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的讀后感1
曾幾何時,一直不屑讀《弟子規》,以為那是封建體制的產物,如今隨著年齡細細讀來卻不禁感慨萬千,古人的智慧著實讓人嘆服,其中道理蘊含了多少道理精華啊,我們一起起來學習和閱讀把,希望大家學會更多的道理!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范,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托,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么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么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于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的讀后感2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帶來憂愁。我們的品德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這句話給我的感悟最深,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我總會深深地自責,因為我懂得了給父母帶來憂愁、讓父母沒面子就是對父母的大不敬。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周末,我不顧父母的反對,堅持去野外玩,爬山的過程中我不小心被一塊玻璃片扎傷了腳,幸好有大同學幫忙把我背到了醫院,并通知我的爸爸媽媽,等爸媽趕到醫院時,已經包扎好了。看到我滲血的腳,媽媽急得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問我疼不疼,我看到媽媽那么著急,咬著牙故做輕松地說:“媽爸,沒事的,一點都不疼!”大夫也安慰媽媽說:“只是扎了一個口子,不礙事的,注意不要讓她的腳著地,這樣好得快些。”媽媽抹著眼淚答應著。
回到家里,媽媽心疼地看著我的腳說:“丫頭,真的不疼嗎?”還憂心忡忡地說:“唉!這得什么時候才能好啊?”為了減輕我的疼痛,媽媽不肯讓我下床。不但抱著我大小便,而且親自喂我吃飯。閑坐無事的時候,媽媽怕我的傷口疼,還用扇子對著我的腳輕輕地扇風。在爸爸、媽媽的.精心照料下,我的腳很快地好起來了。但是經過幾天的折騰,媽媽圓圓的臉卻明顯得消瘦了。如果不是因為我沒有聽媽媽的話執意出去玩,如果不是因為我沒有照顧好自己,媽媽也不會如此擔心,如此憂愁,現在想來,我真是不該啊!
我的腳康復后,由于落下許多課,媽媽不得不把我送到了補習班。因為我不喜歡補習班的老師,我時常故意在補習班里大聲說話,補習班里的老師說我,我就會大聲得頂撞他,老師忍無可忍,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把我領回去,媽媽氣喘吁吁地趕來,馬上面紅耳赤地道歉:“老師,真對不起!我一定好好教訓她,求您千萬別讓我把她領回去!”老師不肯,媽媽又說:“求你了老師,我再給您多加點錢好嗎?”老師不耐煩地說:“也求求你了,放過我吧,我把你交的學費退給你吧!”媽媽說了很多好話,老師執意不肯留我,媽媽只好羞慚地領我回家了。回到家后,媽媽什么話也沒說,只是坐在椅子上哭了起來。看到媽媽哭了,我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現在想來,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而我卻因為品德的缺失,不但讓媽媽丟了面子,而且傷了媽媽的心。想到媽媽低三下四地為我求老師的樣子,想到媽媽淚流滿面的樣子,我后悔得不得了,我真是一個不孝女啊!
感謝《弟子規》,它讓我明白,如果你心疼自己的父母,那就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要讓它受到損傷,免得父母為你擔心;如果你孝敬自己的父母,就要注意言行,培養良好的品德,免得父母因你蒙羞。
《弟子規》的讀后感3
生活中,性格不是天生的,必須從小培養。003010要求我們先端正自己的品德。包括孝、孝、禮、仁、忠。這樣做了以后,教會了我們一些學習的方法,不僅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讀好書,成為有用的人才。看完《弟子規》,我又測了一下自己的性格,確實有一定的差距。說到孝順,我想起了我現在的過去。雖然我從來沒有對父母做過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我也沒有對他們做過多少孝順的事情。相反,他們一直對我精心打扮,照顧我的家人,想盡一切辦法讓我滿意。父母覺得他們應該為自己做一切。有時候,父母太在乎自己,抖幾句。
相反,他們罵他們,恨他們。這就是為什么他們不應該!我有很多兄弟姐妹,經常因為一些小問題發生爭執,不顧父母的感受。我父母看到他們是多么難過。現在我是孩子,也是父母,該怎么辦?一方面,作為一個孩子,你應該像《弟子規》中所說的那樣,從父母那里打電話。父母的生活,不要偷懶。父母必須尊重和傾聽;父母的責任必須被接受。“最起碼,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成年后苦苦支撐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作為孩子的母親,我要正確引導孩子閱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味它的真諦,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培養良好的性格,為將來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是對父母最大的`好處。
此外,我在書中提到,“界限廣,好好學習。時間,延遲塞。如果你有疑問,就跟著筆記走。當人們問的時候,要求確定。”這些話感觸最深,受益匪淺。因為這些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少的地方。有時候,如果領導布置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到最后一刻才想做,即使做了,也是馬馬虎虎。有時候遇到不懂的問題,不去記錄,不去深入研究,不去查閱資料,不虛心求教,得到的都是模糊的東西。我經常犯這兩種錯誤,通常效率低下,甚至被領導批評。看完《弟子規》,終于明白自己的不足了。如果我以后能做到它說的,我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通過上一段樓梯來實現。我覺得,一個人活著,一定要講道德,講品位,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欣賞。《弟子規》中陳述的真理是教人倫理原則最基本的常識。以后我會一遍又一遍的閱讀背誦《弟子規》,從中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正的培養君子的品格。這不僅可以構建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為什么不呢?
《弟子規》的讀后感4
說起《弟子規》的風采,對于我們來說一點兒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很熟悉。因為在我們這個書香滿溢的校園生活中,她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朋友,是她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言慎行。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記得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這位特殊的“老師”,每天課前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著她的“弟子規,圣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從心底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孝從古流傳至今,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卻因為父母的溺愛、呵護,忘記了孝。《弟子規》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媽媽叫我幫忙做一些事時,我總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愿,媽媽叫我動作快點,我還是拖拖拉拉;做作業的時候,媽媽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卻是置之不理,有時還覺得很煩;犯錯時,媽媽責備我,我還經常頂嘴。想想過去的自己,真是覺得非常慚愧。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后,我經常用里面的話來指導自己的言行。現在,媽媽叫我,我就會趕緊到媽媽身旁,并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媽媽教導的時候,我不敢再頂嘴了,而是低頭反省,虛心接受。我的這一改變也讓我嘗到了甜頭,不但媽媽說我懂事了,變孝順了,而且自己的各項學習也進步了許多,這可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啊!你說她是不是我的“老師”?
說她是“老師”,卻更像是我的“朋友”。現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她的話。無論什么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她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她對我說:“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輕輕地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我頓時明白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在學習方面,我想著快快寫完,去看我的游戲攻略,字寫得歪歪斜斜,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訴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這使我明白了學習不能浮躁不安,看對自己沒有益處的書會敗壞人的意志。我的這位“朋友”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教育著我,提醒著我,改變著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著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朋友——《弟子規》。
《弟子規》的讀后感5
《弟子規·千家詩》是一本將《弟子規》與《千家詩》編合在一起的國學書籍,其中包含《弟子規》部分經典語句的解讀分析以及《千家詩》中詩歌的賞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整本書中“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的觀念,為學生制定了行為規范。《千家詩》是明清兩朝帶有啟迪性質的格律詩選本,所選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包含“七絕、七律、五絕、五律”四卷。
這本書《弟子規》部分對于提升人的品德修養、普及禮儀常識很有幫助,《千家詩》部分則給人以韻律、精神上的審美愉悅。
《千家詩》部分中,有幾首詩讓我隨詩文游覽了四季變換、西湖美景。
如南宋詩僧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首詩寫了詩人駕舟游春的情景。本為春雨,卻以爛漫的“杏花雨”代替,本為春風,卻以柔情的`“楊柳風”代替,細雨沾襟、清風拂面的春之美感從詩句中一下了迸發了出來。又如唐末高駢的《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這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首句看似平平無華,仔細品味,卻又不得不停留在“陰濃”二字感嘆詩人的深意。陰濃,不光是樹葉茂盛以至樹蔭濃郁,更給人夏天烈日當空,全被遮擋在樹葉之外的感覺。將波光滟瀲的池塘水面比喻成水晶簾,更因簾動而驟覺微風,聞得一院的花香,夏日雖酷烈,卻因這微風、清香而使人覺得舒爽、心醉。真想前往這千年多前的山亭當中度過苦夏呀!再如宋朝劉翰的《立秋》“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玉屏空,夜空如洗,玉色空明。這秋夜的天空,這皎潔的月光,美如玉色屏風。這秋意何處尋覓?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映著月光,原來就在眼前、身邊。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首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政治意味或許多過景色描寫,但只一句“山外青山樓外樓”便將西湖的山水樓臺青山疊翠、樓宇繁華的樣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再加上重讀了為人們所熟知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真不禁讓人對西湖心生向往之意。
《弟子規》的讀后感6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從小就在背誦的《弟子規》入則孝篇的內容。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這句話對于我來說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來,入則孝篇的內容我一直牢牢的記在心上。
父母對于我們有養育之恩,在孕育我們到出生后的辛勤教導他們費心費力,不厭其煩的對待要傳授給我們的每一件事。小時候不懂事,經常會覺得父母重復的話實在是繁瑣無味,但長大后細細品味后才發現,他們說的'話全部都是為了我們好,為了我們的成長也為了我們以后的道路走的順暢。對于這樣的他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愛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雖然現在說擁有美好晚年這類的話有些早,但是愛他們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喚我們時,不應該拖拖拉拉,行動遲緩,應該快速的應答。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為他們呼喚我們很有可能是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者是有事商討。在我們小時候,只要一哭鬧,他們不管在做什么都會放下手中的事來看我們。而現在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要像他們那樣快速的趕到他們身邊,然后詢問發生的事情。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并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頂撞父母這種事是我們中學生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包括我在內都不敢說沒有頂撞過父母(在反省后要真誠道歉)。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評和責備,這正是如今我們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索。在我看來,父母很多時候的批評和責備都是冠以“愛”名的,他們因為很愛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更加優秀,才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為舉止進行批評和責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與他們爭吵。父母畢竟大我們很多歲,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許多經歷和經驗,有時我們也應該借助這些經驗。就算不借助,也要當做一次難得的教誨記在心底,方便傳授給需要的人。
其實有時我們和父母的愛是相互的,只有相互愛對方,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美滿。這就是我從入則孝篇中得到的。
《弟子規》的讀后感7
今日,教師給我們讀了一本書《弟子規》,其中的一部分。"冬則溫,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就是兒女不管多忙的時候,也要孝順自我的父母。
同學們都喜歡過春節吧,因為能夠收到親戚和家人的壓歲錢,可是在高興的前提之下,千萬不要忘記了一件事情哦,那就是在新一年的鐘聲敲響之后,我們要給父母和家人拜年,讓父母明白你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啊。今年我就犯了十分大的錯誤,因為祖母提前給了我壓歲錢。我就光顧玩了。只想著錢,并沒有注意我們的風俗_小孩要給長輩拜年。
大年初一,我看再看電視節目的時候想起來了,就立刻給長輩一一拜年了,爸爸媽媽一年辛苦了。我們如果連這一點小事都做不到。怎樣能好好孝敬父母呢?同學們你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吧,那就必須要及時改過來。弟子規教師讀后感3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此刻禮貌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貼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能夠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日能夠說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能夠說是茫然無知。
"弟子規"有很多塊:"入則孝、謹、信、泛愛眾、親仁、有余力"在看完弟子規的時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善了。比如說:在吃飯的時候,長者沒坐下吃飯,我們應當等著大人們吃飯。
還有,我們都明白,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此刻社會它的動亂,我們能夠說源于家庭不健全。如果說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當要從我們的學習中著手,而我們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們的根本。
你明白嗎?在古時候,他們十分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了解應當如何把兒童教好。為什么他們這么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們很純潔。如果你惡他就惡,你善,他就善。
《弟子規》的讀后感8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就是《弟子規》,它是一本古典文學,是圣人留給我們的教誨,也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與人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為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布。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一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一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后,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我的壞習慣很多,一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圣人的教海,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可學了《弟子規》里“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以后,我會有事無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折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折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里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后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后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我愛讀書,愛讀《弟子規》這本書,愛它的每一個道理,讀完后,我自然也會用實際行動來崇孝,做一個孝女。
《弟子規》的讀后感9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后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里,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并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弟子規》里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著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于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內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弟子規》的讀后感10
李毓秀的《弟子規》是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范,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
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托,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么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么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于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的讀后感11
盼望著,盼望著,終于收到了這本《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規》里的教育智慧》。我按耐不住一睹為快。
第二天上午,上完家長課堂的我又津津有味的捧讀起來。可能是太專注了,朋友拍拍我的肩膀上,“什么好書呀?看你特上癮……”,我合起書來,讓她們看看書名,解釋說,“我剛開始看,挺有共鳴的。”
可能是“最徹底”“弟子規”“家庭教育”這些詞太搶眼了,朋友們熱議起來。
有的說國內的育兒書翻了不少,可有效期不長,有點說《弟子規》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背過,就那么回事,……我面帶微笑的望著朋友們,說,“這就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咱們剛才說的那些情況,前言開篇就講到了,我正按圖索驥找解決的辦法呢”,時間過得很快,該分開了,我答應她們,及時分享讀書體會。
(封面,讓人充滿閱讀欲望)
(《弟子規》版本很多,本書附錄全文,很貼心)
能感覺到嗎,這本書的設計是古色古香的,文本的設計和紙張的色澤都很適合閱讀。這是一本真正從閱讀者角度考慮的書。
我決定讀后感分節完成。
觀點一:《弟子規》不是學的,也不是背的,而是做的。
P17《弟子規》里的每一句話,都不是知識,而是力行的標準。家長要做的就是就是學一句做一句,句句在生活中落實。
我們常說孩子是面鏡子,如果你想讓鏡子里的.自己看起來,達到滿意,我們要提高教育的敏感度,給孩子們做個好樣子。家長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種事業。
主持人楊瀾在主持“家庭教育與國家軟實力”討論時,說國家的軟實力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價值觀,而孩子的價值觀就是在家庭生活的點滴影響下形成的。如果家長們還在抱怨傳統文化漸行漸遠,就觀觀自己做了什么,家庭教育不是小事,是修身齊家治國的重要根基。我個人覺得家有男孩的父母更要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
觀點二:《弟子規》要全面解讀,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字字要父母做好了,孩子不用教,自然會做好,《中庸》提到為學的的幾個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孩子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成就的人,就需要經過一個為學的過程,需要把學習和實踐結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家長學習育兒知識也是如此。
我很慶幸,在教育的路上,早早的遇到這本書,歡迎更多的家長和我共同品讀,交流,陪伴孩子成長。
《弟子規》的讀后感12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后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后,我終于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的讀后感13
說來慚愧,讀《弟子規》并非自己主動而為,而是兒子所讀學校開展的一項家校互動的內容。原本以為不過是些“之乎者也”罷了,可是讀過之后卻被深深觸動,因此感悟頗多。
《弟子規》作為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著重于品德修養教育和生活教育,培養為人子女和學生一生中應具有的素質,從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自身修養、治學態度以及世間的禮儀規范,都作了細細的闡述,可謂中華道德文化之瑰寶。
百善孝為先,我常常擔心現在的孩子長大后是否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優越的生活環境養成了他們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性格,從父母那兒,他們習慣于輕而易舉的獲得,卻很少考慮基本的付出,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教他們去如何感恩。我并不懷疑孩子對父母的愛,也許他們都有一顆誠摯的孝心,可是他們知道如何去表達嗎?“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是《弟子規·入則孝》的描述,它不光教導我們如何教育子女,也一樣教導我們如何為人子女。
愛人喜歡看韓劇,其實劇情都是些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卻仍然樂此不彼,還時常感嘆說:“你瞧人家韓國人多有修養,連吵架都那么有禮貌!”我雖然不置可否,卻也常有思量,她所謂的修養大概就是指劇中的那些個禮儀規矩吧?那不正是我們民族不小心所遺失的.嗎?經常看到一些報道,講一些中國人在國外的不文明行為,我就很不明白,我們的這些同胞到底怎么啦?幾千年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子孫,怎么一下子就變得不懂禮儀、不守規矩了呢?讀了《弟子規》,似乎有一些明了,也許我們過去忽視了太多的東西,包括中國文化的一些最為精華的東西。
想想還真是有些傷感,從小學到大學,讀了十幾年書,上過不少的思想品德教育課,參加工作后也經常接受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卻還是第一次讀到《弟子規》。或許我該為自己知識的淺薄而深刻反思,或許我們也該為我們教育的缺失而深刻反思。我們時常講要加強國民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我們也為此做了很多工作,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感嘆“世風日下”?仔細想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我們一直將最好的教材壓在箱底。
傷感之余,我也感到慶幸,因為兒子學校的這次家校互動,讓我有機會讀到這本書。對我來說,所獲得的不僅僅是一本《弟子規》,而是它將讓我去重新認識中國古文化的精華。中國古代經典博大精深,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巨大財富,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承傳這些財富,并將它發揚光大。
《弟子規》的讀后感14
讀完《弟子規》,感慨萬千。提筆,卻遲遲不敢寫下什么,深怕自己粗俗的文字褻瀆了這神圣的篇章。弟子規,圣人訓,守孝悌,次謹慎;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我只能用“總敘”來概括《弟子規》,因為再找不出更為精辟的句子了!
首先,我學到的是“孝”。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小節中去表達自己的孝心。“孝”,絕非每月給父母多少生活費,讓他們住多么豪華的房子,而是,每天一個問候的電話,沒事幫父母做些家務,是盡量滿足他們對親情的渴望,是親有過,諫使更的修養,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的關懷,是只求付出,不問回報的問心 無 愧!
其次,我學到的是“謹,信”。我覺得,“謹”也是講要注重細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是要
我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等要我們注意自己的著裝形象;“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等要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是要我們言出必行,講求信用;“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是要我們有十分把握時再作判斷,凡是不可臆造其有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是要我們有錯必改,要勇于面對自己的過失。
再次,我學到的是“仁,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這說明我們在善待他人的同時,也提高和完善了自己的德行和修養;“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這是在告訴我們,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對待每一個人,要學會尊重他人;“行者高,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我們要用實力和智慧樹立自己的'威信;“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我們要心懷寬容與仁愛,把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刻在石頭上銘記,把對他人的怨恨劃在沙灘上隨風而逝。
最后,我學到的是“余力學文”。“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此句恰說明了“學文”與“力行”的重要性,只學文,則會浮華,只力行,就會專斷獨行,而不能明曉真理;“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當努力足夠多時,就必定會有回報;“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不懂就要問,要有積極的求知欲;“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訓致”,可見,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圣與賢又如何?歸根結底,還不都是人嗎?只要相信自己并努力爭取,誰都能成為“圣賢”!“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修心一聽命,天地保”。
以上僅為本人對《弟子規》的一些拙見,因能力有限,故只能嚴格按照原文以作小解,泛泛而談,不足為鑒,不當之處,望體諒并指正,不盛感激!
《弟子規》的讀后感15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此奧妙深厚的大千世界發展至今,文化也傳承至今。而今,我慕名拜讀了這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弟子規》后,受益頗深。
有人說:“若是要成為這天下第一強國,創造一個理想的先進國度,那就得回到一千多年前,學習中國孔老夫子的文化。”我想這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那積蓄已久的力量。豈是這些后起的“小輩”可比擬的'?這薄薄的《弟子規》并沒有多少重量,但這2千個字,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引導我們向善趨惡,這,便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來,便是萬善孝為先。老師長輩教導我們:父母將我們生之育之,十幾年如一日,不容易。我們要孝敬父母,切不可忤逆父母。我們聽著念著,也做著。可是,你是否有做好?是否也時時認為父母養育我們天經地義?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用來還前世的債?
不是的,這世間又有誰是欠誰的呢?父母照顧養育我們,只是因為那血濃于水的情,并不是債啊。而我們孝敬父母,才是天經地義的。人生在世,不過區區幾十年,父母與我們最親,給予我們的恩情也最深重,那,是怎樣都還不清的一份情!“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當作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用愛培育,不讓父母憂心勞心慮心擔心,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
人們說:“孝乃小善。”那,何謂大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說,善良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對大眾有顆關懷愛護的心。然而我卻認為,善不分大小。無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富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會給予,會感恩。付出的純是一片仁慈友善,不為名利,毫無虛假。只是被現實的塵土所蒙蔽,以致看不到那顆原原本本真真正正的心。《弟子規》教我如何“剔糟粕”。清洗靈魂,涅磐重生,重拾那顆純凈的心,從而人人為善,這大概就是大善了吧!
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天地間也將處處蕩漾著愛的波紋。生活中的一切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你對他哭,他便會對你哭。同樣,如若你溫情待他,他也是會善待你的。
孝者,無須像張堅那樣臥冰求鯉,無須像周文王、子路般時時牽掛。每天出門說一聲:“爸媽,我走了!”回家時說聲:“爸媽,我回來了。”讓父母安心,這便足矣。
善者,無須像佛祖割肉喂鷹,無須像黃帝嘗遍百草。只是每天對身邊的人一個微笑,多做一些“舉手之勞”,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謙讓,這便足矣。
【《弟子規》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全文05-11
弟子規心得11-23
《弟子規》讀后感11-08
弟子規讀后感06-01
弟子規的讀后感09-19
《弟子規》讀后感06-15
弟子規讀后感06-28
弟子規讀后感07-18
弟子規讀后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