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精選15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精選1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1
一、調研目的
學校體育藝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深化學校體育藝術教育改革,讓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工作可持續、均衡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根據上級有關文件要求,我們對全鎮中小學體育藝術教育的開設、體育藝術群體活動的開展、場地設施、器材、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了調研,旨在全面分析我鎮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應采取的促進策略與措施,全面提高學生體育藝術教育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調研對象及調研方法
(一)調研對象
冷水鎮各中小學、教學點
(二)調研方法
1、問卷法:
調查體育藝術教師師資隊伍狀況;經費投入;未來7年發展規劃。
2、訪談法:
與體育、藝術教師、校領導、辦事處教研干事及學生面談。
3、觀察法:
看檔案資料;看場地、設施設備;看器材
三、調研綜述
(一)我鎮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發展成績
1、開齊開足了課時,嚴格組織管理
調查發現,全鎮中小學實施體育藝術教學管理的依據完全來源于上級下達的指導性文件,各校體育藝術工作由校長親自負責,下設由主管副校長和教研組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工作的安排和實施。各校均開齊開足了體育藝術課時,并把體育藝術活動在學校工作計劃中做了細致認真的安排,并得以落實,組織領導與管理體制健全。
2、因地制宜落實群體活動,競技成績、藝術成果喜人。
全鎮各校積極開展了“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保證了中小學生每天有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學校“兩操”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克服場地、器材、經費的限制,因地制宜搞好學生群體活動,做到有時間保障,有訓練內容、方法,有訓練記載,充分調動了義務教育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以體促智,以體育美,以體育樂的目的。“課外一小時鍛煉活動”開展率達100%。
各校體育藝術興趣小組及運動隊訓練達98%,俱樂部式的體育藝術教學法模式營造了生動、活潑、友善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集體的溫馨和情感的愉悅。各校堅持舉辦1—2次春季或秋季田徑運動會,開展月或季體育藝術活動,如“三大球”、“三小球”、廣播操、拔河、踢毽子、歌詠比賽、美術作品展等小型多樣的比賽活動,在參加各級體育、藝術比賽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體育藝術教育設施簡陋,但成果喜人。
3、體育藝術教師素質迅速提高,穩定教師隊伍
冷水辦事處積極響應國家、湖北省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爭取指標先后組織體育藝術教師到武漢等專業培訓機構接受培訓,積極創造條件為體育藝術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創建平臺,落實體育教師服裝等有關待遇,并在評先晉級中優先考慮。真正提高體育藝術教師地位和待遇。
(二)我鎮學校體育藝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體育藝術教師地位不高,編制不足。
調研中發現,我鎮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藝術教師人均每周上課在14—18節不等,但額外工作量大,按照21世紀課改的要求,義務教育學校1—2年級小學體育教師應該保證每班每周4節體育課,其它年級3節體育課。目前體育藝術教師編制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特別是村小師資嚴重匱乏,學生只知道上體育課就是玩。
從教師年齡和職稱結構看,中年教師居多,青年教師和老教師僅占5%,而高級職稱為零。從社會輿論看,雖然近年來反復提倡提高體育藝術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可實際落實還是遠遠不夠,存在的差距還很大,輕視體、音、美和對體育藝術教師的偏見依然存在,多數學校在評先評職時不能夠考慮體、音、美學科的特殊性和艱苦性,晉級評優存在偏重文化課教師的現象,體育藝術學科教師評高級職稱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部分體育藝術教師被迫轉崗或下海,造成體育藝術教師隊伍不夠穩定。
2、資金投入不足,場地、設施失修。
冷水鎮義務教育經費雖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經濟比較落后,財政困難,尤其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藝術經費嚴重短缺,致使學校體育藝術不能很好開展。調研發現,許多學校體育藝術經費所占比例不到學校教育經遇的1%。有的學校每年甚至零投入。部分學校領導對體育藝術工作不夠重視,在資金籌措方面存在等、看、靠的思想,沒有積極主動地想辦法給予解決。
部分學校體育藝術場地設施建設不夠科學,部分設施被占用,體育藝術設施存在著極大的浪費現象。由于養護不善,大大降低了器材設施的使用壽命,致使器材頻繁損壞,甚至報廢,造成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在春、秋、冬多風季節,各校體育場地揚塵現象嚴重,很大程度影響了學校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也給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隱患。
(三)促進體育藝術教育持續、均衡發展的策略與措施建議。
1、加強體育藝術教師隊伍建設,狠抓師資培訓。
建設一支高質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體育藝術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新時期學校體育藝術的開展給體育藝術
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高超的教學技巧和藝術,更要有突出的學識和引人注目的人格風范,還要充分認識學校體育藝術的地位和作用,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法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求知精神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科學研究能力。因此必須加快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加大體育藝術教師培訓的力度,教育部門應把體育藝術教師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一方面要抓住“省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的培訓工作,制定政策吸引優秀的大學生充實到我鎮中小學教師隊伍中來,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種形式,對現有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通過開展本校教學改革試驗、校際相互觀察、交流等活動發揮骨干教師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派出部分兼職體育教師和有興趣的富余教師到專業院校進行培訓和函授狀大隊伍。提倡校際之間教師相互聘任。促使他們更新知識,增進專業教學能力。認真貫徹落實“教師法”,使體育藝術教師享受與其他教師相同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條件,調動積極性,穩定體育教師隊伍。
2、不斷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辦學條件。
嚴格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件》中規定的體育經費,努力達到全國平均,在經費的使用上,每年應有大致的固定比例,切實解決有些領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計劃但難以落實的問題。
在教育經遇大幅度增加的同時,也為學校體育藝術經費增加創造了條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不斷加大對學校體育藝術經費的投入,做到專款專用,同時也要廣開財源、多渠道、多途徑籌集經費,迅速改變學校體育藝術遭遇嚴重短缺的局面。認真貫徹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學校體育藝術場館設施不被侵占,不斷完善學校體育藝術活動場地和器材設施的配置,從制度上保證學校體育藝術工作的正常運行,創造一個衛生、安全、整潔、舒適的現代化的育人環境,使學生在翠綠的草坪、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優美的運動場景中,去奔跑、去跳躍、充滿生機和活力地成長發展。
3、重視群體教育,促進良好的校園體育藝術文化氛圍形成。
實現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的目標和任務不僅重視體育藝術課程教學而且還應重視群體活動和興趣小組的訓練等群體教育,堅持每年舉辦兩次田徑運動會制度,積極組織“六一”、“五四”、“元旦”及“三八”師生體育、藝術匯演活動。因此學校應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校的群體活動。建立青少年業余體育藝術俱樂部,組織多種運動項目的課外訓練運動競賽,并以“體育與藝術”“積極生活”為主題,有計劃的開展體育藝術節等活動。建立群體教育的評估標準,把體育藝術群體活動作為對學校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要從提高學生的體育藝術認知水平、體育藝術素質、體育藝術能力和意識著眼,構建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的新體系。將體育藝術教育的實施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形成課內、課外、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有機結合的一體化教育模式。采用教育部門、體育藝術部門、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多邊互動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藝術文化氛圍。
4、加大體育藝術課程改革和建設的力度。
體育藝術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為更好地實現學校體育藝術的目標,國家教育部把體育課改變為體育與健康課程,這是我國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面臨新的教育觀念、新的環境、新的要求,體育藝術課程必須加大改革和建設的力度,用新的教學理念重新修訂體育藝術課程計劃,使體育藝術教學體現時代精神和素質教育要求。教學內容要多樣化、彈性化符合學生興趣和愛好,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藝術實踐能力和體育藝術素養,使學生的終生體育藝術思想形成和發展。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間互動為原則,改革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平等,能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的體育藝術教學環境。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2
為推進我市九年義務教育健康持續發展,根據市政協統一安排,自7月下旬開始,市政協社會發展委員會組織政協委員,在朱朝林副主席的帶領下,縣、市、區政協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歷時兩個多月的時間,對全市九年義務教育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分別深入市直有關單位、市經濟開發區、大洪山風景區、鄉鎮辦事處,采取聽取匯報、實地察看、上門走訪、問卷調查、分類座談等方式,對義務教育情況進行全面詳細了解。在調研期間,深入21個鄉鎮辦事處,實地察看了70所中小學校,召開市直部門負責人、中小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類型的座談會36場次,廣泛收集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發展現狀
我市現有義務教育學校289所,其中小學200所,在校生113612人,教師在崗在編7218人,在崗非在編224人,行管人員在崗在編464人,在崗非在編307人;初中89所,在校生85943人,教師在崗在編6966人,在崗非在編130人,行管人員在崗在編583人,在崗非在編351人。特殊教育學校2所,私立中小學1所。小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100%,初中生入學率98.7%,輟學率1.3%。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實施以來,我市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將“普九”擺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保障義務教育經費,提高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市義務教育在調整中得到較快發展。
義務教育深入人心。新《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市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把義務教育工作作為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使《義務教育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全市形成了“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師以從教為樂”的良好氛圍。
教育投入力度加大。自2007年春季開始,我市按照“明確各級職責、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開展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改革,強化了政府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中的重要責任,建立了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我市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長。近年來,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交雜費和教科書費;擴大和提高了貧困學生生活費的發放范圍和發放標準;教職工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年提高,已初步建立起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
防流控輟多措并舉。為提高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我市采取“整體聯動依法促學,責任促動走訪勸學,愛心推動捐資助學、豐富校園生活善教樂學”等多項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厭學、輟學行為的發生,保障了義務教育的入學率和鞏固率。近年來,我市小學階段掇學率為0,初中階段控制在3%以內,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受到國家、省、市“普九”檢查組的好評。
調整農村學校布局,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按照“小學就近集中,初中鎮上集中”的原則,統籌規劃,適時推進農村學校布局調整,使小學向總支集中,調整減少村級小學600多所,“普九”債務得到有效化解和鎖定。調整布局和寄宿制學校的增加,使辦學條件改善面臨資金投入的壓力。為彌補我市財力的不足,20xx年以來,我市教育系統向上爭取資金項目共計6248萬元,用來實施新農村衛生新校園、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中小學校舍安全等一批重點工程,使我市中小學的辦學條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市實施了272所學校校舍維修改造建設,改造校舍231305平方米,其中d級危房25154平方米。xx區和xx市實施了21所學校的改廁、改灶和新建沼氣池項目。目前學校的狀況是,城區好于鄉鎮,鄉鎮好于總支,經濟條件好的鄉鎮好于邊遠山區,初中好于小學。我市教育技術裝備工作較前些年有了一定的發展。20xx年以來,全市中小學共投入資金約4000萬元開展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和信息化建設,其中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投入1500萬元。全市建立光盤播放點53個,建衛星接收站310個,建計算機網絡教室73個,全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覆蓋我市農村學校達到100%。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15所學校申報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11所學校通過驗收,有10所學校實現“班班通”,帶動促進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我市學校中的推廣和應用。
教師素質逐步提高。我市始終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不斷創新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舉措。全市結合中小學教師供求關系的變化和中小學布局調整,加大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優化、調整教師隊伍結構,全市妥善處理民辦教師5000多人。建立健全城鎮學校與農村學校、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教師、管理人員和校長的對口援助、定期交流和定期輪換制度,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各地采取“走教”、“送教下鄉”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科骨干教師作用,幫助農村學校尤其偏遠鄉鎮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隨縣將19個鄉鎮劃分為隨北、隨南、隨中三個教育協作區,協作區域內師資均衡配置,流動互助,教科研相互協作,共同提高,努力達到區域教育質量均衡。xx區啟動了“國培計劃—20xx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對小學和初中的16個學科的2000多名中青年教師進行培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雖然我市義務教育取得可喜成績,但按照《義務教育法》要求,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還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諸多困難和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學校布局不盡合理
學校布局調整是辦好教育長期的工作,我市農村中小學校仍需優化調整,部分鄉鎮超級大班仍然存在。目前,市經濟開發區、城區表現尤為突出。伴隨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城區快速擴張,城區學校的規劃和建設卻未能跟上步伐,中小學布點不足,不能適應城區發展的需要。如市委、市政府所在區域,以及新火車站周圍,新建了大量的居民小區,有常住居民將近十萬人,但只有新還建的文峰塔一所小學,根本不能容納這些居民子女入學,他們只能向xx區學校涌進。又由于教育基礎不同,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等方面還不夠均衡,家長花錢買“品牌”,學生擇校入學,導致“超級大班”的產生。如實驗小學在校生3763人,共開設43個教學班,平均班額在80人以上,部分班級達到了90多人,學生前抵講臺,后抵墻壁,非常擁擠。“超級大班”帶來的負面效應非常嚴重,一方面,條件好的學校“吃不消”,人滿為患,造成教師資源緊張、教學資源缺乏、教學管理難度加大,學生上學、放學交通擁擠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附近農村和薄弱學校“吃不飽”,生源流失,資源閑置浪費。如開發區原東城6個村6所村小,撤并后還有4所村小,其中寨灣、熊家2所村小學生均在100人左右,吳家老灣、十里鋪2所村小學生均不到400人。
(二)教師隊伍基礎薄弱
1、教師隊伍年齡老化。自2000年核編以來,我市教師至今未進行核編,這種狀況與教育事業的發展不相適應。因受編制等因素的制約,教師隊伍進出不暢,“進口靠編制,出口一條路(退休)”,導致教師隊伍年齡嚴重老化。近十年來,全市中小學幾乎沒有補充年輕教師,“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是這一問題的真實寫照。調查問卷顯示,全市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教師,30歲以下僅1569人,占在編教師總數的11.06%;46歲以上的3778人,占在編教師總數的50.73%。特別是一些邊遠山區學校教師年齡老化更為突出。隨縣小學教師平均年齡高達50.1歲,陳巷鎮壽山中心小學有14名教師,上崗11人,其中50歲以上有10人,還有2人接近退休年齡。更令人擔憂的是,近10年內我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將退休3863人,占現任教師的近27.23%。若不及時補員,我市教師隊伍將青黃不接。
2、教師隊伍配置不合理。主要存在“兩多兩少”。從學科結構看,傳統學科的教師多,短線學科教師少。語文、數學等傳統學科教師有富余,因為年齡、專業等原因又不能改行。而英語、計算機、音體美等短線學科教師緊缺,有的甚至沒有。如隨縣全縣小學僅有生物教師4名,有4個鄉鎮沒有體育專任教師,有3個鄉鎮沒有音樂專任教師,有6個鄉鎮沒有美術專任教師,有9個鄉鎮沒有微機專任教師。全縣初中僅有科學課教師8人,有3個鄉鎮沒有音樂專任教師,有8個鄉鎮沒有美術專任教師,全縣缺英語教師58人,音體美等短線學科教師240人。因此,很多學校不能開齊課開全課,即使開了課,教師也是“趕鴨子上架”,根本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和學生全面發展需要。像開發區十里鋪小學2個教師包一個班,“承包式”教學的現象在一些地區還普遍存在。多的教師不能走,缺的教師沒人進,導致結構性缺編。為了保證正常教學需要,有些學校只得對外聘請代課教師,全市非在編代課教師共354人。從地域結構看,城鎮較好的學校教師多,邊遠農村較差的學校教師少。由于教育的發展不均衡,一些城區、鄉鎮基礎較好的學校教師充足乃至富余,而一些邊遠農村較差的學校教師嚴重不足。如隨北各鄉鎮缺編尤為嚴重,淮河、小林、萬和3個鄉鎮缺編170人。
3、教師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一是我市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還有不達標的問題。全市小學教師中專及以下學歷的2678人,占小學教師的37.1%;初中教師中專以下學歷的767人,占初中教師總數的11%。二是教育觀念陳舊,知識底蘊薄弱。由于年齡的老化,帶來教育觀念陳舊,知識底蘊薄弱,他們的頭腦中已根深蒂固地植入老的、落伍的知識體系、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與新課改要求不相適應,拓寬不了教育視野、擴展不了教學內容、豐富不了課堂教學,能力的有限導致學生培養的障礙,導致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學生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窄。特別是絕大部分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操作能力較差,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及新課程改革的需求,難以對學生進行優質教育,嚴重影響教學質量。三是少數教師的師德師風失范,不同程度地存在請吃、送禮,課堂上接打手機、酒后上課、課外打麻將等問題。
(三)辦學條件有待改善
1、寄宿制學校條件簡陋。寄宿制學校與省教委要求的“十有八配套”、“五改”、“五建”的標準仍有距離。相當一部分農村學校特別是邊遠山區學校的宿舍、食堂、運動場地和衛生設施達不到基本要求,“吃水、吃飯、吃菜、洗澡、入廁”等“五難”問題仍未得到很好解決。有的學校沒有餐廳,學生只能在簡易的飯棚或露天里就餐;有的學校學生住宿簡陋、擁擠,“冬天擋不住風,夏天遮不住雨”,不到1米寬的床鋪睡2個學生,4個學生一張床,一間不足20多平方米的房子居然要睡40多個學生;有的學校宿舍里沒有衛生間,學生夜晚入廁十分不便,為了學生的安全,只得在每間宿舍里放個圍桶,淮河中學全校1140多名學生共用一處24蹲位的廁所(男女各12人),下課10分鐘,根本不能解決學生如廁問題;有的學校飲水難問題仍未得到很好解決……
2、校舍危房仍然存在。由于歷史原因和經濟基礎的制約,我市農村和部分城市中小學校舍建筑普遍存在“設計水平低、工程質量低、配置標準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等“五低”問題,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盡管近三年每年爭取項目資金,對部分學校進行改造、重建、新建,但目前還有相當部分學校校舍亟待改造。全市仍有各級危房50.23萬平方米,d級危房11.7萬平方米。僅大洪山風景區d級危房就有8185平方米,其中土門中心小學8棟校舍建于70年代,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學生讀書住宿環境極其惡劣,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
3、教學技術裝備建設滯后。我市傳統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實驗室、圖書室、音體美勞技教學器材等)在“普九”之后,幾乎沒有財政專項經費投入,原有的教學儀器和設備陳舊、老化,得不到充實和補充,已不能滿足新課程的要求,如要做到基本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尚需資金1.5—2億元。
(四)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1、全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仍有缺口。
全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共需5.2億,地方財政只撥付5.1億元,仍有缺口1570萬元。
2、教師績效工資尚有缺口或偏低。
曾都、隨縣財政預算中績效工資部分普遍留有年人均1800元缺口,由學校自籌資金解決。隨縣4974名在職教職工,資金缺口達695萬元;曾都3740名在職教職工,資金缺口達673萬元。xx市教師績效工資,年平均每人僅7000元,低于標準的部分由學校自籌解決,而學校沒有經費籌措渠道。另外,曾都、隨縣的教師每年還負擔養老保險金2000元左右。
3、市經濟開發區與大洪山風景區學校項目經費落實有體制障礙。
由于體制原因,市經濟開發區、大洪山風景區教育管理的許多職能仍在xx區和隨縣,政策不能共享,國家對義務教育各項優惠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實,項目經費不能按時足額劃撥到位。如“農村初中學校改造工程”實施以來,淅河鎮至今未得到相應的資金。還有“寄宿制學校改造工程”、“農村中小學‘三改’工程”、技術裝備等也沒有經費到帳。大洪山風景區也不例外。
4、學校債務不減反增。
據統計,全市中小學校仍負債1624.09萬元。學校當年公用經費只能維持基本運轉,而必要的開支仍然必不可少,如小型維修、設備添置、臨時人員工資等,在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情況下,部分學校不得不舉債運轉。隨縣僅學校按要求聘請的部分保安人員、寄宿生生活教師工資等這一塊,因未列入財政預算,469人的經費缺口就高達468.4萬元。另外項目建設地方配套資金難以到位,也給學校增添了新的債務。規模小的學校更是舉步維艱,捉襟見肘。在某學校,教師領粉筆要一支一支地領。
(五)學校外部環境不優
雖然全市對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學校周邊電子游戲室、網吧依然存在,仍有接受未成年人上網的現象;二是寄宿制學校學生上學放學交通安全問題令人擔憂,無牌無證車輛、農用車輛接送學生現象十分突出,部分車主受利益驅使,超載營運,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三是城區學校治安問題比較突出,部分學校晚上放學后成為社會小混混敲詐勒索的集中時間,危害學生的安全;四是有些學校周圍擺攤設點、占道經營現象突出,造成學生上放學交通擁擠,過期、不衛生食品影響學生身體健康。
三、意見與建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搞好義務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工程。實施義務教育,責任在領導,主體是政府。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定不移地把義務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度重視,強化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切實承擔統籌規劃、經費保障、教育管理三大責任,辦好義務教育,盡可能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機會。
(一)科學規劃,合理調整學校布局。
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在規劃調整布局的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則,深入調查本地區的人口分布、經濟狀況、地理特征、學校原有設置及辦學質量等情況,反復比較論證,調整布局方案。在調整布局時,要著眼長遠,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時,要規劃學校布局的發展用地。根據隨州城區目前的現狀,建議搞好“兩擴兩建”:擴建文峰塔、瓜園兩所學校;在城南新區、城東新區各新建一所學校,鑒于城東新區有2所村小因學生數量不足已無存在必要的現實,建議用土地轉換方式擇址新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以此緩解xx區學校的入學壓力。
(二)建立機制,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千秋基業,教育為本。硬件只是教育發展的外部條件,教師的素質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各項創新機制,盡早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一是合理核定編制。要縮短教師編制核定周期,按標準根據需要采取師生比和班級數相結合的辦法,合理定編,適當考慮增加教學輔助人員、寄宿制學校生活教師、安保等編制。二是建立教師補充機制。根據實際情況,以鄉鎮或學校為單位,采取“退一進一”的原則,公開招聘一定數量的大專院校畢業生,重點解決特色學科師資短缺和邊遠山區教師缺編問題;加大選調資教生的力度,鼓勵優秀資教生服務期滿留用,并予以優先考慮轉聘。三是建立教師流動機制。要實行和堅持一定行政區域內的教師流動制度,城鎮學校每年要接受一定數量的農村教師進修培訓,鼓勵城鎮優秀骨干教師到農村中小學支教,并把它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條件之一,從而形成合理、有序的教師流動機制。四是建立教師考核機制。建立和完善績效工資的考核、發放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證績效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五是建立教師隊伍管理機制。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教育,對不敬業的在任教師,要堅決淘汰,對少數師德缺失,又不服從調動和管理的教師,要予以解聘,空出編制用于解決新進人員的編制問題。
(三)完善設施,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要站在“義務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問題這一高度,抓住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契機,明確職責、相互配合,把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當作一項政治任務,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的標準化建設進程。要積極爭取國家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資金,集中開展危房改造,實現城鄉中小學校安全達標;改造中小學薄弱學校,盡快使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體育場地基本達標;改擴建農村學校寄宿設施,重點解決“五難”問題,使之基本滿足需求。要鼓勵倡導成功人士、民營企業家回報社會,扶貧助學,結對幫校。
(四)落實政策,保障教育經費投入。
要按照《義務教育法》經費保障的規定,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進一步加大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尤其要加大邊遠地區薄弱學校的投入。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明確提供公共教育服務職責,完善各級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保障學校辦學經費的穩定來源和增長。成立各級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教育經費保障領導小組,為教育經費的落實提供組織保障,確保在安排使用上級轉移支付資金時優先保證教育支出,確保上級撥付的專項教育資金按時足額撥付到位,確保地方財政支出的教育經費足額列入財政預算,不留缺口。同時,要切實加強教育費附加的管理和使用,確保教育費附加真正用于改善中小學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費附加的使用效益。對隨縣、曾都教師養老保險的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積極研究探討妥善處理的辦法,穩定教師思想。
(五)部門聯動,優化校園周邊環境。
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僅僅依靠教育部門和學校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加強聯動,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建議由一名市級領導牽頭,組建工作專班,綜合協調各相關部門,開展四項整治。一是整治網吧。文化部門要加大學校周邊網吧整治力度,采取安攝像頭、零點斷網等強有力措施,嚴加管理。二是整治校車。公安和交通部門要加強對校車的監管力度,摸清乘車對象,審核接送車輛,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監督。由學校與車主簽訂合約,明確責任,公安、交通突擊檢查,嚴管重罰。三是整治學校治安環境。公安部門要加強學生上放學尤其晚上放學后的人身安全保護,加大對敲詐勒索學生行為的打擊力度,暢通學生上放學安全渠道。四是整治學校周邊攤點。食品監督部門要加強對學校周邊飲食攤點的管理,對學校周邊飲食攤點進行整頓,規范攤點,持證上崗,確保學生飲食健康。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3
一、xx市義務教育發展現狀
(一)基本概況
我市現有義務教育學校208所,其中:小學168所(含教學點51個),初中40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4所,完全中學7所)。20xx—20xx學年度,全市小學師生比1:14.7,其中:城區小學師生比1:18.2,農村小學師生比1:12.7;全市初中師生比1:10.6,其中:城區初中師生比1:15.4,農村初中1:7.3。
(二)發展狀況
1、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長。市委、市政府始終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認真落實“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財政教育投入保持穩定增長。20xx年,全市義務教育經費預算內撥款59438.1萬元,比20xx年53060.6萬元增長了12%,20xx年義務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6878元,比20xx年5886元增長了16.9%。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農村小學585元/生、年,初中785元/生、年;城市小學384元/生、年,初中530元/生、年)按時足額撥付到位。“兩免一補”范圍不斷擴大,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同等享受免除學雜費、課本費。全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全部享有生活補助并及時打卡發放到人。
2、義務教育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全市義務教育校安工程建設于20xx年基本結束,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的校舍,分別進行了加固或拆除新建,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安全有了切實保障。自20xx年起,我市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從圖書(初中每生20冊,小學每生15冊)、多媒體教學設備(班班通)、中小學實驗室設備儀器及中小學教學器材(音樂、體育、美術、衛生、數學、地理)等4個項目,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技術裝備。目前,已完成115所中小學裝備任務,完成率達73.72%,余下學校將于20xx年底前全部完成。
在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同時,多措并舉,著力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建設。結合城市發展建設,城區相繼新建了11所設施優良、功能比較完善的標準化小學,6所初中實施了擴容和配套設施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全市12個鄉鎮所在地的中心小學,分別建設了集學習、健身、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鄉村少年宮”;結合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項目,在配齊配足常規教學設備、器材的前提下,努力加強中小學現代教育設施設備配置,“寬帶網絡校校通”和“優質資源班班通”的普及率逐步提高,40所中小學更新了計算機教室,37所中小學的教室安裝了教學電子“白板”,全市義務教育優質資源不斷擴大。
3、義務教育師資隊伍得到加強。認真貫徹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按照新的標準,重新核定了全市中小學教師編制;建立教師正常補充機制,努力優化教師結構。20xx年以來,全市在師范類高校畢業生中,共招錄156名中小學教師,重點向農村義務教育缺科教師學校傾斜,使中小學開齊課程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充分發揮政策導向和激勵作用,鼓勵教師在農村中小學任教。對在農村中小學工作的教師,分別給予每月70元、100元的崗位補貼,堅持教師職務評聘須有農村學校1年以上工作經歷,堅持城區補充教師從農村中小學公開選調;扎實開展師資培訓,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健全完善了市、鄉、校三級培訓網絡,xx市教師培訓基地通過了省級考評驗收。僅20xx—20xx學年度,各層次、各類別教師培訓達9000人次,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推進學校結對合作,以強幫弱共同發展。建立了城鄉間和跨區域中小學結對合作機制,城鄉學校結對合作數量進一步擴大,首批12所義務教育學校與廬陽區相應學校順利對接。結對學校圍繞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學實踐、學生活動、質量提升等方面,進行全面交流幫扶,不斷豐富學校內涵,提升辦學水平。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打造一支骨干教師隊伍。全市擁有省級以上各類稱號優秀教師3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00人,骨干教師330人,師德先進個人12人。一支由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等組成的優質教師隊伍已基本形成。
4、素質教育質量提升成效明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首的教育理念,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工作網絡初步形成,以愛國主義讀書教育、弘揚雷鋒精神、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等活動為載體的德育工作效果明顯。中小學體育、藝術教育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科技活動有效開展。僅20xx年,我市中小學在參加省及合肥市舉辦的各項競賽中,有近100項獲獎。烔煬中學的機器人足球參賽隊,榮獲省一等獎并代表我省參加全國比賽,獲得三等獎。人民路小學的書法選手,榮獲全國中小學生書法大賽二等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推進,體育列入中考科目并得到加強,適應學生全面發展而富有個性成長的'新課程體系基本形成。中招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將省示范高中招生計劃的80%分解到全市初中學校,城區3所省級示范高中順利實行聯合招生,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素質教育深入實施。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市義務教育與先進縣區相比,與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還有相當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小學現有布局不夠合理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xx市區規模不斷擴大,入住人口日益增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逐年增加,城區學齡人口不斷上升。同時,受此影響農村學齡人口下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現有布局與適齡兒童少年就學不相適應問題比較突出。
1、主城區公辦初中布點不夠,容量不足,大班額嚴重。城區現有公辦初中8所,位于主城區6所,城鄉結合區2所。近年來,城區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就學人數逐年增加,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遞增4%,每年增加在校生約700人,其中:初中學校每年增加200人。20xx年,城區公辦初中在校生7564人。從學生分布情況看,主城區二、三、四、七中四所學校在校生6673人,占城區公辦初中在校生總數88.22%。就其規模容量而言,二、三、四、七中四所學校初中總規模為108個班,標準容量5400人,而實際在校生已超標準容量1273人,導致各校班學額都在58人以上,均超過了省定50人以下的班額標準,三中和七中甚至存在60人以上的過大班額問題。就主城區初中現有布局來說,城東區域僅有油泵廠學校且為單班規模、辦學條件又相對較差,已不能適應該區域適齡兒童少年上學需求。同時,隨著城東區域的建設發展,就學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2、農村小學布點多,生源少,教育資源分散。由于進城入住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不斷增加,農村學齡人數逐年減少,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遞減4.6%,每年減少在校生約1500人(小學800人,初中700人)。農村中小學布局雖然作了不斷調整,但就目前現狀而言,布點多、生源少、教育資源分散的問題依然明顯,尤其在小學表現突出。20xx年,全市農村完全小學97所,小學教學點51個,僅完全小學數則占全市完全小學總數82.9%,而農村小學在校生22640人,卻只占全市小學在校生總數53.98%。從農村小學學生分布情況看,全市17所鄉鎮中心小學在校生11771人,而另外80所村級完小和51個教學點的在校生只有10721人。據調查,在80所村級完小中,50名學生以下學校有18所;在51個小學教學點中,20名學生以下教學點有35個,其中10名學生以下的還有24個。這些規模過小的完全小學和教學點,不僅占有了相當的教育資源,也成了我市推進義務教育發展的瓶頸。
(二)城鄉間、校際間辦學條件差距仍然較大
一是城鄉間學校辦學條件差距較大。近年來,城區中小學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20所小學有11所為新建的標準化小學,8所初中有6所實施了改造工程,具有良好辦學條件的中小學已達到了61%。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雖然也得到一定改善,但與省頒辦學標準要求,與主城區學校相比,依然落后。據統計,農村現有113所義務教育學校中,55所農村中小學教輔用房不足,須設置的實驗室、電腦室、圖書室、音樂室、美術室、語音室等沒有配齊,其中:38所學校僅有教室和辦公室,相應功能室嚴重缺失;所有學校運動場地沒有達到標準要求,相當一部分學校的運動場僅僅是一塊圈地,體育教學和學生健身運動難以正常開展;38個農村中小學食堂,有27個沒有達到標準要求,未能取得餐飲許可證。
二是區域內學校辦學條件差距較大。城區仍有11所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對薄弱,尤其是油泵廠學校和亞父初中,僅有一幢教學樓,缺乏基本的配套設施。農村大多數村級完小在教學輔助用房、功能室配置,校園道路、運動場地等基礎設施方面也都相對較差,明顯落后于中心小學。
(三)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結構失衡
目前,我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師隊伍主要存在結構性不合理。
一是學科教師結構不夠合理。表現在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學科專任教師嚴重不足。據統計,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師50人,體育教師157人,美術教師93人,信息技術教師19人。從這些教師任教學校看,主要集中在城區中小學和部分鄉鎮中心學校。農村絕大多數學校缺乏音、體、美、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開齊開足規定的課程難以有效落實。按照部頒課程計劃測算,須增配音樂教師73人、體育教師15人、美術教師38人、信息技術教師74人。
二是教師年齡結構不夠合理。據統計,全市初中、小學51歲以上的教師占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總數的23.5%,而30歲以下的教師只占7.6%。農村中小學51歲以上的教師,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教育規模擴張時吸收的民辦轉正教師,普遍存在教育觀念更新不夠、使用現代教育設備能力較差、教學質量相對較低等問題,也對教育創新、增強教育活力產生直接影響。
(四)義務教育信息化建設滯后
一是校園網絡連通不足。我市中小學寬帶網絡接入161所中小學,還有37所小學及教學點寬帶沒有接入,寬帶開通率只有80%;再根據省定標準,義務教育6—12班級的學校要配備1—2個計算機教室進行計算,我市義務教育學校計算機教室缺少近90間。
二是計算機數量生機比偏低。目前,我市計算機生機比為15.2:1,師機比為3.9:1,與省定生機比12:1,和師機比1:1標準相比,缺少學生用機1000臺,缺少教師用機2730臺。
三是信息化設施缺乏。我市現有學校廣播系統98套,監控系統54套,對照省定基本標準,校園廣播系統缺48套,監控系統缺92套。對于其他語音教室、課堂教學錄播系統、電子閱覽室、在線課堂教室、校園電視系統、一卡通系統和移動學習終端等選配標準我市基本沒有配備,缺口更大。
(五)教育教學目標管理缺位
一是教育主管部門自身指導、監管缺乏精細。在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上,按照上級規定動作部署多,創新超前舉措少;在教育教學管理建設上,宏觀條款要求多,出臺細化辦法少;在中小學辦學行為規范監管上,以文轉文、以會貫徹多,具體檢查督促督辦少。
二是一些學校辦學質量目標和競爭意識淡薄。一些學校校長辦學思想模糊,沒有清晰的辦學理念和明確的發展目標,自以為學校設施落后,師資力量弱,只求平安無事,不求提高辦學質量和推進學校內涵發展,教育教學管理粗放,工作缺乏計劃性、統籌性,只應付主要科目教學,不能開齊開足全部課程,藝體和實踐活動不正常,學生素質教育要求難以落實,教育教學質量低下。
三是少數學校執行辦學行為規范不嚴。少數學校貫徹落實辦學行為規范自覺性和主動性不足,應有管理制度未建立,已有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學校管理松散,對教師教育教學放任自流,缺少檢查、督促、考核等監管機制,違規辦學行為時有發生。
(六)校園安全保障比較薄弱
校園安全是教育管理的第一要務,發展教育的同時更要全力維護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我市校園安全形勢基本良好,但仍存在影響校園安全的薄弱方面,主要表現在:
一是校園安全管理隊伍不完善。校園及學生安全管理涉及面廣,范圍大,頭緒多,任務繁雜。我市校園及學生安全工作任務主要由學校的政教處、總務處或德育處承擔,有的學校涉及到幾個部門,管理人員也都是處室負責人兼任,容易造成主次不分,職責不明,多頭管理,相互推逶的混亂局面。因此市教育局和各校成立專門的校園及學生安全管理機構,配備專職的管理人員,是做好校園及學生安全工作的保障。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4
一、基本情況
xx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位于xx自治區西部,1976年建市,面積1754平方公里,轄xx、xx、xx三個區,全市總人口50萬人,有蒙、漢、回等25個民族。經過近50年的開發建設,特別是經過近年來的改革、調整和發展,xx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為主體,第三產業和城郊型農業相配套的經濟格局,地區特色經濟的框架初步形成,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20xx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562.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4.6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700元,分別增長15%和17%。
截止20xx年底,全市有學校、幼兒園168所,在校生84256人,教職工7598人。其中:公辦學校、幼兒園67所,在校生70292人,教職工6246人。
二、xx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狀、成效、經驗
xx市現有義務教育學校47所,其中:初級中學17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校生15849人,專任教師1480人;小學30所,在校生30593人,專任教師2344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92人。
全市下轄三個區,沒有旗縣,農區面積與人口很少,且已完全實現城鄉一體化。消除了農業戶口,農村學校基本已經融合到城區,學校建設管理與城區學校完全執行相同標準,不存在城鄉差異。
辦學體制上分三區、市直屬四塊,民族義務教育(1所蒙古族中學)和特殊教育(1所特殊教育學校)由市直屬管理,其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歸三區政府管理,實現了以區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管理體制順暢,責任明確,工作有序,發展良好。
xx市黨委、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義務教育的發展,再加上多年來經濟狀況較好,全市義務教育整體水平較高,均衡狀態良好。1996年在xx自治區率先實現了盟市整體"普九"達標;率先實現了城鄉一體化,消除了農戶籍,整體改造了農村學校,實現了農村學校與城區學校一體化標準、一體化管理。率先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一直能夠享受同等待遇。近幾年,經過校舍安全工程的實施,全市所有義務教育學校的校舍條件及校園環境整體上又提升了一個檔次,校際間差距基本上得以消除。目前正在推行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和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大力推進學校設施設備配備,將整體上提升義務學校裝備水平,實現學校辦學條件的均衡。
師資隊伍整體良好。由于市區人口較少,居住集中,全市設立一個教師培訓中心,教師培訓從機構、制度、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形成了較完善的體系,常規繼續教育培訓、知識更新培訓、提高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以及分職能分類別的培訓均成為常態化,每位教師均能及時得到充電、提高。按照隸屬關系,市直及三區每年都有計劃地引進新畢業大學生及優秀教師充實到教師隊伍,并注重加強相對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師隊伍梯次連續,結構合理,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結構。根據實際,出高薪聘用部分名優校長,為薄弱學校增添力量。此外,各區還積極探索內部調整機制,制定激勵性政策,調整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經過幾年的努力,應該說全市師資隊伍水平在地區、校際間是均衡的。
注重并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嚴格落實國家規范辦學行為的有關規定,下力氣治理有關招生、收費、教學等行為。徹底消除了義務教育階段重點校、重點班;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均實現了劃片、就近、免試入學;強化學籍管理,規范"小升初"分配手段和程序,遏制擇校現象也有明顯成效。所有學校均能按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按學科配齊各教師,學生的入學機會,升學機會均相對公平。同時積極探索實施改革,支持薄弱學校發展,近幾年實行的將一部分高中招生計劃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的改革措施,對促進薄弱學校的提升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xx市整體現狀看,地區、校際間的辦學條件、師資配備、課程實施、升學機會都應該是均衡的',但是,偏失的質量觀和盲目的擇校觀制造并助推著教學質量校際間的不均衡。由于歷史的原因以及城市改造,城區居住區出現收入層次和文化層次群體差別,收入和文化層次較好居民區的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基礎較好,其片區學校學生成績就好一些,客觀上造成了學校質量差別,這些學校就成了群眾極力擇校的熱點,擇校又為學校間質量從輿論到事實差距的拉大,超了助推作用。盡管采取了許多遏制擇校的手段,但由于人際關系復雜性,擇校現象仍然很熱。目前,全市核心區內2所初中和3—5所小學擇校熱現象比較突出。
四、對策和建議
1、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我國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行了國務院領導下,地方負責,以縣為主,分級管理,省級政府統籌的體制后,對推動義務教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義務教育現狀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細化各級政府的責任。如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投入分擔比例,各級政府制定政策的權限。特別要強調頂層設計,對長期難以解決的,地方各級政府及基層群眾認識不統一的,關系到教育大局的,一定要強化頂層設計,出臺統一政策,標準等,如,義務教育質量的標準,義務教育均衡的標準,經費投入的標準,甚至包括考試測試標準等。
2、要強化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強調令行禁止。有關中小學生減負、規范辦學行為等規定政策已很明確,而且無疑是正確的,由于執行不徹底,基層仍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討論,廣大家長群眾認識一直提不高,各地學校執行政策一直不完全到位,學生負擔仍然很重。
3、教師職稱制度需要調整完善。中小學教師職稱實行"評聘分開"后,本意要激活分配制,打破論資排輩的固化局面,但由于操作難度過大,各學校無法通過考核自行聘任職稱,仍然處于固化局面,不能以此調動職工積極性,出現了有些地區干脆不開展聘任,導致大量評上職稱的無法聘任,而有些條件好的地區放大聘任職數,降低難度,又回到按資歷聘任的老路,而且出現了地區間教師待遇的不均衡。這一問題需要從頂層上研究解決。
4、義務教育財政投入機制與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是國家保障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但對城市既沒納入保障范圍,也未做公用經費保障的政策規定標準,由于各地城市的財力不同,重視程度也不一致,城區間存在經費水平不均衡,甚至出現城市不如農村的經費水平。
二是投資結構上普遍存在不合理。多注重房舍、校園建設,對內部設施設備的配備,更新注重不足,需要做好政策規定,對設施設備投入要加大,并對地方政府提出要求。
三是對區縣一直以"第一個增長"即,"財政對教育的增長比例高于地方經常性的財政收入增長比例"的標準與要求已經不盡合理,地方經常性財政收入忽高忽低,而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應該穩定增長。應該研究調整更細更具體要求。
四是應大力推行學校公用經費科學預決算制度。目前按生均標準撥付經費,人數少的學校顯然會因生均成本高而欠缺,應推行地區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保持一定值的基礎上,按學校運行成本給予預算安排的制度,保證各學校經費公平,有利于促進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5
按照縣人大工作要點安排,縣人大教科文衛委組織調查組對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調研。此次調研是在20xx年12月份調研的基礎上,采取現場座談、聽取匯報、實地走訪查看等方式;對上石橋鎮和觀廟鎮高中、初中、中心校、完全小學、教學點、幼兒園,縣一中、縣二中、思源中學、實驗小學、三小、四小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全面了解。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xx年,商城縣被確定為信陽市第五批創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到20xx年,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建成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全縣現有義務教育學校372所,其中初中29所(城區4所、農村25所),小學342所(城區完全小學9所、農村完全小學86所、教學點247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教師6311人(含特崗教師670人),特殊教育學校教師24人。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80913人,其中初中生29663人,小學生51194人,特殊教育學校學生56人。
二、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的主要成績。
(一)“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工作持續推進。以創建“河南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市)、區”為抓手,努力推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大力宣傳全縣營造出了“人人關心創建、人人支持創建、人人參與創建”的濃厚氛圍。在接受省教育廳公眾滿意度調查時,我縣公眾對均衡發展的滿意度為93.96%,遠超過85%的省定標準。20xx年縣委縣政府繼續堅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大財政投入,及時補撥9000余萬元教育資金,撥付2000余萬元建設資金,將教師培訓經費、生均公用經費等列入年度預算,實現教育經費“三個增長”,補齊義務教育發展短板,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兌現“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鄭重承諾。在信陽市設計本年度迎檢的息縣、淮濱、商城三個縣中,我縣以較高分數一次性就通過省政府評估驗收。
(二)加快項目建設,改善了辦學條件。大力推進學校項目工程建設,將20xx年的工程項目提前實施,克服政府環境保衛戰時的施工困難,加快項目工程建設進度,實行同步施工、交叉施工,實現一周一變化的目標,確保25個義務教育學校在建扶貧項目今年9月1日投入使用。對照學校功能室建設標準,逐校核實功能室場地,建設29個初中心理咨詢室,改善125所學校照明條件,配送125所學校音樂、美術、科學教室教學設備,添置計算機多媒體,實現校校有功能室的目標。新征土地450畝,解決25所學校運動場地;硬化31所學校運動場10萬平方米。及時配置體育運動設施,規范體育運動場地標志,落實陽光大課間活動。新增圖書及圖書架,建設圖書角,發揮圖書應有價值。實施58所學校旱廁改造,不斷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學校辦學條件極大改善。
(三)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資源。學校布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與時俱進,盡可能滿足學生就近分區入學。中小學全面調整既考慮生源的實際情況,又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作用。縣城區規劃擬建設占地400畝的第二高中,一所民辦高中已計劃今年秋季招生,建成后農村高中進行資源整合,縣高中將在現有規模上逐步縮減招生人數,避免盲目擴張,導致教育質量下滑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加。城區中小學完善功能,優勢互補,發揮每所學校的教學功能,以促進全縣教育既均衡發展,又優質發展。通過鄉鎮學校布局調研,先后撤并農村初中10所,改建10所完全小學,調整79所村級小學為教學點。
(四)教師隊伍素質穩步提高。我縣建立了教師補充長效機制,通過公開招聘、輪崗交流、業務培訓等措施,不斷改進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提高教師素質。
三、存在主要問題
(一)教育管理體制不順。20xx年全縣調整教育管理體制,全面推行以縣為主的管理制度,改變了過去縣管高中、鄉鎮管初中、村管小學的局面。這種體制最大的作用是整合了全縣教育資源,實現了教育管理一體化,教師管理一體化,基礎建設管理一體化,這種體制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一是鄉鎮黨委政府履行義務教育的辦學義務不積極。由于人財物歸縣統管,鄉鎮對教育的支持力度明顯減弱,涉及學校工作不愿管、不想管,也管不了。如學校發展建設問題鄉村不用心了,學校周邊環境治理鄉村不盡力了,學校內部管理問題不當成自己份內工作盡職盡責了。二是全縣380所學校,教體局統一管理,攤子過大,很多工作因監管不到位,難以貫徹落實。對教育教學的管理,縣、鄉、村三級出現了“看到的管不了,管到的看不著”的局面。縣鄉兩級對教育工作的合力沒有形成,影響了教育教學的管理,導致基礎教育質量呈下滑趨勢。
(二)教育發展不均衡、城區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近幾年,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學校布局調整沒有與時俱進,城區初中畢業生逐年增加。雖然教育部門也加大了城區學校建設步伐,但總體來講建設速度嚴重滯后于發展速度,造成城區、集鎮中心學校大班額問題十分突出。如縣一小、縣三小、縣四小,最大班額88人,最小班額61人;縣思源中學、上石橋一中平均班額都在70人以上;觀廟高中、上石橋高中、縣高中班額平均也在70人以上;尤其是上石橋中心完小還有95人的大班額,這都大大超出了教育部規定的45人以內的標準班額人數。(教育部明確界定學生數每班達55—65人的為大班額,65人以上的為超大班額。20xx年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大班額”將一票否決。)大班額、超大班額現象目前在我縣很普遍存在,直接影響到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和實施,很難對學生作業實行面批面改,直接導致教育教學質量下滑。為確保我縣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縣教育主管部門通過多種努力,雖然暫時能夠將每班學生控制在55人內,但根本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大班額現象今后也無法杜絕。在農村教學點,由于學生少,教師上課無激情,學生之間缺乏“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加之教學點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沒有跟上,造成這一部分學生學習困難、生活困難。另外,當前我縣城區只有一所面對全縣招生的優質高中,造成了城區初中畢業生“上高中難”問題十分突出,通過幾年的發展、積累,已經成為重大的民生問題、社會問題,家長十分不滿,上訪、纏訪、鬧訪要求解決就近上高中問題的現象一年比一年嚴重。城區和部分鄉鎮中心學校由于辦學質量高,學校招生名額有限,造成了“擇校熱”現象,目前城區、鄉鎮中心學校建設難以滿足群眾上學的需求。
(三)學校發展不充分、功能不完善。目前我縣與周邊縣區(特別是光山)相比,教育投入有待加強,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學硬件設施不夠完備,絕大多數學校缺乏教輔用房、儀器設備(特別是體、音、美器材數量不足),小學“六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科學教室、計算機或多功能教室、圖書室、體育器材室),初中“九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實驗室、計算機室、圖書室、閱覽室、多功能室、體育器材室、心理咨詢室)不全,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正常運轉。二是部分學校無運動場,體育教學無法有效正常開展,直接影響學生體質發展。三是學生廁所不達標,如全縣大部分學校還是旱廁,義務教育均衡縣驗收標準必須是水沖式廁所,有的學校廁所蹲位嚴重不足,如縣四小下課學生需排隊上廁所。四是學生宿舍樓不配套,部分學校學生食宿條件差。如上石橋一中1500人住宿,現有2400㎡住宿面積,缺口2500㎡;五是全縣尚未真正實現“班班通”。
(四)師資隊伍不足且缺乏激勵機制。一是教師嚴重缺編,全縣教師編制6541人,實有教師6311人,空編230人;加之因大病、殘疾而不能上崗的教師163人;實際空編共計393人。目前全縣各學校為了滿足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不得不采取自聘教師的辦法來開全課程。經統計,全縣自聘教師共768人(小學245人、初中8人、高中35人、幼兒園480人)。尤其是小學、幼兒園自聘教師學歷低、年齡大、待遇少,只能起到維持教學秩序的作用,根本談不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這同時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二是學科教師不配套,不能有效開齊開全課程。我縣是一個山區大縣,由于交通問題,學校布局調整工作難以推進到位,在全市所有縣區中,我縣是保留村級教學點最多的一個縣。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人口大量向集鎮、縣城中心轉移,村級小學生源逐年減少,目前大部分村級教學點在校學生都在50人以下。而教學點的學生都是進不了城、搬不了家的困難家庭的孩子,這些教學點一時又撤不掉,不管一個班是十幾個學生還是幾個學生,按照課程標準,都必須配齊教師(這又占用了全縣教師的很大編制)。隨著新課改、新高考工作的推進,我縣教師學科不配套問題日益突出,理化生、體音美及英語教師嚴重不足,如不配齊,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三是缺乏有效激勵機制,教師積極性不高。我縣教師隊伍主流是好的,專業能力、敬業精神、師德師風等主要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由于我們生活在經濟社會,教師工資不高,生活成本又在不斷提高,正常八小時以外的工作量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助,在取得好成績面前沒有物質獎勵,光靠說教,尤其是青年教師已經不能有效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現在必須拿出合理合規的八小時以外工作量補助辦法,解決教師上早晚自習,學生就寢、午間值班管理,節假日加班補助,教學成績獎勵等問題,從精神、物質兩方面去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
(五)學前教育師資匱乏,辦園難。當前我縣部分鄉鎮尚無中心幼兒園,即使有也因師資力量不足、規模小,滿足不了學生及家長的需求。大部分學齡前兒童都在本村小學附屬幼兒班就讀,小學因師資和經費問題,往往以極低工資聘請保教員,幼兒園成了“托兒所”,幼兒教師成了實際意義上的保姆。上石橋中心幼兒園是我縣目前鄉鎮中規模最大的一所公辦市一級幼兒園,占地面積5000㎡,建筑面積2600㎡,14個教學班,690人,班均近50人,教職工36名,在編教師僅10人,為提高辦園水平,幼兒園以遠高于其他村辦幼兒園教師的工資聘請學歷在高中以上的年輕女教師,但仍然難以控制園內教師的流動,每年開學,幼兒園都得投入大量精力招聘教師。隨著家長日托需求量的增大,面臨食堂、宿舍、保育員缺乏等諸多難題。
四、幾點建議
(一)理順教育管理體制,強化鄉鎮管理教育職責。要將教育的發展、學校的建設、教師的管理、教育質量的提升,納入各鄉鎮黨委政府的主要職責、目標管理的重要指標,成為鄉鎮干部提拔重用的主要參考依據。要提高站位,把教育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華文化傳承的高度上,充分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二)搞好教育布局規劃,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縣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要未雨綢繆,認真研究新高考制度變化,順應城鎮化大趨勢,對全縣各中小學的投入發展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結合大別山山區實際和商城縣“美麗鄉村、文明城鎮”建設,科學合理規劃學校布局,推進高中、中小學擴容提質。堅持做到規劃先行,合理確定學校布點和規模,科學預留教育用地,遵循規定規劃編制標準,完善后的城區、鄉(鎮)中心區基礎教育布點規劃一經審定和通過,不得隨意變更,要堅持維護其權威性和嚴肅性。加快推進縣城二高、鄉鎮中、小學、公立幼兒園建設,著力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
(三)積極爭取經費支持,科學謀劃項目。要結合商城教育發展的實際,主動作為,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重點謀劃一批教育、體育項目,著力解決土地、配套資金等相關問題,切實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四)營造全社會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氛圍。要通過理順教育管理體制,強化鄉鎮黨員干部職責,真正重視教育;要利用教師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讓社會認識到教育和教師的重要性;要關愛教師,切實解決教師的生活困難,讓教師無后顧之憂,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
(五)完善制度,強化學校內部管理。要借鑒周邊縣區經驗做法,進一步完善制度,保障教師工資待遇,規范教育成果獎、加班值班費發放,切實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切實強化各學校校長和教師責任心,弘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為人師表精神,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促進教師隊伍素質大提升。
(六)多措并舉,解決教師缺編問題。縣編辦、縣人社局、縣教體局等相關職能部門要建立教師增編的彈性機制,加大教師招聘力度,提高教師招聘標準,確保教師數量得到保障,教師學科結構、年齡結構合理,著力培養一批本土化教師隊伍,努力讓新招聘的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七)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認識教育事業的重要性。要站位全縣,調整充實全縣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統籌推進全縣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6
為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推進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近期,區政協組織部分教育界政協委員,對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區義務教育基本情況
全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98所,其中,完全小學334所,初級中學和九年制學校6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農村374所,城區24所(含市直、廠礦、民辦學校)。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97035人,其中,小學63235人,初中33707人,特教學校93人。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8351人,其中,小學5115人,初中3236人。
二、推進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全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關精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學校之間的發展差距,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合理配置資源,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有所改善。一是認真落實全區教育布局結構調整規劃,近三年共調整撤并農村中小學校40所。嚴格落實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劃片入學政策,在城區新建初中一所,有效緩解了“大班額”。二是積極改善辦學條件,20xx年以來,先后爭取校安工程等教育基建項目97個,總投資15995萬元,新建、改擴建82所中小學校舍9萬多平方米,消除D級危房近17萬平方米。為學校配置了5300多萬元的實驗儀器、音體美器材、信息化設備和圖書資料等,提高了教育裝備水平。三是切實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20xx年,全區財政教育支出81341萬元(其中義務教育支出60386萬元),占全區當年公共財政支出的17.9%,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4.35%,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0.4個百分點。
(二)加強隊伍建設,義務教育師資水平明顯提升。完善教師補充機制,20xx年以來,先后通過引進人才、公開招錄等方式補充教師876名,退休教師4xx名,教師結構得到優化。加強教師培養培訓,近三年累計組織教師和校長11000多人次,參加國家、省、市、區級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校長的管理能力。制定《xx區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教師對口交流辦法》、《關于實行教師交流工作制度的意見》等文件,促進了教師有序合理流動。落實農村教師津貼制度,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實施教師“安居工程”,修建教師公租房和周轉宿舍671套,改善了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三)促進教育公平,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有效保障。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公共教育體系,20xx年秋季,城區公辦學校共接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251人,基本保障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完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立留守兒童工作目標責任制,使6770名留守兒童全部入學。堅持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以隨班就讀為輔,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工作,全區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86.1%。對區特殊教育學校進行了異地搬遷,改善了辦學條件。
(四)加強組織領導,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體責任得到強化。區委、區政府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工程,切實強化主體責任意識,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成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于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xx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和《xx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工作規劃》,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責任制,積極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切實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提高義務教育教學質量,黨政重視、部門協作、社會支持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義務教育基礎依然薄弱。主要表現在學校硬件設施不足。全區危房校舍共56.7萬多平方米,占校舍總面積的75.5%,其中需拆除的占35.6%。計算機生機比達標的小學只有44所,占13.2%,初中均不達標。“班班通”多媒體終端設備達標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只有5所。生均擁有圖書達標的學校僅占學校總數的61.2%。所有中小學音體美器材配備均達不到二類標準。部分初中、小學理化生和科學實驗儀器尚未配備。
(二)城鄉之間教育不均衡現象比較突出。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在校園環境、教育裝備、教師素質、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優質學校主要集中在城區,農村優質學校比較短缺,引發農村學生向城區優質學校流動,加劇了城區學校“大班額”、“大校額”。同時,城區優質學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區,不僅占地面積過小,而且缺少拓展空間,學校發展普遍受到限制,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面不廣。
(三)校際之間教育不均衡現象明顯。在城區,學校與學校之間在辦學條件、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距,造成校際之間教育教學質量的明顯差異,大部分學生涌向教育教學質量好的優質學校,導致“擇校風”難以根治。如位于城區的新鮮實驗學校,由于管理跟不上,教學質量不高,目前學校僅有8個教學班430名學生,有14間教室和部分功能室閑置,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在農村,中心學校與村小學之間、中學與中學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大部分學生更愿意選擇到中心學校、條件好的中學或城區學校就讀,造成農村中小學校學生源逐漸減少。據統計,在農村,學生規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學有155所,占全區完全小學總數的46.4%;300人以下的初中14所,占初中總數的25%。
(四)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一是農村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教師平均年齡44歲,其中45歲-50歲教師1098人,50歲以上教師791人,分別占農村教師總數的14.6%和10.5%。二是教師學科結構不盡合理,根據標準化學校辦學標準,目前全區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音樂、美術和英語等學科專任教師缺編xx人。三是教師職稱結構不合理,農村中職以上教師占農村教師總數的36.8%,而城區中職以上教師則占城區教師總數的55.6%,長期在農村工作的教師職稱無法評聘,影響了工作積極性的提高。四是教師交流比例仍然較低,教師交流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五是部分學區、學校教師配置結構不合理,城郊學區和交通便利、基礎較好的學校有教師超編現象,偏遠學區和交通不便、基礎較差學校則有教師缺編現象。
(五)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偏低。一是區財政雖然落實了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兩個比例”的要求,但增幅依然較低,保障能力比較脆弱,遠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二是按照標準化學校建設的要求,經測算,實現學校硬件設施基本達標,20xx年-20xx年共需投入近10億元,資金缺口較大。三是根據國務院和省、市、區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實施意見精神,應對學生規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但目前僅對農村不足110人的學校按110人核撥了冬季取暖費,公用費用仍按照實際學生人數核定撥付,導致不足100人的學校經費特別緊張,學校正常運行難以保證。
四、幾點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增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感。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少年兒童“上好學”,對于解決義務教育深層次矛盾、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增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堅持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貫穿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全過程,廣泛宣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形成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的共識,營造有利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統籌教育規劃,著力調整和優化學校布局。加強與市政府及市直有關部門的匯報銜接,修訂和調整城區教育布局規劃,把城區義務教育布局規劃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生源變化和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充分考慮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等因素,合理調整學校布局,確定學校辦學規模,優先保障學校布局調整用地。新建居民小區需要設置學校的,應當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學校布局和規模與學齡人口分布相適應,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三)加大教育投入,切實提高義務教育保障水平。一是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全面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和義務教育經費投入責任,加大對辦學條件薄弱學校的財政支持力度,分年度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義務教育補短補缺,努力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二是認真設計規劃教育項目,積極爭取上級教育投入,力爭將全區硬件設施不達標的薄弱學校改造項目列入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重點實施范圍。三是盤活教育布局調整后的閑置校舍資產,將盤活收益全額用于義務教育,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辦學助學,拓寬教育經費投入渠道。四是嚴格落實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實施意見精神,對學生規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按100人核定和撥付公用經費,保證其正常運轉。
(四)創新管理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一是加大城區校長、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優質學校對口支援薄弱學校力度,充分利用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帶動薄弱學校發展。二是充分考慮學生上學的利益,對農村保留的現有學校和教學點,合理高效配置教育資源,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便學生就學。三是學習借鑒民勤縣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以城鄉學校聯盟組團發展為依托,實行“強弱聯盟、管理互通、捆綁考核、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和管理模式,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縮小區域內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差距。四是探索建立在學區范圍內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提高現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
(五)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義務教育發展質量。
一是完善教師補充機制。根據專任教師缺編情況確定招考和引進計劃,減少長線學科教師招錄人數。新增教師優先補充到農村和薄弱學校任教。二是加強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崗、編、人、薪相對應的教師配置機制,提高教師配置效益。嚴格執行校長定期交流任職和骨干教師、專任教師每年按一定比例在區域、城鄉、校際交流制度。制定學區內部教師合理配置和交流制度,實現區域內校際間師資配置的相對均衡和合理流動。三是完善教師職稱評聘制度,提高中高級崗位設置比例,將職稱評聘進一步向農村傾斜,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積極性。
(六)加強督導評估,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根據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際,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制度,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考核評估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標,對照《xx省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實施辦法(試行)》中的評估內容和評估標準,定期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建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獎懲機制,調動各方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積極性。依法加強對學校辦學行為的監管,規范辦學行為,強化安全管理,加大學校周邊環境整治力度,為學校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7
楊陵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9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城區1所、農村4所),小學24所(城區3所、農村21所);在校學生12951名,其中初中學生5715(城區1524名、農村4191名)名,小學生7236(城區2484名、農村4752名)名;農村中小學教職工823名,其中農村初中教師356名,農村小學教師467名。
自20xx年以來,根據國家、省、區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的相關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區委、區政府統一安排部署、關心指導下,我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實施,取得了較明顯的收效。20xx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我對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工作進行了廣泛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情況及收效
1、“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施。全區從“以鄉(鎮)為主”轉變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現了“四個統一”,即教師工資由區財政統一發放;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中小學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學校領導班子的選拔、配備、使用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避免了原體制財權與事權分離,學校和教師隊伍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全區教育教學實際,對教育資源進行宏觀調控,優化配置現有教師資源,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公用經費和危房改造資金由區財政統一安排,打破了鄉(鎮)界限,使經費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門重復建設,對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進一步理順了農村中小學管理體制。20xx年8月,經區委會議研究,撤消了4個鄉鎮教育組,農村普通小學劃歸鄉鎮中心校管理,農村初中由區局直接管理。精簡了人員,簡化了辦事機構,提高了工作效率。20xx年6月,按照區委安排農村中小學黨組織歸屬區局管理,徹底改變了學校黨政管理兩張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權,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教育工作,促進城鄉教育人事合理流動、均衡發展。
3、學校領導和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20xx、20xx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指導下,區局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教育工作實際調整了中小學領導班子,一批年富力強、業務精良、作風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為學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學校工作有了較大起色。與此同時,順應教育發展趨勢,結合教師隊伍現狀,區局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五年規劃,出臺了學校領導干部管理規定、學科骨干教師、帶頭人暫行管理辦法等制度,使學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規范,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培訓學習工作常規化,有效的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為教育質量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學校網點調整工作逐步落實,辦學條件得到提高。自20xx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各鄉鎮、村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后撤并了楊村鄉喬家底小學、李臺鄉杜家坡小學、五泉鎮湯家小學、大寨鄉杜寨小學等10所小學,優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資源。新建了楊村鄉川口小學、李臺鄉陳小寨小學、楊村鄉中心小學、五泉鎮茂陵小學、王上小學等5所學校。搶抓機遇,利用上級項目支持,新建、改建、維修了部分學校教學樓或辦公樓;農村中小學全部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建設,建成了18所農村中小學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兩基”工作中,全區共配制課桌凳2200套,價值40萬元,購買價值78萬元的實驗器材,添置30萬元的各類圖書。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促進了我區義務教育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發展。
5、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區上設立了基礎教育資金管理專戶,教育經費撥付達到了三個增長中的“預算內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于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教師工資、學校辦學經費、農村義務教育補助經費等到了落實。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預算編制制度,實行區級預算管理、分期撥付經費、嚴格審批報帳、審計監督制度,理順了新機制運行下的上下級財務關系,保證了各項資金按時撥付、合理使用,增強了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問題
1、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宣傳力度不夠、責任不明確。雖然“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了三年多,但社會對這種管理體制的形式和職責了解不多,習慣于多年來的老管理模式。鄉鎮對此認識不夠,認為目前學校的管理是教育部門的事,與鄉鎮無關,辦學積極性不高,責任不強,缺乏支持、監督和指導。在學校建設、合校后的學校資產處置等問題上常常出現扯皮、推諉等現象,個別學校用地產權不明,存在租用關系等問題,影響了學校發展。
2、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了教育發展。隨著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的實施,教育經費的投入主要是區本級,而區本級財力不足,難以足額撥付教育經費。如工資改革后,教師工資的津貼部分不能得到落實,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不利于教育系統穩定。學校維修、改造資金難以保證,上劃之前鄉鎮、村對學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現在沒有了,學校維修、改造給教育部門、學校帶來了較大困難。
3、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小學教師年齡結構老化(45歲以上占40%),薄弱學科無專職教師(體、音、美等學科);初中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非專業代課現象嚴重(占34.4%)。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學科門類增加,教師培訓經費不能保障,普遍存在教師課業負擔過重,工作量大、知識老化等現象,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4、學校硬件設施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雖然,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學校辦學條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相對滯后。目前,21所農村小學除李臺鄉永安小學外(99年購置22臺微機,配置偏低,需更新)均沒有微機室,信息技術課程無法開設,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5、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艱巨。我區學校多年來因“兩基”達標、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危漏校舍改造和“兩基”提高等共舉債1666.8萬元。近幾年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相關政策規定,經過努力以償還655.5萬元,尚欠債務(含利息)共計1123.9萬元。債務化解任務給本來就經費緊張的學校和教育部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影響了教育工作的穩定和發展。
三、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營造全社會齊抓教育的良好氛圍。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認識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工作放在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宣傳。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教育內部管理,建立鄉鎮領導干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制度,增強責任感,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2、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后,鄉鎮、村對教育的投入相對減弱,學校本身又無造血功能,教育行政部門無力投入,影響了教育發展。因此,區政府應積極執行上級相關精神,保證教育政策得到落實,教育經費足額撥付,特別是教育建設資金要納入財政預算。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管理,減少浪費,保證教師工資足額發放到位,真正體現“以縣為主”,促進全區教育發展。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結合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大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和在職培訓工作力度,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設立教師培訓專項基金,保證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順利實施。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辦好楊凌教育網站,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為教師提供培訓、教學和交流服務。完善教育人事體制改革,加大教師合理流動,整合師資結構,科學配套師資,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充實緊缺教師。強化教師隊伍考核,完善用人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轉變觀念,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專長,使每個教師都成為教育和教學的中堅力量。
4、加快農村小學合校并點步伐,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完善學校網點調整布局,科學制定學校發展長遠規劃。將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與學校布局調整結合起來,與災后重建結合起來,建立“以縣為主”的學校危房改造和新建規劃的長效機制,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整合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
5、統籌安排專項資金,逐步化解義務教育債務。“兩政一教”債務化解情況復雜,牽扯面廣,欠債年限較長,數額較大,要一次性解決存在一定難度。建議政府成立清欠小組,制定清欠計劃,采取多種方式積極籌措資金,落實相關部門責任,各部門協調一致,分批次逐步化解債務,徹底解決教育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同時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制定配套制度,杜絕新的教育債務發生,給教育創造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8
針對目前農村越來越多的富余勞動外出務工,導致農村許多兒童脫離父母的直接教育與監護,成為一個獨特的留守兒童群體這一現狀,近期,寶應縣黃塍鎮婦聯對全鎮8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6—14周歲的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情況開展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總如下:
一、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黃塍鎮是一個不足三萬人口的農村較小鄉鎮。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留守兒童的人數在逐年增多。據調查,截止2019年底,全鎮留守兒童有468人(不包括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的),約占在校生(1604人)的29.2%。在留守兒童中,由祖輩照顧的有405人,由親友照顧的有39人,寄宿學校的有22人,無人監護的有2人。
二、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問題
從調查反映的情況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的壓力,為留守兒童教育成長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有利于于留守兒童自立自強性格的培養,但同時也使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面臨以下幾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1、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很少溝通,過分溺愛,物質上給予多,精神上關注少,平時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解決方法不當,存在年齡和文化的差異,想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與孩子的父母不一樣,“代溝”問題更加明顯。由于監護人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意、放縱、隨意的性格。
2、學習成績普遍不高
留守兒童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較差,厭學、逃學等現象較為普遍,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的上進心不強,學習上有畏難情緒,成績普遍不好。
3、行為習慣普遍不良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存在著許多不良習慣,缺乏基本的禮儀常識,自制力較弱,自立、自理能力較差,上網玩游戲等現象較為普遍,初中留守兒童中少數學生甚至染上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
4、性格發展很不健全
留守兒童上小學的占絕大多數,處于6—11周歲之間,是孩子性格、品行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在性格、脾氣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響,孩子的心理上得不到滿足,致使有些孩子內向、孤獨、膽小、嬌慣。少數留守學生受社會不良分子的影響、引誘、教唆,已有行為不良表現。另外,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強烈的傾訴、關愛和指導需求。這種情緒需求長期積累得不到正常疏導,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有較大的危害,致使一些留守兒童或變得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或性格孤僻,舉動反常,形成畸形心理。
三、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成因分析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除了其自身的因素外,還有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因素。
1、家庭方面
由于外出務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城鎮教育費用較高,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而沒有文化的爺爺奶奶照顧,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知識、精神上基本無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養、輔導、督促孩子學習的義務。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處于空白。
2、學校方面
側重在校時段教育管理,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對那些“問題兒童”難以管教,個別教育在教育無效時干脆放任不管,致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
3、社會方面
農村基礎教育相對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愛的不足;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學校、家庭、社會三大教育中出現盲區是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四、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針對黃塍鎮留守兒童出現的上述問題,鎮中小學匯同居委會、行政村、關工委創辦的校外教育輔導站及家長學校,曾探索以下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創建流動家庭學校,發揮“三位一體”的教育作用
近年來,黃塍鎮嘗試創辦了 “家長學校”、“校外教育輔導站”,讓更多的家長學會“育兒經”,并創辦各類不同形式的家長學校,授課、受詢、聽課、咨詢家長達千人次。其具體做法是:一是開好以講授、引導、建議為主的每學期1—2期的家長培訓座談會;二是跟蹤學生,拜訪“問題學生”家長;三是根據老師掌握的情況,結合家長的建議、意見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反饋,并編印成冊,作為幫扶資料。
2、轉變教育理念,暢通家校聯系渠道
中小學奉行“教而無類”的信條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的理念,對留守兒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心換心,用感情交融感情。在我鎮中小學每位老師結對幫教兩名留守兒童已堅持多年。老師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地做留守兒童的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3、校內設立心理咨詢窗口
中小學均聘請了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給壓力大的學生提供心理咨詢,為他們解決疑難問題。建立學生成長檔案,給在外打工父母匯報,同時給予記錄。
五、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困惑與對策
關愛留守兒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件大事,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和團結,關系到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視與支持,需要各相關部門及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通過構建組織管理、職能保護、社會呵護、學校監管、親屬監護“五大關系”網絡,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1、強化政府統籌,構建組織管理網絡
政府及有關方面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首先,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明確一個單位牽頭,多部門組成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開1—2次會議,匯報和研究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盡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2、加強部門合作,構建職能保護網絡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要加強聯系,共同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宣傳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對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強化監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臺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學生的監管和教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學校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逐步建設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凈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學校開展法律宣傳和咨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幫助他們排擾解難;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對象,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
3、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呵護網絡
鎮、村(居)委會應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針對各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實際地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對于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特別關注,建立社區幫扶中心,并組織干部到留守兒童家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4、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管網絡
學校要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對留守學生這個特殊群體。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更多地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心理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庭通報情況。學校的心理老師要對留守兒童及時進行疏導教育,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缺失。要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兒童參加文明健康的活動,讓他們融入集體之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要重視與外出打工的父母、代養人聯系溝通,交換意見,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指導他們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監管網絡。
5、強化監護責任,構建親屬監護網絡
建議相關部門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強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此外,要加強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轉變監護理念,引導臨時監護人及其他親屬對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六、今后本地區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設想和打算
經過調查和反復思考后,做好現階段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來承擔起這一共同的歷史重任。
1、學校要加強管理,完善制度,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面對留守學生日益增多的現狀,作為學校,要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觀,把如何提高綜合素質當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長期抓下去。 一是學校要建立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二是建立聯系卡制度,用來溝通學校與留守學生家長及監護人之間的聯系,以確保雙方信息能及時溝通。三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工作,給予留守學生更多的生活上的心理上的關注。四是要建立健全家長學校,充分發揮家長和學校的作用。通過開展討論、座談會、培訓學習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農閑時節。加強對留守學生家長和監護人的培訓。
2、留守學生家長要轉變觀念,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留守學生家長要從孩子健康成長的長遠目標出發,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系和溝通。留守學生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落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破除“只要給孩子貿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的思想,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成長理念。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監護人,細致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聯系,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采取更多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學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長要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學習,努力提高家長教育素質,從而配合學校加強對留守學生的管理。
3、各部門通力合作,為留守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留守學生現象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地方政府要加快學校布局調整的步伐,積極探索新的辦學形式,由學校來多承擔一些監管責任與義務,讓留守學生得到解決應有的管理照顧與關愛。地方婦聯組織要與教育部門配合默契好,抓好家長學校的工作,利用農閑時期培訓農村孩子的家長,提高他們整體素質,讓他們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識,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學會教育孩子的本領。派出所、司法、工商、文化等有關單位要協助管理,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和娛樂場所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要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建立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監管制度,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體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管理的機制,經常組織開展交心、談心和社會實踐活動,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個良好和諧的成長平臺。
4、地方政府應做好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工作
要千方百計地引進項目,讓本地的青壯年農民在自家附近就能找到工作。這樣可以減少一部分留守兒童的數量。
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所產生的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如果任其發展,毫無疑問將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將直接影響到未來勞動力的素質,影響到下一代的人口質量。我們期待社會各界及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重要作用,調動社會力量,把關愛“留守兒童”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切實為“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建造一條共同關愛、呵護的橋梁。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9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實施。教育部《關于貫徹〈義務教育法〉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的若干意見》,要求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規范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均衡配置教育教學資源。
為了解我市義務教育和特色教育現狀以及教育行政部門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的情況,市政協組織部分xx州、xx市政協委員于8月31日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現有中學7所,小學8所,幼兒園3所,電大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專1所,鄉辦小學1所,私立學校4所,企業辦和民辦幼兒園23所,并承擔了“xx區內初中班”的辦班任務。
截至20xx年3月,市屬中小學校在校生人數為21139人(其中小學10818人,初中6237人,高中4084人)。全市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100%,鞏固率小學為100%、初中為99.57%,初中畢業率91.94%,高中階段普及率87.04%。20xx年市屬學校普通高考漢語學校上線率91.5%,民語言學校78.6%。我市教育系統在職教職工總數為1456人,其中:專任教師1021人,學歷達標率小學為99.6%、初中98.4%、高中69.1%,任職達標率100%。
我市教育部門加大改革力度,著力推進素質教育。一是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強化常規教學管理,樹立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二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市屬15所中小學校德育達標評估均通過驗收;三是新課改實驗工作取得的成果較去年又有新的提高;四是加強了學籍管理,完善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五是啟動了雙語教學和民漢合校工作。
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辦學條件得到逐步改善。高級中學擴建工程、區內初中班二期工程、青少年活動中心配套工程、一小教學樓及配套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項目已竣工交付使用。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發展得到了加強,建成了相關校園網,我市教育教學基礎資源平臺已初步形成。
教育部門努力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在資金安排、設備購置、師資調整等方面對市區邊遠薄弱學校予以傾斜和照顧,從整體上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近三年來,共為四中、二小、五小、七小等學校拔付450萬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增加教學設備。
教育系統糾風工作逐步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收費“一費制”和農民工子女就學政策及貧困生“兩免”規定得到嚴格執行,目前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免去借讀費75萬余元。現有87名中小學代課教師解決了編制、待遇問題,其余人員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我市各中小學校從20xx年開始相繼開展爭創特色學校工作。部分中學開辦了英語特色班并聘請外藉教師授課。各中小學開展了英語、文化、藝術、體育和科普等多種活動,如舉辦“英語角”、“藝術節”、“文化節”、“科技節”、“校園體育節”和“少年軍校”等,組織銅管樂隊、合唱團、舞蹈隊、科技活動小組、航模小組和機器人興趣小組等,市一小、三小、四小和六小還根據學校的`自身實際,因地制宜開設了電子琴班。
二、存在問題
1、教育行政部門在貫徹義務教育法中,至今仍有一些做法還不符合《義務教育法》的規定,有待逐步糾正,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學校普遍分設“重點班”、“特色班”(變相重點班),并采取各種名目的考試的方式作為對初中生、小學生在分班時的選拔手段,導致出現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現象,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
2、區內初中班建設資金投入問題。根據自治區計劃,建設資金來源:①自治區投入為2800萬元;②州、市財政應投入2520萬元,合計為5320萬元。目前,區財政資金到位2500萬元、州財政資金到位250萬元、市財政資金到位500萬元,未到位資金為2070萬元。
3、市五中、五小兩所學校擴建預留用地問題尚未落實。
4、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問題。教育部門從20xx年啟動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后,由于各項改革政策未能落實到位,造成改革步伐緩慢。
5、天北新區辦學問題。根據伊州黨發[20xx]34號《關于對建設xx天北新區若干問題的批復》的文件精神,“天北新區產業結構應定位為房地產開發、建筑業、市場、文化教育、旅游等產業為主”。天北新區自成立以來,由于大規模開發住宅小區,人口數量在近幾年劇增,而對于涉及教育事業建設發展的政策規定沒有及時得到落實,至今未建設學校來承擔辦學義務,造成大量學生涌入市區各校,加大了我市財政壓力,教育設施、教師配備不堪重負。
三、幾點建議
1、在全市繼續廣泛開展學習貫徹《義務教育法》,特別應組織各中、小學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關于貫徹<義務教育法>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的若干意見》以及教育部的“6.12”會議和“8.28”會議精神,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貫徹《義務教育法》重要性的認識。
2、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和教育部《關于貫徹〈義務教育法〉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的若干意見》,規范辦學行為。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各種違法、違規辦學行為全面清理、糾正。嚴禁初中、小學舉辦各種收費補習班、特色班或重點班。對已開辦的名義上的特色班和變
相的重點班應依法及時糾正,切實加快推進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中、小學生能夠公平享受教育資源,辦好為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議市委、政府牽頭組織有關部門聯合對我市教育系統辦學情況定期進行監督、檢查。
3、建議市委、市政府協調自治區、自治州兩級財政,對區內初中班建設資金給予及時核撥。并對我市五中和五小兩所待擴建學校的教育預留用地在編制城市發展規劃時予以考慮。
4、加大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力度,特別是在實行經費總包干、暢通人才進出渠道和制定優惠政策、吸納人才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
5、建議市委、市政府與農七師協調,認真落實伊州黨發[20xx]34號文件精神,按文件要求在天北新區新建中、小學校,改變目前市區學校布局不合理而造成教育資源緊張、生源過于集中的現狀,逐步改善我市教育教學環境,使受教育者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10
教育均衡問題不僅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也是當前黨和政府的實事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來,我縣積極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但由于種種因素,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仍存在較多問題。為此,縣政府經研室組織縣教育、財政、編辦、人事、規劃等單位,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義務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深化教育改革,改善辦學條件,規范辦學行為,提升教師素質,鞏固“兩基”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一)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我縣緊緊抓住國家對農村教育加大投入的機遇,大力實施合格學校建設、初中校舍安全工程、“班班通”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提升。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12所合格學校,在合格學校共11所正在建設中。全縣中小學校舍建筑面積達40萬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8.04平方米;小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為61%,體育器械配備達標率72%,音樂器械配備達標率65%,美術器械配備達標率64%,數學自然實驗儀器達標率90%;初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率為81%,體育器械配備達標率84%,音樂器械配備達標率88%,美術器械配備達標率72%,理科實驗儀器達標率87%;小學和初中微機擁有量達2268臺,圖書藏量達202萬冊。
(二)隊伍素質穩步提高。我縣出臺并實施了教師、校長管理暫行辦法,加上“師德師風教育活動”、“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教師心靈建設活動”、“創先爭優活動”的深入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機制不斷革新,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大為提高,全縣小學、初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99.7%、97.3%。省、市、縣、鄉、校五級骨干教師梯隊基本形成,省級骨干教師5人、市級27人、縣級365人。完成繼續教育新一輪培訓,培訓率100%,校長持證上崗率為100%。
(三)教育質量逐年提升。堅持德育為首,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日益優化,全面啟動新課程改革,教師的教育理論和教育觀念得到更新,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繼開展了“提高教學質量年活動”和“責任效益年活動”,大力實施教育教學兩項常規管理,進一步完善考試評價體系,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學業水平監測成績逐年提高。
(四)教育管理空前強化。辦學體制實現了由“人民辦”向“政府辦”的根本轉變,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20xx年全縣公用經費1122萬元、維修費224萬元、貧困寄宿生補助136萬元,20xx年公用經費1351萬元、維修費224萬元、貧困寄宿生補助136萬元,20xx年公用經費1417萬元、維修費224萬元、貧困寄宿生補助171萬元,教育經費投入呈逐年增長的良好態勢。堅持依法治教,學校管理不斷加強,辦學行為不斷規范,教育行風建設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學習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突出“辦人民滿意教育”主題,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五)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兩基”成果鞏固提高,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鞏固率分別為100%、99.8%,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鞏固率分別為100%、98.8%。全縣現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210所,其中省示范性高中1所,市示范性高中1所,普通初中12所,小學196所。全縣小學和初中共有1189個教學班,48393名學生,教職工總數達2723人,其中專任教師2549人,大專以上學歷的占89.4%。
二、我縣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現
從總體上看,我縣義務教育發展仍然處于不均衡狀態,主要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均衡、城鄉發展不均衡和學校之間發展不均衡。縣城學校與鄉鎮學校、鄉鎮中心學校與面上小學之間的辦學水平上存在著較大差距,無論在辦學條件上,還是師資力量上,都有明顯差距,這種差距成為“擇校風”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一)辦學條件不均衡的具體表現。一是“城區學校太擠”。城區小學班額嚴重超員。縣城的城關完小、西城小學、城關鎮小學等三所小學共設計規劃80個班,容納學生3600人,實際開班131個,容納學生8562人,超負荷接納學生4962人。平均班額65人,超省規定20人,最大班額已達82人,超省規定班額37人。但是,鄉鎮在校學生不足100人的學校(含村小、教學點)卻多達150余所。二是“農村學校太弱”。我縣27所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僅有12所達到了合格學校建設標準,還有15所學校由于配套設施設備不全,無規范的食堂及餐廳,無學生生活必需的設施等,而其他鄉鎮的聯校及村小在基礎建設、設施設備的配備上更加落后,普及合格學校任重道遠。三是農村學校“先天不足,后天乏力”。近年來,我縣學校校舍經過大力度的改造與建設,基本消除了危房,城鄉之間在校舍方面差距主要表現在功能室、行政用房、生活用房、生均用房等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教育信息化步伐越來越快,在信息技術裝備方面農村學校與城區學校又逐漸拉開了距離。
注:城區中學包括縣一中、二中、晴嵐學校、城關中學,城區小學包括城關完小、西城小學、城東學校、城關鎮小學、武水小學、城東中英文實驗學校(民辦)、曙光學校(民辦)。
(二)師資力量不均衡的具體表現。一是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中青年教師主要集中在高中學校,中老年教師集中在中、小學。“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爺爺奶奶教小學”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存在。目前,我縣小學專任教師的平均年齡達41歲,鄉鎮面上小學專任教師的平均年齡是45歲,部分小學51歲以上教師占70%以上。二是專業學科教師缺乏。在中小學,數學、語文等學科教師占大多數,而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和計算機等學科教師卻很少,大部分農村小學音樂、美術、體育、英語、計算機專業教師遠遠不能滿足正常的教學需要,只能以非專業的兼職教師代替,或者改上其它科目。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村級學校缺乏音、體、美、英語教師,90%以上的村小還存在包班的現象。三是教師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不高。20xx年至20xx年,我縣一直未招聘應屆畢業生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期間,隨著初中學生入學進入高峰期,不得不從小學高年級教師中選拔優秀者進初中任教。20xx年來,新一輪小學入學高峰期的到來,我縣以每年不少于5000名學生的速度遞增,教育資源特別是師資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又不得不從初中選調部分教師到小學任教。這些“層層拔高”、“時宜調整”的做法把原本合格的教師變成了不合格的教師,把原來的骨干教師變成了一般教師,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水平和整體專業素質。同時,由于歷史原因,目前在一些村級小學,教師大多數都是本鄉教師,而部分教師大多由以前的民辦教師轉錄,沒有接受過正規師范教育,年齡偏大、學歷層次低、知識老化嚴重,在推進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部分教師明顯跟不上課改新要求。四是農村教師特別是骨干教師流失嚴重。由于農村教師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經濟待遇不高、部分教師無房住,導致農村教師隊伍不穩、師資流失嚴重,已成為當前農村中小學十分突出的問題。具體表現是部分優秀教師流向城市,小學骨干教師流向初中,初中骨干教師流向高中;從辦學條件差、待遇低的學校流向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據調查統計,我縣4所城區初中學校骨干教師人數占72.3%,而10所農村初中擁有市級以上骨干教師數占27.7%;7所城區小學骨干教師人數占63.9%,而農村小學擁有市級以上骨干教師數僅為36.1%。農村教師流失的加劇,后備力量的薄弱,進一步加劇了教師聘任過程中的拔高使用,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五是管理隊伍和水平存在差異。雖然我縣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走進新課程已經多年,但我縣農村教師,包括一些教學管理者,尤其是一些村級學校教師教育理念轉變不大,重應試、輕能力思想依然比較嚴重,個別學校連基本的教學常規都達不到要求。
以上問題的存在,究其原因如下:
(一)教育政策過于向城區傾斜。多年來,由于教育資源十分有限,為使有限的資源效用最大化,國家一直實行城鄉非均衡發展模式,使教育政策重點向城市傾斜,以農村支持城市,優先發展城市重點校、示范校,從而帶動整個區域教育事業的發展,多年沉積下來,造成了城鄉教育差距擴大的局面。近幾年,雖然我國進入“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新階段,但對教育而言,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甚至是漫長的過程,城鄉教育差距在短短三兩年時間內不可能縮小到平衡的程度。
(二)教育管理體制不順。在“人民辦教育”政策時期,由于各地對教育事業發展理解不同、甚至個別有狹隘的本位主義思想等原因,導致全局意識體現不明顯、步調不一致,甚至各自為政,加上當地鄉鎮、村委多方插手管理學校,不利于學校管理,學校班子不團結、缺乏戰斗力現象時或存在,教師隊伍建設缺乏長遠眼光,客觀上拉大了城鄉教育差距。我縣實行政府辦教育以來,政府根據新《義務教育法》精神,落實了“發展先發展教育、建設先建設學校的”戰略方針,理順了管理體制,為教育均衡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師資管理政策不完善。教師編制政策重城輕鄉,城區學校辦學規模大,班額也大,農村學校規模小,班額也小。優秀大中專畢業生都優先留在城區,全縣教師流動只是“單行線”,即只從農村向城區,而城區教師基本沒有到農村任教。教師管理政策不夠完善、缺乏科學長遠的教師流動機制,農村教育缺乏政策吸引,導致教師只出難進。
(四)農村教育資源整合不夠。面對農村學校散、小、弱狀況,尤其是村小較多、學生太少、師資緊缺狀況,對大力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與撤并小規模學校掛鉤的顧慮較多,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效用未能實現最大化。
三、推進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建議
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統一實施、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是使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級學校在辦學經費投入、硬件設施配備、教師資源調配、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大體處于一個比較均衡的狀態,與義務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礎性相適應,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教育權利提供充足的保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首先是推進縣域內的均衡發展,核心問題是教師和校長隊伍、辦學條件、教學質量的均衡。縣域內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是要減少差異,縮小差距,鞏固優勢,使優者更優,狠抓薄弱,使弱者變強,協調發展。進一步推進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大力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和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深化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認識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于20xx年9月1日起施行。該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把以人為本作為立法的基本宗旨,在實施素質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創新,以法律形式規定了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培養目標,明確了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和經費保障機制,將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作為方向性的要求確定下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義務教育的新要求,具有較強的時代性、針對性、規范性和前瞻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xx—20xx年》(以下簡稱《綱要》)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和整體安排,是指導未來20xx年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該《綱要》于20xx年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綱要》明確提出,到20xx年義務教育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教育事關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踐行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迫切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履行的政治責任。要在繼續宣傳、貫徹、執行《義務教育法》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大張旗鼓地、持之以恒地宣傳、貫徹《綱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任務”上來,形成共識,凝聚力量,自我加壓,協同努力,大力推進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教育事業新發展作出貢獻。
(二)遵循就近入學原則,循序漸近地調整學校布局,繼續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
近年來,我縣城鎮化建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我縣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鎮,農村人口逐步減少,原先分級辦學時的村辦小學生源減少,對分散在農村的初中、小學進行相應的調整非常必要。要充分考慮我縣農村現階段的實際,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本著方便群眾,有利于適齡兒童就近入學,有利于減少教育資產流失,有利于爭取國家和省級投入的原則和精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循序漸進,宜保留的盡可能保留,確需撤銷的也應逐步過渡,避免出現農村小學覆蓋半徑太大、學生就學不便、班額過大和增加學生家庭負擔等問題。要在繼續鞏固“兩基”成果的同時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可在城鄉借鑒試行“一校制”、“學區制”、“聯校制”等辦學模式,實現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的共建共享,以優帶弱,以中心校帶邊遠校,促進相對均衡發展。
(三)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衡發展的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實現教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建立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的教育新格局。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縮小城鄉之間、鄉鎮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加快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我縣農村初中學校及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校校通、班班通、人人會、天天用”,使城鄉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四)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經費保障機制
教育投入是一項支撐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資基礎。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一是要繼續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要求和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義務教育、“農村稅費改革固定性轉移支付資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的規定,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20xx年達到4%;二是繼續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惠及城鄉居民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三是足額征收教育附加,支持義務教育發展;四是保障義務教育保障經費和公用經費及時、足額撥付到位;五是積極爭取國家有關教育項目投入和中央、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確保農村中小學改造、改善、建設的需要;六是充分調動全社會辦教育積極性,探索建立捐資助學、出資辦學的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規范有序地進入教育。要科學、合理地核定農村中小學基本經費,并及時足額撥付到位。社會各方面要關心、支持教育,盡力為學校減輕經費開支負擔。要按照國家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標準,推進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
(五)采取綜合有效措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造就適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優秀教師隊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在黨委、政府領導下,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盡快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一是進一步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二是進一步加大校長、教師培訓力度。農村中小學校長、教師培訓要多層次、多渠道,以提升校長管理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為重點,按要求組織參加省、市培訓,分期分批地組織縣內集中培訓;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組織開展教師專業技術繼續教育培訓,做到有針對性、適用性、實效性;要重視離崗集中培訓,強化在職在崗教學交流、實踐鍛煉,努力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三是大力做好特崗教師的資教工作,以緩解緊缺學科教師資源不足、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四是根據教育發展規劃,大力引進青年教師,邊遠學校教師的引進、補充,可以實行定向招聘,合同約訂最低服務期限,不足服務期限的不得調動。五是對不適合、不適應繼續從教的人員,要研究辦法,適當調整;對年齡偏大的教師,可允許提前退休或離崗休息。對調出來的崗位、編制要及時引進優秀人才予以補充。六是要建立健全校長輪崗、教師定期交流制度,組織城鎮、優質學校對口支援艱苦、邊遠、薄弱學校,鼓勵縣城、鄉鎮集鎮教師到條件艱苦的邊遠學校任教。
(六)加強黨委和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營造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環境
要成立縣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領導小組,并設置相應工作機構,統一部署、統籌指導全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及時研究解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一是解決好農村教師“安身”的問題,要科學制定農村中小學教師流動公寓建設規劃,并盡早組織實施,解決現有部分教師和新引進教師無房住的問題,讓教師“安居樂教”;二是建立并實行農村邊遠教師津貼,鼓勵和引導教師安心農村教育;三是要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對扎根農村、安心從教、在教育教學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給予表彰、鼓勵。各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思想,根據各自工作職能,制定相應措施,依法履行推進義務教育發展的相應職責,在制定規劃、項目爭取、核定編制、資金投入、資源配置、建設用地、教師錄用與交流、教師職評、教師培訓、教育教學設施建設、校園安全保衛等方面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多提供便利,少一些障礙。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革教育系統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領導班子建設、黨風廉政和行風建設,以黨風帶行風、帶校風、帶學風,促進全縣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邁入新歷史階段。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11
一、全市貫徹法律法規和促進義務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全市普通教育中小學2180所,其中小學1860所;普通中學320所(初中269所,完全中學19所,高中19所,九年一貫制13所)。全市中小學教職工4.29萬人,普通教育學校在校生601029人。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認真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在依法履行職責,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強化組織領導,政府重視發展教育。各級政府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和促進教育事業發展。一是納入日程。把推動教育加快發展作為頭等大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出臺了促進教育發展的政策和規范性文件。二是落實責任。將教育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考核管理體系,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責任,兌現獎懲,確保教育優先發展。三是強化宣傳。將《義務教育法》的學習宣傳納入全市“xx”普法規劃,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社會宣傳活動,并組織干部、教師和學生進行集中學習和輔導,推動教育法律法規的普及。據調查問卷顯示,義務教育法在教師學生中的知曉率達到97.25%,在社會的普及率達89%。
(二)加大教育投入,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各級政府突出教育經費財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努力克服財政困難,依法保障財政對教育的優先投入,近年來,全市教育經費支出逐年增長,每年安排的'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的35%左右。在改善辦學條件方面,每年投入都在1億元以上,《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共改造農村中小學校590多所,改造危房面積近48萬平方米,基本消滅了d級危房。今年全市完成了30所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全市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基本滿足了教學工作的需要。
(三)加強教學管理,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全市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認真執行相關規定,以實施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探索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全力構建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和學生素質評價體系,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按照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強化教師隊伍的教育和管理,狠抓師德師風建設,使教師整體職業道德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四)規范辦學行為,依法治教力度不斷加大。市教育局針對近年社會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學校大班額、教師亂辦班補課、學生負擔重、擇校擇班等熱點問題,認真制訂并切實執行了《關于治理初中學校大班額工作的決定》、《陽光分班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集中開展了“三亂”和“三出校園”專項整頓行動。各縣(市)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結合各自實際進行了細化落實,工作成效顯著,社會反響良好。為了維護學校安全穩定,還協調相關部門對校園周邊食品衛生、文化環境、交通安全等方面進行了集中排查和重點整治,營造了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二、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宣傳教育還不夠到位,控輟保學工作不容樂觀
全市《義務教育法》的宣傳教育還存在死角死面,調查中發現,平均還有16.49%的應知人群對《義務教育法》還不知道或不了解。部分干部對有關政策還理解得不深不透;個別家長受讀書無用論和就業壓力的影響,對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認識不夠,依法送讀意識不強;另外,在應試教育評價體制下,由于教育教學方法不活、針對性不強及部分教師教學水平不高等原因,產生了一批學困生,農村初中生輟學的現象比較突出。全社會依法治教、依法興教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城鄉校際差距明顯,義務教育發展很不均衡
由于經濟狀況和教育基礎不同,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還不夠均衡。農村和薄弱學校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電化教學設備、實驗儀器、音體美器材仍沒有達到規定標準,圖書資料陳舊短缺,優質師資力量相對不足,擇校入學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有些農村和薄弱學校生源流失,資源閑置浪費,城里學校人滿為患。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12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工作安排,從9月11日開始,教科文衛委員會在常委會副主任劉勇鋒的帶領下,組織部分常委會委員、人大代表,利用一周時間,先后深入到市特殊教育學校、實驗學校和乾縣、淳化縣、涇陽縣等地城鄉中小學及涇陽縣特殊教育學校,采取實地察看、聽取匯報、座談交流等形式,就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并召開了教育、發改、財政、人社、國土、公安、住建等市級相關部門和秦都區、渭城區人大及政府參加的座談會。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市政府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市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全市6個縣市區已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認定,其余7個縣區已通過省級評估驗收,正在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一)規劃引領,學校布局更趨合理
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編制了全市xx—20xx年中小學校發展和建設規劃,并于20xx年6月提請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聽取和審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社會事業的發展。規劃到20xx年,全市新建中小學81所,實施改擴建項目1086個,整合287所,新增校舍面積114萬平方米,新增學位8.8萬個。目前全市累計投資29.7億元,新建學校13所,新增學位5.4萬個。規劃項目的實施,中小學校布點更趨合理。目前,全市現有義務階段學校1052所,其中普通小學807所,初級中學245所;在校學生44.52萬人,其中普通小學30.73萬人,初級中學13.79萬人。教職工4.02萬人,其中普通小學2.21萬人,初級中學1.81萬人。
(二)機制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有力
一是政府責任落實到位。市政府先后下發了《關于推進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咸陽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分別與省教育廳、各縣市區政府簽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明確了目標任務,夯實了責任。二是建立了教育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落實了關于教育經費“三個增長”要求和新增財力20%用于教育等政策規定,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費保障機制,將義務教育經費投資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實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和殘疾兒童少年全納教育,落實了義務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提高特殊教育教職工津貼到其基本工資50%。20xx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87.26億元,新增校舍190.97萬平方米,新增體育運動場館260.42萬平方米,新增實驗室、功能室7430間,新增圖書667.76萬冊,新增計算機75192臺。淳化縣出臺義務教育經費支出、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資金等管理辦法規范經費使用。三是師資隊伍不斷優化壯大。市委、市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教師和校長隊伍建設的意見》,通過公開招教、交流輪崗、教育培訓等形式,優化教師學科、年齡結構,提升師德修養和教育教學能力。20xx年以來,招聘教師2810人,其中體音美等教師477人;省級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720人;20xx—20xx年交流輪崗校長教師4331人。秦都區實行“一長執二校”和聯盟總校、聯盟分校對口交流輪崗,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四是教育精準扶貧成效顯著。出臺做好教育扶貧工作的意見辦法,落實教育精準資助政策,加大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力度,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全覆蓋,無義務教育階段因家庭貧困輟學現象,累計發放愛心資助資金600余萬元。
(三)對標督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穩步快速推進
一是督查獎勵措施得力。實行市級領導聯縣包抓、縣級領導包抓鎮校制度,針對重點縣區、重點學校、重點項目、薄弱環節等方面,對標創建指標強化過程督導,并將其納入縣市區年度目標任務考核范圍。市政府對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的縣市區獎勵50萬元。二是特殊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有效保障。按照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以隨班就讀為輔的原則,重視義務階段特殊教育工作,全市已建成特教學校10所,在校學生634名,教職工196人,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0.95 %。市特教學校被中殘聯和教育部命名為“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定點培養學校”,被省教育廳評為“省級特殊示范校”。落實“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要求,基本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有學可上,全市每年接收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2萬余人。涇陽縣被評為“全國留守兒童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縣”。三是公眾滿意度測評高。20xx年以來,國家認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通過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群眾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問卷調查公眾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滿意度均達90%以上,訪談滿意度均達85%以上,滿意度都達到了省定標準要求。
(四)多措并舉,校園周邊環境不斷優化
一是落實安全責任。制定了《全市深入開展校園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方案》,堅持領導責任制、一崗雙責制、一包到底制、一票否決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工作責任制,夯實了安全責任。二是安全教育氛圍濃厚。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安全教育月、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演練等活動,提升了廣大師生的安全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渭城區創建省級“平安校園”9所,市級18所。三是專項整治力度加大。教育、文廣、公安、工商、食品藥品等部門聯合,對校園食品衛生、校車安全、文化環境等進行了專項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更加優化。20xx年以來,取締校園周邊游商和無證照飲食攤點458個,下發校車安全隱患整改通知書1110余份,糾正、處理違規違章校車591起。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投入不足。
今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建達標的7個縣累計投資51.48億元,各級財政撥付只有35.11億元。財政撥付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中省市專項資金和學校公用經費,資金籌措途徑單一,加之縣本級財政收入少,社會捐贈項目資金不多,創建資金缺口較大。
(二)學校布局建設不盡合理標準。
現有的中小學校多分布在主城區老街,新區新街建設的少,新區的學生存在上學難問題。在市內主城區,近年來接收企業中小學校占到城區學校的70%,這些學校基本上隨原企業所在地布點建設,企業密集區學校密度大,如人民路兩邊集中了二棉學校、風輪中學等十多所學校,而城區西片、北片和渭河南區公辦學校相對較少。在今年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建的7個縣中,有些城區學校占地面積、教學及輔助用房、體育運動場、綠化面積不足;有些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設施不完善,功能部室不達標;有些學校教學儀器設備未裝配到位。
(三)教育發展存在不均衡問題。
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應對教育城鎮化不力。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在校園環境、教育裝備、教師素質、教學質量和學校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優質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多集中在城區和中心學校,引發農村學生向城區優質學校、中心學校流動,出現“城鎮擠”,“鄉村空”現象,導致“大班額”、“擇校”問題。全市義務階段城區學校占總學校數的12.4%,而學生占到總數的48.1%。按照國家《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標準》,小學班額不超過45人,初中不超過50人,而目前,我市主城區小學最小班額40人,最大達70人,平均55人,70%以上超標準。初中最小班額40人,最大超過90人,平均59人,60%以上超標準。大班額和超大班額的存在,既影響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也不利于師生的身心健康。
(四)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
一是專業學科教師缺乏。
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教師占大多數,體育、音樂、美術、計算機等專業學科教師相對少且城鄉分布不均衡,農村更缺,存在以非專業的兼職教師代替或者改上其他課的現象。
二是專業技術職務及骨干教師分布不均衡。
城郊、農村中小學一些優秀教師流向城市辦學條件好、待遇高的學校,城鄉各學科專業技術職務及骨干教師分布不均衡。
三是存在師資短缺問題。
城郊學校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較好的學校有教師超編現象,偏遠農村和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較差的學校則有教師空編現象。秦都區目前有在校學生6.3萬名,其中非秦都籍學生3萬名左右,占到本轄區學生總數近半數,造成秦都校舍緊張、師資緊張等問題。
四是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有些校長墨守成規,辦學理念落后,作風不扎實,學校內涵發展水平有待提升。有些教師敬業奉獻精神不夠,責任心不強,在校內不用心講課,在校外補課。特殊教育方面,缺乏入學檢測、康復評估等設備設施和專業人才,常規教學的多,康復教育不足。
(五)城鎮化進程與學校建設不匹配。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農村生源向城市學校流動,新建小區增多,與之相應的教育設施落實不到位,存在“該建不建”、 “建而不交”的問題。如一些小區未規劃建設配套小學,住戶子女入學難;一些小區雖配套建設了小學,未按規定移交給所在轄區政府管理,對外轉讓或租賃,辦成私立學校,辦學成本增加,住戶子女入學貴。秦都區20xx年至今,應配套建設小學6所,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3所學校中只有1所移交秦都區教育行政部門,其余2所為民辦。
(六)校園及周邊環境有待加強。
學校周邊無證、占道、流動等食品攤點屢禁不止,食品安全及衛生條件差,上下學時段學校周邊部分路段交通擁擠,校園周邊網吧、出租屋等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三、意見建議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是實現社會公平的起點。為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加大教育投入。
一是要繼續落實教育財政投入“三個增長”要求,嚴格執行中省關于加大教育投入的規定,確保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費。
二是要拓寬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積極爭取中省教育項目和資金投入,確保中小學改造建設需要。要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向農村地區、薄弱學校傾斜,改善辦學條件。
三是要擴大融資渠道,探索建立社會捐贈、出資辦教育的激勵機制,鼓勵社會各界辦學助學,支持民辦教育發展,使其成為公辦教育的有益補充。
(二)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咸陽市中小學發展和建設規劃》實施,擴大學位供給,優化城鄉中小學布局。要進一步夯實今年計劃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認定的縣區政府主體責任,按照創建達標的9項門檻指標,對7個創建縣所有學校逐項對標檢查。要加快校舍、操場建設及學校功能部室優化整合、教學儀器設備配置,完善學校周邊交通安全防范設施。
(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要充分認識、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科學研判、應對教育城鎮化發展。要堅持高位均衡發展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在保證優質學校繼續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對薄弱學校投入和師資配備,縮小城鄉差距、校際差距,著力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消除“大班額”,實現零“擇校”。20xx年底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20xx年底前,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要在優化布局的基礎上探索農村學校辦學模式,辦好必要的教學點,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農村學生居住分散上學往返難、留守子女無人管的問題。要探索構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片區工作機制,利用互聯網+,實現片區內管理、師資、科研、設施等優質資源共享,提高現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使城鄉教育優勢資源互補。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健全完善新任教師定期補充機制,有計劃地招錄師范類畢業生,解決專業學科教師缺員和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要完善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加大城區學校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優勢學校與薄弱學校聯盟力度,加強優質教育資源輻射。要進一步增加農村教師晉升職稱力度,提高鄉鎮教師的工資待遇,改善工作生活環境。要加快名師培養步伐,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的指導帶動作用,加強教育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要創新教師素質提升機制,提高校長管理能力,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五)規范城區新建居住小區配套學校規劃建設。
要按照《關于城市新建居住區配套規劃建設幼兒園、小學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制定出臺我市具體執行辦法、細則,貫徹“居住區戶數在4000戶及以上的,應規劃建設小學的”要求,落實“以駐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兩為主”政策。要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學校建設的關系,將城區中小學校建設發展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同規劃、同建設、同驗收、同交付使用。要加強與西咸新區對接,統籌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生源變化和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優先保障學校建設用地,合理安排學校布局。加強監督管理,對規模小的新建小區,或開發單位沒有條件建設學校的,要按規定征收教育設施配套建設費,全額用于學校建設,使學校布局和規模與學齡人口分布相適應,實現義務教育“就近入學”。要加大督促整治力度,對已建成未移交的學校要限期移交,使配套學校的建設、管理和使用規范運行。
(六)強化校園周邊環境整治。
要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安全知識,不斷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識。要按照“預防為主、整治為重、教育經常、綜合治理”的原則,加強對校園周邊食品安全、交通、校車、網吧等重點領域的聯合執法檢查,確保校園及周邊環境安全。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13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推進,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強,農村人口大量涌向縣城和區域中心集鎮。農村學校特別是部分邊遠山區學校、村校辦學規模進一步萎縮,農村學生就讀需求、師資需求與校舍配置相對失衡。為深入了解我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校舍資源利用、學生就讀需求、師資配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對策,按照縣人大常委會20xx年工作安排,10月上旬,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沭全牽頭,由縣人大教科文衛工委、縣教委負責人組成專題調研組,對我縣沙市、上壩、雙龍、雙土、故陵、新津、寶坪、清水、盤龍、巴陽等10個鄉鎮近30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現狀開展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全縣基本情況。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16所,其中,公辦學校126所,含普通高中8所(市重點高中5所),職業學校2所,單設初中28所(原縣管初中12所),九年制學校5所,小學80所,特教學校1所,獨立幼兒園2所;民辦67所,含中小學6所,幼兒園61所;村校123所。鄉鎮中小學附設幼兒園84個。
20xx年,在校學生167852人,其中初中39146人,小學69059人。在職教職工9853人,其中初中3115人,小學4972人(其中村校380人),特教學校34人。全縣校舍建筑面積1831851.91平方米,生均11.53平方米。
(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情況。全縣現有農村初中24所,農村小學71所,九年制學校5所,村校123所。初中27052人,小學49xx1人。學生人數在2000人以上的農村小學有6所,100人以下的中心小學有4所(鹽渠小學、新建小學、梅峰小學、富家小學)、初中1所(九龍初中)。學生在100人以上的村校有10所,10人至20人的村校24所,10人以下的村校40所(其中僅有1人的村校7所)。
(三)城鄉人口變化情況。一是農村人口呈下降趨勢。根據統計局統計數據,全縣農村人口20xx年981703人,20xx年980544人,20xx年980369人;二是農村人口大量涌向縣城和區域中心集鎮,城鎮人口逐年遞增。全縣城鎮人口20xx年362866人,20xx年370178人,20xx年377240人。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愿望不斷增強,村校教育資源處于相對劣勢。
二、主要成績
近年來,全縣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始終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好的扶貧工程,緊緊圍繞打造重慶市教育強縣目標,凝心聚力,奮力前行,推動xx教育不斷實現新跨越、取得新成效。
(一)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十二五”期間,爭取中央、市級資金24億元。投入建設資金6.5億元,新建小學2所、幼兒園11所,改擴建學校93所。投入15284萬元,改造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85所;多方籌集資金化解教育債務,債務總額從5.4億元下降到1.1億元,義務教育學校教育債務全面化解。投入資金6239萬元,新建多媒體及“班班通”教室2518間、計算機教室60間、“六大功能室”666間、實驗室184間、圖書室119間、村校綜合室38間,新建“村校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項目114個,為全縣中小學購買了教育資源庫。主動作為有效處置村校閑置資產。一是保留備用。為保障農民子女就近入學,以備必要時恢復辦學使用,保留了11所閑置學校校舍,建筑面積6204平方米。二是盤活利用。除留作保留辦學外,其余382所農村教育閑置資產(建筑面積153450平方米)由縣人民政府整體劃轉給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通過簽訂相關權益轉讓協議,將農村教育閑置資產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益讓渡給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行使。
(二)教育質量持續攀升。始終把教育質量作為核心任務,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全面落實“減負提質”,深入推進課程改革,不斷優化常規管理,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堅持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每年表彰獎勵教育質量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階段比例100%,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比例94.3%。義務教育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普及,為全縣高中教學質量步入全市先進行列奠定了堅實基礎。近5年,全縣高考總上線4.4萬人、本科上線2.2萬人、重本上線6574人,有18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20xx年,全縣高考總上線9790人,上線率96%;本科上線5506人,上線率53.99%;重本上線1xx7人,上線率18.51%,有5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
(三)文明禮儀教育影響全國。堅持把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以《中小學文明禮儀公約》為主要內容,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重點,構建了文明禮儀教育“四進”工作機制,推動了講文明、懂禮儀的xx學生品牌形成,助推了中國禮儀之鄉建設。先后承辦了全國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高層論壇、重慶市文明禮儀進校園推進會,助推了教育部《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的出臺和配套教材的編寫。文明禮儀教育已經成為xx教育的一張名片。
(四)特色教育有為有位。堅持以體育、藝術、科技三大教育為抓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彰顯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126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之一,被重慶市確定為市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新津小學等14所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江口中學等6所學校創建為市級藝體、科技特色學校。沙沱初中2006級學生劉灝勇奪仁川亞運會94公斤級舉重冠軍。云硐初中跳繩隊獲得亞洲跳繩錦標賽亞軍和季軍。養鹿初中學生鐘祎帆參加國際青少年藝術節,所在小提琴演奏6人團隊獲得重奏合奏組金獎。東山初中學生肖波獲20xx年首屆全球葫蘆絲巴烏網絡大賽一等獎。學生舞蹈連年榮獲全國金獎,20xx年云中學生舞蹈獲全國特等獎(全國僅10個)。盛堡初中被命名為“全國跳繩大課間示范學校”。民德小學學生歐陽夢嶼獲得全國宋慶齡少兒發明獎金獎。我縣成為全市藝體、科技教育獲獎大戶,特色教育可圈可點。
(五)隊伍建設顯著加強。從20xx年起,連續5年為農村學校補充教師2529人。目前,全縣在職教職工9853人,35歲及以下教師占45.7%,本科以上學歷教師達到54.2%,基本解決了教師隊伍總量不足、結構老化等問題。構建了國家級培訓做示范、市級培訓推重點、縣級培訓抓全員、校本培訓重教研的“金字塔”師資全員全能培訓體系,每年投入300余萬元,組織教師參加市、縣及國家級培訓6000人次。全縣現有特級教師12人,市級名師2人、骨干教師117人,縣級名師36人、學科帶頭人41人、骨干教師1528人。堅持獎優罰劣的用人導向,促進干部有序交流,鼓勵干部干事創業。20xx年來,全縣交流學校領導干部37人,提拔重用23人,免職16人。建立健全表彰激勵機制,每年評選表彰“五個十佳”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等。20xx年開始,按五類標準全面落實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政策,中心校教師最高月補助700元、最低200元,村校教師最高月補助1000元、最低350元;20xx年開始,農村學校教師落實鄉鎮工作補貼每人每月300元,農村學校教師待遇不斷提高。目前,學校班子團結、務實,有干勁;教師敬業、樂教,有朝氣。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校布點需要局部調整。
村校布點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規劃。部分村校因生源流失導致校舍、設備設施比較富余,造成了學校資產閑置和浪費。同時,由于農村少數貧困家庭短時間無力將適齡兒童送進區域中心集鎮就讀。如上坪小學復埡村校1個教師教8名留守兒童,由于路途遙遠、群眾需要等原因,村校仍需要保留;文龍小學六合村校因“9.1”洪災導致校舍損毀,22名學生和3名教師撤并到中心校,但六合村校距離中心校較遠,輻射人口2500多人,群眾強烈要求恢復。
(二)辦學條件需要繼續改善。
部分學校配套功能不完善。
一是個別學校飲用水水質不達標,如無量小學曾因水質不達標被罰款;
二是教師周轉房總量不足,如故陵初中少數教師沒有配套周轉房住;
三是寄宿制學校洗澡室、廁所需要改造完善,如上壩小學等;
四是學校資源多寡不均,如寶坪小學占地面積不足,寶坪初中閑置土地和房子較多;
五是寄宿制學校后勤管理人員缺少編制;
六是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點多面廣,教師每天參與學生營養午餐分餐、陪餐等相關工作,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三)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繼續加強。
一是教師總量不足。
全縣編制數為10395個,在編在崗教師9853人,下差542人(不包括幼兒教師,學校附屬幼兒園教師沒有核編)。
二是教師性別比例失衡。近5年新招教師中女教師多達70%以上,部分學校年輕教師性別比例相差過大,大齡未成家女教師過多,直接或間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和教師身心健康。
三是學科結構不合理。
藝體教師缺乏,尤其是村校,存在設備設施無教師使用、不會使用等困難。
四是新入職教師穩定性不夠。受地域環境和個人價值取向等約束或影響,新入職教師辭職頻繁(每年均有30至50名辭職或辭聘)。
(四)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需要引起社會共同關注。據調查,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基本在70%以上,如雙土九年制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80%以上。父母遠離,學生家庭教育中父輩教育以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隔代教育代替,留守學生在監護管理上存在很大“盲區”,導致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性格偏差、意外傷害等方面的問題日趨突出。同時,家長把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全部推向學校和教師,但學校和教師無力承擔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角色,這迫切需要黨委、政府、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共同關注。
四、對策建議
(一)建立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良性互動。
建立完善教師合理流動、有序交流的長效機制。組織“xx名師”等深入農村中小學開展送教下鄉活動;組織城區學校教師深入對口農村學校開展課改研討等結對幫扶活動;選派城區或城周優秀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支教,鼓勵中心校教師輪流到村校支教,藝體教師到村校走教。探索小型中心校不撤建制,不設行政班子,由區域中心校委派副校長負責管理,減少管理成本。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在考核標準不變的情況下,對學校進行科學分類、分組管理,確保公平、公正。
(二)合理調整學校布局,著力改善辦學條件。
一是穩妥推進學校布局調整。
繼續辦好不能撤并的村校;對于需要撤并或恢復的學校,按照“一校一議”的原則舉行聽證會,保障每一個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利用高山、邊遠地區移民搬遷等政策,解決邊遠特困家庭學生到中心校就讀問題,促進合理撤并微型村校;做好需要擴容的大型學校規劃建設(如江口二校、南溪二校等)。
二是針對性投入。
尊重村校現實需要,以維修改造為主;加大中心校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不斷增強中心校辦學功能。
(三)科學核定教師編制,進一步優化鄉村教師結構。
結合我縣農村學校教育實際,村校和小型中心校適宜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標準靈活、科學地核定學校的教師編制。調整和避免學校教師資源過剩和不足的現象。教師性別比例失調問題應引起省部級人力社保部門的高度關注,制定政策,切實解決。增核幼教編制,解決幼教師資緊缺問題。
(四)加大培養培訓力度,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建議人力社保和教育行政部門密切配合在補充農村教師時,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引進本土人才。如有條件地培養本地的全科教師、免費師范生。落實《重慶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2003年9月26日市人大常務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渝府發〔xx〕28號)的政策要求:職工繼續教育經費的比例不得低于職工工資總額的1.5%;區縣財政按照不低于本地區教師工資待遇總額(含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1.5%預算教師繼續教育經常性經費(周邊萬州等區縣已基本落實),學校年度公用經費總額的5%用于教師培訓。
(五)做好政策頂層設計,破解留守兒童管理難題。
呼吁上級人大出臺相關法規或實施條例,如規定留守兒童父母至少留一人在其身邊監護。相關部門積極聯動配合,如黨委、政府包括鎮、村要以強制性措施進行干預,盡量讓每個孩子有一人(父母之中)監護。明確學校、鄉鎮、社區、村級以及縣婦聯、文明辦、團委等相關部門的責任。如每學期由地方政府牽頭,學校具體承辦,開展不少于1次的家長學校培訓活動。
(六)開展教師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
堅持立德樹人方針,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廣泛深入開展“忠誠教育、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嚴謹治學”的當代教師核心價值觀教育,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機制,落實師德師風考核、通報和公示制度,不斷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為義務教育協調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議縣委、縣政府繼續把教育定位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好的扶貧工程;縣財政、人事、發改、編制、公安、食品藥監、移民等部門主動為教育發展獻計出力;縣國土、規劃、建設、環保、水利、扶貧、招商等部門積極配合,盡力為教育發展開綠燈;縣教委要不斷改善教師待遇,在落實現有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和鄉鎮工作補貼的基礎上繼續提升幅度,在評職晉級、評優選好、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等方面進一步給予鄉村教師政策傾斜;各鄉鎮(街道)每年開展教師節表彰慰問活動,為學校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14
一、調研背景與目的
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日益重視,義務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石,其教學質量與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調研旨在深入了解當前義務教育學校在教學質量提升、教育資源分配、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二、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相結合,覆蓋了城市與農村地區的多所義務教育學校,包括小學和初中,確保調研結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三、調研結果
教學質量方面:
多數學校能夠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展教學,但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市及重點學校集中的現象依然存在。
部分學校教學方法傳統,缺乏創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不足。
教育資源分配:
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育資源差距明顯,農村及偏遠地區學校在教學設施、圖書資料、信息化設備等方面相對落后。
師資力量不均衡,優秀教師多流向城市或重點學校,農村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偏大,專業成長機會有限。
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培訓體系尚不完善,部分教師缺乏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和動力。
教師工作壓力大,職業倦怠現象較為普遍,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師隊伍穩定性。
四、問題分析與建議
提升教學質量:
推廣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建立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體系,定期進行教學檢查與反饋,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均衡教育資源:
加大對農村及偏遠地區學校的投入,改善教學設施,豐富圖書資料,提升信息化水平。
實施教師輪崗交流制度,促進優秀教師資源在城鄉、校際間的合理流動。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提供多樣化的專業發展機會,包括在線學習、研修班、學術交流等。
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減輕教師工作壓力,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和社會地位。
五、結論
義務教育學校的教學質量與教育資源均衡化是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的關鍵。通過政府、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逐步縮小城鄉、校際間的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與質量的雙重提升。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 15
一、調研背景與目的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成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家校合作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日益凸顯。本調研旨在探討當前義務教育學校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家校合作機制建設等方面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策略。
二、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了來自學生、家長、教師及學校管理者等多方面的信息,確保調研結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三、調研結果
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多數學校開始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具體實施方式多樣,效果參差不齊。
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不均衡,部分學校過于強調學業成績,忽視其他素質的培養。
家校合作機制:
家校合作意識逐漸增強,但合作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多停留在信息溝通層面。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主動性和能力有待提高,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
四、問題分析與建議
優化綜合素質培養體系:
建立科學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加強學校特色課程建設,提供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和實踐機會,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深化家校合作機制:
建立家校合作的長效機制,明確家校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形成教育合力。
拓寬家校合作渠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家校溝通,提高合作效率。
加強家長教育,提高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和能力,鼓勵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和支持者。
五、結論
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家校合作機制的完善是義務教育學校面臨的重要任務。通過優化綜合素質培養體系、深化家校合作機制等措施,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義務教育學校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義務教育調研報告06-18
我縣義務教育狀況調研報告04-05
學校調研報告06-05
學校調研報告10-12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精選18篇)05-22
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12-10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精選11篇)05-09
學校發展調研報告05-29
學校管理調研報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