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與我們愈發關系密切,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積極探索富裕起來的農村搞好新農村建設的方法和途徑,我們走訪了一些鎮(街道)和村,總結了全縣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全面開展新一輪新農村建設提出了一些設想,現匯報如下:
一、現狀與基礎
隨著我縣經濟的發展,以鎮辦村辦企業等工業建設和農民改善居住條件為起點,我縣村鎮建設蓬勃發展。部分村依托于村級經濟的發展,對村莊建設有較大的投入,在有關部門和鎮(街道)的引導和培育下,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衛生和居住條件有所改善,從而涌現出一批不同類型、不同特色、不同層面的新農村先進村、示范村。同時由于村莊分布散,人口規模小,村莊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與建設現代化農村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1、大部分村莊完成規劃編制,但村莊規劃難以跨越行政界線。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展開,規劃工作也相應開展,85-86年和95-96年,全縣絕大部分的村莊都編制了規劃,只有山區、海途等邊遠分散、規模小的村莊因經濟實力沒有做規劃。之后,一些中心村和新農村示范村規劃編制了內容和深度較廣的規劃。通過這些規劃的編制,鎮、村兩級對規劃的認識逐步有了提高。然而這些規劃基本上是按行政村編制,沒有從村莊地域上去整體考慮有關設施的關聯和共享,一些在地域上唇齒相依的村莊由于行政村不同而不能編制一個完整、系統的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難以合理布局。
2、村莊基礎設施基本配套,但配套標準不高。根據村莊的經濟實力和村民的愿望,全縣大部分村莊都配套了入村道路、自來水、電力、電訊、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除了個別示范村外,村莊基礎設施只能滿足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而未能達到現代化配套的要求。
3、住宅居住面積增大,但建筑缺乏特色。富裕起來的農民,首先想要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全縣在85年、95年前后掀起了兩次建房熱潮,村民過分注重追求房屋面積的增大,2001年年底達到農村人均居住面積達29.1平方米;部分村民對房屋高度相互攀比,一些“高大空”的房子因此而生。由于忽視居住功能的改善和建筑特色創造,建筑色彩挑選也隨心所欲,從而造成空間資源的浪費和視覺的污染。
4、建設投入逐年增大,但建設模式單一。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村鎮建設。1998年以來,村莊建設投入已達2.5億元資金,然而這些幾乎都是村民個人建房自行組織建設的投資,或村委依托村級經濟力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所以村莊建設資金渠道狹窄,建設模式單一。
二、思路與對策
在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重要部分,如何來烘托以縣城建設為中心的城市化,是一項系統、龐大的工程,任務比較艱巨,意義深遠。我們認為要從規劃入手,編制出高質量的規劃,通過搞點做樣,以點帶面,引導新農村向現代化目標邁進。在具體工作中,要樹立一個理念,試行兩項改革,推行三種模式,因地制宜,探索新時期新農村規劃建設管理方式,開創新農村建設新局面。
(一)樹立“經營村莊”的理念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村莊是一種資本,這種資本由存量資本與增量資本組成。既然是資本,從理論上說就可經營。從城市化發展模式來看,經營村莊是必然的。分析城市化的演進規律,我縣經濟社會正在跨越式發展,城市化高速推進,需要走集聚發展的路子。村莊要提升一個層次,除了適當地外延發展,更重要的是合理組合原有的村莊,實行拆舊建新,盤活存量,吸納增量,實現村莊資產的增值、盈利。從村民生活環境需求來看,經營村莊是必須的。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民獲得了許多賺錢的機會,富裕起來的老百姓已從收入求富發展到生活求樂,環境求美,改善居住條件有很大的'實現性,然而村莊的整體居住環境需要經營村莊來推動,通過合理的經營,獲得更多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具體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展開:
宏觀層面,把整個村莊作為一個單體來經營。有些村莊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區域優勢越來越顯現,如“城中村”、“景中村”等,這就要求我們把區位較好的村莊通過整體搬遷與置換,易地建設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的現代化村莊,轉換出來的土地向市場供應,所取得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如“新未莊”),或原地改造,建設高容量的現代化城市居住形態,如柯橋街道立新村等三個“城中村”改造。
中觀層面,村莊的周邊區域及配套資源也經營。這一點特別是城郊村、有產業特色和旅游資源的村莊,可以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為風景區做好三產服務,開辟專業市場。
微觀層面,把村莊相關的組織要素進行經營。一是經營土地這一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資本。首先把存量土地整理出來,把一些閑置地和“空心村”土地利用起來,用于村民建新房;其次土地供應實行市場化運作,對土地進行公開拍賣,按土地的區位價值供給村民建房。二是經營房子這一要素資本。有些村有大量的破廠房、閑置房和設置地,如果村里進行統一收購、統一改造,統一建設,把房子出租,村級經濟收入來源就寬了。三是經營公共基礎設施。路、橋等設施,通過冠名權、燈箱廣告的使用均可作為資源經營。
(二)試行規劃和供地兩項改革
首先是分層面組織村莊規劃編制。我縣村莊布局分散,規模較小,村莊發展很不平衡,東南片與西北片區域之間、鎮域內村與村之間的村級經濟、村莊建設現狀和發展趨勢都不平衡,無論規劃和建設實行一刀切都不現實。因地制宜,根據村莊規劃編制的不同要求定位,這是現實的選擇,也是廣大鎮村的要求。第一層面是新農村示范村或經濟富裕的中心村,其村莊規劃編制的內容、深度符合城鎮修建性詳細規劃的要求,配置設施根據人口規模配齊,標準提高,局部中心區塊根據建設需要可以進行村莊設計。第二層面是中心村,其規劃編制內容、深度符合村莊建設規劃要求。第三層面是村級經濟較薄弱的村,村莊規劃編制要引入控制性規劃這個方法,以道路框架為主體,布局村莊不同的用地區塊,規定一些技術性指標。以上三種方式只是編制規劃的不同技術要求,但村莊規劃編制總體要求是在各鎮村鎮體系規劃的指導下,按集聚發展原則,遷村下山、大村并小村的方向開展規劃編制。
其次是住宅供地方式的改革,實行“一房兩制”。按照目前的土地政策,現有的農民身份的村民有權享受宅基地劃撥政策,但受到戶型人口的限制,不能滿足村民的實際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民對居住標準、居住功能和環境設施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把城市的住宅開發觀念引入到農村住宅的開發,結合現有的宅基地政策,實行“一房兩制”,即一幢房子的土地供應有兩種政策,一是戶型標準內按宅基地供地
,二是戶型標準外按出讓地供地,而且根據出讓地的規模,設置梯度等級,按梯度的等級確定不同的價格系數,也就是土地超戶型標準越多,土地單位價越高,這樣既可以滿足村民的需求,又用價格杠桿控制大規模用地。無論是宅基地還是出讓地,都要按地塊的區塊不同而確定不同的底價,村民可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相應的區塊。
(三)推行三種不同的建房模式
目前的個人建房實行的是分散建設模式,一則使基礎設施難以統一配套,二則使住宅建筑風格、建筑色彩混亂,形成視覺上的“臟亂差”。城市統一規劃,按一定規模統一開發住宅建設的模式和農村統一開發住宅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村住宅要成小區規模建設,要進行統一管理,才能達到我們想要求的風格協調,富有特色。當然,建設模式的改革需要根據不同區域和村民的規劃建設意識,推行不同的模式。
1、城鎮建成區內,實行統建分購模式。這種模式依托于城鎮建設的高標準要求。村委根據城鎮規劃,設計若干住宅套型方案,征求購房戶的意見后確定建設方案,由村委成立開發公司組織建設,基礎設施統一配套,房子建成后,村民可向開發公司購買。建設資金籌措可采用房產開發模式,一部分由需購房的村民預墊部分資金,村級經濟支付一部分,向銀行貸款一部分。
2、城鎮規劃建成區內,推行統管聯建模式。村委根據村民建房的需求,劃定一個區塊規劃設計,設計總體布局和若干住宅套型方案,向建房戶進行調查,確定方案后正式公布,由建房戶按戶進行有關建房手續的審批,房子建設由村民委托村委組織統一聯建,村委組織施工隊伍,組織施工管理。建設資金按建設工期分階段向建房戶收取,資金安排需向建房戶公示。
3、城鎮規劃區內,推行統管分建模式。根據村莊規劃,村委向村民提供住宅套型,根據建房戶的選擇,由村委認定方案,并規定建筑材料和外墻色彩;有關建房手續由各建房戶自行審批;施工隊伍由建房戶自行選定,但需經村委資質認定,施工管理由村委統一組織,并建立竣工驗收小組對房子進行驗收。
這三種模式,我們設想主要是規劃區內的新建住宅中推行,規劃區外的新農村、中心村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模式進行建設。
至于舊村改造,目前往往是實行零星改造,既能滿足村民的實際需求,又可以避免大規模改造帶來的麻煩,可實踐告誡我們,舊村零星改造,房屋建筑周期更新參差不齊,配套設施難以統一改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舊村的環境問題。舊村改造,要按規劃分地塊進行統一改造,建設方式可按上述三種模式進行。個別困難戶,可以調劑其他區塊內的舊房,村委由經濟實力可以公開補助。
(四)要加強村莊環境管理
1、成立村民自治小組。按住宅分區建立村民小組,加強小組內的自我管理,加強對村莊環境的監督管理。
2、建立村莊環境管理市場化制度。核算村莊環境管理成本,并進行公布。環境管理費用,經濟實力較強的村由村委支付或補助,村委無實力的,可以按村民年齡和人數,規定標準進行收取。管理崗位優先為弱勢群眾提供就業機會。
【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最新農村調研報告08-25
專題調研報告15篇04-23
鄉村建設調研報告12-06
最新農村低保的調研報告范文03-25
×縣商標(品牌)的專題調研報告08-09
供銷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調研報告12-15
全縣農田建設調研報告10-23
學校建設的調研報告06-20
工業園區建設工作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7-23
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