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當不太了解,又想弄清某一情況或事件時,我們就需要好好地展開調查,并將探尋到的規律和經驗寫進調查報告。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的狀態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1
為人師表,最重要的就是要為學生起到模范代表作用,但當今老師的個人素質卻有待考究。為了了解我們老師的素質問題,我小組特地做了如下調查研究。
一、存在問題與分析
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重要的精神動力之一,在教育活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雖然,教師隊伍師德狀況總體上較好,但由于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也出現與《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相違背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缺乏事業心和責任心。極少數教師不能很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除了“教書”外,對學生的思想和生活“不關心”或“不夠關心”,特別是對后進生缺乏耐心和愛心。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睜一只眼睛閉一只眼睛,聽之任之,不去主動糾正和幫扶。
2、師表意識淡薄,言行失范。當學生不聽話時,有些教師采取歧視諷刺挖苦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如罰站、罰抄課文等,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在上課時,有的教師抽煙,有的教師打手機,有的教師甚至說臟話,還有的教師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等等,在學生中造成極其惡劣影響。有的教師沒收了學生的東西占為己有。有的教師在排學生座位上排“關系位”、“人情座”。有的教師對學生出現思想、學習、行為等問題時,不是積極想辦法解決,而是動輒將家長叫來,對其訓斥,說的話很難聽,致使家長不敢到學校開家長會。有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好惡不能公平對待學生,厚此薄彼,讓學生、家長不滿意。有的教師向學生推銷與學業無關的書籍或參考資料,托學生家長為自己或親友辦私事,或收受禮物、接受學生家長宴請。更有少數教師大搞“有償家教”等等。
二、依據調查結果分析,影響師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對教師職業認識失誤。少數對教育工作者承擔的神圣職責和義務認識不足或錯誤。因而把教師職業看做是“謀生的手段”,不安心教書育人、傳道授業,也不注意為人師表,缺乏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和愛崗敬業精神,從根本上缺乏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
2、市場經濟對教師的負面影響。少數教師受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加上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種種壓力,因而心理失衡,在價值取向上出現“錯位”,在行為上違規。
3、缺乏對教師師德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機制。一是對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缺乏嚴密科學的監督約束機制,致使不能有效地監督、約束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二是對教師師德有效的評價體系尚未形成或不夠完善,軟性指標多,可操作性不強,因此,只要沒有違法亂紀或明顯違規也就無礙大事。
三、加強與改進師德建設的思考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全市教師隊伍師德建設,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提供了依據。筆者認為,加強和改進我市師德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提高認識,即提高對加強師德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要充分認識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美德的體現者。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而持久的影響。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僅需要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更新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教師隊伍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從而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都必須充分認識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對于塑造教師形象、樹立教師威信、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作用;樹立師德為先的觀念,像抓安全、抓教學質量一樣抓好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同時,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對學校師德教育活動的指導和督查力度,避免在師德教育上“走過場”、“裝樣作秀”。
2.樹立典型,即樹立身邊的典型形象,以活動為載體,以點促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有效的途徑是正面引導、樹立典型、輻射帶動,最終達到全員提升。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開展學習先進活動,學習和宣傳身邊涌現的優秀人物和優秀事跡,并定期進行優秀教師的評選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輻射、帶動、引路作用,使教師學有榜樣、趕有目標,通過比、學、趕、幫、超,實現教師隊伍職業道德素質的提升和飛躍。
3、德能統一,即既要注重師德,又要注重師能,做到兩者統一、相互融合。德高為范,業精為師,師德和師能是共生共存的統一體,沒有師德,即使師能再高,也不能教書育人,同樣,如果沒有高水平的業務素質,空談師德,也無法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德能兩者統一,缺一不可。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師德問題,是由師能問題引發的,如有些初為人師的青年教師,由于教育教學經驗不足,遇事不冷靜,或者缺乏正確處理復雜的教學問題的能力,導致了行為失控。所以,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要滲透在各種教研活動中,從師德與師能相互融合的角度來進行。
4、豐富內涵,即不斷豐富師德教育的內涵。師德教育的內涵要與時俱進,現代教師職業道德除了傳統的職業道德品質外,必須重視人才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科研意識、服務意識、民主意識和人格魅力等素質的培育、培養。調查顯示,學生把“幽默風趣型”的教師排在“最喜歡的教師”的首位。因此,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賦予教師職業道德新的內涵。
5、寓教于樂,即開展參與面廣、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教師從中得到樂趣,接受教育,提高素質。譬如師德報告會、師德演講比賽、師德宣誓、征集師德論文師德格言、師德文藝演出等都是有利于教師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和載體。實踐證明,健康的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襲。
6、營造氛圍,即營造有利于師德師風建設的文化氛圍。師德建設與校園文化息息相關,校園文化的核心就是校風、教風和學風。一所學校的校風如何,與師資隊伍的素質狀況密切相關,因而加強師德建設與形成良好的校風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良好校風的帶動下,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學風。所以,應該注重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條件使他們發揮各自的潛能和價值,使他們能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最終達到師德建設的目標。終上對各點的分析,作為老師,要有職業道德,師德,不崇尚拜金,愛崗敬業。終上對各點的分析,作為老師,要有職業道德,師德,不崇尚拜金,愛崗敬業。終上對各點的分析,作為老師,要有職業道德,師德,不崇尚拜金,愛崗敬業。
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2
“你是風兒我是沙,你是牙膏我是刷;你是哈密我是瓜,你不看我我自殺”,“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不如去當,有錢有勢有地位,還有美女陪著睡”……,日前寧德市關工委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當收集周圍同學中傳念的童謠、順口溜時,見到的卻是諸多這樣粗俗的網絡短信。
成年人究竟給未成年人創造了怎樣的環境?多項調查發現:當前寧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主流健康向上,但暴露的問題令人憂慮。據市關工委陳智民介紹,此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課題調研歷時1個月,采用問卷、座談、訪談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以涵蓋達標中學、重點小學、職業中學、市區、城鎮、沿海、山區為特點的10所中小學為調查點,各縣(市、區)關工委調查小組和市直組,按各自的問卷調查對象機械抽樣1000名中小學生(其中小學生300名、初中生400名、高中生300名;男生507名、女生493名),進行當場問卷調查。
10所調查點學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出本地區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的概貌。問卷調查結果堪憂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未成年學生政治信念正逐漸成熟,思想品德正向健康方面發展,法制觀念也不斷增強。主要表現在:對祖國的情感和態度正確的占77.1%;對信仰有正確認識的占58.9%;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較正確認識的占54.5%;對誠實守信、人際交往、社會公德能正確對待的占63.6%;法制觀念比較強的占72.35%。此次問卷調查同時暴露出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存在著不少令人憂慮的狀況。統計數據反映:
——作為中國人“自豪感不多”的占1.33%;“沒有什么自豪感”的還有0.32%:
——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金錢最重要”的占2.55%,“權力最重要”的占0.80%;
——崇拜的對象是“明星”的達11%,“專家教授”的僅占3.90%,“英雄模范”的占5.20%;
——每月零花錢在“100元左右”的占8.9%,“200元以內”的占4.6%,“200元以上”的占3.2%。孤僻、任性、不合群;愛攀比、擺闊氣、追求時尚,等等,可謂是當今一些孩子的通病。比如: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從早上起床穿衣、洗臉、吃飯、上學、放學,一切全由父母包辦、接送;據一所達標中學統計,有百分之六十的學生上學帶手機;未成年人上網普及率奇高,在城鎮,家里沒有電腦的學生幾乎都上過網吧,尤其那些厭學的孩子沉迷網吧,甚至通宵達旦;一所小學組織高年級學生到勞動基地實踐兩天,有的家長讓孩子帶手機保持時刻聯系,一有呼聲就開小車接回家。
家庭教育狀況淺析勿庸置疑,學校教育、家庭影響對未成年人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本文由網絡提供,請登陸查看更多文章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成長成才的“第一責任人”。但是,由于家庭結構不同、家長職業各異、文化層次有別、素質參差不齊,對“第一”身份和責任的認識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在調查中了解到,當前家庭大概有以下幾種模式,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千差萬別:
——和睦溫馨型: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孩子的教師還是孩子的朋友,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善于溝通,教子有方,一家子親密無間、和和美美、快快樂樂,孩子的身心、智能、品德得以和諧發展。
——嬌慣溺愛型:視獨生子女為“掌上明珠”,一家六位大人圍著一個“小太陽”轉,孩子從小受到百般呵護,過著“殿下”、“公主”式的生活,養成自私、偏狹、“唯我獨尊”的心態和生活上的低能兒。
——殘缺不全型:或父(母)早逝,或父母離異,孩子缺少完整的親情愛撫,容易導致畸向發展。
——簡單粗暴型: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一旦不盡如人意,便冷嘲熱諷、惡語棒喝,矛盾激化。父母失望、放任不管,孩子叛逆、厭學、出走,甚至走向反面。
——貧病交加型:父母或下崗、或體弱多病,生活難以為繼,孩子思想負擔重、精神不振、心情憂郁,多有自卑感、負疚感。
——恣意享樂型:父母或“地位”不低,或收入頗豐,常常生活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之中,父親迷“麻”,母親迷“舞”。孩子迷“網”,全家“各得其樂”。
——疏于管理型:父母外出經商、打工,孩子托“管”,往往產生“近朱”、“近墨”現象。綜觀家庭教育狀況,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深知一個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長期存在著的重文憑輕能力和人才高消費的用人制度。大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但遇到了“教子成才無方”的難題。
改進道德建設的建議通過此次調研,市關工委的工作人員對我市中小學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狀況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癥下藥,他們建議加強和改進其思想道德狀況要切實做到全黨重視、全社會共同參與,有必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及時解決問題。
要進一步加大青少年、科技館、體育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的投入,并免費向未成年人開放,辦好適合未成年人年齡特點的電視、電臺的節目、欄目,以滿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在目前尚無能力完全杜絕網吧的情況下,盡在網絡。是否考慮設網吧一條街,以利有效監控和管理;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社會、家庭、學校要合力創造一個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健康、安全、有序、規范的綠色網絡環境。當前一些成年人價值觀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以權謀私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等,給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要教育好未成年人,首先要教育好成年人。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修養水平。尤其是各級、各部門在職干部要起表率作用,為未成年人做出榜樣,自身不正焉能正人。同時,要加強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做好教師的德育培訓工作。廣大教師要為人師表,注重師德修養建設,以高尚的情操教書育人,真正做到德智雙馨。政府有關部門和學校要舉辦或繼續辦好家長學校,并進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家校聯系制度,改進家訪內容和方式,多溝通、多交流、多理解、多配合,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同聲齊唱”。
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3
為進一步了解我區中小學生的思想狀況,把握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近期,區教委基教科對各直管學校、鄉鎮各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德育調查活動。調查在我區城鄉12所小學,18所初中、5所高中中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內容涉及學生的理想與追求、自我認識、基礎文明、親子關系、興趣愛好、兩性交往、法制意識、心理狀態等8個方面。調查兼顧了城市、農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能反映我區中小學生的真實現狀。在此基礎上,區教委組織各校德育骨干進行數據統計、歸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形成報告材料,以期為今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提供一些較為客觀的依據。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小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小學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扎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為自己以后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眾”。可見,昔日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城市小學、初中、高中學生選擇為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為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人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于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為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從小學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于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斗、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為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圣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小學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初中生選擇“說不清楚為什么學習”的比例遠遠高于小學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為高級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板的人并不算多,僅占16.7%,只有愿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于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于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并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于國家的發展,也不利于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眩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后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為**黨派成員的學生占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了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說明對黨的支持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為。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著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說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為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說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扎扎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小學生中十分普遍,這說明問卷調查的結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于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于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選項比例為49.4%,農村為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為48.2%,農村為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于農村。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小學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淀,相信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初中生行為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小學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認為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于小學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小學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初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初中正處于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許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初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污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初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率都要高于小學和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小升初考試的廢止,小學素質教育漸入正軌,小學生的基礎文明習慣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優秀初中畢業生的集合(本次調查職高比例較小),諸多習慣差、學習也差的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高中校門。因此,高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初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對升學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而實效性也大不如小學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于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為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只知給吃穿,別的都不問”的家長僅占2.7%,可見絕大多數家長都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采取放任態度的家長人數極少。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占9.3%,這和大家的感覺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學生,即便家長對他們百依百順,許多學生還會感覺不滿足,因此他們不會選擇此選項;另一方面,說明溺愛型的家庭的確在逐漸減少。在大家的觀念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溺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家把獨生子女們戲稱為“小皇帝”、“小太陽”,以為他們是被慣壞的一代,事實上家長們只是在家務勞動方面有嬌慣孩子的傾向,但在學習方面卻從不馬虎,要求之嚴,標準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長無法比擬的。“對孩子什么都管,讓孩子受不了”的家長占12.6%,嚴苛型和溺愛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嚴苛的家庭還要稍高一些,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往的許多老百姓忙于生計,顧不上子女教育),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將不斷提高。74.3%的孩子認為家長“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愛孩子”,此選項比例最大。而且在被問及“遇到心理困惑習慣于求助于誰”時?6.8%的孩子會求助家長,高于求助老師的比例;在被問及“在你成長過程中受誰影響最大”時,58.5%的孩子認為家長的影響最大。當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多數接受過系統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較以前有很大進步。加上媒體、書刊和各類家長學校對家教知識的普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行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長對初中生管得最嚴。
如果隊把“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作一個縱向比較,會發現小學與高中的比例明顯高于初中。小學生年齡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長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與不懂事之間,代際沖突比較突出。
3、對子女不管不問的家長仍占一定比例。
調查顯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長的疼愛,如果把部分孩子“家丑不外揚”的心理考慮進去,這個比例還會升高,估計要達到3%左右。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離異家庭,父母雙方都不愿意盡監護責任,有的跟著爺爺奶奶過,有些干脆脫離家長的監護。由于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對人對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強的反社會心理。有些孩子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極差,而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十分敏感。許多人整晚混跡于網吧、游戲機廳之中,與社會青年相交結,拉幫結派,滋擾校園。很多孩子早早的輟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國家的(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監護責任,但缺乏得力監督保證機制。社區、公安、民政等部門在法律上雖然對該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職責,但落實的情況很不好。通過司法程序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孩子的監護問題,但只有形成訴訟,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齡尚小,有幾個能想到訴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長,法院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得到了執行僅僅可以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情感和教育上的問題。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雖小,如果把這個比例乘以長壽學生總數,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社會越發展,就越應關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這些孩子就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被社會忽略的一群。他們從小得不到社會的關懷,長大就有可能報復社會,這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四)自我感覺
1、只有六成學生感覺幸福。
調查顯示,只有62.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學生選擇“一般”,還有4.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紀這一代青年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對未來的選擇也是前所未有的廣闊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們是最沒有理由抱怨或侈談“不夠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著父母的離異、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由于缺乏對正確幸福觀的宣傳教育,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存在著種種誤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判斷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據是,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父母有沒有本事掙錢,能否滿足自己在物質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家里每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沒有意義。
由于年齡和地域的差別,青少年對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調查數據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農村青少年的,農村初中生認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這可能和農村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有關,農村小學生中有4.5%的人愿意長大后當一名農民,農村初中學生中有93.8%的希望成為老板、機關工作者或者是高級知識分子,只有0.3%的人愿意繼續務農,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農村初中生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最大,遇到的困擾也最多。
在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目中,幸福還表現為一種自由。說白了,就是獲得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的權利。他們在家庭和學校里受到紀律的約束,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愿望,使他們產生不幸福感。對于高中學生,則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學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學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占69.4%,其中尤以農村小學生選擇“幸福”的選項比例最高,占70%以上。可見,生活在清新自然的鄉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們不必去趕場似的上各種特長班,去學鋼琴、攻外語,課余時間可以自由嬉戲,盡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占56.2%,在三個年齡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謂的成長的煩惱,幸福感較低一方面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中考迅速增溫,中考之熱尤甚于高考,這使學生們小小年紀就感受到競爭的殘酷,讓這本就多事的年華又彌滿了應試教育的陰云,很多孩子感到壓抑,被學習逼得喘不過氣。其實教育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從小讓他們感知人生的美好,這種情感的培養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學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成長中造成困惑的較大問題依次為學習方面(36%)、人際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學業壓力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主要表現在:①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②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③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某中學有一學生在寫過一篇名為(童年無趣)的習作,馬上引發了全班同學的共鳴,“每天奔波于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之間,休息日還不得不穿梭于各種補習班。我實在沒有感受到人們常說的那種童年的快樂”。有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這樣說:“小學三年級時我數學考了100分,爸爸很高興,那天晚上他鄭重的對我說:‘孩子,好好努力!我們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這句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在我心中壓了五年。”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輕時沒實現的夢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實現,還有很多家長自己孩子的成績作為相互攀比的內容,這都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負擔。有一首校園民謠的歌詞是這樣說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學生的心態。
另外,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中包括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同學間的關系問題、與父母的關系問題等。另外還有一些青春期心理問題,如:青春期閉鎖心理、早戀等。
(五)心理調節
1、更加孤獨的一代。
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選擇“把它悶在心理,進行自我調節,不對外人說”的學生最多,占42.7%。人們時常把現在的孩子看成為“陽光少年”,以為他們活潑、開朗、外向、大方,其實他們的內心很孤獨。這是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電視占據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從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獨生子女的孤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孤獨的心靈仿佛潮濕的天氣,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緒的重要土壤。學生們早早的把心靈封閉起來,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孩子們獨立與個性的一種體現,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借助于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給孩子們多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要教給他們自我調節的技能,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學生愿意將心中困惑與伙伴交流,尤其是關于娛樂問題以及與異性關系問題;有16.8%的同學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4.4%的學生愿意同老師交流他的心事。這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說兩年就是一個代溝,孩子與成人的思想差別很大,這是妨礙代際間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個學生說:“老師對我要求嚴,說了怕惹他們生氣,說得不對怕受批評,說了沒用不如不說;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和他們說;學校抓學習,沒人聽我說。”學生是否向教師和家長敞開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不講心里話,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而學生能否說心里話,關鍵取決于教師、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2%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會求助心理咨詢熱線,如果用2%乘以學生的總人數,那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說明心理熱線開通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學生的問題,而且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新途徑。
2、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
調查顯示,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65.5%的人不愿向外人吐露心聲;城市高中占45.1%,居第二位;農村高中第三,占44.1%,再其次是農村小學生、城市小學生,分別占37%和34.2%;而農村初中生選這一項的比例卻最少,僅占30.1%。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波動大,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雖多于農村,但可供中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據統計,多數初中生的閑暇時間用看電視來打發,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孩子用打游戲、上網來打發時間,他們更喜歡在虛擬的世界里和人交流,而不愿意面對面地與人交流。這種自我封閉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關注城市實踐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相反在農村,孩子上了中學,就被認為是大孩子了。他們開始擔負一些家庭的責任,家長也會給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鄉村的居住環境更有利與小伙伴們的交往,他們的孤獨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父母的學生,農村多于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學生,城市多于農村。調查顯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學生比例,城市各年齡段均高于農村;助于父母的學生比例,農村學生偏高。這說明農村學生的家庭觀念稍強,城市學生的獨立意識更突出。
3、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會發現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老師的比例基本相當,求助于父母的比例逐漸降低,求助于朋友的比例似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家長、和朋友在各年齡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們經常慨嘆自己的十句話,不如小伙伴的一句話。光慨嘆沒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視對孩子交往的指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孩子正是因為交上了壞朋友才逐漸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放下師長的架子,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作為教師和家長,為什么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師在孩子們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現實。
在被問及:“遇到困惑,你求助于何人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老師,遠低于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連小學生也是如此,這說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正在逐漸降低。在被問及“對你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選擇老師的人數也在家長和朋友之后,教師的社會形象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降低很值得大家認真反思。
從客觀上講,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唯一渠道,書刊、電視、網絡不斷的給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教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走下圣壇,漸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等同于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社會服務。近幾年媒體又不斷在教育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個別老師的惡劣行為影射整個教育。這都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主觀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長期的自我封閉很容易讓老師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癥,變得迂腐、守舊、遲鈍。從大學校門中剛剛畢業,緊接著又走進了中小學的校門,幾乎很少有機會和社會接觸。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學生們的請教。這樣的工作氛圍很容易讓人自我滿足,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當了先生就不再想當學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飛速變化,不經意間,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就被拋到了時代的后面。南方某城曾進行過一次測試,測試的內容是社會上近年來出現的新科技--克隆技術、納米科學、基因等等新名詞,以及時事政治--國際、國內最新的熱點問題。被測者是一所中學初二年級的學生和正在教他們的老師。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老師的成績竟然遠低于他們的學生。學高為師,老師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不能令學生信服,是導致其影響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老師中存在著嚴重的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即便是傳授知識,許多人也忽略了知識背后的人文意義,把它們肢解為知識點、練習題。陶行知曾說:“先生的任務是教人做人。”由是觀之,“師道之不復,久矣”!第三,少數老師的確存在師德問題,以教謀私,開學店,體罰學生等現象并未得到根治。教育的**與法制進程是大勢所趨,規范教育行為的法規不斷出臺,尊重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幾年來,教師因為師德問題而被處理的事件屢見報端。身正為范,老師的道德狀況是決定他在學生心中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六)興趣愛好
1、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學習方面的書籍仍是學生的首眩
調查顯示,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對武俠、言情小說的狂熱,他們的閱讀興趣日趨多元化。調查顯示,學生最愛看的還是學習方面的書。這是激烈的學業競爭所致,也是目前教輔類書籍如此暢銷的原因。這個結果與老師們的感覺之間存在偏差。可見,學生們這樣愛學習,教師還是不滿意,也許在許多教師眼里學生裝的腦子只能裝滿課本,天天只能想著學習,不允許任何東西占他們的內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畫書,占30.1%。漫畫的簡潔、直觀、視覺的沖擊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學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內容多為武俠,科幻,校園愛情故事。內容平庸,格調不高,其間低級、庸俗、灰色,甚至略帶黃色的不健康的東西比比皆是,對武士的精神和校園戀情的宣傳給青少年造成很壞的影響。但漫畫的流行也給教育者許多啟示,為什么不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需要傳授的知識包裝起來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體育類書刊,占17.3%。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關心的主要是新聞、逸聞、雜談、時評等項內容,其中男生多愛看體育類的書報,女生多愛看娛樂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類明星們的懶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們眼中成為了一種時尚,犯小錯誤,缺乏紀律性,隨便、懶惰不被視為譴責的對象,而被視為一種風度,一種美。愛讀漫畫和文體報刊的學生比例合計達47%,說明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耐心讀大部頭的書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領會的內容,他們閱讀是快餐式的,把讀書當娛樂,更喜歡短孝直觀、輕松、愉快的內容。
喜愛武俠、言情小說的人雖然也占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幾年那樣人數眾多。那些書太長,太費心思。金庸的小說和美國的大片、日本的漫畫比起來,還顯得太過優雅,不夠刺激。瓊瑤言情小說中描繪的浪漫情節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太老套,遠沒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鮮活。在金庸和瓊瑤的作品里我們還能感受到一些中國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畫和垃圾快餐中,學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差別。
小學生最愛看漫畫,學習類的書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學,二者的比例就發生急劇的變化,讀漫畫書的人數從40.9%跌到21.5%,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則從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這種狀況又有微小的變化,但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還是最多。孩子們對文化體育的關心卻是與日俱增,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始終保持在12%左右。小學生不懂言情,初中生看此類書籍的人數最多,到了高中人數又略有回落。
3、農村學生迷武俠,城市學生愛文體。
調查可以看出,城市學生喜歡閱讀問題類書刊的學生明顯高于農村,城市信息暢通,許多市民都有讀報的習慣,(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長壽文化)都有相當規模的讀者群,許多孩子也有讀報的習慣。學生最愛看的就是文化、體育的版面。農村學生信息相對閉塞,學生讀報人數遠小于城市,因而對文體新聞的關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們看武俠小說的人數比率較城市學生稍高。
4、網絡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既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們相互間交流的平臺。網絡的使用以日漸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技能。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園地;有助于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調查顯示,我區已有近一半的學生經常接觸網絡,應該講網絡已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這主要和長壽經濟的發展有關,目前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比較高,家庭上網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大多持否定態度,視網絡為洪水猛獸。談起網絡,馬上就想到“游戲+聊天+色情”,媒體也經常“告誡”學生要遠離網絡。其實網絡只是一種工具,孩子接觸網絡并非壞事,關鍵看怎樣引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它。對孩子玩電腦、上網,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有支持,又有約束。孩子特別渴求新知識,網絡世界里也有許多知識在等待著他們去汲齲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引導他們跨過“聊天+游戲”的坎,讓他們在網絡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5、多數學生上網是為了學習知識。
調查表明:32.6%的學生是為了查找資料、13.8%的是打游戲,12.7%是聽歌,9.9%是因為好奇,9.4%是因為無聊,剩下的9.2是為了聊天交友。小學生查找資料的百分比大于高中的學生,初中生最低。打游戲的高中生人數要多于小學生,同樣也是初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網聽歌的比重也最大,初中生次之。從上述對比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上網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利用網絡幫助自己學習。這一點,中小學生做的比成人好。網絡在中小學生身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與高效越來越受到中小學生的接納、認可和喜愛。
7、相當比例的學生沉迷于網絡空間。
調查也發現,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具體的講,目前網絡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游戲、沉溺聊天、泛濫色情。青少年是“網絡游戲”的主要消費者,精彩的游戲內容,絢麗的游戲畫面,生動的游戲音響,血腥的打斗場面,形形色色的游戲人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過“過關”、“升級”、“積分”等方式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們欲罷不能,漸漸成癮。許多孩子因此而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徹夜泡在網吧里,荒廢了學業,損害了健康。
“網絡聊天”是青少年網絡交往行為的主要方式。與一般的社會交往相比,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虛擬性。網絡中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網絡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體會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余地很大。三是超時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無須甚至也無從考慮自身以及對方的年齡、學歷、知識、社會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無拘束的交往。四是符號互動性。“網絡流行語”能讓網民之間心領神會、心照不宣。一位教師說,現在的學生開口“mm”,閉口“美眉”的,讓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記、周記里充斥著大量的類似“網絡流行語”的語言。中小學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誼,網絡聊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許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絡“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脅。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闖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陣觸目驚心的瀏覽之后,有的往往難以自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識
1、法制、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最多”,占40.9%。可見學生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忍氣吞聲”的學生僅占2.8%(其中農村3.2%,城市2.5%),現在孩子的維權意識大大超過前人,用一位接受訪談的家長的話說:“現在的獨生子女,一點虧也不愿意吃”。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愿意吃虧是一種進步,尤其在自己的權利遭受侵害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節大小而決定”,這應當是一個很理智的答案。選擇這一答案的比例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小學占26%,初中36.7%,高中43%。可見學生越大,考慮問題就越理智。
2、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選擇“求助父母、老師”的比例僅占10.5%,在人們的觀念里,學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求助與父母、老師是最正常的,但孩子們卻選擇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選擇“不知道”的人數最少,僅占1.6%,這都是新一代學生獨立與個性的充分體現。
3、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以牙還牙
這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現象,這說明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學校,占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受人欺負之后,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通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后,也往往會依賴“拜把子”后形成的團伙力量,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遠離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八)兩性交往
1、異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調查顯示,城、鄉初中生和鄉村的高中生都把“異性交往過當”的底線放在“擁抱、親吻”上,此項的選擇率最高,分別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觀點不同,有52.2%的人認為“有性行為”才算是異性交往過當。這一方面說明城市高中生受環境的影響,在異性交往的問題上表現的更為開放,不少同學的性意識已經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當老師、家長還在對孩子們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于懷時,孩子們的所思所為,可能已經早就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大家總覺得很多中學生早戀的報道、調查有些言過其實,也有人認為那是開放的大城市才會出現的事情,作為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內陸地區,我們的性教育通過生物課的幾節生理衛生課應該可以解決問題,雖然也有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女生課堂這樣的形式作過一些這方面的探索,但推廣的范圍和重視程度都很有限。
在調查中大多數同學把自己周圍異性交往過密或過當的比例定在2%-5%之間,這個比例看上去并不高,仔細算一算呢?以一個班50人計,大概每班有5-6個人有異性交往過當的問題,他們到底過當到什么程度?在這些孩子中又有幾個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關知識?出現緊急情況時他們知道如何避免可?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2、對異性交往過當的看法
在對周圍同學出現異性交往過當或過密的現象時,半數左右的孩子都選擇“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這在不同年齡(初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鄉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這道題無疑反映出學生比較健康的心態,贊成正常的、有分寸的異性交往,這本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還是出現了差異:在人數第二的選項中,城市孩子(初中21.8%高中21.7%)認為“那是別人的自由,與我無關”,農村孩子更多則選擇“不贊同,認為是不對的”。這道題的統計結果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識強,對別人的關心少,有的孩子對別人的事情從來不放在心上,農村孩子的還是受到學校的正面教育的影響較大,相當一部分同學對異性交往過密還是持排斥和反對的態度。
這種不同就要求進行青春期教育時,要有針對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對于城市的孩子,傳授的內容不妨更科學、更直觀些。要讓他們知道,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美好的一頁,過好自己的青春成長期,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這樣既會為一生留下美好的記憶,也會為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矗而對鄉村的同學,教育的方法則要講究一些策略,不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一些農村學生的問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興趣”等答案,甚至在問到“你認為如何在學校進行性教育?”時,有個學生氣憤的回答:“沒必要!我也沒時間回答這個無聊的問題!”可想而知,如果單刀直入的開展“性教育”,有很多學生恐怕還沒有這個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識的來源
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學生們性知識的主要來源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來自網絡或其他的一些非正當的渠道,結果依次是:從課本中(37.8%),從電視上(26.5%),與朋友、同學交流中(19.8%),從小說中(8.6%),從網絡上(7.5%)。可見,不管周圍的信息渠道多么暢通,孩子們可以通過多少種方式去獲得他們需要的知識,歸根到底,相當數量的同學最信任的還是課本。該給學生什么樣的課本?該傳授他們一些什么樣的知識?怎樣去組織這樣的教與學?老師自己的心態如何?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咨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絡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為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小學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里,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于學生,因為他們才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并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斗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4
近年來,高校錄取率不斷提高,教育普及進一步發展。但高學歷是否就意味著高的道德素養?德才兼備是我們每個人希望做到的,但現實中兩者并不一定是正比例相關。一些大學生違背道德,甚至泯滅人心的事,在網絡媒體發展的狀況下,時常“活生生”出現在人們眼前。作為溫州大學的大學生,我們有必要審視自我,了解環境。特作此調查。
一.調查的方法與內容
本次調查報告由溫州大學學生處信息調研隊發起,主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調查的主要對象為溫州大學在校大學生,調查內容從道德素質基本認識及看法、自身道德素質水平兩個方面展開。通過反饋回來的調查表統計總結得出溫州大學在校生在道德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調查報告的分析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350份,收回326份。
1.道德素質基本認識
首先,什么是道德素質?89.9%的受調查者認為是一種道德修養,89.7%的同學認為是一種道德情操,認為是一種文化素質的占71.3%,還有59.7%的同學將之認可為一種心理素質。本題既然為多選題,并且每個選項都有半數以上人選擇,可以看出道德素質是多方面綜合性的。它既是一種內在的修養,也必會受到心理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隨后通過一定的外化,將這種內在的抽象的素養反應在日常生活中。
在對當今大學生道德素質水平的認識上,認為非常好和好的總共僅占20.1%,67.5%的同學選擇了一般,還有12.3%認為差。這樣的數據不免讓人疑惑而心有微涼之意。我們從小所以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所以為的德才兼備,所以為的要讀書,先做人,難道到了大學,到了更遠的社會就淡化甚至是遺忘了?
那么大學生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53.7%的人認為是道德修養,有德才是最基本的;24.7%的人看重社交能力,11.6%的人認為成績優異最重要,還有10.1%選擇了創新思想。而在當今社會知識與道德素養孰輕孰重的問題上,58.4%的人認為兩者都很重要。
而另一方面,即在道德對公民制約作用的問題上,21.7%的人認為作用很大,而72.3%的人認為作用正在弱化,6%的人則認為完全沒有作用。這不僅需要政府學校方面的宣傳教育,更重要的是構成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的自我改善。只有人人道德向上,才會使道德的公信力和約束力增強,真正起到無形之法的作用。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42.3%的人認為在于個人覺悟,30.7%的人認為在學校教育,還有26.4%的人認為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確實,道德素養既然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存在,在其養成的道路上必然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
2.自身及周圍人群道德素養水平這一方面為本次調查的重點。
在公交車上看到老弱病殘,78.1%的人會主動讓座,15.4%選擇“別人不讓,我也不讓”,5.3%的人會假裝沒看見,還有1.3%的同學不管怎樣都不讓。在平時乘坐公交車的經歷中,其實經常能看到溫大學子主動為老弱病殘讓座,有些同學甚至覺得讓座麻煩,干脆一直站著。但是還是有一些同學沒有這種謙讓的意識,覺得同樣花錢坐車,憑什么讓位于人。這種想法雖然不能受制于法令法規,但必然會受到道德上的質問譴責。
在人行道為紅燈,但此時恰好沒有車輛經過的情況下,你會怎么做?
僅有29.2%的人會堅守交通規則,等綠燈了再通行;19.4%的人表示會隨大流,別人走我就走;16.1%的同學認為能快點走最好,而35.3%則會視情況而定。不論人走我走,還是視情況而定,其實都是人僥幸心理的體現,以為車少,以為自己速度快,而就此釀成大禍的又何嘗少,真正到了那時就追悔莫及了。
對于學校組織的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和公益勞動,56.4%的人認為只要是能得到好處而且相對輕松,那么就會參加;33.2%的同學表示什么活動都愿意參加,而還有10.3%的人不愿意參加此類活動。確實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與學分相掛鉤后,志愿者活動的動機似乎不再那么純粹。有的學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只是為了取得相應學分,不是為志愿而志愿,只是為學分而志愿。但是試想,如果志愿者活動沒有相應的學分獎勵,當代大學生又有多少能發自內心不求回報去做這一份事業?這是值得人們反思的問題。
如果你的舍友在出門前忘了關臺燈或熱水器,導致臺燈或熱水器開了整整一早上,你會怎么做?
80.1%的人會與其溝通,希望對方下次注意;8.6%的同學會選擇保持沉默,但是心里會就此留下疙瘩;另有11.3%的人持無所謂態度。隨手關燈關熱水器是一個需要養成的好習慣,生活中確實會出現由于一時馬虎而忘記關燈關水一類的事,這個時候,作為寢室成員,就應該互相溝通,互相體諒,互相幫助來養成這種習慣。
你是否介意不道德的行為?
69.8%的同學表示介意,16.1%表示不介意,另有8.8%和5.3%的人表示無所謂和習慣了。在遇到不道德的事情時,25.7%的人會堅決反對,21.2%的人選擇隨波逐流,47.1%的人會提出自己的看法,6%的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做什么都沒發生。
對于不道德的行為敢言敢指出,才能避免這些行為更加猖狂。但現在的風氣是,公交車上如果有人在實施偷竊,很少有人敢正義指出。這是社會的悲哀所在。
接下來是一些不好的有違道德的做法,列表來說明:
你或你的同學是否出現以下狀況是否
亂吐痰27.7%72.3%;
亂穿馬路73.3%26.7%;
亂扔垃圾61.5%38.5%;
隨口說粗話、臟話55.9%44.1%;
作弊41.8%58.2%;
說謊42.3%57.7%;
抄襲50.9%49.1%;
其中對于考試作弊現象,我們又進一步對其設置了問題調查:你對考試作弊持何種態度?是否
不能接受,自己從來不作弊30.2%69.8%;
可以理解,學生壓力太大38.0%62.0%;
可以理解,為了考高分28.0%72.0%;
可以理解,總比補考好30.5%69.5%;
沒什么大不了,我也做過11.8%88.2%;
沒什么大不了,不被抓就ok了16.6%83.4%;
其他5.8%94.2%;
在周圍人對父母是否孝順的問題上,僅33.2%的人認為這一方面做的好,60.7%認為一般,還有6%的學生認為做的比較差。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美德,如果連這一點都無法做到,其他道德之事恐怕也不必再談。
那么所有這些不道德沒素質的行為產生的原因何在?
你認為產生不道德和沒素質行為的原因是什么?是否
圖方便51.1%48.9%;
不那么講究44.6%55.4%;
大家都這樣,我也這樣35.8%64.2%;
習慣成自然50.1%49.9%;
社會風氣造成69.0%31.0%;
個人意識太差55.2%44.8%;
缺少宣傳和教育32.5%67.5%;
人性本惡13.4%86.6%;
原因各方各面,有主觀,有客觀。但所有都不能成為道德素質下滑的借口。
三.本次調查總結
據有效統計,總體上看我校學生對于網絡都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其中的問題還是不容小視,忽視不道德因素做缺乏素養的事的人并不在少數,這其中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調查,就如何解決網絡問題提出三點建議:
一.大學生反思自我,從自身點滴做起。很多大學生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人立于世的根本。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做學問,才能成就我們各自的人生道路。
二.學校作為教授知識的場所,不僅要將學生培養成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如果一個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沒有道德的約束,那么很可能給社會帶來的不是貢獻而是危害。
三.擴展到更大的層面,便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居鮑魚之肆,久不聞其臭。如何改善這個社會大環境?說到底還是需要從小處做起。人與社會不可分割,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相信通過學生道德意識的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的開展落實,國家對道德工作和諧社會的大力關注。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