的社會競爭呼喚學校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教師責無旁貸。在教育改革不斷發展的今天,教師要樹立反思意識,養成反思習慣,并不斷地運用于教學實踐,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實現教學相長,以使自己的工作具有更大的成就和意義,為人才培養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
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即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應該服務于學生的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為了學生的學習而多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首先要從自己的教學開始查找問題,如果說在教學環節中,我們的老師能為了學生而多考慮自己的教學行為,平時,多問問學生的聽課感受,在寫教學體會時,常反思自己,多給自己找找缺點,努力使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那么,你將是學生心目中真正意義上的好老師!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29
學前教育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要進入學前兒童教育的領域,你必須經歷書本和實踐的雙重歷練,技術與藝術的雙重修習,思想和體驗的雙重積淀。你要以哲學和心理學、人體生理解剖學和腦科學作為學前教育的敲門磚,再學習關于兒童發展和兒童教育的基本理念,從而進入一個更為具體的層次,學習如何針對兒童在語言、社會、科學、藝術、身體等方面的特點因循其規律來實施教育,你還需要學習兒童游戲、兒童文學等課程。如果你希望將來成為一個幼教機構的管理者,或者課程研發人員,也有相應的選修課程來支持你。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我們非常重視實踐性教學,從藝術實踐到科研方法的訓練,從教學實習到科研實習,都有著較為嚴謹和完善的管理。
在學前教育的內容中用心體會,在實踐中靈活掌握。
本門課程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理論學科,是全國高等師范院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它以教育現象和教育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以教育與社會發展、教育與人的發展這兩個基本問題為主線,從基本原理的層面,對教育自身的有關理論作以全面的闡說,基本要求是使學生領會和掌握從事中小學教育管理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提高他們學習和研究教育科學理論及從事教育管理的能力;增強他們熱愛教育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所以我要在實踐中靈活掌握它。而在這個都是教育引導極其重要的時代,這無疑給我提動了很好的學習機會。
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效的進行學習。
學前教育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這期間養成的習慣會直接影響到他的一生。學前教育要避免錯誤的想法:重知識的培養,讓孩子認讀多少的漢字,學會幾百、幾千乃至幾萬的加減法。在學前教育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能力的培養,包括:1、自理能力如能夠獨立的進餐就寢、穿脫衣服、整理自己的物品等等。2、交往能力,學會與人分享、懂得輪流等待、能夠主動大方的魚陌生人打招呼等。3、分辨是非的能力,要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分清好與壞、丑與美、善與惡。4、語言表達能力。能夠用連貫準確的語言表達出自己想要說出的事情,我良好的傾聽習慣。
我們可以根據寶寶的能力發展設計一些游戲,但0~3歲嬰幼兒對外界事物的反應是有著他們自己的興趣點,我們更多的是要提供豐富有益的材料,讓寶寶在各中刺激中接受信息,讓寶寶在自己的.探索中獲得發展。維果斯基也曾說過:三歲以前的兒童是按照他們自己的大綱學習的。我們在和這一年齡段寶寶做游戲時,不能刻意的追求一個什么目標,以自身的想法去束縛和限制孩子,要求他們學這學那,對三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們愛怎么玩,就讓他們怎么玩,這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自主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從“新”開始。
學前教育重要的是有顆心!因為它接觸的是特殊人群,所以其實學前教育方面的知識是用來補充和完善自身教育能力的,愛心、耐心、細心, 學前教育是很關鍵的,這個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在很愉快的環境中接觸教育,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以及生活習慣,加強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培養對學習產生興趣,這些是很關鍵的。只要是這樣做了,孩子以后就會很好的去學習,去生活。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 30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業務水平,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熱愛、賞識每個學生,多加觀察學生,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些相關書籍 —— 《有效教學模式》、《給教師的建議》和《教育的奇跡》,讀過這些書后,使我受益匪淺,現簡單說說我讀這些書的感受。
讀了《有效教學方法》一書,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對教材的熟悉程度還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并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于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手段過于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方面做的都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樣化。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于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于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么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看書,是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找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等。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5、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到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并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
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于已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并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么呢?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系,新舊知識的聯系等。這里是說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知識,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要張弛有度。
還有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
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于“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于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了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松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而《教育的奇跡》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么?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于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
【教育書籍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育專著書籍讀書筆記02-28
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03-30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12-19
經典書籍讀書筆記03-31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推薦)02-17
教育教學書籍讀書筆記(通用10篇)08-15
教育類書籍的讀書筆記(精選29篇)06-02
幼兒教育書籍讀書筆記(通用18篇)07-09
教師教育書籍讀書筆記(經典2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