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范文(精選7篇)
在現在社會,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范文(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1
一、全市貫徹法律法規和促進義務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全市普通教育中小學2180所,其中小學1860所;普通中學320所(初中269所,完全中學19所,高中19所,九年一貫制13所)。全市中小學教職工4.29萬人,普通教育學校在校生601029人。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認真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在依法履行職責,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強化組織領導,政府重視發展教育。各級政府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和促進教育事業發展。一是納入日程。把推動教育加快發展作為頭等大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出臺了促進教育發展的政策和規范性文件。二是落實責任。將教育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考核管理體系,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責任,兌現獎懲,確保教育優先發展。三是強化宣傳。將《義務教育法》的學習宣傳納入全市“xx”普法規劃,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社會宣傳活動,并組織干部、教師和學生進行集中學習和輔導,推動教育法律法規的普及。據調查問卷顯示,義務教育法在教師學生中的知曉率達到97.25%,在社會的普及率達89%。
(二)加大教育投入,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各級政府突出教育經費財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努力克服財政困難,依法保障財政對教育的優先投入,近年來,全市教育經費支出逐年增長,每年安排的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的35%左右。在改善辦學條件方面,每年投入都在1億元以上,《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共改造農村中小學校590多所,改造危房面積近48萬平方米,基本消滅了d級危房。今年全市完成了30所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全市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基本滿足了教學工作的需要。
(三)加強教學管理,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全市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認真執行相關規定,以實施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探索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全力構建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和學生素質評價體系,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按照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強化教師隊伍的教育和管理,狠抓師德師風建設,使教師整體職業道德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四)規范辦學行為,依法治教力度不斷加大。市教育局針對近年社會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學校大班額、教師亂辦班補課、學生負擔重、擇校擇班等熱點問題,認真制訂并切實執行了《關于治理初中學校大班額工作的決定》、《陽光分班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集中開展了“三亂”和“三出校園”專項整頓行動。各縣(市)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結合各自實際進行了細化落實,工作成效顯著,社會反響良好。為了維護學校安全穩定,還協調相關部門對校園周邊食品衛生、文化環境、交通安全等方面進行了集中排查和重點整治,營造了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二、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宣傳教育還不夠到位,控輟保學工作不容樂觀
全市《義務教育法》的宣傳教育還存在死角死面,調查中發現,平均還有16.49%的應知人群對《義務教育法》還不知道或不了解。部分干部對有關政策還理解得不深不透;個別家長受讀書無用論和就業壓力的影響,對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認識不夠,依法送讀意識不強;另外,在應試教育評價體制下,由于教育教學方法不活、針對性不強及部分教師教學水平不高等原因,產生了一批學困生,農村初中生輟學的現象比較突出。全社會依法治教、依法興教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城鄉校際差距明顯,義務教育發展很不均衡
由于經濟狀況和教育基礎不同,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還不夠均衡。農村和薄弱學校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電化教學設備、實驗儀器、音體美器材仍沒有達到規定標準,圖書資料陳舊短缺,優質師資力量相對不足,擇校入學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有些農村和薄弱學校生源流失,資源閑置浪費,城里學校人滿為患。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2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推進,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強,農村人口大量涌向縣城和區域中心集鎮。農村學校特別是部分邊遠山區學校、村校辦學規模進一步萎縮,農村學生就讀需求、師資需求與校舍配置相對失衡。為深入了解我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校舍資源利用、學生就讀需求、師資配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對策,按照縣人大常委會xx年工作安排,10月上旬,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沭全牽頭,由縣人大教科文衛工委、縣教委負責人組成專題調研組,對我縣沙市、上壩、雙龍、雙土、故陵、新津、寶坪、清水、盤龍、巴陽等10個鄉鎮近30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現狀開展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全縣基本情況。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16所,其中,公辦學校126所,含普通高中8所(市重點高中5所),職業學校2所,單設初中28所(原縣管初中12所),九年制學校5所,小學80所,特教學校1所,獨立幼兒園2所;民辦67所,含中小學6所,幼兒園61所;村校123所。鄉鎮中小學附設幼兒園84個。
xx年,在校學生167852人,其中初中39146人,小學69059人。在職教職工9853人,其中初中3115人,小學4972人(其中村校380人),特教學校34人。全縣校舍建筑面積1831851.91平方米,生均11.53平方米。
(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情況。全縣現有農村初中24所,農村小學71所,九年制學校5所,村校123所。初中27052人,小學49xx1人。學生人數在2000人以上的農村小學有6所,100人以下的中心小學有4所(鹽渠小學、新建小學、梅峰小學、富家小學)、初中1所(九龍初中)。學生在100人以上的村校有10所,10人至20人的村校24所,10人以下的村校40所(其中僅有1人的村校7所)。
(三)城鄉人口變化情況。一是農村人口呈下降趨勢。根據統計局統計數據,全縣農村人口xx年981703人,xx年980544人,xx年980369人;二是農村人口大量涌向縣城和區域中心集鎮,城鎮人口逐年遞增。全縣城鎮人口xx年362866人,xx年370178人,xx年377240人。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愿望不斷增強,村校教育資源處于相對劣勢。
二、主要成績
近年來,全縣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始終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好的扶貧工程,緊緊圍繞打造重慶市教育強縣目標,凝心聚力,奮力前行,推動xx教育不斷實現新跨越、取得新成效。
(一)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十二五”期間,爭取中央、市級資金24億元。投入建設資金6.5億元,新建小學2所、幼兒園11所,改擴建學校93所。投入15284萬元,改造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85所;多方籌集資金化解教育債務,債務總額從5.4億元下降到1.1億元,義務教育學校教育債務全面化解。投入資金6239萬元,新建多媒體及“班班通”教室2518間、計算機教室60間、“六大功能室”666間、實驗室184間、圖書室119間、村校綜合室38間,新建“村校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項目114個,為全縣中小學購買了教育資源庫。主動作為有效處置村校閑置資產。一是保留備用。為保障農民子女就近入學,以備必要時恢復辦學使用,保留了11所閑置學校校舍,建筑面積6204平方米。二是盤活利用。除留作保留辦學外,其余382所農村教育閑置資產(建筑面積153450平方米)由縣人民政府整體劃轉給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通過簽訂相關權益轉讓協議,將農村教育閑置資產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益讓渡給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行使。
(二)教育質量持續攀升。始終把教育質量作為核心任務,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全面落實“減負提質”,深入推進課程改革,不斷優化常規管理,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堅持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每年表彰獎勵教育質量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階段比例100%,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比例94.3%。義務教育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普及,為全縣高中教學質量步入全市先進行列奠定了堅實基礎。近5年,全縣高考總上線4.4萬人、本科上線2.2萬人、重本上線6574人,有18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xx年,全縣高考總上線9790人,上線率96%;本科上線5506人,上線率53.99%;重本上線1xx7人,上線率18.51%,有5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
(三)文明禮儀教育影響全國。堅持把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以《中小學文明禮儀公約》為主要內容,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重點,構建了文明禮儀教育“四進”工作機制,推動了講文明、懂禮儀的xx學生品牌形成,助推了中國禮儀之鄉建設。先后承辦了全國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高層論壇、重慶市文明禮儀進校園推進會,助推了教育部《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的出臺和配套教材的編寫。文明禮儀教育已經成為xx教育的一張名片。
(四)特色教育有為有位。堅持以體育、藝術、科技三大教育為抓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彰顯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126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之一,被重慶市確定為市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新津小學等14所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江口中學等6所學校創建為市級藝體、科技特色學校。沙沱初中2006級學生劉灝勇奪仁川亞運會94公斤級舉重冠軍。云硐初中跳繩隊獲得亞洲跳繩錦標賽亞軍和季軍。養鹿初中學生鐘祎帆參加國際青少年藝術節,所在小提琴演奏6人團隊獲得重奏合奏組金獎。東山初中學生肖波獲xx年首屆全球葫蘆絲巴烏網絡大賽一等獎。學生舞蹈連年榮獲全國金獎,xx年云中學生舞蹈獲全國特等獎(全國僅10個)。盛堡初中被命名為“全國跳繩大課間示范學校”。民德小學學生歐陽夢嶼獲得全國宋慶齡少兒發明獎金獎。我縣成為全市藝體、科技教育獲獎大戶,特色教育可圈可點。
(五)隊伍建設顯著加強。從xx年起,連續5年為農村學校補充教師2529人。目前,全縣在職教職工9853人,35歲及以下教師占45.7%,本科以上學歷教師達到54.2%,基本解決了教師隊伍總量不足、結構老化等問題。構建了國家級培訓做示范、市級培訓推重點、縣級培訓抓全員、校本培訓重教研的“金字塔”師資全員全能培訓體系,每年投入300余萬元,組織教師參加市、縣及國家級培訓6000人次。全縣現有特級教師12人,市級名師2人、骨干教師117人,縣級名師36人、學科帶頭人41人、骨干教師1528人。堅持獎優罰劣的用人導向,促進干部有序交流,鼓勵干部干事創業。xx年來,全縣交流學校領導干部37人,提拔重用23人,免職16人。建立健全表彰激勵機制,每年評選表彰“五個十佳”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等。xx年開始,按五類標準全面落實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政策,中心校教師最高月補助700元、最低200元,村校教師最高月補助1000元、最低350元;xx年開始,農村學校教師落實鄉鎮工作補貼每人每月300元,農村學校教師待遇不斷提高。目前,學校班子團結、務實,有干勁;教師敬業、樂教,有朝氣。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校布點需要局部調整。村校布點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規劃。部分村校因生源流失導致校舍、設備設施比較富余,造成了學校資產閑置和浪費。同時,由于農村少數貧困家庭短時間無力將適齡兒童送進區域中心集鎮就讀。如上坪小學復埡村校1個教師教8名留守兒童,由于路途遙遠、群眾需要等原因,村校仍需要保留;文龍小學六合村校因“9.1”洪災導致校舍損毀,22名學生和3名教師撤并到中心校,但六合村校距離中心校較遠,輻射人口2500多人,群眾強烈要求恢復。
(二)辦學條件需要繼續改善。部分學校配套功能不完善。一是個別學校飲用水水質不達標,如無量小學曾因水質不達標被罰款;二是教師周轉房總量不足,如故陵初中少數教師沒有配套周轉房住;三是寄宿制學校洗澡室、廁所需要改造完善,如上壩小學等;四是學校資源多寡不均,如寶坪小學占地面積不足,寶坪初中閑置土地和房子較多;五是寄宿制學校后勤管理人員缺少編制;六是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點多面廣,教師每天參與學生營養午餐分餐、陪餐等相關工作,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三)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繼續加強。一是教師總量不足。全縣編制數為10395個,在編在崗教師9853人,下差542人(不包括幼兒教師,學校附屬幼兒園教師沒有核編)。二是教師性別比例失衡。近5年新招教師中女教師多達70%以上,部分學校年輕教師性別比例相差過大,大齡未成家女教師過多,直接或間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和教師身心健康。三是學科結構不合理。藝體教師缺乏,尤其是村校,存在設備設施無教師使用、不會使用等困難。四是新入職教師穩定性不夠。受地域環境和個人價值取向等約束或影響,新入職教師辭職頻繁(每年均有30至50名辭職或辭聘)。
(四)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需要引起社會共同關注。據調查,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基本在70%以上,如雙土九年制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80%以上。父母遠離,學生家庭教育中父輩教育以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隔代教育代替,留守學生在監護管理上存在很大“盲區”,導致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性格偏差、意外傷害等方面的問題日趨突出。同時,家長把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全部推向學校和教師,但學校和教師無力承擔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角色,這迫切需要黨委、政府、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共同關注。
四、對策建議
(一)建立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良性互動。建立完善教師合理流動、有序交流的長效機制。組織“xx名師”等深入農村中小學開展送教下鄉活動;組織城區學校教師深入對口農村學校開展課改研討等結對幫扶活動;選派城區或城周優秀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支教,鼓勵中心校教師輪流到村校支教,藝體教師到村校走教。探索小型中心校不撤建制,不設行政班子,由區域中心校委派副校長負責管理,減少管理成本。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在考核標準不變的情況下,對學校進行科學分類、分組管理,確保公平、公正。
(二)合理調整學校布局,著力改善辦學條件。一是穩妥推進學校布局調整。繼續辦好不能撤并的村校;對于需要撤并或恢復的學校,按照“一校一議”的原則舉行聽證會,保障每一個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利用高山、邊遠地區移民搬遷等政策,解決邊遠特困家庭學生到中心校就讀問題,促進合理撤并微型村校;做好需要擴容的大型學校規劃建設(如江口二校、南溪二校等)。二是針對性投入。尊重村校現實需要,以維修改造為主;加大中心校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不斷增強中心校辦學功能。
(三)科學核定教師編制,進一步優化鄉村教師結構。結合我縣農村學校教育實際,村校和小型中心校適宜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標準靈活、科學地核定學校的教師編制。調整和避免學校教師資源過剩和不足的現象。教師性別比例失調問題應引起省部級人力社保部門的高度關注,制定政策,切實解決。增核幼教編制,解決幼教師資緊缺問題。
(四)加大培養培訓力度,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建議人力社保和教育行政部門密切配合在補充農村教師時,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引進本土人才。如有條件地培養本地的全科教師、免費師范生。落實《重慶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2003年9月26日市人大常務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渝府發〔xx〕28號)的政策要求:職工繼續教育經費的比例不得低于職工工資總額的1.5%;區縣財政按照不低于本地區教師工資待遇總額(含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1.5%預算教師繼續教育經常性經費(周邊萬州等區縣已基本落實),學校年度公用經費總額的5%用于教師培訓。
(五)做好政策頂層設計,破解留守兒童管理難題。呼吁上級人大出臺相關法規或實施條例,如規定留守兒童父母至少留一人在其身邊監護。相關部門積極聯動配合,如黨委、政府包括鎮、村要以強制性措施進行干預,盡量讓每個孩子有一人(父母之中)監護。明確學校、鄉鎮、社區、村級以及縣婦聯、文明辦、團委等相關部門的責任。如每學期由地方政府牽頭,學校具體承辦,開展不少于1次的家長學校培訓活動。
(六)開展教師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堅持立德樹人方針,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廣泛深入開展“忠誠教育、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嚴謹治學”的當代教師核心價值觀教育,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機制,落實師德師風考核、通報和公示制度,不斷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為義務教育協調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議縣委、縣政府繼續把教育定位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好的扶貧工程;縣財政、人事、發改、編制、公安、食品藥監、移民等部門主動為教育發展獻計出力;縣國土、規劃、建設、環保、水利、扶貧、招商等部門積極配合,盡力為教育發展開綠燈;縣教委要不斷改善教師待遇,在落實現有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和鄉鎮工作補貼的基礎上繼續提升幅度,在評職晉級、評優選好、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等方面進一步給予鄉村教師政策傾斜;各鄉鎮(街道)每年開展教師節表彰慰問活動,為學校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3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xx年工作要點安排,4月15日,縣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通過聽取匯報、座談討論、實地察看等方式,對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及主要做法
全縣共有8所中小學,1個教學點,在校學生3869人,其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小學2所。現有教職工397人,其中高級職稱95人,占比24%;本科教師315人,占比79.3%;專任教師390人,鄉村學校教師共181人。全縣共有13所幼兒園,在園幼兒數1262人,教職工65人,其中在編教師4人,服務崗位教師61人。
近年來,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縣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全縣義務教育學校的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等8項指標均高于省定標準,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國家標準。xx年以州級94分,省級91分,國家95分的成績順利通過義務教育均衡州級、省級、國家級評估驗收。
(一)政府重教落實責任。一是全面履行政府職責。及時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組織召開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動員會,對xx—xx年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做了詳細部署。二是全力營造宣傳氛圍。通過標語、展板、媒體、電視臺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開展宣傳工作,努力做到“報紙有文字、電視有圖像、網絡有專欄、校園有形象”,全力營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良好氛圍。三是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近年來,在中央、省州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始終把教育事業發展作為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落實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五年來,教育財政累計投入6.89億元,近3年生均教育事業費、生均公用經費和教職工人均工資均保持逐年增長。
(二)軟硬設施日臻完善。一是著眼布局調整。將部分規模較小、教學效率低、生源少的薄弱學校及教學點進行撤并,將15所中小學整合為8所,并配備校車3輛,有效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利用,使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優化。二是推進項目建設。投入資金1.3億元,先后實施教育建設項目35個,側重于鄉村學校教學用房、功能用房、運動場地、附屬設施、信息設備等建設,鄉村學校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觀,校舍總面積達到3xx18平方米。自xx年全面啟動薄弱學校改造項目以來,基本建設總投資2499萬元,設備購置總投資680萬元,受益學校9所。三是改善辦學環境。目前,鄉村學校均有塑膠跑道,各校都實現了教學手段現代化和遠程教育資源共享,圖書、實驗儀器、音體美器材達到國家或省級標準,實現了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城鎮之別、讓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都能就近免試入學,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鄉村校園正在逐步形成,學校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邁上新臺階。
(三)教師隊伍穩步發展。一是破解學科教師結構不合理。重點傾向于鄉村學校教師,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教師,在工資待遇、表彰獎勵、評優評先、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傾斜。xx年以來共招聘中小學緊缺學科教師64人,政府購買學前教師崗位80個,緩解了教師緊缺矛盾和教師隊伍老齡化問題。二是穩步提高基層鄉鎮教師待遇。自xx年起,對縣第五中學教師每月發放15元的高海拔地區折算工齡補貼;xx年起,對在鄉村學校任教的教師,每人每月發放300-400元鄉鎮工作崗位津貼;為引導教師向邊遠學校流動,xx年起分類別每人每月發放320-600元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有效穩定了基層教師隊伍。三是強化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建立校長、教師流動機制,制定了對校長、教師的統籌管理,每年按比例對校長和教師進行一定數量的交流,建立和完善各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機制,截止目前,對全縣84名中小學教師和27名書記、專職副書記、校長、副校長進行校際交流或調整職務。
(四)教師素質明顯提高。一是加強教師培訓交流力度。通過“名師工作室”項目,培養了一批省、州、縣級骨干教師、名校校長、名教師隊伍。通過開展支教送教、說課比賽、同課異構、技能大賽等活動,全面提升了全縣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堂教學能力。通過跟崗研訓、名師送教、課堂診斷、幫扶支教等活動,助推我縣年輕教師快速成長。二是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標準化學校建設和“全面改薄”項目,逐步完善“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組織全縣400余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班,實現互聯網、信息設備、人員培訓和信息技術課程“全覆蓋”。三是強化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組織師生參加全省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大賽、全省電子白板教學應用說課大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曬課、學生電腦作品制作等競賽活動,先后獲得23項省、州級獎項。
(五)惠民政策深得人心。一是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深入分析殘疾兒童未入學原因和教育需求,采取針對性措施,積極探索“送教上門”教育方式,認真做好殘疾兒童少年教學工作。目前,全縣適齡殘疾兒童少年33人,其中在校就讀12人,送教上門18人,3人長期不在xx居住。二是全面落實教育惠民政策。積極實施“兩免一補”、普通高中生國家助學金、寄宿制生活補助、三江源地區“3+9+3”教育經費保障補償機制和異地辦學獎補機制等一系列措施落實教育惠民,深入開展學生“獎、助、補、貸”工作,認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三是切實關愛留守兒童。為全縣449名農村留守兒童建立檔案,開展“1+1+3+n”活動,即:一次親情溝通、過一次生日、3次家訪、n次學習和心理輔導,有效形成了家、校、社會三位一體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六)控輟保學持續加力。一是創新機制,健全組織。縣政府多次召開控輟保學專題會議,成立控輟保學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簽訂各級《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目標責任書》。二是明確責任,層層落實。各鎮、村對本轄區控輟保學工作負主要責任,將其納入對鎮領導、駐村干部和行政村的年終工作考核;教育部門全面負責控輟保學工作的組織實施,將其作為教育工作一項重要任務,并作為考核校長的重要指標。三是強化舉措,狠抓落實。各鎮、各學校對輟學生進行動員勸返,并制定《對未完成義務教育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補償教育的實施方案》,截至目前,已勸返或接受補償教育164名。
(七)辦學特色日漸凸顯。一是實踐活動有聲有色。如,縣第一中學“流動書屋”在方便學生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第二中學積極實行“雙語”教學改革,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雙語”教學體系。縣蒙古族中學立足底蘊豐富的德都蒙古文化,開設了“孟赫簇茹雅”詩歌朗誦、馬頭琴、蒙古象棋等項目實踐課和興趣小組。縣實驗小學創建了“機器人、興趣小組”兩大特色教育品牌,機器人教學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全國科普日優秀特色活動。第四中學、新民小學“留守兒童之家”使家校聯系更加密切,擴大了學校愛心教育的內涵。二是教育科研蔚然成風。近年來,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校本課程開發、教研課題研究、教研論文發表、教研活動開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以教帶研、以研促教觀念深入人心。
二、存在的問題
(一)目前全縣總體超編58人,在整體超編的情況下,結構性缺編現象較為突出,特別是緊缺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34人;全縣45歲以上教師177人,占全縣教師的45%,35歲以下教師89人,僅占全縣教師的xx%,教師梯隊斷層、教師老齡化會嚴重制約未來5—10年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師隊伍整體存在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教育教學張力不強、優秀教師短缺等問題,農村及城鎮學校師資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二)校長的工資、待遇與普通教師一樣,但擔負的責任重大,卻沒有任何獎勵酬金;教師的激勵、獎勵機制不完善,只注重精神獎勵,缺乏對優秀教師及中、高考進行物質獎勵的依據。一些教師缺乏敬業精神,存在職業倦怠、出勤不出力、敷衍應付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全縣教育系統政府購買服務人員共計149人。按照目前全縣教育工作現狀,無法滿足教育教學工作需求,還需84名后勤和保教人員。
(四)xx年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已通過州、省、國家級評估驗收。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提升辦學規模”的基本原則,進行教育資源整合,但由于受自然、經濟、文化發展不均衡影響,農牧區家長文化程度低、重教意識淡薄,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控輟保學工作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學生轉學、輟學的現象依然存在。
三、幾點建議
為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針對當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機制。加強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營造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環境,縣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門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政府履行公共教育職能的首要任務,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以辦好每一所學校、保障每一位學生公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為宗旨,突出提高教育質量這一中心,抓好校長隊伍管理和教師隊伍建設兩個關鍵點。積極探索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公平、均衡、優質的發展道路,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作為考核縣人民政府政績的重要內容,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
(二)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縣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經費需求。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責任,嚴格執行義務教育經費的各項規定,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切實落實政府義務教育投入責任,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完善義務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障義務教育經費及時撥付到位,按照規定管好、用好教育費附加,防止出現挪用、擠占、抵頂、截留義務教育經費現象。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按照學校后勤人員配備標準,解決學校安保、宿管、食堂后勤等人員的經費問題。
(三)加大控輟保學力度,提升義務教育鞏固水平。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加大教育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執教,增強廣大家長依法送子女入學意識,使“控輟保學”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建立健全控輟保學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完善控輟保學規章制度、落實報告制度、強化責任約談、嚴格學籍管理。建立動態監控機制,實施勸返復學工程,全面落實鎮、村社和學校控輟保學“雙線”主體責任。研究建立監測機制,重點預測未來一個時期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需求,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當地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體系。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堅持實施人才強縣、人才強校戰略,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大力開展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為核心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定期組織開展全縣教育教學工作發展專題研討會,共同研究全縣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有關問題,交流學習心得和寶貴經驗,同發展共進步。健全城區學校對口幫扶農牧區學校長效機制,開展走教、多媒體、網班形式,努力解決全縣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進一步完善教師引進招錄機制,改善教師資源的配置,加強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繼續推行校長交流任職機制,促進校長任職資格標準化,促進學校管理專業化。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完善激勵機制。實施教師心理培訓,讓教師掌握更多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調整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加強城鎮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的幫助和聯系,逐步形成長效機制,實現管理人才和教育隊伍的均衡配置。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以實實在在的業績促進全縣教育事業在新常態下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4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實施。教育部《關于貫徹〈義務教育法〉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的若干意見》,要求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規范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教學資源。
為了解我市義務教育和特色教育現狀以及教育行政部門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的情況,市政協組織部分xx州、xx市政協委員于8月31日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現有中學7所,小學8所,幼兒園3所,電大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專1所,鄉辦小學1所,私立學校4所,企業辦和民辦幼兒園23所,并承擔了“xx區內初中班”的辦班任務。
截至20xx年3月,市屬中小學校在校生人數為21139人(其中小學10818人,初中6237人,高中4084人)。全市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100%,鞏固率小學為100%、初中為99.57%,初中畢業率91.94%,高中階段普及率87.04%。20xx年市屬學校普通高考漢語學校上線率91.5%,民語言學校78.6%。我市教育系統在職教職工總數為1456人,其中:專任教師1021人,學歷達標率小學為99.6%、初中98.4%、高中69.1%,任職達標率100%。
我市教育部門加大改革力度,著力推進素質教育。一是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強化常規教學管理,樹立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二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市屬15所中小學校德育達標評估均通過驗收;三是新課改實驗工作取得的成果較去年又有新的提高;四是加強了學籍管理,完善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五是啟動了雙語教學和民漢合校工作。
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辦學條件得到逐步改善。高級中學擴建工程、區內初中班二期工程、青少年活動中心配套工程、一小教學樓及配套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項目已竣工交付使用。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發展得到了加強,建成了相關校園網,我市教育教學基礎資源平臺已初步形成。
教育部門努力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在資金安排、設備購置、師資調整等方面對市區邊遠薄弱學校予以傾斜和照顧,從整體上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近三年來,共為四中、二小、五小、七小等學校拔付450萬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增加教學設備。
教育系統糾風工作逐步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收費“一費制”和農民工子女就學政策及貧困生“兩免”規定得到嚴格執行,目前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免去借讀費75萬余元。現有87名中小學代課教師解決了編制、待遇問題,其余人員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我市各中小學校從20xx年開始相繼開展爭創特色學校工作。部分中學開辦了英語特色班并聘請外藉教師授課。各中小學開展了英語、文化、藝術、體育和科普等多種活動,如舉辦“英語角”、“藝術節”、“文化節”、“科技節”、“校園體育節”和“少年軍校”等,組織銅管樂隊、合唱團、舞蹈隊、科技活動小組、航模小組和機器人興趣小組等,市一小、三小、四小和六小還根據學校的自身實際,因地制宜開設了電子琴班。
二、存在問題
1、教育行政部門在貫徹義務教育法中,至今仍有一些做法還不符合《義務教育法》的規定,有待逐步糾正,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學校普遍分設“重點班”、“特色班”(變相重點班),并采取各種名目的考試的方式作為對初中生、小學生在分班時的選拔手段,導致出現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現象,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
2、區內初中班建設資金投入問題。根據自治區計劃,建設資金來源:①自治區投入為2800萬元;②州、市財政應投入2520萬元,合計為5320萬元。目前,區財政資金到位2500萬元、州財政資金到位250萬元、市財政資金到位500萬元,未到位資金為2070萬元。
3、市五中、五小兩所學校擴建預留用地問題尚未落實。
4、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問題。教育部門從20xx年啟動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后,由于各項改革政策未能落實到位,造成改革步伐緩慢。
5、天北新區辦學問題。根據伊州黨發[20xx]34號《關于對建設xx天北新區若干問題的批復》的文件精神,“天北新區產業結構應定位為房地產開發、建筑業、市場、文化教育、旅游等產業為主”。天北新區自成立以來,由于大規模開發住宅小區,人口數量在近幾年劇增,而對于涉及教育事業建設發展的政策規定沒有及時得到落實,至今未建設學校來承擔辦學義務,造成大量學生涌入市區各校,加大了我市財政壓力,教育設施、教師配備不堪重負。
三、幾點建議
1、在全市繼續廣泛開展學習貫徹《義務教育法》,特別應組織各中、小學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關于貫徹<義務教育法>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的若干意見》以及教育部的“6.12”會議和“8.28”會議精神,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貫徹《義務教育法》重要性的認識。
2、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和教育部《關于貫徹〈義務教育法〉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的若干意見》,規范辦學行為。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各種違法、違規辦學行為全面清理、糾正。嚴禁初中、小學舉辦各種收費補習班、特色班或重點班。對已開辦的名義上的特色班和變相的重點班應依法及時糾正,切實加快推進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中、小學生能夠公平享受教育資源,辦好為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議市委、政府牽頭組織有關部門聯合對我市教育系統辦學情況定期進行監督、檢查。
3、建議市委、市政府協調自治區、自治州兩級財政,對區內初中班建設資金給予及時核撥。并對我市五中和五小兩所待擴建學校的教育預留用地在編制城市發展規劃時予以考慮。
4、加大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力度,特別是在實行經費總包干、暢通人才進出渠道和制定優惠政策、吸納人才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
5、建議市委、市政府與農七師協調,認真落實伊州黨發[20xx]34號文件精神,按文件要求在天北新區新建中、小學校,改變目前市區學校布局不合理而造成教育資源緊張、生源過于集中的現狀,逐步改善我市教育教學環境,使受教育者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5
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親民政策的體現,是一項惠民工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因此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是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的必然要求。這是繼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后,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舉措。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工作,談幾點思考:
一是切實開展城市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的學習和宣傳。
為了使免除城市義務教育中小學學雜費這項政策家喻戶曉,做好全面的學習和宣傳,認真組織中小學校、相關部門開展學習,充分了解和掌握相關政策。與此同時,通過印發傳單,召開學生家長會、通過電視、廣播等進行宣傳,利用校園廣播、板報、專欄等形式,對國家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學雜費的政策進行大力宣傳,讓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對免除中小學生學雜費有了基本的了解,使這一國家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向教師、學生及家長宣傳有關收費方面的政策法規,實行收費項目公開、標準公開、程序公開,通過校務、政務公開,統一使用收費卡等措施讓家長放心,社會滿意。
二是成立領導小組。
為了更好地落實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工作,相關部門要制定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方案,專門成立以財政局、教育局負責人參加的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領導小組,對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工作進行總體指導、安排、布置。
三是教育局與各校簽定《治理亂收費責任書》,加強治理亂收費工作的組織保障。
為了有效地開展好治理教育系統亂收費工作,設立舉報電話和舉報箱,并要求各校都要成立專門的治理亂收費工作領導小組,自上而下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嚴格制止亂收費,不斷規范學校收費行為。治理中小學亂收費是一項復雜性工程,只有堅持“群防群治,糾建共舉,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工作思路,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四是實行學校收費“收支兩條線”,按月上報用款計劃。
為加大對收費收支的管理力度,對鄉鎮、街道管轄的學校取消帳戶,實行會計核算,成立財會核算中心,區管學校實行會計統一核算,將收費收入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外收費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為了保證落實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工作,對免除學雜費資金加強管理,對學校提出明確要求,按月上報用款計劃,撥付的資金在使用上要符合預算,要用于保證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上。
五是加強城市中小學的編制規范經費預算。
對各學校校長及財務管理人員進行詳細的政策培訓、預算編制培訓工作。積極協調政府,按要求實施城市中小學的編制規范經費預算,加大學校校長、財務人員開展了政策培訓和預算編制培訓,積極籌措資金以保障按計劃足額撥付到位。對城市各中小學財務管理人員編制經費預算進行培訓,并提出明確要求,在保證教師5%培訓費、學校取暖費后根據學校實際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本學期支出,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既要保證學校正常運轉所需的基本支出,解決吃飯問題;又要考慮到學校長遠發展所需的重點支出,解決建設問題。
六是把好監督關。
通過明查暗訪、隨機抽查、問卷及召開座談會等形式掌握各校收費情況,同時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學生家長代表作監督員,加大審計和監督力度,確保了年度城市義務教育專項經費的使用,城市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資金,做到專款專用,并及時撥付到位,杜絕出現截留和挪用的現象。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6
楊陵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9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城區1所、農村4所),小學24所(城區3所、農村21所);在校學生12951名,其中初中學生5715(城區1524名、農村4191名)名,小學生7236(城區2484名、農村4752名)名;農村中小學教職工823名,其中農村初中教師356名,農村小學教師467名。
自xx年以來,根據國家、省、區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的相關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區委、區政府統一安排部署、關心指導下,我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實施,取得了較明顯的收效。xx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對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進行了廣泛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情況及收效
1、“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施。全區從“以鄉(鎮)為主”轉變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現了“四個統一”,即教師工資由區財政統一發放;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中小學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學校領導班子的選拔、配備、使用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避免了原體制財權與事權分離,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全區教育教學實際,對教育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優化配置現有教師資源,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打破了鄉(鎮)界限,使經費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門重復建設,對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進一步理順了農村中小學管理體制。xx年8月,經區委會議研究,撤消了4個鄉鎮教育組,農村普通小學劃歸鄉鎮中心校管理,農村初中由區局直接管理。精簡了人員,簡化了辦事機構,提高了工作效率。xx年6月,按照區委安排農村中小學黨組織歸屬區局管理,徹底改變了學校黨政管理兩張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權,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教育工作,促進城鄉教育人事合理流動、均衡發展。
3、學校領導和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xx、xx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指導下,區局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教育工作實際調整了中小學領導班子,一批年富力強、業務精良、作風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為學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學校工作有了較大起色。與此同時,順應教育發展趨勢,結合教師隊伍現狀,區局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五年規劃,出臺了學校領導干部管理規定、學科骨干教師、帶頭人暫行管理辦法等制度,使學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規范,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培訓學習工作常規化,有效的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為教育質量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學校網點調整工作逐步落實,辦學條件得到提高。自xx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各鄉鎮、村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后撤并了楊村鄉喬家底小學、李臺鄉杜家坡小學、五泉鎮湯家小學、大寨鄉杜寨小學等10所小學,優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資源。新建了楊村鄉川口小學、李臺鄉陳小寨小學、楊村鄉中心小學、五泉鎮茂陵小學、王上小學等5所學校。搶抓機遇,利用上級項目支持,新建、改建、維修了部分學校教學樓或辦公樓;農村中小學全部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建設,建成了18所農村中小學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兩基”工作中,全區共配制課桌凳2200套,價值40萬元,購買價值78萬元的實驗器材,添置30萬元的各類圖書。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促進了我區義務教育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發展。
5、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區上設立了基礎教育資金管理專戶,教育經費撥付達到了三個增長中的“預算內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于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教師工資、學校辦學經費、農村義務教育補助經費等到了落實。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預算編制制度,實行區級預算管理、分期撥付經費、嚴格審批報帳、審計監督制度,理順了新機制運行下的上下級財務關系,保證了各項資金按時撥付、合理使用,增強了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問題
1、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宣傳力度不夠、責任不明確。雖然“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了三年多,但社會對這種管理體制的形式和職責了解不多,習慣于多年來的老管理模式。鄉鎮對此認識不夠,認為目前學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門的事,與鄉鎮無關,辦學積極性不高,責任不強,缺乏支持、監督和指導。在學校建設、合校后的學校資產處置等問題上常常出現扯皮、推諉等現象,個別學校用地產權不明,存在租用關系等問題,影響了學校發展。
2、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了教育發展。隨著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的實施,教育經費的投入主要是區本級,而區本級財力不足,難以足額撥付教育經費。如工資改革后,教師工資的津貼部分不能得到落實,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不利于教育系統穩定。學校維修、改造資金難以保證,上劃之前鄉鎮、村對學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現在沒有了,學校維修、改造給教育部門、學校帶來了較大困難。
3、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小學教師年齡結構老化(45歲以上占40%),薄弱學科無專職教師(體、音、美等學科);初中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非專業代課現象嚴重(占34.4%)。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學科門類增加,教師培訓經費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師課業負擔過重,工作量大、知識老化等現象,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4、學校硬件設施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雖然,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學校辦學條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相對滯后。目前,21所農村小學除李臺鄉永安小學外(99年購置22臺微機,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沒有微機室,信息技術課程無法開設,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5、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艱巨。我區學校多年來因“兩基”達標、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危漏校舍改造和“兩基”提高等共舉債1666.8萬元。近幾年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關政策規定,經過努力以償還655.5萬元,尚欠債務(含利息)共計1123.9萬元。債務化解任務給本來就經費緊張的學校和教育部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影響了教育工作的穩定和發展。
三、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營造全社會齊抓教育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認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宣傳。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教育內部管理,建立鄉鎮領導干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制度,增強責任感,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2、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后,鄉鎮、村對教育的投入相對減弱,學校本身又無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門無力投入,影響了教育發展。因此,區政府應積極執行上級相關精神,保證教育政策得到落實,教育經費足額撥付,特別是教育建設資金要納入財政預算。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管理,減少浪費,保證教師工資足額發放到位,真正體現“以縣為主”,促進全區教育發展。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結合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大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在職培訓工作力度,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設立教師培訓專項基金,保證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順利實施。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辦好楊凌教育網站,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為教師提供培訓、教學和交流服務。完善教育人事體制改革,加大教師合理流動,整合師資結構,科學配套師資,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充實緊缺教師。強化教師隊伍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專長,使每個教師都成為教育和教學的中堅力量。
4、加快農村小學合校并點步伐,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完善學校網點調整布局,科學制定學校發展長遠規劃。將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與學校布局調整結合起來,與災后重建結合起來,建立“以縣為主”的學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規劃的長效機制,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整合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
5、統籌安排專項資金,逐步化解義務教育債務。“兩政一教”債務化解情況復雜,牽扯面廣,欠債年限較長,數額較大,要一次性解決存在一定難度。建議政府成立清欠小組,制定清欠計劃,采取多種方式積極籌措資金,落實相關部門責任,各部門協調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債務,徹底解決教育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同時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絕新的教育債務發生,給教育創造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7
一、調研目的
學校體育藝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深化學校體育藝術教育改革,讓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工作可持續、均衡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根據上級有關文件要求,我們對全鎮中小學體育藝術教育的開設、體育藝術群體活動的開展、場地設施、器材、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了調研,旨在全面分析我鎮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應采取的促進策略與措施,全面提高學生體育藝術教育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調研對象及調研方法
(一)調研對象
冷水鎮各中小學、教學點
(二)調研方法
1、問卷法:
調查體育藝術教師師資隊伍狀況;經費投入;未來7年發展規劃。
2、訪談法:
與體育、藝術教師、校領導、辦事處教研干事及學生面談。
3、觀察法:
看檔案資料;看場地、設施設備;看器材
三、調研綜述
(一)我鎮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發展成績
1、開齊開足了課時,嚴格組織管理
調查發現,全鎮中小學實施體育藝術教學管理的依據完全來源于上級下達的指導性文件,各校體育藝術工作由校長親自負責,下設由主管副校長和教研組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工作的安排和實施。各校均開齊開足了體育藝術課時,并把體育藝術活動在學校工作計劃中做了細致認真的安排,并得以落實,組織領導與管理體制健全。
2、因地制宜落實群體活動,競技成績、藝術成果喜人。
全鎮各校積極開展了“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保證了中小學生每天有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學校“兩操”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克服場地、器材、經費的限制,因地制宜搞好學生群體活動,做到有時間保障,有訓練內容、方法,有訓練記載,充分調動了義務教育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以體促智,以體育美,以體育樂的目的。“課外一小時鍛煉活動”開展率達100%。
各校體育藝術興趣小組及運動隊訓練達98%,俱樂部式的體育藝術教學法模式營造了生動、活潑、友善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集體的溫馨和情感的愉悅。各校堅持舉辦1—2次春季或秋季田徑運動會,開展月或季體育藝術活動,如“三大球”、“三小球”、廣播操、拔河、踢毽子、歌詠比賽、美術作品展等小型多樣的比賽活動,在參加各級體育、藝術比賽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體育藝術教育設施簡陋,但成果喜人。
3、體育藝術教師素質迅速提高,穩定教師隊伍
冷水辦事處積極響應國家、湖北省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爭取指標先后組織體育藝術教師到武漢等專業培訓機構接受培訓,積極創造條件為體育藝術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創建平臺,落實體育教師服裝等有關待遇,并在評先晉級中優先考慮。真正提高體育藝術教師地位和待遇。
(二)我鎮學校體育藝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體育藝術教師地位不高,編制不足。
調研中發現,我鎮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藝術教師人均每周上課在14—18節不等,但額外工作量大,按照21世紀課改的要求,義務教育學校1—2年級小學體育教師應該保證每班每周4節體育課,其它年級3節體育課。目前體育藝術教師編制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特別是村小師資嚴重匱乏,學生只知道上體育課就是玩。
從教師年齡和職稱結構看,中年教師居多,青年教師和老教師僅占5%,而高級職稱為零。從社會輿論看,雖然近年來反復提倡提高體育藝術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可實際落實還是遠遠不夠,存在的差距還很大,輕視體、音、美和對體育藝術教師的偏見依然存在,多數學校在評先評職時不能夠考慮體、音、美學科的特殊性和艱苦性,晉級評優存在偏重文化課教師的現象,體育藝術學科教師評高級職稱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部分體育藝術教師被迫轉崗或下海,造成體育藝術教師隊伍不夠穩定。
2、資金投入不足,場地、設施失修。
冷水鎮義務教育經費雖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經濟比較落后,財政困難,尤其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藝術經費嚴重短缺,致使學校體育藝術不能很好開展。調研發現,許多學校體育藝術經費所占比例不到學校教育經遇的1%。有的學校每年甚至零投入。部分學校領導對體育藝術工作不夠重視,在資金籌措方面存在等、看、靠的思想,沒有積極主動地想辦法給予解決。
部分學校體育藝術場地設施建設不夠科學,部分設施被占用,體育藝術設施存在著極大的浪費現象。由于養護不善,大大降低了器材設施的使用壽命,致使器材頻繁損壞,甚至報廢,造成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在春、秋、冬多風季節,各校體育場地揚塵現象嚴重,很大程度影響了學校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也給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隱患。
(三)促進體育藝術教育持續、均衡發展的策略與措施建議。
1、加強體育藝術教師隊伍建設,狠抓師資培訓。
建設一支高質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體育藝術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新時期學校體育藝術的開展給體育藝術
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高超的教學技巧和藝術,更要有突出的學識和引人注目的人格風范,還要充分認識學校體育藝術的地位和作用,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法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求知精神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科學研究能力。因此必須加快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加大體育藝術教師培訓的力度,教育部門應把體育藝術教師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一方面要抓住“省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的培訓工作,制定政策吸引優秀的大學生充實到我鎮中小學教師隊伍中來,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種形式,對現有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通過開展本校教學改革試驗、校際相互觀察、交流等活動發揮骨干教師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派出部分兼職體育教師和有興趣的富余教師到專業院校進行培訓和函授狀大隊伍。提倡校際之間教師相互聘任。促使他們更新知識,增進專業教學能力。認真貫徹落實“教師法”,使體育藝術教師享受與其他教師相同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條件,調動積極性,穩定體育教師隊伍。
2、不斷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辦學條件。
嚴格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件》中規定的體育經費,努力達到全國平均,在經費的使用上,每年應有大致的固定比例,切實解決有些領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計劃但難以落實的問題。
在教育經遇大幅度增加的同時,也為學校體育藝術經費增加創造了條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不斷加大對學校體育藝術經費的投入,做到專款專用,同時也要廣開財源、多渠道、多途徑籌集經費,迅速改變學校體育藝術遭遇嚴重短缺的局面。認真貫徹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學校體育藝術場館設施不被侵占,不斷完善學校體育藝術活動場地和器材設施的配置,從制度上保證學校體育藝術工作的正常運行,創造一個衛生、安全、整潔、舒適的現代化的育人環境,使學生在翠綠的草坪、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優美的運動場景中,去奔跑、去跳躍、充滿生機和活力地成長發展。
3、重視群體教育,促進良好的校園體育藝術文化氛圍形成。
實現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的目標和任務不僅重視體育藝術課程教學而且還應重視群體活動和興趣小組的訓練等群體教育,堅持每年舉辦兩次田徑運動會制度,積極組織“六一”、“五四”、“元旦”及“三八”師生體育、藝術匯演活動。因此學校應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校的群體活動。建立青少年業余體育藝術俱樂部,組織多種運動項目的課外訓練運動競賽,并以“體育與藝術”“積極生活”為主題,有計劃的開展體育藝術節等活動。建立群體教育的評估標準,把體育藝術群體活動作為對學校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要從提高學生的體育藝術認知水平、體育藝術素質、體育藝術能力和意識著眼,構建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的新體系。將體育藝術教育的實施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形成課內、課外、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有機結合的一體化教育模式。采用教育部門、體育藝術部門、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多邊互動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藝術文化氛圍。
4、加大體育藝術課程改革和建設的力度。
體育藝術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為更好地實現學校體育藝術的目標,國家教育部把體育課改變為體育與健康課程,這是我國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面臨新的教育觀念、新的環境、新的要求,體育藝術課程必須加大改革和建設的力度,用新的教學理念重新修訂體育藝術課程計劃,使體育藝術教學體現時代精神和素質教育要求。教學內容要多樣化、彈性化符合學生興趣和愛好,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藝術實踐能力和體育藝術素養,使學生的終生體育藝術思想形成和發展。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間互動為原則,改革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平等,能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的體育藝術教學環境。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精選11篇)10-13
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01-15
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12-08
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調研報告12-03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精選5篇)10-15
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調研報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