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業的調查報告(通用12篇)
如果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完全陌生,我們需要仔細地調查清楚,并且最后的結果會記錄在調查報告中。調查報告要怎么寫才邏輯緊密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農業的調查報告(通用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1
縣農業基點調查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及我局領導的高度重視下,以及縣、鄉、村全體調查員的共同努力,按時、按量準確及時地完成了農業部、廳下達的全年各項調查任務。現將一年來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點工作業績
xx年,我們繼續在中選的鎮六個鄉(鎮),每個基點鄉鎮抽查五個村民小組,全縣共抽查三十個村民小組開展各項調查工作。全年按照農業部、廳布署的各項調查任務,認真做好調查和匯總上報。主要工作內容:
(1)農作物意向調查、早稻產量預計調查、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預計調查、夏收農作物產量預計調查、全年糧食及主要經濟作物產量預計調查、全年糧、油產量預計調查、秋冬播農作物面積預計調查等任務。在開展各項調查的工作中,力求數據準確度,匯報及時。
(2)扎扎實實開展各項調查,認真審核和分析各項調查數據,及時上報各項報表,全年報表上報及時率達100%。因此各項調查報表質量大大提高。例如:8月8日報送的農業基點調查早稻查穗數粒情況表中,我們基點調查統計的平均畝產為398.73公斤,與統計局的統計年報數畝產399公斤相比,只相差0.07%。
二、農業基點工作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是搞好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關健。
今年以來,我縣農業基點調查工作取得成效,這是與領導的重視分不開的。年我縣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繼續由一名副職領導兼管,正職領導也經常過問農業基點調查工作開展情況。在人力方面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在進行農業基點調查工作期間,盡量不抽或少抽基點調查員參加其他中心工作,從而使我縣的.農業基點調查工作順利地完成了全年調查任務。
2、認真定好調查員,確保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農業基點調查工作能否按時、按質完成部廳下達的全年各項調查任務,與局領導的重視和鄉村級調查員的通力合作是分不開的。今年,局領導在多次的農業生產工作會議上,都強調了農業基點調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要求中選的鄉鎮及鄉村級調查員一定要按照上級部門的有關要求,及時準確的搞好各項調查任務,從而使我縣的農業基點調查工作能順利地進行。
3、加強調查人員業務技術培訓,提高業務素質。
通過參加農業部基點培訓會議回來以后,我們及時組織基點調查員進行培訓,要求每個調查員弄通弄清基點調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基點調查工作的方法和步驟,以及各種數據的準確計算方法和各種報表的填報,從而使基點調查工作準確及時,按質按量完成。
4、對基點調查工作做到早布置、早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完成
在各項基點調查工作開展之前,根據上級部門下達的各項調查內容和要求,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對每一項基調工作做到早安排、早布置、有計劃地去進行,從而使工作主動,完成任務保障性大大提高。
三、明年工作打算:
年我縣基點工作順利完成,在明年的工作中,我們更要再接再勵,把基點工作搞得更好。主要是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深入基層搞好調查研究,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同時還要不斷加強調查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爭取把明年的工作搞得更好。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2
為進一步加強我區水資源調度管理,全面落實用水計劃,實現總量控制目標,近期,我局組織對x區引黃灌區作物種植結構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作物種植結構整體情況及變化趨勢、原因分析:
我區今年共有灌溉面積xx萬畝,其中春小麥xx萬畝,水稻xx萬畝,單種玉米x萬畝,其他作物共xx萬畝。總灌溉面積較xxxx年相比減少xx萬畝,其中春小麥減少xx萬畝,單種玉米減少xx萬畝,其他作物增加xx萬畝,水稻增加xx萬畝。總體變化呈現逐年減少趨勢。
原因分析:總灌溉面積較xxxx年減少xx萬畝,作為建設用地被征用了。作物結構調整,以高效節水為原則,合理安排作物的種植結構以及灌溉規模,限制和壓縮高耗水、低產出作物的種植面積;根據我區作物的組成與特點,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如主要種植蔬菜、小雜糧等。
二、春灌以來引用水情況及x、x月份引用水計劃分析:
自x月xx日春灌開始以來,截止目前共累計灌溉農田xxx萬畝,累計引用水量xxxx萬mx,其中農業灌溉水量xxxx萬mx,生態湖泊補水xxx萬mx。x月份計劃引用水量xxx萬mx。
三、為應對x月份用水高峰采取的措施、存在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采取的措施:一是積極協調x區水管所調度水量;二是加強對農民用水協會管理,監督指導用水協會對引水渠道在行水期進行巡視、維護,避免跑、冒、決口情況發生,以減少水量損失;三是啟用臨溝泵站x座,啟用抗旱補灌機井xx眼,啟用春季水庫蓄水xxx萬進行補灌;四是做好節水宣傳工作。在合理安排輪灌制度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呼吁群眾增強節水意識,珍惜水源,節約用水。
存在問題:我區處于第二農場渠下游,用水高峰期第二農場渠低水位運行,我區有x個高口,造成農田灌溉引水困難。
原因分析:今年全區有效降雨少,氣溫高,蒸發量大,造成農田灌溉困難。為應對x、x月份用水高峰期,我區積極采取各項措施,應對用水高峰期用水矛盾。
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也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典型帶動、農民自愿”的方式,充分發揮能人、農戶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組建新型的專業經濟合作社,搭建市場與農戶的橋梁,提高了生產經營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實現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的提升。
四、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現狀及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那木鄉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前身天倉再就業經濟聯合社,是由原七棵樹砂礦下崗職工高占偉,在9月把從事同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民、下崗職工及其他人員組織起來而建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其目的是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以便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增加合作社成員收入。成立時該社占地3000m2,建筑面積381m2,由天倉雜糧種植合作社、天倉高香坊、天倉修理部三個部門構成。擁有蔬菜試驗田5000m2,農業試驗田5公頃。在此基礎上于成立了那木鄉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業務范圍為綠色雜糧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合作社擁有辦公面積381m2,生產車間478m2。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將對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繁榮,農民增產增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關鍵是始終堅持以信譽作為合作社發展的根本,把農民作為合作社發展的依靠。多年來,合作社堅持“正直守信”的發展理念,根據現代綠色農業、綠色食品發展要求,大辦雜糧基地,成功探索出了合作社與農民結成緊密利益共同體的“專業合作社+農戶”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促進了農民增收。
經過我們的調查,天倉合作社的發展之路在于:天倉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確定了主導產業。一是成立糧食加工企業,打造自己品牌。天倉種植百公頃無公害綠色雜糧,投資20多萬元,購進晾曬機、脫粒機、收割機、磨米機等設備,恢復傳統加工方式,采取碾坊、磨坊等恢復自然回歸自然的傳統工藝深加工雜糧。推出優質稻米、白面、蕎面、玉米面、玉米碴、小米、高粱等雜糧系列無公害產品,注冊國家認證“三稷”牌商標,培育自己的品牌。二是成立天香廠。他們經過幾年努力研究,不斷探索實驗,查閱中醫藥典,結合本地自然資源,終采用具有藥用價值,盛產于遼河兩岸的天然野生艾蒿及榆樹粉等做原料,把現代加工工藝與傳統方式相結合,制成了系列產品“天然本色艾蒿香”。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技術較為成熟。從而確定了以加工艾蒿香為合作社的主導產業,解決了下崗職工再就業、促進了農民增收。到現在合作社擁有500平方米左右的廠房,年產值40多萬元。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3
廣陳鎮位于平湖市的東北部,地處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長三角開放區,地理條件優越,經濟發達。1999年政府機構進行精簡,新廣陳鎮由原來的廣陳和前港合并成立,合并后面積54.9平方公里,人口4萬多。
廣陳鎮歷來是我市的農業大鎮,其主要特點是:
一是農業產業比重大。廣陳鎮擁有從農人員3.95萬,耕地5.64萬畝。04年廣陳鎮農業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農業總產值達1.48億元,占整個廣陳經濟總值的73.2%,同比增長15.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的3.1個百分點。
二是新興產業發展快。廣陳鎮近年來發展了以榿木、香樟、蘭花為主的花卉苗木業,總面積達2006畝;以番茄、黃瓜、茄子、葡萄、李樹為主的蔬菜水果業,常年蔬菜面積3860畝,果樹708畝;以養殖南美白對蝦、太湖白魚為主的.水產養殖業,面積達4000多畝;此外還有蘑菇面積31萬平方尺,紅菱1000畝。
三是工業發展相對弱。廣陳鎮的鄉鎮工業企業主要經營針織、服裝為主,由于起步晚,行業經營分散等原因,除了悅萊春毛衫制衣有限公司、春竹毛衫時裝有限公司等少數大規模企業外,其他的規模都普遍小,而且總體數量少,所以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外出比例相對比較高。
四是發展種養業優勢明顯。在廣成鎮現有各類種養業規模大戶400多戶,主要經營蔬菜、水產、水果、畜禽等特色產業。種養業的收入一向是廣陳鎮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且收入頗豐。04年廣陳鎮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918元,而其中光養殖業一項的收入就達到人均近3000元,在整個農業收入中達到了40%以上。
近年來,廣陳鎮乘借“三農”東風,整合當地資源,大力發展兩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穩定糧油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以花卉苗木、果蔬、雙低油菜、水產、畜牧等為特色的區域主導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有悅萊春、高新、民主三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占地5000畝;一個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345畝;水產養殖面積4035畝,其中名特優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800畝;規模豬場43個,規模禽場61個;四個無公害稻米、無公害水產、雙低油菜、生豬繁殖基地正在申報立項中。總結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政府扶持,思路創新,加大投入。廣陳鎮政府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突出科技支撐,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的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以財政投入為導向,及時把農村工作的著力點由以往抓生產、增總量轉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務放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培育社會產業化經營上,加大力度扶持地方特色產業。為了更好的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科學規劃布局,鎮政府出臺了《廣陳鎮人民政府關于20xx年扶持發展都市型農業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性優惠文件,對花卉苗木、大棚、食用菌行業進行補助,對建立現代農業園區給予一定的獎勵等,充分調動了農民、企業的積極性。近年來,廣陳鎮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規劃了悅萊春、高新、民主等三個現代化示范農業園區,建設標準農田38000多畝,農業累計投入資金達3800萬元。
二是做好“新三資”文章,廣泛吸納國內外資金的多元化投入,積極引導外資及民間工商資本投資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幾年來,先后引進新三資800多萬元,興辦各類農業“新三資”企業,建立各種綠色產業基地近千畝。例如:平湖蘭卉園藝有限公司,它座落在廣陳高新村,占地63畝,是臺商方進才、李正輝于20xx年5月共同投資創建的獨資農業企業,常年以種植世界級名花——大花蕙蘭為主,主要銷往上海、蘇州等大中城市。經過幾年的發展,大花蕙蘭已在廣陳“生根開花”,成了平湖花卉產業的一枝獨秀。去年大花蕙蘭銷售了1.5萬盆,每盆平均價格150元,銷售收入達225萬元。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4
根據上級下發的開展第三次農業普查一系列文件精神,我鄉狠抓落實,將做好第三次農業普查擺在重要位置,提前謀劃部署,遵循“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統籌安排,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有序推進,現將前期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認真組織學習,迅速動員部署
我鄉第一時間召開班子專題會議研究貫徹落實,認真分析了農業普查的重要意義,把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納入重要議程。及時組織全體鄉、村干部召開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動員大會,對中里鄉當前農業普查工作進行了部署,及時傳達上級文件精神,認真領會會議精神,學習文件,切實把握會議精神實質,充分認識到農業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和艱巨性,了解農業普查主要工作流程,提早熟悉業務環節,提前進入狀態,做到心中有數。
二、組建普查機構,提供組織保障
為保證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我鄉根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實際,成立了由鄉長韋威華任組長,人大主席陸丹丹、鄉黨委委員副鄉長朱長靈任副組長的全鄉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鄉統計辦,朱長靈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23個行政村分別成立了農業普查的.工作組,明確職責,落實到人,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落實經費
農業普查作為一項大型的社會調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做好第三次農業普查,資金保證是前提。對此,我鄉根據區農普辦統籌安排,普查工作經費及時落實,為按時保質開展普查工作提供了重要資金保障。
四、落實辦公條件,配齊設備
我鄉設立了固定的辦公場所,設在鄉統計辦。配備了辦公桌、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和用品,為普查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條件。
五、廣泛發動宣傳,渲染濃厚氛圍
農業普查涉及各部門,覆蓋面積大,為得到相關部門重視支持,我鄉通過以會代訓、發放宣傳資料,張貼標語等宣傳方式深入村屯開展農業普查宣傳活動,強調農業普查重要性,擴大農業普查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使廣大農戶了解普查目的和意義,了解如實提供普查信息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提高農業普查宣傳動員工作的效果。
六、提前謀劃,收集相關數據
我鄉積極配合區統計局認真做好本轄區村民小組數、自然村數、農業人口數、農業用地、行政區劃等基礎數據的摸底工作,為下一階段搞好普查小區劃分和“兩員”選定做準備。
下一步工作計劃:
嚴格按照上級部門的部署安排,切實做好我鄉農業普查的前期各項工作規劃落實,按照流程安排,扎扎實實做好有關業務工作,為我鄉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5
“現在不僅是我們要往前跑,政府領導也在推著我們往前跑。”這幾句話是休閑農業業主們的感慨。他們說得多好啊!看來我市發展休閑農業的積極性已經調動起來了。于是我們打起背包,深入農莊,進行實地考察調研。雖然天下著雨,山路崎嶇,道路泥濘,車子老舊......但是這些困難絲毫沒有擋住我們對工作的高度熱情,我們也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推著往前跑。
一、調研概述
在調研期間,我們走訪了20多家農莊業主,一家一家地進行實地考察,面對面地與農莊業主進行交流,從而使我們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為今后的工作開展找到了突破口。
二、調研對象
國鴻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國旺實業有限公司、湖光山舍田園農莊、青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清晨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怪石嶺生態公園、神龍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江西達仁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南昌菜園、世外驛站、香樟園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菲莎谷農業有限公司、花園一號、佰源生態、劍霞錦繡蔬果有限公司、易氏農業公司、海灣龍莊、鳳凰溝景區、玉明生態農莊、磊鑫農業公司、金盤農業、梅仙山莊、山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揚帆休閑農莊有限公司、西湖李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三、調查統計
據統計,南昌市休閑農業協會共有57家會員,直接工作人員1.7萬人,間接工作人員6.7萬人。
57家協會會員除去12家尚未開業,一家聯系不上,在營業的有44家。在這44家會員當中,1至11月份營業額約6.6億元,休閑觀光約440萬人次。
四、農莊現況、變化
(1)農莊業主普遍積極性都很高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受到了理事們的熱情接待。他們為我們的誠意和態度所打動。在溝通過程中,理事們普遍認為,南昌休閑農業協會成立的很及時,為我市休閑農業的發展將起到一個推動作用。并表示愿意積極配合協會的工作,在協會的協助下,把自己的產業做大做強。
(2)休閑農業在我市發展十分迅猛
在這些農莊當中,發展的項目有:生態休閑觀光游、水上游樂、職業培訓、戶外拓展、會議接待、生態特種種植、生態特種養殖......雖然規模大小不一,但大有大的氣派,小有小的精致。已形成規模的約占50%,初具規模的約占30%,在建、擴建約占20%,占地千畝以上的約占90%以上。
(3)文化與休閑農業相結合
在當今,“以文化包裝產業,以文化提高品質,以文化打造品牌”這一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在我們走訪的`這些農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可以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海灣實業植入了紅色文化及撫河文化;梅仙山莊植入了古色文化;湖光山舍打造了民俗文化;西湖李家植入了農耕、道德和民俗文化;怪石嶺挖掘了古代琴仙《伯牙》的故事,作為文化主線,穿插在景區的山水之間。金盤、神龍收集了不少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并將其融合到自己的產業中。綠色生態和文化的結合使休閑農業更具有生命力,彰顯出我市休閑農業的卓然風采。
(4)農莊的自然美學和人文美學
以山嶺為主體的怪石嶺生態公園,青磚灰瓦的傳統建筑風格統一融入到自然山水之間,使人感受到一種古樸、典雅、自然的氣息。梅仙山莊的帥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散出濃郁的鄉土氣息。鳳凰溝的花木和自然生態山林,具有一定的美學研究價值。土色土香的湖光山舍田園農莊總是讓人感到那么熟悉,親切。南昌菜園規模宏大,自然生態與現代人文相結合,將會成為一個南昌休閑農業的典范。按浙江烏鎮水鄉風格打造的清晨度假村,簡略中顯精致,傳統中顯時尚。
(5)養殖業和種植業突出特色,各顯風采
在我們走訪的這些農莊當中,特色養殖的例子有:揚帆農莊的貴妃雞、珍珠雞,世外驛站的瓦灰雞,佰源生態的野鴨,鳳凰山莊的孔雀、野雞、鱘魚、鱖魚、長吻魚等。
特色種植的例子有:梅仙山莊的高檔水果——藍莓,湖光山舍的熱帶水果——火龍果,金盤農業的胡柚和果粒橙,山川生態的紅柿,達仁現代農業的特色菜蔬、美國櫻桃,青嵐的紅心蜜柚、白枇杷、翠冠梨、楊梅等。
每家農莊,在養殖業和種植業方面各有側重點,突出自己的特色。這樣就避免了產品的雷同性,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可以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五、走訪農莊業主,反映的情況
關鍵詞:貸款
1、理事們提到最多的問題是錢。規模小的業主缺錢,規模大的業主也同樣缺錢。很多業主聲稱:很多項目的建設和開發都是靠自籌資金,沒有獲得過政府資金扶助和銀行貸款。他們期望獲得無擔保、無抵押、無息的貸款,并能夠開辟專門的綠色通道。大規模的業主要求除獲得貸款外,也希望能夠獲得政府項目扶持基金。
關鍵詞:用地
2、許多業主在現今規模的基礎上,要進行改建,擴建,進一步提升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但苦于土地不夠,使得他們現在停滯不前。特別期待政府放寬用地指標,同時劃撥用地指標。另外業主們普遍表示,對符合用地指標的標準不清楚,申請用地指標的程序不了解,使得他們的發展舉步維艱,希望能夠通過協會這個“橋梁”多了解這方面的訊息。
關鍵詞:銷售互動
3、希望休閑農業協為會員策劃銷售方案,開拓合作聯動的思路。比如:銷售互動,聯合捆綁,統一包裝,統一標志。建立產業集群,開辟旅游黃金線路等。
同時,業主們迫切期望能盡快地搭建起網絡銷售平臺。在保留線下推廣的基礎上,能夠實現線上推廣。線上、線下這樣一種雙管齊下的營銷方式,對于產品的推廣可以起到很大的宣傳作用。
關鍵詞:專業人才
4、有的業主提到的問題很有前瞻性和專業性,已經開始在為今后的一個長遠發展,做人才儲備工作,這一點很超乎我們的想象。希望協會為他們多推薦休閑農業這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并希望協會提供或編撰休閑農業現代管理的書籍或資料。
關鍵詞:學習交流
5、業主希望能夠定期組織外出學習或考察,同行之間多溝通、學習,多借鑒別人的經驗,做到取長補短,然后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休閑農業。
六、通過走訪發現的問題
1、有的業主由于前期設計規劃,沒有聘請專業人員,僅憑個人的興趣和意識,造成服務設施建設不規范,一邊是資金短缺,又一邊又是造成資金浪費。在項目規劃上,缺乏自己的個性,沒有突出亮點,相互抄襲的現象比較嚴重。
2、項目投入的重復性、雷同性比較嚴重。賣蘿卜賺錢,大家都來種蘿卜;賣青菜賺錢,大家都來種青菜,有種一哄而上的趨勢,在產品投入方面比較盲目。
3、加強農莊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和素質。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6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產業化進程的主要力量。作為一個山區農業小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如何,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加快促進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近日對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特點
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加大了對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的扶持力度,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數量增長快。今年新增農民合作社20家,全縣達到157家,比上年增長14.5%,同比增4個百分點,其中省級示范社12家,今年新增7家,同比增長快1倍,全縣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203個,目前已有30個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進行了登記注冊。
二是經營方式活。一是土地流轉形式活:今年全縣已流轉耕地面積20190畝(其中:轉包3960畝,轉讓745畝,互換1038和出租10941畝,其他3506面),占承包面積的20%左右。二是業主資本組織形式多樣:有合伙、股份合作、股份制、獨資等;三是從事經營領域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休閑農業等。目前已呈現了由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拓展,由農業生產向農業企業轉變,由各自為陣向聯合戰線推進的可喜態勢。
三是輻射效應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力,在信息、技術、投入和市場開拓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經營收益是傳統生產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據調查,新型農業主體經營土地一般畝用工40個左右,每個工日40-60元。農民通過給業主打工,不僅獲得了務工收入,而且學到了致富本領。
二、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營主體參與者素質有待提高。一是業主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業主思想素質較差,管理水平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為項目應付檢查,為享受優惠政策成立的;二是農民對新型農業認知較低:如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意愿不強,小農意識仍很嚴重,風險意識弱,社員議事意見難以統一。據不完全調查,我縣新型農業經營者中有近八成的年齡在40歲以上,超過1/3的經營者年齡在50歲以上。一旦他們從農業產業中退出,將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發展。
(二)管理體制建設不規范。就全縣154家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仍有少部份是松散形的,沒有內設組織機構,管理混亂,制度不健全,運作上很少整體參與,甚至沒有搞過運作活動,規范化運作差。由于制度的缺失,合作社資金(包括股金)管理上民主度不夠,資金運行不透明,利潤分配不合理現象依舊存在于少數合作社中,極大影響了農民對加入新型農業經營的積極性。
(三)政策落實效率不高。近些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出臺了不少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業穩定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支農政策之間缺乏整合性和銜接性,讓本來就少的扶持資金更難取到扶持作用。同時,不少支農政策從政府下達到農民獲得,經過的中間層次和環節過多,導致政策執行中的尋租現象,政策實施成本較高,具有明顯的時滯性,政策效率不高。
三、推進我縣新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干,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加快推進我縣新型農業體系建設,建議:
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的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礎。研究制定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從所從事的農業行業領域、農業勞動時間、生產經營規模、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認定,并作為培育和扶持的依據。拓寬培養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完善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廣泛開展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和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吸引和支持高素質人才務農創業。
二是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產領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健全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對認定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其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予以獎勵。通過建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促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建立示范社評定機制,分級發布示范社名錄,把示范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完善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規范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庫和培訓基地,著力打造合作社領軍人才隊伍和輔導員隊伍。
四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深入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及合作社共舞共進共贏。
五是加快培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鼓勵和支持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參與良種示范、農機作業、抗旱排澇、沼氣維護、統防統治、產品營銷等服務。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縣創建工作,積極探索“專業化服務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服務隊+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及時總結推廣。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7
一、米易縣農民增收現狀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位于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市東北部,安寧河與雅礱江交匯區。介于北緯26°42′至27°10′,東經101°44′至102°15′,二灘電站座落其間。全縣幅員面積2104.32千平方米,轄8鎮,20鄉(含9個民族鄉)。總人口21.56萬人,居住著漢、彝、傈憟、回、白等24個民族。憑借米易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米易農業的發展突飛猛進,米易縣蔬菜、甘蔗、水果、畜禽和水產品產銷兩旺。在新農村建設中,米易縣以晃橋國家級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基地、優質水果基地、良種畜牧基地和基層文化、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數據顯示,xx年米易縣農業總產值11.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 179元,數據顯示:xx年米易縣農民總收入達13.9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6471.6元,總收入比xx年上升21.7%,人均收入上升25%,但是農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特別是特色種植農戶和普通農戶,種植特色農產品的農戶,他們一年收入最多達10幾萬元,但是普通農戶一年就1萬元左右。所以,要建設好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縮小農民的收入差距,大力促進農民增收。
二、特色農業
就米易縣來說,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的很多,比如說水果種植、蔬菜種植、牲畜養殖、烤煙等等,而且規模大,收入高,他們有的是看到了市場前景和資源條件,有的是政府組織,然后開始特色種養農產品,規模也就不斷擴大,給農戶帶來了可觀的收益,農戶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很多種養技術,比如說防病防蟲,經營管理,施肥技術等等,有的地方政府也給予了他們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幫助他們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1.1 蔬菜種植
米易縣的特色蔬菜主要種植青椒、四季豆、茄子、土豆、苦瓜、黃瓜、山藥、西紅柿、絲瓜、豇豆等。農戶都采用大棚種植,小河村蓋大棚達145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74.54%,雷窩村蓋大棚達145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56.37%,青皮村蓋大棚150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33.21%,移民新村蓋大棚40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66.7%,種植大棚青椒、苦瓜、黃瓜,一畝大約能收入2.4萬元,大棚四季豆一畝大約能收入2萬元,山藥一畝大約能收入2.5萬元,隨著種種規模化的種植,蔬菜越來越多、價格也很令人滿意、大多是銷往外地,比如說成都、重慶、昆明、西昌、西北等地。全縣早市蔬菜種植面積4.66萬畝,產量15.40萬噸,總產值3.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4;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新增的30%依賴早春蔬菜產業,是省內單位面積效益最高的區域。
1.2 水果種植
特色水果重點發展了晚熟芒果、早春枇杷、青皮石榴等南亞熱帶水果。重點發展晚熟芒果。xx年,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產量14.01萬噸,同比增長23.9%。面積和產量均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其中芒果13.5萬畝,增加1.45萬畝,產量3.3萬噸,增加0.8萬噸;枇杷5.36萬畝,產量0.45萬噸,增加0.04萬噸;石榴1.3萬畝,產量0.7萬噸,增加0.1萬噸。水果中的代表晚熟芒果主要種植在獨樹村。品種有紫芒、香芒、向陽芒、凱特等等,農戶都是成片種植,多的有約15畝,收入約達15萬元。該村土地面積6397畝,果園種植面積1200畝,占18.76%,是該村的支柱產業。該村的晚熟芒果主要銷往外地,而且價格高,達到5——6元/斤,而且果子較大,大的可以賣到十元一個,收益可觀,農民增收明顯。
1.3 養殖
近年來,米易縣嚴格按照我市“大力發展草食性牲畜”的工作思路,結合退耕還林(草)等生態工程建設,全面加大種草養畜力度,改變傳統養殖方式,推行圈養與放牧相結合的科學養殖方式,多渠道加快優良品種的引進、繁育及推廣,在做大存欄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出欄率,確保生產穩步發展,草食牲畜、水產養殖高速增長。
1.3.1 牛養殖
米易縣草場鄉建了一個奶牛養殖示范場,養殖場占地2500平方米,現在梅花鹿9頭,奶牛、肉牛27頭,擁有各類資產折價約50萬元。主要從事奶牛、肉牛、雜交選育實驗以推廣和梅花鹿的繁育、養殖、鹿茸等鹿副產品的加工,現有存欄鹿9只。xx年-xx年計劃發展到存欄100頭規模。該項目實施以來,累計改良奶牛269頭,黃牛391頭,水牛100頭,已產下雜交一代肉牛485頭,出欄350頭,飼養18月齡出欄,平均售價4000元/頭計算,則可創收350×4000=140萬元元,按同等條件下飼養管理出欄1頭雜交肉牛比本地黃牛增加純利潤1200元計算,共計增加純收入為42萬元,所以該項目的經濟效益顯著。
1.3.2 豬養殖
米易新山鄉萬民生態豬產業化示范養殖場是一個養豬示范基地,占地面積640畝,采用“公司 基地 專合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topigs優質豬良繁體系,在公司的芒果園擴建topigs祖代豬場,在米易縣的果疏基地集中成片發展存欄100頭父母代topigs種豬的標準化養豬小區10個,將帶動攀枝花市2464示范戶進行生豬適度規模養殖,實現生豬養殖全過程標準。該養殖場已投入資金300多萬,架電2.8千米,建大型生豬養殖場4000多平方米,建沼氣池5口658立方米,建蓄水池7口1500立方米,架飲水管4000余米,預計今年出欄生豬5000頭,明年出欄10000頭,收益明顯。
1.3.3 水產養殖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豐富的水力資源和獨特的立體氣候,奠定了水產養殖發展的良好基礎,水產業的發展為該縣立體農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目前,米易縣擁有標準網箱2400口,養殖水面2.8萬畝(含二灘),有水產苗種繁殖戶17戶,年生產各類水產苗種7億尾。由于苗種繁殖時間較其它縣市早30至50天,已經成為川西南重要的水產苗種早繁基地。大大帶動了產業化發展,促進了弄明增收。
1.4 烤煙
米易縣政府圍繞打造攀枝花百萬擔國家級現代優質煙葉生產基地建設,實施晃橋村國家級現代煙草農業示范點項目,抓以煙水、煙路、烤房、農業機械、收購站點及新農村建設等十大功能性項目建設。投資3 805.77萬元,在普威、白坡等7個鄉鎮實施煙水配套項目,修建蓄水池122口4.16萬立方米、山坪塘5座5.21萬立方米、溝渠65條116.88千米、管網7片116.28千米、機耕道12條40.1千米,整治興發水庫,新增蓄水量61.8萬立方米。建成現代煙草農業示范煙田767萬平方米,常年輪作區基本煙田333萬平方米。全縣有11個鄉鎮、78個村、468個村民小組、7 697戶農戶種植烤煙,烤煙大田移栽4 851萬平方米,烤煙產量7 250噸,,煙葉總產值11 537.94萬元,,實現煙葉稅2 002.64萬元。僅烤煙一項煙農戶均收入13 570元/戶,人均增收2 541元,給農戶帶來了可觀收益。
三、非特色農業經營戶
在米易縣,非特色種植農戶大約有24716人,占總人口的11%,他們的年收入總值達1.4億,人均收入達5664元,數據顯示:他們的務農收入占總收入的26.42%,經商收入占12.53%,務工收入占61.79,資產性收入占0.61%。他們大多是沒有土地、或是沒有相關特色種植技術,務工收入是家庭的支柱,他們有開車的、做小生意的、打工的、一般家只留些勞動力低下的人或是基本沒勞動力的人,在家里種點農作物,比如玉米、小麥、稻谷等,能自給自足,還能有一定結余,但是主要收入還是外出務工所得,另外,外出務工的收入和家里那些特色種植農戶的收入相差不多,而且他們認為在家務農更累,沒有外出務工自由、輕松,所以就決定長期在外務工。在外務工的人大多都是有一定工作技術、年輕,都是工作比較穩定、工資待遇也比較好,有一個好的工作崗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還能有很大一部分結余,生活相對也比較寬松,他們就習慣了在外打工,所以就不愿意回家種地。
四、特色和非特色的對比分析
4.1 資金問題
要讓農戶增收,當然會有投資,但在投資方面就有問題了,農戶的流動資金不多,資金問題就嚴重影響農民的增收,對于少部分的普通農戶,資金基本上能周轉,因為他們的資金挪動小,只是少部分的種子錢,肥料錢,基本沒有科技投入,而且規模校對于經特色種植的農戶,他們的資金流動就大了,他們的規模大,技術要求高,對于米易縣的特色種植農戶,41.0%在種植過程中遇到了資金困難,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生產資料,他們的增收就出現了困難,他們嘗試著向銀行貸款,但手續麻煩、缺少抵押品、缺少擔保人這些因素讓他們貸款難,甚至貸不到款,特色種植收入就大打折扣,大大降低了農戶增收總值,資金成了農戶收入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只要農戶有資金來源,生產資料就能供應,規模就有了保證,當然就為農民增收加了一個籌碼。
4.2 設施問題
在農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基礎設施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從事種植還是養殖。比如說水利基礎設施、防洪、防泥石流、防風等基礎設施。就米易縣而言,主要是水利基礎設施,蔬菜防凍,對于特色種植農戶(水果種植、烤煙種植、蔬菜種植)而言,這是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旦缺水,水果品質低、產量少;一旦霜凍,蔬菜大規模死苗,損失極大。在蔬菜種植 過程中采取了應對措施的占62.2%,其政府幫助的占46.0%;在水果種植過程中采取了措施的占11.5%,其中農戶自己采取措施的占9.6%,政府采取措施占1.9%。從中可以看出,政府更看重蔬菜發展,對于水果,相對的基礎應對災害的設施基本沒有,所以水果產量和質量達不到最佳狀態,所以對水果種植而言,水利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戶收入的高低,要想增加農戶收入,必須解決水利設施,這樣才能種出品質好,產量高的特色水果。
4.3 資源問題(土地/地理位置)
每一種生物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生長環境,農產品當然也不例外,在攀枝花這個特殊的城市,根據海拔的不同,發展了不同的農產品。金沙江干熱河谷層(海拔1500m以下)。以發展特色水果(包括芒果、石榴、枇杷、桂圓、荔枝、柑橘、鮮食葡萄等)、早市蔬菜、鮮食玉米為主。低中山溫濕層(海拔在1500~2300m間)。主要發展堅果、畜牧、水產、烤煙、蠶桑、雪梨、桃、蘋果、櫻桃和釀酒葡萄等。中山高原寒溫層(海拔2300m以上)。以發展干果、生物藥業、畜牧業為主,在這些地段的農戶大多都發展起了特色農業,其中土地資源的88.47%發展為了特色農業,在大規模種植下,收入可觀。對于部分農戶來說,土地少成了最大問題,一些農戶眼看著鄰居逐漸富裕,自己的收入始終不多,就是因為土地資源少,規模小,收入相對較低。所以一旦土地分配均勻,貧富差距就會漸漸縮小,就有助于大規模的發展特色種植,促進農民增收。
4.4 氣候及自然災害問題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氣候及自然災害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戶的增收,就米易縣而言,干旱、大風、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阻礙著當地農業的快速發展,55.0%的農戶自己采取措施抗災;10.7%的農戶在政府的幫助下實施抗災保收。自然災害后,政府給予了一定補助。由此看出,在應對災害時,大部分農戶束手無策,政府在這方面采取的措施也相對較少,導致農戶收入大幅度降低。所以,要讓農戶增收速度加快,首先就要解決氣候及自然災害給農產品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采取應對災害的相應措施,這樣才能保證米易縣的農業朝著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才能促進農戶增收。
4.5 科技問題
科學技術在農業的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數據顯示,特色種植農戶中93.1%的`農戶需要科技支持,比如說種植、防蟲、施肥、嫁接、管理、育苗等技術,但是其中只有33.3%的農戶得到了相關的技術指導/培訓,由此可以看出,農戶對科技的需求遠大于所提供的科技服務,農戶迫切希望得到相關技術指導,特別是大規模種植的農戶,個別的甚至自己花錢去學習,然后應用到種植當中。有了相關技術,種植出來的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好,農戶收入也相對較高,多的達10萬元/年,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所以科技也制約著農民的增收,只有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大量投入科技,才能推動農業的發展,才能促進農民增收。
五、解決對策
5.1 資金問題
針對農戶資金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個辦法解決,一是創新農戶擔保體系;拓寬業務范圍,積極創新貸款擔保方式,銀、企、農三結合,發放“企業擔保”貸款,組建農戶貸款擔保機構,完善農戶貸款擔保體系,延伸便農優惠政策,降低收費標準,同時,各地農戶也可以自愿成立相應的農戶貸款擔保協會等組織,設立基金為協會成員貸款提供擔保。另外,可以推廣農戶信貸保證保險來解決農民貸款難; 農戶小額信貸保證保險是針對農村小額貸款借款人還款提供保障的保險。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的投保人是申請貸款的農民個人或小型農村合作組織,在保險期內,如果個人或小型組織產生還款風險,銀行將按協議追討,對仍不足以清償借款本金和利息的剩余部分,保險公司將負責賠付。投保保證保險將使得符合條件的投保人在獲得保險機構的支持之后,在沒有抵押、沒有擔保的情況下,也能夠從銀行獲得小額貸款。以上模式的共同點在于建立了政府、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三方合作機制,由政府帶頭,保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銀行在此基礎上貸款給農民,三方相互合作,為農民小額貸款各盡其責,共同為農業再生產和農民增收保駕護航。
5.2設施問題
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就米易縣而言,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蔬菜防凍基礎設施建設。所以,要讓農戶有意識建設基礎設施,政府就得起到帶動作用,大力協助并組織農戶修建水庫,修筑后政府可以給予一定的補助或是獎勵政策(政府需投入一定資金),推動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農戶在種植過程中的缺水問題。針對蔬菜防凍,就只能增蓋大棚,在這方面,只有充分帶動群眾的積極性,一方面鼓勵群眾增蓋大棚,發虎先鋒模范作用,,一方面政府給予支持和鼓勵,給蓋大棚農戶給予一定獎勵或補助(政府需投入一定資金),全面帶動農戶大規模大棚種植,所以,在設施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是資金方面,加大投入,共同促進農業發展,帶動農戶實現增收。
5.3資源問題
在米易縣,資源方面主要是土地分配問題,根據土地法的分配條例:土地承包期內,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對個別農戶之間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但是在正常的情況下,每隔三至五年,經村里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土地法就應該規定村民委員根據農民家庭人口的變化可以對土地進行適當的調整。另一方面,可對零散土地進行整合,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種植,但現實生活中卻有另類現象阻礙了土地科學流轉的工作,一是村干部無作為現象的阻礙,二是少數不能服從多數的阻礙。由此可見,要想做好土地科學流轉工作,一是村干部要有為民服務熱情和因地制宜認真負責的心態,二是要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只要是為大多數農戶謀利益,有利于土地科學流轉工作,就要勇挑重擔認真負責。三是要建立健全鄉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規范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種植,促進農戶增收。
5.4 氣候及自然災害問題
就米易縣而言,干旱是影響農戶增收的主要自然因素,也是唯一可以通過人為補救的,而且旱災影響也最為廣泛(水果、蔬菜等等)。對于霜凍,也可以通過蓋大棚解決,而對于少數大風、冰雹基本上沒有應對措施,對此,就把問題規劃到設施上了,只要政府帶動農戶修建水利設施,增蓋大棚,就能解決自然因素對農戶造成的損失。
5.5 科技問題
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農村人才隊伍中最關鍵的群體。要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應用能力為核心,以領軍和骨干人才為重點,圍繞農業產業急需的生物育種創新、動植物疫病防控等領域,打造創新團隊,形成人才高地。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為抓手,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積極扶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興業,著力打造一支數量充足、能夠有效服務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用人才隊伍。農業部現已確定,20xx年農村實用人才總量要達到1300萬,20xx年要達到1800萬,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2年。重點是抓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農村生產型人才、農村經營型人才、技能服務型人才的培養。這樣一來,農村的科技問題能得到實質上的解決,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
六 總結
就米易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對農戶增收的作用來看,農戶通過特色種植,達到了一定的增收效果,但是在農戶特色是種植過程中,任然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筆者通過對種植中的資金、設施、資源利用、氣候影響、科技等問題的分析,提出一系列應對措施,望米易縣政府和農戶一起實施,讓米易縣的特色農業的發展提升到另一個新高,把米易縣農戶的增收數額定格到更加理想的高度。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8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已經逐步從原來的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這四大要素構成了農產品消費時尚,綠色、有機食品備受消費者的青睞,綠色消費已成為國際性的消費潮流。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正是符合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的消費趨勢,適應新階段和入世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因此,充分發揮我市獨特的生態優勢,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管理方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著力于提高農產品質量,著眼于綠色化消費,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不僅有助于應對國際市場農產品技術壁壘,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有助于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
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
綠色有機農業是一定歷史條件的必然產物,是對以前所有農業模式的總結和提高,體現了人類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體現了消費者利益和生產者利益的統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是“三個確保、一個提高”:一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有機農業必須以科技為支撐,合理控制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生產的全程控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二是確保生態安全。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循環通常情況下總是平衡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環境平衡,通常叫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綠色有機農業通過優化農業環境、強調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間的能量自然轉移,確保生態安全。生態安全既是綠色有機農業的追求目標,也是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重要因子,生態安全一旦破壞,其危害是長期的、根本性的、巨大的。三是確保資源安全。農業的資源安全主要是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綠色有機農業發展要滿足人類需要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農產品,就必然需要確保相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水資源等生產要素,維護好氣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經營管理水平。四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盡管目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在逐漸降低,但由于農業連接的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農民,而且農業擔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食物的生產,因此,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綠色有機農業能夠提高農產品加工和國際流通水平,進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
二、我市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優勢
(一)優越的自然環境。地處半島中北端,瀕臨渤、黃二海,總面積1128.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9.8公里,人口45萬。氣候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1.7℃,平均地溫15℃,歷年平均降水量634.6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814小時,無霜期平均206天,相對濕度65%,年均風速5.2米/秒。土壤類型主要有棕壤、潮土和褐土,土質以輕壤、中壤為主,透性良好。土壤養分平均含量:有機質1.05%,全氮0.062%,速效氮90mg/kg,速效磷32mg/kg,速效鉀115mg/kg。氣候環境條件適宜于蘋果、葡萄、梨、大櫻桃、桃等多種北方品系果樹的生長發育,蘋果、葡萄馳名中外。尤其是葡萄,無論是栽培技術、種植管理技術還是葡萄酒的營銷管理,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已經是一枝獨秀。而蘋果的栽培面積在全市種植業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并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束懷瑞教授提出了“模式”的概念,他認為:蘋果產業的高投入、高技術、高畝產、高質量、高價格、高效益,是蘋果中最突出的亮點。
(二)雄厚的產業基礎。通過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們的農產品加工業越來越發達,種養基地標準化水平越來越高,產業化生產體系也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蘋果、葡萄與葡萄酒、畜牧、水產為主的四大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十一五”期間,先后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先進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市)、中國食品工業強市、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創建單位和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市、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先進集體、省首屆“十大(農業)產業集群”、“省縣域經濟十大高效農業聚集園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全市現有蘋果栽培面積30萬畝,年產各類蘋果80多萬噸,其中,優質紅富士蘋果面積26萬畝,年產量65萬噸。年出口蘋果15萬噸,創匯1.2億美元。葡萄種植面積15.2萬畝,年產葡萄20多萬噸,國內最著名的葡萄酒三大巨頭中糧長城、天津王朝、張裕均在建有葡萄酒廠或葡萄種植基地。是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擁有完備的動物疫病控制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全市形成了以肉食雞生產為支柱,以豬、牛、羊、蛋雞生產為基礎,以兔、貂、鹿生產為輔助的良好畜牧業格局。特別是肉食雞產業成為畜牧業的“拳頭”產業,已達到年出欄肉食雞6000萬只的規模,年出口創匯超過1500萬美元。的海岸線長59.8公里,刺參、鮑魚自然分布面積2萬多畝,是我國重要的海珍品養殖基地。全市擁有以京魯漁業為龍頭的水產冷藏加工企業30多家,年加工水產品30多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58億元。
(三)標準化、規模化的基地優勢。以葡萄酒、果品、畜牧、水產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為重點,積極發展“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基地”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基地建設路子。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速度,更加強調質量,要求新建基地全部達到“十有”標準,即有生產規程、有生產檔案、有產品品牌、有檢測設備、有包裝標識、有龍頭依托、有管理責任人、有技術負責人、有質量安全追溯、有微機聯網。在標準化基地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五統一”管理制度: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和統一收獲時間。早在2002年,就被認定為全國葡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省蘋果標準化示范區;2004年,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果品)生產示范基地縣;2008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到目前,全市果品基地面積達到45萬畝,其中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果品)基地30萬畝,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省級蘋果標準化種植示范區16萬畝。健全、完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和管理制度,為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組織化的生產優勢。自2000年開始,就從理論和實踐上開始探索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路子,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興辦了供應、加工、銷售、服務等多種類型的合作組織,努力使農民分享到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真正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聯心聯利、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構筑了有效載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到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經濟組織72個,擁有社員2.4萬戶,資產總額50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808萬元,入股資金720萬元。合作社年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帶動基地12萬畝,帶動農戶7萬戶。按照綠色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通過合資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現已形成了一個以骨干企業為支撐、以名牌產品為依托的加工產業體系,具有很強的.集群化加工優勢。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業187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和骨干企業發展到50家,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加工產品涵蓋了果品、葡萄酒、速凍保鮮蔬菜、肉奶制品、水產制品、調理食品等。全市建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形成了蘋果產業有園藝場、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有長城、畜牧產業有民和牧業、水產品養殖加工產業有京魯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四大龍頭很好地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引領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三、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管理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和完善。農業的生產標準、質量監測、監督管理、示范推廣等體系化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鞏固。檢測監管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建成市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大部分市場只對蔬菜進行快速檢測,檢測水平低、檢測比例少,檢測裝備和檢測設置點難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安全需求。二是農業的整體科技含量仍不高。從種養環節看,應用先進技術的標準化種養還不普及;從加工環節看,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還不多。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檔次還不夠高,輻射面不大、市場占有率不高。三是影響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質量安全因素仍然存在。放心農資營銷體系建設不規范,無證經營現象泛濫。一些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和攤主,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按制度、規范、標準進行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不按“施藥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采收農產品,產品質量存在隱患;有的企業違反規定在農產品產地及河道流域排放污染物,使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傳統的高殘留高毒素農藥仍將持續影響土壤環境。四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市60%的蘋果園出現果園密閉、樹齡老化等現象,為實現高產而不斷增加的化肥用量也導致果品質量、個頭及口感下降。五是高質量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由于認識程度和公信力等原因,市場上的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還沒有成為暢銷產品。盡管消費者渴望吃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但怕受騙上當花“冤枉錢”。市場上有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只能按普通產品價格標準,走普通產品銷售渠道,影響了企業供應優質產品的積極性。
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適應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要求,提升綠色有機農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層次,把發展綠色有機農業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工作來抓,切實加強領導。綠色農業所涉及的農業、環保、科技、工商、食品衛生、外貿等部門應協作配合,及時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支持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合力,推動綠色農產品這一新興事業健康成長和迅速壯大。同時,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市、鎮、村三級聯動、上下貫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牽頭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同時履行市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鎮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員,負責轄區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全市崗位目標管理考核,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制度和政策規章。
(二)調整農業發展思路。我市農業種植業中蘋果面積最大,而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可以說是養家糊口的根本。2010年,省出臺了《省果業振興規劃》,今年,市又出臺了《市水果產業振興規劃》,這為我市實現蘋果產業升級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全力爭取并充分利用上級的優惠政策,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在鞏固葡萄標準化管理優勢的同時,將打造綠色有機農業的另一個支撐點放在蘋果產業上,做到一手抓葡萄、一手抓蘋果。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大力推行蘋果栽培新模式—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加大密植園改造力度,完成我市蘋果產業的升級改造,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篩選有經濟實力的果品生產加工企業,選擇地力條件好、管理技術高的基地,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一批高質量的蘋果,在果面貼上綠色農業協會徽標和“綠色”字樣,打造高檔蘋果。制作蘋果生產和管理宣傳影像資料,組織企業到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較有影響力的大市場和家樂福、沃爾瑪等大超市進行“蘋果—產區品牌推介會”,進行高端市場的蘋果促銷活動。
(三)加大監管力度。一是完善監測體系,整合檢測資源,完善配套必要的儀器設備,搞好檢驗檢測人員培訓,強化檢驗檢測手段,擴大農產品檢測面,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建立公開、透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制度,及時為社會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服務。進一步加大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監管力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二是把農產品產地環境控制和生產管理結合起來,逐步建立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制度。建立包括食品添加劑使用、飼料及添加劑使用、農藥使用、肥料使用、獸藥使用、漁藥使用和產品包裝等方面的農業投入品使用準則體系。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議在大型超市和市、市(縣)兩級批發市場逐步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三是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工作,積極推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等相對封閉的農資配送體系,凈化投入品市場,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四)強化對綠色有機農業的宣傳力度。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普及綠色有機農業知識,提高全社會對綠色有機農業的認知水平,暢通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渠道。認真組織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鼓勵各類企業創立名牌,增大綠色有機農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其市場占有率。密切跟蹤綠色有機農產品國際標準的變化,加強國際市場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工作,針對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建立預警機制,以便及時應對。發揮比較優勢,根據當地實際,建立諸如勞動密集型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的綠色農業的創匯基地,以質優價廉物美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五)加大對優質有機肥料的推廣力度。沼液沼渣作為優質有機肥,作為提高食品質量的重要原料,其利用將是大勢所趨,其價值將不斷提高。充分發揮我市獨有的戶用沼氣項目和工程沼氣項目資源,一方面在政策上對沼液沼渣的生產和利用給予扶持,扶持的對象范圍從生產沼液沼渣產品的養殖戶和企業,擴大到使用沼液沼渣的種植戶。另一方面在技術上加以引導,結合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縣項目,加大對沼液沼渣的推廣力度,尤其是民和大型沼氣發電工程所產生的沼渣、沼液,其生產過程固定,營養成分含量穩定,可作為重點項目加以宣傳推廣,進一步提高沼液沼渣利用率。
(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盡快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爭取早日實現對農村地區土壤、大氣、水、聲環境、輻射環境質量,以及固體廢棄物、工業污染物等生態環境要素的全方位監測和管理。加強平暢河、戰山河、黃水河等重點生態區的生態建設,修復植被,治理污染和水土流矢,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提高生態質量。加強農田防護林網、鎮村綠化美化綜合治理工程,發揮好林業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繼續開展植樹造林,有計劃調整林種、樹種結構,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穩定并不斷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
(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供綠色產品,是一項任務艱巨、投資巨大的系統工程,增加投入是綠色農業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機制,加大對上級資金、政策爭取力度,積極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綠色有機農業建設的資金需求。市財政在穩定增加對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按照有關規定和建設規劃,設立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一是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扶持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建設,鼓勵引導綠色農業協會、合作社、生產企業、經銷商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二是檢驗檢測配套資金,作為農業投入品抽測和農產品例行監測的化驗經費。三是綠色農業宣傳經費,用于加強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印制明白紙和宣傳手冊。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9
一、農業農村概況
全市農村有75個鎮1262個村。2001年末,全市鄉鎮人口304.7萬,其中農業人口259萬,占全市總人口37.86%;耕地面積122704公頃,平均每個農業人口擁有耕地0.05公頃,林地和水域約占全市總面積的一半。
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農業逐步從傳統城郊型農業向現代都市型農業轉變。2002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76億元,增加值102億元,農民純收入6840元,同比增長9.2%,8.9%,6.1%.農產品種植結構逐步向優質高效和生態農業發展。全年花卉種植產值達8.39億元,增長9.6%,目前花卉苗木已成為農業的新增長點。全年蔬菜總產量34.2萬噸,增長4.1%;水果總產量43.1萬噸,增長23.3%。生豬出欄量196.5萬頭,,增長1.8%;牛奶總產量4.74萬噸,增長14.3%,水產品總產量34.6萬噸,增長3.1%。
二、外向型農業發展現狀和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現有外向型農業企業286家,其中,外資出口企業(包括“三資”企業)226家,內資出口企業60家。經營范圍涵蓋種植、畜牧、水產、加工各個行業。企業大致分為“種養出口”和“加工出口”兩種類型。與傳統農業企業相比較,這些出口企業的顯著特點是:具有較廣泛的信息渠道和銷售網絡,經營方式靈活,生產管理規范,引進的技術和經營的品種新穎獨特,是當地農業的亮點。部分企業規模較大、產業化程度較高、輻射面廣,代表了我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和現代化生產管理水平。這些龍頭企業在拓展自營業務的同時,還充分利用自身實力和國內外各種銷售渠道,為農戶提供優良種苗、種畜,技術指導,開展產品加工、銷售,有效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生產,緩解了個體農戶產品銷路不暢和效益低下的問題。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1年,全市20家大型出口企業帶動的農戶達132800戶,帶動農戶增收額為77282萬元。平均每家企業帶動農戶6640戶,平均每戶增收5819元。而非出口型龍頭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帶動農戶5600戶,平均每戶增收849元.相比之下,外向型農業明顯優于非外向型農業。平均每家多帶動農戶1040戶,多增收4970元。農產品出口已成為拉動我市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龍頭企業已成為農產品出口的生力軍。
在政府扶持下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副產品出口呈逐年穩步攀升趨勢。2000年全市農副產品出口總值為80386萬美元,比改革開放初期的79年增長16倍,占全市農業產值的1/3。排除突發性因素造成的影響,我市農副產品出口年均遞增率為19.5%。2001年,按照國家海關總署和農業部的要求,農產品出口開始采用WTO統計口徑+水海產品。按新口徑統計我市農產品出口為4.33億美元。
目前農業出口仍以傳統初級產品為主,加工產品為輔。2001年,種養業產品出口占全市農產品出口總值的60.75%其中,園藝產品占26.35%;禽畜類產品占20.64%;水海產品占13.77%;深加工農產品占出口總值的39.25%。產品出口到129個國家和地區。從出口市場份額看,亞洲地區占76.4%;美洲9.52%。歐洲7.93%,非洲4.61%;大洋洲僅為2.04%。繼日本之后,美國已躍升為我市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第二大伙伴,僅次于香港。
為適應我國加入世貿后的新形勢,外向型農業企業正加入主動調整的行列。企業對國際標準由過去的“懼怕—彷徨”轉向“主動研究—科技應對”,朝著農業國際化的目標邁進。在出口門檻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企業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努力改進傳統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順應國際市場需求。99年,歐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檢疫標準,要求每100克介質不能超過20條有害線蟲,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嚴重打擊,花都金星園藝公司一度中斷了歐洲的盆景出口業務。現在,該企業已找到應對措施,通過高溫滅菌法對泥土消毒,并用藥物噴灑植株,有效解決了線蟲問題,恢復了盆景出口。xx菜場也從肥、土、水、病蟲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術開路,解決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問題,使蔬菜通過歐盟、美國,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檢查,產品遠銷歐美、亞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過去一直受保鮮條件制約,令果農望洋興嘆,現在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加工設備,采用定溫殺蟲,低溫處理,恒溫儲運技術,使我市5%的鮮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和歐洲各國。對于今年即將放開的港澳冰鮮家禽市場,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業也提前作好了準備。由于冰鮮市場的放開會影響毛雞的出口數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業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凍、熟食方向發展。
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企業品牌意識也在不斷增強。95年,我市農產品注冊商標可謂鳳毛麟角,種植業僅有“花都菜”一家注冊了商標,近兩年,各地農產品注冊商標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據不完全統計,我市名優農產品商標已達102個,還有大批企業正在籌劃注冊具有本企業特征和產品特色的商標。
三、主要做法及經驗
在利用外資發展外向型農業,帶動地區經濟增長方面,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抓好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98年開始,市委市政府作出扶持20個龍頭企業和興辦10個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不分所有制,只要有實力、有帶動能力,經考評合格,就給予一定的資金、政策扶持。各區、縣級市也采取了相應的配套扶持政策。資金投入按三個1:1配套,即:市政府投入,地方政府投入,企業投入,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僅99-2000年兩年,全市各級投入扶持龍頭企業和現代化建設的資金達5.2億元。加入世貿后,按照WTO的有關文件要求,調整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將資金主要投向基礎設施、環保配套、科研開發、市場信息等方面。目前我市重點扶持的20家農業龍頭企業當中,有13家是農業出口創匯企業,其中4家是外資企業。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農戶的養殖技術和產品檔次,使農產品出口品種、數量、質量不斷提高。
第二,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與產業結構。根據市場需求調節生產,同時根據實際,因地制宜建設了一批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農業商品基地,促進了區域布局的優化。在產業結構上,重點發展優質谷、蔬菜業、林果業、花卉園藝業、畜牧業、水產業、種子種苗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等七大主導產業,著力優化農產品品質結構,大力培育和樹創農業品牌,建立了一批無公害、綠色食品基地,發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觀光休閑農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適度調減糧食、糖蔗種植面積,擴大花卉、蔬菜和水產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規模,使全市農業的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下降到50%,畜牧水產業產值比重上升到49%。
第三,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重點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種子、種苗工程建設,積極引進優新品種,加快優良種苗的繁育,從源頭上控制和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79年至今,我市從國外引進了大量的優良品種,其中花卉2500種,蔬菜2000多種,水果300多種,禽畜品種30多種,食用水產品種58種,林木35種,其他農作物180種。優良種苗的引進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增加了適銷對路品種。二是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把科研體制改革與推廣農業科技緊密結合起來,使新品種、新技術得到迅速推廣;農戶的種養技術水平明顯提高。三是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建設,從99年開始,市政府投入2000萬元建成了廣州農業信息網,為農戶和企業提供農業信息,極大地增強了政府的協調服務功能。農業信息網開通運行至今,已發布農業政策法規、農產品供求、價格、科技、市場研究分析等信息近40萬條;2001年底開通運行廣州農業電子商務網后,更進一步拓展了農產品交易渠道。近期舉辦的“第二屆網上荔枝節”,開發了荔枝生產、購銷、消費的綜合信息平臺,直接為荔枝銷售尋求國內外市場,有效地解決了荔枝豐收后可能出現的“果賤傷農”問題。科技進步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四,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95年,我市就成立了無公害蔬菜監測中心,建立了6個市級檢測站,形成了全市無公害蔬菜監測網絡,實行生產環節到流通環節全過程的檢測監控,并逐步建立了蔬菜殘留農藥抽檢制度,每年抽檢蔬菜樣品5萬多個。98年又成立了市農業標準化監測中心,市財政投入上千萬元,配置了先進的檢測設備,并完善機構充實人員,對全市菜、畜、禽、果、魚、奶、食用菌七大類上市農產品開展安全衛生質量普查。到目前為止,我市已先后建立了種子種苗、蔬菜、花卉、飼料、肉類、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環境等各類監測機構。同時建立健全了市動物檢疫監督所,進一步完善了動植物檢疫監測網絡。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關系到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走向世界的前景,市政府已將標準化工作納入我市農業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在今后工作中,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監測工作仍將是我市農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
第五,實施名牌戰略,提高產品競爭優勢。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我市農業企業積極參加全國性農業博覽會、商品交易會,參加省市、全國性的評比、評獎活動,爭取無公害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努力創造名牌產品。同時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宣傳我市農副產品,樹立品牌形象。創造品牌效應。迄今為止,已先后有60多種農產品獲國家、農業部、省市級名優產品稱號,41家企業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證書,11個農產品獲綠色食品合格證書。還有102種名優產品注冊了商標。名牌產品的示范效應和知名度有效地帶動了地方經濟貿易的繁榮。
第六,擴大對外宣傳,加強招商引資。省市政府近年來多次舉辦農業招商會、項目洽談會和各種形式的展銷會、博覽會;各級地方政府也利用地理資源優勢適時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豐收喜慶活動,擴大農業對外影響,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2000年我市農業對外招商局洽談會吸引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客商前來洽談。簽約27項,合同利用外資855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000多萬美元。
截至2001年,全市農業利用外資項目累計達253個,合同利用外資4.2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88億美元。來我市投資農業的國家、地區和國際金融組織已擴大到21個。
在招商方式上,我市主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吸引外資。具體做法是:
1、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2、加強對外聯絡,為基層穿針引線;
3、以友薦商,以商引商;
4、發揮宣傳媒體作用。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做專題和專版報導,宣傳投資政策、投資環境;
5、制作農業VCD光碟,投資指南和招商項目冊;
6、在網上發布招商洽談信息,吸引海內外客商前來參觀、洽談。通過廣泛招商引資,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發展的資金缺口問題,對開發當地資源,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擴大農產品對外貿易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四、存在問題
我市外向型農業近年來發展較快,但亦存在著不足和問題。隨著我國加入WTO,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些問題將更加尖銳地表現出來,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導致我市農產品出口下滑的趨勢。目前我市外向型農業面臨著以下困難:
1、出口產品價值偏低,深加工產品開發力度不足。出口主要是鮮活、初級產品,產值相對較低。加上全球氣候偏暖,產量上升,競爭加大,價格持續走低,影響了創匯收入。今年荔枝獲得大豐收,總產量超歷史最高水平,但價格卻大幅下跌,優質荔枝糯米糍、桂味下降至3元/公斤左右;蔬菜批發價約1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8.6%,社會零售價約2.3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2%;瘦肉型肉豬7.2元/公斤,同比下降8.6%;白雞均價6.45元/公斤,同比下降5.14%。牛奶價格也有所下降。上半年,農產品價格整體下降,使農民種養收入減少,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此外,加工產品出口比重偏低,附加值低,也是出口增長緩慢的原因之一。
2、技術壁壘越來越高。近年來,發達國家不斷修改農產品準入標準,提高技術壁壘,使我市大宗出口產品禽畜、蔬菜、花卉盆景等受到嚴峻挑戰。自從歐洲提高盆景檢疫標準后,我市盆景出口大幅下滑;禽畜出口因海外媒體大幅渲染禽畜疾病,造成消費者恐慌,出口數量減少。水產品出口香港,過去憑收貨人認可書放行,但2001年5月1日起,香港采用歐盟水產品進口標準,大幅提升技術檢測指標,僅抗生素、細菌檢測兩項,就有95%的產品不合格。最近,蜂蜜產品也因歐盟10倍提升藥物殘留檢測指標而遭遇出口困難的尷尬局面。由于提高農產品準入條件符合消費者愿望,又能有效限制進口,因此,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求助于技術壁壘,在本國農產品豐盛時,提高檢測指標,遇到農產品短缺時,才對檢測指標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政策。據增城漢華菜場反映,蔬菜出口日本,要通過的檢測指標多達43項。這種情況表明:改善生產環境,嚴格控制種子、土壤、水肥、藥物殘留等,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
3、保鮮儲運技術有待提高。目前我市農產品出口主要依賴亞洲市場,拓展遠洋市場的障礙之一是保鮮、包裝、儲運不過關。據了解,蔬菜出口到歐美等國家,因腐爛造成成本上升的情況較為常見,而且損失比例由收貨方自報,增加了出口的難度;荔枝保鮮技術雖有突破,但成本較高,35天的保鮮期對遠洋運輸仍顯倉促,不能解決大批量出口問題。只有進一步降低成本、延長保鮮期,解決保鮮儲運和農藥殘留問題,才能使我市拳頭產品有更大的出口創匯空間。
4、出口主體實力不強。農業“三資企業”和私企出口在廣東是異軍突起,占農產品出口的.52.16%,而在廣州僅占30.7%,總體實力相對較弱。大多數民營企業不能自己出口的原因是:缺資金、缺外貿人才、缺市場、缺信息,出口量小,沒有形成規模,無法“走出去”競爭,因此,只能較多地依賴外貿公司代理出口。
五、設想與建議
我國加入世貿后,一方面,按照市場互換原理,近160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將對我國農產品提供市場和準入機會;另一方面,主要發達國家憑借自身的經濟技術優勢,制定苛刻的技術標準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能否抓住這個機會,趨利避害,提高國際市場份額,主要取決于我們的農產品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和信息渠道的暢通。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從源頭上控制和確保農產品質量。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在穩定和扶持傳統出口產品發展的同時,加快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積極引進國外新品種、新技術,加快優良種苗的繁育、開發工作,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因地制宜地發展具地方特色的優、稀、特、品種,適應不同國家、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需求。
2、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標準化建設。農產品出口主要實行產地檢驗與口岸查驗相結合的檢疫制度,因此,生產基地環保和標準化建設就成為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沒有一定的生產規模,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較強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出口質量就沒有保證。個體農戶因資金技術有限,很難對種養產品實行嚴格的技術監控和生產設備更新;一些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也未達到環保和標準化建設要求,這是造成農產品出口質量極不穩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必要安排基地標準化建設專項扶持資金,支持企業配備完善農產品檢驗檢測設備,加強基地標準化建設,通過增強企業競爭力來提高產品競爭力;以基地示范效應帶動農戶朝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3、盡快建立完善標準化體系。農產品出口屢遭國際市場“紅牌”的事實表明,在衛生安全技術方面,我們有不少標準還沒有建立起來,已有的標準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不適應國際市場的新形勢。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標準化體系,制定各行業農產品品質標準,加強對生產過程各項指標的監控,尤其是產品上市質量監控,以國際化標準來規范出口企業的生產行為。鼓勵企業和農戶采用中草藥、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殘留,實現綠色環保和無公害生產,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5、政策資金適當向出口企業傾斜。出口企業一般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國際銷售網絡和產品競爭優勢,代表了我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在國內農產品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出口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外向帶動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對提高農業綜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資金上適當向出口企業傾斜,是政府對農業發展的導向性指引,它肯定和鼓勵農業朝國際化標準邁進,參與國際競爭,同時也為廣大分散的個體農戶樹立了一批以質量效益取勝的先進典型。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業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設立出口基地專項資金,對出口創匯在200萬美元以上的農業企業,在基地環保衛生設施建設、出口技術環節攻關、出口市場開拓、外貿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適當扶持。重點扶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龍頭企業,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同時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培育,形成梯隊出口的強大后勁。利用外向型農業企業的市場效應、科技效應和管理示范效應帶動我市農業跨上新臺階。
6、加強對農產品深加工的扶持,提高產品附加值。對有潛力走向國際市場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加強保鮮加工處理,解決大批產品短期集中上市問題。大力發展冷凍加工、脫水處理、生物發酵和真空包裝技術,集中力量進行難點技術攻關,改善加工儲運條件滯后的局面。把水海產品深加工項目列入“十五”開發計劃,增加創匯品種和創匯值。
7、發揮企業、農業信息網和行業協會的市場開拓功能。政府應支持龍頭企業在本市、國內和境外建立直銷連鎖分店和銷售網絡,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利用信息網絡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優勢,及時向生產出口企業和農戶發布國際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農產品進出口政策信息;此外,行業協會自行解決行業問題和開拓市場的功能不可忽視。行業協會可直接向各級政府部門反映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可對外抗議某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壁壘,傳播企業的呼聲。政府有必要引導和發展行業協會,利用協會縱橫溝通的業務網和行業信息去拓展海外市場,緩解企業自身實力不足的矛盾。
8、建立激勵機制。對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在招商引資和農產品出口方面成績突出的農業企業和個人經營者給予政策扶持,在財政、貸款、技術咨詢和服務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對在農產品出口創匯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與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9、加強農業外經協調和服務工作。要從提高農產品檔次,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大局出發,安排一定的專項工作經費投入農業外經貿工作,以便農業外經部門能夠及時收集企業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情況,會同市外經貿局、工商局、海關、動物檢驗檢疫部門,做出恰當的情況分析預測,協調解決有關問題;同時方便聯絡各國商會,開展貿易交流合作,協調指導全市農業外經貿工作的開展。
在為企業服務方面,農業外經部門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對企業咨詢的外經貿業務,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明確的口頭和書面答復;
2、在農業信息網、《農村》上公布申辦自營進出口權、多次往返證和歐盟認證的有關條件、程序,協助企業獲得出口資格;
3、與農業信息中心合作,定期從互聯網上摘錄國際市場信息、科技動態信息,匯集到廣州農業信息網上公布,并做好我市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的網站匯集鏈接工作;
4、研究和逐步建立農產品進出口預警體系,重點對我市農產品進出口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對出口質量進行跟蹤評價。加強對農產品出口國家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政策、市場供求情況、檢疫制度變化的跟蹤研究,預測對我市農產品生產貿易的遠近影響,及時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5、組織向型農業龍頭企業參加國內外招商會博覽會,推介農業,增加合作和貿易機會。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10
安遠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隨著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安遠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臍橙、生豬、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紙業原料林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為加快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收入,提升全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近期,我們對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調查。
一、安遠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安遠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緊緊圍繞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總目標,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以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為保障,努力推動安遠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穩步發展。
二、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行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現代農業發展上缺乏優惠、扶持政策。據調查發現,近幾年安遠縣加大了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但遠遠不能滿足于實際需要,對發展農業上應有的優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沒有真正的把農業資金用于發展現代農業方面,沒有發揮其最大效應。如今我縣現行的農業管理服務體制致使全縣農口各部門各自為政,各涉農部門之間工作溝通少,農業信息不流暢,導致部門之間在工作上難以統籌協調。一是現行的農口系統技術指導人員出現了人才斷層、知識老化的現象,技術服務指導跟不上現今的農業發展,致使農技干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全縣各鄉鎮農技人員大多數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鄉鎮中心工作,無心也無力地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二是農業干部和農技人員不善于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知識,滿足于現狀,對農業發展的思考不多,農技服務水平不高;三是全縣農業專項資金整合度較低,發揮效益不夠,政府對現代農業的認識不夠深,重視不夠,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種養大戶的支持不夠,使企業、合作社、種養農戶在發展、擴大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效益不明顯,帶動性不強。據了解,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方面上存在著思想不夠解放,經營管理服務觀念比較落后。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和農業產業項目不多,規模不大,檔次不高,深加工企業少,經濟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較少。新型經濟組織帶動能力弱、投入資金有限、經營范圍小、財務管理基礎薄弱、扶持政策較少且滯后等方面抑制了發展。全縣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沒有建立完善,運行機制不到位,基本上還處于一種自發銷售的狀態。產、供、銷一體化鏈條不緊,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銷售體系。
(四)農業投資渠道不寬,本級投入不足,農業發展資金使用效益還不高。近年來,安遠縣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投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國家、市級農業項目資金,縣級財政投入未達到中央關于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的`要求。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渠道不寬,對爭取的農業項目資金也沒有很好的統籌協調,資金使用效率低。農民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三、幾點建議
(一)加快農業科技轉化,轉變增長方式,合力推進效益農業。一是要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科技帶頭作用,致力于改良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方法,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二是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發展技術,提高適用技術的轉化效率。充分發揮農業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抓好大面積生產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贛州市十大農業技術、簡易貯藏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農業科技示范戶建設,增強科技入戶能力。三是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積極轉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各涉農部門應加強與上海農科院、江西省農科院、華中農大、江西農大等科研院校聯系。四是加強農技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的服務指導能力,增強農技推廣活力,提升技術服務水平,抓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將現行分散的各鄉鎮農技推廣資源整合,建立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同時要加快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的步伐,使他們走出傳統農業技術指導與推廣的局限,掌握適合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技術,強化農技推廣的有效性,吸收農業學院的大學生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中來,提升農技推廣技術指導素質。
(二)依托銷售網絡,加快優勢產業開發,大力構建品牌農業。一是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的銷售網絡,打響三百山臍橙知名度。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促進農業與加工業的整合。通過招商引資或引導地方能人開辦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副產品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提高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延長農副產品銷售鏈,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三)創新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加大農業發展資源的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發展資金的使用效益。要緊緊抓住安遠縣面臨的各種發展機遇,結合實際,盡快對全縣農口單位進行整合,強化農口系統的統籌和協調,同時要利用我縣在果業、生豬等方面的優勢,成立農業特色園區,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要整合上級農業專項資金,要加大對規模農業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把農業發展資金與現代農業項目緊密結合起來,把上級支農資金用好用活,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四)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安遠縣傳統農業的優勢和特色,創新農業發展機制,為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一是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辦法,要從政策上支持農村土地向大戶集中,實行集約化經營,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在現代農業中的基礎作用。二是農業項目建設要緊密結合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的發展,避免重復投資,充分發揮農業資金效益。三是從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扶持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進行集約化和產業經營。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制定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上。五是要把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積極支持安圣達公司、天華現代公司、雙孢胎有公司等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擴規上檔,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對農業產業項目的組織、策劃、生產管理,充分發揮其帶動示范作用。
(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力度,增強農業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要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時機,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和人居環境臟亂差的狀況,既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11
根據我國當代社會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與當代的農村發展相協調配合,起共同促進與發展的作用。因此農業職業教育已經在我國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成為當代農村領導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成為緩解企業用工荒、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變化升級、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
1、江西省農業職業教育概況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國的人口大省,農村的資源以及勞動力極為豐富。農業人才結構分化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多元化使得江西農業人才的職業教育需求表現為多元化、層次化發展趨勢,并且擁有不同水平的層次性特征。既有對一般層次、一般水平職業技術的強烈需求,也有對較高層次技術與專業知識人才的需求,重點關注高收益、低投入的職業與技術,這些構成了江西現代農民對農業類職業教育需求的總體模型。其次,江西省農業人才職業教育的需求分布上呈現非農類高于農業類的特點,農業類的需求在整體里的比重遠遠小于非農類的比重。由于農戶的兼顧特征與非農產業收益上的比較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年農民更加關注高科技含量、高收益回報的職業與技術,而且對這一需求還將會持續在一種不斷提高的發展狀態之中,這也是江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向。
2、江西省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產生其的原因是農民對職業教育需求的結構與層次,與這些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其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存在著不可磨滅的關系,具體表現為:
2.1農村中、高職培養層次問題
在江西省農村經濟調查局所調查的全部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34.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1.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53.0萬人,占1.6%。最近的全省統計數據表明,普通的農民、技術經營型農民、初級技術農民、企業型的農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呈逐步上升趨勢,然而在總體上,江西省的農村教育特點仍是教育資源分散、發展不平衡。近年來江西省的辦學規模持續擴大當中,現有中等職業學校124所,其中技術學校23所,成人中專8所,職業高中78所,技工學校15所。中等職業教育辦學得到明顯改善。2008年以來,江西省重點傾斜,重點支持發展職業教育加強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計劃和辦學模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新與改善。但是由于學校規模的快速增長導致其與辦學條件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雖然江西省市縣的財政加大了對中職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然而由于中等職業教育底子薄基數小規模增長過快,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緩慢下降學位緊張的問題仍尤為明顯。隨著本科以及研究生數量的幾何增加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高端知識分子不愿面向農村職業需求寧愿奔赴他省面向企業。以江西農業大學和南昌大學為例,江西農業大學2014界畢業生共有6246人,其中本部本科畢業生4418人,南昌大學畢業生1628人,高職畢業生200人。2014屆本科畢業生中,理學類畢業生346人,占7.83%,農學類畢業生777人,占17.59%,工學類畢業生1575人,占35.65%,管理學類畢業生931人,占21.07%,法學類畢業生49人,占1.11%,文學類畢業生301人,占6.81%,藝術學類畢業生134人,占3.03%,教育學類畢業生68人,占1.54%,經濟學類畢業生237人,占5.36%。2014屆本科畢業生4418人,就業率為86.42%,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南昌大學畢業生1628人,就業率為85.07%;高職畢業生200人,就業率為81.50%。而本科畢業去向以企業單位為主占據82%而農村建設的比例不到2%。然而這2%的人才又以研究型學術型為主,無法對農村建設化起到中堅力量作用。
2.2人員年齡分化問題
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其中以40歲以下為主要流動人口,由于農村農業養殖發展緩慢經濟增長不迅速等問題,導致壯年舍棄家中農田變為做服裝加工充當建筑工人的角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是農民。國內外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類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地區的經濟想要發展就要求該地區的人力資本的存量達到一個標準,這是經濟自我發展、自我穩定、自我增值的最低人力資本存量。就對江西農村職業教育而言,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是其核心功能。
2.3農村機械化問題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在農業生產效益增長以及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它的應用程度是反映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的表現,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通常在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技術等要素不變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水平會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反而人工勞動力會相應減少。農業產品的改良與農業機械化在江西省農村的推廣都會加速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十三五計劃”的實現。
3、改善江西省農業職業教育的對策
3.1需要科學定位,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農村特點的教育制度
定位問題是江西農村職業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江西省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擁有顯著的梯度性與區域不平衡性,因此,我們要根據農村的性質,依據農村發展的弱勢性特點,與人力資本存量不足、質量不高實際問題,調整江西省的農村職業教育制度,其核心是積極調整農村的職業教育結構。主要針對農村經濟基礎、教育水平程度及當地勞動者素質狀況的特點,實行非均衡的教育結構。其一,應逐步建立起以基礎教育為基礎、中等職業教育作為主體、成人教育當補充的教育體系,打破照搬城市教育模式的農村教育結構,基礎教育也應廣泛滲透職業教育因素;其二是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當代農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一種(下轉第24頁)(上接第22頁)主要形式;其三應針對中高等職業技術人才旺盛的需要,讓相關企業做好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的準備和實習工作的安排,為當屆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條件。
3.2要重點扶持發揮其行業主管部門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引導作用
農業職業院校相對于其他的文科類院校來說其辦學成本高,實驗設備、訓練場地,以及實驗環境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應確認行業的主管部門為其農業職業教育主辦者,加大支持力度,如若不然,支持的.力度自然就會小些。而且更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我省的農業職業教育逐步增強,這也是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的總體趨勢。在當前的體制作用下,強化行業主管部門會對農業職業教育有引領作用,統籌社會資源,例如設立農業教育發展的專項基金,重點扶持農業院校農科類專業進修,開展品牌和特色專業建設工程;提高有關農業類專業教師的待遇和教學要求;開展為農業職業學校學生提供免費工學結合場所的農業企業適當減免稅收的制度,從而提高農業企業對農職院校提供工學結合場所的積極性;還可以制定優惠政策與搭建就業、創業平臺,鼓勵、吸引農科類學生去農村一線進行工作;提高對到農村一線工作的高等農業院校優秀畢業生的獎勵并且在職稱評定與干部聘任方面給予實質獎賞等等,讓江西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擁有足夠的后勤保障,從而為更好地辦理地方農業職業教育提供平臺。
3.3要加大培訓力度,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人才支撐的強化
與江西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相比,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還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隨著江西城市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我們可能像發達國家一樣,需要加大培訓力度,實施農業從業人員資格準入制度,給予有職業資格者更大的扶持。對此,一要構建暢通、高效的勞動力供求信息網絡。通過政府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建立集勞動力供求信息、職業技能培訓服務于一體的信息網絡,實現省、市、縣、鎮與全國五級聯網,并可延伸至村、組及農戶;二是建立立體化的教育培訓體系。對各種教育培訓力量,統籌城鄉就業培訓資源,建立教育系統的職業教育學校、勞動部門的就業培訓中心和各種社會力量辦學相結合的新型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組織、重點依托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培訓的工作格局進行整合;三是建立培訓效果評價制度。把實現高質量就業目標作為導向,制定評價標準,定期對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專業設置、培訓內容、課程安排、收費標準、招生情況、學員結業率、結業學員鑒定通過率、就業率、工資水平等狀況進行調查統計,并及時向社會公布。
4、結語
人才興則國家盛,在江西這樣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農業職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的定位,國家大力的支持與幫扶,人們的熱情定將江西農業職業教育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峰。
農業的調查報告 篇12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如何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是我們急需研究并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1、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近年來,我市下大力氣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先后完成了三義寨、柳園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通許、尉氏縣省級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和趙口引黃灌區骨干工程維修,對賈魯河、渦河等流經市內的主要河道進行了清淤治理。據統計,全市共有機電井8.5萬眼,井灌面積可達430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483.9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2%。旱澇保收面積35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59.3%。
2、耕地質量不斷提高。通過沃土工程的實施,一大批先進適用土壤肥料技術得到推廣和普及,培肥了土壤,提升了地力,耕地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提高了作物品質,糧食總產和單產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以來,市屬五縣相繼承擔了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累計投入補貼資金890萬元,完成了2萬多個土樣的采集與測試,落實萬畝沃土工程綜合示范基地建設10個,改造中低產田110萬畝,提高土壤有機質0.02%,推廣配方施肥面積689萬畝次。通過項目實施,市縣兩級土肥隊伍得到了加強,技術手段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縣都建有土肥測試中心,都能獨立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
3、農畜產品質檢體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市兩級(市、縣農產品質檢中心)三層(市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質檢體系已基本形成。共建成市級檢測機構1個,縣級監測中心5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監測站4個。市農產品質檢中心被農業部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檢測機構,被省中心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檢測機構。同時,市級蔬菜、果品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已經啟動。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已通過省級驗收,并投入運行,年承檢能力可達到畜產品1000個指標、獸藥和飼料產品1000批次以上,畜產品、獸藥、飼料質量標準規定的檢測項目可檢率達到50%以上。農產品和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的投入使用,極大地提升我市的農畜產品的安全水平和競爭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4、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增大型農機具867臺,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機6000多臺,農機總動力達616萬千瓦。在農業機械擁有量增加的同時,全市農業機械化作業面積進一步增加,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率達到70%。全年完成機耕面積542萬畝,機收面積426萬畝,其中聯合收割面積423.79萬畝,完成機脫小麥占全市麥播總面積的96%以上。
5、農村社會建設得到較快發展。一是加強了農村“水、氣、路、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6.9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沼氣池3.2萬座,全市農村沼氣池已達8萬多座;實施“村村通”和電網改造工程,農村道路建設和電網建設深入推進,基本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電。二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目前,我市已建成11個農業信息網站,32個信息服務平臺,58個鄉鎮信息服務站,已實現了村村通電話,1628個村能夠上網查找信息,約占全市行政村數的70%,電信、網絡已成為農民獲得農業信息和服務的重要途徑。
【農業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調查報告03-06
農業現狀的調查報告01-19
鄉鎮農業狀況調查報告08-02
關于農業發展的調查報告11-26
農業的諺語06-13
農業的諺語06-28
農業經濟管理社會調查報告12-11
關于農業的諺語06-13
農業諺語及解釋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