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通用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1
我第一次讀了《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從那時起,我開喜歡上了這個英年早逝的作家路遙先生,后來我讀了他的《煩惱人生》等作品。路遙的小說多是農村題材,但又不局限于農村生活的描寫和城市的;交叉地帶也有;發生的人和事。特別是著重表現年輕人的生活,通過他們反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輕人的價值觀。
這其中我最喜歡他的《平凡的世界》。每每有時間我都要重新去讀,感想好多,可真要寫讀后感,卻又真的不知道該怎么樣去落筆。很害怕自己的拙劣的文字解讀損害了路遙先生的本意。勞動者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平凡的世界》就白紙黑字的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人生真諦。它響亮的提出,人,無論在什么位置,無論多么貧寒,只要有一顆火熱的心在,只要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勞動者,不把不幸當作負擔,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誠的心去體驗,畢竟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這是一部用生命來寫成的書。在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回腸。
首先,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從小處著眼,作者刻畫出一個個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襯托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反映人們的思想,給人以親近,給人以啟迪。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我認為孫少平這個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線,通過他的成長和成熟的經歷,展現給大家面前的是那個時代整整一代人對生活的憧憬與無奈。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并不好高騖遠。貧窮曾讓許多有理想的人們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們的自卑與懦弱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們要用另外一種眼光去學會欣賞。那種戰勝自己,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現出自卑里的堅強讓我敬畏,因為那也是一種精神。戰勝困難,擺脫束縛,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體會生活中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學會生活,懂得珍惜,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也是一種警醒。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寫著人性中的善與美,丑與惡。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他認識到了平凡,也選擇了平凡。
其次,這部小說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對農民的深刻理解。現代城市年輕人可能很難真正理解農民。農民的生活,農民的想法。農民經過的日子,農民的現在和未來他們也不會關心。但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我對農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和理解。而且間接知識也能夠帶給我們啟示和觸動。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說能夠深刻的反映農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
讀完這部小說從某個意義上說我們也經歷過了那個時代,也曾在田中揮汗如雨。也能讓我們深刻的理解我們那些可敬可愛的農民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生存的現實年代,每一時刻都在告別貧困的困擾,可生存環境的改變,面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面對不段涌現的新問題,在普通人的視線里,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平坦得一馬平川。面對新的困難,一樣會有新的無奈;面對新的理想,一定會新的彷徨;面對新的世界,也一樣會有新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人類的懦弱是本性,任何人都不能逃避。
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旅途中,只有在困難和挑戰面前,積極的去面對,才會有發展,才會有未來。困境里的自卑,無奈中的反抗,積極中的進取都是社會文明進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激勵因素。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2
如何打開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如何理解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進而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知名博客李笑來與你一一分享。這是一本幫助你走向獨立,走向自由的省身之作。
這本書之所以對我影響最大,是因為它讓我明白了很多事實,這些事實比我們經常所聽到的大道理要真實很多,有用。明白這些事實后,馬上改變了我以后的處事方式。
1.關于時間管理
要管理的是自己,不是時間。是的,很多時候,由于我們的頭腦太過活躍,受其他事情的干擾,而無法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浪費了很多時間。如在宿舍,受電腦上的音樂游戲娛樂各方面的干擾,就無法完成作業,做該做的事,學該學的知識。但只有專注聚集,才能真正有效率地完成手頭的事情。而專注力,自制力,不受外界干擾,是需要我們去管理自己的。
2.關于人際關系建立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這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脈。-我們不防去觀察一下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集中精力專注于打造自己的人。自己做強了,做大了,勝過他人了,自然而然地就會有人來找你幫忙,解決他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或是與你合作。在這過程中,人際關系網自然就建立了。
3.關于專業是否有興趣問題
首先,這些人并不是對正在做的事情(專業學習)沒有興趣,而是沒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只要一件事兒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誰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數人好(有成績感,有收獲,你就會花時間精力繼續努力下去,并獲得更大的成績感),你就不會對那件事情沒興趣。-這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學不好,就拿對專業不感興趣為借口,而不花時間精力去學習。這樣找借口,不學習之后,又怎么會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好呢?
4.關于人生職業規劃
其實,我個人并不相信什么職業規劃。我只是樸素地用自己的經驗得出適合自己的結論:沒有誰能給我做職業規劃。-人生職業規劃,是一生的時間。我們是否有能力去做這個規劃呢,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去執行好這個規劃呢?尤其是我們大學生,對很多東西不了解,人生的經歷也確實太少,而生活中變動太大,太多。我們一般得大學生有能力去做這個人生規劃嗎?如果不能,我們是否應該實實在在地做好眼前的.事情,讓自己時時刻刻都有收獲,或許這比規劃來的更加實在。
5.關于心智
開啟心智,運用心智,獲得解放。心智可發展,可培養,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復重建.不可封頂。-心智的不同,人生路不同。而心智是極其微妙的,很多時候是被我們一般人所忽略的,但它卻決定了種種不同的人生軌跡。如有些人幾何代數都學不明白的時候,另外一些人卻可以僅憑心智就能夠想象出現實中無法觀察到的超立方體,如果自己明白心智是決定因素時,就不會詫異這些人的特異功能了。每個人都要努力去開啟自己的心智,成就自己的人生。
6.懶惰是所有問題的根源
無論在哪里,懶惰現象都隨處可見,而且被各種借口掩飾的很合理。如果我們發現不了這是個嚴重的問題,那么我們還會繼續原諒自己的懶惰,而最終一事無成。如不花時間精力學習專業課;不去實踐;看書不動筆不動腦;看書只是一帶而過,囫圇吞棗;不去上課;吃飯外賣(快餐或舍友);等等。看了這本書,或許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借口是站不住腳的,進而改變自己。
7.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
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大腦,而且你若不控制自己的大腦,你就會受大腦的控制,還有可能受他人控制。如你會受欲望的驅使,而做出一些讓自己在清醒理智時深感后悔的事情;在你做事情時,自己輕信了他人的話,而做了讓自己之后感到后悔甚至憤怒的決定;等等。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大腦,讓大腦引導行為為我們想要的結果服務。
8.“事件-時間日志”記錄
如財務管理一樣,知道時間是怎么用的,才知道該怎么去規劃時間-時間不是節省出來的,是靠規劃出來的。通過“事件-時間日志”記錄,我們可以精確地感知時間,可以豐富我們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可以調整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時候,都更容易確定“真正現實可行的目標”。
9.最節省時間的方法:學習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少走彎路,可以用他人證明是有效果的方法來更快地達成自己的目標。
10.正確對待老師
首先,不應該過分依賴老師。
其次,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得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教得最好”的老師肯定會有,但往往并不是“做得最好”的那個。“做得最好”的人通常甚至可能都不一定會教,更不用說“教得最好”了。泰森的教練打得過泰森么?——那教練估計不會有那么快的出拳速度吧?但,他可以訓練出拳王泰森。
11.什么都學,學了不知道有什么用
什么都學,時時刻刻都滿載收獲。往后不知道人生的什么時候就派上了大用場呢?這種感覺是很讓人欣喜的。所以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而努力學習各種知識。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3
印象中,我應當沒有讀過一本社會學的專著,更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我能主動地去品味社會學這門熟悉又陌生的學問。自然,無窮的好奇心與有限的既有知識催生了強烈的新鮮感。而這一切新鮮感,就是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帶給我的第一感官。
初識《鄉土中國》這本書,完全出于偶然。就像我剛才所說,因為以前從未涉獵過社會學這一領域,當然就不會在自發狀態下突然來了閱讀這方面專著的活力與靈感。可是,我想很多事情都是因果聯系的。天意安排我在此時偶然遇到這本書,真如邂逅一般,只怕這是萍水相逢,恨不得銘刻永久。于是,這篇文章就呼之欲出了。
言歸正傳。作者在序言中就明確了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即“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以此為基礎,本書從鄉土社會的結構、意識等方面系統的闡述了作者眼中傳統的中國鄉土社會。在民國以城市為中心的時代,能夠有這樣一本專門解析鄉土社會的著作出現,也著實體現了作者的高瞻遠矚。
鄉土社會說到底,一切的文化思維、行為方式等的產生,都離不開幾千年賦予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這種與土地千年的朝夕相伴為獨特的鄉土風貌的產生供給了土壤。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的一點就是,正是由于千余年這種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方式具有相對穩定性,導致了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而諸多鄉土社會的元素,均與這“熟悉”二字相關。
比如作者提到了文字下鄉的問題,由此聯想到了鄉土社會是否是運用文字的良好土壤。作者眼中,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空間上具有孤立性,應對面的交談顯然勝于以文字為載體的溝通,又傳統的生產方式經驗即作者所謂的“記憶力”是不必經過文字作為傳遞載體的,所以,文字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是沒有生存土壤的,這也導致了為什么鄉土社會有如此之多的“文盲”。因為熟悉的社會導致文字的相對剩余,所以孕育現代商業社會的契約、法律條文等自然不可能憑空產生。
既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鄉土社會又是靠什么來維持秩序呢?這就是“禮”。也是因為鄉土社會的相對穩定性,長期以來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孕育了倫理觀念的產生,即“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自然,傳統的流動性小的鄉土社會更有其生存空間。而依靠傳統經驗的傳授,一個人完全能夠解決鄉土生活當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這也是由于長期以來穩定性造成的。所以,人生經驗往往掌握在年長的人手中,年輕人不必去應對新情景,只需要聽從教化,就能解決人生問題。由此,構成了鄉土社會獨特的權力結構——長老統治。
鄉土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差序的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很大程度上靠親疏遠近來分別,所以這種社會關系始終都是以私人關系為主導的,并未構成一種凌駕于團體至上的關系與觀念,也就無法催生高于人際關系的社會契約關系。所以,作者詼諧道,也許中國人最能體會到世態炎涼這四個字的.感覺了。同時,這關系也決定了鄉土社會實際上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因為以土地為經濟基礎的非流動性,促進了家族勢力的產生與發展。在家族中,血緣的親疏催生了差序格局,也構成了整個鄉土社會的家族倫理體系。而在此時,地緣可是是血緣關系的投影。
當然,還有諸多方面的特點,限于時間和筆者個人總結能力有限,不一一敘述。總而言之,一切都離不開土地帶來的獨特的經濟方式。
其實寫到那里,我想作者在本書中并不僅僅是想回答他在序言當中想要回答的問題,更多的是期望經過對鄉土社會的深度剖析,讓人們更加了解鄉土社會,了解它的諸多特點以及由這些特點帶來的諸多弊病。當然,也有優點。可是,就當時而言,鄉土社會的組織結構與生產方式必定會成為現代化的阻礙。作者也常常把中國的鄉土社會與孕育現代禮貌的西方社會做比較,也足見作者實際上是想經過這樣一種闡釋,反思我們的鄉土社會狀況,為近現代化能夠在鄉土社會實行下去尋找有利的條件與適宜的土壤。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4
早就聽說這是本極好的書,一日,偶得此書,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如果說開始是抱著獵奇的態度來看此書的話,那么到了后來,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里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著鼻子走。說實話,我并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說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么對他產生好感?對于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著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松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杰,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后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閑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說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愿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后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于和敢于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說“不”。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并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說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后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升華的最佳表現。若說《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5
《飄》是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發表的唯一一部小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它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啦主人公斯卡麗與幾個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同時,也揭露啦人性的丑惡,贊揚啦人性的善良。
閱讀完整本書,我覺得每一章,每一段,都讓人感受頗深,可最讓我感動的,莫過于《飄》的結尾啦。
“斯卡麗,我從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們湊合在一起,然后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啦的東西跟新的完全一樣。一樣東西破碎啦就是破碎啦,我寧愿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起它修補好。然后終生看著那些碎啦的地方。”瑞德嘆啦口氣,“親愛的,我一切都不管啦。”
她默默地望著他上樓,感到嗓子里痛得厲害,仿佛要窒息啦。隨著樓上穿堂里他的腳步漸漸消失,她覺得這世界上對她關系重大的最后一個人也不復存在啦。她對她所愛過的兩個男人哪一個都不啦解,因此到頭來兩個都失掉啦。現在她才恍惚認識到,假如她當初啦解艾希禮,她是決不會愛他的,而如果她啦解瑞德,她就無論如何不會失掉他啦。
現在她心里是一片恍恍惚惚的麻木,她依據經驗懂得,這種麻木會很快變為劇痛,“我不能讓他走!一定會有辦法的!”她說很響,“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就走。”她站啦一會兒,回憶著一些細小的東西,如通向塔拉的那條翠松夾道的.林蔭道,那一排與白墻相映襯的茉莉花叢。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一切啦。明天,我會想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看到這里,整本書就完結啦,為什么看這個結尾,我的心會有那么些許難過呢?如果斯卡麗珍惜瑞德的愛情,不去癡心妄想追那個并不愛自己的艾希禮,那么,一切不就都皆大歡喜啦嗎?
許多時候,我們都和文中的斯卡麗一樣,不懂得珍惜,可最后想到去珍惜的時候,便什么也沒啦。
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莫過于斯卡麗啦。我喜歡她的勇敢堅強,也喜歡她的有個性,在文章結尾時,她決定要找回瑞德,安慰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時,無疑更加深啦我對她的好感。
但我有時也認為,斯卡麗就像一個孩子,對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常執著,但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懂珍惜。我們要懂得放手,放下那些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
斯卡麗盡啦如此多的努力,但到頭來卻什么都沒啦,艾希禮走啦,瑞德走啦,邦尼和媚蘭也都死啦。自己的親人也因病無一幸免。所以我們要明辨是非,不要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而葬送啦自己的一切。
每當在遭受挫折,痛苦不堪的時候,我都會像斯卡麗那樣對自己說:“歇一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也不知這句話陪我走過啦多少風風雨雨。
我也挺喜歡看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雖然它和《飄》都是愛情小說,但帶給我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戰爭與和平》的結局是美好的,娜塔莎和皮埃爾最終在一起啦呀!可《飄》的結局卻是令人心痛的,我想,這也是兩本書吸引世人眼光的一部分吧!
不知多少次,我疑惑《飄》這本書的名字,為什么只用“飄”這一個字來概括?我猜想啦很多個答案,或許是想表達女主人公斯卡麗的愛是那么的不穩定,總是在飄一樣。也或者是表達啦斯卡麗愛的男人是那樣的虛無縹緲。
《飄》的魅力體現在男女情感錯位之上。在這里,一切都是混亂的,混亂的情感、混亂的背景、混亂的時代、混亂的婚姻……然而斯卡麗在這所有混亂之中堅強、不畏艱險地追求著艾希禮,可最后卻發現自己愛的是瑞德,我們應該學習斯卡麗無畏的精神,去追隨自己想要的。我不由得想起斯卡麗的一句話:“亂,是佳人。”
我認為,《飄》是歷史上最棒的小說。剛讀這本書時,我似乎還有些讀不懂,后來又看啦幾遍,終于從書中讀懂啦許多道理,學到啦許多知識。
斯卡麗沒有留住瑞德,但她留住啦希望。明天,她就會用剩下的這希望去尋找瑞德。只要有明天,就還會有希望,新的一天的曙光,將會再次來臨。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6
《七年知青歲月》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港澳臺工作取得新進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全面從嚴治黨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號召,全黨緊密團結在的黨中央周圍,之所以能夠帶領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全面開創新局面,很大程度上來自他扎實的實踐基礎、深厚的經驗積累和由此而來的深邃理論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無疑是他人生經歷中十分重要的起點。
從治國理政的一系列舉措以及他自己對知青歲月的回憶來看,七年知青歲月為他治國理政思想樹立了“以人民為本”的方向。在陜北農村,與農民朝夕相處,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聯系,樹立了為人民辦實事的理想。人民是治國理政思想的立足點,為民、惠民、富民是治國理政思想的出發點。這絕非空談,也絕非易事。梁家河的經歷讓治國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國最廣闊的土地上,扎在最廣闊的人民群眾基礎上。在農村扎根七年,從來沒有忘記當年的農村朋友,他深深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農村的真實情況。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舉措都非常務實,著眼于解決一系列民生問題和發展問題。
梁家河的經歷是治國理政實踐的開端。曾經講道:“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實際”“實事求是”都是實踐的具體體現。唯有實踐,才能認識到實際;唯有實踐,才能做到實事求是。
從最基層的村支書干起,從為人民辦好事的具體實踐做起,不斷擴大實踐范圍,不斷深化實踐層次,不斷在實踐中務實自信心,并把這種自信心提升為中華民族的自信心,發展為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們現在是一名學生,但應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青年不是某個年齡段,而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青春,是理想,是奮斗,是磨礪,更是成長。是不是青年,不能光看歲數,更要看走過的路,做過的事。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釗的一番話,是對青年人的勉勵。今天的青年,站在“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的歷史節點,更當努力思索,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樣,自己所參與建設的中國未來就是什么樣。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作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黨同人民群眾,一起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我們黨同人民群眾一道,贏得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我們黨同人民群眾,在科學發展的指導下,正逐步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黨始終堅定不移的走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實處。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的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的疾苦。
處在大學時期,我應以為榜樣,在工作方面應該多與同學溝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在學習方面應該勤學廣識,將“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銘記心中,去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學好專業技能,并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不斷超越自己,完善自己,用知識的風帆來鼓動心靈之舟,使自己邁向人生的成功之旅,時刻應該記得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7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英國經濟學家,近代人口問題研究的的先驅。他的著作《人口原理》是人口學的開山之作,其書的發表引起了許多國家對人口問題的重視。閱讀完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從它的產生背景來看,他的人口論,是為包括土地貴族和資產階級在內的英國統治階級辯護的,是為了壓迫廣大的基層勞動人民而生的,但不得不得承認,他的理論中也有可被借鑒的東西。在《人口原理》這本書中主要由以下理論:
首先,是“兩個公理”,他的人口理論將人類所固有的食欲和性欲這兩種生理現象作為“兩個公理”,并據此分析人口現象。第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人類要生存,首先得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的需求,物質資料的存在是人類社會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兩性間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幾乎會保持現狀。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人首先是生物的人。我國長期以來忽視人的自然屬性,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把人當成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就使人失去其存在的生物基礎。性欲是一種動物性的本能,是一種先天的,孔子說的“食,色,性也”,性就像我們餓了要吃飯一樣平常,相比而言,弗洛伊德把性作為一種人類最原始、最根本的驅動力的觀點是比較偏激的,但不是沒有道理。它們是所謂人類“本性的固定法則”。食物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但是大自然提供給人類的食物是十分有限的;人總是在繁殖的,而人類繁殖的能力是無限的。以有限的食物對無限的人口,因此,食物必然會短缺,勢必會導致饑餓、貧困。而馬爾薩斯這一論斷的提出是建立在“兩個級數”的基礎上。
其次,“兩個級數”即人口若是不受到有效的抑制,便會以幾何比數增加,而生活資料卻是以算數比數增加的。人口的增長與生活資料的增長是不平衡的,生活資料的.增長難以趕上人口的增長,人均的生活資料便會下降,再者人口的增長會帶給勞動力市場很大的壓力,工人工資水平會下降且失業率會上升,因此,人們的生活水平會下降,漸漸陷入貧困狀態。但是,他所認為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將一些相關的因素納入考慮范圍,事實上,人口在長期的發展中總是受到某種阻礙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大量的戰爭、疾病、瘟疫、災荒、貧困等極大地抑制了人口的增長。到了現代,生育控制更是直接從出生的角度對人口增長施加了影響。
再次,“兩種抑制”即對人口增長的抑制有兩種方法:第一,積極抑制,罪惡和苦難縮短人的壽命,過度勞動、極度貧困、惡劣環境、城市擁擠、疾病和戰爭、饑荒和瘟疫等都會降低人口增長;第二,道德抑制,提倡晚婚、晚育、不結婚及嚴守性道德等辦法來降低出生率。如果人口增長過快,抑制人口增長的因素會起作用,工資會下降,食品價格會上升,人們會開拓新土地,改良舊耕地。當人口與食物的矛盾得以緩和時,新一輪人口增加又會重新開始,循環邏輯使人口圍繞生活資料上下波動。
當前,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分布不均衡,仍然是困擾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而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他提倡晚婚,男女在有負擔能力的時候再結婚。晚婚可以提高父母的撫養能力,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同時,人口生育時間的延后,相應地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因此我國把晚婚晚育作為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原則。馬爾薩斯還看到貧困家庭生育率高,富裕家庭則相反。他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無疑是極有價值的思想。簡言之,我們應當歷史而客觀地看待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通過批判《人口原理》中消極、錯誤的思想,吸取其合理內核,為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充分認識到控制人口增長的必要性和長期性,這對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實現人口與經濟增長,資源環境、社會穩定的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8
我對簡單、干凈的故事有種天生的愛好,比如對幾米手繪畫的喜愛。在詩歌閱讀上,我喜歡簡短,也許是懶惰的緣故,也許也不盡是。簡單、留白會少去很多壓迫感,會給人靜謐如幽谷的感覺。《小王子》的故事簡單,文字素淡。我很輕松地就讀了兩遍,沒有絲毫的倦意。童話也許就是對平淡生活的一種恩賜,他讓你輕松地閱讀,同時在輕松間也給予你一些東西,比如生活的純真與美好,比如簡單與清澈。
故事中的小王子熱愛生活,每天周而復始的清理火山,拔猴面包樹的幼苗。我想這猴面包樹的幼苗,正如生活中的煩惱一樣,如是任由其發展,那便會像洪水般蔓延,一發不可收拾。當然,小王子也有煩惱,他的煩惱不能像猴面包樹那樣拔掉,一個人憂傷時就會愛上日落,當他看了四十四次日落的那天,是否心中溢滿了煩惱與孤寂。有幸的是一朵玫瑰進入了他的生活,玫瑰有著沉靜的柔情,她在謊言被揭穿后會反復咳嗽,她是一朵美麗而且非常驕傲的花。她戀著憂傷的小王子,小王子也真誠地愛著玫瑰。然而一件小事最終卻使他們分開,敏感的小王子因為玫瑰的一次惱怒而對愛生起懷疑,隨著遷徙的候鳥,他離開了自己的星星,拋下了玫瑰,開始了自己孤單的旅行。
小王子在旅行中接觸著新的人和物,比如追逐權威但不失明智的國王,比如為了躲避醉酒恥辱而喝酒的酒鬼,比如占有星星并自認為嚴肅的商人,比如拒絕旅行的地理學家和忙碌的點燈人。但是小王子厭惡著他們的生活,他一路上只是感覺到大人的怪異和不可理喻,這一切的一切,或許只因為他是個孩子,他心中裝的不是什么“擁有”類的字眼,那是如水般純潔的童真啊,人們說向往童真,可為了擁有,哪怕只是為了一粒沙,也會放棄童真。
小孩與狗童真分隔線
而直到他來到地球,碰到了小狐貍,并且在小狐貍的要求下馴養了她。她認為,如果小王子馴養了她,她的生活一定會是歡快的。她會辨認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其他的腳步聲會使她躲到地下去,而小王子的腳步聲就會象音樂一樣讓她從洞里走出來。她知道小王子終究是要離開的,但是她是知足的,她為擁有麥子的顏色而歡欣,因為看到麥子,她會想到小王子金黃的頭發,因為她孤獨的心有了張望的方向,便是這一抹透著淡淡憂傷的金黃色。小王子在與小狐貍一起的日子,懂得了玫瑰的獨一無二,他開始認為玫瑰馴服了他,他必須對玫瑰承擔起責任。小王子在狐貍那里學會了愛,明白了他所要追求的東西,他要離開小狐貍去承擔他的責任,然而小王子卻不知道他馴養了小狐貍,同樣他對小狐貍也有必須擔負的責任。但是小狐貍還是送走了小王子,并且告訴他,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正如小王子仰望夜空時的心情一樣,當他知道玫瑰對她而言還是獨一無二的,他如泉水般清澈的笑聲又回響起,他便暫時沒有了煩惱。
小王子的心如水般細膩,如此優柔寡斷,卻又讓人如此喜愛,當他決定用蛇的毒液結束生命,擺脫沉重的軀殼去尋找玫瑰,倒在柔軟的沙地上,他金黃色的頭發和沙地融為一體,化成這黑夜最憂傷又夢幻的輕紗時,他是否像縹緲的煙霧回到B-612行星,我們無從得知,正如作者安托萬一生都在追尋夢想一般,沒有盡頭。
小王子的愛情,純凈淡雅,誠懇認真。如果死能夠使他回到自己的星星上,如果死能夠讓他和所愛的人相會,他會義無返顧地選擇死去,因為他深沉地愛著她,因為他的心被玫瑰所馴服。他也是這么做的,他輕輕地倒下,正如他無人知曉地來到地球。
梭羅說,人在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他是遠離人群的,陽光下去找尋一切頹廢的根源,一無所獲,這是一個落滿灰塵的天堂。有幸的是我們的心中還有一個關于小王子的故事,憂傷但美好,小王子的憂傷是因單純的愛戀;美好,是因為愛戀給人的感動和希望。
小王子就生活在人們身邊,他用會笑的眼睛告訴人們,像清泉般純潔吧,不顧一切,大膽的熱愛生活吧。留戀你心中所想,保持你心中童真,在靜靜的生活時,心里有著希望和溫存,有著感動和關于馴養的責任。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9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認同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
孟子懷抱著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覺,用他的“義”與“道”,從個別情況的“應該”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導人向善,也就是“覺此民”。
孟子的所有觀點首先都必須建立在所謂“人性向善”觀點的基礎上,而這個觀點也恰恰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并且對于當今這個時代來說最值得每個人去仔細思考領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論,先提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義、禮、智”四端,如果能夠去擴充它的話,將“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所以說“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既然每個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來的惡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給了我們兩個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視的外在原因,即環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遷的原因,而這里的環境又不僅僅只是周圍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處的時代、社會情況,還有具體到逆境與順境的差別,《孟子》中的一篇關于嗟來之食的議論,身處逆境的人被激發的羞恥心可使之用生命維護原則,而身處順境時的人卻更易迷失,放棄了“鄉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則,環境可以說是決定為善還是為惡,義或不義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在要求就是堅持,孟子也在書中舉了“杯水車薪”的比喻,義能克不義,仁能克不仁,然而沒有堅持也無法成功。
當一個人能夠做到抵御環境堅持本心時,仁義之士必是賢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堅守原則的人才能夠輔佐君主、誘民向善;“仁者無敵”,仁義之諸侯與民同樂、親賢疏佞,又怎不會“王天下”呢?所以堯、舜、禹之世,孝悌禮義為人所共循,天下安樂。
雖然孟子有一套從人性向善到仁者無敵的'完整理論,但是要想導善,還缺不了他的非凡辯才。孟子無論是與君主對答,還是與對手辯論,都能夠引經據典,把《詩》《書》靈活應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見大,十分生動;更擅長環環設問,最后以對方的答案為自己所依托來解答對方的問題,讓對方只能無言以對,認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國,正值東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擊之際,從個人到家庭,至自各階層的社會乃至于國家,在當今物質文明較為發達的今天,卻逐漸陷入一種內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狀態。在這個物欲橫流,進退失據的環境中,人們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戰,但是,究竟是什么在變化?變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面對各種所謂的領導敢于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還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國家。現在的人們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從,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給我們的國家真正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對自己與領導者統治者的意見不合的情況時,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呢?在這個充滿金錢與利益的社會中,人們漸漸的迷失了自己,只會跟著金錢與利益隨波逐流,也許只有當每個人如孟子般坦誠,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國家時,我們的社會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吧。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10
夜深了,月光如水。我合上書,站在窗前抬頭仰望天空,滿天的繁星都在眨著它們明亮的眼睛,而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紅樓夢》中的一幕幕情景。
恍惚間,我也仿佛來到了大觀園感受到了那里的一切,也似乎看到了大觀園里姑娘們的倩影,也聽到了她們爽朗的笑聲。黛玉,輕移蓮步,顧盼多情。兩彎似蹙非蹙涓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眉尖若蹙,且喚顰顰。外祖母賜與你鸚哥,即是以后與你日日相伴的“一片真心為姑娘”的紫鵑。榮國府收留了你。
在這個到處承載歡笑的大家庭中,原本就體弱多病的你,該怎樣開始并繼續你的生活呢?還好你遇到了寶玉,那個知你懂你的人。有人可以陪你說笑,在你掉眼淚的時候安慰你,不開心的時候給你講笑話逗你開心,快樂著你的快樂,悲傷著你的悲傷。
你在大觀園中小心翼翼的生活,承受了本不該由你那個年齡承受的一切,在你小小的心中,究竟有多少的委屈和迷惘,多少的孤獨和痛苦?而這些也許你只有自己全部承受,找不到可以傾聽心聲的人吧?也許人這一輩子的宿命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雖有一個疼你、愛你、關心你的人在你的身邊陪你,可他卻給不了任何你想要的,上天還是跟你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一切的努力還是抵擋不過重重的阻礙。
也許幸福,快樂,對你來說只能是奢望。因為你無法忍受一次次期望帶來是失望的惡性循環,其實你真的很脆弱,你不堅強,雖然你很勇敢。
為何你總是強顏歡笑,不敢向眾人表達真實的自己,其實你很善解人意,不是嗎?寄人籬下的你一無所有,剩下的也只有一絲絲可憐的自尊而已了吧。為何你總是悶悶不樂?是孤獨,是寂寞嗎?也許你也想想像其他姑娘們一樣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可是你卻做不到。因為你怕。
你的才氣,你的美麗,你的清高,你的委屈,眼眸深邃的憂傷,嘴角洋溢的溫柔,只有懂你的人懂你。
在那繁星閃爍的夜空里,你是我心底最亮的一顆星。
“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的表現。”漫漫人生路上,不如意之事時有發生,不稱心之時比比皆是,倘若逃不過,避不了,那就得咬緊牙關,迎難而上,否則你就是逃兵,是懦夫,會令人唾棄,會讓人瞧不起。
浮生若夢,夢如人生,艱難的人生也好,繁雜的人世也罷,都讓人看不清,想不透,弄不懂,參不悟。但是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逆流而上,我們仍要逆風飛翔,哪怕跌的再重,摔得再慘,也無怨無悔,也在所不惜。若要不枉此生,想要了無遺憾,那就得學會忍受,敢于忍受,而能忍常人所不能之忍,能做常人所不敢做之事,方有真膽色,方是真英雄。
而我眼中的簡便是這樣一個有毅力,有韌性,有骨氣,有膽氣,有豪氣的女中豪杰!她雖然平凡卻不甘于平庸,她雖然瘦小卻不會顯得弱小,她雖然自謙自遜,卻不會自卑自慚。她雖然沒有驚為天人的容顏,卻擁有魅惑人心的氣質,她雖然沒有高不可攀的地位,卻擁有高人一等的志氣,她雖然沒有打動人心的才氣,卻擁有令人折服的志氣。這樣一個自信自強,自尊自愛的女人,如何不會引人注目,深深迷戀?這樣一個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斗士,如何不叫人另眼相看,如何不叫人甘拜下風?
人人都很驕傲,人人都有傲氣,任誰都不想被當作膽小鬼,都不想被貼上愚蠢的標簽,所以,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為了彰顯自己的.情懷,為了追求自己的權力,為了尋求自己的愛情,簡一直在努力著,奮斗著,追尋著,抗爭著。而事實證明,簡的努力沒有白費,她的選擇沒有過錯,最終她還是守住了自己的尊嚴,保住了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開始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真正的世界無限廣闊,一個充滿希望與憂煩,刺激與興奮的天地等待著那些有膽識的人,去冒各種風險,追求人生的真諦。”我希望這句豪情壯語不要成為一種單純的口號,更不要成為一種不以為然的笑談,我更希望它能成為我們人生的格言,成為我們行事的準則,也能成為我們前進的勇氣,奮斗的動力。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11
一本充滿平靜的書,一本凝結智慧的書,一本拷問心靈的書,這就是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帝王馬克·奧勒留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沉思錄》。“《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郁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忙人們去過更加完美的生活。”美國的費迪曼如是評價。的確如此,在時隔兩千年的今日,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作者內心對話。
用靈魂去思考
此刻,快節奏的生活工作讓人漸漸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應付,沒有時間安靜下來細細思考。作為古羅馬的帝王,奧勒留在他執政的近20年間,遭遇水災、地震、瘟疫、饑荒、蠻族入侵、軍事反叛等天災人禍不斷,公共職責的沉重負擔和個人際遇的沉痛經歷使他陷入了極大的悲觀中,而使他能忍受下來的是思考,他以“哲學的沉思”來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他就像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時常自省,對鏡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誡與提醒。
所以,貫穿在書中最為明顯的是一種隱忍的恬淡,和對人的命運的深刻洞察。有人說,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漸漸疏遠,信仰漸漸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認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將是一劑良藥。這種思考不是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而是一種深層的思考,是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如同長途跋涉需要小憩,我們在行進的過程,身體的勞累能夠經過睡眠緩解,然而心靈的'勞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為驛站。哪怕幾分鐘的沉思,也能讓源自靈魂的潺潺溪水洗滌浮世塵埃。
用靈魂去生活
奧勒留認為,事物不能拂亂靈魂,“外部事物使你煩躁不安,那么請你注意,使你心境煩亂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能夠將它打發掉的”。在生活中,我們容易被外界影響,讓我們躁亂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來者不善”。
我認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內心無法抑制的“不善”。人經過雙眼看世界,可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不是眼睛能夠做到,唯有用心靈。當繁瑣的事物壓來,你是否消極低落?當生活的不公襲來,你是否怨天尤人?奧勒留會告訴你,當你低落,當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來,有很多人所謂“看破紅塵”,便要退隱,尋找山林,尋找海濱。他們放棄了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肩負的職責。奧勒留教給我們,怎樣用恬靜、自然、完美的態度去對待一切。其實要相信,我們的心就是一個寧靜去處,我們能夠挖掘靈魂的力量,既獲得平靜,又擔負職責,并且讓這種平靜更好地為擔負職責而服務。所謂“大隱隱于市”,當俗世的煩囂和肩負的重任都不能讓我們煩惱退縮,我們便懂得了用靈魂去適應生活,改善生活,我們便懂得善用靈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靈魂去創造
奧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羅馬,大多是在帝國的邊疆或外省的軍營里度過。《沉思錄》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正如我們明白的,奧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隱者那樣逃避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他從不怠慢社會歷史賦予一個羅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個人所負有的職責,難道我會不樂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間而應當負有的職責嗎?”奧勒留對于使命,對于職責,是進取的。在靈魂與外界使命、職責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他要用寧靜之心、關懷之心創造出一個有愛的帝國。
當我們懂得如何用靈魂去思考,如何用靈魂去生活,我們要勇于承擔職責,學會如何用靈魂去創造,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為人類創造未來。要從周圍人們身上汲取優良品質,熱忱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化為自身成長的精神鈣質;要時刻不忘自己作為社會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個社會的利益,熱愛自己的使命,并為之努力;要抱有創造的心態,不斷審視自己,完善人格,加強職責,讓生命脫離庸碌無為。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12
《擺渡人》是一本治愈系小說。剛開始看到書名時,我還以為擺渡人只是指在船上揮舞著船槳,將人們渡過河流的人。直到讀完整本書,才明白“擺渡人”的含義更加深刻,他不僅是那個默默為你指引前進道路的人,還是那個陪伴你度過挫折和坎坷的人。
在《擺渡人》中,主人公迪倫是一個15歲的孤兒,她的生活一直都很不幸。她的母親總是對她冷漠,同學們也經常欺負她,而她唯一的朋友因為轉學而離開了。這些困境讓迪倫感到非常痛苦和絕望。于是,她決定去尋找自己失散已久的父親。然而,在途中發生了一場意外事故,所有車上的人都不幸遇難了,只有她的靈魂依然存在。迪倫拼命地爬出火車殘骸后,驚恐地發現自己置身于一片荒原之中。從那一刻起,她遇見了一個神秘的擺渡人——崔斯坦。崔斯坦并非人類,也不是神明,他的職責是將亡者的靈魂安全地帶過魔鬼肆虐的荒原,送往天堂。然而,迪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死去,她以為崔斯坦是要帶她去尋求援助。在荒原上,迪倫和崔斯坦共同度過了一系列的困難,克服了魔鬼的糾纏。崔斯坦始終保護著迪倫,支持她,安慰她,并幫助她度過了重重難關。漸漸地,迪倫對崔斯坦產生了感情,但崔斯坦有著自己的工作,他需要去保護更多的人。盡管如此,崔斯坦也愛上了這個他一直在保護著的女孩。最終,他們到達了目的地,然而命運卻殘酷地將他們分開。不甘心的迪倫不相信命運的安排,于是她決定再次踏上可怕的荒原,與崔斯坦一起回到現實世界,并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
故事中情節曲折離奇,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穿越荒原,進入木屋,再次離開前往下一個站點,每一次都讓我陷入了驚險刺激之中。閱讀這個故事,我的內心被情節所牽動。迪倫堅定執著的態度和崔斯坦的勇氣無畏令我深感佩服。書中有一句話非常打動我:“當生命像一條孤寂的河流時,誰將成為你靈魂的引領者?”這句話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在我們漫長的生命旅程中,總是需要有一個人來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記得小時候,我和奶奶住在一個寧靜的鄉村里。小時候,我是一個十分內向的.孩子,不太擅長交朋友。每當有同學來找我玩時,我總是將他們排斥在外。然而,當我看到他們開心地玩耍、笑語盈盈時,我內心深處也充滿了羨慕和渴望,希望自己能融入他們的世界。察覺到我的困惑,奶奶輕輕地笑了笑,拉著我走到后院。她為我們倒了兩杯茶,一杯給了我,一杯她自己拿著。她讓我聞聞茶香,溫柔地摸摸我的頭:“孫女,你知道這茶里面加了什么嗎?”我嗅了嗅茶香,小口品嘗著,但實際上并不知道茶里加了什么。只感覺這杯茶比平常更香,于是好奇地問道:“奶奶,這茶里面加了什么呢?”奶奶語重心長地回答:“這茶里面加了菊花,加了菊花的茶比一般的茶更香。但并非所有的菊花都適合入茶,只有那些開得良好的菊花,被蜜蜂和蝴蝶精心采集過花粉的,才能成為茶中的佳品。與此類似,你現在就像那未綻放的菊花,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不讓蜜蜂和蝴蝶進入你的世界,所以無法體會到友誼的珍貴和快樂。”這番話讓我震驚不已,奶奶的比喻猶如警鐘,喚醒了我沉睡中的心靈。我的內心的迷霧一下子被奶奶驅散了。“我一定會有很多朋友的!”奶奶笑著提醒我。
現在想來,我才明白,奶奶就是我那時候的擺渡人,在我孤獨無助,沒有朋友的時候,是她為我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讓我打開了自己的世界,愿意讓他人進入我的心中。現在,我已經結識了不少朋友,也漸漸明白了友誼的可貴。
記得我曾經聽說過這樣句話:“上帝在為了幫助孤苦無依的靈魂順利找到回家的路,便給每個靈魂安排了一個擺渡人。”當我們孤獨無依的時候,身邊總會出現一些人默默幫助我們,悄悄給我們力量,陪著我們一起經歷挫折與磨難,他們就像崔斯坦保護每一個靈魂到天堂一樣,他們也一路地保護著我們,我們應該好好珍惜身邊的“擺渡人”,感謝他們的傾心幫助與關心!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13
前幾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叫《學會感恩》。整本書共用了十個大標題來完成,首先是“感恩父母給我生命”,無論我們出身貴賤貧富,都要對父母感恩,從在媽媽的肚子里開始,父母就付出了很多,接著出生、跚跚學步、囈囈學語、長大、上學、……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變老,他們驚喜于我們的每一個細小變化,這就親情,教我們如何不去感恩!
接下來的幾個標題是“感恩妻兒給我溫馨”、“感恩老師給我智慧”、“感恩朋友給我友誼”、“感恩公司讓我在工作中成功”、“感恩領導的知遇之恩”、“感恩合作伙伴給我幫助”、“感恩對手讓我在競爭中成長”、“感恩大自然養育我生命”、“感恩祖國給我愛的天空”。看完標題就讓我覺得原來人活在世上有那么我需要感謝的人、感謝的物、感謝的事;感恩是社會和諧的粘合劑,和諧社會需要感恩。作為一個學生,首先要感恩教導我們的老師,但這并不是一句空話,它應更多體現在日常生活細節之中。如上課認真聽講、不遲到、不早退、考試考出好成績就是對老師的最大尊重;如不隨地亂扔紙屑雜物、不講臟話、隨手關門等行為習慣,也是對老師教導的認可;放學了,在離別前向辛勤的老師真誠道一聲“老師再見!”表達對恩師的感謝。
談到感恩,我們并不一定要做出一場轟轟烈烈的壯舉證明自己的赤膽忠心,作為青少年,我們有能力將感恩滲透到生活小事中。暑期馬上就要來臨,在父母下班后送上一杯自制冰鎮西瓜汁,滋潤父母的心田,表達一下對父母的關心。其實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幫他們倒杯水、錘錘背他們就滿足了。以后我要多幫助媽媽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報答媽媽對我的那片濃濃的愛!
感恩像一抹溫暖的微笑,我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中觀摩到了它;感恩像一杯美酒,我從“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中品味到了它;感恩是一種境界。讓我們從現在做起,感謝朝霞,感謝友愛,感謝微風,感謝陽光,感謝身邊一切愛我們的人,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溫暖而和諧!
一、懂得感恩
感恩猶如心靈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滋潤著心田,讓生命充滿生機,遍灑陽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知恩不報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經典詞句,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淳樸民風,體現著中華民族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例如學生在學校受到同學的幫助,要讓孩子學會向同學說聲謝謝,并要盡量幫助其他同學,讓愛傳遞下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感恩,對于父母的關愛要學會說謝謝,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學會感恩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從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開始,著力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在學校,我發現學生對師長都很有禮貌,懂得尊重老師,見到老師會向老師問好;一些低年級的小朋友雖然個子小,卻也會主動幫老師擦黑板、幫老師拿東西;很多學生回家會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即使是些再平常不過的舉動,也都是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發,是真實的、可貴的。
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播下善良、知恩的種子,讓學生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每個人目前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比如,讓他們明白:父母在外辛辛苦苦地打工是為了掙錢供他們讀書;老師在講臺上揮灑汗水、在燈下批改作業是為了他們的成長……讓他們發現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從而由內心萌發出感激之情。其次,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辜負父母和老師的養育教導之恩。我們知道,當孩子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后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要讓學生成為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報恩的人。要讓學生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身外才會有春天;懂得播種春天的人,才會收獲春天。同學們,我們要感激父母給了我們這一次生命,讓我們能來到這個世界活過一次;感謝老師,教給了我們知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感謝朋友,給了我們友誼,讓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獨。”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14
今天,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讀了《海底兩萬里》小說。這部小說,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它告訴了我各個我不懂的美麗的島嶼,它告訴了我康塞爾是何等的忠誠,還告訴了我許多我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作者在海底遨游,能看見許多珍貴的魚兒,又能經歷這么多希奇古怪的事,我是多么的羨慕,但能看到這本著作,我真榮幸。
皮埃爾·阿龍納斯被美國海軍部部長邀請去尋找令人們不得安寧的獨角鯨,在船上認識了尼德·蘭,并成了好朋友。在一次次地追逐獨角鯨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撞擊后落人了海里。阿龍納斯的仆人也跟著一起下來了。就在絕望的時候,倆人一起不知不覺地被誤落在獨角鯨身上的尼德·蘭救了。謎底終于揭開,原來這大得比所有鯨魚還大的家伙竟然是一艘潛水艇。不久,這家伙開始潛到水的深處去,尼德·蘭在潛艇上亂踢,好象里面的人發現了什么,總之不再下潛。后來,艇上的人發現了他們,把他們帶入了潛艇里,他們的奇幻旅行就這樣開始了。
因為阿龍納斯教授其中兩本著作也在其中,所以他們受到了款待。他們在這次旅行中走遍了各個海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后來船長告訴教授,他的潛艇的動力是來源于電,海洋中的電,這一切多么不簡單。他們第一次旅行是林中打獵,船員利用電流在海中打獵,在獵物過程中,看到了許多美麗的生物,加上陽光的折射,色彩繽紛。他們獵到了在捕魚的`海鵝,后來又遇見了鯊魚,真是刺激好玩又危險。跟著,在通過托雷斯海峽時,船被擱淺了,教授與他的仆人,還有尼德·蘭一起在陸地上度過了幾天。他們找了些水果。蔬菜以及獵物。后來遇上了土人,他們把嵌板打開,把鐵梯通電,土人們被電流壓回去了,2:40,船長的預言實現了,潛艇離開的托雷斯海峽。他們來到了珊瑚王國,觀賞著美麗的珊瑚,同時又含著悲痛埋藏了昨日因病逝世的同伴。他們漫無目的地在印度洋漫游著,后來船長主張去采珠場了解采珠人的生活,一個可憐的采珠人碰到了鯊魚,船長英勇的救護使采珠人脫險,又參觀了一顆正在成熟的珠貝,它大得驚人,足足有七尺。之后船長告訴他們,有一條隧道可以快捷的從紅海通往地中海,他們經過一晚,就順利地到達了地中海,真是奇跡。船長從地中海行駛到維哥灣,他們進行了一次夜間海底旅行,看到一座沉沒的城市,教授很疑惑,后來才知道這是大西洋洲。終于,他們三人要逃走了,遇到了挪威大旋渦,在小艇上失去知覺,第二天,安然無恙的在一艘小漁船上,最后作者記錄了這么一本書。
如果我是阿龍納斯教授,當我與一個仆人在茫茫的海洋中游水前進,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不自暴自棄嗎?不,當我這個負擔被仆人獨自承受著,我是不可能象他那樣因其順變、積極自救;當我在那沒有自由的潛艇上,我會象他那么樂觀向上嗎?不,雖然可以進行一些獨特的旅游,但失去自由我會瘋的,一個人家財百萬,但失去自由,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是阿龍納斯的仆人,當阿龍納斯落水后,我會象他那樣落水救人嗎?不,在阿龍納斯掉進水里的那刻,我定然會全然不顧的離去,把自己的主人拋諸一切;當阿龍納斯全身僵硬,不能動彈的那刻,我會不自私自利,丟下他自己逃生嗎?不,我會丟下他自己逃生,任由他被海水吞沒。如果我是那艘“鸚鵡螺”號的尼摩船長,發現他們后,我會象他那么仁慈,留下他們嗎?不,我會立刻潛到最深的海下,任由他們淹死;當船員被巨型章魚卷走的時候,我會不顧個人安危去救他嗎?不,根本沒可能,我會逃走回船上,另圖計謀。在這么多個如果中,我非常佩服他們的是他們都不自私自利,我佩服阿龍納斯教授的樂觀向上精神;佩服教授的仆人康塞爾對主子的忠心耿耿與無私精神;佩服尼摩船長的勇氣,和他那見到朋友有危險的時候就會奮不顧身的去營救的精神,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 15
寒假期間,我在網上讀完了《成長比勝利更重要》一書,感受很深,對價值觀,人生觀的問題進行了許多反思。“勝利”是很迷人的兩個字眼。一提到勝利,我們一般都會想到,事業有成,財寶滿滿,家庭華蜜。說通俗點,就是有錢,有權,有勢,有美女。于是,為了勝利,莘莘學子們便會吃盡“十年寒窗苦”,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
可是,現實并非如此簡潔,并非全部“有志者”都能“事竟成”。當代社會殘酷的競爭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淘汰。人們勾心斗角,相互攀比。人們似乎起先覺得,把別人比下去了,自己就勝利了。在學校里,比分數;在社會上,比地位,比收入,比學歷;孩子的家長,還要相互之間攀比自己的孩子。
其實,在學校里,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些小小的學生組織里,例如學生會、社團聯、班委會等等,一些學生竟能用完心機,爭權奪位。或許他們心里想著,“他都做了個正的,那我就要去弄個副的當當,不能太遜了”,等等。社會上,更常見了,在生活中也到處都是,不過卻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因為恒久都比不完,越比心里越不平衡。閱讀著書中一個個勝利個例,不難發覺他們的風光背后是不懈的求識和踏實。就如“深藍”之父,許峰雄,他在研發的8年中每日工作時間都超過16小時,其間多數的失敗、多數的苦惱、多數的不眠之夜、多數的驚喜促使他最終勝利的研制出了深藍。從書中你能深深地領悟到,表面的風光并不代表什么,關鍵在于內心世界,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充溢自己,用所學的學問努力奮斗才能創建出不朽的成果。作為一名獨生子女,最大的感慨是父母對我的期望,這種期望經常讓人產生莫名的壓抑和苦痛,并且,這種感覺伴隨著自己的成長越來越劇烈。“壓力源于贊譽和期望,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有至少50%的孩子不能讓自己解脫出來,驚慌,煩躁,心虛,恐驚的心情包圍著他們”于是,書中提到的這點不禁讓我產生了巨大的共鳴和思索。莫非是父母就不該對他的孩子有肯定的期望?
北京師范高校心理學系的老師王堅給出了讓我豁然開朗的答案“區分不在于有沒有期望,而在于怎樣表達期望。”假如父母一味的只關切“今日考了幾分?”一再的強調“只要把學習搞好,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那么他們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自然會失去許多自信和自己價值感,也將慢慢的走向墮落和失敗。所以,在一個人成長的`道路上作為引導者的父母能用一種適當的表達來和孩子溝通也是非常關鍵和必要。
常有人埋怨“既是自己的愛好又能賺錢的工作壓根找不到”這種狀況的根源在于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因為它就像是一個模子,對每一個人實行的教材是一樣的,評判標準是一樣的。家長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不論孩子是否喜愛,從小就帶著他們隨大流,“補課風”,“流學熱”,一浪高過一浪,他不懂得相識到自己孩子的新穎,這最終必將導致社會同類型人才供大于求而另一部分行業出現人才緊缺的現象,在一番激烈的競爭后,多數孩子為他們父母的盲目和攀比付出了的代價。書中提到的唯一一位女性“微軟小子”潘正磊說的話應當引起大家的重視“我想的就是我喜愛什么,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別人有了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成長”這兩個字可能沒有“勝利”那么迷人,但是卻比“勝利”更有重量,更重要。《成長比勝利更重要》的主要觀點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上帝造人,每個人都是唯一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很完備的一面。我們沒有必要去遵循一個統一的規則來定義什么是“勝利”,什么是不“勝利”。本書中30個“微軟小子”的成長故事證明白一個道理:全部天才都是教化出來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沒有必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勝利”,而是應當認清自己,發掘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須要做的就是不斷充溢自己,強壯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相關文章:
大學生童年讀后感04-30
童年大學生讀后感01-08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_大學生讀后感02-15
大學生讀后感2000字07-26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大學生08-09
大學生《平凡的世界》讀后感09-17
《城南舊事》大學生讀后感09-19
平凡的世界大學生讀后感10-18
大學生《平凡的世界》讀后感12-14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大學生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