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精選6篇)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篇1
為了更好的發展社會工作,進一步探索社會管理創新機制,9月初,我鎮正式成立了由10名社工組成的社工小組。社工進駐后,隨即對我鎮開展了為期10天的調研工作,
走訪了24個村(社區)及部分企業,翻閱相關文獻資料、派發調查問卷、與村民干部訪談,從而對我鎮的總體情況有了大致了解,深入分析不同群體的現實訴求,結合我鎮實際情況提出工作思路對策,形成了具有針對性的調研報告,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調查要素
(一)調查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社區有關文獻資料、網絡資源等。
2、實地觀察法:實地走訪觀察社區的設施以及環境等。
3、訪談法:隨機與居民的訪談、與居委會干部的訪談。
4、調查問卷法:入戶進行問卷調查
(二)調查對象
村主任、民政干部、社區居民等
(三)調查內容
社區基本資料(人口、環境、歷史、經濟、文化等)、社區問題、社區需要、社區資源等。
二、社區的基本情況
(一)大嶺山概況
大嶺山鎮位于XX市中南部,地處東莞新城市中心區、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同沙生態旅游區這“三位一體”之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面積95平方公里,它處于東莞主要交通樞紐上,
新107國道、石大路、厚大路、連馬路橫貫全鎮,毗鄰港澳,廣深珠高速、莞深高速、常虎高速、龍大高速均在鎮內(旁)設有出口。大嶺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這里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重鎮、東江縱隊的搖籃,歷史文化與莞香文化、荔枝文化、客家文化等相互輝映,極具城市魅力。
(二)人口及其組成
大嶺山轄下共24個村委會(社區),全鎮40多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4萬人。民政領域服務的對象主要包括低保戶、五保戶、空巢(或獨居)老人和優撫對象,在走訪中統計到的數據顯示,
其中低保戶有184戶,優撫對象有128人,五保戶約有15戶(見圖表1)。老年人(60歲以上)所占人口比例約為12%(見圖表2),從數據上分析,大嶺山的人口結構已經呈現老齡化趨勢,個別社區60歲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例更是高達17%,老齡化的情況不容忽視。
(三)社區的基礎設施
1、商業服務
大嶺山鎮的商業服務比較發達,鎮內有多家大型的購物廣場,如華潤超市、嘉榮超市、紅蘋果超市、天和百貨等,為全鎮居民的購物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同時每個村內都有小型的百貨商場及農貿市場,能夠基本滿足居民的購物需求;在飲食服務方面也有各種類型的餐飲店,提供給居民選擇。
2、基礎設施
大嶺山鎮的配套設施比較完善,提供給居民休閑娛樂的地方較多。現有大嶺山公園、大嶺山廣場、大嶺山體育公園、大嶺山森林公園、馬山風景區、東江紀念館等大型的公共休閑場所,居民可以在公園中進行體育鍛煉、游玩娛樂。同時在各社區中,建有設施完善的公園,如大塘路口街心公園、大沙村公園、金桔公園等20多個村級公園。同時每個社區都積極完善“5有”設施--文化廣場、綜合文化活動室、公共圖書閱覽室、公共電子閱覽室和文體活動器材。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的生活,對大嶺山鎮居民的風俗文化、生活方式、社會風氣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四)社會服務
1、醫療保健服務
大嶺山鎮內的醫療機構以大嶺山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基層醫療服務的普及對老年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年老體弱,長者一般都存在就醫困難的問題,因此,就近的醫療資源對于長者的健康保障來說非常重要。大嶺山鎮居民的就醫選擇比較多,由于大嶺山毗鄰東城及寮步,到人民醫院普濟分院、XX市中醫院都非常便利。
2、社會福利服務
通過走訪,我們了解到每個(村)社區都為戶籍居民購買醫療保險,同時大嶺山鎮政府為本地居民購買了重大疾病保險,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居民的經濟負擔,有效解決了“看病貴”的問題。此外,大嶺山鎮每個村集體都有給居民派發股份分紅,但是由于經濟收入的差異,每個村的分紅數額也不同,要視乎村集體的收入而定。
三、社會問題/需求
(一)個別對象經濟條件不佳,生活壓力較大。我們在入戶調查時發現有些居民還居住在破舊的老房子里,他們因為年老或疾病喪失勞動能力而無法就業,經濟收入很少,我們對調查問卷(有效的共130份)的統計結果如下(圖表3):
從調查情況來看,在長者群體中,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較大的比例,部分長者的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若遇到意外或生病,很多長者的經濟情況無法承擔,因此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非常差,對貧困家庭而言,政府的福利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
訪談中,許多居民都反映自己生活困難,目前的物價水平比較高,對低保及低保邊緣家庭的影響尤其突出。雖然政府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家庭每個月發放低保金,但依然存在很多低保邊緣戶是享受不到政策福利,這部分家庭的生存狀況也同樣令人堪憂。
(二)個別對象身體狀況不好,就醫負擔過重。在走訪中我們發現,各個社區都存在個別居民長期承受著病痛的折磨,有些經濟困難的家庭無病時經濟收入才剛勉強維持生活,遇到疾病就無能為力了,只能自己硬撐著,小病扛、大病拖,對他們來說,每年醫療費支出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已經超出了他們所能承受的范圍。所以這些病不起的家庭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的幫助和更好的醫療保障。
(三)空巢老人生活缺乏照料,安全隱患頗多。由于生活方式的差異,很多老人都不與子女同住,空巢老人的比例越來越高,存在著較多的安全隱患。
一方面空巢老人子女在外,老人身邊沒有親人相伴,飲食起居缺乏照料,內心極度孤獨與痛苦;另一方面空巢老人普遍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這些都可能給安全留下隱患,甚至釀成悲劇;此外,部分空巢老人有一些微薄收入或積蓄,這就使得他們可能成為某些犯罪分子的作案對象,造成人身安全隱患。
(四)精神缺乏慰藉,情感生活匱乏。子女的關心對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致使許多年輕的子女往往忽視對父母的身心關懷和精神安慰,以致空巢老人精神空虛,情感落差較大。同時,空巢老人由于身體的原因,行動不太方便,缺乏與別人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的精神生活單調,文化娛樂生活缺失。
(五)基礎設施利用率不高。大嶺山90%的社區都普及了“五有”設施建設(見圖表4),但據社區干部和居民反映,這些原本供居民休閑娛樂的基礎設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只有少數的社區有自己的舞蹈隊、粵劇社、樂隊等居民自發組織的民間團體,他們會在各自社區的文化廣場活動,但大部分的社區的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甚少有人問津,許多文體活動器材也失去了它們的使用價值。
四、對社工服務開展的啟示
(一)作為政策的宣傳者和倡導者,為居民宣傳相關的福利政策和法律知識是我們未來工作的方向。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應有的社會福利,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社工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號召居民懂法守法,共建和諧社區。
(二)策劃構建社區文化發展活動。大嶺山缺乏必要的社區文化娛樂活動,缺少文化娛樂氛圍,長此以往將會被一些不良的娛樂活動所侵染和占據,將不利于社區長遠發展。社工可以組織或策劃社區居民活動中心,居民文化體育活動機制,構建長遠發展的社區文化體制,豐富居民生活。
(三)培養大嶺山社區領袖,凝聚村民思想及行動。跟據居民反映的情況,大嶺山各社區缺乏強有力的領袖帶領居民朝同一方向發展,社工是否可以作為教育者,培訓社區領袖,以增加該村居民自治及參與力度。
(四)增加就業咨詢與培訓等服務于家庭層面的社會工作等。與許多社區相似,大嶺山社區的失業青年、空巢老人、貧困家庭等為數不少,社工可以增加提供服務的可能,幫助社區弱勢群體自立自強,促進社區和諧健康發展。
五、總結與反思
本次社區調查相關工作為期近兩個星期,走訪調查過程得到了大嶺山社區民政干部和居民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使得調查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也基本了解所需信息并收集了必要的材料,但調查樣本總量不足、調查了解信息不夠深入和分析敘述欠妥等問題是本次調查和報告工作的不足之處,也是我們今后從事此類工作亟需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此次社區調查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圍繞社區走訪、社區了解和社區宣傳的工作仍將繼續,我們會在不斷的走訪、了解和宣傳的過程中增進社工與居民的互動和聯系,以便為提供和開展專業的社工服務創造有利的氛圍與環境。
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篇2
根據市委的部署,在這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經過深入思考,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有了一些粗淺認識。
一、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衛生工作的重點,是城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的基礎,是豐富社區建設內涵、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有效措施,也是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有效手段。
社區衛生服務,是以家庭醫學和健康促進為主要手段,以全科醫師為骨干,合理使用社區資源和適宜技術,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的有效、經濟、方便、連續的基礎衛生服務。最近幾十年來,社區衛生服務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它作為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為城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網絡體系的基礎,是醫療衛生服務的第一級提供者。國際國內相關研究表明,社區衛生服務是提高衛生資源使用效率和衛生服務的公平性,確保提供低成本、經濟有效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診療、慢性病干預措施及老年人、婦女兒童醫療衛生保健的最佳途徑,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服務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市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2011年城市化率已達到58.18%,市區常住人口在80萬人以上。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分布在各個社區之中。
適應這一情況變化,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既是形勢發展之所需,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服務目標的要求。我們現在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經歷著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艱難過程,政府的人力、物力、財力難以全面兼顧,社會保障制度也不盡完善。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事業,提高醫療保障水平,關心脆弱群體健康,拉近社會心理差距,實現一定意義上的社會公平,無疑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安全網”和“減震器”的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衛生服務方面的必要保障。
二、我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現狀
(一)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劃布局。國家關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的要求是,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原則上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人口3—10萬人,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人口0.5—1萬人。根據這一原則,我市自1998年起,利用已有的衛生資源,對城市醫療機構和原街道門診部進行了結構調整和功能改造,將其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同時,鼓勵二、三級醫療機構和社會力量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011年8月份以來,以加快構建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目標,制定了《市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進行了科學總體規劃。到目前,全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全市規劃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處、服務站63處,服務人口近97萬,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檔案68.9萬份,環翠區、高技區和經技區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按照規劃,至2012年底,我市市區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將達到100%,三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將達95%。
(二)現行的社區衛生服務政策。我市自1998年起,先后出臺了《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施方案》、《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管理辦法》、《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基本標準》和《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管理制度》,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三統一”管理,即統一規劃設置、統一標準、統一驗收發證。同時,把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
2011年8月,市政府出臺了《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意見》,市衛生局、財政局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市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市政府購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施意見》及《市城市社區衛生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明確了財政補助政策,逐步構建起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政策體系框架。
(三)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情況。近年來,特別是2011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強社區衛生機構隊伍建設,到目前,市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有工作人員197人,其中經過全科培訓的醫護人員120人。
去年,我市組織40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75名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參加了全省首批社區技術骨干培訓。2012年內我市將完成社區衛生機構技術骨干省級培訓,組織開展醫護人員市級培訓,并采取“下來一批、培養一批、返聘一批、引進一批”的方式,改善社區衛生隊伍結構和素質。
(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施配備情況。從面上看,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困難。市區42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有20個服務站沒有業務用房,靠租房開展工作,占47%,年租金總額60多萬元;有21個服務站房屋為自有,有1個為政府提供用房;有1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用房面積少于150平方米,占到40%;還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業務用房位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工作條件較差。
二是設備裝備配置也不齊全。基本醫療設備齊全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只有19處,占45.2%;約有5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缺少心電、B超等小型醫療儀器和設備,一些常規檢查往往因為設備不全而無法進行;缺少開展預防保健、康復理療、健康教育等設備,難以組織有效的疾病監測和健康干預促進等活動。三是信息化程度比較低,沒有形成統一的信息化服務和管理平臺。
(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我市按照國家衛生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準》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準》要求,不斷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建設,去年以來,又對重點建設的10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統一視覺系統”:即統一門面、科室牌、人員工作牌等標識,統一員服裝、被褥、藥品柜、出診箱等用品,
統一門診處方、健康檔案、健康處方等文書。制定了《市政府購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施意見》,推動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2011年全市共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26萬余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推行收費標準公開,取消了掛號手續和收費,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得到逐步提升。
三、我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單一。按照國家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工作內容的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應當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這一功能定位,囊括了解決居民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多方面問題。但目前我市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有收入的醫療工作比較重視,沒有收入的工作開展得較少,普遍是以藥養醫、重醫輕防,其它功能只是部分到位或沒有到位。
計劃免疫工作基本能夠完成,但康復和健康教育等延伸功能發揮得不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人員的服務觀念比較陳舊,未能真正做到深入社區、深入家庭,圍繞居民的健康需求拓寬服務領域,“六位一體”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防病功能未能很好落實。
2.社區衛生服務隊伍素質不高、人才匱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護人員包括全科醫生、全科護士、預防保健醫生、康復醫生等,但目前我市多數社區衛生服務站往往只有1—2名醫生和1—2名護士,
約5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不能提供24小時服務。尤為突出的是全科醫生缺乏,不能滿足開辦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需求。全科醫療是提供社區衛生服務的基礎和核心,全科醫生是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骨干。
按每名全科醫師服務5000名居民的低限標準計算,市區至少需要124名全科醫師。而現實情況是,197名社區衛生服務人員中,接受過全科培訓的醫師,不到社區醫生需求數的一半。而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生多數由醫院下派或招聘,本身并非全科醫生,相當一部分社區醫生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全科醫生崗位培訓,大多只有中專或大專學歷,醫學基礎知識較差,業務素質偏低,無法獨立負責預防保健和疾病診療等多方面工作。
3.醫保政策不配套。市政府文件出臺后,但醫保配套政策仍未出臺,不能很好地促進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和老年病,家庭病床及康復治療等服務項目也未納入醫保報銷范圍。致使不少康復期病人、慢性病病人、恢復期病人等,受政策性限制,
只能放棄在社區治療或滯留于大醫院。居民到社區衛生機構與到大醫院就醫,報銷比例沒有差別,患者更愿意到牌子響、級別高、技術力量雄厚的大醫院,難以達到把基本醫療服務從大醫院分流出來的目標。以2010年為例,市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量19.2萬人次,出診服務1.48萬人次,僅占門診總量的12.3%,遠未達到要求。
4.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尚需完善。硬件建設是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物質基礎和前提,由于缺少資金支持,我市的社區衛生服務基礎設施薄弱。社區衛生服務站用房緊張,醫療設施設備配備很不齊全,影響了醫療業務的開展和服務功能的拓展。2011年,全市社區衛生機構門急診32.57萬人次,門診人次費用45.4元,僅為大醫院的1/3。
四、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一)理順管理體制,培育有序競爭的服務市場。認真落實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有關政策規定,實行機構管理一體化。
堅持屬地管理,轄區衛生行政部門要統一規劃設置,科學管理,不斷健全包括基礎設施、基本設備、人員配備、服務流程、價格管理等社區衛生服務標準體系,建立以群眾滿意為核心的監督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要堅持舉辦主體多元化,打破所有制限制,通過基層醫療機構整體轉型、大中型醫療機構舉辦、個體醫療機構參與等形式,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公開招標,擇優準入,嚴格考核,動態管理,為增強社區衛生服務活力和效率提供體制性保障。要堅持衛生服務規范化。
盡快使社區服務機構統一標識、統一工作職責和制度、統一操作規范、統一服務流程、統一上崗培訓、統一收費標準等。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協作互動機制,確保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公共衛生服務功能落實到位。
(二)完善補償機制,構建政府主導的財力支撐體系。2006年《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同年,國家財政部、發改委、衛生部《關于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補助政策的意見》要求,區級和設區的市級政府承擔社區衛生服務補助的主要責任。
結合現階段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狀況,建議政府設立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可采取政府購買社區衛生服務的方式,適當補貼,不足部分暫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醫療收入等彌補,以后隨著政府財力增長逐步提高補助標準。現階段可按服務人口(以常住人口計)年人均補助15元,市區兩級財政按1:2比例分擔。
設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資金。按照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20萬元和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萬元標準,統一配備基本設備,統一實行政府采購,由衛生行政部門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負責維護設備的正常運行,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退出時,需將政府出資購買的設施設備交與衛生行政部門。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培訓資金。對經崗位培訓取得相應的從業資格的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每人給予適當補助。
(三)落實配套措施,營造部門聯動的政策扶持環境。一是落實規劃建設政策。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區中,社區衛生服務設施要與居民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二是完善醫保政策。完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定點管理和醫療費用結算辦法,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將診斷明確的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家庭病床、術后康復等項目納入醫保統籌支付范圍。
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醫費用,個人自付比例應明顯低于二級醫院就診自付比例,引導參保人員更方便、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社區衛生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比例。三是探索建立嚴格的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制度。衛生行政部門和勞動保障部門應制定統一的轉診條件、程序和監督管理辦法,推行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定點協作,資源共享、利益和風險共擔,逐步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二級以上醫院的一般門診、康復和護理等服務。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繼續實施“四個一”工程,即下來一批,組織二級以上醫院、預防保健機構等中級以上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返聘一批,返聘專業適宜、業務水平較高、身體狀況較好、愿意到社區發揮余熱的退休醫生到社區服務;培養一批,制定完善社區醫護人員培訓規劃,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崗位技能;引進一批,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優秀衛生技術人員進社區工作。
(五)逐步建立數字化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著眼長遠,穩步推進,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按照服務區域、服務人群、功能任務等,逐步建立統一的數字化社區健康檔案系統、社區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直報系統和社區衛生工作評價系統,進而過渡到全市衛生信息系統一體化。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平臺,對社區居民健康信息進行動態監控和管理,實現家庭、社區、醫院、預防保健機構和管理部門信息互動共享。
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篇3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強化工作措施抓報到。結合xxxx黨建工作實際,制定了《關于在全縣在職黨員中開展紅袖章志愿服務活動的實施意見》,動員全縣居住地在城區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含中省駐蒲單位)、人民團體的在職黨員,樹立“心系社區、服務社區、奉獻社區”思想,積極到社區報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按照城區單位和社區分布情況,本著便于開展共建活動的原則,確定145個單位黨組織與6個社區黨組織開展共建。截止目前,全縣有1819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縣直各部門黨委書記率先垂范,第一時間到各自居住地所在社區報到對接、領崗認責,積極參與聽取意見、宣傳政策、化解矛盾糾紛等活動,起到了以上帶下的示范作用。
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向黨員統一配發和組織填寫《xxxx縣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證》,個人持《活動證》主動到居住地社區報到,并填寫《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登記冊》,駐區單位黨組織統一到共建社區報到,填寫《駐區單位黨組織到社區報到登記冊》,實現在職黨員到居住地和工作地社區黨組織的雙報到。特別是對新發展和新轉入的黨員,各單位黨組織及時配發《活動證》,并督促其及時到社區報到,推進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工作全面開展。
二是靈活工作方式搭平臺。按照“自愿、協商”的原則,積極推行 “工作在單位、服務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雙重管理機制,建立在職黨員社區報到電子和紙質臺帳,詳細記錄在職黨員志愿服務和參與活動等情況。各社區廣泛設立了“黨員先鋒崗、環境維護崗、鄰里互助崗”等崗位,在職黨員根據個人特點、興趣特長等實際情況,每位在職黨員至少認領1項社區服務項目,主動參與社區組織的各種便民活動,全年參加志愿服務的時間不少于48小時,在“零距離”接觸群眾中受到教育,在社區建設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同時,在職黨員每次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后,社區黨組織如實在《xxxx縣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證》上填寫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服務活動情況并蓋章,城鎮6個社區與在職黨員和共建黨組織簽訂《服務承諾書》和《共駐共建協議》,并對在職黨員所認領的服務崗位、服務事項、完成時限等,積極搭建服務平臺,通過社區宣傳欄、顯示屏進行公示,引導黨員通過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提供民事代辦、技術培訓、市場信息、政策咨詢、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便捷高效的網上志愿服務,為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創造便利條件。
三是豐富活動載體顯成效。按照“靈活多樣、小型分散、重在實效”的原則,搭建黨員服務平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做到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要求“三知曉”。各共建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切實發揮在職黨員作用。婦聯黨支部開展“關愛社區留守兒童”,衛生局黨委開展“免費義診、下基層、服務居民”,公安局開展“安全防范惠及社區居民”、司法局開展“法制宣傳進社區”等主題實踐活動,參與在職黨員群眾856多人(次)。活動開展以來,xxxx食藥局黨委下轄3個共建黨組織,利用星期天時間深入東街社區各條街巷,對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單位進行安全整改,初步整改企業門店185余家,發放食品藥品安全知識宣傳資料500余份,在食藥行業全力推動文明縣城創建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聯創辦黨支部張衛倉、支部委員耿曉卉、黨員干部任雪婷、xxxx縣志愿者協會會長原斌在達仁社區黨支部書記魏俊蒲的引導下,分別對達仁社區董福森、馮兆秀、宋亞軍、韓孝友、李新民5戶社區居民進行了慰問,并與他們拉家常,詢問日常生活情況,并囑咐他們天冷注意保暖、注意家中用火用電安全。為他們每家各送去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達仁社區還為他們送去了春聯,有力促進了和諧社區建設。
四是著眼長遠建制度。推行雙向共管責任制,在職黨員既接受所在單位黨組織的主體教育管理,又接受居住地社區黨組織的協助管理監督。建立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檔案,社區黨組織對在職黨員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定期在一定范圍內通報。建立信息反饋制度,定期收集反饋群眾反映問題建議,討論確定階段性工作重點,增強開展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把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及開展活動情況納入黨建工作考核,促進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長效化,讓黨組織有責,在職黨員有為,居民群眾受益,取得社區歡迎、群眾滿意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開展在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活動的深入開展,狠抓落實活動主要內容,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開局良好,目前取得了初步地顯著成效,但與省市深入開展紅袖章活動的具體精神實質要求,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在職黨員思想上松懈,積極性不高。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群眾活動,涉及到的黨員人數多,有些單位主要領導對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活動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在職黨員缺乏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甚至存在有懈怠情緒,一些在職黨員認為在單位要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就行了,到社區履行奉獻義務是多余的,去不去無所謂。
二是駐區單位把支部中心工作與社區黨組織共建工作聯系不緊密。有些單位對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活動與具體實際工作聯系不夠緊密,活動主題不明確,載體不新穎,形式過于單一。認為只要開展好支部的相關工作就行了,對于支部在職黨員是否積極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沒有明確要求,缺乏主動與社區黨組織協調聯系的“共建”意識。
三是缺乏抓好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群眾活動的熱情和辦法。個別黨組織負責人對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群眾活動不支持,認為這方面工作無足輕重,不足以影響單位其他工作及基層黨建工作大局。另外,認為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群眾活動的這個問題只是普遍,存在有等、靠、應付的消極心態。
四是社區黨組織資源有限,支撐活動難度大。組織開展在職黨員志愿服務群眾活動,需要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更需要一定的經費保障,目前社區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條件十分有限,一時半會有上千名黨員進入社區參加活動,如何做好在職黨員的報到、管理、考核和服務工作,確保每名在職黨員都能夠積極地參與社區活動,不僅需要社區做好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更需要社區黨組織上級鎮黨委的支持與配合。
三、意見與對策
一、強化思想意識轉換,解決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態度不積極的問題。一是思想上引導。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廣泛開展黨性教育,引導廣大在職黨員積極發揮黨員先鋒示范作用,主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由縣委組織部、機關工委牽頭,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啟動儀式,大力宣傳活動效果,并向各單位黨組織發出一份倡議書,倡議廣大在職黨員積極參加社區志愿服務,從“8小時黨員”延伸為“24小時黨員”,變“隱形黨員”為“在線黨員”。二是制度上約束。建立“在職黨員信息庫”,對全縣1892名進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進行建檔管理,專人負責。開展黨員承諾公示,把在職黨員的基本情況、職業特長、聯系方式、服務意愿、一句話承諾等內容公開在所居住的樓道、小區公示欄中,亮明黨員身份,接受群眾監督。三是情感上融入。要求各社區開通在職黨員QQ群、微信群等平臺,主動邀請在職黨員加入,通過QQ群向在職黨員宣傳社區黨建工作,征求在職黨員對社區發展、活動開展的意見、建議。同時,黨員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溝通互動,給在職黨員一份歸屬感,促使他們盡快融入到社區大組織中。目前,6個社區已建成QQ群、微信、五城聯創網絡等網絡交流平臺4個。
二、明確群眾需求導向,解決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群眾不認可的問題。一是了解群眾需求。每年初,社區組織在職黨員針對轄區內居民開展一次需求摸排。采取個別走訪、發放問卷、集中座談等方式,認真聽取社區群眾的意見建議,找準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找準活動形式與內容的最佳結合點,并對轄區內五保戶、特困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五類人員作重點調查,為在職黨員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提供依據。二是認領服務項目。實行黨員服務項目崗位化,由社區黨組織統一設立扶貧解困救助崗、法律法規咨詢崗、矛盾糾紛調解崗、清潔家園奉獻崗等20多個服務崗位,明確具體服務對象、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每名在職黨員根據自身特長和實際情況至少選擇1個崗位,每個崗位的在職黨員每半月至少要開展一次活動。三是實行按需點單。在摸清群眾訴求的基礎上,由社區對群眾盼望解決的小事實事進行匯總后發布在社區公開欄和QQ群、微信群中,由社區在職黨員根據意愿和能力領辦,實行一對一服務,形成群眾“張嘴”、干部“跑腿”的服務模式。
三、建立激勵機制,解決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行為不常態的問題。一是日常管理交給社區。建立在職黨員志愿服務記實制。由社區組織統一安排的活動,由社區黨組織負責記錄;由在職黨員自行組織開展的活動,需保留活動照片等資料,經社區黨組織認定后如實記錄。在職黨員服務情況一季一匯總,并在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聯席會議上進行通報。二是定期督查交給單位。各單位黨組織主動參與社區建設,把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群眾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抓手。定期對活動情況進行督查,與社區黨組織溝通聯系,了解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的情況,掌握在職黨員進社區的表現,建立本單位“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服務檔案”,激發在職黨員黨性意識和責任意識。三是民主評議交給群眾。社區黨組織每年開展1次“社區服務之星”評比活動,邀請社區居民代表成立“評審團”,由在職黨員“曬”服務,居民代表“評”成效。評比結果記入個人檔案,并作為當年度民主評議黨員、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參考,形成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積極主動為居民服務的濃厚氛圍。
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篇4
為全面了解我縣農村服務中心建設現狀,督促各鄉鎮完成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任務,進一步促進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更快更好地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改善,提高農村村民自治和村級服務水平,促進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建設,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開展此次調研活動。自3月1日至4月1日,縣委組成調研組,利用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通過現場查看、與不同層次的人員座談等形式,對全縣14個鄉鎮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情況了一遍。
一、我縣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現狀
其中汶上鎮建成1處,南站建3處,康驛建成1處,南旺在建1處,劉樓鄉在建1處,次丘鎮在建2處,寅寺鎮2處建,郭樓鎮在建1處,郭倉鄉建成1處,楊店鄉建成3處,白石鄉在建1處,軍屯在建2處,苑莊鎮建成1處、在建一處,義橋鄉建成1處。全縣已建成10個,在建11個。
其中南站鎮已建社區3個——辛店社區服務中心、南村社區服務中心和曹堂社區服務中心。辛店社區服務中心屬鎮企共建,三層樓,三十余間,分設為民服務大廳、社區室、警務室、計劃生育服務室;南村社區服務中心為原南站老法庭改建,分設為民服務大廳、社區衛生室、社區警務室、計劃生育服務室,其中為民服務室設立六個服務窗口——窗口、、新農合、土地流轉、經管站、窗口。康驛鎮專門成立了社區建設指揮部,已建社區服務中心一處——三十里鋪社區,為原村委改建一部分、村民共建一部分,三層樓,20余間房,已建成廣場,整合了衛生室、。郭倉鄉已建社區為任倉社區服務中心,四層,60余間,與鎮社區服務中心合署辦公。楊店鄉已建社區3處——廟口,王樓,泗汶社區,其中廟口社區為原預付廠自建,共56間,除預留社區辦公用房外,其余運作,開展社區服務同時利用局駐村契機,共建同心花園(文化廣場)。泗汶社區為四村聯建,各村按人口比例分別籌資,以后四村合署辦公,原集體辦公用戶籍拍賣,擬建三層,1386平方,門前設廣場。門面商業運作,開展社區服務,部分已建成。已建集中居住樓房3幢,是下步社區整合的一個典型代表。白石鄉在建社區為寨子社區,已建成居民樓4幢,門面已開發為各種社區服務項目,并且預留了辦公用房,方式是駐地開發與村民集中聚居相結合,是農村社區中心建設的另一個典范。苑莊鎮已建成社區為前小秦社區,他們利用上級聯社優惠政策,在縣聯社的支持下,社區拿土地,共建成為集、農資、生活超市、飯店、、衛生院、浴池、警務、廣場、閱覽室等為一體的政治、文化中心,目前該中心運作良好,輻射周圍3公里。義橋鄉已建社區服務中心為沈營社區服務中心,四層樓,并以完成集中居住,主要是利用搬遷之際統籌規劃,一步建成。汶上鎮柳行社區服務中心已建成并投入運營。在建社區服務中心情況:劉樓鄉鄉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年底前建完。次丘鄉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和徐村社區服務中心正在籌備。寅寺鎮石樓社區社區服務中心、寅寺鎮社區服務中心在建,11月份建完。郭樓鎮馬店社區服務中心,年底建完。軍屯鄉:李集社區服務中心,已啟動年底建完;南陶社區社區服務中心,年底建完.苑莊鎮新苑社區服務中心,年底建完。
二、取得的經驗
(一)拓寬投入渠道。一是縣鄉把財力和爭取的項目資金盡量向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上傾斜,將推進新型社區建設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設立專項經費并逐年加大投入。二是部門資源和小城鎮建設、村工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和其他支農經費,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對接,形成部門齊抓共建的合力。按照“捆綁發展、集中使用、上下齊攻”的原則,將各級各部門用于農村社區的警務室、衛生室、室、勞動和社會保障所、文化站、文化大院、生活超市、農資超市、慈善超市、農家書屋、體育健身設備、社會福利設施建設等資金整合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避免多頭建設、重復建設、分散建設。
(二)整合各種資源。一是農村自有資源整合。各社區利用社區閑置設施、房屋、土地等資源,采取改建、聯建、共建等多種方式改造或改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二是挖掘社區人才、資金潛力,努力爭取社會各界對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的支持,鼓勵企事業單位、各類經濟組織和個人以資金、設備、技術、信息等方式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興辦各類服務項目。三是整合各種技術、信息資源。市縣包村部門把新型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民政部門督導各鄉鎮把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作為服務于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點,從業務上指導各鄉鎮完成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任務;建設部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協助鄉鎮搞好社區服務中心選址規劃,等等。
(三)多種方式建設。
1、政府主建即由政府出資建立社區服務中心,引導群眾聚居。一是政府直接投資興建社區服務中心,義橋鄉沈營社區服務中心就是由義橋鄉政府投資興建的。二是把原來一些公共設施或管區等改建成社區服務中心,南站鎮南村社區服務中心就是利用原法庭改建成的。
2、政企聯建即政府與鄉鎮或村辦企業聯合建設。辛店社區服務中心就是南站鎮政府與社區企業高興內飾裝飾
公司聯建而成的。
3、社區自建即基礎比較好的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設新型社區,楊店鄉泗汶社區就是有社區所覆蓋的四個村聯合建成了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4、社會力量興建。有些比較有眼光的個體戶,認識到社區發展的潛在優勢,在政府的幫助下建設社區服務中心。我縣王樓社區、廟口社區、路樓社區、沙溝社區的社區服務中心都是在政府的指導下,由民間力量建設完成的。王樓是利用原預制廠,在政府的指導下,確定建立社區服務中心,政府幫助跑手續,整合土地等,私人投資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除預留必要的辦公場所外,他經營超市、飯店等項目,搞的非常成功。郭倉鄉沙溝社區利用本村一個在外經商多年的村民,勸其回家發展社區建設,該老板經過考查,發現投資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既方便了群眾,自己又有利可圖,投資60多萬建大型生活超市、慈善超市、農資超市、幼兒園、衛生室、飯店等。杏林社區是由建筑商,自己投資建商品房、超市、服務中心等服務項目。
5、引資共建。苑莊鎮前小秦社區服務中心就是利用縣供銷社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金共建成功的。
三、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鄉鎮對社區建設工作認識不夠。部分鄉鎮認為社區建設是一村一社區,因此在社區中心建設時沒有留出足夠的辦公用房,而是停留在村級服務場所建設層面上。部分鄉鎮存在畏難情緒,沒有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鄉鎮認為搞社區就是和村并居,或先和村并居再搞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豈不知和村并居需要的不是3年5年的事,而是10年甚至一代人的事。而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成功后,服務功能完善,自然聚集人氣、商氣,人慢慢靠攏,反而促進和村并居。
2、社區規劃不合理。白石27各村規劃了10個社區, 2.7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汶上11個村規劃了4個社區,中都街道11個村規劃了4個社區, 2.75個村和一個社區;南站54個行政村規劃了13個社區, 4.1個村合一個社區;苑莊23個行政村,規劃了6個社區,3.8個村和一個社區;楊店25個行政村規劃了9個社區,2.7個村和一個社區,覆蓋率偏低,服務半徑偏小,建設任務太大,不太符合社區建設的目的。
3、社區建設標準偏低。有些鄉鎮把村委大院當作為民服務大廳,把街上的小買部、小商店、小診所說成是服務項目,認為這就是社區了。
四、意見及建議
1、加大投入力度。從的情況看,大多數的3建社區服務中心的鄉鎮反映鄉鎮資金缺乏,就包括在建和已建成的也反映這一制約我縣社區建設的瓶頸問題,建議上級財政列支一部分,縣財政配套一部分,鄉鎮村自籌一部分。
2、多方式建設,整合各種資源。在現在逐級沒有資金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各鄉鎮社區可以整合各種資源,采取多種方式改建、聯建、共建。苑莊鎮前小秦就是利用縣社爭取上級優惠政策,共建成功的。楊店鄉王樓社區服務中心利用有錢大戶搞開發建設。泗汶社區則采取四村聯建。南站鎮利用原法庭改建,都是比較成功的路子。從目前情況看,采取政府指導,充分發動民間力量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另外,把上級各種扶持政策,包括派駐工作組,衛生、體育、文化等都往社區傾斜,也是一條可以探索的經驗。從工作方式上抓好四個整合:一是領導力量整合,成立主要領導為,組織、財政、民政、農業、文化、體育、公安、司法、等涉農較為密切的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統籌安排全縣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二是部門資源和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形成部門齊抓共建的合力,為農村社區建設服務。各有關部門立足自身職能,找準農村社區建設的切入點,主動配合,主動融入,研究支持農村社區建設的具體方案和措施,在實施鄉村建設、農村工程建設、農村衛生設施建設、農村勞動力工程、文明村鎮建設等項目中,圍繞農村社區建設來進行聯動。三是農村自有資源整合:利用社區閑置設施、房屋等資源,改造或改建成社區服務中心,提升農村社區自我服務的功能。四是社會資源整合:挖掘社區人才、資金潛力,努力爭取社會各界對農村社區建設的支持,鼓勵社會力量捐資興辦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事業,促進農村社區健康發展。
3、建設標準要提高。要想實現社區建設的目的,必須要提高標準,按照上級“一廳九室三市兩欄一園一校一場”的要求建設。“一廳”:即綜合服務廳,主要職責是為居民提供勞動就業、養老、合作醫療、農村低保、農村五保、土地流轉、變動等“一站式”服務;“九室”:即辦公室、服務室、室、調解室、計生室、警務室、衛生室、圖書室、文體活動室;“三市”:即生活超市、農資超市、慈善超市;“兩欄”:即社區事務公開欄、科普欄;“一園一校一場”:即幼兒園、居民學校和文化健身廣場。有條件的社區根據居民需求,積極發展農機維修、、保險、餐飲洗浴等項目,不斷豐富農村社區服務內容。這樣才能把社區建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才有吸引力,輻射力。“服務大廳”以不少于100平方米為宜,提倡社區公共服務用房500平方米左右,占地不少于5畝,位置相對集中的一體化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建設以建立中心型社區為主。
4、加強領導,一口上下。我縣社區建設缺乏統一領導,有十幾個單位部門都在搞社區建設,許多資源缺乏有效整合,建議設立農村社區建設的專門組織,一口上下,以便整合資源,加快我縣社區建設步伐。
5、建立農村社區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大幅度提高農村社區建設投入占農村投入和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形成以財政投入為主體、部門幫扶為補充和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縣、鄉設立農村社區建設專項資金,按照“捆綁發展、集中使用、上下齊攻”的原則,切實解決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不足問題。財政部門牽頭,將各級各部門用于農村社區的警務室、衛生室、計生室、勞動和社會保障所、文化站、文化大院、生活超市、農資超市、慈善超市、農家書屋、體育健身設備、村級場所、社會福利設施建設等資金整合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避免多頭建設、重復建設、分散建設和資源浪費。鼓勵企事業單位、各類經濟組織和個人以資金、設備、技術、信息等方式投資農村社區建設,興辦各類服務項目。
6、推進農村社區生產生活服務。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強農村社區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建設的同時,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支持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以投資入股、合作經營等形式,到農村社區開辦生活超市、農資超市、農機維修、郵政通信、金融保險、文化娛樂、餐飲洗浴等服務項目,最大限度滿足社區居民需求。對開辦商業性服務項目的單位和個人,社區提供平臺,搞好服務,落實相關優惠政策。
7、做好農村社區規劃工作。按照城鄉一體化、工業園區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居住社區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堅持高起點、高品位、高標準和適度超前的原則,把農村社區規劃與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新型鄉鎮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充分考慮村莊壓煤搬遷、合村并點、舊村改造、空心村治理、自然村合并等因素,以縣為單位,統一編制農村社區規劃,形成梯次合理的農村社區村莊布局。
8、合理確定農村社區服務范圍。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有利于公共服務資源整合的原則,將若干村規劃為一個社區,選擇一個比較便利、班子基礎比較好、發展潛力比較大的村作為中心村,在中心村建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半徑一般掌握在2公里、6個村左右。新型鄉鎮根據規劃要求適當增加村莊個數。規模較大、人口較多、相對獨立的村,也可實行“一村一社區”模式。但主要以“多村一社區”為主。
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篇5
根據市政府X府辦明XX號文件精神,我局組成工作組就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采取聽匯報、實地考察、個別詢問、座談討論等方法開展調研活動,對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情況有了較好了解。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服務業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社區服務業是指在政府的倡導、扶持和推動下,以滿足社區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為宗旨,以基層街道(鎮)、社區為依托,各類社會主體共同興辦的,具有公益性、地緣性、福利經營性的多元化服務。加快社區服務業發展,對于加強基層政權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對于完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正和社會和諧;對于提高居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區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個特殊領域。政府機構、社區組織、企事業單位、民間團體和社區居民都可以成為社區服務業的投資主體和興辦主體,它是各種社會力量共同開發、服務的領域。社區服務的對象包括社區內的弱勢群體、普通居民群眾、駐區單位等各類社區成員;服務內容涉及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社區就業、便民商業、物業管理、文化教育衛生、家政服務、餐飲、修理等許多行業;具有上門入戶服務、設點集中服務,無償服務、低償服務、有償經營服務等多種服務形式。
二、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發展現狀
1、社區自治機制得到體現。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規范社區各項民主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居民會議制度、社區建設理事會制度、民主監督制度、居務公開制度,切實保證居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各社區組織了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培育和發展服務性社區社會組織,較好地實現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機制。
2、社區服務設施得到改善。為改變城市社區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市委、市政府分別在XX年和XX年開展了兩輪社區共建創建活動,其中第二輪共建創建活動還在進行當中。通過政府、社會、幫扶(駐區)單位、社區自身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區尤其是城鎮社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很大改觀,尤其是長期困擾社區服務發展的辦公和服務用房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尤其是中心城區的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平均都達到了300平米以上,都配備了電腦、電視、電話等辦公設施。
3、社區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服務網絡。如吉州區已有一棟面積達96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中心由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社區居民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網組成。中心開辦了35項業務,形成了為民服務四大體系:以法律服務為主的社區法律服務體系,以勞動監察為主的社會弱勢群體保護體系,以低保、社保、醫保為主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以社區便民利民為主的生活服務、就業服務體系。全區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街道各部門全部進入中心開展服務。社區全部建立了社區服務站,開展社區困難群體救助、再就業服務、家政服務、計劃生育和環境衛生服務、文化服務等。全區各社區“一站四室”(服務站、辦公室、警務室、活動室、醫療室)都相應齊全。通過三級服務中心(站)的建設,區、街、居三級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全區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以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基本實現小病不出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
4、社區服務內容不斷豐富。社區服務已由原來由政府舉辦的針對特殊和困難群體的福利服務和就業服務發展到由政府、企業、集體、民間組織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覆蓋全體社區居民的系列服務。服務內容包括以救助、勞動保障、就業、安全、計生、衛生、文化、環保、教育、體育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和以養老、托幼、家政、助殘、幫困、小型商業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非公益性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僅XX年,全市613家托幼機構提供托幼服務55600多人次,370多家家政服務機構提供家政服務78520多人次,240多家中介和代辦機構提供服務31000多人次。
5、服務機構出現專業化和品牌化。XX區引進和培育了“萬眾和”,“精誠”等企業化的社區服務機構。“萬眾和”集社區家庭服務、社區就業服務、社區信息網絡技術服務、社區教育服務、社區物業管理服務、社區智能安防服務、社區終端物流配送、社區文化傳播于一體,開發服務項目200多個,創立了“社會化運作、網絡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社區服務模式,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2834個,年產值突破1200萬元,中央、省、市領導和媒體多次視察和報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市的社區服務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1、社區服務設施不夠完善。雖然近幾年通過共駐共建等方式加大了社區建設力度,大部分社區包括辦公、服務用房以及其它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但還有部分社區缺辦公、服務用房(有的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面積不足100平方米)、辦公和服務條件落后的面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為社區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手段還比較弱。
2、對社區服務業的認識不夠。目前社會各界對社區服務業的界定不夠明晰,社區居民在單位制逐漸解體,政企分開、政社分開的市場化取向改革的今天,群體歸屬感仍在單位,社區意識不強,對社區服務的認識模糊,參與程度不高,整體活力不強。企業辦社會,單位辦社會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人們對社區服務業存在擇業觀念上的偏見。目前仍舊有不少人認為從事服務業社會地位低、勞動強度大、收入少等,造成社區服務業許多崗位閑置無人干,而下崗人員又紛紛找活干的局面,或者在一個崗位上不能長久堅持下去,既阻礙了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又影響了就業面的擴大。相關部門對社區服務業的政策扶持不夠有力,使社區服務業的開拓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難以向更高層次發展。
3、社區服務業的產業化程度不高。缺乏資金投入和龍頭企業的帶動引導。我市的社區服務業布局零散,服務面窄,層次低、規模小、經濟效益差,難以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局面。社區服務區域發展不夠平衡,社區服務的產業化程度還有待提高。
4、社區服務隊伍素質良莠不齊。我市從事經營性社區服務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專業社會工作者和管理人員嚴重缺乏,一般都是無其它就業選擇的人員,甚至是失業人員加入到服務隊伍的行列,文化科技素質普遍不高,沒有接受過比較系統的社區服務工作的專業訓練,服務技能和開拓市場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時地采集信息和有效地配置資源,已成為制約社區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社區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以社區為載體發展便民服務、家政、保健、休閑、娛樂的社區服務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顯出來。社區服務業將成為服務業中重要組成部分。既可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發揮“社會服務”功能,又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揮“社會保障”功能。
下一步我市的社區服務業要以滿足社區居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社區服務業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凡屬福利性服務項目,以政府主導、公共財政保障為主;凡屬經營性項目,以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創辦為主,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堅持社區服務社會化,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從各地區、各社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既注重整體推進社區服務業,又突出解決薄弱環節和重點問題;既要體現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攬。區分社區服務業的不同類別和居民的需求狀況,給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一)對策
1、加強社區公益性服務。
①進一步健全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服務。積極構建覆蓋社區各類弱勢群體和優撫對象的新型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的工作體系和服務體系。完善市、區(縣、市)、街道(鎮)和社區四個層次的幫扶救助和勞動保障服務體系,做到工作有隊伍,經費有保障,辦公有場所,服務有制度。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形成科學規范的社會救助制度。完善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確保優撫對象生活水平不低于當地平均生活水平。
②進一步健全社區為老服務。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醫療保健、體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老年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加快老年養老設施建設。城區規劃建設一批老人公寓(托老所)。積極探索推進居家養老模式。加強社區老年醫療保健工作。開展老年健康咨詢、老年保健、老年護理和臨終關懷等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老年康復病房(區)。開展社區老年人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市民學校、社區學校等載體的作用,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進一步完善老年活動設施。
③進一步健全社區就業服務。構建組織健全、設施完善、程序規范、服務到位的就業幫扶和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體系。健全街道、社區管理服務組織,發揮基層黨組織、退休人員自管組織、志愿者隊伍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使企業退休人員及特殊困難人群社會保障服務更加優化,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發展社區公益性就業組織和非正規就業組織,鼓勵失業人員和殘疾人自主創業興辦社區就業實體。大力開發與社區居民生活相關的社區環境綠化、衛生清潔、安全保衛、設施維護、停車管理等服務崗位,開發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后勤社會化服務崗位,廣泛吸納低保、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就業,積極援助有困難的婦女就業。增強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提高失業人員的再就業能力,提高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參加技能培訓的比例。
④進一步發展社區治安法律服務。健全以公安機關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依托,以社區和轄區單位防范工作為基礎的社區治安防范體系。要健全社區警務、人民調解、信訪處理等制度。要建立公安牽頭,有關部門相互配合,轄區單位支持,社區居民參與的群防群治隊伍。深入開展“平安社區”建設。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和維權服務,為困難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積極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健全組織,明確職責,完善措施,規范運作。
⑤進一步發展社區文體科教服務。健全街道、社區文體科普骨干隊伍,加強基層社區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團隊和科普宣傳隊建設,舉辦社區鄰居節、文化藝術節、體育健身節和科普活動周,組織開展文藝演出和電影進社區“雙百場”等為居民喜聞樂見的科教、文體、法律、衛生進社區的各項活動,并形成制度。發展社區教育。建立市民學校,開展經常性的教育活動,創建“學習型”社區,構建終生教育體系。加強社區文體科普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企事業單位文體科普設施向社區開放,加強服務設施管理。
⑥進一步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網絡,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積極開展以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實施“健康知識進社區”和“醫療專家進社區”工程。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技術、設備準入、管理和監督制度,形成較為完備的社區衛生服務政策體系。
2、加強社區非公益性服務。
積極把與市場化商業聯系緊密、營利性、適宜產業化的社區服務項目,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企業與事業分開的原則,實行企業化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逐步減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資。
①促進社區便民利民服務業發展。新建居住區要按住宅面積的一定比例,設置以經營糧油、副食品、小百貨等生活日用品為主的綜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綜合便民商業服務點。通過直營、特許或連鎖等方式,大力推進社區便民、便利連鎖網絡建設,不斷改善老居住區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增強商業網點服務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發展社區醫藥、保健、洗染維修、代理服務等新興服務網點,努力培育和發展一批連鎖化、品牌化、規范化的社區服務企業。鼓勵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等各種力量共同興辦社區養老、助殘服務事業,積極探索政府鼓勵、社會創辦、自主運作的福利服務社會化新路子。積極推動放心早點店、放心肉專賣店、放心食品專柜覆蓋全市社區。鼓勵有條件的商業服務企業在社區服務站設點,開展“四上門”(送貨上門、送餐上門、修理上門、回收廢舊物品上門)服務,發展網上購物、網上服務,促進社區商業服務網絡化、規范化、產業化。
②促進社區家政服務業發展。鼓勵發展家庭保潔、烹飪、保姆、老年人護理等多種類型的社區家政服務,重點扶持一批規模較大的社區家政服務公司。整合各級社區服務中心,建立覆蓋市內各社區的家政服務信息網絡系統。加強培訓,提升家政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技能,大力提高社區家政服務人員的持證上崗率。
③促進社區物業管理服務業發展。新建住宅區全部實施物業管理,積極探索和推進舊小區物業管理。建立業主與物業企業雙向選擇的機制,鼓勵上規模、上檔次的物業管理企業進小區實施物業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專業化管理水平。物業管理專業人員的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二)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把社區服務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完善市、區、街道(鎮)、社區四級社區服務組織領導體系。健全市社區服務工作協調機制,及時研究、協調加快社區服務業發展的重大事宜。各城區、街道(鎮)也要建立相應的制度,理順本轄區內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各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職,為社區服務提供指導和保障。
2、完善政策制度。各區、縣(市)要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分別制定本地區社區服務業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市各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本行業的具體實施計劃,在就業崗位開發、困難救助、醫療保健服務、社區服務中心管理、社區呼叫信息化服務、證書管理、中介服務機構培育、資金籌集等方面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及制度,并認真組織實施,確保社區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3、加快社區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社區建設工作有關文件精神,切實落實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的問題。新建小區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住宅區建設規劃。新建住宅區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建筑設計規劃,必須與小區開發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鼓勵企事業單位以及有條件的機關后勤服務設施面向社區居民開放。
4、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為加快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市、區政府要在立項審批、資金扶持、設施保障和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市、區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作為社區服務業專項發展資金,對公益性的服務項目予以保障;對福利經營性的服務項目給予一定的支持;對社區服務業中純經營性的、社會效益和市場前景良好,但初期運作困難的項目,可采用貼息或一次性補助等辦法給予扶持。對符合有關條件的服務項目,要給予相應的稅收減免。同時,采取項目管理的辦法,鼓勵企事業單位和民間組織開辦社區服務項目,興辦社區服務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社區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為我市社區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5、加快社區服務業機構和隊伍建設。積極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建立政府對社區公益性民間組織的評估和資助機制,促進社區民間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健康、有序發展。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調動社區非營利組織提供社區服務的積極性。鼓勵發展并規范管理社區民間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培訓,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服務能力。加強社區服務業從業人員崗位職業培訓,提高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
6、大力發展社區志愿服務。建立健全市、區、街道(鎮)、社區四級社區志愿服務隊伍。規范社區志愿者組織管理,將其納入社會組織管理范疇,實行注冊、登記和管理。積極支持社區志愿服務組織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重點抓好社會救助、助殘、優撫、就業、為老、文體等服務項目,摸索建立“時間銀行”、“服務儲蓄”等社區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辦法,將一部分社區公益性服務項目委托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承擔,不斷開拓社區志愿服務新領域,積極發揮他們在社區福利服務中的骨干作用
7、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整合各級社區服務中心,實現社區服務信息資源的整合、交換和共享,使居民通過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關便利服務。積極向市民和社區工作者提供信息技術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培訓,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強對全市社區信息化推進的考核和引導。
通過5年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鎮建設、產業結構相適應,多種經濟并存、管理效益優良、社會互助經常、群眾參與踴躍、服務手段先進、覆蓋范圍廣泛和服務門類齊全的社區服務業網絡,努力實現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的社區服務業發展新局面。
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篇6
在社區建設中,社區服務的地位和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服務工作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如何搞好社區服務、完善服務體制、提高服務質量、轉變工作作風,特別是街道社區干部的工作作風,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下面我結合實際就如何進一步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問題作初淺探討。
一、社區服務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社區服務領域有待進一步拓寬。
目前,社區服務領域雖然在逐步拓展,服務的內容不斷增多,但還是不能滿足居民群眾的需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修修補補、理發和量量血壓等服務項目比較普遍,而當前居民群眾也很關心的金融保險、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會教育等服務項目還不夠普及,居民群眾就近就地得到幫助比較困難,一般都要去有關職能部門咨詢了解方能掌握。此外,居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還不多,一些老小區除場地、經費難以落實外,文藝人才缺乏也是難點之一,對于一些技術要求較高的服務項目,諸如修理彩電、冰箱、電腦等,還是有局限的一面。
(二)社區服務設施有待進一步配套。
近年來,各級政府在社區建設中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為完善服務設施,提高服務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但由于各個社區新舊不同、地域不一、基礎各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務設施的不平衡性。如有的社區是新建設居住區,條件優越,各類設施齊全,功能配套。而有的社區是老居民區,房屋陳舊,條件簡陋,服務設施缺乏,居民群眾在就醫、休閑、娛樂等方面難以滿足。如我街道的兩個社區,有常住戶4300余戶,暫住戶500余戶,人口11600余人,由于是老式居民區,大多數居民仍然住在不配套的房子里,天封社區現僅有兩處室外健身廣場和一個醫療服務站,蓮橋社區因無場地和房屋至今未建,居民活動空間很小,盡管琴橋音樂廣場的建立給居民帶來了歡樂,由于部分老年居民身體較差且遠離廣場,所以還是可望不可及。
(三)社區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社區服務質量不高是當前居民群眾反映的問題之一。主要表現:一是服務等待時間長,居民一旦需要幫助,除個別簡便的事項一般可以在短時間內上門解決,但遇有技術性較強的事項,上門服務的等待時間較長,有的甚至數日之久;二是服務收費標準不規范,手續不完備。如一戶居民家的煤氣灶打不著火,師傅上門換了一只小小的鐵片,收費要20余元;三是服務途徑還不夠便捷。如目前下崗失業人員的救助資金發放都是以街道為單位,每月安排三天。如我街道每月的7至9日發放,每次接待2800多人,發放資金90余萬元,對于那些年老體弱的同志增加了不便。又如現在的勞動就業信息不夠暢通,真正提供給街道、社區兩級的就業崗位很少,難以就近快捷提供就業信息;四是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的職能還不夠充分,一些群眾急需解決的事項從申請到最后批準同意,中間的環節過多,時間拖得較長。如現在的低保申報、企業申辦、就業的落實等等,居民有怨言。
(四)社區服務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大。
在社區建設中,上級部門提出一定的硬性指標和規定也是必要的,但不管社區的實際搞一刀切也是不可取的。這樣做,既不利于社區的全面建設,也會造成一定的資金浪費。如一方面規定社區某某室某某所要達到多少面積,才能參加哪一級的評比,否則靠邊站,從而挫傷了部分條件較差的社區干部積極性,影響了為居民群眾服務的質量。另一方面,對條件較好、新建的社區投入較大,各類設施建設可謂錦上添花。廣大居民群眾希望政府部門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老區的服務工作,老小區一般有三多,即老年人多、外來人口多、困難家庭多,為老區的居民群眾提供更多的條件,方便他們的生活。
二、提高社區服務水平的幾點建議
(一)健全機制,完善網絡。
在社區服務中,健全機制、完善網絡是重要基礎。目前,街居兩級社區服務機制已經初步建立,如社區服務中心、經濟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黨員聯絡站、社區醫療點、社區志愿者組織等等,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受到了社區居民和轄區單位的歡迎和好評。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和物質的需求越來越高,現有的社區服務機制和網絡還不能完全滿足廣大居民群眾及轄區單位的需求,需要進一步健全機制,完善服務網絡。一是進一步規范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的工作職能,賦予中心更大的權力。比如說,享受低保的審批、企業注冊登記、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等都需要報上一級有關職能部門把關審批,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作環節,延誤了時間,而且降低了效率,群眾不滿意,能否在規定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放權于社區服務中心(街道),除特殊情況外,正常的把關審批由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實施。二是街道服務中心負責各社區服務機制網絡的管理和指導,改變現在的線多事多、工作重疊的現象,按照街道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對應于各個社區的服務機制、落實到具體人頭,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防止和避免跨越式和跳躍式的管理形式,使社區工作有條不紊。三是非社區居委會的工作由職能部門直接操作,社區居委會配合協助,減輕居委會干部的工作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為居民服務中去。四是進一步規范為民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服務內容應該涵蓋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群眾的需求,都應是社區服務的范圍,納入到社區服務體系之中。同時,服務的形式既要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又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在政府引導下逐步走上市場化道路,采取無償和有償(低償)相結合的途徑,志愿者服務作為有益和必要的補充。五是在街道和社區建立老年人和外來人口的聯誼機制,有針對性開展活動,豐富生活,陶冶情操。如我街道郡廟社區成立的外來人口協會和外來人口之家,作用發揮比較好,深受外來人口的歡迎。
(二)整合資源,提高效率。
在社區服務中,整合資源,提高效率是有效載體。社區資源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社區資源不同,如政治資源、物質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等等。有效地整合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群眾服務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要充分做到資源共享,我認為要抓好以下幾件事:一是政府行政部門對各種組織和機構提出指導性意見,大力提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并把此項工作列入評先爭優的工作中去,鼓勵他們把本單位內部資源向社區開放,為居民服務。二是各社區對轄區內的可用資源要進行充分的調查摸底,區分類別,建立資源檔案,由社區居委會與資源單位商定服務事宜,明確有償與無償,有償標準原則上等同于該單位內部員工待遇。三是重視共享資源保護工作,如對轄區單位資源的利用,不能妨礙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生產經營活動,向廣大居民群眾進行必要的宣傳教育,講公德、講文明、講友誼,共同愛護各種資源,對于價格昂貴,容易損壞的設施,要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盡最大可能減輕提供資源單位的損失。四是合理科學利用資源,使資源共享達到最大化。不同社區的資源不盡相同,如新區與老區、城區與郊區、單純居住區與商居聯合區等的資源都因時間、地域和商貿發展因素造成社區資源的不平衡性,因此,利用資源上要做到既科學又合理,因地制宜,不能搞單打一和一刀切。五是實行跨社區資源共享,改變當前的僅局限于社區范圍內的資源共享模式,如可實行街道轄區內的資源共享,條件成熟時在全區范圍內資源共享,這樣的好處在于既給廣大居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又可以給提供資源單位增加一定的經濟效益,還可減輕政府部門為社區活動建設設施的投資負擔,一舉三得,何樂不為。
(三)加大扶持,形成規模。
在社區服務中,加大扶持,形成規模是可靠的保證。應該說,近年來政府對社區的扶持力度是大的,措施是有效的,尤其是在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創建、弱勢群體等方面的扶持成效是明顯的,得到了廣大居民群眾和基層干部的歡迎。但是社區服務工作中需要政府扶持的項目還很多,個別問題已經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對此,我認為應抓住重點,量入為出,逐步改善,穩定民心。首先,對下崗失業人員的扶持,考慮到他們是為國家的改革發展犧牲了個人的利益,政府應予高度重視,在技能培訓、就業安置、困難補助方面要舍得投入,既要考慮年老體弱的人員,也要考慮工作年限比較長的同志,切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真正體現黨和政府的溫暖。其次,對老年人的扶持,我街道轄區居民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近20%,達到5400余人,老年人的就醫、休閑、娛樂等條件還比較落后,如目前社區雖然大多設立醫療站點,但站點的全科醫生缺少、條件比較簡陋;休閑、娛樂場所雖然在市區有幾個上規模、上檔次的,但對于身體不好,腿腳不方便的老人還是感到不實用,建議政府在改善社區醫療站點條件、增設全科醫生上予以支持,同時,多開辦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學習班、培訓班,多在居民區開辟綠地小道,在大市區內實行資源共享,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安度晚年。第三,對殘疾人和體弱病者的扶持,根據統計,我街道現有殘疾人242人,享受慈善部門救助的一般每年只有2至3人,除部分享受低保外,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尤其是精神病患者(全街道76人)救助困難,不用說拿錢看病,就是日常基本生活維持也很難,建議政府在對殘疾人和體弱多病者的扶持上,采取特殊的政策給予救助,重點是這部分人的就醫問題,除慈善部門外,民政、勞動等部門也應加大扶持力度,對個別有勞動能力的,盡力安排適當的崗位,實現自立,對那些確無勞動能力,又無經濟來源的人,要保障他們的生活和就醫問題。第四,對公共事業的扶持。如敬老院、幼兒園、圖書館以及公共活動場所及設施,政府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財政上予以安排,并在條件許可時動員社會來參與,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讓廣大群眾享受黨和政府關懷。
(四)務求實效,消除形式。
在社區服務中,務求實效、消除形式是最終目的。在目前社區服務中,還存在一些不對稱的現象,如社區志愿者數量不少,但服務活動不多;社區服務的項目不少,但真正受益的居民不多;各類組織不少,但真正起作用的不多。因此,要解決這種不對稱現象,使社區服務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體現以人為本,真正為民辦實事,辦好事。我認為要從以下方面注意把握:一是要有針對性設立社區服務項目。
社區服務項目的設置要從群眾的實際要求出發,先要搞好調查研究,傾聽群眾的呼聲,不能為了求數量、求形式盲目設立。我認為當前除了一些家政服務、家電維修、法律咨詢等與群眾聯系密切的服務項目外,更應注重弱勢群體的醫療、就業、困難救助等問題,可以把服務窗口設到家門口,方便極需幫助的人群。
二是要使社區服務盡量達到成本最小化和服務社會性。社區服務,政府的扶持是非常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僅此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各方面來予以關注和支持,政府部門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提倡和鼓勵全社會來為社區服務出力,從而實現社區服務成本最小化和服務社會性,才能使社區服務成為居民群眾的首選,才具有生命力,才不致于流于形式。三是因地制宜,有所為有所不為。
社區服務要結合社區的實際進行,群眾需要的,街道社區有條件、有能力做到的,就千方百計辦到;條件和能力不具備的,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解決;對條件確實達不到要求的,要采取制定規劃、資源共享等辦法為居民解難,防止和克服不切實際、圖有虛名,搞花架子、勞民傷財。四是社區服務逐步實行市場化。社區服務目前還處于初始階段,政府可以發揮主導作用,進行組織協調,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社區服務的市場化程度會越來越高,我們對此要有足夠認識。社區內各種新經濟組織層出不窮,但主動自覺進入社區服務運作的目前還不多,有些幾乎是空白,如果政府逐步退出社區服務,那么,我們的社區服務怎么辦?社區服務逐步實行市場化是有效途徑,政府要重視教育和培養各種新經濟組織,包括中介組織的參與社區服務意識,使他們從政府引導向自覺參與轉變,也使社區服務機制達到良性循環,造福于民。
【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需求調研報告08-17
企業需求調研報告07-30
人才需求調研報告12-06
有關需求調研報告模板10-23
房展會需求調研報告12-20
全市社區服務調研報告10-19
殘疾人需求調研報告10-15
婚慶市場需求調研報告12-03
新型農民培訓需求調研報告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