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外來打工人員宿舍消防安全狀況調查報告
近年來,XXXX新區經濟高速發展,外資企業紛紛落戶,本地私企蓬勃興起,大量外來務工人員不斷涌入,這些特殊群體的居住環境相對較差,大多為簡陋的集體宿舍,且消防安全素質較低,火災防范能力較弱。近期,新區大隊對轄區外來務工人員集體宿舍樓消防安全狀況集中進行了抽樣調查,現將抽樣調查結果分析并就如何采取針對性管理措施供大家探討。一、抽樣調查數據統計
此次調研活動調查了新區3個鎮、4個街道共37處較大規模的外來務工人員集體宿舍,并就宿舍建筑面積、住宿人數、建筑層數、建筑產權性質、消防安全狀況等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了解。
二、抽樣調查數據分析
(一)建筑面積:37處集體宿舍中有23處建筑面積超過1000m2,占62.2%,其中面積最大的達到40000 m2。
(二)住宿人數:37處集體宿舍中住宿人數超過100人的有22處占59.5%,其中住宿人數最多是新區春豐打工樓,住宿人數達到4500人,但大多數集體宿舍的住宿人數為300至500人。
(三)建筑層數:3層及3層以上的集體宿舍有24處占64.9%,最高的有六層。
(四)建筑性質:37處集體宿舍中有20處為企業自建,供本企業員工居住,政府、企業出資建造的有11處,廠房改建的有6處,調查中沒有發現建筑性質為居民住宅的集體宿舍。
(五)消防安全狀況:消防安全狀況調查內容分為審核、驗收手續、防火分區、疏散設施、滅火器設置、室內消火栓、自動設施、人員安全意識、管理力量、管理臺帳9個子項目。調查發現37處集體宿舍中僅有4處(占10.8%)全部符合上述所有項目,其余的集體宿舍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消防手續不齊全、消防設施不完善。統計表明:審核、驗收手續、疏散設施、室內消火栓這三個子項目的合格率尚不到60%(審核、驗收手續合格率為48.6%、疏散設施合格率為59.5%、室內消火栓合格率為45.9%),防火分區、滅火器設置的合格率也只有66.7%和64.9%。由此可見,外來務工人員集體宿舍消防安全狀況令人堪憂。
三、外來務工人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難點
(一)群體特征:流動性大,人員具體情況難以掌握。外來務工人員大多數處于“動態”流動之中,所以只能通過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群體分析來進行宏觀管理。外來務工人員的情況復雜,分布范圍廣,行蹤不確定,給具體的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
(二)個體狀況:文化和收入水平偏低,整體消防意識淡薄。外來務工人員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文化水平整體偏低,據2007年底進行外來人口統計情況表明,農民工1417565人,占外地來錫人員總數的74.5%。另外一項對新區4100余名外來務工人員的抽樣調查顯示,大學以上文化僅占2.2%、高中文化占8.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3%。文化水平偏低往往導致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不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低收入就直接決定了其生活狀況較差。生活狀況差往往決定其對自身的消防安全狀況關注較少,主動接受消防安全教育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的連火災報警電話都不知道,火災防范意識和自救逃生能力也較差。
(三)居住情況:居住環境復雜,火災隱患較為突出。外來務工人員居住處有幾種形式:旅店、民居、單位、工地、租賃房。2007年12月底,XX218萬名外來務工人員中,居住在旅店的占1.45%;居住在居民家中的占7.87%;居住在單位內部的占13.03%;居住在工地現場的占6.90%;租賃房屋的占57.60%;其他占13.16%。與此同時,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區的建筑比較復雜,且主要為集體宿舍,其中有29.7%的集體宿舍為政府、企業出資建造,企業自籌資金建的占54.1%,廠房改建出租的占16.2%。一些集體宿舍大都分布在離廠較近的區域,便于員工上下班,然而在有限的周邊區域里,相對來說集體宿舍的可用建筑占地面積較少,少數員工集體宿舍甚至設置在人員密集的居民區內,整體建筑較為擁擠,防火間距,消防道路狹窄,一旦發生火災,影響消防隊火災撲救和人員安全疏散。
(四)社會管理:消防知識和技能培訓少,消防安全關注度低。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性大、分布凌散、管理難度大,一些地區政府部門在對其管理中雖已納入消防安全內容,但由于職責不夠明確,缺少專門管理力量,平時指導缺乏針對性,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公安消防部門和派出所人手緊、任務重,對外來流動人員的生產生活場所難以實施經常性的消防監督管理。此外,專門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消防安全培訓較少,消防知識普及率較低,以及社會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消防安全管理關注較少,增加了外來務工人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難度。
四、加強外來務工人員集體宿舍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的探討
做好外來務工人員集體宿舍的消防管理工作已經是迫在眉睫,我們要把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火災防范能力、減少火災侵害作為關愛“新XX人”的實際行動。就如何做好外來務工人員集體宿舍消防安全管理,我們進行了以下一些探討:
(一)將外來務工人員的消防安全管理納入網格化管理模式。近年來,公安派出所三級管理工作機制的推行,將XX消防的基礎控制和社會安全管理導
向了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我們可以將外來務工人員的消防安全管理納入公安派出所消防監督管理工作內容,進一步明確基層政府和公安、民政等各政府部門的職責。將外來務工人員消防安全管理教育工作以目標責任考核的形式納入政府的管理內容之中,或通過制定規范性文件等形式建立健全外來務工人員的消防安全管理組織機構,推動流動務工人員消防安全管理規范化、法制化,最終形成一個“以政府為主導,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實行綜合治理”的外來務工人員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格局。
(二)將外來務工人員列為消防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消防安全管理現狀,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可以從基礎著手,并采取以下幾種模式。一是充分發揮宣傳媒體的作用。聯合有關部門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畫冊等各種媒體開展消防知識宣傳,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外來務工人員直觀地了解并掌握消防常識,及時發現身邊的火災隱患,采取有效措施,把火災遏制在萌芽狀態。二是充分發揮社區宣傳作用。聯合轄區內各居委會開展多種外來務工人員喜聞樂見的消防文藝匯演,定期組織外來務工人員觀看消防錄像帶,開展消防知識競賽,在社區設立消防宣傳欄張貼消防安全圖片,在人員密集區域張貼防火標志,出動流動宣傳車,利用小喇叭和巡邏晚呼等傳統形式進行宣傳。三是充分發揮學校宣傳作用。聯合轄區學校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進行消防安全宣傳教育,發放大隊消防宣傳資料,定期組織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到大隊進行參觀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消防安全知識,達到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的目的,從而提高整個群體的消防安全意識,進一步調動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大隊消防工作的積極性。四是充分發揮用工企業作用。督促企業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嚴格執行有關消防安全制度,定期指導企業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消防安全學習和培訓,指導企業內部開展黑板報展評、廣播宣講、舉辦消防運動會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提高員工學習消防知識的積極性,增強責任感。五是充分發揮消防宣傳部門教育主力軍作用。消防部門應主動走進企業和外來人員集中住宿地,開展消防安全常識宣傳,使外來務工人員學會基本的自防自救方法,并掌握常見火災的撲救方法及內部疏散和逃生自救基本要領,學會如何發現和整改工作崗位和住宿環境中的火災隱患,從而不斷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火災自防自救能力,有效預防各類火災事故的發生。
(三)積極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地的消防安全環境。目前,新區外來務工人員已有73萬余人,集中居住點250多處且相對集中在坊前、梅村、旺莊等地,其中上規模的聚居地有20余處。改善此類場所的消防安全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抓源頭管理。有關職能部門明確此類建筑投入使用前必須辦理申報登記手續,在業主辦理申報登記手續過程中,對有關消防安全狀況進行把關。二是抓過程監督。消防部門和公安派出所及其他有關職能部門應將此類場所列入日常監督檢查的重點,加強監督和指導,及時消除不安全隱患。三是抓隱患整改。對防火分區、耐火等級、安全疏散、消防設施等存在不安全隱患的單位,有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協調政府和相關業主,提出整改方案,落實整改資金和責任人員,及時予以整改。對存在重大火災隱患的,要以政府名義掛牌督辦。
(四)將消防安全技能的培訓納入外來務工人員就業上崗培訓內容。近年來,外來務工人員已經成為XX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到2008年4月,已有106.6萬外來務工人員加入了工會組織,并通過工會這一基層組織形式,落實和開展消防安全教育,不失為探索消防安全強制教育的一個新途徑和新方法。此外,消防安全培訓教育也已有所突破,目前XX市外來務工人員培訓中心正在積極籌建之中,該中心將承擔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各方面職業培訓工作,其中將消防安全培訓教育列入其中也正在商榷之中,使掌握一定的消防安全技能成為外來務工人員上崗就業的基本要求,XX外來務工人員的消防安全素質必將得到很大提高。
這次消防安全調查是在XX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口大量流入并帶來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突出問題這一大背景下進行的一次全面的調查,是相當及時和必要的一次專項檢查,其對新區消防安全工作的順利展開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必須對此次專項調查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深層次分析產生突出問題的原因。提請政府協調有關部門研究解決問題的措施。消防部門要積極主動擔當主力軍,組織、協調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全面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將外來務工人員集體宿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抓緊抓好。
【外來打工人員宿舍消防安全狀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外來務工人的生活狀況調查報告08-26
網吧消防安全狀況調查報告11-08
外來務工人員調查報告(精選13篇)12-13
外來人員集體宿舍管理制度(通用12篇)07-05
狀況調查報告04-02
農村狀況調查報告02-01
公司狀況調查報告11-08
學習狀況調查報告12-08
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06-10
消費狀況調查報告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