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精選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1
長達近兩個月的讀書活動——《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的閱讀已經結束。回顧兩月的讀書狀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獲著。
該書作者余文森,教育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教師教育學學院院長,兼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早在十年前,就從一些資料上看到過他的文章,他以嚴密的邏輯,準確的語言,大量的事例將一些生澀的東西講得通俗易懂,讓人從中受到教益。
此書以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線,層層深入地告訴大家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是怎樣的,怎樣達到這個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什么,為什么要關注這些等等。其目標指向一點,那就是:以素養為核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中“學會”一詞很重要。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這個詞,我們常聽到,但它具體指什么,卻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是指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必備品格指自律、尊重、認真。也就是說,我們教學的最終指向是培養他們的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而這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書中明確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是:讓學生有價值感,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讓學生成為快樂人。而讓學生成為快樂人有兩方面意思,一是讓學生具有尋找快樂的能力,二是帶給學生快樂。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給學生帶來快樂,他又如何去尋找快樂呢?所以,讓學生“樂學”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只有在“樂學”中,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而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在我們的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這個過程所帶給他們的情緒體驗,否則會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將關注點轉移到學生上來
聚焦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其關注點應該有所轉變。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確定了教學目標,然后把任務完成,再在作業、評講時查缺補漏。至于學生怎么學的,關注不多,只要他學會了解題就行,能做那一類題就好了。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關注點出現問題了。
在課堂上,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是興奮的還是有氣無力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是少數精英參與了,還是大多數孩子參與了;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是否真的在討論,是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并有理有據;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有沒有問題提出來,是怎樣解決的;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他們從這一課時學到了什么解決問題的方法,還發現了什么新問題。
四、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參與
在這本書里,我還了解到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及情境化的具體策略。本書系統而明確地提出閱讀教學模式的步驟是: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背一背,做一做,寫一寫,講一講。這種教學模式挺適合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且全是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就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他們在做中學,也在學中做,這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的。
創設情境,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名師都提出情境化教學策略,但具體怎么操作,還似是而非。通過學習情境化教學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幾種方式:聯系生活實際、實物、圖像、動作、語言(朗讀,描述,比喻)、新舊知識和觀念、背景知識和場景、問題等。
總之,余老師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核心素養是什么,還知道了為什么要培養核心素養,也知道怎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信,如果我們真的把核心素養作為圓心,以學生為半徑,那么畫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圓滿!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2
在工作之余,我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思考。
對于核心素養,如果教師沒有能夠完全理解,知識只能停留在認知領域,而素養卻能鍵入到人的血液神經系統中去,是人的一種天性流露。當一個教師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素養時,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會讓教學有根。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書中又強調了幾點:
1、要充分挖掘學科知識特有的道德教育資源;
2、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生活和行為;
3、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道德和心靈世界;
4、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導。
于此,作為一名物理老師,我受到很大啟發:每門學科都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發掘,把德育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課堂教學要轉化為學生課外的成長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著對學生的整個生活發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興趣與選擇;意味著他過去的一切都收到審視和重新估價。
心靈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學之根本。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把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將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
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的瑰寶,二其它含混晦澀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說人就不像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聚焦課堂變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經常反思。反思是教師得以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必備條件。素質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教育工作既要有實干精神,又要善于開動腦筋,善于在反思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解決教育教學存在問題。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途徑,反思是教師進步的一大階梯。我們要在反思中揚長避短,在新形勢下以自己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目標。當然,反思不僅僅是停留在腦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寫教育和教學反思。
這樣在反思中積累成功的經驗,才能不斷進入教育教學新境地的鑰匙,不斷提高自己對教師道德的認識,規范自身的教師道德行為。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心靈,完善人格、激勵意志,并對學生給信任和寬容,讓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和積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積極改進。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良好道德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塑造有創造力的學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斷成長。
教育應當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終身學習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作為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教師,更應要求以終身教育為目標,將終身學習貫穿于一生,以核心素養為指揮棒,打造高效課堂教學。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3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當前 "核心素養"已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研討的主題詞。
什么叫"核心素養"?
什么叫學科核心素養?
為什么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
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說真的,我還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閱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針對以上問題,這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做出系統回應。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大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指出: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關鍵能力中的之一,"不會閱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我們知道,閱讀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必須教會少年閱讀!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就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在小學中就應該使閱讀達到完善的程度,否則就談不上讓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為什么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待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會閱讀。
可見,學生的閱讀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報曾撰載文章稱:"小學欠下的 ‘閱讀帳’遲早是要還的!再不多看書,孩子考試時連卷子都做不完!"這也許并不是危言聳聽。
近兩年,無論是學校、家庭、社會,對于重視閱讀的呼聲越來越高,閱讀的重要性無須贅述。我們在強調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同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也應該讀一些書呢,甚至是列給學生的一些必讀書呢?當我們在給學生開的必讀書書目也好,還是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書也好,那么學生到底讀的怎樣,閱讀中遇到了哪些問題,這需要我們語文教師進行必要的跟蹤指導和監控。當然指導和監控的方式有多種,調查問卷、讀書沙龍、寫讀書筆記等。如果我們教師不也去進行實地閱讀,怎么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和監控,又何談去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當我們語文老師真正地讀了這些書后,才能和學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語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氣",才可能和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鳴。加之小學生的善于表現自己的心理特點,還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或者還沒有讀這本書的同學,認為自己再不讀書,就會被老師和同學"邊緣化"了,無形之中,就會自覺的進行閱讀。當然,當老師在和學生進行語言、心靈交流的同時,學生會真切感受到閱讀的無窮魅力。
再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記得去年一年級上學期的第一課《天地人》,我當時在教認識"地"這個字時,當有的同學組出"地下"這個詞時,緊接忽然有一個小手舉了起來,迫不及待地說: "老師,我知道地下有巖漿"!"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從書上知道的。"我當時吃了一驚,倘若這要是發生在城里的小孩身上,也許算正常,但對于農村小孩來說,況且是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這能說是不足為奇嗎?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也許在某些領域,孩子比我們知道的還多,顯然僅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這種形勢難道不逼著我們去讀書嗎?否則,我們怎么又能滿足課堂教學發展的需要?
總之,"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讀書,從什么時候開始培養自己讀書的習慣都不晚"!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更應如此!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4
學校教育不是給人生畫上一個句號,而是給人生準備好必要的槳。
一個嶄新的概念——"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國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它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也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蕩起核心素養的新槳來?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等系列問題。
這個寒假,在浙江省張作仁名師工作室倡行的"春節51科研力量共讀一本書"活動中,我遇見了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通過對本書的整體瀏覽,了解到本書的基本邏輯是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并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整本書自成系統,條理清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既有詳盡的論述,又有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便于讀者理解作者,是一線教師必看的好書。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維照進工作、學習、生活。本次閱讀,我們采用拆書方式進行深度研讀,即各學員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確定重點研讀章節并作線上線下分享交流。我重點研讀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義化策略。
本章節組織闡述的邏輯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從概念的意蘊和具體策略兩大章節展開,其中意蘊從有意義學習的淵源和意義化教學的理論依據展開闡述。具體策略從意義化教學案例和意義化教學改革的案例展開闡述。意義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從學習論的角度理解,又可以從人生哲學的角度理解。從學習論的角度來說,有意義學習是奧蘇泊爾最為倡導的,他認為學習就是通過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理解,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有情感的陶冶、價值的形成、思想的啟蒙、道德的養成,從這個角度上說,教學也是和學生精神上相遇的過程。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基于此,羅杰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基于意義化策略的課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層面的,是對人的價值的足夠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種課堂:道德課堂、生命課堂、幸福課堂。這些課堂立足生命的終極意義,實現了從知識教學到精神意義層面教學的提升與飛躍。
教學的最終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有句常被引用的話:學校教育給你的知識忘掉后,剩下的東西就叫素質。那么剩下的東西究竟是指什么?
縱觀本書論述,我們不難發現答案,核心是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是知識更為隱性,更為重要的內在東西,是影響一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這也是意義化策略重點闡明的價值所在。
愛因斯坦說,教育所提供的東西,應當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去完成。禮物,字典上解釋,禮物是在社會交往中,是送禮者向受禮者傳遞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種載體。由此聯想,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不也正是倡行一種師生建構性的交往,那么,作為學科教師(送禮者)如果能研究如何為受禮者(學生)傳遞信息(本學科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情感、意愿(本學科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的思維方式來關照自己的課堂,那么,無論是課程內容確定、活動方式選擇以及教育教學時空的拓展等,都將發生質的變化。也只要這樣的課堂交往過程,我們才可以說也將知識及其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的生命得以涵養、心靈得以凈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啟發、價值得以形成的過程。
教育不能填滿學生生活的空間,要留有閑暇。蕩起核心素養的新槳來,實現知識對學生個體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指導功能,助力學生成為自主發展的自由人。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5
2014年3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并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成為研制學業質量標準、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的這本書時,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讀起來。什么是核心素養?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為什么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形成的機制和路徑是什么?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統回應。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區別及聯系,明晰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余教授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那么學科核心素養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科核心素養不可能憑空形成,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載體,而學科活動則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素養只有在需要素養的活動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教師擁有什么,才能夠給予學生什么。教師只擁有知識,就只能給學生知識。唯有智慧啟迪智慧,唯有素養才能培育素養。學科老師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條件,要從知識教學走向素養教學,教師必須從知識型教師轉變成素養型教師。這樣,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就要重建,余教授認為:觀念是行動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首先必須確立以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觀念。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是就教學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老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基于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是就教學內容而言,課程意識本質上就是課程觀,教師的課程意識就是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看法、觀點和態度。課程觀決定教學觀,教師怎么理解課程會從根本上決定怎么理解教學。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就教學論教學,就教學談教學,而一定要有課程的高度、課程的視野,即課程的意識,否則,教學就會陷入就事論事的弊病。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講,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科表層”(現象),而應進入“學科深層”(本質)。惟其如此,學科教學才能有效地促成學科素養的形成。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是就教學主體而言。學是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教學的中心、重心在學而不在教,教學應該圍繞學來組織、設計、展開。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素養的必然要求。我收獲最大并認為最有價值的是本書提出了核心素養背景下,六項基本策略一一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際的路徑和方法。有了正確的教學觀念,還得進一步把觀念轉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而是復雜的多向關系。可以說,任何一項好的策略都同時體現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條好的理念也同時需要多項策略去落實。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而且還有待于我們去實踐和研究。借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養。我將不斷學習新理念,并付諸于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6
一、優化策略,加強體育道德
書中提到:“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體育品德包括體育道德、體育精神和體育品格。體育道德要培養學生遵守規則、誠信自立、公平正義;體育精神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參與運動,培養自尊自信、意志頑強、超越自我、勇于進取的精神;體育品格包括培養學生文明禮貌、相互尊重、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勝負觀等,這些是體育學科獨有的育人要素.問題在于如何讓孩子們理解與感受,并內化于心,表現于身。
以低年級的課堂為例,針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教師以親切、富有童趣的課前導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以游戲活動的方式增強孩子們守規則意識,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強孩子們的團隊意識和競爭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成功體驗,從小樹立正確的勝負觀,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這樣的課堂不僅有趣,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技能,獲得自豪感,也能讓孩子在體育活動中獲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師一味講解技術動作,學生枯燥反復練習的課堂,教學為主會更高效、更實用,也更讓學生獲益,同時道德滲透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二、善用競賽,提升體育精神
體育不是一門只關于運動技能的'課程,它還涉及心理健康、體育精神、體育人文等。體育課堂,特別是體育競賽往往有很強的競爭性與挑戰性,有輸有贏,有強有弱,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敢于挑戰,在面對失敗時從容面對。在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的體育精神。教師應該及時總結引導提升,讓學生在學習體育技能的同時提煉自身所表現的體育精神。并結合優秀人物如:中國女排不畏困難、敢打敢拼,不斷進取,取得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的拼搏精神;中國奧運代表團從零到有,直至巔峰,失敗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跡等,提煉“為國爭光”“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等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煉過程中錘煉屬于自己的體育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揮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
三、關注互動,培養體育品格
課堂教學實施中有兩種互動方式: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兩種互動貫穿整個課堂。在大部分的課堂中教師一般會較多關注師生互動,以此來讓教學內容順利、有效的實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數能關注到生生互動的內容。而生生互動中又能直觀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如:學生之間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沒有在活動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能不能協調、溝通各自的想法聯合力量為達到目標而相互作用;互動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學生在分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師有目的的指引下,學生以學習運動技能為核心相互交流探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體會運動樂趣與學習的意義。
以球類課堂為例,在技能學習掌握后進行的小組比賽中,學生通過對自身水平的認知結合自身技術特點分配場上的位置,比賽中團隊合作、相互激勵,在賽后及時總結分析,這些互動都有利于核心素養的發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動都是正面的,也會出現爭論、指責、批評等負面情緒的宣泄。教師要第一時間疏導,這也是學生情緒控制核心素養發展的良機,教師要抓住“課堂生成”的“關鍵點”及時進行體育品格的培養。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7
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以前常說知識無價,任何知識都是有用的我們應該如饑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過本章后我對知識的價值產生了全新的認識。
在學科本質一節中作者將物理知識比喻做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根深蒂固,枝葉,枝干,樹干,樹根以及水分和養料構成了大樹的全部。作為一棵樹每一部分都重要,作為一個學科構成這五部分的每一版塊也同樣重要,但這之中還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階段,正是對物理這門學科產生全新認知的起步階段,相比較循序漸進的構建知識,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觀念應該是這個學段的重點。
文中將物理觀念比喻做樹根,這很貼切,物理觀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續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結。它為枝干樹葉的生成扎下基礎,它能源源不斷的吸收物理精神的養分進而長出枝繁葉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識。
那么該怎么養成物理觀念?我覺得從一開始接觸學科時就有意識地從細節加以培養是最有效的手段。比如,物理計算區別于數學計算,計算過程中數字也要帶單位。比如每個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號,堅決杜絕用XY簡單替代。這是從習慣入手潛移默化形成屬于本學科的特有觀念。但這還不夠,還應該養成用物理的觀念去看待世界。比如別人看月食只當天文奇觀,而我們應該讓學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別人看到一只小鳥飛過,我們的學生應該在心里加上相對于地面小鳥是運動的。
這些細節構成了物理觀念的相關要素,有意無意的'培養使物理之樹的樹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斷吸取養料,最終使學科之樹茁壯成長。
碎片化學習的弊端
這幾年我基本看不進去書。不同于少年時代的如饑似渴挑燈夜讀,現在看見長一點的段落都沒有耐心看完。我以為是年齡和家務的瑣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學習了“學科結構”這一塊我才找到了問題的本源。
由于電腦和手機的介入,我們生活在知識碎片的時代,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知識大爆炸,同樣也是知識粉碎機。百度,詞條等工具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寫論文不需要鉆研長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識點,上網檢索,省時省力。
可是,這些拿來主義的被我們用到蹩腳論文里的碎片知識我們真的消化吸收了嗎?沒有!學科知識應該形成經緯交織融會貫通的網絡,形成由點、線、面筑成的立體式的整體知識結構網絡。而知識碎片對這個網絡的建成全無用處。
那些檢索來的學科知識用完了就丟到腦后,下次用到只能再次檢索,在個人成長中沒能留下一點痕跡,而長期接受碎片化信息會讓人對閱讀尤其是紙書的閱讀喪失興趣。
自媒體文字的風格是語句短,段落短,它要在最短的時間把它想灌輸的東西灌輸給你,僅此而已。而我們學習研究應該立足書本,立足文獻,立足深奧的艱澀的難啃的大部頭專業書上。可是,碎片化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養成的惰性已經讓我們很難靜心讀書了。
即便強迫自己,也常常是浮光掠影,看幾行忍不住拿起手機刷刷微信,在看幾行忍不住打開電視看上幾眼。碎片化時代,粉碎了知識,也粉碎了我們的耐心。如今我和孩子看同一本書,她比我更專注也更快讀完,這還得力于她目前接受的都是學校體系化教育,尚未嘗到知識碎片的“甜頭”也沒因此走上飲鴆止渴的邪路。
核心素養命題改革的立意就在于:要從關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學科知識技能的習得,到關注復雜,不確定性的學科問題的解決。而放下手機拿起教育教學理論著作是教師應該邁出的第一步。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筆記06-22
《核心素養導向的上課》心得體會06-02
《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08-08
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心得體會05-22
學生核心素養教育心得06-06
核心素養提升培訓心得05-09
學生核心素養培訓心得05-30
關于核心素養培訓學習總結07-16
英語核心素養培訓學習總結06-29
新課標讓核心素養落地心得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