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
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大的收獲是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是很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例如2007年3月,縣上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閱讀教學競賽,我代表南詔鎮教師到大倉參賽,所執教的《快樂的小青蛙》獲得一等獎,當時也沒有仔細去想成功的原因,讀了先生的文章后,使我真正明白了,那次比賽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做到了自主閱讀,合作識字,探究自悟。并運用直觀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從中受到啟發。我想這就是先生所說的“教學相長”。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于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我班五年級上學期從段家莊分校來了12名學生,其中有一名叫謝國成的學生,由于低段基礎知識學習不扎實,成績很差,上課好比聽天書,無心學習,經常講話或玩東西影響同學。課后經常欺負同學,有時還約小伙伴去池塘里游泳。簡直讓我費盡心思。但是,5月份我帶學生到村子里做好事,居然發現他干勞動很賣力,我當許多村民和學生表揚他,他開心極了,干得更賣力了。從那以后,我覺得謝國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也很少聽到學生告他的狀了。上課也安靜多了。借此,我經常安排他一些事情,他多數都完成得很好。學習了陶先生的一些理論使我真正懂得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內外都可以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愿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干體育游戲。(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我試著用以上的理論運用與實踐,慢慢德,我發現班里那幾個“小搗蛋們”不再和我對著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在處于一個網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為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說教育的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學習的一本書,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
看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都會發現: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都令看過的人獲得意外的收獲。
現在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師生共生活”一信。這封信是寫給安徽公學副校長姚文采的。其中交代了關于安徽公學秋季招生的注意事項,特別要注意學校的校紀、校風的建設。陶先生提倡的生生榜樣與師生榜樣的作用,把開學一個月的精神都集中要訓育上。不論老師或學生都要同甘共苦,共生活。讀了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到:“師生共生活”如果適用在現在的教學或管理上,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呢?很顯然,一個學校的校風建設靠一、兩個人是抓不上去的。正如陶先生所寫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師共同參與,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守學生守的規則,這種共學,共修養的方法肯定能為師生帶來意外的驚喜。師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風建設自然取得了效果。師生在生活時,還要同進步。或許在初期階段學生表現在模仿上,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的表現。但隨著時間推移,好的學生在學習上和個人修養上喜歡和老師賽跑,所謂后生可畏,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進步下,面對學生的進步我們一定要成為學生學習進步的引導者。
我看過一篇報道說有一所小學把全鎮五年級學生全部合并到中心小學,這就涉及到學生的管理問題,學生住宿、吃飯、晚上上自習寫作業以及交通等問題擺在全體師生的面前。該校教職員工三人一幫輪流值班,與住宿的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吃住,早晚一起洗臉刷牙,晚上一起上廁所,早上一起出操;學生平時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是老師來照顧;學生有什么煩惱,都向老師傾訴,四十多個住宿生與老師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甚至有的不愿意回家過周末。他們的學習進步了:住宿的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位居五個學區之首;他們更加懂事了:在學校,每天早晚掃地、打水都成了他們份內的活兒,他們從無怨言;他們的自理能力強了:周末回家,他們能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洗衣刷鞋,家長高興的直夸學校和老師;他們的組織紀律性更強了:他們從沒有違反過校規校紀,與班級同學相處融洽,七個班中有四個班的班長是住宿生。以上這些都是為什么?很顯然,正如陶先生所寫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師共同參與,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守學生守的規則,這種共學,共修養的方法肯定能為師生帶來意外的驚喜。師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風建設自然取得了效果,學校校園也會出現從未有過的和諧。
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21世紀的中國教育仍具有現實意義。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于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教育的先驅,他創立的“生活教育”學說,對我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他研究的是當時的教育問題,但對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斯人已逝,當再次捧讀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這位樸實的老人,在為中國的普及教育奔走呼號,仿佛聽到他那無華的語重心長的話語:生活就是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生活與教育的關系是多么密切,生活對于學生的成長是多么重要!
在《讀者》雜志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有一所中學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同學們都已不堪重負。一位家長建議他們向學校反映一下,可沒有一位同學愿意去,因為他們覺得即使去反映了,也沒有用。這位家長很感慨。從同學們的表現上,我們不難發現成人世界的影子。我們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的孩子過早地世故了。
“我今天所要說的,就是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面包,我們就得過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戀愛,我們就得過戀愛生活,也受戀愛的教育。準此類推,照加上去:是那樣的生活,就是那樣的教育。”這是多么實在的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讓我們的教育伸張到大自然,伸張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讓我們為我們的孩子創設美的生活環境而努力。美,即是真,即是善。美的生活環境,就是真和善的生活環境。說真話,做善事。讓他們在美的生活環境中受到熏陶,做真、善、美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1、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2、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做干。他批評那種自古以來不許孩子動手的惡見。我想愛動手是動腦、好奇、好學、好創造的表現。如愛迪生被學校開除后,要不是他母親讓他在地下室搞實驗,偉大的發明家不久夭折了嗎?3、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如果不加引導和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則猶如睜眼瞎,大千世界將在他面前白白流過。4、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言論自由,特別要有問的自由,從問題的解答中,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5、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從鳥籠式的學校里走出來,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的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6、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任。給他們一些空閑消化所學的,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的事情,使他們不致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意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解放兒童的眼睛體現出學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兒童的腦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解放兒童的手無疑是動手實踐的能力,解放兒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兒童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教學的創造性。
歷史的車輪推進了將近一個世紀。我們到底給了我們的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多大的解放?在教學實踐中,有多少人能夠把“以學生為本”、“啟迪智慧”、“人文熏陶”、“活動實踐”等新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不是成為課堂的擺設?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如果我們能夠在實踐中滲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學生就會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就會形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就會形成探索精神、創造思維。如果我們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給他們一片自由的天地,不僅學生享受“親自”獲得的成功,實際上也是教師自己享受成功。
正如陶先生所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及揮出來”,“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才”,“一個茶杯要有空的地方才盛水、一個學生要有足夠的時間才可想象”。每個學生都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徹底的解放學生,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才能做一個創造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一批創造型的學生。否則我們的素質教育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 ;三是“學做合一” ;四是“實驗即創造” ,創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樣的熱情,是在于探究的興趣,創造來源于生活的活力、來源于生命的本身。
“創造的教育”一文中寫到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去,白天到海邊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沒水喝,他想出了用軟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燒成,可以裝水,這是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了新價值。當今的學校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不很多,教師的教法不新,學生學法不新。因此,現在的教育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力,需要充分的營養,適宜的土壤,良好的環境,還需要建立良好的習慣,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愛迪生母親那樣寬容愛迪生,在愛迪生被開除的時候,把地下室給他做實驗。我們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樣寬容法拉第,讓法拉第在電學上取得輝煌的功績。
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01-14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02-24
(熱門)《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04-21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范文05-16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精華15篇)05-15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通用17篇)02-27
陶行知教育名言04-21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0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分析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