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1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占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為全面了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后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
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布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占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占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托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游戲、網絡,抽煙、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占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于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
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
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
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
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于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
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
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2
一、活動目的
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道德素質等方面,加強與留守兒童的就留,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全面發展以及增加我們的責任心,鍛煉我們的能力。
二、活動前期準備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背井離鄉,他們或是被交付給爺爺奶奶撫養,或是跟從父母到處流浪。從此,他們的生活比其他普通孩子少了許多,也多了許多。 現在社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這導致了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這些兒童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或忙于工作,他們大都由祖輩或親戚照顧,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較少。面臨著安全失保、學業失教、生活失助、親情缺失等問題,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存、保護與發展。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他們的心理缺陷,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又使他們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以后的發展真的很令人擔憂。于是,我便開始了自己的頭腦風暴,想該怎么辦,在哪里進行,如何進行,當然也從網上面借鑒了一些經驗。于是在準備差不多時,屬于我的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之旅也要開始了!我從弟弟那得知楊興宇是留守兒童。他和他奶奶在家,父母在外務工。
三、活動過程
第二天早上,我就去了楊興宇的家里。他奶奶已經上山干活了,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才放心地出去了。于是,我就和他在家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我主動和他說話,他好像沒聽到似的,臉上一片茫然,眼睛盯著電視。萬事難開頭,我下定決心,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要讓他活潑開朗起來,要讓他的小臉上洋溢著小孩子應該擁有的可愛笑臉。慢慢的我就和他聊起來了,我問他的年齡,他在哪里上學,以及關于他父母的一些問題,他的回答很是被動,讓我不禁想到他平時肯定很少與別人溝通吧。后來我問他想不想他爸爸媽媽時,他的聲音哽咽了,只看他呆呆地望著電視。他一定很想念他的父母吧!唉!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的孩子,他心里一定很難過吧!我又問了好多關于他學習上的一些瑣碎小事,并且和他說了一些我的成長的故事,告訴他要堅強,沒有父母陪在身邊的我們要更堅強。看著他那帶著迷茫的眼神,我很欣慰,因為我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了真誠和 對幸福的渴望。我還告訴他,父母在外打工,是為了讓你更好的生活、學習、要學會理解父母,對父母感恩,如果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他們是這個世界上對我們最好的人,雖然他們現在不在你身邊,但是他們的心一直陪著你,所以你要堅強勇敢點,讓你的父母以你為榮!我希望他可以記得我說的話,然后我給他講了幾道題。過了一會兒,他奶奶回來了,奶奶大概60多歲了,頭上白絲勝過青絲,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看著他我有種很心酸的感覺。又說了一會兒的話,我就準備回家了。臨走時,他很不舍。他奶奶說我的到來讓他快樂了不少,希望我能經常去他家,和他聊聊天。我向他保證以后有時間就會來看他。
四、調查結果
1、留守兒童的總體現狀
(1)當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這導致了留守兒童的數量大量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
(3)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
2、留守兒童面臨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①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
②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
③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等現象。
(2)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具體表現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
3、疏于照顧,人生安全不容忽視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范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
五、建議與思考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心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中留守兒童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的問題,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于促進學習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為了保證疏于留守兒童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體系。
2、加大對社會主義心農村建設的力度,盡量從各種渠道對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上給予支持幫助,使一些家長多有些實踐來照顧自己的子女。
3、學校加強教育管理,努力提升教學質量。學校各科老師、主要行政人員和班主任對留守兒童進行談心、疏導教育、進行家訪等達到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目的。
4、大力開展校園活動,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
5、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上小學和初中階段,家長盡量不外出,或是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給予孩子親情關懷。
六、分析調查
這次的社會實踐雖然只有我一個人,但是對我的觸動很深,從一開始準備調查留守兒童情況后,到準備進行后,再到現在整理資料和分析實踐的成果,感覺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少的收獲。其實感覺自己算不上真正的社會實踐分析調查,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一次和留守兒童的相處而已,畢竟我一個人的力量真的太薄弱······但是有一點讓人很欣慰,從互聯網、報刊、電視等媒體上,我們看到了整個社會、整個中國,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正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我知道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還有很多社會人士及大學生正在為這些留守兒童的幸福努力著。想到這里我就很開心,心里滿懷希望。
七、暢想未來
留守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關注留守兒童不只是小事、家事,更是國家大事,是關系民族未來發展的大事,需要全社會廣泛關注。為了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彌補情感缺失,家庭教育缺位,為了這些處在人生關鍵時期的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愛心支教活動。希望用我們的努力讓留守兒童不再是個問題,相信在我們大家的不斷努力下,那一天會很快到來!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3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占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了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后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布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占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占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托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游戲、網絡,抽煙、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占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于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于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絡。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里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0xx年,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為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范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現在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范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4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愿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游戲、色情影像、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發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制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干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后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系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群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5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了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群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系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占15、9%;學習良好,占35、9%;學習成績一般,占43、7%;學習成績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從長輩那里學來的占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占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占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于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于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系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監護人,雙方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并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系,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并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4、學校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以工會牽頭,組成以黨支部、團隊、班級等組織為主的關愛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成長的組織網絡,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協調有關部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入學、困難學生補助等實際問題,不斷優化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環境。著力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研究,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 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使社會真正和諧。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6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朱寨村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條連接市區與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種植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較為特殊的農村。該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務工人員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兒童占兒童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七。農民土地較少(每人約7分地),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放棄了種田而選擇出外謀生,因而當地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該地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綿薄之力。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隨著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這樣直接導致務工農民會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為情感方面。父母與子女長時間分離,導致他們之間產生交流障礙。這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
許多“留守兒童”在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在長期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情感常常無法得到親人的反饋,這必然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也易使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過錢、物等大量的物質滿足來補償對孩子的精神關愛,而這些孩子在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使他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誤入歧途。
三、“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發現在調查中的留守兒童一般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無人看管,缺乏監護;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遠離父母,缺少關愛。
一是生活方面: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現在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
二是心理問題:由于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而有些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的小學階段入學率相對高一點,初中階段則呈下降趨勢。更有孩子產生只想讀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該地留守兒童比例達百分之57,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盡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家長學校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開辦臨時監護人培訓班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2、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3、社會方面
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管力度,尤其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隱患。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由自發、自覺到有組織地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7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當今的一個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問題,我縣作為一個人多地少的山區縣,“留守兒童”問題顯得更為突出。為此,縣政協教科文衛委、宣教部門政協聯絡處,結合近年來我縣政協開展“農村教育幫扶工程”的實踐與思考,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等形式,就我縣留守兒童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現狀
截止今年6月底,我縣共有留守兒童24675人,占學生總數的40%。農村學校占70%以上,如竹林灣教學點占100 %,沙畈河小學占72 %,石橋鋪中學占78 %。他們被父母、被學校、被社會所“忽視”,心靈上缺少呵護、生活上缺少照應、行為上缺少管教、學習上缺少輔導、安全上缺少保障,殘酷地輸在“起跑線上”。留守兒童通常顯現以下三個突出問題:
(一)學習成績較差。
留守兒童與其他同學相比,由于父母教育“鞭長莫及”,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在學校多數因成績較差又受到老師的冷落,導致他們上課思想拋錨,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學習興趣減弱,于是出現逃學、曠課,甚至產生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中途輟學,外出務工。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較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占30%,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農村中小學校70%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我縣的調查情況比上述還要嚴重。
(二)行為習慣不良。
突出表現在:
一是沾染不良陋習。大多不講個人衛生,不遵守校紀校規,缺乏禮貌待人常識,不少孩子沾染上抽煙、賭博、打架、酗酒、沉迷網吧、早戀等不良習性。
二是心理發展異常。他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在個性心理上表現異常,有的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有的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三是人生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心存愧疚,父愛母愛失常,采取物質補償表達自己的愛。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逐漸形成“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
(三)安全狀況堪憂。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監管人多為隔代老人,年邁體弱,監護能力和精力不足,使學校、家庭的安全鏈不牢。孩子自我保護、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弱,因而極易成為被侵害的對象,諸如被拐賣等現象并不罕見;交通事故、溺水身亡、打架致傷等事故時有發生;加之一些孩子受社會不良風氣侵蝕,染上好斗滋事、小偷小摸等不良習性,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又成為影響社會秩序的隱患。
二、原因分析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一)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留守兒童問題的凸顯,從根本上講是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以及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帶來的結果。當今,農村尤其是邊遠山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農民擁有的生產資料嚴重不足,不得不拋家別子,通過外出務工,掙得勞務收入來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據調查,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外出的占48%,單方外出的占52%,從而使兒童不得不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
(二)家庭責任意識淡薄。一個完整的家庭和“原始”的親情是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長家庭教育意識淡薄。他們以為只要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就行,缺乏對他們精神上的培養、引導與慰藉。有的監護人監管不力。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是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好,自身素質較低,監護能力不足,監護精力不夠。有的父母過度依賴學校。他們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孩子健康成長取決于老師,把“無限責任”推給了學校和老師。更有甚者,為怕孩子長大吃虧,給他們灌輸暴力恐怖意識。我們調查中,有一位留守兒童的爺爺對孩子說:“老師再批評你,你就捅他兩刀,小孩子殺人不犯法。”第二天,孩子真的帶了一把長刀到學校,幸虧被及時發現,沒有造成危害。
(三)學校教育措施乏力。一方面應試教育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學校的主要注意力仍然在書本知識的灌輸上,“唯分數記英雄”,“唯升學論成敗”,而輕視對學生的法律、道德、心理、生存和安全教育,甚至放松對成績較差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財力保障的不足,教師師德的不平衡,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等諸多因素制約,少數教師甚至不顧忌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注意保護甚至傷害其自尊心,使其產生厭學情緒。大量農村學校很少召開家長會,和學生家長的溝通與互動幾乎沒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雖有要求,但多數流于形式,缺乏系統的管理、考核、評價機制,使留守兒童教育這個社會新出現的嚴峻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研究,缺乏系統可行的應對措施。
(四)兒童成長環境不優。各級政府沒有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擺上議事日程,既沒有專門機構負責,也沒有研究出臺對策措施。關心下一代工作組織網絡不健全,覆蓋率低,村“兩委”關愛工作基本沒有啟動。同時,由于監護體系的缺失,使留守兒童與社會的不良風氣、不良信息缺乏防護隔離,更容易受到直接侵蝕,使他們幼嫩的心靈和心理被任意扭曲。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監管,互聯網、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性、誘惑性極強的、不健康的信息,讓缺少監護引導的留守兒童無法選擇地接受吸收,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養成。農閑時節,農村“帶彩”玩牌風盛行,許多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也參與其中,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三、幾點建議
當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既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兒童未來、家庭未來,又關系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是一項關系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教育方面,留守兒童所處的環境令人觸目驚心。因此,引起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的深入重視已刻不容緩。為此,我們建議:
(一)家庭要承擔應盡之責。
“子不教,父之過”。家長要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要盡可能調整好外出方式,夫妻雙方盡量不要一同外出務工,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將子女帶在身邊,到務工地或居住地接受教育。如果夫妻雙方都外去打工,要真正選好監護人,加強與監護人、子女和學校老師的溝通交流。外出務工家長至少每周要與監護人聯系一次,監護人要對留守子女在學習、思想和生活上進行認真教育、監督和管理,及時反饋子女的情況。家長要通過電話、短信、書信等形式與孩子溝通交流,定期回家看望孩子,使他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要多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及生活情況,要教育和引導他們學會自我約束,學會面對困難,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學校要發揮主陣地作用。
學校要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統計,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全面掌握其家庭及監護人情況、掌握留守兒童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態度、心理狀況等基本情況。要注重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學校要爭取配備心理老師,或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兒童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矯正和疏導。老師要主動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盡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疏導;在學習上,耐心輔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班級生活,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學校要制訂系統全面的制度與措施,使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并對制度措施落實情況、落實效果進行檢查、督辦、考核、評價,納入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使其真正落到實處。要會同相關部門制訂規劃和實施對策,逐步解決“5+2”與“10+2”問題,為留守兒童的星期天、寒暑假營造良好的活動環境。
(三)黨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視。
各級黨委政府要專門系統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構建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監護體系,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建立和落實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工作機制,加強經費投入保障,整合衛計、團委、婦聯等部門的職能和項目資金,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機制和“愛心基金”,在教育局設立幫扶管理中心,解決“愛心源”的整合配置問題。要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機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大指導和協調力度,公安、司法、民政、關工委等部門要協力配合,整體聯動,共同編織關愛留守兒童“愛心網”。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創造和增加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和就業,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要取消不合理的戶籍制度,改“戶籍制”為“居住地制度”,讓留守兒童可以隨父母在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要制定相關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教育的優秀教師和經費的投入力度,擴大農村學校寄宿比例,改善農村學校的寄宿條件。要將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納入鄉鎮及機關部門工作考評范圍,鄉鎮黨委、政府要相應將留守兒童工作作為駐點國家干部和村“兩委”班子年度考核內容。
(四)社會要形成關愛氛圍。
要建立機制,搭建平臺,疏通渠道,挖掘“愛心源”,動員引導社會各界、各方人士為留守兒童獻愛心,真正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對接,構建一張補缺拾遺的監護網絡。要借鑒縣政協委員幫扶留守兒童的探索作法,動員和鼓勵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公務人員、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五老”人員、成功企業家和社會有識之士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形成豐富的社會“愛心源”,為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心理、安全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懷,力所能及地充當孩子學習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和成長路上的保護人。要強化社區和村委會的責任,有條件的社區、村居,都要設立圖書室和活動室,為留守兒童提供課外、假期活動場所,充分發揮“五老”人員在農村的作用,開展結對幫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留守兒童工作的重大意義、保護留守兒童方針政策及法律措施、成功的留守兒童工作機制和工作經驗,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8
隨著農民工紛紛進城務工,產生了一大批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留守家中的學生。我們稱之為“留守學生”。隨著國家對農民工限制的進一步解除,特別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解決“留守學生”的問題會更顯迫切。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舊縣中學遭水災后,與太平二中并校遷址到占地68034平方米的新校區;現有專職教師40人,12個教學班,826名學生。留守學生數274人。
二、存在的問題:
1、教育力量分散。由于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造成農村勞動力的相對不足。留在家里的人員,不得不承擔更加繁重的農業勞動,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留守孩子的行為、生活,特別是學習。少了約束和教育,許多不良行為得不到矯正,時間一長形成惡習。
2、隔代教育徘徊于溺愛的誤區。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把子女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或者托付給親戚朋友,更有甚者無人監護,讓他們得到了太多的“自由”。這些老人們只是被動地承擔起家庭保姆的義務,因而重“養”輕“教”、細“養”粗“教”或只“養”不“教”的現象十分嚴重。過分遷就孩子、保護孩子,而忽視了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外出務工的家長給孩子寄回來的主要是財物,缺乏對孩子的精神關愛。
3、教育方法簡單。一部分留守家長有溺愛和偏愛的傾向,把孩子當“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出了問題又是簡單粗暴,動輒拳腳,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干脆放縱與不管。他們中一些人早出晚歸與社會上閑雜人員來往,沾上小偷小摸惡習。癡迷于電子游戲,光顧不良網吧,整天神智恍惚。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行為習慣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游戲、網絡,抽煙、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占10%。
4、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環節,農村學校因教學設施、師資配備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彌補因家庭教育的缺位而留下的教育真空。“留守學生”的家長很少與老師、學校聯系,對學校的教育思路、教育環節知之甚少,根本談不上配合學校的教育,學校也無法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情況,致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很難銜接起來。學校教育明顯感到力不從心。?在調查中發現,80%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7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占10%。
三、學校采取的措施:
1、學校在關愛“留守學生”方面做到“三個一”:一是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和聯系卡制度,二是給“留守學生”建立結對幫扶的校內家長,三是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座談會;要求各班在關愛“留守學生”方面做到“三保證”:一保證“留守學生”不輟學,二保證“留守學生”在學習上不滑坡,三保證“留守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嚴重違紀現象;
2、營造關愛“留守學生”氛圍。學校教師以師德教育為出發點,將關愛“留守學生”問題作為師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在校內班主任、任課老師與學困生建立結對幫扶對象,實行一對一的幫扶。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給予關心,全校師生在看似簡單的“問一問”、“拉一拉”中營造了愛的氛圍,“留守學生”的人格,滋潤了他們渴望愛的心靈。
3、組織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對于每個人來說,家是溫暖的,對于“留守學生”來說學校就是他們溫暖的第二家,老師就是他們親人,各班在日常活動中格外照顧“留守學生”,班隊會上“留守學生”更多傾訴的機會,課外輔導時讓“留守學生”位于最前面,組織活動也讓“留守學生”有更多的參與面,實踐活動中細致地教他們自主生活、自護自救的知識,在元旦前組織開展了“留守學生”與家長互寄愛心賀卡活動。這一切就是讓“留守學生”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4、形成關愛“留守學生”的工作合力。學校在原來的家訪制度基礎上,依據現有情況,實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訪,與“留守學生”的臨時監護人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溝通,增進了解,尋求互助,并對農村的老年監護人給予一定的家教指導,幫助他們正確地管教“留守學生”。利用節假日、開學這些時間,爭取與“留守學生”的父母進行直接對話,互通信息,及時通報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達到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增強“留守學生”學生教育合力。
四、對策與建議
留守學兒教育問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這一問題正在凸顯,也正在加劇。因此,我們必須從政策上、管理上總體把握這些問題,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我們應該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該校缺少學生宿舍和食堂,無法滿足學生住校生活問題,給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帶來了許多困難;“留守學生”寄宿在校外,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村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積極創造條件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如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積極宣傳講解有關家教知識,讓家長們明白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于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3、農村學校要對這些兒童給予特殊的關愛,并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班集體溫暖,以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在課程教學中靈活多樣地加強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識技能;開通家長熱線,方便家長及時了解這些兒童的問題和與兒童的溝通。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采取必要的保健制度,及時對生病的留守兒童進行治療,保障其人身安全。
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家庭教育領導機構要充分發揮作用,開展各類健康有益的活動,共同營造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社會要熱心關注齊抓共管;制度保障要進一步到位;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學校條件,為這些學生營造溫馨、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更應該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扎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為社會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后要繼續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9
外出打工成了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流動人口主要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普遍出現了“留守家庭”問題。目前,在與留守家庭有關的諸多問題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們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于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系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愿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斗毆。
6、行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并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群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群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群體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與群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游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群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后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閑暇教育,吸引群體成員投身于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群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群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悅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臺,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臺,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群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盡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說,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為留守兒童開辟活動園地。
(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將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小城鎮的投資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周期。加強農村吸引外資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盡量減少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10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們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舜陵鎮九嶷洞村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開展了本次調查。寧遠縣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轄17個鄉鎮(其中少數民族鄉4個),4個國有林場,688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2498平方公里,總人口77.8萬,外出打工人員接近30萬。
其中調查走訪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戶人家中有200多戶有青壯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農業人口多,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利,經濟發展較緩慢,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放棄了種田而選擇出外謀生,因而當地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寧遠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棉薄之力。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問題,不是農村之事,更不是農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農業比較利益的下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這樣直接導致務工農民會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顯缺位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
許多“留守兒童”在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在長期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情感常常無法得到親人的反饋,這必然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也易使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過錢、物等大量的物質滿足來補償對孩子的精神關愛,而這些孩子在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使他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誤入歧途。
三、“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發現在調查中的留守兒童一般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無人看管,缺乏監護;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遠離父母,缺少關愛。其中:
“留守兒童”面臨五大問題
一是生活問題: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兒童能夠按時接受各種預防性疫苗的比例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現在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
二是心理問題:由于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而有些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也容易使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現象。由于目前農村教育資源不足,教育質量偏低,有些孩子進城后跟不上學習進度,不得不返回農村;有的由于家長不斷在農村、城市之間變動,孩子也會隨之由“留守”到“流動”再到“留守”,不能及時接續學業。我們調查的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在小學階段的入學率相對高一些,初中階段則呈明顯下降趨勢,輟學率比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訪中有監護人說出“不可能也沒能力讓孩子上高中”的話語。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據當地村支書透露,在該地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的比例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
五是安全問題:另根據網上公安部門有關調查顯示,在被拐賣的兒童當中,流動兒童占第一位,留守兒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現的女童被惡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據報道,在xx年湖南洪災遇難的12名兒童中,11名都是留守兒童,這說明沒有父母的呵護和指導,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
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的特殊性,使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殘缺的家庭教育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在九嶷洞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了留守兒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諸多的問題。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盡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可以通過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家長學校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開辦臨時監護人培訓班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2、學校方面
要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育管理機制。幼兒園是直接教育管理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當包容更多的關愛幫助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懷和呵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專家或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3)廣泛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
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幼兒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歸屬感。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7-27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6-25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5-06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5-18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心得體會12-20
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08-15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12-09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15
2017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