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調研報告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企業所得稅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企業所得稅調研報告1
一、對私營企業稅后利潤個人所得稅征管的現狀分析
在私營企業稅后利潤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方面,由于人們的稅收法制意識淡薄,稅收政策不完善,以及各地區稅務部門所執行的政策不統一等因素,使得私營企業稅后利潤的個人所得稅征管流失嚴重,甚至在一些地區成為征收中的空白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企業帳務失真,成本不實,基本無稅可征。由于部分私營企業納稅義務觀念淡薄,法制意識不強,將偷逃稅收作為致富的捷徑。從筆者對蘇北某縣城40戶年產值在2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的調查中發現,20xx年度有27家企業賬面基本持平,另有9家虧損,4戶盈利企業的利潤也都在10萬元以下,只有一戶就稅后利潤繳納過個人所得稅。據業內人士稱,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虧損是因為私營企業主私欲熏心,為了達到逃稅的目的,視稅法于不顧,采取多進成本、轉移收入等手段的結果,也有些企業在地方政府“發展私營經濟”、“照顧企業困難”等政策的保護下,公然采取“變通”方式進行偷稅。
二是稅務部門對應稅所得的管理失控,征收力度不夠,對偷稅行為的處罰偏輕,稅收流失量大面廣。由于稅務機關缺乏對私營企業稅后利潤的有效監管,未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征管辦法,是否繳納個人所得稅基本上是取決于私營企業主的納稅意識。據調查統計表明,該縣有70%以上的私營企業主存在不申報個人所得稅或申報不實的現象。在20xx年度所得稅匯算及各稅統查中,全年查補這類稅款不足5萬元,無一例因未申報而被罰款,也沒有一件此類偷稅案件被立案查處。
三是稅收政策不完善,實施辦法不統一、征收方式不規范,也造成稅收流失嚴重。對私營企業稅后利潤征收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法中缺乏具體、明確的規定,如對查補部分的利潤是否征收個人所得稅、如何界定私營企業主的投資行為和消費行為等,在實際操作中無章可循或有章難循。加之各地區的征管辦法差異較大,征管手段落后,執行中存在一定的隨意性。
二、對私營企業稅后利潤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思考
針對私營企業稅后利潤個人所得稅征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必須深入地進行分析研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征管能力。筆者認為強化稅后利潤個人所得稅征管的著力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深入開展稅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納稅意識,除繼續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外還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宣傳教育,如在中小學開設稅法常識課程,使新一代公民較早接受納稅義務教育;對新業戶的法人進行強制性的稅法基本知識教育,對其辦稅人員進行強制性的稅收專業知識系統培訓,對老業戶的法人及辦稅人員分批進行經常性稅法知識培訓教育;在各級領導干部的輪訓內容中,也要安排稅法知識講座,增強其稅收法律意識和法律責任,營造一個良好的依法納稅的社會氛圍。
二是統一稅收政策,完善稅收征管機制,加強有效監管。在統一私營企業稅后利潤征收個人所得稅稅收政策的基礎上,對征管規定進一步加以完善和明確,消除私營企業主收入隱性化、非現金化、來源多渠道化等弊端,在收入公開化基礎上,建立覆蓋其全部個人收入的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嚴格執行私營企業主個人財產、收入申報納稅制度,建立科學的納稅申報評審機制和稽查制度,加強對私營企業稅后利潤的監控,健全納稅人的納稅檔案資料,建立私營企業彌補虧損和利潤分配臺賬等,實行跟蹤管理;準確把握征稅前提和征稅環節,按照個人所得稅法設計的預定目標正確地組織征收;合理確定扣除標準,鼓勵私營企業增加投入,進一步擴大再生產,可以考慮規定免征額,鼓勵私營企業主加大投入;對一些財務管理混亂、財務不健全的企業可實行定額征收,并附征個人所得稅;體現“多得多征,公平稅負”原則,不論是采取何種方式征收,都必須起到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只對高收入者征稅。
三是加大稅務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偷逃稅行為。實踐證明,偷逃稅行為只有通過不斷地嚴厲懲治者能得到遏制,因此,在嚴格征管的基礎上,要加大對稅務違法案件的處罰力度,使納稅人為偷稅行為所付出的代價遠遠大于依法納稅的付出,對私營企業主申報不足、賬務核算不實等行為,除按規定加收滯納金外,應當予以重罰,情節嚴重的,還應追究企業法人和財務人員的法律責任;同時還要廣泛開展社會共治,通過法律形式明確金融、司法、工商、社會中介等職能部門的配合義務,借鑒國外的有效監管措施,對私營企業主的信貸行為,享有的醫療、教育、養老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權益以及公共設施的使用權等同是否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掛勾,約束其欺騙稅務機關的僥幸心理和偷逃稅欲望。
企業所得稅調研報告2
根據《國務院關于實施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的通知》(國發〔20xx〕39號),確定了原享受低稅率優惠政策的企業,自20xx年1月1日起,在新稅法施行后5年內逐步過渡到法定稅率。而這些企業“實施過渡優惠政策的項目和范圍,將按通知所附的《實施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表》執行”。這一“政策表”共有30大項,涵蓋了新稅法公布前國家批準設立的企業按照原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和具有行政法規效力文件規定享受的大量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為順利實施“新法”,設立必要的優惠過渡期是客觀的需要:這既是我國以往修改稅法所采用的一貫做法,也是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銜接新、舊稅法的必需。一是有利于體現政府對企業既得權益的尊重及維護政府的國際形象和公信力;二是為企業提供一個適應新稅收政策的時間和空間,以緩解因稅收政策變化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沖擊,使企業有時間調整經營策略和采取應變措施,有效保持企業經營的穩定性和保護外商投資的積極性;三是有利于財政部門利用優惠過渡期制定相應的對策,降低實施“新法”對財政收入帶來的沖擊;四是有利于稅務部門改革和完善現行的企業所得稅征管模式。但同時,過渡期政策也帶來一定的問題。
(一)過渡期內沿襲現行的外資企業所得稅優惠,不利于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我國加入 WTO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雖已基本確立,但絕大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不承認我國市場經濟的地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我國的稅收政策和政府行為有一定的關系。WTO是一個建立在多邊條約基礎上的全球性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其規則體系對所有成員的對外經貿活動都有強制約束力。在WTO的諸多規則中,與成員方涉外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關系密切的主要有四項,分別為補貼與反補貼規則、國民待遇規則、最惠國待遇和透明度規則。而我國現行的部分涉外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與這四項規則相沖突,而部分發達國家不承認我國市場經濟的地位,也與此有一定的關系。在優惠過渡期內如不進行調整,會影響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
(二)過渡期內沿襲現行稅收優惠,不利于不同類型企業的公平競爭。
市場競爭要求各競爭主體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公平競爭。但長期以來,我國內、外資企業一直實行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為了有利于吸引外資,我國的涉外企業所得稅制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據對外開放發展的需要,堅持“稅負從輕、優惠從寬、手續從簡”的原則,制定了一整套稅收優惠政策。其主要特點是:對外商投資于不同的地區、產業、行業和不同的投資項目,采取了分地區,有重點、多層次的稅收優惠措施。相對而言,內資企業優惠政策側重于勞動就業(下崗工人再就業優惠、街道企業稅收優惠等)、社會福利(福利企業等)和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三廢”處理、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等方面;而外資企業則側重于吸引直接投資、引進先進技術等方面,內資企業的優惠方式主要是直接減免,而外資企業不僅有直接減免,且優惠面較廣,如生產性外資企業全部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待遇,還有再投資退稅、預提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措施。這種優惠措施對吸引外資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從反過來說,也造成了內外資企業之間的稅收不公平待遇。兩者名義稅率雖然都是33%,但因為外資企業享受著比內資企業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其實際稅負只有13%左右,而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負則在25%左右,也就是說,內資企業相當于外資企業兩倍。由于稅收負擔差別的懸殊,外資企業享受著超國民待遇,這不僅造成內、外資企業稅負上的不平等,而且造成同樣是外資企業,因投資地區不同其稅負也不平等的問題,這有悖于WTO中關于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抑制了內資企業的健康發展,對市場經濟運行起一定的扭曲作用。
兩法合并后,內外資企業適用同一部企業所得稅法,上述問題將會得到有效解決,但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將有一定時間的過渡期,盡管內資企業適用新法后,稅負將有所降低,但由于原涉外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較多,其稅負與適用新法后內資企業相比仍然較低,稅收的公平原則仍然得不到體現,一定程度上既影響內資企業的公平競爭,也影響新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的稅收公平。
(三)過渡期內沿襲現行稅收優惠,不利于我國反避稅工作的開展。我國現行的涉外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主要是稅率優惠和稅額減免,減免稅優惠較多,容易誘發外商投資者采取轉移利潤等多種手段逃避納稅義務。兩法合并后,由于原有外商投資企業有一定的過渡期,使新老外資企業的稅負差距較大,內外資企業的稅負差距仍然存在,這給新老外資企業提供了避稅的空間,也給一些內資企業提供了避稅的空間。如外商投資者利用新老企業之間的稅賦差距,轉移利潤的避稅將更為容易,內外資企業均可以遞延銷售收入確認時間,利用稅率差避稅。因此,兩法合并后的一段時期,我國本來就比較薄弱的反避稅工作會更為困難。
(四)給稅源監控和稅務管理增大難度。由于存在一個優惠過渡期,在一定時期內存在新、舊所得稅制并行的情況,既要實行“新法”,又要保留一些舊法的優惠政策,不但給稅源監控帶來一定的難度,同時容易產生稅收征管混亂,且由于“新法”將對納稅義務人、稅率、稅基、稅收優惠政策、資產的稅務處理等方面作出重大調整和修改,不但稅收管理員在業務上難以兼顧做好,就是納稅人也難以一時適應。如果信息化建設和稅法宣傳、培訓不能及時跟上,“新法”實施將難以取得社會滿意的效果。部分企業可能會濫用稅收政策進行偷稅和避稅,從而增大稅務管理的難度。
針對優惠過渡期可能存在的問題,擬提出如下的對策、措施和建議:
(一)積極引導外資盡快了解和適應“新法”的優惠政策,以有利于外資在優惠過渡期作出新的投資選擇(包括轉產改行),促使其穩定并增加在華投資。根據新法內容可以看出,制定“新法”優惠政策的原則取向,是把現行的區域性優惠為主向以產業性為主轉變,并側重體現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和有利于就業再就業等,目的是把稅收優惠政策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結合起來。因此,對于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取向,稅務部門在優惠過渡期應積極引導外資企業增進對政策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其根據國家公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進行轉產改行或投資再選擇,盡量避免其在優惠過渡期結束后終結在華經營、轉移投資。
(二)加強納稅評估,加大反避稅力度。兩法合并后過渡期內,新老稅制之間的稅負差異,給外資企業避稅造成了空間,因此,兩法合并后,要進一步加大反避稅的力度,提高反避稅工作水平。一是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要在稅法中單獨列出反避稅條款,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稅收專門法規,要針對經濟全球化對跨國公司的管理要求,補充、修訂轉讓定價調整方法及其使用條件,增加對避稅的處罰。二是要全面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納稅評估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定期進行稅務審計,認真審核企業收入和成本費用結轉的合法性,特別要對未能按期限進入獲利年度的企業加強評估和審計;要嚴格區分和監控企業正常的稅收籌劃和故意避稅行為;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和利用“一戶式”納稅評估覆蓋面廣、涉及稅種齊全和分行業評估的優勢,為反避稅審計提供準確性較高的信息數據。三是要建立涉外稅收信息庫,提高反避稅能力,可由國家稅務總局負責組建稅務情報收集和交換的專門機構,研究制定《情報交換管理規則》,規范情報交換程序,適時擴大情報交換范圍。建立國際性的信息庫,廣泛收集國際經貿稅收有關資料,收集和跟蹤國際市場主要商品價格、成本、行業利潤率、貸款利率以及費用收取標準等信息資料。還應建立國際上著名跨國企業有關組織結構、管理特點以及內部交易的資料庫,并及時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提供給有關部門,以便稅務機關對轉讓定價企業調整定價時有可靠依據,切實提高反避稅能力。“新法”施行后,在優惠過渡期內,外資企業由于稅負上升,其避稅手法將會多樣化;不僅會利用“轉讓定價”手法在關聯企業間轉移利潤,還會采取資本弱化,增大借款利息、境外勞務費、特許權使用費和轉嫁虧損、濫用稅收協定、利用避稅港避稅等手段進行避稅。因此,基層稅務機關除了要加強納稅評估、反避稅審計和稅務稽查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外,重要的是稅收管理員要認真做好稅源監控工作。
(三)要重視運用信息技術監控優惠過渡期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實施“新法”,除要開發適應“法人所得稅法”的稅收征管軟件外,還要開發能對享受稅收優惠過渡期的企業進行有效監控的征管信息子系統,以便隨時掌握企業在優惠過渡期的政策執行情況和新、舊稅制在銜接上存在的問題。要通過信息化建設加強對企業優惠過渡期納稅申報合法性、準確性的監控和繼續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情況的動態監控,并要對執行稅收優惠政策結束,或執行有紊亂情況的企業設置警示功能,以利稅收管理員及時跟蹤調整或糾正,防止企業在優惠過渡期重復或延長享受稅收優惠的情況發生。此外,在優惠過渡期內,還要及時在中國稅收征管系統(CTAIS)增加實施“新法”需相應補充的征管功能。
(四)要抓緊創新“法人所得稅”征管模式。內資企業所得稅的征管仍分屬國地稅分別征收,這種歷史遺留下來的分散而多頭的征管模式,既浪費資源,又不利于稅務干部業務素質的提高和崗位輪換,更不利于統一執法、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和加強稅收征管。這種舊的不合理、不科學的企業所得稅征管模式應該摒棄。在優惠過渡期間,國地稅部門對內外資企業不但不能因稅制改革放松征管,而是應該進一步加強。要認真進行資源、業務和人員素質的整合,由分散征管平穩過渡到統一征管;要循序漸進,邊征管、邊整合、邊統一,在優惠過渡期內完成新、舊征管模式的轉換,防止因整合稅收征管而造成混亂和稅收流失。為此,要根據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要求,依托信息技術,創新“法人所得稅”的征管模式:一是要從法律上確立國稅部門為唯一的“法人所得稅”征管部門,“法人所得稅”為中央、地方共享稅,實行統一征收,定率分成,稅款分別劃入中央和地方金庫;二是根據現有國地稅的征管(稽查)資料對所有內外資企業進行誠信分析,并按“雙分類”(誠信等級和稅源大小)進行排隊,對企業實行分類管理;三是要借助中介機構力量作為加強“法人所得稅”征管力度的補充,既可促使納稅人盡快熟識“新法”,又可協助稅務部門審查企業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并可協助(代理)稅務機關完成一些涉稅事項,使稅務機關能夠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稅源監控上。
(五)廣泛、深入、扎實做好稅法宣傳,抓緊、抓好干部業務培訓。做好稅法宣傳,是順利實施“法人所得稅法”的前提和保證。為使納稅人盡快熟識和掌握“新法”,除運用傳統的方法組成稅法宣講團到各企業舉辦講座進行廣泛、深入宣傳外,還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開展“新法”宣傳。尤其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互聯網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聯網快捷、信息量大以及雙向互動等優勢把“新法”公之于眾,隨時供納稅人查詢和解答納稅人的疑難問題。
為使“新法”順利實施,避免在優惠過渡期出現征管、執法混亂,扎實抓好稅務干部的業務培訓也是至關重要一環。如果在優惠過渡期不抓緊、抓好對干部的全面、系統、扎實的業務培訓,將難以有效輔導納稅人正確理解和執行新的“法人所得稅法”,更難以保證“新法”的順利實施、新舊稅收政策的準確銜接、稅制的平穩過渡和征管模式的創新。
企業所得稅調研報告3
近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調整煙產品消費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xx]84號),對卷煙產品消費稅政策進行了調整。這是實行消費稅政策以來,國家對卷煙產品消費稅政策進行的第四次調整。這給煙草商業企業帶來了新的課題,如何在稅收增加的同時,減少煙草商業企業壓力呢?本文就此專題分析,以拋磚引玉。
這次卷煙消費稅調整與歷次相比,主要由以下新變化:卷煙分類標準調高;卷煙從價稅率調高;卷煙納稅范圍擴大。將導致煙草商業企業稅賦增加;利潤大幅減少;維護卷煙消費市場秩序穩定壓力加大。
此次卷煙消費稅政策調整是國家面對當前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緩解國家財政稅收壓力而進行的宏觀調控,我們要站在“兩個至上”的高度正確認識,同時也要積極研究,盡量將卷煙消費稅政策變化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以確保“卷煙上水平、稅利保增長”的目標順利實現。首先,調整營銷思路,提高適應市場能力。其次,加大打假力度,維護良好的卷煙市場秩序。第三,開展技術創新,節能減耗促進效益快速增長。第四,加強工商協同,提高共同抵御風險能力。
總之,卷煙產品消費稅政策調整對我們煙草商業企業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我們只有積極主動應對,繼續深化改革,加強基礎管理,轉變發展方式,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才能確保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卷煙消費稅政策變化的主要內容
我國卷煙消費稅從開征以來,經歷了四次大調整:1994年以前,煙草業與其他行業一樣統一征收60%的產品稅;1994年實行“分稅制”后將產品稅改征增值稅,并新增了消費稅種,1994年各類卷煙按出廠價統一計征40%的消費稅;1998年7月1日,為促使卷煙產品結構合理化,對卷煙消費稅稅制再次進行改革,調整了卷煙消費稅的稅率結構,將消費稅稅率調整為三檔,一類煙50%,二、三類煙40%,四、五類煙25%;20xx年6月1日起,對卷煙消費稅的計稅方法和稅率進行了調整,實行從量與從價相結合的復合計稅方法,即按量每5萬支卷煙計征150元的定額稅,從價計征從過去的三檔調整為二檔,即每條調撥價為50元以上的稅率為45%,50元以下的稅率為30%;這次卷煙消費稅調整與歷次相比,主要由以下新變化:
1、卷煙分類標準調高。現行的消費稅規定,每標準條(200支,下同)調撥價格在50元(不含增值稅)以上(含50元)的卷煙為甲類卷煙,每標準條調撥價格在50元(不含增值稅)以下為乙類卷煙,而財稅[20xx]84號規定:調撥價格70元/條(含)以上的為甲類卷煙,其余為乙類卷煙。即甲、乙類卷煙分類標準由50元調整到70元。
2、卷煙從價稅率調高。財稅[20xx]84號規定:甲類卷煙稅率調整為56%,乙類卷煙的消費稅稅率調整為36%,雪茄煙的消費稅稅率調整為25%,分別比現在執行的45%、30%、25%高11、6、11個百分點。
3、卷煙納稅范圍擴大。財稅[20xx]84號規定:在卷煙批發環節加征一道從價稅,稅率5%。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卷煙批發業務的單位和個人,凡是批發銷售的所有牌號規格卷煙的,都要按批發卷煙的銷售額(不含增值稅)乘以5%的稅率繳納批發環節的消費稅。
二、卷煙消費稅政策變化對商業企業的影響
此次卷煙消費稅政策的調整將對煙草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影響之一:稅賦增加。財稅[20xx]84號規定對商業環節開征消費稅,消費稅額依商業批發卷煙銷售額(不含增值稅)按5%的稅率,實行屬地征收。這將導致負責卷煙經營銷售的煙草商業企業的稅賦大量增加,僅以重慶煙草商業為例,按20xx年預計銷售收入測算,將增加消費稅及城建稅、教育費附加6.6億元,綜合考慮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因素,20xx年應上繳稅金將比20xx年實際上繳稅收增長一倍。
影響之二:利潤大幅減少。這次卷煙消費稅政策調整遵循的原則是“確保中央財政收入增加,不減少地方財政既得利益,不增加消費者負擔”,國家局決定這次消費稅政策調整后卷煙批發價格不提高,增加稅收部分由煙草行業自身消化。因此將導致從事卷煙批發為主的煙草商業企業利潤大幅減少,將嚴重影響“卷煙上水平,稅利保增長”的目標順利實現。仍舊以重慶煙草商業為例,由于加征消費并綜合對企業所得稅影響,共計將減少凈利潤約5.3億元。
影響之三:維護卷煙消費市場秩序穩定壓力加大。為了使行業卷煙分類標準與稅收分類標準相一致,國家煙草專賣局對二、三類卷煙分類標準進行了重新確定,調撥價格70元(含)―100元/條調整為二類卷煙,30元(含)―70元/條調整為三類卷煙,并對一類卷煙調批差價率進行了限制,特別對中華等個別名優卷煙的調批差價率大幅降低,這對非法卷煙、假冒卷煙提供了生存機會,對卷煙消費市場帶來沖擊,維護卷煙消費市場秩序穩定壓力加大。
三、幾點應對措施
此次卷煙消費稅政策調整是國家面對當前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緩解國家財政稅收壓力而進行的宏觀調控,我們要站在“兩個至上”的高度正確認識,同時也要積極研究,盡量將卷煙消費稅政策變化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以確保“卷煙上水平、稅利保增長”的目標順利實現,為此,商業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調整營銷思路,提高適應市場能力。由于受卷煙消費稅政策調整,一些卷煙品牌的生產和銷售將產生較大波動,因此商業企業要在深入市場調研基礎上,立足品牌發展現狀,對本年度及今后的卷煙營銷格局及稅利重新預測,及時調整營銷策略,做好品牌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提高適應市場能力,要著重突出抓好以下方面:
一是維護重點骨干品牌穩定。國家局姜局長強調指出:行業能否保持平穩發展,關鍵在于重點骨干品牌能否穩定成長。這次政策調整,對部分調批差率比較高的重點骨干品牌影響較大,因此確保其平穩運行、良好發展就顯得特別重要和緊迫。卷煙商業企業要積極探索按訂單組織貨源的供貨方式,增強市場預測能力,準確把握市場真實需求,按照市場真實需求組織貨源,保持市場和品牌穩定,保證重點骨干品牌平穩投放、避免出現大的波動。
二是加大一、二、三類卷煙品牌培育。這次政策調整,國家局統一了全國卷煙牌號、規格調批差率,由于一、二、三類卷煙差率較高,四、五類卷煙差率較低,對產品結構相對偏低的商業企業利潤影響可能較大,因此,各商業企業要因地制宜制訂切合本企業本地消費市場實際的營銷策略,加強對適銷的一、二、三類卷煙品牌培育,進一步優化卷煙銷售結構,提高卷煙單箱銷售收入。
三是要重視四五類低檔卷煙的銷售。四五類卷煙是銷量持續增長的基礎,要積極組織適銷對路的低檔卷煙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村市場服務水平,穩定農村卷煙市場,確保銷量的增長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其次、加大打假力度,維護良好的卷煙市場秩序。煙草專賣執法部門要堅持“內管外打”的方針,深入開展卷煙打假活動,加強對卷煙市場的監管,暢通舉報渠道,加強對假、私、非卷煙的打擊,維護正常的煙草市場秩序,為卷煙的銷售提供市場空間;深化政府煙草打假機制,營造浩大的打假聲勢,形成人人識假、人人打假的良好氛圍,為保增長、促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第三、開展技術創新,節能減耗促進效益快速增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戰略的核心,國家局姜成康曾經指出:“實現中國煙草由大變強目標,要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切實轉變增長方式”。因此商業企業要積極開展自主創新活動,通過優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強化預算考核、加強成本控制,提高員工技能水平、創建學習型企業等措施改變因循守舊的傳統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現代流通企業,促進企業經濟快速增長。
第四、加強工商協同,提高共同抵御風險能力。通過建立健全工商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加強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共同做好卷煙品牌的培育工作,提高工商企業共同抵御風險能力。
總之,卷煙產品消費稅政策調整對煙草商業企業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只有積極主動應對,繼續深化改革,加強基礎管理,轉變發展方式,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才能確保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企業所得稅調研報告4
近年來,部分企業采取注冊商貿企業的方法領購增值稅專用發票從事虛開專用發票活動,造成國家稅款大量流失,為此,國家稅務總局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新辦商貿企業增值稅征收管理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等幾個文件來規范新辦商貿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征收管理。然而,從實際操作來看,這些辦法給相當部分新辦商貿企業生產經營帶來諸多不便,筆者就相關稅收政策及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對新辦商貿企業認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作初步探討。
一、現行商貿企業認定一般納稅人政策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新辦商貿企業一般納稅人認定實行分類管理違反了稅收公平主義原則。現行政策規定,對于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上、人員在50人以上的大中型商貿企業,可直接認定為一般納稅人,不實行輔導期一般納稅人管理。對具有一定經營規模,擁有固定的經營場所,有相應的經營管理人員,有貨物購銷合同或書面意向,有明確的貨物購銷渠道(供貨企業證明),預計年銷售額可達到180萬元以上的新辦商貿企業,可認定為輔導期一般納稅人管理。對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其他新辦小型商貿企業則要求要先按小規模納稅人管理,待一年內銷售額達到180萬元以后方可認定為輔導期一般納稅人管理。這樣的政策規定不利于構建公平的稅收環境,也不利于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更限制了小型商貿企業的發展壯大。
(二)稅收政策制定不夠嚴謹,政策執行的連續性不強。
總局在國稅發明電[20xx]37號文中規定小型商貿企業在辦理稅務登記1年內銷售額達180萬元后才能申請認定輔導期一般納稅人,同時對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上,人員在50人以上的新辦大中型商貿企業在進行稅務登記時,可直接進入輔導期,實行輔導期一般納稅人管理,但在國稅發明電[20xx]62號文件中更正為只對具有一定規模、有固定場所、預計銷售額達到180萬元能申請認定輔導期一般納稅人以及對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上,人員在50人以上的新辦大中型商貿企業符合條件可直接認定為一般納稅人,后下發國稅函[20xx]1097號明確如何解決預繳稅款占用企業資金問題,從以上三個文件可看出該政策制定不夠嚴謹,政策無連續性,常常在基層稅務機關及納稅人強烈反映問題時,總局才下文明確,給人造成哪里有征管漏洞哪里堵漏感覺,難以反映稅法的剛性及嚴肅性。
(三)認定政策較模糊,政策界定難度較大。
1、總局在國稅發明電[20xx]37號文中規定,對經營規模較大,擁有固定經營場所,固定的貨物購銷渠道、完善的管理和核算體系的大中開型商貿企業可直接認定為一般納稅人,但又沒有給定一定的標準,如何為規模較大?在國稅發明電[20xx]62號文件中第三點中指出確認符合規定條件的,可直接認定,具體是指哪些"規定條件"沒有明確;
2、總局在國稅發明電[20xx]37號、國稅發明電[20xx]51號及62號文件中規定輔導期一般納稅人領用增值稅專用發票按規定預繳稅款,但如果納稅人不需用增值稅專用發票而只領用普通發票要不要按4%預繳稅款總局文件中未明確,造成各地的執行過程中不一致。
(四)《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廢舊物資回收經營企業使用增值稅防偽稅控一機多票系統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xx]43號)中規定,凡年銷售額超過180萬元的廢舊物資回收經營企業必須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財務核算健全,銷售額在180萬元以下的,經企業申請,也可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新辦的廢舊物資回收經營企業,按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新辦商貿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認定、申報征收、發票管理等規定辦理。對從事廢舊物資回收經營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符合《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和使用廢舊物資生產企業增值稅征收管理的通知》(國稅發〔20xx〕60號)規定免征增值稅條件的,其銷售廢舊物資必須使用防偽稅控一機多票系統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因此,對于從事廢舊物資回收經營企業的輔導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而言,由于其銷售貨物免征增值稅,因此對其認定為輔導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并無實質意義,現行商貿企業認定為輔導期一般納稅人需進行改進。
二、完善商貿企業認定中的對策:
由于商貿企業認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門檻提高,使一大批商貿企業銷售的商品無法進入增值稅抵扣鏈。為此,稅務機關應根據商貿企業的經營特點,制定出既符合企業經營特點又能將其經營活動全面納入稅務管理的管理措施,使盡可能多的商品能夠進入增值稅的抵扣鏈。筆者認為,稅務機關應從完善政策、強化管理上入手,對商貿企業認定一般納稅人實行認定從寬,管理從嚴的原則,不斷提高商貿企業征管水平。
(一)進一步完善增值稅稅收政策,放寬商貿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標準,使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政策趨于合理。建議總局適當降低一般納稅人銷售額標準,科學劃分兩類納稅人,將生產貨物或提供勞務的工業企業一般納稅人的年應稅銷售額降為30萬元,將批發、零售的一般納稅人年應稅銷售額降為50萬元。同時,還應對小型商貿企業的認定標準以及只領用普通發票的企業是否預繳稅款等問題做出更明確的規定。
(二)嚴格執行現行增值稅政策,促進稅收公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四條:小規模納稅人會計核算健全,能夠提供準確稅務資料的,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可以不視為小規模納稅人,依照本條例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七條規定:條例中第十四條所稱會計核算健全,是指能按會計制度和稅務機關的要求準確核算銷項稅額、進項稅額、應納稅額。因此,對會計核算符合以上規定條件,銷售額達到規定標準的企業,無論其是小型商貿企業還是大中型商貿企業,應按上述法規規定允許直接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免因輔導期一般納稅人的存在導致企業不公平競爭,盡量避免產生稅收歧視。
(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范商貿企業騙購發票及虛開發票,提高商貿企業稅收管理水平。
1、做好基礎工作,加強日常監管。建立企業日常監控管理動態臺帳,逐戶分析企業增值稅專用發票領購使用情況與收入、納稅情況是否匹配,根據行業特點,加強國稅機關內部及地稅、工商之間的外部信息交流,實現對商貿企業的聯合控管。
2、進行數據指標分析,搞好納稅評估。依托納稅評估管理系統,開展行業稅收負擔率、成本利潤率等指標的分析,發現指標異常的企業,列入評估對象,實時控管。
3、加大稽查力度,規范稅收秩序。加強對商企業的專項檢查,通過檢查對存在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對違法行為進行嚴懲,依法打擊稅收違法行為,切實做到以查促管。
4、強化稅收執法責任制考核,對造成責任事故的稅務人員進行責任追究,以真正做到責權利相等。
(四)完善現行商貿企業認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稅收政策,應將認定商貿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實際權限下放給縣級稅務機關,并放寬認定條件,對切實符合條件的小型商貿企業可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考慮到宏觀調控對企業的影響較大,為緩解目前小企業資金壓力,應取消增購發票按規定預繳稅款的稅收政策,以促進小企業發展壯大。
企業所得稅調研報告5
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調研報告
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納稅人也由單一的一元化經濟形式向兼并重組、多元多樣化方向過渡,新興集團性經濟體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集團性企業形成的母子公司、兄弟企業,其對外經營的經濟實力、生產效率、市場的占有率與擴張率等顯著增強,其在籌資、投資、經營活動中的運作機制與對資金的調度能力,以及在企業收入、成本、費用等事項上的稅收籌劃也都優于單一獨立性企業,并且集團性企業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更是在逐年增長。但也有部分集團公司采取了一些非法避稅手段,擾亂正常的市場經濟環境與稅收秩序,同時也發現與暴露了稅務部門當前在稅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和薄弱環節。下面,就如何進一步加強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當前稅務部門對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的現狀
當前稅務部門對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的現狀和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日常稅收巡查工作的淺表性。目前基層分局責任區管理員對集團企業的日常巡查工作主要是對企業的一些案頭靜態資料,相關動態經營表面變化情況的口頭性詢問、了解,即使是實地檢查、巡查,也是粗略性的了解與查看,對集團企業財務核算與企業實際經營運作之間實質性的差異與聯系,了解甚少或無法了解,其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大。
2、日常稅收征管工作的畏難性。調研中,發現目前責任區管理員對集團性企業征管工作的畏難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思想上畏難。集團性企業基本上都是分局、區局乃至區、市政府的重點稅源企業和龍頭性企業,管理員心理壓力較大,工作上怕出錯,不敢輕易采取一些強硬的征管手段和征管措施,怕遇到阻力,也怕得罪人;
(二)是業務上畏難。日常稅收征管工作中,集團性企業大多數所涉稅種較寬,有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更有營業稅、房地產稅、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出口退稅、個人所得稅、預提所得稅等稅種,這對責任區管理員就提出了高要求、高標準。要求責任區管理員在掌握的稅收政策、會計業務核算上要做到“全、廣、精、深”,其難度系數高了許多;
(三)是實踐上畏難。在基層稅收征管實踐中,尤其是對集團性企業進行解剖或調研時,責任區管理員往往是怕走進去出不來。有些集團企業跨省、市、區(縣)甚至跨國經營,集團內有內資企業、外資企業以及境外公司等,涉及到的主管稅務機關可能屬于不同的省、市、縣以及區(縣)內的不同管理分局和管理機構。故而有時對集團性企業開展的服務性調研或項目解剖工作深度不夠,調查流于表面文章。
3、日常稅收檢查的單一性。責任區管理員對決策監控系統、票表比對系統產生與形成的相關集團企業異常信息的檢查,如紅字發票的檢查、運費發票的協查、稅負偏低情況的核查,往往就事論事,不深究、不去挖掘集團企業間深層次的原因,僅停留于查出一般性問題即可。
4、納稅評估工作的局限性。通常情況下,基層納稅評估人員僅對集團內某一企業當期(一般當季或所屬月份)或當年(一般為當年1月至當年評估期)情況進行評估,評估時間較為緊湊,評估工作量又大,以前年度往往成了納稅評估的“免擾區”。同時,在評估工作中,評估人員對納稅人涉嫌非法避稅事項進行合理調整時,卻又很難把握“合理”這個尺度,區域內同行業合理性參照指標欠缺,稅務人員易產生較高的執法風險。因此集團關聯企業業務的調查有時也滿足于“淺嘗即止”。
5、稅務稽查工作的約束性。目前,基層分局a級誠信納稅人的評定,雖說不分經濟性質,不分規模大小,只要具備并符合誠信納稅人條件都可參評,但必竟a級誠信納稅人的評定名額有限。故基層分局對a級誠信納稅人的評定主要還是以規模性企業、重點稅源企業、集團性企業中的主要企業為主。根據國稅發〔20xx〕92號文關于《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管理辦法》第三章第十一條的規定:對評定為a級的納稅人,主管稅務機關可依法給予除專項、專案檢查以及金稅協查等檢查外,兩年內免除稅務檢查的鼓勵。如果集團中成員企業連續兩、三次被評為a級誠信納稅人,那么該企業連續
五、六年甚至更長時間都與日常性稅務稽查“無緣”。
6、稅企溝通方面存在偏頗性。在對集團企業的稅企溝通方面,基層管理分局往往片面強調稅源、稅負的管理,而對納稅風險點的服務、在稅法解讀的系統性、全面性方面還做得不夠或欠缺。對集團企業在會計制度執行中存在的稅法與會計制度的差異、主要會計科目會計核算的明細程度、產品生產經營的運作機制等方面相互溝通的力度、深度不夠。
二、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篩選,我們對近10戶集團性企業進行了為期幾個月的調研工作,發現目前集團性企業在稅收征管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存在不及時申報應稅收入的情形。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集團性企業不及時申報應稅收入的情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直接通過“發出商品”科目進行核算,并長掛“發出商品”科目,直到客戶來款后方才開票實現銷售。而在責任區管理員日常巡查、檢查工作中,納稅人則將之解釋為向分支機構、外地辦事處發出的“樣品”等事項來處理;二是生產工期12個月內的短線產品長掛“應收賬款”或“預收賬款”科目進行混淆核算。一旦遇稅務人員詢問,則解釋為對方單位的預付款項,從而達到將應稅產品推遲開票、推遲申報的目的;三是根據銷售部門的“傳遞單”開票申報。調研中發現集團企業的銷售部門與財務部門往往各負其責,互不干預,應稅產品的銷售完全不按增值稅和所得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確認收入;四是有些集團企業存在對外產品建設工程業務,如銷售給房地產公司的門窗等產品,為上市公司或規模性企業生產的成套設備等,“單設”工程處進行核算。工期短的,未依法及時確認收入,工程超過12個月未完工的,增值稅方面,未依法在收到預收款或者書面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的當天確認收入,所得稅方面,未在納稅年度按工程進度或完成的工作量分批或分次確認收入,直到工程竣工決算后,方才一次性確認應稅收入或甚至在對方款項全部收到后方才確認收入。企業長期處于低稅負、無稅負狀態或經營常年處于虧損狀態。
2、集團內關聯企業在關聯業務定價上存在隨意性。目前,集團性企業產品都采用集團統一的“品牌”對外銷售,因此其成員企業往往通過先開票給集團公司,再由集團公司開票給客戶最終實現銷售的。而由于成員企業在產品合同的簽訂、銷售的履行、款項的收付、銷售人員工資的支付等方面無須支付費用,故成員企業往往按照扣除上述銷售費用的一定比例(通常稱為扣點)開票申報納稅,由于其費用列支不可分割,在稅收征管實踐中可確認為合理性行為。但有些集團公司或成員企業往往存在著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如享受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三免二減半”稅收優惠、符合條件的社會福利企業限額內“先征后退”稅收優惠以及享受《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所列專用設備投資應納稅額抵免的稅收優惠等,故而其在開票扣除銷售費用比例時或高比例扣除如18%-20%,或低比例扣除如2%-3%,企業何時優惠期結束或發生變化,何年重新定價,表面上看似乎企業定價原則長期不變,實則是規避了國家稅收、轉移了企業稅負,最終達到了少繳稅的目的,通過不合法的稅收籌劃,自我實現了集團企業利潤的最優化目標。
3、關聯企業通過相互占用資金轉移費用。調研中發現集團性企業通常都以集團公司的名義對外籌資、融資,融資款項各成員企業可共同享用,而利息費用的支出則有意向實現利潤較多的企業或不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傾斜,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在經營資金的收取與支付上,則往往通過互轉往來的.方式由其它企業代付代收,從而規避了長、短期借款問題,并通過“往來鏈條”在成員企業間實現購銷經營資金的循環。
4、利用特殊混合銷售行為在應稅稅種間進行避稅。調研、評估中,發現部分集團企業對銷售自產貨物并同時提供建筑業勞務的混合銷售行為,存在主體稅種跨征管機構征收與管理的情形,如納稅人銷售自產金屬結構件、鋁合金門窗、大型機器設備等并同時提供建筑業勞務(見于新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六條規定)。其增值稅與營業稅分別隸屬于國稅與地稅部門征管時:一是通過“平價”或“低價”開票銷售在集團企業或非獨立核算分支機構間轉移貨物實現避稅;二是通過加大安裝費用等的不合理比例利用“稅率差”進行非法避稅。
5、集團企業間存在隨意調節人工成本核算的情形。調研中發現,集團成員有符合條件的社會福利企業或免征、減征所得稅優惠的企業,其用工人數與工資支出在成員企業間的分配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具有隨意分配、調節成員企業利潤之嫌。
6、存在非法提取永久性差異支出增加費用、減少利潤的情形。特別是存在于集團企業長期處于日常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的“免擾區”狀態下。如調研中發現部分集團成員企業提支了應據實進行扣除的基金、費用和巧立明目提取而無需支付的基金、費用,利用稅務檢查的“時間差”打“插邊球”,縮減應納稅所得,少繳所得稅。
7、企業存貨的會計核算不夠規范。尤其表現在對庫存商品的核算上,有些集團企業其庫存商品的收、發、存與其銷售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性關系時,如通過核實庫存商品在各環節的流轉數量能夠測算、核算出其應稅銷售數量時,企業往往在賬上有意不核算數量,僅按批次、金額進行粗放性、規避性的核算,從而給稅務人員日常巡查、評估、檢查等工作增加難度,設置障礙,請其繞道而行,使其無功而返。
三、對加強集團性企業稅收征管的建議
1、加強責任區管理員日常巡查工作的深度。巡查工作開始前,要充分收集政府、工商、地稅、外貿、海關等有關部門的外部信息資料,加強信息的交換、更新、反饋,同時充分利用內部一戶式管理系統和決策監控軟件系統等征管信息平臺,調閱集團企業的各類、各項靜態數據資料,分析、排查異常數據信息資料,列出主要疑點和巡查的主要環節、主要方面,有目的地進入集團企業,運用趨勢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同行業比較分析法等進行深層次的巡查、核查工作。
2、加強稅收、會計業務的全面、深入的系統學習。集團性企業的稅收征管不僅要求責任區管理員須掌握較全面的稅收政策,具備較高的會計業務和會計核算知識,而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經濟管理、市場營銷、計算機網絡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加強學習,只有水平過硬了,才有充分的發言權利和動手能力,才能走的進、出的來。
3、建議試行集團性企業集中管理制度。建議基層所轄集團性企業較多的分局,可以實行集團性企業選派一至二名稅收、會計業務水平較高的管理員專人統一管理的辦法,從而提升集團企業稅收征管的質效,積累集團企業專業管理的經驗,探索集團性企業重點、專業性管理的有效途徑。
4、建議國家稅務總局在適當的時候取消a級誠信納稅人兩年免查(除專項、專案檢查和金稅協查外)的優惠鼓勵政策。稅務部門依率計征,納稅人依法納稅,應是征納雙方稅收合作信賴主義原則的基礎,稅務部門不宜發“免檢牌”給納稅人作“籌碼”。對未來事項形成的不公平稅收待遇,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正常、和諧的征稅關系,一段時期稅務稽查監控的職能,對具有免檢資格的納稅人而言出現了“真空”。
5、開展經常性、深層次的檢查與調研工作。建議由省、市、區(縣)統一組織開展行業性集團企業、規模型集團企業、重點稅源類集團企業、風險性集團企業等類型的服務性調研、日常性稅務稽查工作。從而逐步增強對集團性企業的納稅服務、會計核算的規范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6、切實加強稅企溝通。為集團公司全方位地解讀稅收政策法規,加強稅收與會計在銷售實現、費用列支方面差異性的輔導與解讀工作,建立集團性企業每年1-2次系統性稅法解讀制度,進一步提升集團企業的納稅遵從度。
7、有效規范集團企業轉讓定價與轉移稅負行為。一是建議省、市局定期發布(半年或一年)或參照上年發布區域內行業產品轉讓定價的預警區間指標,以及符合條件征收營業稅的特殊混合銷售行為行業性應稅建筑業勞務的預警區間指標。從而提供給基層一線征管人員在征管實踐中參照適用;二是依照《征管法》、新《所得稅法》以及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關聯企業《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采取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凈利法、利潤分割法等方法,對集團企業的關聯業務,合理進行關聯交易的轉讓定價調整。
8、嚴厲打擊集團企業間有意虛列、多列或少列成本費用,轉移利潤、減少應稅所得的行為,日常評估工作中,發現一次,打擊一次,發現二次,移送稽查,嚴查重罰。
9、有效規范集團企業會計核算行為。特別是加強與規范納稅人產品成本的核算。對其有意不核算產品數量,規避稅務機關監督的行為,要加大執法的力度,采取強硬的措施,責令其限期改正、罰款甚至于取消一般納稅人資格,凈化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
企業所得稅調研報告6
企業員工是企業生產經營不可缺少的勞動力資源,他們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一個企業的員工素質高低決定著企業發展的前途和命運,同樣也對企業經濟效益有著重大影響。當然,合理的員工人數應當與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相適應,冗余的人員將會增加企業經濟負擔,但可以減少所得稅。
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實行計稅工資的企業,應當在計稅工資標準的范圍內按實列支,超過計稅工資標準的,不得在稅前列支。
因此,當工資總額一定時,有兩個互為反比的因素影響計稅工資,一個是員工人數,另一個是平均工資。當員工人數增加時,會降低平均工資。當平均工資低于或等于計稅工資標準,則可全額在稅前扣除,否則超過計稅工資的部分不得在稅前扣除。例如:某有限公司企業所得稅實行查帳征收,年工資總額為120xx00元,員工人數為100人,當地計稅工資人平月標準為960元,企業所得稅率為33,則該企業人均月工資為1000元,超過月標準計稅工資40元,因此,超過的工資額40×12×100=48000元不得稅前扣除,應當繳納企業所得稅48000×33=15840元。當工資總額不變,員工人數增加為125人時,則人均月工資為800元,小于計稅工資月標準960元,可以全額稅前扣除,免繳企業所得稅。如果該企業為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或合伙企業并實行查帳征收個人所得稅,則同樣也會影響到個人所得稅。因此,企業員工人數的增減變動,會影響到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
隨著國有、集體企業的民營化改造及勞動人事體制的改革,原來的全民人員和集體人員已基本被私營雇用工所取代,企業用工除特殊行業外一般無須任何部門批準。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只要符合企業用人標準,就可錄用。雖然這樣解除了企業人事制度上的束縛,增強了企業用工的靈活性,促進了企業人力資源合理配置,提高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但給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帶來管理上的不便,特別是給稅收管理工作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在稅收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企業特別是建筑安裝企業將雇用工工資和非雇用工的勞務報酬混淆在一起,用工資單作為支出憑證,計入“應付工資”科目,作為企業工資總額在稅前列支。這不僅給稅務機關在審查企業計稅工資總額時增加難度,而且會發生偷逃營業稅的行為。特別是臨時工與外部提供勞務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劃分,比如:季節性生產經營臨時用工、突擊性生產經營臨時用工和外部人員為企業提供商品購銷、建筑安裝修繕、運輸裝卸、代理等勞務,企業在財務處理上,絕大多數是以
“工資”形式進行會計處理的,這不僅逃避繳納營業稅,而且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也產生影響。更有甚者通過虛列工資抽逃資金、列支超支的業務招待費及其他非法支出等偷逃稅收。而現行的財政稅收法規在企業員工性質界定上,只有原則性的規定,卻沒有明確規范措施,可操作性差,不便于稅收管理,容易誘發避稅和偷稅行為。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呢?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四點措施:
一、以規章形式規定,納入社會保障范圍的員工為企業雇用工。
國家稅務總局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規章形式規定:企業應當建立勞動人事檔案,只有企業與應聘人員簽訂雇用合同,并經縣級以上(含縣級)的勞動社會保障部門公證后錄用的各種管理、技術、生產經營或服務人員,且為其繳納各種社會保障金的,方可作為企業員工即雇用員工。否則,一律視為外來勞務工即非雇用工。
二、強化信息采集,要求企業按月報告企業員工情況。
當前,稅務機關要求企業報送的納稅資料主要有納稅申報表、代扣代繳稅款報告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等,而這些資料無法滿足對計稅工資審核的需要。因此,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要求企業向稅務機關提供雇用合同并按月報送《企業員工情況月報表》,作為稅費征收、納稅評估和稅收檢查的重要依據。其報表內容主要包括:員工姓名、年齡、性別、身份證或護照號碼、家庭住址、聯系電話、工種、工資標準、進出企業時間、企業當月提取工資總額及實發工資總額等項目。對于員工人數較多的企業,可以規定每年1月份報告企業全部員工的情況,其他月份則報告每月的員工變動情況,這樣既可以減輕企業辦稅人員的工作量,又能滿足稅收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加強監督管理,防止弄虛作假。
稅收日常管理是一項基礎性管理工作,其管理質量的高低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納稅人能否做
到及時如實申報繳納稅款。因此,加強稅收日常監督管理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企業員工的監督管理上,要求稅務人員經常深入企業車間、店堂了解企業員工情況,進行必要的抽查核實,因此,這項工作要求細致踏實,不能蜻蜓點水,否則就失去意義。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防止企業在員工人數上做文章,企圖達到偷逃稅收的目的。
四、加大納稅評估和稅收檢查的力度,規范企業行為。
多年來的稅收實踐,使我深刻地認識到,納稅評估和稅收檢查工作應當把重點放在計稅工資和原料、產成品成本核算上,這恰恰是稅收評估和檢查的難點,特別是計稅工資的審核難度較大,企業常用此法以達到避稅和偷稅目的。這主要是因為企業人員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不確定性因素較大,又缺泛制約機制,因而更具有隱蔽性。因此,稅務機關應當通過納稅評估和稅收檢查工作,有針對性地對企業人力資源分布、使用情況和計提發放工資方面,進行細致地評估和審查,看企業有無虛列員工人數,故意降低人均工資數額以及將非雇用工作為雇用工,用工資單列支勞務報酬等現象,一經發現應當督促企業進行糾正,并處以一定數額的罰款,情節嚴重觸犯刑律的,應當移送司法機關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只有通過有效的納稅評估和稅收檢查工作,才可以規范企業的行為,盡可能減少稅收的流失。
【企業所得稅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企業的調研報告12-18
企業調研報告11-27
企業調研報告06-16
關于企業的調研報告11-29
商貿企業的調研報告01-15
企業調研報告格式01-10
企業蹲點調研報告11-06
企業調研報告范本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