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調研報告
提供一篇調研報告范文,作為參考!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鄉村旅游成為了一種大規模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是現代旅游業的一項新亮點,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國發展起來。我國鄉村旅游業起步比較晚,大約是在20世紀50年代,是適應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東省石家莊村率先開展了鄉村旅游活動。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勢頭十分強烈,現代的鄉村旅游首先在經濟發達的省份和大城市展開。
鄉村旅游的發展初期是屬于自發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雙休日到附近的農村旅行,以一日游為主,旅游方式簡單,主要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強。鄉村旅游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現在進入了自覺階段。
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一)國際鄉村旅游發展形式
1.休閑、觀光、度假旅游。歐美發達國家的旅游者喜歡到鄉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風景優美、遠離喧囂城市的農村甚至是比較偏僻的地方,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修養身心,體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許多旅游者住在當地農民的家里,和他們一起生活,吃著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農場里勞動。例如在美國西部的許多農場,都有為那些來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設施,這些旅游者還可以和農場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農產品。在勞動中,他們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增加感性認識。
2.鄉村民俗文化旅游。這種模式下的鄉村旅游主要是將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使游人在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同時還體味著幾千年歷史積累下來的民族文化。參與這種旅游的消費者群體的文化水平比較高,他們來到鄉村主要是體驗和欣賞傳統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在工業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沒。來到鄉村的旅游者是要以發現的眼光去尋覓傳統的文化和古老的習俗。比如鄉村的民居、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流傳著的鄉村戲曲、武術、雜耍等。對于這些旅游者來講,到鄉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是獲取高層次生活的需要。鄉村旅游成為一種更高檔次的旅游方式。國際上開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鄉村旅游模式,即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范式。
3.農業旅游。“農業+旅游”式的鄉村旅游現在正成為許多地方和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又一個模式。以旅游帶動農業,以旅游促進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生產和旅游活動結合起來,使農業和旅游業的相互促進,既能夠增加旅游業收入又帶動農業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據預測,歐洲每年旅游總收入中農業旅游收入占5%~10%。僅法國鄉村旅游每年可給農民帶來700億法郎的收益,相當于法國全國旅游業收入的1/4。
4.生態鄉村旅游。把生態旅游和農業旅游相結合,建立生態農業園,用高科技手段來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的種植與管理。旅游活動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旅游者通過在農業園內生活,參與農業園的勞動。并且可以通過購買或者租賃的形式在農業園內選擇一塊土地,自己種植一些農作物。有的國家的生態農業園非常大,形成一個聯合體,鄉村旅游活動都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進行生態農業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波蘭。波蘭的生態農業旅游區的面積超過了4000公頃。
(二)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最初是一種自發型的,沒有具體的模式和組織運做,是在探索中不斷發展。最初的鄉村旅游者主要是國際游客,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傳統的旅游熱點,而是到一些比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開發的地方去旅游而且樂此不疲。他們喜歡到中國的內陸和邊遠地區,尤其是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無法體會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習俗,而在上述地方卻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隨著到鄉村旅游的人數越來越多,“鄉村旅游”這個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并且逐漸形成了幾個大的鄉村旅游熱點地區。例如江蘇的周莊、同里、烏鎮等以江南的小鎮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鄉生活方式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皖南黟縣的南屏、歙縣的鄭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湯口等村落生產紙、筆、墨等工藝品,以傳統的制作手藝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幾個地方的鄉村旅游搞得紅紅火火以外,還有許多頗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地尚未開發,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些尚未開發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國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邊窮的地方,那些地方農業經濟不發達、工業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為外界所知。但是當地的風景卻十分優美,并且得以保存了眾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古樸濃郁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旅游業的后發優勢。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以鄉村旅游帶動扶貧工作,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模式。以貴州省為例,貴州省大約有8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經濟水平比較低。貴州省少數民族眾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貴州省提出“以旅游促進對外開放和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創造出四個主要旅游扶貧模式:一是景區帶動,如黃果樹景區就帶動四周村寨的農民脫貧致富。二是發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鎮山村等,旅游成了這些村寨經濟發展的支柱。三是企業加農戶生產旅游產品。如臺江民族刺繡廠,帶動千家萬戶在搞民族刺繡蠟染。四是把旅游當作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如荔波、施秉,縣域經濟的發展靠旅游。據不完全統計,到底,貴州農村有53.2萬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擺
脫了貧困。
鄉村旅游從發展層次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基礎層次
以觀光度假休閑為主,吸引物主要是鄉村幽靜的環境、秀麗的景色、淳樸的民風和較為緩慢的生活節奏。鄉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體驗鄉村勞作、了解風土民俗、領略田園風光和回歸自然的最佳方式。這種以觀光度假為目的的國外游客大多數是來自經濟發達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較高。因此基礎層次的鄉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穩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較高。根據法國的統計數據表明,有70%游客采取鄉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過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是以觀光為主。參加鄉村旅游的國內游客,絕大多數是為換個環境來度過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農村旅游,出游的時間也都比較短,一般是利用雙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兩天的時間。
(二)提高層次
注重鄉村旅游的內容和文化內涵。鄉村旅游內容要廣泛而富有特色。在國內客源市場上,許多游客對于農業生產活動很有興趣。“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和采摘各種農產品的旅游很受歡迎。
除了以在農田里耕種、采集等方式讓游客來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之外,傳統的制作工藝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吸引物加以發揚。天津楊柳青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濰坊的風箏、手工造紙以及各種刺繡、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亞葡萄酒業生產制作就成為澳大利亞文化的重要組成,澳大利亞葡萄酒業已成為重要的鄉村產業。并且由此產生了澳大利亞葡萄酒業旅游。
在提高鄉村旅游層次的另外一個吸引物就是鄉村所保留下來的珍貴的傳統文化、風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氣派的鄉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鎮村古塔,村邊的土地廟等等,是鄉村在歷史發展中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鄉村居民生活。還有一些民俗活動也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一些鄉村風俗習慣像我國各地的鑼鼓戲、舞獅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引力點。
(三)可持續發展層次
鄉村旅游發展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世界保護聯盟(iucn)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在不損耗或破壞資源的情況下所允許的開發過程。這些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還包括社會資源和人文資源。鄉村旅游的發展有的是依托美麗的自然風景,有的是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和珍貴的傳統文化,有的是以生態農業園區來開展旅游活動。農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帶”,因此才能夠保持一些原生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但是這些也相對脆弱,而開發旅游,會不會給相對落后的農村帶來沖擊,從而導致農村生活模式發生巨大變化,農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導致一些傳統文化的解體?在貴州省早期開發的一些鄉村旅游地就曾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為了方便游客住宿,在青石寨外圍建立起洋樓,往日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耳邊到處可以聽見山歌對唱。如今卻是卡拉ok在播放流行歌曲。那些淳樸的少數民族不在安于現狀,外出打工,剩下老弱婦孺……。長此下去,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就喪失了,鄉村旅游必定會走向衰退。因此,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不破壞資源,尤其是社會文化資源。不破壞少數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如何在開發旅游的同時,又能夠有效的保護珍貴的文化?這就要求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走新的路子,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提高鄉村旅游質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亂開發,亂建設。要有統一的規劃,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的引導和指揮下,鄉村旅游地的群眾積極參與旅游中來,并且要引進市場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運作,實現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調動農民開發旅游的積極性,又加強管理,避免出現一窩蜂亂開發搞亂市場最后嚇跑游客的現象。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各地農村風俗各異,鄉村旅游在我國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因此,當前在鄉村旅游熱潮中,應該緊緊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精心準備,及時推出精品鄉村旅游線路,打造鄉村精品旅游地,重點是神奇的自然景觀、燦爛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麗的地方。在市場上尤其是國際旅游市場打造“中國—鄉村旅游勝地”的形象,使我國的旅游業發展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旅游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4-11
鄉鎮鄉村旅游調研報告2篇02-22
鄉村振興發展調研報告(精選6篇)02-25
鄉村建設調研報告12-06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07-21
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05-06
鄉村振興戰略調研報告04-30
關于鄉村振興發展的調研報告(通用5篇)02-26
文化旅游產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7
商務發展調研報告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