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調研報告范文(通用8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村調研報告范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鄉村調研報告 篇1
鄉村債務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由來已久,情況復雜,矛盾眾多,已成為制約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xx縣作為中部地區典型的農業大縣和人口大縣,鄉村負債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一、鄉村債務現狀
xx縣鄉村債務具體體現為“兩大兩多”:“兩大”即:一是負債總額大。截止去年底,全縣鄉村債務總額為13.21億元,其中鄉級債務8.86億元,鄉均負債2216萬元;村級債務4.34億元,村平負債50萬元。以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背負鄉村債務1618元;二是債務增幅大。其中,村級債務利息增長快。以20xx年3.37億元為基數,20xx年、20xx年分別遞增4399萬元、4626萬元。“兩多”即:一是重債單位多。全縣40個鄉鎮全部負債,其中債務1000萬元以上的29個,5000萬元以上的3個,上億元的1個,即觀音寺1.21億元。全縣853個行政村,零負債的村僅有2個,負債上100萬元的95個,其中200萬元以上的11個。二是欠個人的債務多。全縣鄉鎮一級的債務中,欠個人債務達到3.42億元,占鄉鎮債務總額的38.6%,涉及2.93萬戶;村級債務中,欠個人債務達到3.19億元,占村級負債總額的74%,涉及5.03萬戶。
二、債務成因分析
1、災害損失成債。自五強溪電站1994年蓄水發電以來,沅水成洪水位抬高,導致xx縣洪澇災害損失明顯加劇。特別是1995年到1998年,全縣連續多次遭受特大洪災,直接經濟損失34.6億元。為抗御洪水,縣委政府舉全縣之力,不僅新建縣城防洪大堤,還開展了“百庫整治”工程,特別是對重點堤垸進行全面加固處理,共投入資金7.8億元,由于該縣未列入洞庭湖一、二期治理范圍,基本上由縣鄉村三級自籌,僅堤垸建設一項就負債2.73億元,占債務總額的18%。
2、公益事業成債。從債務的支出用途來看,鄉村兩級用于農村學校建設、道路水利建設、計衛優撫等方面的公益性支出,占債務總額的大頭,鄉村合計3.88億元,占負債總額的'29.8%。特別是前些年各種考核達標項目過多,鄉村配套壓力十分沉重,自身又沒有建設資金來源,不得不舉債完成配套任務。
3、墊繳稅費成債。1996年前,國家實行單一糧食收購渠道,戶賣村結,糧款代扣,農民欠繳稅費的情況較少。隨著糧食市場的放開,糧食價格大幅下跌,嚴重挫傷了農民上交的積極性,導致稅費尾欠急劇上升。同時,鄉鎮稅費任務還包括國地兩稅,因此,在農業稅拖欠、國地稅源不足的情況下,鄉村兩級不得不借款完成稅費任務,這樣共形成債務1.43億元,占債務總額的10%。
4、鄉村企業成債。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由于政企不分,鄉村兩級主導辦企業的現象較為普遍,行政組織出面為企業集資、擔保、借貸的情況時有發生。向市場經濟轉軌后,縣以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紛紛改制破產。但鄉鎮企業這一塊,依法破產沒有法律依據,以往鄉村出面借貸、擔保的債務無法解脫,因此承擔了巨大的債務包袱。全縣鄉村兩級共因此負債3.46億元,其中鄉鎮一級3.17億元,占鄉村負債總額的26.2%。觀音寺、九溪、雙溪口3個鄉鎮情況尤為嚴重,分別負債8188萬元、6500萬元、3093萬元,占鄉鎮債務的74.9%、72.5%、73.8%。
5、財力不足成債。農村稅費改革前,該縣每年鄉統村提收入有1.08億元,其中鄉統籌收入3368萬元、村級提留收入3428萬元,此外,還有諸如鄉村道路建設、水利設施建設等各種不規范收費4000多萬元,國家取消鄉統村提后,鄉村兩級基本失去收入來源,全部靠縣級財政和轉移支付來保障運行,特別是村級經費一塊,就比稅改前減少1500多萬元,維持基本運轉尚且十分困難。1995年以來,鄉村兩級為保運轉負債1.56億元,占債務總額的12%。加之近幾年新農村建設、綜治維穩、計劃生育等方面的任務更加艱巨,很多時候不得不舉債運行,此項債務規模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三、化解債務對策建議
鄉村債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問題,更是嚴峻的政治問題。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后,化債難度日益增大,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制約了新農村建設向縱深推進。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要化解龐大的債務包袱,僅靠鄉村自身的能力很不現實,必需在上級的統籌安排下,整體推進,逐步實施。我們認為要化解鄉村債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加快農村綜合改革步伐,進一步精簡機構,擴大國家投入,切實減輕鄉村兩級公共服務的負擔。建議從轉變管理體制入手,對鄉鎮站所進行徹底改革,由國家撥出專項資金,實行全省統籌操作,對現有站所人員實行全員置換,再因事設崗,公開聘用,由“花錢養人”變“花錢養事”。屬于公益性的崗位,納入財政全額保障范圍;屬于經營性的崗位,推向市場,自負盈虧。
2、出臺化解鄉村債務政策。鑒于目前縣鄉財政困難,無力化解巨額債務的現實情況,建議按照“依靠法律,依靠政策,依靠群眾”的三依靠原則,出臺化解鄉村債務的相關政策,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一是對政策性負債,建議國家給予全額轉移支付,逐年安排償債資金。特別在完成“普九”債務化解后,迅速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工作。二是對農村公益性建設負債,在“誰受益,誰負擔”的總體原則之下,建議國家充分考慮鄉村兩級的財力實際,給予適當的化債補貼。三是對農民歷年尾欠稅費任務負債,稅改前歷年稅費尾欠,建議以村為單位組織群眾公開評議,確無償還能力的對象,可以掛賬或減免,確有償還能力的,立足現實,做出規劃,逐年償還;稅改后的農業稅,建議采取依法依規清收。四是對興辦企業形成的負債,建議參照國有企業改制的政策進行處理,屬于企業的債務從鄉村行政組織剝離,并依法實施破產、改制。另外,對人為新增債務實行行政首長問責制,堅決杜絕人為新增債務。
3、提高鄉村轉移支付規模。農稅改革后,盡管上級財政對鄉村給予了一定轉移支付,但很大程度上需要縣級財政給予補助,使本來就較為困難的縣級財政更加不堪重負。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村級組織維持基本運轉,每年約需5.8萬元的經費保障,目前實施的2.56萬元補助標準還遠遠不夠。對此,建議國家在每年新增的支農資金中拿出部分比例,提高對鄉村的轉移支付,保證鄉村基本運轉,不發生新債。特別是計劃生育、綜治維穩、民政優撫、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廣播電視、農村經管等社會事業,國家應出臺專門補助政策,徹底解決資金無來源的問題。
4、積極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系,科學、公平、合理地劃分配套范圍。屬于公益性、政策新項目,如農村交通、水利、能源建設、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等,建議減少或免除縣級配套部分。社會保障項目,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低保等,建議提高統籌級次,由省一級統籌。
5、大力培植工業稅源。目前,財政困難地區的縣鄉財政趨于一體,村級經費絕大部分也是由縣級財政保障。從長遠來看,化解鄉村債務,歸根結底還是要發展縣域經濟,壯大縣鄉財力。從xx的實際情況看,歸根結底還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工業發展步伐。為此,我省可參照江西等省的做法,對工業用地的出讓金可實行減免,增強投資吸引力,擴大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優勢。
鄉村調研報告 篇2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美好鄉村建設以來,XX市于9月26日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美好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建設美、環境美、鄉風美、生活美”的建設目標,二個多月過去了,各縣區在探索美好鄉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此,11月15-20日,市財政局副局長管迎新帶領“美好鄉村建設資金整合組”有關人員,對XX區、XX區和XX縣進行了調研,以期為制定《XX市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上報省財政廳財政支持美好鄉村建設示范點提供參考。調研組現場考察了潘集區的祁集陳郢村、平圩盧溝村,大通區的洛河王莊村、孔店舜南村、大郢村和鳳臺縣的丁集張巷村、城北芮集社區,聽取了縣區、鄉鎮領導和村民代表的意見,就“美好鄉村建設”主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美好鄉村建設的進展情況
自全市美好鄉村建設動員后,各縣區十分重視美好鄉村建設工作,都成立了相關機構、出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確了各個時期的工作目標和建設標準,為全面推進美好鄉村建設打下了基礎。但從對3個縣區7個中心村的調研情況看,各縣區工作進展不一、相差較大。除潘集區祁集陳郢村已全面完成規劃設計,并整合部分資金,按設計要求全面開工建設外;平圩盧溝村、大通區的洛河王莊村、孔店舜南村、大郢村和鳳臺縣的丁集張巷村、城北芮集社區,都沒有完成規劃設計,各項工作進展緩慢。
二、美好鄉村建設資金投入分析
從對3個縣區7個中心村的調研情況看,這7個中心村大都實行舊村改造,涉及部分集中新建。舊村改造基本實行“穿衣戴帽”方式進行、集中新建實行拆除舊房重新劃地新建方式進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進行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作保證,下面以一個中心村實行舊村改造為例,進行資金投入分析(假設村莊300戶農房):
1、農房改造(穿衣戴帽)
目前我市大都實行皖北風格的建設方式對農房進行“穿衣戴帽”的改建。從調研看,每戶農房從房頂到院墻進行改建需1.5萬元左右,300戶農房共需450萬元左右。
2、道路硬化
美好鄉村建設的道路的標準是達到戶戶通,方便村民出行。從調研看,我市第一批進行美好鄉村建設的村莊道路基礎都很好,主干道大都已是水泥路面。初步估計,每個中心村尚有10公里道路需要硬化。按35000平方米計算,10公里水泥路面需280萬元左右(每平方米80元)。
3、綠化美化
提高綠化標準是進行美好鄉村建設前提,要充分利用水邊、路旁和房前室后栽植各種景觀樹,提高村莊綠化率。從調研看,我市中心村建設,宜栽植香樟、女貞、海桐、紅葉石楠等景觀植物。初步估計,每村約需種植各種景觀樹5000株,按平均價格每株40元計算,需資金20萬元左右。
4、村莊亮化
從調研看,我市農村村莊亮化普遍不高,美好鄉村建設要在主次道路一側安裝路燈,每間隔30米需安裝一柱路燈。初步估計,每村約需100柱路燈,按使用太陽能路燈每柱4000元計算,需資金40萬元左右。
5、污水處理
村莊污水處理是美好鄉村建設的關鍵,要充分采取溝渠收集,就近排入污水管網和其他方式進行治理。從調研看,我市農村村莊大都使用磚石材料、矩形斷面的排水渠,有加蓋和不加蓋二種。初步估計,每村大、小排水渠(加蓋或不加蓋)約需修筑1萬米左右,按平均價格每米80元計算,需資金80萬元左右。
6、垃圾處理
按15戶建一個垃圾處理池和每村建一個垃圾收集站計算,中心村共需修筑垃圾處理池約20個、垃圾收集站1個。不考慮人工和清運車等,需資金3萬元左右。
7、水沖式公廁
從調研看,目前很多鄉鎮、農村沒有公廁,即使有也非常簡陋,美好鄉村建設按每個中心村建設5-10個水沖式公廁計算,需資金40萬元左右。
8、農民健身廣場、文化站、圖書室建設
按每個中心村建設1000平方米健身廣場,200平方米文化站和圖書室計算,需資金50萬元左右。
9、村容整治
美好鄉村建設,要對中心村村容村貌進行整治,重點清除路邊、河塘邊、村口和房前屋后的雜物、草垛、建筑垃圾等;同時對農戶用房進行統一編號,并規范畜禽散養。中心村村容整治費用約需10萬元。
10、村口標識和文化墻建設
村口標識是提升中心村形象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可采取建門樓或其他顯著標識;同時可選擇固定地方,利用文化墻,美化鄉村。初步估計,村口標識和文化墻建設約需30萬元。
以上10項目建設內容,僅是美好鄉村建設一些基礎建設內容。初步統計,這10項目建設,約需資金1000多萬元,且大都是公共設施支出。還有一些項目支出沒有列入,如:公共醫療、公共交通、教育、農村飲水、便民超市、電力、電信、電視、網絡等,同時農村產業體系的發展和產業化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資金作保障。
三、目前美好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整合資金的問題
由于各村的地理位置不同,縣區在整合資金方面的.力度也不一樣,就目前而言,哪些資金能用于中心村建設還不能確定。同時,在管理上有效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2、鄉村和村民經濟實力的問題
美好鄉村建設,無論是基礎建設、綠化種植,還是環境整治、長效管理等都要投入資金,鄉村級除了上級補助的資金外,還需要大量投入,但有些鄉村和村民投不起,有些鄉村和村民舍不得投入。
3、縣區均衡推進的問題
由于各村的基礎不同、經濟實力不同,再加認識不同,列入今年整治的72個村的推進進度不一、力度也不一,有些村力度很大,效果已很明顯,有些村可能還沒有動。
4、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
有的中心村,散、小、亂的小企業遍布在村莊中,畜禽散養造成的污染,小商店、小飯店、小攤位帶來亂堆、亂扔、亂倒,嚴重影響農村的環境狀況。
四、進一步推進美好鄉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1、拓寬渠道,解決美好鄉村建設資金難題
美好鄉村建設涉及面廣,資金需求量大,村級經濟壓力重,要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一是各級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以獎代補額度;二是要加大整合資金力度,各級財政和主管部門,要按照省財政廳《關于整合資金支持美好鄉村建設項目指導目錄》的通知要求,全面整合資金,全力支持中心村的建設;三是按照創建目標整合資源,進行項目包裝,積極向上申報項目爭取扶持;四是通過村企結對共建、金融資本參與、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社會捐資等方式,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新模式。
2、加強宣傳,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美好鄉村建設,廣大農民是受益者,也是推進主體,因此,要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發揮主體作用。要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使村民能了解和理解美好鄉村建設工作,積極引導廣大村民積極、主動、全面參與美好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維護,強化村民自治作用。
3、注重保持農村原生態風貌,發掘一村一品
美好鄉村建設要尊重自然之美,充分發揮鄉村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通過生態修復、改良和保護等措施,使鄉村重現優美的自然景觀。同時,要注重發掘各村不同的生態、人文等特色,培育個性之美,實現“一村一品”,每個村都能展現自己獨特的韻味,而不是建設成千村一面。
4、注重保持建設成果,堅持長效保潔
美好鄉村建設要將創建與保護緊密結合,即要按照規范設計標準完成建設,又要切實加強管理和維護,進一步建立健全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衛生、河道保潔的長效管理機制,鞏固建設成果。
5、嚴格控制農村養殖及工業污染
目前,農村養殖污染處理不到位還是普遍存在,中心村里存在有污染的企業或家庭作坊,對鄉村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對此,應嚴格控制農村養殖及工業污染,加強污染治理,對處理不到位,不達標排放的養殖戶、企業和家庭作坊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關、停”措施。
6、規范施工,確保工程安全
舊村改造,勢必要對農房進行“穿衣戴帽”。但由于過去的農房地基打的都不是太深,因此,在規劃和施工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一因素,規范施工,確保工程安全。
同時,對近幾年有拆遷計劃的建議暫不列入建設點。
鄉村調研報告 篇3
為充分了解我市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情況以及村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關注度,5月21-25日,市統計局組織力量對全市鄉村振興情況進行了調研。此次調研抽取了梁子湖區梁子鎮沙灣村和沼山鎮湖瓢村。調研采取實地調查和交流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56份。按照性別分類,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齡分類,50歲以下22人,50歲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類,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調查對象的身份分類,村民44人、村干部8人、鄉鎮干部3人、其他1人。從調研結果看,全市鄉村變化明顯,鄉村振興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民增收難、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相關問題,須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一、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的關注點
(一)期盼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在被問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有關鄉村振興的選項中最感興趣的部分”時,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3人選擇“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4人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提高居民收入。雖然近年來我市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然而,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難度依然較大,需要多方合力來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資金、人才、技術向農業農村流動。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認為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是資金、人才、技術的,分別有42人、35人、37人,分別占75.0%、62.5%、66.1%。在問到“您認為鄉村振興的因素有哪些”時,沙灣村六組龍群蓮回答說“當然是資金、人才、技術了,沒錢,怎么搞好農村,有錢,沒人才和技術也搞不好農村啊”。資金、人才、技術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大家的共識。
(四)期盼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期盼的.是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的分別有32人、20人,分別占57.1%、35.7%。認為家里每年負擔最重的是醫療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報銷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聲。
二、鄉村振興的有利因素
(一)產業發展逐步壯大
近年來,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組織不斷壯大,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xx年,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105家,省重點龍頭企業12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長10.77%。同時,全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武昌魚、藍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產業,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點308個,示范點45個。全市新增農產品“三品一標”有效品牌88個,總數達204個,同比增加40個,增長24.39%。
(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近年來,鄂州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全市美麗鄉村建設。調查中發現村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道路變好了變寬了、房子變大了、村子變干凈了”。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鄉村資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約60萬噸,綜合使用量達57.7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6.2%,較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鄉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鎮集中、區轉運、市處理”的模式集中處理,生活垃圾處理指數達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處理設施對鄉村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污水集中處理指數達到90%以上。
(三)鄉風建設基礎扎實
全市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村衛生室、圖書室、體育健身場所、村民活動中心等基礎公共服務從無到有不斷完善,為鄉風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全市對鄉風建設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注重以鄉村文化為載體,在尊重原有鄉村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吸納現代元素。在進行農村舊房改造時堅持原真性保護、原住式開發、原特色利用。
(四)鄉村治理有序推進
鄂州市積極探索農村社會管理途徑,整合面向農村的各種管理服務資源,建立全域覆蓋的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每個村都有配備網格員,負責收集社情民意、監督環境衛生、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網格化的服務管理體系不僅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而且促進了鄉村的和諧穩定。現階段,隨著農村集體資產股權化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三、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在與村民的交談中了解到,一戶農民種植0.8畝地的小麥,產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種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農藥20元),人工未計,虧本5元。據調查,今年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價格較往年有較大幅度上漲,全市化肥價格按簡單平均,平均漲幅22.8%。同時,農業生產人工成本不斷增長。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
(二)鄉村特色產業不強。通過走訪企業,我們了解到,生產特色農產品的企業規模小、生產鏈短,產業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鎮鐵皮石斛生產基地為例,基地負責人表示鐵皮石斛種植、加工技術要求高,其中從鮮品烘焙成干品這一環節目前依賴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這一環節技術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訓工人,由于是臨時作業,難以留住工人,所以寧愿將鮮品運往浙江同行那里進行烘焙處理。
(三)技術人才支撐不足。通過調查了解,農村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50歲以上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較少。務農人員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推廣難,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調研過程中,部分村民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做農活了,希望政府供養他們。一些人覺得醫療費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報銷費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難和問題習慣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條件,過度依賴政府,缺乏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幾點建議
1.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促進共治共享。一是加強基層組織作風建設。基層干部要解決好農村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需要不斷增強鄉村治理能力,轉變工作作風。在面對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問題時,切實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為百姓干實事干好事。二是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加大對基層干部法治教育培訓,提高他們民主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意識。三是加大鄉村振興工作的宣傳力度。在向村民宣傳國家各項政策時,進行合理引導,讓群眾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同時,摒棄“等靠要”思想,通過自身努力奮斗,實現生活富裕。
2.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激發內生動力。一是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力爭聚集一批特色產業創新性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加快升級。三是以品牌意識拓展市場。做響“武昌魚”、“梁子湖”兩大品牌。用“一條魚”、“一個湖”帶響“梁道”、“梁心”等一批產品品牌。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農村經濟。堅持增加民生投入,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產綠色安全農產品的同時,注重發展農耕文化、鄉愁等精神產品,打造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加大對農業新業態的投入,推動農業多功能拓展,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健康農業、快樂農業等,使農業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的新產業新業態。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振興技術人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一是加強農業農村干部隊伍建設,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養、配備、使用。二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鼓勵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三新”農民創新創業,使他們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生力軍。同時,進一步細化扶持返鄉創業的相關政策,為返鄉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
鄉村調研報告 篇4
如何借助滬渝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即將建成通車、省委省政府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國家擴大內需等機遇,以旅游景區和小城鎮為依托,加快發展適合我縣特色的鄉村旅游業,促進全縣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縣域經濟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我局于4月8日—5月5日,組織專題調研工作專班,深入到業州、高坪、紅巖、花坪、景陽等鄉鎮實際調查走訪,并到恩施、咸豐、利川等旅游業發展較快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學習考察,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建始縣鄉村旅游業發展專題調研報告。
一、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概述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生產形態、生活方式、民俗風情、鄉村文化等)為對象,進行觀光、度假、娛樂或購物的一種旅游形式。從鄉村旅游發展上而言,其主要以農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風俗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領略農村鄉野風光、體驗農事生產勞作、了解風土民俗和回歸自然為旅游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對于我縣而言,在加快旅游景區開發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村就業崗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有效擴大內需及拉動消費,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以旅促農、以旅帶農、以旅富農、以旅富農,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發展的一種新形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旅游消費者的普遍青睞,成為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二、建始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我縣自然生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交通區位條件優越,旅游資源開發起步較快,這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顯現出了美好的發展前景。
1、自然生態資源豐富。豐富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植被,宜人的氣候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有利條件。我縣山嶺縱橫、河谷幽深、流泉飛瀑、植被繁茂、景致眾多。這里有聞名全國的南方最大的落葉松基地——長嶺崗林場,有原汁原味原生態的野三河,有清江畫廊之稱的景陽河,有奧陶紀石林代陳溝,有山水風光獨特的大沙河等等。縣內最高海拔2090米,最低海拔308米,立體氣候明顯。加之我縣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70%,是最適宜人類居住地,有湖北后花園之稱,發展鄉村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2、民俗文化底蘊深厚。獨特的民俗民間文化是打造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我縣除了擁有“建始直立人”這一世界級特質旅游文化品牌外,這里還有蜚聲中外的民歌《黃四姐》,有收入《中國名勝辭典》中的石通洞、石柱觀等名勝古跡,有被譽為土家交響樂的絲弦鑼鼓、鬧年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黨政要吳國楨故居、朱和中故居、五陽書院等一批歷史古跡。同時,我縣屬于少數民族集聚地。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善良純樸、率性耿直、熱情好客的民俗民風,是鄉村旅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3、交通區位條件凸顯。滬渝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即將建成通車,318國道、209國道、清江黃金水道貫通全境,全縣已構成立體型交通網絡。我縣已融入了恩施州一小時經濟圈,建始大部分的鄉村距縣城都在一小時車程內。鄉村旅游的客戶群主要是大都市生活人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將為建始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氣,從而為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4、地域人文環境優越。我縣廣大農村生態良好的田園風光,山清水秀的鄉野村落,風格獨具的農家小院,慢節奏的農家生活方式,綠色環保的農副產品,風格獨特的農家飲食,熱情好客的鄉村居民,這些都是極好的鄉村旅游資源,適宜打造出高質量的旅游產品。
(二)旅游景區開發起步較快,發展平臺初具
我縣旅游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強勁,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目前,野三河景區由武漢志順房地產公司投資開發,規劃總投資2.2355億元。該景區地跨花坪、景陽、高坪三個鄉鎮,規劃總面積155平方公里。野三河景區現已步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計劃于2011年試營業,2012建成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被業界認為是湖北省最具成長的旅游景區之一。云霧靈山景區由恩施今大集團投資開發,規劃總投資1.32億元,規劃總面積100多平方公里,景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啟動,計劃2011年底試營業。該景區是恩施州最具后發優勢的城郊公園,景區所在的代陳溝村已申報為湖北省旅游名村。長嶺崗林場則是最具開發潛力的度假旅游圣地。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必將為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效的平臺。
(三)鄉村旅游發展業已起步,發展勢頭良好
我縣通過大力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發展觀念得到了較大的轉變,一部分農戶依靠自家的基礎條件,開辦起了農家樂,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游便應運而生,成為我縣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形式。2000年,業州鎮就與旅游局共同發起在野韭池村辦起了農家樂試點。隨著城里人到鄉下休閑娛樂漸成時尚,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如對應城區休閑需求的“野韭池農家樂”、紅土坪的“泳豐山莊”等,對應景區觀光游客食宿的'“黃鶴橋農莊”、對應新農村建設的高坪“八角人家”、“偏溝灣農莊”等。為引導鄉村旅游的規范發展,高坪、花坪等鄉鎮還召集各農家樂主協商制訂服務規范,舉辦農家樂從業人員培訓等。據統計,我縣現有農家樂100多家,每年農家樂綜合接待收入近千萬元。農家樂從一產生就顯現出了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三、建始鄉村旅游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對鄉村旅游業發展的認識不到位,思想解放不夠。根據調查走訪,目前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上,對鄉村旅游的產業地位認識不夠,沒有看到鄉村旅游廣闊的市場前景。我縣現有的農家樂,基本上都是農戶借助自己家的優勢和基礎條件,自發的發展起來的,鄉鎮政府和旅游職能部門缺乏強有力的引導和指導,在發展上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由于對鄉村旅游的內涵認識不足,忽視了鄉土性是鄉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點,盲目引進都市化的旅游產品形式,盲目建設現代化的接待設施,出現了建筑城市化、活動簡單化等趨向,鄉土特色不明顯,致使以農家樂為主體的鄉村旅游出現了盲目趨同發展的現象。
二是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不到位,缺乏科學指導。我縣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上,主要由經營者自己謀劃、自行設計、自主建設起來的。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目前還處在散亂狀態,絕大多數農戶一般是在原有基礎設施上稍加改動就開始接待游客,出現了無序開發、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的現象,不利于鄉村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是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不到位,發展活力不強。近幾年來,我縣鄉村旅游業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從目前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而言,僅僅只能提供餐飲住宿、棋娛樂為主的短線經營服務。
鄉村調研報告 篇5
近年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游客前來我國旅游的動機,雖名目繁多,但仍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熱點,即是仰慕中國悠久的游牧、農耕文明史以及圍繞此而產生的不勝枚舉的名勝古跡。他們認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以滿足其反樸歸真的愿望的“回歸自然”的旅游意向應首推中國。由此,我們應認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并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我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鄉村旅游資源堪稱我國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潛在的優勢不容忽視。旅游界的有識之士應該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引起足夠重視。
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展鄉村旅游是題中應有之義。山東省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近年來隨著旅游消費觀念的不斷更新,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的旅游概念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同時“鄉村旅游”也成為更多旅游者選擇的一個旅游市場。一些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也在這種環境下迅速的發展起來,山里人家、海邊漁家樂、務農旅游、鄉村體驗等等一系列鄉村概念的旅游項目在為旅游者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也成為山東省旅游市場中的一個亮點。
一、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是我國旅游事業不斷發展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幾點現實意義:
1、豐富了我國旅游資源。鄉村有著豐富的、天然的旅游資源,如森林公園、奇峰異嶺、河流水庫、牧場冰山、農村風光,自然保護區、多民族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名勝古跡,無數的地方性土特產品和美術工藝品寓于民間。山東省的鄉村旅游這幾年發展迅速。作為農業大省,山東省有豐富的鄉村資源。一大批鄉村游項目迅速崛起、威海“膠東漁村”、長島的“漁家樂”等,威海西霞口、龍口南山等新農村也成為“小康之旅”的典型。山東省的農業旅游示范點數量,在全國也位居前列。“鄉村游”主題的提出,無疑為山東省的鄉村旅游帶來了新的契機。
2、發展鄉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鄉村地域廣大,景點分布不擁擠,旅游活動空間大,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很多游客,在目前旅游意識比較滯后的背景下。出現了隨大流的旅游趨勢,尤其是節假日、“黃金周”。景點“人滿為患”,出來旅游不是“看景”,倒是“看人”照個風景留影都比較困難。這種情況以泰山、大明湖、嶗山景點尤為突出。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筆者認為發展這些地區鄉村旅游堪為良方妙策。鄉村的游客容量比較大,如能巧妙利用當地獨特的旅游環境,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勢必能吸引城市游客,減緩旅游熱點城市的人口壓力。青島紅島休閑漁村推出“挖蛤拾貝”活動,莒縣浮來青綠色生態旅游區推出“江北茶鄉”觀光之旅等都比較富有吸引力,值得借鑒。
3、為振興農村經濟開辟了新途徑。旅游業號稱“無煙工業”,是創匯的主要渠道之一。當前,由于經濟改革不斷深化,以及環境保護的形勢要求,有相當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鄉鎮企業要撤銷或調整,當地的經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發展鄉村旅游,可以開發一處景區,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加速農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開發條件比較好的一些鄉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有特色的農村資源來發展鄉村旅游業,將對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改善環境產生重要作用。
4、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旅游業本身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發展鄉村旅游業需要有“一條龍”的服務設施。不但需要有諸如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貝外,還需要有賓館、旅社、飲食服務、商場、旅游交通、文化設施等與之配套,這就為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勞動力過剩,發展鄉村旅游可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5、發展鄉村旅游業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系統各個部門都會產生促進作用,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會帶來可觀的效益。如鄉村旅游可以使與之有關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藝品等鄉鎮工業得到發展;可以促進商品交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可以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使閉塞的鄉村對外開放,經濟搞活;可以刺激當地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為旅游服務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等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可以促進鄉村的建議,改善鄉村的環境等;有利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旅游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不僅可以美化和改善環境,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這種廣泛的人際交流,會使人們的觀念,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它會逐漸改變農村舊有的生活習性,美化人們的語言、心靈,更新人們的觀念;鍛煉和培育起一批旅游業經營和服務的人才。總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其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對所在地區整個社會綜合體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二、我省鄉村旅游資源的內容及特色
我省鄉村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各具特色的鄉村自然風光。由于鄉村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的鄉村具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海鄉依陸臨海、海闊天高,陽光海浪沙灘迷人,例如青島、煙臺、威海;一望無際,勃勃生機,綠樹成蔭的平原鄉村,以菏澤、濟寧、德州為代表;另有以山地、丘陵為特征的山村國鄉,其中臨沂就較為突出。
2、豐富多彩的鄉村風俗民情。主要表現為各地節慶、習俗等方面的差別:每年9月泰山的登山節、濟南的千佛山廟會、菏澤的斗雞、斗羊比賽、淄博的燈會。
3、充滿情趣的鄉土文化藝術。我國的鄉土文化藝術古老、樸實、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歡迎。我省廣大鄉村出產的各種民間工藝品倍受游客的青睞,如濰坊楊家埠的年畫、濟南的布老虎、鄄城的魯錦工藝、魯南地區的柳編、菏澤的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歡迎。另外,鄉村烹食風味獨特。曲阜的孔府菜以“滿漢全席”為代表、博山菜、青島海鮮等,這些鄉村烹飪文化對廣大的外國旅游者尤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4、富有特色的鄉村傳統勞作。鄉村傳統勞作是鄉村人文景觀中精彩的一筆,尤其是在邊遠偏僻的鄉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勞動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還處于原始勞作階段。正因為如此,它們會使當今現代文明影響下的旅游者產生新奇感,并為之吸引。這些勞作諸如驢馬拉磨、老牛碾谷、木機目前鄉村旅游業服務隊伍數量少、素質低,如何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旅游服務,也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5、缺乏商品意識。目前國內外發展旅游業,其重大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旅游業本身,而是“旅游搭臺,經貿唱戲”。而我省大多數鄉村旅游景點都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尤其是對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開發不夠。
三、開發我國鄉村旅游業的構想
鄉村旅游業是一項新的產業,必要制訂一整套發展計劃,包括長遠規劃和近期組織實施計劃。從長遠規劃來看,主題是大產業意識,把鄉村旅游業與鄉鎮企業同等對待,也可積極引進外資,興建一批度假村,參與國際旅游競爭。從近期組織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是各地旅游決策者及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鄉村旅游業,因地制宜,立足創新,循序漸進,辦出特色。在全盤籌劃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開發鄉村旅游業,首先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首先必須領導重視。在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并具特色的地方,當地政府要把興辦鄉村旅游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因地制宜,重點建設鄉村旅游基礎。目前,我省大部分鄉村旅游仍處于起步階段,全面開發是不可能的,應該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在旅游資源質量高,交通運輸條件好、經濟基礎比較好、旅游熱點附近的鄉村應加速旅游業的發展,重點開發有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建設風格獨具的鄉村旅游基地。
3、注重特色,精心設計鄉村旅游項目。旅游開發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應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和突出自我特色,這是旅游活動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證,也是旅游經濟的生命所在。在設計鄉村旅游線路及組織旅游活動中,應將其放在首位。鄉村旅游資源的特色主要是在鄉村文化景觀上體現出來,在旅游線路的規劃中應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如濰坊楊家埠每年都會推出讓游客親自制作年畫的活動,親身體驗的感覺。備受游客尤其是韓國客人的歡迎。
4、加強鄉村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問題,從吃來說主要是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業;從住來說雖然沒有必要搞星級酒店,但必須保持衛生、舒適,并解決洗澡等問題,最好是興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價低廉的莊園式的旅舍,如長島的“漁家樂”就為游客提供了比較干凈、衛生的民房改造的“炕床”住宿。反應比較不錯。
鄉村調研報告 篇6
鄉村旅游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為農村經濟持續增長增加新的動力。通過對xx鄉鄉村旅游的研究,分析影響xx鄉村旅游發展現狀,找出制約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因素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潛在動力,針對性的就如何借助縣委加快發展休閑旅游園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對策,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文化內涵,推動xx鄉鄉村旅游健康有序發展。
一、xx鄉鄉村旅游發展優勢和現狀
(一)xx鄉鄉村旅游發展優勢
1、交通和區位優勢
xx鄉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縣境西部,地理位臵優越,距北京、天津各約225公里,距承德市區約50公里,距寬城縣城僅22公里,國家級承秦出海路貫穿全鄉,寶清旅游路由東北向西南貫穿全鄉,完整便捷的現代化旅游交通,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可進入性。
2、生態和資源優勢
xx鄉林果資源和林木資源相當豐富,森林覆蓋率71.2﹪,占全市第一,素有“天然氧吧”之稱。尖寶山、平頂山等山體資源是xx鄉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載體。具有“北方桂林、塞外三峽”之美譽的蟠龍湖、清河兩大水體資源是xx鄉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紐帶。
(二)xx鄉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近年來,xx鄉把鄉村旅游業作為拉動需求增長、提高鄉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來抓,多措并舉、狠抓落實,不斷加快鄉村旅游業發展步伐。始終堅持“開發兩頭帶中間、統籌輻射促周邊”的工作思路,以建設“清河谷生態休閑旅游園區”為定位,堅守“科學保護、重點開發、突出特色”的`開發理念,充分利用生態和旅游資源,整合和開發旅游產品,催生了一系列以生態度假、景區休閑、民俗景觀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項目。
1、生態農家游
生態農家游以生態休閑山莊和精品采摘園為依托,形成集觀光度假、采摘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旅游體驗項目。生態休閑山莊的典型代表是省級生態旅游五星級鄉村酒店塞北江南山莊。此外,依托生態農業、山場森林資源的綠色綜合農業生態寶山山莊正在建設中,楠山休閑渡假山莊和悠然休閑度假山莊即將投入運營。太陽溝采摘園和塞北江南采摘園在20xx年完善多品種、多功能建設的基礎上,將于2013年繼續打造“尖寶山百畝優質果園”、“掉子溝特色采摘園”兩個精品采摘園建設。
2、景區休閑游
景區休閑游以蟠龍湖(潘家口水庫)景區為依托,充分挖掘水庫旅游資源,初步形成了吃、住、游、購、娛于一體的接待體系。游碧波水庫,賞湖光山色,吃地道農家飯,到清河口村旅游,已成為越來越多附近區域游客的首選。清河口村農家院也已集中連片,20xx年被承德市評為十大最具魅力的旅游鄉村。
3、觀光民俗游
20xx年繼續推進極富民俗特色的xx村新民居建設,年內完成50戶新民居建設,使其形成民居景觀;加快推進清河景觀建設工程,年內在xx段修建3道迎水壩,形成1.5公里的匯水面,沿寶清公路路沿兩側種植花卉,形成“一川清水,兩岸錦繡”新景觀;中遠希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40萬續建10個觀光大棚在今年年底完工。
二、xx鄉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1、創新意識不到位,開發模式相對單一
鄉村旅游的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具有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參與體驗、增長知識、增強體質等多種功能。但是目前xx鄉鄉村旅游產品單一、還主要停留在觀光層面上,主要內容仍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春天賞花、秋天采果”等傳統單一模式,可供游人參與的農業生產活動越來越少,加之缺乏一些大型的娛樂活動,這使得鄉村旅游活動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顯,難于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影響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后勁。
旅游商品開發深度不夠。目前,xx鄉所謂的旅游商品,還只是最初級的農業果實等,缺乏深加工、缺少新理念,農產品附加值不高,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2、基礎設施不到位,設施配套不健全
xx鄉是農業為主的鄉鎮,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對鄉村旅游的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如道路、停車場、洗手間、電話亭等公共設施比較簡陋,相當一部分的農家院的客房、餐館等食宿條件較差,以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主的配套設施,難以滿足游客的需要。
此外,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尚不健全,眾多游客帶來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廢棄物質難免會造成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惡化。
3、服務接待水平不到位,綜合素質相對較低
xx鄉大多數鄉村旅游經營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為當地村民,多數未經過專業旅游培訓,文化素質和旅游專業素質相對不高。在旅游服務過程中,他們不僅難以準確揣摩旅游者的心理,提供使游客滿意的旅游服務,甚至會與旅游者發生沖突,從而使游客的旅游質量大打折扣,有些時候游客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使鄉村旅游的形象受到損害。
4、政策法規不到位,管理機構不健全
目前,我國“旅游基本法"尚未出臺,鄉村旅游更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政府行政部門的管理,經營者的經營,游客權利的保護均缺乏法律的依據。在管理體系、優惠政策和獎勵機制建設上,還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寬城縣、xx鄉旅游協會建設仍處于初始階段,還沒有發揮出協會對鄉村旅游市場的引導、規范和帶動作用。致使鄉村旅游的整體服務水平不高、不到位,也給本地區的旅游發展帶來很大的阻礙。
三、xx鄉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
1、加強領導,規范管理
鄉黨委、政府要把發展旅游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資源,形成全鄉辦旅游的局面。
針對xx鄉緊緊圍繞蟠龍湖旅游經營開發的特點,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結合國家有關標準,制定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并舉的科學可行、簡便易懂的xx鄉旅游評價標準。針對鄉村旅游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制定全鄉旅游接待證制度和鄉村旅游經營戶的考評、公示制度,保證經營戶規范經營。切實發揮xx鄉鄉村旅游發展領導小組的組織引導作用,力促鄉旅游協會盡早發揮作用。
2、投資多元,借力發展
積極探索多渠道融資辦法,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一要政府投入。鄉財政每年列出一定的專項經費,設立鄉旅游經濟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宣傳推介等,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作用。二要市場化運作投入。市場化運作需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鄉政府應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有形資源和特許經營權、政策等無形資源變成旅游經濟發展的資本來運行,制定政策,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旅游經濟發展。三要積極對上爭取投入。千方百計爭取旅游發展政策性資金,爭取水利、交通,包括公路“村村通"工程、扶貧等項目資金,最大限度地與發展旅游經濟結合起來,增加投入。
3、配套完備,保護環境
鄉村調研報告 篇7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為前提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曾經極大地釋放了農民的潛能,深刻地改變了我國農村面貌。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老化和減少,農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產出低效化等問題也逐漸凸顯,并逐步滯后于現代農業的要求,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道坎。近年來圍繞落實農業農村改革部署,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關系這一改革主線,通過土地三權分置、承包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創新經營體制的方式,我們在街道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現狀及難題
街道村地處街道北面,距離城區2.5公里,下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19戶,農業人口1781人,現有耕地面積1947畝,人均耕地約1.09畝。在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為了體現公平原則,將耕地分級搭配,整田整土劃割為若干小塊分到農戶,導致每家每戶承包經營的耕地零散分布。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在家的“留守農戶”接手耕種承包地,使地塊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組其中一戶農民3.5畝旱地被劃分成10余塊,最小的一塊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諸多不便。
一是難以進行機械作業,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相互掣肘;
四是種養結合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難以有效運行;
五是對外土地流轉涉及農戶多,難以協商一致;
六是地塊分割產生了較多不能耕作的邊界,浪費了耕地資源。圍繞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我們在街道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通過承包權入股、土地預流轉的方式,有效地實現了耕地的“團聚”和適度規模經營,勞動效率和經營效益也相應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構想
在村調研發現,雖然群眾意識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種弊端,也有將土地“集零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統性解決方案和具體路徑,缺乏組織者。如農戶間相互可以進行土地調換,但各懷心思,效果有限;外部業主整體流轉集約經營因農戶意見不一難以達成。鑒于此,我們在廣泛調研、聽取民意的基礎上,提出了土地三權分置、承包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試點的構想:以生產社為單位,以農民自愿為前提,農戶的耕地承包經營權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對農田進行集中整理,引進專合社、龍頭企業進行成片經營。在具體探索過程中,我們分別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經營試點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預流轉協議》等,組織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組,通過宣傳動員并與村民們達成一致意見,在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情況下,以書面協議形式,每戶農民將所有土地經營權委托給所在村民小組,村民小組和村集體資產公司完善入股相關手續,實現土地標準化整理和規模化經營。
三、土地股份制的實踐和成效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街道以村為試點村,通過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吸引民間投資,以村集體資產公司為主要載體,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民”的互利共贏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血橙基地,切實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一)落實三權分置。農村承包土地確權頒證后,推進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堅持推進“三權”分置并行,落實好集體所有權,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動搖,這是開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實踐中,穩定農戶承包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權權能;放活土地經營權,創新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推行由農民一次性出租讓渡土地經營權向入股經營、合作經營等共享土地經營權方式轉變,形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機制。
(二)規范資源管理。街道村xxxx年注冊成立市區社區集體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對現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級公益性房屋等集體資源資產進行清產核資,通過回收分散的集體資產,對村級“三資”開展集約化、規范化管理。對村集體經濟共有人進行確認,為下一步村集體收益分配提供依據。按照“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思路,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村集體公司,集體公司聘請專合社和農村經紀人負責生產經營,通過把村集體資源資產折股量化組建村集體公司,并整合上級財政扶持資金和吸收民間資金,實現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和農戶之間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贏。
(三)培育主導產業。
一是以區大規模綠化行動項目(混交林)為支撐,通過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規范化種植塔羅科血橙1000畝。注入社會化資本,完成“伙兒山牌”血橙商標注冊,通過電商平臺開展前期市場拓展、銷售。
二是林下種植蔬菜、芽菜等,并與公司簽訂蔬菜訂單收購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發展特色水產和肉牛生態養殖,利用嘉隆竹木專業合作社竹筍加工廢料為牛飼料,牛的糞便作為種植血橙有機肥,實現種養結合、種養循環。四是培育發展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結合血橙、蔬菜種植、有機草莓等產業,融合新村發展和七洞湖休閑體驗,打造村田園綜合體品牌,建立1-2家星級農家樂、農業公園,形成輕紡園區和南觀路農業旅游示范點。
(四)優化利益機制。進一步強化產業發展對村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村集體公司爭取區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資金90萬元投入血橙種植項目,專合社吸收民間資金和技術,通過采取“村集體資產公司+專合社+農戶”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導農戶、村集體公司和參與“三變”改革的新型經營主體依法訂立合同或協議,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份聯結和合作機制,確定村集體與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農戶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股權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擬實施經營收益二次返利,切實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居民股東權益。同時,聘請本村種植大戶、貧困戶進行長期或臨時性工作,以工資收入的形式回饋種植大戶和農戶。
(五)開展新村建設。加快“四好村”創建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著力實施農村房屋改造、風貌改造、環境整治、潔凈亮化工程;開展農村垃圾治理、污水處理和廁所改造,示范區內農房、道路及沿線人居環境改善逐步提升,適度統一,彰顯特色;推進鄉風文明示范工程建設,建立完善“一約三會”(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反黑會),開展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院落等評比,開展法律明白人、法律進鄉村等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群眾生活;開展感恩奮進教育,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提振貧困群眾精氣神。
鄉村調研報告 篇8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鄉村旅游成為了一種大規模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是現代旅游業的一項新亮點,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國發展起來。我國鄉村旅游業起步比較晚,大約是在20世紀50年代,是適應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東省石家莊村率先開展了鄉村旅游活動。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勢頭十分強烈,現代的鄉村旅游首先在經濟發達的省份和大城市展開。
鄉村旅游的發展初期是屬于自發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雙休日到附近的農村旅行,以一日游為主,旅游方式簡單,主要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強。鄉村旅游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現在進入了自覺階段。
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一)國際鄉村旅游發展形式
1.休閑、觀光、度假旅游。歐美發達國家的旅游者喜歡到鄉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風景優美、遠離喧囂城市的農村甚至是比較偏僻的地方,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修養身心,體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許多旅游者住在當地農民的家里,和他們一起生活,吃著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農場里勞動。例如在美國西部的許多農場,都有為那些來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設施,這些旅游者還可以和農場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農產品。在勞動中,他們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增加感性認識。
2.鄉村民俗文化旅游。這種模式下的鄉村旅游主要是將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使游人在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同時還體味著幾千年歷史積累下來的民族文化。參與這種旅游的消費者群體的文化水平比較高,他們來到鄉村主要是體驗和欣賞傳統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在工業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沒。來到鄉村的旅游者是要以發現的眼光去尋覓傳統的文化和古老的習俗。比如鄉村的民居、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流傳著的鄉村戲曲、武術、雜耍等。對于這些旅游者來講,到鄉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是獲取高層次生活的需要。鄉村旅游成為一種更高檔次的旅游方式。國際上開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鄉村旅游模式,即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范式。
3.農業旅游。“農業+旅游”式的鄉村旅游現在正成為許多地方和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又一個模式。以旅游帶動農業,以旅游促進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生產和旅游活動結合起來,使農業和旅游業的相互促進,既能夠增加旅游業收入又帶動農業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據預測,歐洲每年旅游總收入中農業旅游收入占5%~10%。僅法國鄉村旅游每年可給農民帶來700億法郎的收益,相當于法國全
國旅游業收入的1/4。
4.生態鄉村旅游。把生態旅游和農業旅游相結合,建立生態農業園,用高科技手段來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的種植與管理。旅游活動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旅游者通過在農業園內生活,參與農業園的勞動。并且可以通過購買或者租賃的形式在農業園內選擇一塊土地,自己種植一些農作物。有的國家的生態農業園非常大,形成一個聯合體,鄉村旅游活動都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進行生態農業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波蘭。波蘭的生態農業旅游區的面積超過了4000公頃。
(二)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最初是一種自發型的,沒有具體的模式和組織運做,是在探索中不斷發展。最初的鄉村旅游者主要是國際游客,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傳統的旅游熱點,而是到一些比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開發的地方去旅游而且樂此不疲。他們喜歡到中國的內陸和邊遠地區,尤其是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無法體會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習俗,而在上述地方卻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隨著到鄉村旅游的人數越來越多,“鄉村旅游”這個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并且逐漸形成了幾個大的鄉村旅游熱點地區。例如江蘇的周莊、同里、烏鎮等以江南的小鎮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鄉生活方式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皖南黟縣的南屏、歙縣的鄭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湯口等村落生產紙、筆、墨等工藝品,以傳統的制作手藝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幾個地方的鄉村旅游搞得紅紅火火以外,還有許多頗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地尚未開發,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些尚未開發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國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邊窮的地方,那些地方農業經濟不發達、工業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為外界所知。但是當地的風景卻十分優美,并且得以保存了眾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古樸濃郁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旅游業的后發優勢。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以鄉村旅游帶動扶貧工作,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模式。以貴州省為例,貴州省大約有8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經濟水平比較低。貴州省少數民族眾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貴州省提出“以旅游促進對外開放和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創造出四個主要旅游扶貧模式:一是景區帶動,如黃果樹景區就帶動四周村寨的農民脫貧致富。二是發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鎮山村等,旅游成了這些村寨經濟發展的支柱。三是企業加農戶生產旅游產品,帶動千家萬戶在搞民族刺繡蠟染。四是把旅游當作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如荔波、施秉,縣域經濟的發展靠旅游。據不完全統計,到底,貴州農村有53.2萬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擺脫了貧困。
鄉村旅游從發展層次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基礎層次
以觀光度假休閑為主,吸引物主要是鄉村幽靜的環境、秀麗的景色、淳樸的民風和較為緩慢的生活節奏。鄉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體驗鄉村勞作、了解風土民俗、領略田園風光和回歸自然的最佳方式。這種以觀光度假為目的的國外游客大多數是來自經濟發達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較高。因此基礎層次的鄉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穩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較高。根據法國的統計數據表明,有70%游客采取鄉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過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是以觀光為主。參加鄉村旅游的國內游客,絕大多數是為換個環境來度過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農村旅游,出游的時間也都比較短,一般是利用雙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兩天的時間。
(二)提高層次
注重鄉村旅游的內容和文化內涵。鄉村旅游內容要廣泛而富有特色。在國內客源市場上,許多游客對于農業生產活動很有興趣。“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和采摘各種農產品的旅游很受歡迎。
除了以在農田里耕種、采集等方式讓游客來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之外,傳統的制作工藝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吸引物加以發揚。天津楊柳青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濰坊的風箏、手工造紙以及各種刺繡、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亞葡萄酒業生產制作就成為澳大利亞文化的重要組成,澳大利亞葡萄酒業已成為重要的鄉村產業。并且由此產生了澳大利亞葡萄酒業旅游。
在提高鄉村旅游層次的另外一個吸引物就是鄉村所保留下來的珍貴的傳統文化、風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氣派的鄉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鎮村古塔,村邊的土地廟等等,是鄉村在歷史發展中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鄉村居民生活。還有一些民俗活動也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一些鄉村風俗習慣像我國各地的鑼鼓戲、舞獅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引力點。
(三)可持續發展層次
鄉村旅游發展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世界保護聯盟(iucn)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在不損耗或破壞資源的情況下所允許的開發過程。這些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還包括社會資源和人文資源。鄉村旅游的發展有的是依托美麗的自然風景,有的是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和珍貴的傳統文化,有的是以生態農業園區來開展旅游活動。農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帶”,因此才能夠保持一些原生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但是這些也相對脆弱,而開發旅游,會不會給相對落后的農村帶來沖擊,從而導致農村生活模式發生巨大變化,農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導致一些傳統文化的解體?在貴州省早期開發的一些鄉村旅游
地就曾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為了方便游客住宿,在青石寨外圍建立起洋樓,往日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耳邊到處可以聽見山歌對唱。如今卻是卡拉ok在播放流行歌曲。那些淳樸的少數民族不在安于現狀,外出打工,剩下老弱婦孺??。長此下去,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就喪失了,鄉村旅游必定會走向衰退。因此,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不破壞資源,尤其是社會文化資源。不破壞少數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如何在開發旅游的同時,又能夠有效的保護珍貴的文化?這就要求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走新的路子,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提高鄉村旅游質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亂開發,亂建設。要有統一的規劃,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的引導和指揮下,鄉村旅游地的群眾積極參與旅游中來,并且要引進市場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運作,實現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調動農民開發旅游的積極性,又加強管理,避免出現一窩蜂亂開發搞亂市場最后嚇跑游客的現象。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各地農村風俗各異,鄉村旅游在我國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因此,當前在鄉村旅游熱潮中,應該緊緊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精心準備,及時推出精品鄉村旅游線路,打造鄉村精品旅游地,重點是神奇的自然景觀、燦爛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麗的地方。在市場上尤其是國際旅游市場打造“中國—鄉村旅游勝地”的形象,使我國的旅游業發展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鄉村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美麗鄉村調研報告03-16
鄉村教育調研報告12-01
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05-28
鄉村旅游調研報告07-24
鄉村情況調研報告10-26
鄉村旅游的調研報告12-05
個人鄉村振興調研報告11-04
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精彩11-09
鄉村振興戰略調研報告09-21
鄉村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