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調研報告范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么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際市場調研報告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際市場調研報告1
為了進一步了解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社會需求,找準學生的就業崗位群,明確專業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確定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進而設置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實施相應的社會實踐,20xx年11月到桂林集琦實力天然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桂林兩合經貿有限公司進行了咨詢、討論和調研,并與該公司負責人和國際貿易相關人員進行了座談。基本情況如下:
一、調研對象
(一)桂林集琦實力天然物科技有限公司
該公司位于桂林市八里街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專業從事研究和開發天然食品功能因子提取與應用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已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中藥提取GMP認證,美國猶太正教聯盟OU認證,并正進行食品GMP認證。通過不斷更新設施和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公司在中藥提取、天然食品功能因子提取與應用及經營管理方面得到了較高提升,已成為廣西農產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及中藥提取(GMP)產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依托桂林集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瞄準國際功能食品市場,率先確定了“天然食品功能因子提取與應用”的企業發展方向,利用生化技術從羅漢果、甜茶、刺梨、苦瓜、香菇、黑木耳、洋蔥、茄子、生姜、等天然植物中,提取分離出安全無毒副作用的食品功能因子,已獲得多項科研成果并注冊了系列發明專利,其技術領先于國內外先進水平。其中零熱量代糖功能產品——“桂林甜”、“甜茶糖”,受到國內外糖尿病、肥胖癥患者以及廣大消費者歡迎,已形成全國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桂林甜(羅漢果甜甙)、甜茶糖(甜茶甙)生產基地。
(二)桂林兩合經貿有限公司
該公司位于桂林市八里街開發區,原名為“桂林兩合竹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竹木制品如竹筷、竹籃、牙簽、木衣架等產品的出口,同時開展土畜、輕工、化工、醫保、機電產品出口,貿易國別涉及歐、美、日、韓、臺、港、澳等地區。
二、調研結果
(一)關于專業設置
設置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是適應市場需求的,與一般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相比,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既有經濟類專業的知識優勢,又有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函電等非常實用的特色課程,學生能學以致用,很快熟悉國際貿易業務流程,加上中國加入WTO之后,很多的外貿單位對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非常偏愛。
(二)關于專業方向、職位崗位定位
桂林地區的外貿企業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但是伴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外貿企業會越來越來多,對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從大的形勢來看,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就業方向還是比較廣闊的。大專層次職業技術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主要在兩類崗位,一是簡單的外貿業務員;二是從事報檢或相應的單證工作。一般來說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基礎國貿知識,尤其對于英語的要求更高,同時還要求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協調能力。根據我們對上述兩家公司的調研分析,我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的崗位有:
1、在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從事生產制造、采購、跟單等與對外貿易業務相關的工作,以客戶訂單為依據,跟蹤產品以及服務運作流向,跟著各種單據、報表進行工作;
2、在對外經貿企業和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從事商品報檢或單證工作,主要負責制作產品進出口所需要的各種單據,有報檢員證的可以到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報檢;
3、在對外經貿企業和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從事網絡營銷工作,主要負責通過網絡開拓國外市場,跟外商聯系業務、接收訂單;
4、在外運公司或貨運公司從事貨物運輸與管理、貨運代理或船務代理等業務工作,主要負責管理商品運輸到國外的過程。
(三)關于實訓、實習
實訓、實習環節是學校教學的重要補充部分,是區別于普通學校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教育教學體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學校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注重理論只是學習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我校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以2.5+0.5的教學實踐為主,加大課程設置中的實際操作的部分,立志將學生培養成“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發展”的新四有新人。
為了貫徹教育部十六號文件的內容,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應把工學結合作為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建立企業接收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國際市場調研報告2
為摸清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了解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傾聽企業的政策需求和建議,農產品加工局今年首次開展了全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狀況問卷調查工作。在各地農產品加工業管理部門的積極配合下,調查共收到10922家企業上報的有效樣本。在此基礎上,農產品加工局完成了1項全國總報告和17項地區分報告,全面分析了全國及部分重點地區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行業發展制約因素及轉型發展趨勢等內容。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特點
當前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呈現階段性特點,已進入轉型關鍵時期。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建國初期至1992年之前為滯緩階段。這一時期成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較少,經歷幾十年的優勝劣汰后,當前仍在生產經營的企業數量占比僅為2.9%。1992年至2001年為興起階段。由于不斷化改革影響,該階段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并呈現企業數量逐年快速遞增的趨勢,這10年中登記注冊的企業占總數的21.4%。2002年至2011年為高速階段。受居民食品消費社會化供應步伐加快、加入WTO等因素影響,此階段新建企業呈爆發式增長,登記注冊的企業占總數的66.5%。由于企業增長快,競爭激勵,從2010年起小麥制粉、玉米淀粉等部分子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初顯。2012年至今為轉型階段。受成本增加、產能過剩、投資放緩等因素影響,新建企業增速明顯放慢,現存企業加快了設備、技術的改造升級步伐。調查結果表明,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主要呈現以下階段性特點:
(一)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平均創企時間為11年。食用類農產品加工行業的集中度不高,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大型企業數量的占比僅為2.4%。根據調查分析,“最常見”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是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至1億元之間,從業人數在100人左右的小型企業。從企業創建年限看,糧食酒加工企業的“資歷最老”,平均年齡為14.3歲,其次是煙草、乳制品、中藥飲片及中成藥、海水水產品等行業,企業平均年齡分別為13.4、12.8、12.6和12.4歲;薯類制品、雜糧雜豆制品、羊產品,以及木本植物油加工等行業是最為年輕的,平均年齡分別為10.0、9.9、9.8和9.4歲。
(二)總體技術水平較弱,科企合作正在加強。調查顯示,多數企業的綜合技術水平不高。有13.1%的企業認為自身技術水平在國內占優勢地位,但與國際同行相比,仍占優勢地位僅有4.4%,下降了8.7個百分點。從加工裝備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使用的關鍵生產設備絕大部分是國內品牌,但使用效果明顯低于原裝進口品牌的;企業自主研發或者與科研單位合作研發的設備使用效果較好,近年來的安裝率也在上升。從技術連結關系看,62.5%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科研單位建立連結關系,其中,最常見的合作方式是聘請兼職技術顧問;科企共建研發中心也是較常見的技術連結方式,研發中心設在企業和設在科研單位設置的分別為22.6%和11.4%;企業委托科研單位開發新產品的占比為18.8%,直接購買科研單位技術專利的占比為9.3%。 從合作效果看,認為科研單位對本企業有較大幫助或者非常有幫助的達到33.3%,其中共建研發中心并設在科研單位的效果最好。
(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同質化嚴重,是我國大部分食用類農產品加工子行業的競爭現狀。為應對日益高企的成本上漲壓力,近年來企業紛紛主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60%左右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了調整。以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調整方向的企業占比最多,32.8%的企業近年來正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在結構調整上,部分企業走得更遠,完全嘗試新行業。剛剛嘗試進入新行業的占6.5%,已成功轉型到新行業的約占2.3%。
(四)加快產業鏈延伸,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愈來愈重視向上下游延伸發展。一方面,企業重視原料的供應能力建設。當前56.3%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自建了原料種養殖基地,未來3年有37.3%的企業將加強原料基地建設;除自建基地外,企業還加強農資供應合作,約56.6%的企業向農戶或合作社提供某種生產資料,其中種子是供應比例最高的生產資料,29.2%的企業給上游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供應過種子,化肥、種苗、農藥的供應比例分別為22.2%、21.1%和17.4%。另一方面,企業拓寬了服務業經營項目。種植基地觀光旅游是最常見的休閑服務,在有種養殖基地的企業中,20.3%的企業開發了休閑農業項目,工業旅游、產品體驗店等也發展迅速,13.8%的企業開展了工廠參觀旅游,13.8%的企業有產品體驗店。
(五)“互聯網+”前景廣闊,但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仍低。
受網絡銷售火爆增長影響,大部分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重視利用互聯網開展銷售業務。當前,47.5%的企業已開展了某種形式的電商銷售,其中64.3%的大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企業開展了電商業務,是微型企業的1.9倍。已開展電商業務的企業中,自建電商銷售部門的占比為53.8%,在阿里、京東、1號店等電商平臺有自營店的占34.6%;由經銷商在電商平臺代理銷售的`占46.8%。在尚未開展電商銷售的企業中,超過半數正在籌劃開展相關業務。與互聯網銷售業務增長迅速形成對比的是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較低,采用了ERP系統(即企業資源計劃管理軟件,是一種面向制造行業進行物質資源、資金資源和信息資源集成一體化管理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來經營管理企業的占比僅為18.8%。
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對“三農”發展貢獻突出。調查結果顯示,81.3%的加工企業與農戶或者農民合作社簽訂了長期訂單;88.9%的加工企業只從國內購買農產品原料;近七成的加企業雇傭本地員工的比例在80%以上。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與“三農”發展天然緊密聯系,為農產品穩定銷售提供了有力保障,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制約因素
目前,多數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面臨著創新能力不足、成本上漲、融資困難、招工不足和副產物加工利用不充分等制約因素。
一是企業產品研發能力不足。過半數(53.9%)的企業沒有研發中心,導致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能力薄弱。多數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經意識到創新是提高企業產品競爭能力,跳出當前低端模仿、同質競爭的必由之路。但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存在不少難點。46.33%的企業受缺乏技術人員困擾,44.3%的企業認為創新費用太高,缺乏市場和信息技術,對新產品、新技術需求不明確也是企業常見的創新難點。
二是普遍面臨成本上漲壓力。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近3年來成本上升壓力最大的是用工成本,其次為原料成本,選擇的比例分別為77.6%和74.2%。52.5%的企業在財務費用(含利息、融資擔保等)上感受到壓力,46.3%的企業認為銷售費用較重。此外,23%的企業在環保成本上感覺有壓力。環保成本壓力較高的有豬、牛、羊、禽、其他肉產品加工,蛋品加工,乳制品加工,以及薯類制品加工等行業,感壓比例在30-40%之間;環保壓力較小的有茶葉、蜂產品、中藥、稻谷制品等行業,感壓比例在10-15%之間。
三是企業資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較大。70.1%的企業存在資金缺口,大部分企業同時缺少長期資金和流動資金。長期資金的缺口率約為22.8%,即全部企業平均有22.8%的長期資金需求無法滿足;流動資金缺口更為嚴重,缺口率為31.5%。食用農產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用工荒比較敏感,經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業占比為37.8%,技術工、普通工和銷售人員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節性用工多。分行業看,糧食加工與制造行業因薪酬、福利吸引力小產生的招工缺口較大;植物油加工、食用畜產品加工行業對應聘者的素質要求比較高,因此符合條件的應聘者少;果蔬茶加工行業的季節性用工缺口最大。
四是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有加工副產物,但能夠較充分利用副產物的企業占比僅為20.2%。認為副產物價值沒有充分開發,還有較大挖掘空間的企業占比為25.3%,將副產物銷售給其他企業的占比為26.3%,還有約5.7%的企業完全將副產物作為廢棄物處理。分行業看,乳制品、蜂產品、茶葉等加工行業沒有副產物的企業比例較高,分別為60.2%、58.3%、51.2%;植物油加工、小麥制品、稻谷制品等行業將加工副產物銷售給其他企業的比例較高,均在35%以上;果蔬制品、水產制品行業的副產物綜合利用情況不好,10.4%的蔬菜制品企業、9.1%的干果/堅果制品企業、7.3%的水果制品企業,以及10.7%的淡水水產品企業和8.9%的海水水產品企業將副產物廢棄。
三、對策建議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處在新階段的背景下,我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轉變發展方式,采取以下對策措施。
第一,加快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主要特征是規模偏小、技術落后,應加快兼并重組和轉型升級。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進入轉型發展關鍵階段,政府應加強引導,一方面加強質量監管,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改變小微型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小、散、亂,衛生狀況堪憂的現狀;另一方面應幫助企業實施科技創新驅動、加快設備升級、技術創新,通過融資政策扶持企業加強科研投入,通過促進科企對接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第二,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促進產銷對接。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最重視的問題是銷售渠道。70.6%的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認為企業近期的發展制約因素是銷售;73.1%的企業長期發展關注重點是市場拓展;74.8%的企業重視管理層的市場推廣能力培訓;62.5%的企業認為人才儲備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銷售團隊的能力不足;70.7%的企業認為行業協會提供的市場信息服務最有價值;76.3%的企業已開展或籌劃開展電商業務。為幫助解決企業困難,應積極扶持產品品質好、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擴大產品知名度,提升品牌價值,加強地方特色產品、地方老字號產品等的宣傳推薦力度。政府還應重視電商銷售對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作用,積極組織電商平臺與企業對接,加強電商業務的培訓和推廣。
第三,加強政策研究制定、減少資金和用工缺口。流動資金缺口、招工缺口是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易患的“季節病”。國家應鼓勵各級各類金融機構深入研究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收購、生產銷售、資金回籠的時間特點,建立符合食用類農產品加工行業特點的融資政策。解決用工困難方面,應當積極探索季節用工穩定機制,將原料基地建設與工廠用工等相結合,吸納農產品采收后的賦閑勞動力,還要加快技術升級,提升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
第四,鼓勵原料基地建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原料基地未來將成為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之一。原料基地建設對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義,是企業提高產品品質、保障原料供應、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手段。各級政府應鼓勵企業建設種養殖基地,扶持企業開發利用基地從事休閑農業經營,從而擴大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五,支持副產物綜合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
對企業綜合利用秸稈、稻殼米糠、果皮果渣、畜禽骨血等副產物綜合利用設施裝備投入實行政策性獎補;對企業綜合利用技術設施裝備改造升級貸款基準利息給予一定的補貼;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綜合利用設備裝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副產物遞次利用、循環利用、高值利用,努力實現增值增效,資源化利用、綠色化發展。
【國際市場調研報告范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