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范文(通用8篇)
在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范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1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現狀,我在假期通過網上調查與農村教育有關的情況,發現有許多問題將是農村教育危機。
一、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問題
自幾年前我國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問題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氣。但是透過表面的“達標”我們會發現,農村的教育狀況并沒有“登上一個新的臺階”。相反,在并沒有根除導致問題的根源而又遇農村稅費改革等新的制度環境時,它變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義相對于一些所居住的區域遠沒有普及,也就意味著每年有數百萬少年兒童作為共和國公民難以充分享受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1%來看,由于學齡兒童的基數過于龐大,沒有入學的0.9%的兒童數量實際上超過了110萬人,這龐大的人群的絕大多數當然是在農村,他們將成為未來的新文盲。
各地政府在這種“普及”的壓力型體制下“沖刺”的結果,一些縣鄉政府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使用了一經典式的法寶。而不擇手段結果是導致了許多后遺癥,比和許多鄉鎮所背負的沉重的“教育債務”此外還包括入學率的下降和大學率的反彈,在中西部初中生輟學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問題,經過調查表明,農村貧困生的大學率高于城市,農村教育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的比例高。
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后到XX年實現“基本普及”之前XX年間,還是有很多兒童未上小學,小學階段失學,小學畢業后未能升學及初中階段失學的人,這么多人的顯然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因此有青少年犯罪,是因為處在低文化層,這些事實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們的深刻反思,同時也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骨的鏡子。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問題多多
(一)教師分布不合理
鄉鎮中小學教師調整權力在鄉鎮,造成鄉鎮之間教師分布不合理,而及分化嚴重,村小學條件差的學校教師緊缺,在職教師千方百計要求調出,城鎮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小學又人滿為患。全區還有上百計劃外教師即無法保證質量,又加重鄉、村及村民負擔。另一種現象是城鎮中小學教師嚴重超編。
教師減損嚴重,補充困難
因為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師都往其他方面去發展,因而教師從而減少而現在教師工資縣區統一發放,縣區財力有限,保現在教師工資尚有很大困難,更無力負擔新增教師工資,這兩年正值初中、高中學齡入學高峰,教師嚴重缺,而區域財政力支付缺口教師工資。現在情況是一方面初中教師緊缺,另一方面師范大中專畢業生無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二)教育教學設施落后
很多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設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很多課程都因為設施而減少上課,更別提教育現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暢,一些邊遠農村小學幾乎沒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動,這些都使得農村教師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墨守成規,安于現狀,工作無法創新。
(三)農村教育待遇偏低
農村教師在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教書育人,享受的卻是比城市教師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學校好于鄉鎮教師及不公平,教師的工資、醫療、保險、養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資源分布不公平
在調查中,可以看到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城市教育資源總是被政府滿足而農村教育資源是那么的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農村的活動設備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則是多種多樣,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使農村少年兒童處在教育資源非常短缺的環境中,而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嚴重阻礙農村少年的發展而且使農村青年就業更難。
四、解決問題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社會多方籌措經費,保證農村教育投入是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根源保證,這項工作做不好,農村教育將很難有重大進展。
(二)加大政府的統籌力度,成立專門的農村教育管理的部門,對農村教育的各項問題進行通盤考慮,有利于農村教育的各項事業的發展,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三)使開設部分農村職業教育的課程
長期以來農村教育結構單一,缺乏農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群眾生活脫節,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結束來反,回鄉從事農業的年輕農民沒一技之長難以為農村的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做貢獻。
(四)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職業教育,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開展農村人力培訓,開發相關課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加資金投入任重而道遠。
(五)積極推進農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學院要統一招生標準,嚴格以能力與考分作為選擇高校新生的依據,完善獎貸體系,提高補助標準,確保農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貧困無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學,此外,黨和政府要創造條件積極發展農村高等教育。
五、社會實踐調查的意義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之后,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激發自己的學習激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樣困難和挫折,鍛煉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后工作做準備,參加假期的鄉村支教活動,把我們學習書本的知識投身于實踐中。
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調查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群眾的接觸,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而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它萌發了我們責任意識,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實踐中去,才能迸發出熾熱的社會責任感來,才能為社會做貢獻。
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2
一、基本概況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世界各個國家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不同歷史階段的共同話題之一,在現代文明社會和知識經濟的語境中,教育更成為了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得以繁榮昌盛、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證。而農村教育作為建設新農村的奠基性工程,肩負著科教興農、提高農村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培養新型農民、縮小社會差距、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歷史使命。如何讓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視野中,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來重新審視農村教育,認識農村教育,發展農村教育,以充分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是當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我利用暑假的時間對農村進行社會實踐,了解目前農村教育現狀。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3日至25日
地點:廣西省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不倚村
二、調研經過及內容
廣西省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不倚小學位于六堡鎮西北部,距離鎮中心15公里,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創建于1934年,建國后該為現名。學校建筑面積908平方米,內設有圖書館、閱覽室、遠教室等,各室配備均達三級標準。學校現有學生169名,開設了7個教學班,全校教師9人。學校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是一所集花園、學園于一體的村級小學。雖然不倚小學現在各種的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調查中還是發現存在著幾個問題:
(1)學校規模小,硬件設施落后
盡管目前不倚小學在教學樓和設施配置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小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農村教育經費是很有限的,在很多大的方面的很多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現在小學還沒有微機室、多媒體教師,有的一臺電腦還是人捐獻的,基本都是老師有時候用一下,學生基本沒有接觸到有關電腦方面的知識,圖書館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學校的籃球場很是泥地,下過雨之后要天晴幾天才能用,而且很多設施僅僅是擺設,壞了也經常是由于缺乏資金維修或者是去買新的。
(2)農村教師隊伍問題突出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我國農村師資隊伍的建設潛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的表現出來。從這次的調查中得知,現在不倚小學的教師隊伍存在著幾個問題:
第一、雖然最近幾年教師的工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倚小學的教師的工資待遇還是比較偏低,一般說來,農村高級教師每個月工資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師只有600多元,民辦的代課老師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辦老師只有500多元。社會經濟地位不高。
第二、教師的繼續教育質量有待提高。現在不倚小學的很多教師的學歷都是中專的水平,但是現在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中師已不多,師專正在減少,演變為師院,綜合性大學也紛紛加入教師教育的行列,一個開放性的教師教育體制正在形成。由于現在小學的學歷水平比較低,很難跟得上現在的教育觀念,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教師的繼續教育的質量。
第三、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工作負擔重。在不倚小學中,年齡偏大的教師較多,這些教師的經驗豐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學質量存在很大問題。由于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教育教學能力不強。很多教師依然是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的傳統方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的“學法”仍是“聽、寫、讀、背、考”的五個階段形式。這種原始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適應當代教學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師生負擔,消耗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取得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同時,村里的家長為生活所迫紛紛外出打工,使農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嚴重。把本應由家庭、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全部推給了教師和學校,要求教師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這些學生更多關心和照顧,這無疑加重了教師的負擔。
(3)素質教育難以實行,課程改革舉步維艱
農村教育,一直籠罩在應試教育的陰影里。受大的環境制約和影響,教師們都把學生考高分作為自己的唯一目標,學校也用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依據。音樂體育美術英語等課程雖然開設,但實則難以得到保證,學生的身心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知識面狹窄,觀念滯后。
(4)讀書無用論回潮導致輟學率反彈
雖然我國宣布在20xx年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是,通過這次的調查,我知道了學生失學的現象還是常有發生,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貧困,少部分是家長不重視教育,特別在打工浪潮涌動的今天學生輟學打工的現象較多。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在大學生就業整體不樂觀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負著很大債務學習的農村孩子,一旦畢業無法就業,相對而言對于他們較高的教育風險投資就得不到回報,而農村義務教育才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暢,即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出口有限和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了知識在農村基本沒有什么用處,使得農村“讀書無用論”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人小學都沒有畢業。在調查中,當提到孩子應該多讀書考大學學文化時,有的村民說:“讀書有什么用,花錢又多,將來也不分配工作,還不如在家種地放牛,或者出去打工,早點賺錢呢。”這是大部分村民思想的突出表現,村民之所以有這種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讀書無用,同時他們對現代的就業制度也不了解,認為大學不包分配工作,上大學沒有用,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即使幾年大學后仍舊找不到工作。懷有這種思想的村民在教育子女時,就會灌輸這種思想于那些不懂事的孩子頭腦之中,使那些孩子對讀書失去興趣,讀完小學或者中學之后就輟學回家了。也有很多村民是非常看重讀書的,希望子女成才,能出人頭地。他們教育子女要好好學習。可由于農村經濟條件有限,他們的收入低,讓很多村民深感供養一個初中生就有一定的困難,并且現在的家庭不止只有一個孩子,所以造成了許多的村民無力供養,導致了一些孩子不得不輟學。供一個初中生就感到吃力了,更何況供一個大學生呢!農村的經濟條件使許多孩子無法圓了他們的大學夢。改變農村的經濟現狀尚有一定困難,但讀書費用是否能降低到農民的平均經濟水平所能承擔的范圍之內,這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三、發展農村教育,改善農村教育現狀
發展農村教育,辦好農村學校,是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切身利益;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條件最差的學校教育的現狀,加強和牢固基礎教育鏈條上的薄弱環節,使農村教學走出困境,為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
(1)改善農村辦學條件
教育與經濟師密不可分的,貧困地區的經濟得不到發展,教育也不可能得到發展。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想方設法突破教育經費極度短缺這個教育瓶頸,改善農村教學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必需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并且政策盡可能向農村地區傾斜,向薄弱、偏遠的農村中小學地區傾斜。沒有相應的教育條件、教學儀器、圖書資料乃至校舍,提高教學質量只能是一句空話。中央及省級財政可依據各鄉村學校的學生數將鄉村教育的經費的經費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劃撥給鄉的九年一貫制的鄉村學校,這樣可避免教育經費在多個中間環節的截留現象,又可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時,要注重改造農村學校的危房,購置必需的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村辦小學的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
(2)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決定了一個國家教育質量的高低,建立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我國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和實施的當務之急。
第一、保障和提高農村教師待遇。這是穩定農村教師隊伍的關鍵。提高鄉村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保證村小學師資隊伍穩定和擴沖。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知識分子的政策,想方設法改善農村教師的工資條件和生活待遇。加強對教師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實行教師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實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目標,優化教師資源配置。
第二、提高教師繼續教育的質量。充分發揮進修學校和培訓基地的短期集中培訓引導功能,完善教師知識結構,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通過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第三、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發展農村孩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造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由于所處生活環境和學校條件的限制,農村的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關心、激勵和幫助。盡可能對每個學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對他們的教育應以鼓勵為主,使老師的鼓勵變為孩子學習的監督和動力。
(3)更新教育觀念,開展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并自發地抵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保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課時,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質教育管理水平。
四、收獲和感悟
這次的社會實踐使我受益匪淺,看到了農村教育發展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同時,也了解到了農村教育的現狀。農村義務教育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而農村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視農村小學教育,改善農村教育現狀,是農村義務教育能否順利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加強農村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路漫漫其修遠兮”,農村教育需要國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視和不斷的探索。
這次實踐也讓我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們群眾的廣泛接觸、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社會實踐中,也使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
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3
一、引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所必須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新中國成立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相繼作出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規,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自從提出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新農村”的口號后,國家就在農村這一塊實行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努力促進農村的和諧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探索更好的道路,貢獻自我的力量是我們的職責。
三農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廣大地區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在農村普及就能義務教育,關系到廣大農村中小學健康成長的基礎,關系到億萬農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整個農業,農村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應當說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可是,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還面臨著很多的困難。
毋庸諱言,作為實現"兩基"目標"重中之重"的農村教育是不容樂觀。很多典型調查證明,農村學生的實際輟學率比上述國家統計數字高得多。這種狀況與《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規定的到xx年全國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標準,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的輟學率、完成率,分別控制在1%和3%左右,尚有必須差距。此外,一些交通不便、書籍報刊難以到達的邊遠山區,小學、初中甚至高中生因為無書報閱讀,逐漸又變為新的文盲或半文盲。
科教興國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基礎是教育。任何一個取消絕對平均主義政策的社會,人口素質的差異都將直接導致效率的差異,進而導致收入結果的差異。
為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法》在大塘鎮的貫徹實施,為了更好的了解韶關市大塘鎮農村義務教育情景,作為在校的大學生我們進取響應校團委組織的20xx年大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促進農村兩個禮貌建設的發展。今年暑假根據學院安排與大塘鎮政府的協助下,基于對家鄉的熱愛,懷著期望家鄉辛勤勞作的人們過上完美生活的愿望,于20xx年7月份對我市大塘鎮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情景進行為期三天的專題調研。我們期望以次促進家鄉的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推動家鄉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二、項目設計與運作
⒈項目組成人員
區順鉆、陳熙慧、劉杏梅、李濤
⒉調查方式
我們選擇了問卷式與訪談式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問卷式調查用于收集標準化的定量資料,訪談式調查用于收集非標準化的無結構的定性資料,兩種方式相互補充,相互驗證,以克服單一方法的局限性,使我們的調查活動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得以體現。
⑴問卷式調查
調查問卷共發放30份
問卷調查中問卷設計是最為重要的工作環節。我們將問卷資料按這樣的順序排列:被調查者家庭和個人基本情景,被調查者所在學校基本情景,被調查者學習心理及學習行為。
⑵訪談式調查
問卷式調查法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對統計數字的量化分析,保證了它的廣泛性、客觀性,但也有所局限。例如,有些被調查者很有想法、有觀點,在調查問卷中難以體現出來,而這些想法、觀點對于我們的分析具有重要價值;有的調查資料很難經過問卷得到答案,異常是有關心理動機、認知度、價值觀等深層次的資料,機械的問卷形式和簡單概括的選項回答的問題,限制了我們得到豐富的、個性化的信息,彌補單線用問卷式調查的不足。以往的調查員經過寫調查員手記將一些認為有價值的談話記錄下來。本次調查我們采用訪談法,正式想經過這種應對面的交談的方式,配合調查問卷,力爭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探詢武漢市黃陂區部分鄉村義務教育現狀。
在訪談人群選擇上,我們以教育主體中心,主要對學校教師進行了訪談。
3、調查地點
本次調查活動是在韶關市大塘針的大塘中學展開的。為了進一步獲得真實數據,我們還派組員前往韶關市馬壩鎮教育局了解學校情景。
三、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景報告
1、基本情景
大塘中學現有理解義務教育在校生xx人,住宿生800人,教師80人,其中80%以上大專學歷,10多名本科學歷。xx年,全鎮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9.7%。近年來,縣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工作,認真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在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推進城鄉均衡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素質教育水平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縣政府進取貫徹教育方針,更新教育理念,實施素質教育。一是加強和改善學校的德育工作,圍繞愛國主義、誠信教育等主題,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組織開展各種興趣小組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本事、創新本事和實踐本事。三是改革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和考試招生制度,進取探索公開公正公平的學業考試、推薦選拔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使素質教育的導向地位更為突顯。
(二)加強師資建設,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明顯提高。教育發展,教師為本。近年來,縣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改革教師調配制度。對畢業生分配、教師進城等實行按需考錄,把好教師進口關。二是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經過實施“青藍工程”、“名師名校長工程”和“教師素質提升工程”,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三是加強教師職業培訓,隨著教材的改革,政府部門也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上崗,使教師適應教材與社會形式的發展。
(三)學生學習環境有所提高,學校近幾年新建宿舍、實驗樓與綜合樓,這都使學生的學習環境有所改善,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政策給他們帶來的一系列好處。
(四)社會、政府、學校都給予學生莫大的幫忙,在學校內設立助學金,幫忙貧困生完成學業,對于輟學的學生,教師也會其家長行進勸解,作思想工作。使學校切實落實學生們的義務教育。
2、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塘中學義務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離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面臨著許多困難,存在著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近年來,各級政府致力于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趨勢日益明朗,但差距依舊較大。一是教學設施不均衡。城鄉學校在硬件設施建設、現代教學設備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二是師資配備不均衡。名師名校長多集中在城區學校,農村學校比較缺乏。三是生源配置不均衡。城區學校班額過大,“消化不了”,而農村學校班額偏小,部分村小還存在“復式教學”現象。
(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仍然較低。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力度,但教育經費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依舊突出。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如學校生物園,只能供學生觀看而沒太大實質用途,操場過于簡陋,在黃土平地上用簡單的用粉筆勾出跑道,等等。二是現代教學設備嚴重缺乏。三是公用經費和培訓經費緊張。部分農村中小學辦學規模小,學生數少,生均公用經費難以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由于教師培訓經費沒有列入財政預算,學校普遍缺乏教師培訓經費。
(三)學校周邊環境仍然存在隱患。據了解,在大塘中學附近有一間生產碳酸鈣的廠,在工廠開工時時常會產生些粉末狀的顆粒,這對學生與教師的健康都造成必須的危險。
四、幾點提議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為了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法》的貫徹實施,不斷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特提出如下提議:
(一)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法》宣傳力度,依法推進義務教育工作。縣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力度,各級干部不僅僅要學法知法,還要學深學透,充分把握義務教育的強制性、公益性、公平性等特點,用法律規范辦學行為,自覺履行工作職責,進一步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職責和依法治教意識,真正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構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義務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所以縣政府要切實負起管理職責。根據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精神,一要進取包裝項目爭取省撥資金,進取爭取省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確保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到達市定基本標準(小學、初中分別不低于500元和800元),滿足教育教學基本需要;縣政府用于實施義務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加比例。二要加大現代化教學設備投入力度。要從過去重點保障硬件設施建設轉入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投入上來,不斷加強學校信息化和教學現代化建設。四要適當向農村傾斜經費。縣政府編制預算,應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應當高于普通學校。
(三)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本質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縣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一要重視義務教育發展規劃編制,合理布局校網,確保教育設施建設與居住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二要提高鄉鎮學校辦學水平,經過政策傾斜、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等措施,加快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努力使每個鄉鎮都有一所貼合當地實際的示范性學校。三要關注弱勢群體受教育問題。縣政府要研究解決民工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問題,進一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環境;要按有關文件精神解決特教學生護理費問題;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寄宿的各項管理制度,妥善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問題。四要成立教育督導機構,對義務教育工作執行法律法規情景、教育教學質量以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等進行督導,督導報告要向社會公布。
(四)進一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義務教育法》規定,縣政府應當加強教師培養工作,采取措施發展教師教育,制定教師培訓規劃,積極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
(五)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素質教育水平。推進素質教育是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關鍵和必然要求。縣政府要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為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要督促教育主管部門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探索教育規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為重點,努力構筑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機制和平臺,提升素質教育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五、回首實踐效果,細心體會收獲
雖然這次調研時間短暫,但我們認真落實學校關于社會實踐的要求和規定,努力開展各項工作。為每次準備要進行的活動就進行計劃。此次時間給我們帶來的很大的影響,它使我們走出學校,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到社會的大課堂上去經受風雨,見識世面,增長才干,以實際行動去實踐。社會實踐雖然比較辛苦,是慶幸還是依戀回想起來,才發覺,原先乏味中充滿著期望,苦澀中流露出甘甜。學校里學生們純真、可愛的笑臉給我們留下了完美的回憶。
經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我們鍛煉了自我的本事,在實踐中成長;另一方面,我們服務當地百姓,造福當地人民;更重要的是我們獲得了在課本里與學校內學不到的知識。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表現出了經驗不足,認識問題不夠全面等問題,使我們回到學校后更加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不斷深入到實踐中,檢驗自我的知識,鍛煉自我的本事,為今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將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中,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以我們所擁有的理論知識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紀大學生開拓創新、不斷進取的風采。這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將牢記在我們的腦海里,它讓我們理解了很多有關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4
按照《關于開展xx活動的通知》,我采取個別走訪、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細致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景報告如下:
一、農村各小學課程開設齊全,執行從簡。
各學校雖然都能按照國際教育部及省、市、區級要求開齊,開足科目,可是能夠真正貫徹落實的除語數英以外的課程微乎其微。體育、音樂、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班會等等,很多課程既缺乏專職的教師也沒有專門的教室,沒有落到實處的必要條件。如信息技術,各學校微機室的電腦早已廢棄、淘汰,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微機室,怎樣將信息技術課上好科學課,雖然有些學校實驗室的設備異常齊全,可是根本沒有能夠領著孩子們去做實驗的教師,每一次科學課都在教室進行,在這樣的教育中,孩子們的科學素養能夠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樂、美術既無專職教師也無獨立的教室,樂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會被長期束之高閣。
二、學校道德教育虛浮,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輕視道德教育。
各學校的德育時間僅停留在周一升旗儀式、思想品德課及班會課中,還常常要除去被代課教師占用的課時,并且即使是上課,也僅停留在說教、灌輸層面。沒有學生自我的活動,沒有道德教育的陣地,沒有保證活動開展的必要措施。學校、班級幾乎不組織德育活動,更談不上持課內外結合,形式要靈活多樣。這種缺乏體驗,閉門造車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點并校,安全隱患增多。
學生上放學路途遙遠,學校沒有校車,很多小學生因無人接送,自我騎自行車上學;更有甚者,路上攔車上學;還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負責接送,這部分人群的安全問題不容小覷。
另外,上放學期間道路擁堵,汽車、電動車、自行車,老人、年輕人、小學生瞬間擠滿街道,同樣存在安全隱患。
四、留守子女問題突出。
農村各小學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家長們紛紛出外打工,將孩子留給家中老人照顧。因為觀念和意識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愛心理,另一方面只關注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對于孩子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培養著實有限。留守兒童在校打架、上網、違反紀律、不完成作業現象極為普遍。
五、校長素質堪憂。
校長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長沒有自我的辦學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無目的。如此辦學,貽誤子孫后代。
六、教師工作缺乏活力。
這是長久以來的痼疾因為地理位置的關系,農村學校條件艱苦,待遇缺乏優勢,要求不斷提高。長久以來,到相橋的教師有條件的選擇機會進城,沒條件的尋找機會進城,留下來的教師工作進取性不高。
七、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育人網絡的構成僅限于最多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學校教育脫離時代,脫離社會,閉門造車。
綜上所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社會、家庭、學校、教師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橋教育將不僅僅僅輸在文化課上,學生的道德品質、創新本事、動手及社會實踐本事的缺憾也會日益增多,如不及時改良現狀,相橋將有更多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5
一、調查內容及目的
伴隨新世紀的到來,人類正在邁向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可以預言,人類經濟發展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知識將成為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將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國家提出了一項強國戰略——“科教興國”,就是說要用科學、教育的快速發展,達到富民強國之目的。
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再加之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因而農村教育更應改受到國家的重視,國家更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為更好地了解農村教育現狀,我利用課余時間對家鄉的農村的教育狀況進行了相關的調查。
目前,在我國農村普遍實施了根本意義上的九年義務教育免費機制,不僅鞏固和加強了農村義務教育“普九”成果,同時還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創建進程。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的束縛和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結構單一,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應試教育積重難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學率作為評價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標,致使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群眾生活脫節,忽略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調查方式及對象
我選擇了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通過調查,得到豐富的、個性化的信息。然后經過歸納、分析、綜合、整理,得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本次調查我重點采用實地訪問法,正是想通過這種面對面的交談的方式,了解當地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在訪談對象選擇上,依據典型性、廣泛性原則,分別和一部分學生、教師、家長等進行了訪談。
三、調查時間:
20xx年3月
四、調查結果:
對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的分析
現狀一:教育經費嚴重短缺
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的嚴重短缺首先體現在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最近幾年,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很不足的,20xx年教育投入僅占GDP3.32%的比例,20xx年為3.28%,2004年是2.79%,20xx年是2.16%。而絕大部分的經費主要投入到到高等教育上,從擴招、學校擴建、廣招名師教授、“爭創一流高校”等等;此外城市中小學教育也是投入的重點,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優先滿足,農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資源就非常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本來就十分有限的經費等到了區、縣、鎮一級教育行政部門手中,在城里興辦“示范校”、“窗口校”,不遺余力地將大部分的財政投入到已經很好的學校里。經過層層克扣,最后才輪得到農村的中小學受蠅利的恩惠,到達農村中小學的財政撥款幾乎是微乎其微。由于教育經費的嚴重短缺,更加劇了農村中小學受教育情況的基礎教育教學設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音體美勞等不少課程都因教學設施的缺乏而無法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所謂現代化的教育設施都是農村學校師生所不敢想的,遠程教育資源的共享成為了夢想。
現狀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
學校還需要在教育設施上支出一筆巨大的費用,有的學校為達到“普九標準”向私人借貸修建設施,等到新學年開始就從學雜費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債務。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門不顧農村的現狀而要求一些小學、中學一定要達到"普九標準",這無異是在讓學校背負沉重的債務。導致農村教育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艱難,有很多農村少年兒童無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造成很多農村少年兒童“望學興嘆”,以致不得不輟學回家。農村學校的負債累累將嚴重阻礙農村教育的發展。
在一所農村中學中我看到一種現象:教設陳舊、師資匱乏、教學設備陳舊。而城鎮的中小學,教學活動豐富多彩,教學設施和活動場地可以說是配備完善。為什么會有如此的差距呢?是資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使農村少年兒童處在教育資源非常短缺的環境中,而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嚴重阻礙農村少年的發展而且使農村青年就業更難。學校總會希望學生盡量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不得不花費一些本就不多的經費,來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這樣,本就貧困的學校就更加貧困。
現狀三:師資力量薄弱,優秀資源的流失
農村的中小學除了中心小學師資力量相對較為好一點以外,其他村小學沒有幾個是個正規師范學校畢業的,幾乎是“民轉公”的教師。他們中只有極少數受過專業培訓,大部分是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的,相當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后。教師隊伍整體存在著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窄的問題。且教師整體素養不高,普遍缺乏現代教育知識與理念。與城市教師相比,農村教師學歷不高,創新意識不強,科研能力較差,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停滯不前,沿用長時間來逐漸形成的一些習以為常的觀念、思想和方法,嚴重影響了當前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推行。
其次,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課程單一。由于部分學科教師不足,許多老師不得不身兼數科教學。語文老師教數學,數學老師兼勞衛,非英語專業的老師在參加短期培訓或“自我鉆研”后就走上了英語教學講臺。另外像體、音、美等“副科”在缺少教師的情況下不得不由“主科”教師兼代。農村許多學校的體音美老師都是如此半路出家的。而且這些“副課”往往流于形式,有時上,有時不上,有時“理所當然”地被挪用來上主課。另外身兼數科教學的老師往往會因超負荷工作而影響本學科的教學質量。致使農村小學的素質教育在起跑線上就遠遠落后于城區小學。
另外,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教師樂進城,難下鄉。首先鄉村居住、交通等諸方面條件不如城區,另外在教學上缺少外出學習、交流和晉升的機會,許多師范院校的畢業生不愿下鄉工作,勉強去的也不安于現狀,隨時想調入城區。“教而優則入城”,在鄉村小學中教學上取得成績的骨干教師更紛紛要調入城區學校以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村學校成了培養老師的地方,成為向上走的踏腳石。高素質人才不愿下鄉,鄉下也無法長期留住人才。這是一直阻礙和困擾農村小學教育的實質性難題。骨干教師流失使本來已處于弱勢的農村學校猶如釜底抽薪,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拉大了城鄉間的距離。要想提高農村教學質量可謂是舉步艱難。
農村教師發展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困難,這一系列狀況如不及時改變,會嚴重影響農村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如何使農村教師跟上教育與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我們必須思考并解決的問題。農村教師素質亟待提高農村孩子對優秀教師的需要迫在眉睫。
現狀四:應試色彩濃郁,師生不堪重負
中國的教育一直都是應試教育,“考試是教師的法寶,分數是學生的命根”。農村中小學教師更是無法走出應試教育,每到期中、期末考試區、縣、鎮級教育管理部門拿中考升學率、非畢業班優秀率、合格率進行統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學生成績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老師的晉級加薪。本來就沒有師資、教學環境、教學設備方面優勢的農村中小學面臨更大的壓力,師生都是苦不堪言。
現狀五:德育教育令人堪憂
智育方面都成問題的農村學校怎還顧得重視德育的教育,因而重智育輕德育是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在一些學校,有的老師可以公開容忍成績優秀的學生犯錯誤,少數學生家長在自己孩子與同齡孩子發生沖突時,竟然給予縱容和支持。學校缺乏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教育使得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缺失,造成一些農村中小學生法制觀念淡薄,道德品質敗壞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家庭、社會都沒有對之引起足夠的重視。
現狀六:進城求學,造成農村學校生源緊張
近幾年,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部分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雖然農村一些中心學校條件也相應有所改善與提高。但是一些思想進步且有經濟條件的農村學生的父母對孩子都寄予厚望,舍得教育投資。農村家長往往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高質量的教育,學更多的知識,走出農村,許多家長紛紛送孩子進城求學,只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農村中小學的生源開始減少、好的生源也被城市吸收了,農村中小學面臨很大的辦學壓力。與鄉村小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城區小學人滿為患。“學生少,課堂氣氛弱,學生競爭意識差,同時也引發了教育資源閑置和浪費的現象。”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由于農村學校的公用經費撥付不夠及時到位,致使很多農村學校向學生家長等私人借款維持學校的正常運作。農村學校尤其是“國有民辦”學校的負債累累,將嚴重阻礙農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學發展。
面對兩種性質的學校,面對兩種相差懸殊的教育質量,面對掌上明珠的兒女和捉襟見肘的家庭境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處于兩難境地。那就是,如果讀免費的公辦學校,家長將無經濟負擔,但由于優質的師資被抽調到城里實驗學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進城求學,孩子得到較為優質的教育,但家長得承擔巨大的經濟負擔。這種兩難境地,正是目前農村教育的困境。隨著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的逐步完善,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學校面臨的沖擊與日俱增。
五、改變農村教育現狀的策略
根據調查的情況,為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應當采取以下策略:
對策一:加大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提高農村學校教師的待遇。
據調查,政府拿出的有限資金來辦鄉村教育,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村青少年對教育的需求。因而需要政府重視農村人口的教育,解決農村學校出現的問題,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首先要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為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通過財政撥款支付修建教學需求的硬件設施,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鼓勵廣大的師范畢業生下鄉服務農村基層,完善相關的管理機制。
對策二:全面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整體的綜合素質。
加大師資培訓力度,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形成。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師,招收、鼓勵大專學歷的師范院校畢業生回鄉任教,同時對教師的福利等問題要根據實際給予改善。完善農村教育資源尤其師資資源配置,促進農村教育的公平正義。
對策三:重視德育,促進學生健康個性和諧發展。
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小學學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學教育階段青少年身心成長發育的特點,把握好不同學生個體的個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學業基礎,從而有的放矢的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標。抓緊這時期的德育工作,將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的德育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并有機結合傳統美德,把握新時代特點,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教育的全過程。要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機統一于教材之中,積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形式,把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努力營造出寬松、和諧、愉悅的“三位一體”德育教育環境,為培育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策四:深化教育改革,徹底改變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的局面。
農村中小學教育要與農村實際相結合。國家要著力改革農村中小學課程,設置一些體現農村教育特點的實用性課程,使之在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同時還能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對策五:有力實施減負控輟措施。
針對農村學生輟學的現象,一方面要加大義務教育宣傳和實施力度,確保困難學生不會因貧失學;另一方面要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樂學善學,確保學生不會因厭學而輟學。同時,要完善學校辦學水平評估機制,切實把“減負控輟”工作納入教育督導評估序列并不斷提高評價指數。從而把“減負控輟”工作納入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工程中,最大限度的控制學生流失,最大限度的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
六、調查體會
農村教育是中國教育最為基礎和龐大的部分,直接關系8億多農民的切身利益,如何改變農村教育的薄弱現狀,應引起國家、社會及每個人的積極關注。農村教育任重而道遠,國家需要對農村教育加大重視程度、投入資金建設、推進切實可行的措施。辦好農村教育這件大實事,必須每個人攜手努力,讓我們期待農村教育取得很好的成績,期待未來的農村教育能促進國家的發展。
通過這次考察活動,我不僅對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現狀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同時,還增強了對教師事業的熱愛和向往,增強了發奮學習、努力完善自己,為報效祖國、促進教育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6
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5日到20xx年8月25日
調查地點:
河北省昌黎縣荒佃莊鎮
調查對象:
荒佃莊中心小學,周慶恩中學,昌黎縣第九中學調查目的: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我們黨和政府也十分重視,最近又提出了要在20xx年之前把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大國的計劃。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較多。據統計:我國有80%的學生是在農村接受中小學教育的,這些學生的素質會影響到我國整體學生的素質,而農村的教育條件、教學水平等在總體上都低于城鎮學校,因此,農村的中小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我的家鄉河北省昌黎縣荒佃莊鎮(村)與省內其他農村地區相比,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地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的教育狀況即人才狀況。為了了解家鄉中小學的教育狀況,暑假期間,我來到坐落于荒佃莊鎮的一所小學——荒佃莊中心小學、一所初級中學——周慶恩中學,以及一所高級中學——昌黎縣第九中學進行了實地調查,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中小學教育狀況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國家對農村中小學投資力度加大,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比以前有所改善,農村中小學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在校舍上,基本上改為教學樓,寬敞明亮,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優良的學習環境;其次是教學的硬件設施上,擁有配套的全新桌椅,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備;第三是在學校的師資隊伍有所壯大。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教育經費短缺,師資水平不高,應試教育制度依舊,學生自身素質低以及生源不斷流失等,情況令人擔憂。
(一)教育經費短缺、教育設施短缺老舊
國家投入到教育事業的經費,大部分還是用于城市重點學校的發展上,農村學校的教育經費很是不足。在調查過程中,這三所學校的校長們表示,由于資金不足,學校基礎設施情況不是十分樂觀。
1、雖然基本上都有相應的教學樓,但廁所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由于農村衛生條件制約,廁所大部分置于樓外,且距離教學樓較遠,蹲位又很少(基本在十個左右),對全校那么多師生來說,上廁所也是一種困難。
2、體育設施總體不夠,最好的學校所有的也只是籃球架四副,乒乓球臺二張,單、雙杠幾幅而已,部分體育設施存在著安全隱患。而根據調查知,各學校操場也沒有綠化。
3、實驗設施較少,只有一到兩個實驗室。基本沒有音樂教學設施。
4、雖然學校配置上了電腦和多媒體設備(每所學校有一到兩個多媒體教室),卻因無法滿足教師準備課件所需的資金而使那些電腦基本閑置,這和城市學校里每個教室配置多媒體設備,每位老師配置一臺電腦的水平相差甚遠。
5、圖書量為1000冊左右,大部分是一些較為破舊、久未更新的書刊、過期的雜志等。
(二)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工作負擔重
1、師資水平低
都說一個好學校不能沒有好老師。而農村中小學的教師隊伍中,根本沒有所謂的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優秀教師,而剛畢業分配來的年輕老師,在鍛煉一兩年后馬上被較大的學校挖走,農村學校成為了新教師的“練兵場”。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目前的教育改革,老師們顯得力不從心。試想,這樣的一支隊伍承擔著培養新型人才的艱巨任務,談何容易,而為了緩解老師的壓力,學校不得不聘請代課教師,然而最終結果就是導致教學質量變得較差。
2、教師負擔重
在我們農村中小學中,多數教師依然是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的傳統方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的“學法”仍是“聽、寫、讀、背、考”。這種原始落后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適應當代教學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師生負擔,消耗了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取得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3、教師培訓落后
農村中小學教師仍是以“經驗型”、“辛苦型”為主,缺乏“研究型”、“創造型”的教師。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綜合性,教師傳統的專業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加強培訓、自學自研,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由于學校學習資源的限制,教師外出培訓成果在校內得不到鞏固練習和及時消化理解,不能內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現培訓成果的流失。教師自學自研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三)口頭的素質教育,實質的應試教育
在所調查的三所學校的老師、學生中,有80%的人對當前的應試教育制度提出強烈不滿:學生要考得高,而老師更要教得出色,雙方壓力非常大!現行的素質教育只限于口頭上喊喊,而實際行動仍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思想以深深的禁錮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但家長和社會則過分看重于學生的成績和學校的教學結果,導致縣鎮教育部門對學校和老師們定指標、下任務,根據期末統考、會考的成績來對學校和老師進行考核,排名次,考得不好的學校的校長和老師會受到通報批評,影響獎金發放、評模,晉級等。
學生們每天不僅要完成應有的作業,還得去死記硬背那些乏味的課本知識,這種情況下,學校就成了個“讀死書”的場所,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限于一個狹窄的范圍內,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導致大部分人高分低能,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
(四)學生自身素質低,生源不斷流失
在調查中我了解到,在學生的生活環境中存在著諸多因素影響農村教育的發展。農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條件的制約,普遍存在著接受學前教育很不規范的現象,絕大多數幼兒只接受一年的學前教育就進入小學,錯過了幼兒智力發展的最佳期,造成學生發展很不均衡。農村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導致學生較為任性,在學校里表現得自由散漫,不遵守學校的制度,不尊重老師;許多中小學生,迷戀于網吧,一些染上網癮的學生經常逃學,甚至夜不歸宿,長此以往只好退學回家。農村的優秀學生都流失到城市重點中小學,在生源上,農村的學生要比較差些。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條件較好的家長為了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花大價錢送孩子進城讀書,而家庭條件較差的家長也因看到上學沒有好出路,讓孩子初中畢業就回家勞動,更有甚者,小學便輟學回家。農村學校的生源嚴重流失,這給學校的教學帶來很大影響,制約其發展。
二、改變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的策略
這次調查中,我主要了解了以上四個問題,就此,我提出以下的解決建議:
(一)保證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
每年國家在教育事業上的投入都相當可觀,但不難得知,這些資金中絕大多數被用在了城市重點學校的建設上,農村學校少之又少。所以為改變這種現象,各級教育部門應該成立專門機構,對資金的流向、用途進行專門監督管理,堅決杜絕發放過程中的克扣、偏流現象,確保經費合理分配。同時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并且政策盡可能向薄弱、偏遠的農村中小學地區傾斜。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將鄉村教育的經費劃撥給鄉鎮學校,這樣可避免教育經費在多個中間環節的截留現象,又可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時,購置必需的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村辦中小學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只有這樣,農村的教育事業才會有資金的保障,才會慢慢發展起來!
(二)減輕師生壓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老師應該盡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在最少的考試訓練下發揮學生的最大潛力。學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課程,恢復音體美課程,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不至于成為“書呆子”。讓學生的包袱減輕,老師的壓力減小,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與學的工作,為以后素質教育的實施鋪平道路。
只有教師隊伍強大了,學校的教學水平才能提高,農村的教育狀況才能改善。上級教育部門應統籌下級教師分配情況,對需要老師的學校及時補充,而且要確保他們在學校任職的時限,不能中途轉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創造條件和機會使農村中小學教師能夠參加繼續教育。通過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三)更新教育觀念,開展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并自發地抵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保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課時,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質教育管理水平。打破學校之間的嚴格界限,實行跨校兼課,體、音、美教師到不同學校授課,讓校校有歌聲、校校有球聲、校校有繪畫。激勵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
(四)從學校本身去改變,解決生源問題
對于學生流失輟學嚴重的問題,學校必須改善自身的教學環境和教育成果,以好的成績讓學生家長信服。同時學校加強宣傳力度,對自己進行全方面的宣傳,和其他學校對比,講清利弊,使那些盲目擇校的家長們有更清楚的認識。對家庭條件差的學生,校方應盡力呼吁社會力量去幫助他們,老師應經常到學生家中走訪,對留守兒童、隔代撫養所產生的問題應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打消學生家長因缺錢讓孩子輟學的念頭。只有學校提高自身的實力,才能保住生源,使農村中小學更加健康發展!
三、本次調查的體會和感悟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各級領導要像抓好經濟工作那樣抓好教育工作”。基礎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今天的學生到了將來就是建設現代化的中堅力量。不要“偏心”,抓好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刻不容緩!
感謝學校給了我一個了解農村中小學教育狀況機會,感謝家鄉中小學校的配合,我對家鄉農村中小學教育狀況有了一個深層次的了解,農村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必須抓緊解決資金問題和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這樣,其他問題才會迎刃而解,農村教育才會走上素質教育之路。
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7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鄉教育發展極不平衡。農村教育明顯落后于城市教育。我國農村有著9億人口,其教育的發展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整個國家的提高。為了了解當前農村教育現狀,四川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的同學深入大邑縣金星鄉,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進行,并得出如下調查結論。
一、調查中農村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農村經濟比較落后,教育與城市相比有著較大差距
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村財政比較緊張,各種經費異常是教育經費是嚴重的不足,從而導致農村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難以實現。農村學校的環境相當艱難,農村學校教學和辦公環境、教學儀器、試驗設備、圖書資料與城市學校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就拿英語來說,城市學校的英語教育遠遠強于農村,很多農村小學的孩子根本沒有上過英語課,這就在起點上落后于城市。
2、農村師資力量不夠
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普遍偏低,很多師范學校畢業的人不愿意到農村教書,農村教師素質明顯低于城市,加之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限制著農村師資力量的調整。農村學校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民辦轉公辦或村聘教師,學歷不合格,沒有經過正規的師范教育。憑經驗施教,觀念落后、教法陳舊。加之學校給教師供給外出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少,多數教師不能進行教育科研和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整體存在著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缺乏創新意識等問題。應對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應對新課程改革,他們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3、農村家庭因素影響子女教育問題
首先在于農村,家庭條件本來就有限,他們的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僅有學校在教育著孩子們,一回到家中就是無人管教了,孩子們只在學校里學習而到了家中基本上就是玩了,這樣一來就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成績。
同時也受傳統愚昧的影響家長們都認為讀書無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貧困地區地理位置僻遠,與外界社會聯系甚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觀念陳腐,認為孩子在家勞動是天經地義的事,而送孩子去上學是一大損失;而又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在大學生就業整體不樂觀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負著很大債務學習的農村孩子,一旦畢業就無法找到一個適宜的工作,相對而言對于他們較高的教育風險投資就得不到回報。而農村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不暢,即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出口有限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了知識在農村基本沒有什么用處,使得農村“讀書無用”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少孩子連小學都沒有畢業。
其次,由于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很多的農民涌進城市務工,成為我們所說的“農民工”。于是并出現了很多的“留守生”和“代理家長”。由于子女和家長長期的分離,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影響,尤其是親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的這一群體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創傷,性格也變得較為孤僻,學習成績下降。
隔代撫養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是:老人力不從心。這主要在于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并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輔導孩子的功課。還有就是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縱容、溺愛孩子,管教不嚴,這使得孩子不良學習和行為習慣較為突出;再加上與長輩的溝通不足,使得老年人不易了解孩子的內心思想,不易察覺孩子的不良思想苗頭,難以盡到對孩子的教育管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高。
其次,就是學校和家長的溝通,這使教育嚴重的脫節。由于家長外出打工,學校不能與家長溝通,甚至學生的作業都沒有家長簽字,不了解學生動態,缺乏互動,不利于共同教育培養下一代。也導致學生不愛參加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也很少主動回答教師提問,他們的性格內向,社交意識和本事較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愿與教師交流、溝通;由于缺少家庭的約束,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甚至綴學,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也普遍偏低。在這樣的環境中,這些學生也就成為了犯罪和受侵害的高危群體了。在缺乏約束下,學生易養成自由散漫的習氣,時間觀念差,愛遲到、曠課,喜歡進網吧和游戲廳。父母的行為也對子女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一些農民進城務工后改變了職業和生活方式,從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在對金錢、家庭的態度上畸變,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1、農村經濟發展落后是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
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以犧牲農業和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長期以來工農業之間的“剪刀叉”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影響農業效益和農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農業發展緩慢,農民社會地位低下,農村教育自然也處于弱勢的地位。
實行市場經濟以來,稍微有頭腦和本事的農民又都去打工,農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殘和文化素質不高的村民留下來,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導致農村積貧積弱的惡性循環。雖然打工者能夠賺些錢回到農村來補貼,可是他們給城市所作的貢獻更大,進一步拉大了工農業之間的差距。農村的發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發達國家一般是在工業化1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反哺農業,我國已經進行了20多年,反哺農業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當然國家這幾年對于“三農”的問題已經開始高度重視了。
2、農村教育目標錯位,升學教育、離農教育占據了主導地位
現行農村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教育目標的錯位。長期以來,農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這與農村的實際情景相距甚遠,在國家實行高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下,由于在學校硬件、師資水平和資訊等方面的天然劣勢,農村大學入學率,僅有城市學生的十幾分之一乃至幾十分之一。絕大多數的農村學生,苦讀九年只能回鄉務農,因為缺乏生活技能,進城打工沒門,搞二三產業無路,只好在家里閑著。畢業后的農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當地的經濟活動,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
同時教育支出是農民最大的負擔,很多家庭為此負債累累,陷入惡性循環。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不改變,這一現狀也很難改變。但農村職業學校和繼續教育受體制和農村產業化還不發達等多重條件的影響,還沒有發展起來,導致“有校無生”的狀況。
三、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幾點提議
1、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關鍵
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關鍵是要發展經濟。政府要轉變解決農民、農村問題的指導思想,制定各項有利于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制度,讓農民有其利、有其權、有其教。要廢除一切與民奪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護農民、農業的法律政策體系,經過補農、助農、護農,讓農民擁有財富,享受不斷提高的現代物質文化生活,堅持發展經濟的活力。要提高農村的社會地位,這既要清除來自社會的障礙,又要清除農民自身的障礙,培養農民維權、用權的權力觀。要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增強農民自身發展經濟的本事。要改革城鄉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農村有所傾斜。
2、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
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它與農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一要推進教學改革。農村中小學在實現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要求時,要緊密聯系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成人教育以農民技能培訓為重點,兩者都要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辦學模式和培訓方式,切實培養能真正服務于農村的各類人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要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二要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在我國廣大農村,教育資源不足同農民群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并將長期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進取發展公辦教育,同時要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辦學。辦好農村義務教育,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和幼兒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努力構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三是推進農村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辦好農村學校,關鍵是要有好校長、好教師。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勵城鎮教師到鄉村任教,經過定向招生等方式培養鄉村教師,切實解決“老少邊窮”地區鄉村學校缺少合格教師和骨干教師不穩定的問題。四是推進“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的綜合改革。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合作機制,有效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資源,構建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農村教育培訓網絡和科技推廣網絡。要徹底轉變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使農村職業教育在今后幾年有一個較大發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資源為農村服務的體制
目前農村經濟還不發達,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所以還沒有出現象沿海和國外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的情景。在這樣的條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導,需要先發展起來的城市教育資源來帶動農村的發展。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城市教育資源的優勢,更進取、更有效地為農村和農民供給服務,異常是要向他們培養輸送合格教師。要擴大城市各類職業學校面向農村的招生,開展進城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必須要讓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有書讀、有學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提高。發達地區城市應進一步做好對貧困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工作。
要廣泛動員高校和科研所參與。對于農村的扶貧不能局限于項目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要逐漸轉移到知識和技術的扶貧上來,由高校出技術,由農民出勞力,資金由幾方共同投資解決,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經過參與農村教育改革,發揮自我的優勢,使自我的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村的現代化。同時高校要經過培養農村職業技術人員,經過農村職業學校逐漸構成規模和效益,把農村職業教育辦起來,使得當地農民能夠就在當地打工,促使當地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要建立為農村經濟和教育發展服務的科研體制,如建立農村教育研究所、農村科技推廣培訓中心、農村教育學院等。借鑒美國、日本、德國、韓國重視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農村教育的經驗,加強對農村發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論研究。
以上是我們根據實踐調查和查找資料得出的一些提議,期望對于當前農村教育的發展有所幫忙。
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8
一、調研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XX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一樣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資料,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能夠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能夠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當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經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經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僅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基礎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提高。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二、調研對象
此次我調查的對象就是針對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展開的。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報告的研究范圍主要是有關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
三、調研目的
1、經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3、經過分析具體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的案例,切實掌握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四、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異常是《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于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并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必須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異常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占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于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并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財政撥款所占比例也不高。盡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到達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2001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后,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職責。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雖然2006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于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愿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愿在家待崗,也不愿當鄉村教師。同時,家里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著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于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里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計算機、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里的教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里的學校,鎮里的教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里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本事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為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占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初中也只相當于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為22.7%。盡管經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初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小學畢業。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日,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構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小學到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到縣城小學,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并將隨著這種惡性循環而趨于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于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我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五、營勝村基礎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一)教育現狀
據2009年數據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僅有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專科學歷,2名初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于照顧可是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于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教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于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約,該村近3年未補充過教師,導致教師嚴重不足和失衡。而鎮上的中心學校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普遍超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同時由于一批學歷低、素質不全面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再加上“民轉公”教師,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主角行為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所以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善。一是校長結構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輕的又過于年輕,沒有什么工作經歷,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為片面,只注重學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后,人民群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必須影響,由于政府財力有限,上頭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必須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立等。
六、關于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理解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供給的援助。限于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所以,進取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職責。提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并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必須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于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到達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當經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能夠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理解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于農村教育。同時提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
農村教師信息閉塞,理解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所以,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并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項目,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應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為農村教師供給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資料,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景,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里的教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規定,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為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2006年,鄭州市又出臺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從20XX年起,鄭州市將在5年內實現所有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1年。鄭州市教育局文件規定:從2006年起,市直學校每年下鄉交流人數應不低于全體教職工的10%。另外,政府也能夠在政策方應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回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由于農村學校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去。他們一是害怕無機會再進城市的學校,二是擔心自我到農村會被同化。因為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新教師難以進行教學改革。為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就要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師范畢業生必須的優惠政策。
4、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與條件開發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件上相差甚遠,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景下,農村學校的教師也不能總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農村一切可用的現有教育資源,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開發適合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
(三)貧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貧困家庭在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享有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輔助性的機制保證他們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貧困本身則有可能成為“世襲”的不幸命運。這種個人命運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到危害。所以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作為農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穩定的教育救助機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貧困學生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中小學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同時還要增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設立中小學貧困學生救助專項資金,并將助學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地區的經常性助學活動,推進救助貧困學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對貧困學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資金為主,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并要落到實處。同時要以經常性捐贈活動為載體,組織和發動各界人士捐款助學,對口幫扶。目前,無論是政府的救助、社會的捐助,還是學校的獎勵與減免,總體來看教育救助覆蓋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額度較低,救助力度偏小。所以,各級財政要每年安排貧困學生專項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擴大教育救助范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逐步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已成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首次發布《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該報告列出了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時間表:到20XX年,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費),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而失學。到20XX年,全國農村地區將全部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到20XX年,全國將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然而,政府、社會對高中教育的貧困救助問題,相對來說關注不夠,雖然有一些相關政策,但執行中存在若干問題。從全國范圍看,多數地區至今缺少剛性的制度和措施。所以,在進行教育救助時,要把救助的范圍擴大到高中。
總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管齊下的教育救助體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農村教育救助及時性、長效性的重要保證。
七、啟示與結語
經過幾天時間的調研,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以上就是這次實踐活動所獲得的一些具體情景,但光了解情景并不夠,既然是調研報告,就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頭我將結合我校在09級學生中開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具體資料,來簡單闡述和總結下關于這次對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調研活動,以便更好的到達“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的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
從調研的對象——營勝村以及參考整個中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來看,我認為,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令人堪憂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本身的經濟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就體現不出,長此以往,便構成了惡性循環。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和不精。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稀少并且專業度相比之下嚴重不足,這對農村教育是嚴重不利的。三是農村家庭本身的貧困問題致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得不到提高,“沒錢上學”是廣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問題,而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調研的是營勝村而言,他們就亟待靠經濟去幫忙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經濟、推動經濟增長,以此來實現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才能讓營勝村變得富有,和諧,完美,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富強,和諧,穩定!
【農村幼兒園教育現狀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現狀的調研報告12-27
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調研報告07-24
當前農村現狀調研報告11-17
關于農村現狀的調研報告12-10
農村現狀與發展調研報告01-16
關于農村家庭教育現狀的調研報告01-15
農村社會養老現狀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9-06
農村藝術教育現狀調研報告(通用6篇)10-26
農村社會現狀調研報告01-15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