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與我們愈發關系密切,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1
近日,區發展改革局對區內25家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調查內容及樣本描述
本次調查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小微企業基本情況;
二是當前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
三是小微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情況;
四是小微企業在融資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五是對促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建議。
本次調查以書面填報結合電話訪談的形式進行,保證了填報信息的客觀真實性。為使本次調查對我區小微企業及區發展更具有現實意義,從我區目前產業實際情況出發,本次被調查小微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以抽樣方式,共選取25家企業,使樣本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1.被調查企業分類
按主營業務分,制造業10家,占40%,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15家,占60%。
按經濟類型分,國有2家,占8%,私營23家,占92%;按企業人數分,10人以下的1家,占4%,10-50人的6家,占24%,50-100人的9家,占36%,100-500人的9家占36%。
2.生產或經營場地情況
在被調查企業中,擁有白己的廠房(經營用房)企業有10家,占40%,租用的廠房(經營用房)企業有15家,占60%。
二、調查情況總體分析
(一)影響企業發展因素調查
本次調查中列舉了影響小微企業發展的6種因素,即人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場需求不足、缺乏創新能力、資金緊張、其它等。
生產或經營場地情況
在被調查企業中,擁有白己的廠房(經營用房)企業有10家,占40%,租用的廠房(經營用房)企業有15家,占60%。
調查結果表明,影響制造業發展的前三個因素依次分別是人力成本(90%)、資金緊張(80%)、原材料成本(60%),影響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發展的前三個因素依次分別是人力成本(93%)、原材料成本(86%)、資金緊張(33%)。
調查結論,人力成本上升、資金緊張、原材料成本上升是當前影響小微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力成本上升因素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影響略大于對制造業的影響,原材料成本上升因素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影響大于對制造業的影響,資金緊張因素對制造業影響大于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影響。
(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調查
1.近三年資金缺口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近三年存在資金缺口企業19家,不存在缺口企業6家,存在資金缺口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的76%,不存在資金缺口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的24%。其中,存在資金缺口企業的19家企業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11家,制造業8家,分別占被調查企業中該經濟類型企業的73%和80%。
調查結論,近三年近80%的小微企業存在資金缺口,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資金缺口比制造業略微明顯。
2.小微企業彌補資金缺口渠道選擇
調查中列舉了彌補資金缺口的12種渠道,即金融機構貸款、企業職工自籌資金、國家財政投入、票據融資、民間借貸、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股票市場融資、債券市場融資、企業自身積累、私人資本投入、企業之間融資及其他等。調查結果表明,小微企業彌補資金缺口最常選擇的方式前4項依次為企業自身積累、金融機構貸款、私人資本投入和國家財政投入(其中后兩項并列),而股票市場融資等其他8種渠道均很少小微企業采用。企業最希望獲得融資途徑前三項依次為金融機構貸款(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40%)、企業自身積累(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16%)和國家財政投入(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12%)。
調查結論,企業自身積累和金融機構貸款是小微企業在彌補資金缺口時最普遍也最希望選擇的渠道和途徑。但小微企業因大多沒有自有廠房(經營用房)而無法取得金融機構貸款,所以在彌補資金缺口時,只能選擇企業自身積累這一渠道,而調查顯示,這種渠道并是小微企業彌補資金缺口的次選渠道,金融機構貸款仍為小微企業彌補資金缺口的首選渠道。這表明,企業通過金融機構貸款渠道彌補資金缺口的意愿是最強的,同時也從反映出,通過自身積累方式解決資金缺口而達到企業快速發展的效果是非常不明顯的。
3.企業希望獲得的融資途徑
調查結果表明,小微企業面對資金缺口,希望獲得的融資途徑前兩位依次為金融機構貸款和國家財政投入。其中選擇金融機構貸款的企業12家,占被調查企業的48%,其中制造業4家,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8家,分別占該經濟類型企業總數的40%和53%、選擇國家財政投入的企業11家,占被調查企業的44%,其中制造業6家,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5家,分別占該經濟類型企業總數的60%和33%。
調查結論,無論是制造業還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企業希望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意愿是大體相同的,而對獲得國家財政投入的期望卻又明顯差異,制造業要遠遠高于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家省市各級對制造業企業支持的各項政策較多,而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支持相對較少。
(三)小微企業融資中的困難和問題調查
1.小微企業銀行貸款情況調查
小微企業銀行貸款情況調查結果為,在被調查的25家小微企業中,近三年,8家企業有過貸款,1家企業有過民間借貸,16家企業沒有發生過貸款。
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難易程度調查結果為,在被調查的25家小微企業中,6家企業反映貸款難易程度為一般,9家企業反映比較困難,10家企業反映特別困難。調查結論,目前,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比較嚴重,近三年,只有32%的企業取得了銀行貸款,遠遠小于有資金缺口企業(76%),而無法取得銀行貸款的小微企業為了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只能采取民間借貸等融資渠道解決企業資金缺口。
2.小微企業銀行貸款存在問題調查
調查中列舉了企業在申請銀行貸款中存在的9項主要問題,即手續煩瑣、審批時間長、貸款政策不透明、中介評估費用較高、銀行服務產品不夠、對企業及產品了解不夠、對擔保、抵押要求過嚴、對企業信用等級要求過高及其他等,調查中要求被調查企業在銀行貸款存在問題中選擇三項,并按輕重程度依次確定為首選、次選和末選。
調查結果表明,在小微企業申請貸款過程常見的9種問題中,企業反映比較多的前3位依次為手續煩瑣(占被調查企業的76%)、對擔保、抵押要求過嚴(占被調查企業的64%)和審批時間長(占被調查企業的52%),均超過了被調查企業的半數以上。而作為小微企業申請貸款首選問題的前兩項依次為手續煩瑣,兩者合計占被調查企業的84%。其中,手續煩瑣占被調查企業的52%,占被調查企業中反映該問題企業的68%、對擔保抵押要求過嚴占被調查企業的32%,占被調查企業中反映該問題企業的50%。
調查結論,手續煩瑣和對擔保、抵押要求過嚴是企業申請貸款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首要問題,而手續繁瑣是企業在銀行貸款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這對擔保、抵押要求過嚴對于沒有白己的廠房(經營用房)的小微企業尤為顯現,具體到行業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企業因規模較小,大多租用生產經營用房而表現比較突出。
3.小微企業融資難內外因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18家小微企業反映造成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主要內因是企業缺乏抵質押擔保,占調查全部內因的72%,其中制造業5家,占該經濟類型企業總數的50%,占反映該問題企業的28%,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13家,占該經濟類型企業總數的72%,占反映該問題企業的72%;造成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主要外因依次為金融機構支持不足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分別占調查全部外因的45%和37%。
調查結論,缺乏抵質押擔保是造成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內因,這一點對于沒有白己的廠房(經營用房)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企業表現更加明顯,金融機構支持不足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是造成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外因,這也反映了企業對獲得金融機構支持與政府扶持的渴望。
(四)促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建議調查
調查中,列舉了政府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提供優惠創業信貸、政府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開辟綠色通道,降低創業門檻、建立有效的產權保護制度,為支持創業,銀行提供便利的信貸服務、增加培訓機會、提高小微企業領導人社會地位和聲譽、設立更多專門服務于小企業的小型銀行、拓展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普及小企業金融服務知識等9種促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方法和途徑,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結果表明,促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即政府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提供優惠創業信貸、政府設立創業投資基金、拓展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分別占被調查企業的96%、80%、72%。
三、幾點建議
學習外地商會的經驗,探索建立小微企業聯保機制,為非公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提供擔保和小額貸款融資服務。
一是加強輔導和培訓。在非公企業中聯絡和選拔一批創業精英,定期聘請成功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對我市小微企業進行系統輔導和培訓,在企業管理、投融資、技術、財務、人事、法律、市場與戰略等方面對其進行引導與釋疑,幫助小微企業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質,建立科學的企業管理模式,從而幫助小微企業快速成長。
二是規范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相關收費。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對有關小企業貸款的抵押質押登記、評估、公證、擔保等中介收費標準進行全面清理,統一規范小微企業貸款的中介收費標準,不斷降低小微企業貸款的外部成本。
三是設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專項基金。在總結部分地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設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專項基金,以政府對放貸銀行進行補償的模式,鼓勵商業銀行在信貸規模上向量大面廣的小企業重點傾斜。
四是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扶持力度。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因地制宜,出臺相關財政稅收支持政策,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五是加強社會信用環境建設。打造信用環境,增強社會誠信意識,加大對金融欺詐、惡意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維護金融債權,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聚成合力。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金及其服務是經濟發展的血液。而目前,由于農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顯,農村金融服務落后,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強化“三農”金融服務,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破解的難題。
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個健康、完整的金融體系對于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投入是資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現有金融體系在為農村服務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農村金融機構退位,服務功能弱化。由于農村經濟貨幣程度較低,農村金融賴以生存的微觀經濟基礎脆弱,正規金融因農村的比較弱勢而選擇“自我糾正”,國有商業銀行大量退出農村市場,導致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下降,農村金融出現“空洞化”和邊緣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對農業發展銀行實行“獨立核算、自主保本經營、企業化管理”與其承擔的農村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存在一定的矛盾。農發行為我國目前唯一的政策性農業金融機構,業務范圍太窄,主要負責糧棉油收購、儲運等環節的資金提供,農業發展急需的其他貸款業務基本沒有涉足,在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將面臨業務嚴重萎縮的問題,沒有真正起到支持農業開發的作用。其次,農業銀行支農功能“邊緣化”。隨著農行商業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經營原則與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分散性、波動性、長期性”向背離,農業銀行將農業資金從以農業為主轉為以工商業并舉,競爭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使得貸款業務逐漸離“農”。再次,農村信用社支農有限。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占主導地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較好地支持了農村經濟發展,但由于受自身經營規模和經營體制所限,其資金供給總量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存在“農信難為農”的嚴重問題。
2.信貸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農民很難取得貸款。為防范貸款風險,面對農村貸款規定較為苛刻的條件。大部分農民貸款因提供不出相應的質押、抵押及不動產等擔保而與農貸失之交臂;另外,由于農村貸款期限、結構、金額等方面設計與農村資金需求特點不相適應。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入,農業走向產業化、現代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周期長,而現實的貸款產品金額偏小,期限一般為1年,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信息不對稱;此外,浮動貸款利率制度使農民承受能力嚴重受挫。實行浮動利率制度后,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處于壟斷地位,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對貸款一律實行上浮,在相當程度上加重了農戶的利息負擔。
3.農村金融服務環境較差,金融生態斷裂。由于社會信用環境差,借款人信用觀念淡薄,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制約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農村信用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機構考察其財務狀況和信貸條件較為困難,同時貸款需求總體缺少有效的擔保、抵押,使農業地區需求量大、亟須支持的大額農戶、個體公商戶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小城鎮建設貸款、水利建設貸款等難以形成需求。另外,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尚未建立,農戶信用信息處于零散分布狀況。
4.民間借貸缺乏規范,金融風險加大。民間借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但良莠不齊,同時,也加大了農民的負擔和農村金融風險。由于對民間借貸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和正確引導,其風險、隱患日益凸現,由此引發的經濟糾紛呈上升態勢,間接殃及社會穩定;另外,民間借貸不規范,無借據、合同,缺乏擔保,隱蔽性強,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坑蒙拐騙在所難免,甚至引發刑事案件;民間借貸利率一般高于同檔次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風險集中,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響金融宏觀調控。民間借貸活動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誘發大量資金以現金形式流出金融機構,加大現金“體外循環”,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擾央行對社會信貸總量的監測。民間借貸投向具有一定的趨利性、盲目性,資金流向與國家經濟政策、產業政策不能配套,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落實效果不佳。
5.農業保障體系存在許多障礙。農業保險機構運行障礙主要表現有:保險基金規模較小,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性保險項目界定模糊,農業險種劃分及其保費標準正在探索中,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滯后,貼農、為農保險制度不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組織規模偏小,經營行為不規范;擔保機構與協作銀行關系不順,行業自律以及監管不到位,風險及補賠機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要求下,現行農村金融體系需要積極地進行變革和創新,適應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農戶、鄉村企業多樣化、多層次金融需求特點,積極構建以合作金融為主體,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有機結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有效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金融合力。
1.構筑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導、橫向聯動和金融服務“三位一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機制,并構建農村金
融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和監測,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行量化考核,并不斷健全金融生態環境法律基礎,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的外部生存環境。首先,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是一種無形資產,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融資成本,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健全信用文化,廣泛開展誠信宣傳,強化農戶誠信教育,培育農戶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農戶的信用素質。政府采用補助的形式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培訓,強化新型農民整體素質。另外,深化農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完善內部治理制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使企業真正成為合格的農村市場主體。盡快建設和健全企業和個人的誠信系統,加快誠信立法,實現銀行、政府、執法部門間的社會信用信息數據互連互通,提高社會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運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經濟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規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信評估等誠信機構,提升其公信力。建立農村信用的激勵和懲戒機制,完善企業市場競爭和退出的公平環境,創造農村金融生態良性發展的誠信環境。其次,轉換地方政府職能。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政府要加強對創建金融生態環境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指定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整體規劃、目標、任務以及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切實轉換服務理念,強化農村服務意識,嚴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務質量和效率。結合當地農村經濟金融狀況,加快支農金融相關的制度建設,并保證規章制度的完善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護農村投資者、存款者的合法權利。再次,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與支持力度。財政是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構筑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需要以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從根本上來說取決于農業產業環境,投資環境和農村經濟的運行質量。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滿足農村金融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農村金融生態比城市金融生態相對脆弱,因此,需要加強國家財政與政策性金融對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的項目支持力度。同時,需要積極探索工業反哺農業,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途徑與制度設計。
2.加快法律制定,為農村金融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農村金融立法應循序漸進,平穩推進。應重點制定農業投資法、農村合作金融法和農業保險法等專門法律,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使之有能力和動力進行金融制度創新。首先,制定農業投資法。制定農業投資法,使國家對農業的投入法律化,通過立法規定中央、地方、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對農業的投資比例及相應的責任。另外,農業投資法在法律上要規定對農業貸款實行優惠利率,中央銀行對農業銀行的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應低于城市的商業銀行,以調整其級差收益。同時,建立農業信貸國家財政補貼制,以補償因低息貸款而造成的損失,走農村金融“以農養農,國家保護”的路子。此外,農業銀行在完成上交存款準備金后,多存可以多貸,但必須明確年度農業信貸的結構比例和投入時期。其次,制定農村合作金融法。盡快制定農村合作金融法及配套的法規,給農村合作金融以應有的法律保護。在農村合作金融法律中,要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產權組織形式、融資渠道、經營機制、管理模式、運營規則、職能作用等做出明確規定。根據農村發展的實際,在資金、利率、稅收等政策方面給予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以優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規范。在立法中應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性質、經營目標、經營業務、權利義務、與政府的關系等內容做出規定。這樣既可以為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法律的依據、規范和保障,又可以規范農村合作金融市場,為農村合作金融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再次,制定農業保險法。加快農業保險的立法,從法律上明確政府、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政策和財政上予以支持,建立起確保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村長期穩定的保障機制。在農業保險法中,要明確農業保險的實施范圍和實施方式。擴大農業保險的實施范圍,農業保險應包括農作物的耕種、收獲后儲藏、加工及其運輸的保險,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財產的保險,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身保險及各種手工藝和家庭產品的保險等。另外,要明確政府在農業保險中應發揮的作用。進行保費補貼,根據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和我國財力,規定保費補貼的參考比率;進行費用補貼,借鑒發達國家發展農業保險的成功經驗,由政府對農業保險的經營費用進行補貼。實行某些優惠政策,對農業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免稅,對其經營的商業保險業務則降低稅率,對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也實行免稅;對農業保險的`投保人提供貸款擔保或對向投保者提供低息農業貸款的金融機構給予利息補貼。另外,要逐步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組織制度體系。根據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實際需要,農業保險的組織形式應多樣化,包括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地方性農業保險公司、商業性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合作組織等。
3.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首先,創新管理體制。強化內控制度,完善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樹立以改革和效益為中心的經營管理價值觀,構建起涵蓋農村信用社各部門、各崗位以及每個員工的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完善目標考核、真正使經營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增強其經營管理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同時要確保管理的有效性。其次,進一步改革產權制度。強化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的轉換。強化內部約束和激勵機制,有效地轉換經營機制,加大責任追究力度,提高內控執行效果;強化增資擴股工作,確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操作的合規合法性,逐步優化股權結構。再次,完善治理結構。在治理結構選擇上,要堅持所有者控制原則及效率管理和監督原則。要做到入股農民是農村信用社的所用者和控制者,形成信用社和入股農民的命運和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制度和體制安排,創造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運行機制。在組織內部結構機制安排上,既要相互統一,又要相互制衡。根據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要求,農村信用社必須堅持所有者的利益主體和他的風險主體是一致的,而在治理上和管理上也應由他們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最后,加強風險防范。努力擴充資本金。資本充足率提高了,農村信用社抵御風險的能力自然就增強了。同時,農村信用社應抓住改革的機遇,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改善自身經營,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加大宣傳力度,樹立良好形象,做好服務,強化信用社與社員的聯系,使入股社員得到實惠,提高人們的入股積極性。努力實施多元化戰略。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業務應該多樣化,資金的投放領域和投放對象應該廣泛化。提高信貸質量。農村信用社要提高信貸人員的素質,增強其風險意識;嚴格信貸審查,加強信貸管理,及時催收貸款。
4.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培育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機制。應構建一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間金融相結合的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首先,拓寬政策性金融的業務范圍。作為目前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應逐步向綜合型政策性銀行轉變,滿足不能通過競爭性金融活動而獲得滿足的農村金融需求。農業發展銀行應當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務功能,繼續支持國家糧油儲備體系建設,履行為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和管理等政策性業務。在業務拓展上,農發行在目前基礎上調整充實業務范圍,積極開辦糧油產業化經營貸款、重新對農業發展銀行進行市場定位,進一步調整農業發展銀行信貸結構,逐步將支持重點由農產品流通領域轉向農業生產領域,使其成為支持農村發展的綜合型政策性銀行。同時要拓寬業務覆蓋面。通過增設基層網點、接收部分基層國有商業銀行網點或接收部分基層國有商業銀行網點作為自己的分支機構,增強服務農業的能力。另外,逐步開辦扶貧開發項目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農村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業務;通過發行農業金融債券和建立農業發展基金,拓寬籌資渠道。此外,建立農村政策性保險業務,鑒于商業農業保險尚缺乏市場基礎,建議在政策推動下爭取成立地方性的,以政策為依托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建議建立國家和省兩級農業保險發展基金,在財政補貼之外,支付農民的保費補貼和農業保險部門的超額賠款補貼,通過政府補貼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進入農業保險市場,為農業保險提供再保險支持。其次,大力發展面向廣大農戶的合作金融組織。合作金融機構因自身制度設計的特點,使得為社員服務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內在優勢,在農村金融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應大力發展面向廣大農戶的合作金融組織。如由農戶自愿發起的資金互助組織,這種資金互助組織應是真正意義的合作制組織,社員之間互相監督,社員代表參與合作社決策,建立社員大會控制下的法人治理機構,有效建立其自我約束和自擔風險的經營機制。再次,逐步規范和引導民間金融。民間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低、利率彈性大、服務態度好等優點,適度、健康的發展對于活躍民間投資,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要通過經濟手段而非行政手段來解決民間金融所存在的問題,并逐步使之規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傳統的信用資源來培育和發展民間金融主體,使金融產業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場化。國家應盡快制定民間金融相關的法規和管理辦法,加強政策引導,規范民間金融行為,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使之合法化、公開化。同時,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小額信貸組織和互助合作金融組織。根據市場化的原則,發展以不吸收公眾存款的私營、股份、合作制的小額信貸組織和互助合作金融組織,條件成熟時可由監管部門實行備案制管理,設立民營銀行,提高民間金融的組織化、規范化水平,更好為“三農”服務。
5.建立有效的農村資金回流機制。首先,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調整縣級金融服務功能。國有商業銀行要合理設置縣域機構,取消單純吸儲的銀行營業網點。商業銀行可以適度調低系統內上存資金的比例和利率,以減少和解決農村資金流向城市、農業資金流向非農業、經濟落后地區資金流向經濟發達地區這個資金盈缺布局不均衡、兩極分化越拉越大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適度“放權”,給予或擴大對基層行的資金授權授信額度和新增貸款的審批權限。其次,調整、完善農村郵政儲蓄的功能,以改變郵政儲蓄造成農村資金外流的局面。國家應制訂相應的政策,政儲蓄資金管理辦法,必須對現有郵政儲蓄制度進行改革。將縣以下郵政儲蓄吸收的存款,通過人民銀行全額用于增加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并將此作為一項制度穩定下來。另外,降低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轉存中央銀行利率。此外,按照機構企業化方向改革郵政儲蓄機構,推進郵政儲蓄銀行網絡的建立,并設立專門的農村金融服務部門,面向“三農”開展業務;通過與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合作,進一步加大郵儲資金支農力度,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滿足度。再次,對支農再貸款要進行財政貼息,引導資金進入農村。不論在地方一級還是在國家一級,財政支農資金和信貸資金都缺乏銜接和配合,國家和地方財政可將支農資金給予財政貼息,以引導信用社和農業銀行加大農業投入,降低農民的貸款成本。
6.建立和完善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首先,建立農村信貸保險制度。積極開發農業貸款損失補償保險品種,對商業性保險公司按照農業保險的業務比重給予相應的保費補貼及免交涉農業保險營業稅等優惠政策。其次,加快農業保險制度建設,把農業保險納入農業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考慮組建政策農業保險機構,或者委托政策性銀行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政府可以對參加保險的農戶實行保費補貼,引導農民參保意識;也可以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辦業務,鼓勵農村金融機構代理農業保險業務。也可以通過財政、稅收、金融、再保險等經濟手段支持和促進農業保險發展。再次,建立信用擔保補償機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擔保補償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補充當年基金并牽頭組建符合農村需求的評估擔保機構,設立由財政、企業、農村金融機構出資的信用擔保基金,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建立區域性信用再擔保機構,以分散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最后,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險機制。消除政府承擔隱性擔保的責任,有利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為穩定金融體系提供事后補救措施,也有助于農村金融機構防范金融風險。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3
近來年,農村金融體制不斷完善,農村金融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農村金融服務不足、資金嚴重短缺、農民和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依然較突出,制約著新農村建設。
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不足
現有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表現在: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適應農村金融需求,貸款條件苛刻,貸款品種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貸款額度、期限與農民生產消費實際脫節;農村資金流失嚴重,信貸投入較少;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通過系統上存、資金拆借等方式將大量資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或非農領域,農村金融抑制問題較突出;農村金融業務品種單一,服務手段嚴重滯后,農村支付結算環境落后;農業保險產品發展滯后,農業保險規模小、參保少、理賠難問題較突出。
農村金融市場制度約束不到位。農村金融市場是弱質市場,其規模效益低于城市金融,因而盈利能力偏低。在缺乏制度約束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市場調節勢必形成農村資金外流,導致商業性金融機構退出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機制轉變不到位。部分農村金融機構思想觀念落后,仍然沿襲“等客上門”的傳統做法,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危機感和客戶至上的`理念,缺乏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意識,不能積極轉換內部經營機制,大力加強市場營銷、開拓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金融市場政策扶持不到位。農業是弱質產業,投入多、產出少,周期長,農村經濟貨幣化程度低,決定了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高、收益低,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和需求難以實現高水平的均衡。因此,在擴大農村金融市場規模必須依賴外部力量的扶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對農村金融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對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風險予以合理補償。
農村金融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不到位。農村金融服務對象是眾多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和大量的農村中小企業,貸款對象數量多,地域分散,這決定了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后,農戶和農村企業信用信息還沒有納入征信系統,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必須花費大量的信息費用搜集農戶信息,農村金融市場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阻礙農村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強化農村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制度約束和政策引導。依靠法律強制和政策引導推動建立農村信貸穩定增長機制,依托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緊密結合農村經濟的特點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建立金融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制度、規則。同時,充分重視財政在激勵需求和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出臺財政補貼、擔保或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金融資源流向農村。
完善功能,整合力量,充分發揮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杠桿作用。基層人民銀行要通過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完善對農村金融的再貸款支持,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村經濟領域。積極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變農村金融現狀,增加低息支農再貸款,加大支農投入量,加強對再貸款投向和使用效果的考核,確保農戶貸款穩步增加,支農功能穩步增強。
農村金融機構要轉換經營機制,加快金融產品創新。農村金融機構要積極轉變經營觀念,增強“三農”服務意識,在加強貸款營銷、簡化貸款手續、提高貸款額度和降低貸款利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業務,創新授信和抵押擔保貸款管理制度,提高貸款效率。大力開展住房信貸、教育信貸等農村消費信貸業務,根據農村經濟特點,創新開發新業務、新產品,逐步推廣農民工銀行卡、商業匯票、理財、投資咨詢等業務,改進和創新支付結算渠道,加快電子化建設,更大范圍的滿足農村多層次金融需求。
加快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信用貸款。針對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農戶缺乏抵押品的現實,應加快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引導農村金融機構重視搜集農戶信譽、道德品質等信息,建立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數據庫。
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加大對農業保險業務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積極發展農村保險,提高農村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在發展政策性保險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商業保險、合作互助保險,充分發揮對農業經濟的補償作用。通過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改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提高農村整體抗風險能力。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4
當前,在新的形勢下,農村金融市場面臨外資銀行、民營投資機構和郵政儲蓄銀行的競爭,隨著新的金融格局的形成,競爭將越來越激烈。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只有不斷深化經營體制改革,增強為三農服務的功能,提高服務水平,才能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最近,筆者就發揮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主力軍作用,更好地為三農發展提供金融服務方面,進行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金融服務基本情況
截至20xx年6末,全縣農村信用社提供農業貸款xx萬元,其中農戶貸款xx萬元,涉及農戶xx家,占貸款總額的xx%。以上數據說明,農戶貸款占比低,對三農經濟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強。全縣銀行業金融各項貸款xx萬元,其中農業貸款萬元,農業貸款占比xx%。真正支持農村農戶的貸款占比為xx%。農村信用社服務品種單一,信貸服務缺乏創新,資產抵押登記收費過高,貸款方式有待簡化,同時,農村信用社對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支持乏力。
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一)發展失調,整個金融服務體系沒有真正建立
從現有農村現有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情況來看,表現極不平衡。銀行機構發展較為迅速,保險機構發展相對滯后,證券機構整體發展緩慢,典當機構、信托機構發展嚴重不足,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不充分。為中低端客戶服務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力量薄弱,縣域經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金融支持。這些機構失調的現狀,成為三農經濟大發展的束縛與阻礙。
(二)渠道狹窄,投融資體系沒有培育起來
得到投融資體系的支持,是農村中小企業在市場上競爭壯大的基本金融需求。在開創多渠道投融資方式、引進與設立風險投資公司、設立小額貸款機構與村鎮銀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規范與探索民間金融和互助融資、完善企業投融資體系等方面有所不足,融資難問題依然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而目前,農村現有中小金融機構沒有很好體現投融資的調節作用。
(三)不講信用,金融生態環境不理想
一些貸戶欠貸不還,甚至有意思賴著不還。有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預信用社放貸,造成不良貸款的潛在風險。社會失信懲戒機制不健全,金融債權訴訟存在執行難現象,金融司法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擔保體系不完善,產權制度亟待完善,產權需進一步明晰;信用評級、信用獎懲、信用文化不夠健全。
(四)自身限制,農村金融機構形不成良性發展
現階段,農民收入水平不高,鄉鎮企業閑置資金有限,導致一部分農信社資本規模較小。同時,具有大額資金的存款客戶或出于更好的合作關系,或出于更便利和全面的服務,偏向選擇農業銀行這樣的大型銀行,甚至是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客觀上制約了農信社存款的增長。此外,農信社雖然已經大部分實現了省內異地存取和跨行服務,但暫時還無法做到全國范圍的異地存取和跨行服務,這也成為很多客戶放棄選擇農信社服務的重要因素。
三、對策與建議
(一)抓住歷史機遇,創新經營理念
目前,國家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改革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新的改革試點方案陸續出臺,可以說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進行創新的寬松空間正在形成,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應抓住有利時機,盡快在經營環境和市場前景上創新整體經營理念,搶抓機遇,講求成本,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把金融創新提升到增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地位。因此,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一定要創新經營理念,改進服務方式,完善服務功能,真正把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辦成農民的銀行,切實提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服務水平;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在幫助縣域經濟實現騰飛、增加社會效益的同時,管控好信貸風險,實現農村商業銀行自身效益,達到社農雙贏。在信貸支農上,要從支持傳統農業向支持大農業轉變,努力去發現、培育、開創新的支農平臺;從支持傳統農民向支持現代農民轉變,合理引導農民現代化思想觀念,擺脫傳統劣習;從支持傳統農村向支持新農村轉變,不斷更新觀念,堅持與時俱進。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現代化,大力推進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工作。
(二)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投融資體系
首先,拓展銀行融資產品。通過買賣貸款、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加強信貸資產運作,調整信貸資產結構。
其次,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探索建立股權交易市場,為企業搭建股權交易平臺,促進股權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扶持股權投資機構的`設立和發展,引導產業資本及風險投資基金進入投融資領域。
第三、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積極引導保險企業在強化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基礎上,加強宣傳,培育市民保險意識,努力挖掘保險市場潛力,繼續完善原有險種,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特別是以參與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投資入股等多種形式支持重點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三)深化體制改革,建立產權制度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管理交由省級政府負責后,其產權關系應嚴格按照政企分開和誰出資、誰擁有的原則,實行一級法人管理,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同時,根據股權結構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可按照合作制的原則,組建農村合作銀行,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進行股份制改造,成立農村商業銀行,對暫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則和做法,實行股份合作制;對股份制改造有困難而又適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進一步完善合作制。通過深化改革,使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真正成為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獨立的市場主體,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生力軍的作用和重要的參與者的發展定位。
(四)加強風險防范,優化金融環境
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切實加強央行專項票據兌付后續監測考核,加強監管,確保低風險運營。轉變工作作風,深入一線明查暗訪貸款戶對信貸員的意見,定期召開行風監督員會議,發放民意測評表,征求意見,加大客戶的監督力度,防范貸款風險。其次,開展以風險管理為主題的掃雷工程,將資產管理、制度執行、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實行監控,把業務操作和經營中可能引發的風險和經濟案件的網點,作為可能爆炸的雷區,并對雷區進行限期掃雷,將風險防范關口前移。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企業需求調研報告07-30
需求調研報告04-11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宣傳月活動總結05-01
社區服務需求調研報告(精選6篇)12-29
人才需求調研報告12-06
殘疾人需求調研報告10-15
金融企業服務口號02-06
文化服務企業調研報告范文優選11-10
中小微企業發展調研報告12-31
餐飲服務小微企業認定標準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