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病隙隨筆》讀后感
這篇文章是史鐵生寫于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篇幅很長,語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沒有繁瑣的考證、推理或判斷,也沒有精彩優美的語詞、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記錄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樸實無華的,又是鮮活無比的。
文章開始的第一句話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他把生活比作戲劇,詮釋的那么準確,“要讓一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然而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來組合的。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異,才顯示出生活的五彩繽紛。所以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可以隨意調換,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與地壇》說的“就算我們連丑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生活存在差別的,必須接受上帝安排的命運,不要過于埋怨上帝對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歡他的作品,是因為他對生活的坦然豁達。“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直面命運的挑戰與不公。他那調侃的言語,讓人覺得這仿佛不是一個身患殘疾的人,而是一個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順利的成功人士。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無法把人生的意義想得透徹,而史鐵生卻把人生的許多哲理問題闡析得那樣簡單明了。每個活著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鐵生卻把死亡想得那么簡單。文章的第二部分談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詩“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作為自己的墓志銘,這是何其正確啊。人初來這個世界時,有幾個人會在意你的到來,然而當你走了又有幾個人為你流下悲傷的眼淚呢?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平靜地出場然后默然地離場。史鐵生以一種調侃的口吻說到“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經過了這么多的挫折,史鐵生不再像《我與地壇》里描述的那樣,為自己殘缺的軀體而發愁,沒辦法接受身邊發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種很平靜的心態面對病魔,并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種名稱“生活體驗”,曾經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飛煙滅,滿腔的愛,讓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他學會了以樂觀的態度詮釋自己的命運。然而試想如果換做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還以笑臉來迎接這個世界。也許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情愫吧,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遇上挫折或災難感到無可奈何時,情不自禁地把希望寄托于在我們觀念上主宰人類的佛主,求神明保佑,然而史鐵生在面臨接踵而來的災難,也從不曾像平常人一樣,把希望寄托于佛,他覺得懷著滿腔的功利之心去拜佛是對佛的不敬,“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賄賂的感覺”。
史鐵生認為我們應該接受包含苦難的世界,誰也不能擺脫苦難,“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么英勇無敵,多么厚學博聞,多么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無知無能的地位”。作為一個虔誠的信者就應該遭受苦難,因為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若沒有了苦難,信心很容易被福樂蛻變為謀略,終究會與眾人同流合污;倘若沒有了苦難,信心很可能被光榮腐蝕。后來上帝讓撒旦奪走了約伯的兒女和財產,也使其身染惡病,但是信者約伯始終沒有怨言,這就是苦難對信心的作用,但是在約伯的思想里涌出了另一種念頭“你之所以遭受苦難,料必是你得罪過上帝”,約伯開始覺得委屈,開始埋怨上帝的不公,開始對生活喪失信心。這種埋怨在我們生活中屢見不鮮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好幾次有人對我說過,也許是我什么時候不留神,說了對佛不夠恭敬的話,所以才病而又病”。然而作者領悟到了生活從來就布設了兇險和苦難的,不會因為誰不因誰虔敬就給誰特別的優惠。只要生活的希望不滅就有機會化解苦難,找到生存的意義。
懺悔意識并非人人都有的,即使有他們也不會輕易說來。然而史鐵生的懺悔意識隨處可見,自己對母親的任性和年少輕狂感到悔恨以及對奶奶滿滿的悔意我們在《我與地壇》和《老海棠樹》都深深感受到了。文革期間出現的暴力事件出來證明的只是那些被打者,而那些打人者卻沒有出來懺悔,只是把這種事情的發生歸咎于當時的歷史。對于文革,作者認為那些主導者過于強調區分“我們”與“他們”而導致出的一場歷史悲劇,文革在那些受害者的內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其實“‘我們’的位置并不在與‘他們’的對立之中,而在與神的對照之時”。
對于死亡后是否存在靈魂之說,作者認為信其者有,不信其者無,這不是正確與錯誤之分,因為兩者皆不能被證實。相信有神論的認為“會有地獄,會有天堂,會有末日審判,總之善惡終歸要有個結論”,然而這只是人內心對自己的行為的一種約束,對自身的監督,也相當于當今所說的以德治國。相信無神論的當然是“沒有什么因果報應,沒有地獄,沒有天堂,也沒有末日審判”,然而這就促使人的惡念的產生,使人的所作所為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作惡者往往會相信無神論,因為“死即是一切的結束,惡行便告輕松”他們便可以無所畏懼地為所欲為。作者認為無神論難以證實是一個好消息,對于那些作惡者有一種精神的監督和良心的審判。
作者認為當 “人間戲劇”不能被改變時,眾生應當求助于愛,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愛不是具體的,只是人的一種心愿,唯有用行動表現。在我看來,愛情就是婚姻,因為彼此相愛所以想給對方一種安全感,讓他(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知道自己是屬于對方的。但是如果彼此并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合的,那不可以算是婚姻,簡單而言僅僅是兩個人搭伙過日子而已。我十分贊同作者所說的愛情與性欲沒有多大的關聯,性欲只是人的生理需求,而剛好也正是愛情的另一種表現而已,正如作者第一次感受到愛的時候只是內心的一種觸動而已,并沒有想到性欲方面。然而面對愛情有一些人會感到自卑,不能勇敢地把內心的心意說出來,總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理想的情人。作者還寫到了“愛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間永恒的隔膜”,因為有了隔膜和距離所以你就會更加想念對方,作者談到了他們堂兄弟之間經常打架,而分開了又會想念彼此了,然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想說的呢?對于從小長大的兄弟姐妹和伙伴們,在一起的時候想分開,而分開的時候想在一起,人就是這樣地矛盾。
在《病隙碎筆2》中作者把自己看作別人,用別人的角度來剖析自己。他提出了質疑“除了史鐵生我還可以是什么呢”然而終于想明白了“史鐵生別人眼中的我,而我并非全是史鐵生”。的確,你的名字只是代表著別人眼中的你,而不能使你的全部。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習慣只有在自己獨處的時候才會出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只有自己才能體會,所以別人眼中的你只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至于美化還是丑化只能看你在眾人面前的表現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為人知的的一面,而非我們在眾人面前表現得那樣,也許此時在你面前是那樣開朗快樂,然而在某市某刻他自己一個人在某個角落里低聲哭泣。就像史鐵生說的“因而史鐵生以外,還有著更為豐富、更為渾沌的我”“他遠非坐在輪椅上、邊緣清晰齊整的那一個中年男人”,人是那樣的復雜難懂。
作者在文章里一直強調命運,也顯出了其似乎相信命運。在《我與地壇》中寫到“萬事萬物,你若預測它的未來,你就會說它有無數種可能,可你若回過頭去看它的以往,你就會知道其實只有一條命定的路”,而在本文又談到“好在"鐵"之后父母為我選擇了"生"字,當初一定也未經意,現在看看倒像是我屢病不死的保佑”“我其實未必合適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近似的)路上來了”。寫作對于史鐵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并非如同他說的由于他的記憶力低下,而是他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具有很強的洞察力,遭遇的挫折如此多而致使他對人生的思考,這一切都有利于個人的創作,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對身邊的事聯系在一起,而洞察力則為他添加了很多寫作素材,對人生的思考則讓他的文章具有很強的哲理性。
《病隙碎筆2》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內心。殘疾對一個人主要造成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就業問題,就業使殘疾人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樣享有工作的權利,使他的內心感到平衡,二是愛情問題,因為身體的殘疾,所以殘疾人的愛情遭受到世俗的嘲笑,不被世人接受。然而在作者看來殘疾人的愛情同健全人一樣是那樣的高尚純潔,愛情的存在并不是以性為前提的。“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么說,這一招是夠損的”從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不滿,同時也可以看到愛情對年輕的史鐵生是那么的重要。作者從很多角度論述了殘疾人的愛情權利不應該被歧視,更不應該被剝奪。
然而使我感到高興的是此史鐵生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都得到了圓滿的結局。
【《病隙隨筆》讀后感】相關文章:
病隙碎筆 語錄精選12-29
病隙碎筆 經典語錄05-15
《病隙碎筆》史鐵生語錄12-29
史鐵生《病隙碎筆》經典語錄12-29
糖尿病一病一品口號11-14
結核病合并糖尿病的營養治療及護理03-05
艾滋病心得04-24
糖尿病心得11-02
口腔執業醫師考點:白血病的齦病損、表現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