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導游詞
作為一名樂于助人的導游,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進行實地口語導游的基礎和前提。那么優秀的導游詞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宜昌的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宜昌的導游詞1
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歡迎各位來到世界水電之都————宜昌市,我是今天大家的導游xxx,緊隨著汽車的步伐,我們踏上了宜昌之旅,很高興在這個緣分的天空下和大家一起漫游宜昌。預祝大家在這里玩的開心,讓美麗的宜昌永遠留在您的記憶里。
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改稱“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全市現轄5縣3市5區,國土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15萬。
宜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宜昌是一座擁有24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是巴楚文化的發祥地,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國古代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的故里。神奇的土家歌舞、激昂的峽江號子、壯闊的歷代戰事、原生的端午祭祀,共同構成了宜昌深厚的文化源流。
宜昌是長江中上游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市已形成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立體運輸體系。焦柳鐵路、宜萬鐵路、滬蓉高速公路、滬渝高速公路在宜昌交匯。長江黃金水道橫貫宜昌230多公里,宜昌港是全國內河28個主要港口和長江8大港口之一。三峽機場已開通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地的國內航線和至香港、日本的國際包機航線,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航空口岸。
宜昌環境優美。城區群山擁抱,長江穿城而過。雄偉的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橫鎖長江,西陵長江大橋、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和夷陵長江大橋等三座現代化的大橋將宜昌的南北北兩岸緊緊地連在一起,天塹變成了通途。綠蔭環繞、山水相依、大壩雄姿、三游古洞、白馬仙蹤、東山圖畫、桃花新村、兒童公園、濱江畫廊、廣場夜景、宜昌天然塔、鎮江閣等城市景觀勾畫出“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美麗勝景。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55。3%,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達到349天。
宜昌地質構造復雜。距今25億年前的元古界到百萬年前的新生界之間的各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均有分布,且發育完整,出露齊全,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其中震旦系、奧陶系、志留系的剖面,是中外地質學界研究的標準剖面之一。
宜昌的導游詞2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美麗的宜昌參觀游覽!我姓黃,是大家此行的導游,大家叫我小黃就可以了,今天我們游覽是美麗的三峽人家。一路上如果大家有什么要求,請盡管提出,我一定會竭誠為大家服務,后預祝大家玩的開心、玩的愉快。
現在我們的游船已經行駛在燈影峽中,駛向龍進溪碼頭。現在,我先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三峽人家。
三峽人家以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及原汁原味的西陵百里畫廊,融合地質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峽江碼頭文化,抗戰軍事文化,是長江三峽黃金旅游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走進三峽人家您將經受一次煙雨迷蒙的文化洗禮。
好啦,我們的游船現在已經到達了龍進溪碼頭,請大家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準備下船。
看!咱們的溪邊人家正在舉行“娶親”儀式,咱們也一起去湊湊熱鬧吧!聽!咱們土家姑娘正在吊腳樓上哭嫁呢!我想一時半會也出不來。借此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土家婚俗。
說到哭嫁,那么有誰知道什么是哭嫁呢?對。咱們三峽人家的土家姑娘在出嫁時是一定要會哭,這個就叫做哭嫁。哭要哭得動聽,哭要哭得感人。關于哭嫁還有專門的“哭嫁歌”,這是一門傳統的藝術,土家姑娘從十二三歲時就要開始學習哭嫁。哭嫁是土家人婚禮的序曲,他們認為“不哭不熱鬧,不哭不好看”。親朋好友前來送別,哭是一種友好,哭是一種禮貌。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亦悲亦喜,愛恨交織,可以說哭嫁是豐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一種特有的審美方式和價值取向。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個月就開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就開始哭的。娘家人邊為她置辦嫁妝,邊傾訴離別之情。會哭的姑娘一個月內不哭重復,要哭祖先、哭爹媽、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其中哭嫁的歌詞有傳統模式的,也有聰明姑娘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土家姑娘用“哭”這一形式傾訴心中的情感,當然,也有真傷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亂點鴛鴦譜,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好友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九位的未婚女伴,陪著新娘哭,叫“陪十姊妹”。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無論她們的家是近還是遠,無論是風雨還是陰晴,新娘家都要打轎派專人去接。十姊妹聚齊之后,新娘家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擺在堂屋的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坐在上方,與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在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的中間。哭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勵、勸慰的話語。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擺上夜宵讓十姐妹吃,新娘以此為題還要哭一段,以感謝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約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辦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罵媒人,表達對舊式婚姻的不滿。
除了哭嫁以外,咱們三峽人家的“娶親”也是別具一格的哦。
當新郎來迎親的時候,媒人走在前面,一隊人敲鑼,一隊人拿銃,先向舅家送上厚禮一份,這叫做“代還骨種”。另外咱們土家人的攔門禮也是獨有特色的,男女雙方各請一位能說會道的人當總管,男方的總管率領迎親隊伍到女方門口,女方則在大門前擺放一張桌子,雙方總管對歌,如果男方總管贏便可進門迎親,如果是女方總管贏,則只從桌子底下爬過去了。
在新娘出嫁的時候,鳳冠霞帔,百花裥裙,大紅繡鞋,由娘家的兄長就用七尺紅棱作“背親帶”,攔腰將新娘背起;嫂嫂打開新郎送來的紅傘,將新娘遮住送上花轎,這就叫“遮露水”;親兄弟要站在轎子兩旁,意為“守護”;娘家的總管則提著兩壺美酒,在周圍灑酒,意為“辭行酒”。這時新娘還要唱“哭上轎”。等新娘上路以后,如果遇到了別家的迎親隊伍,兩位新娘就要互換一只露水鞋,以此來表示姊妹的友誼;新娘進新房要猛踩一下門檻,拜天地后要搶坐新床,俗稱“守床”,關于守床的坐床習慣是,以床的中線為界,男的坐在左邊,女的坐在右邊,而有心計的新娘呢,常常搶坐在床的中線上,以象征日后新娘在婆家的地位,盡管如此,新郎也不甘示弱,彼此互不相讓,直到揭開蓋頭,新娘才嫣然一笑。
哭嫁”、“娶親”是三峽人家繁衍生命的儀式,是對生命的向往、對生命的重視、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各位朋友,鑼鼓已經敲響,娶親儀式即將開始了,新娘有許多嫁妝,需要人手去挑去扛,讓我們也過一把癮,去扛嫁妝,加入到娶親隊伍中去吧!
作別溪邊人家,魂兒卻丟在了吊樓里。置身這一方彌漫著風情的山水間,無須說話,就象溪谷里點綴的一條漁船,一個棒棰,甚或一只鴨,那種融合,只須用心體會。返回龍溪樓,依依不舍的感覺逐漸浸染了整個身心,潛意識里的那種騷動與渴望,在這條風情的溪谷里得到滿足,那段漸已逝去的歲月,在這里重拾起。漫步溪邊人家,既是心靈的放松,更是風情的體驗,是令人魂牽夢繞的生命靈魂之旅。
好了,我們今天的行程到此就要結束了。今天游覽了三峽人家的: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三峽灣——明月灣、中華神牌——石令牌、長江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親身體驗了一下三峽人家的的特色。感謝大家今天對我工作的配合和給予我工作的支持與幫助,在這次旅游過程中,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各位多多包涵,希望這次美好的三峽之旅能夠在你們的記憶中留下美麗的一幅夢幻的山水圖。
宜昌的導游詞3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本次“夏之旅”第二站三峽導游—XX,我們第二站旅行的是宜昌三峽,提及三峽,各人都知道,可有幾多人相識呢?此刻我們就去相識一下吧!
在我死后的是“三峽風情園”,它是由松鳴谷、馬場、水族館……構成的,因為時刻緊要,我們就只旅行松鳴谷。
松鳴谷現有鳥類100多種,好比有鴿子、云雀、孔雀……不行勝數,何處孔雀開屏了!我們去看看吧!
本日是“五一”黃金周,三峽觀光社為你們推出了鸚鵡演出,有算術、吊水、騎車……異常風趣,我們去看看。演出看完了,我帶你們去個隱秘的處所,那就是—大壩,大壩建在三斗坪中堡島,長達2309米,高達18米以上,如統一座凌駕長江的水上長城。
三峽工程是天下最大的水利關節工程,已被列為環球超等工程之一,它是上個具有防洪、發電、蓄水,天津導游詞,生態、飛行等多開拓方針型的水利水電工程。
宜昌的導游詞4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關西陵山上。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風景區內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樓、陸游泉、張飛擂鼓臺等。
三游洞生于絕壁之上,地勢險峻,有棧道可達。其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約深30米、寬20米、高10米。洞中橫排3根鐘乳石柱。洞內列有歷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滿歷代游客的詩文。洞頂之懸石,擊之有聲,名為“天鐘”;地面之凸石,跺之有聲,取名“地鼓”,故有“天鐘地鼓”之說。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個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詩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與其弟白行簡途經夷陵(宜昌古稱),在此遇到大詩人元稹。三人結伴到西陵山一游。發現這個“天生一洞”。三位詩人各賦詩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記之”。因此洞由他們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137年后北宋年間,又有三位文豪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同游此洞。同樣蘇氏父子也各題詩一首,留于洞壁。白氏兄弟與元稹之行,稱為“前三游”;蘇氏父子之行,稱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還刻有抗戰時期的愛國名將馮玉祥題寫的“是誰殺害了我們的父母兄弟”十二個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便是漂亮的三層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為小船在三峽中歷經千難萬險,出峽到達宜昌,至此江寬闊已無險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上任為此亭寫了《峽州至喜亭記》。
離開至喜亭,攀至山頂就是楚塞樓。楚塞樓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樓高三層。在一樓大廳可以欣賞到古樂器—編鐘奏出的音樂。登至三樓,峽口風景盡收眼底。
下了楚塞樓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邊一巨型石臺上,這就是“張飛擂鼓臺”。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任命期間在此擂鼓練兵,因此而得名。
·天門導游詞 ·大水井導游詞 紅樓導游詞 ·木蘭天池導游詞 ·武漢長江大橋導游詞
在山北,沿石階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見到“陸游泉”了,陸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邊崖壁石縫間,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因南宋詩人陸游來三游洞在此取水煮茶,飲后味極美,乃題詩于潭邊巖石上,而得名“陸游泉”。
宜昌的導游詞5
宜昌,古稱夷陵,有2400多年的歷史,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楚文化和巴人文化的發祥地,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國古代民族團結使者、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均出生在這里,自秦、漢以來,宜昌就是歷代州、府所在地。全市共轄五縣三市(縣級)五區、93個鄉鎮(街辦)、2719個村,總人口414.93萬人,國土面積2.1萬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24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33.8萬人。宜昌地處秦巴山脈和武陵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多樣,境內有山區、平原、丘陵,大致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匯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宜昌城區。早在1876年簽訂的《中英煙臺條約》中宜昌就被辟為通商口岸,英、美、法、德、意、日等國先后在這里設立領事館。建國以后,國家在宜昌興建了30多家軍工企業和一批重點企業,是鄂西湘北渝東的區域經濟中心。1994年宜昌被國務院批準為沿江開放城市,并被列入長江三峽經濟開放區。在長江經濟帶中,宜昌東接武漢,西連重慶,是東部發達的經濟科技與西部豐富資源的結合部,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中線進入西部的起點,也是湖北“大三角”戰略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電站就在宜昌城區,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僅離城區38公里。
長江黃金水道流經市城232公里,宜昌港口為長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為全國四大煤炭中轉港之一。318國道橫貫全境,宜黃高速公路延伸至三峽壩區,焦柳鐵路在枝城與長江交匯,三峽機場是全省重要的航空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宜昌將新增沿江鐵路、沿江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以及川氣東輸工程等四大通道,構筑了溝通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宜昌物華天寶,地靈人杰,資源富集,最有代表性的有水能、礦產、生物、旅游四大優勢資源。
宜昌的導游詞6
宜昌市位于湖北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跨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80.6公里。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
宜昌市位于長江北岸、三峽東口,它“上控巴蜀,下扼荊襄”。自古以來號稱“川鄂咽喉,西南門戶”,交通、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宜昌古名夷陵(彝陵),歷史悠久。全市共轄五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個縣級市(宜都市、當陽市、枝江市)五區(夷陵區、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猇亭區),總人口415萬,其中城區人口133萬;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城區面積828平方公里。
隨著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工程的建成和中國最大的工程———三峽工程的正式興建,宜昌已成為中國的熱點城市,并迅速發展成為全國最大水電能源的中心,內陸經濟發展的中轉港口,海內外客商投資開發的聚集地,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工業城市。宜昌這座美麗名城,風光旖旎,是素以三峽旅游為城市,享受沿江開放城市的各項政策。宜昌是全國11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宜昌境內有三游洞、白馬洞、桃花村、黃陵廟、金獅洞、白果樹瀑布、曉峰懸棺、猇亭古戰場、高嵐風光、葛洲壩工程、三國古戰場、玉泉寺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
宜昌的導游詞7
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三國古戰場,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的故鄉。
宜昌位于湖北西部,長江中上游分界處,素有“川鄂咽喉”、“三峽門戶”之稱。宜昌市轄5個城區、3個縣級市和5個縣,市域面積21083.58平方公里,人口415萬,其中城區面積424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1。53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33萬。
宜昌歷史悠久,在夏、商、周時代為古荊州地。戰國為楚邑,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燒夷陵于此。東漢建安十三年(209年)的吳魏夷陵之戰;蜀漢章武二年(222年)的吳蜀夷陵之戰均發生在這里。明、清時期,為夷陵州治和宜昌府治。1949年以宜昌縣城區及近郊設市。宜昌在1949年前經濟非常落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這座古城開始煥發青春。宜昌人杰地靈。著名的"長陽人"在一二十萬年前就在此活動,七八千年前,宜昌的先民就繁衍生息于此,相傳為中華民族始祖的軒轅黃帝的正妃嫘祖娘娘就是宜昌西陵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國古代民族和睦使者美人王昭君、清代著名學者楊守敬等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誕生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著名詩仙李白、武圣關羽、茶圣陸羽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明末率土司兵勇赴國難的巾幗英雄秦良玉等等等等太多的歷史名人都在宜昌留下他們的足跡。
宜昌水清水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長江三峽就在境內,現已形成了以自然風光、現代工程、人文景觀為代表的旅游文化品牌,現已初步形成"一體四線"的旅游格局。即:以宜昌城區、葛洲壩工程、峽口風景區、三峽大壩為主,集上述周邊景觀的一體。以長江三峽的三峽線,清江土家民風、民情、民俗的三民線,三國古戰場遺跡的三國線,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國古代美人王昭君、神農架野人探險的三人線的四線。此外近幾年還相繼推出了大老嶺、玉泉寺、龍門河、柴埠溪等景區。這些景區,相得益彰,相互輝映,為宜昌的旅游增添了特殊的魅力。宜昌的旅游正形成一種以三峽旅游為龍頭的獨特的旅游文化。
宜昌的導游詞8
女士們,先生們:
長江三峽旅游,可以從重慶順流而下,快鏡頭地觀賞三峽奇特風光,也可以從上海、南京或武漢逆流而上,慢節奏地飽覽長江沿途美景。然而,從長江三峽門戶宜昌出發,暢游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是長江三峽旅游最佳起始點。
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游客為之傾倒。朋友,讓我們開始神奇壯麗的三峽之旅吧......
西陵峽
風光綺麗的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河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稱)的西邊,故得名。西陵峽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灘多水急,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隨著葛洲壩工程的建成蓄水,回水白里,水位上升,險灘礁石永睡于江底,加上解放后的航道整治,西陵峽中灘多水急的奇觀、船夫搏流的壯景不復見了。今天我們沿途可欣賞博大恢弘的三峽工程及西陵峽兩岸的美妙景色。
南津關
這就是南津關,長江三峽的起始點,長江上游的分界線。這里有著名的西陵峽口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游渡假區。主要景點有嫘祖廟、桃花村、白馬洞、三游洞、下牢溪、龍泉洞、仙人溪和五洲休閑樂園等景點。穿過南津關后,江面由2000多米驟然左右變窄到300米,展現在你眼前的便是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的壯麗畫卷。
燈影峽
過南津關西行約10公里,就到了燈影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致不凡,可謂“無峰非峭壁,有水盡飛泉”。峽壁明凈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當這明凈的峽壁被明凈的天空映襯著時,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若晚間過此,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 “凈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蓬、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著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座騎,合掌緩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極似皮影戲(當地人叫燈影戲),故名燈影峽。
仙人橋
船繼續西行不久,在江北可見一跨徑15米,寬僅1米有余的天然石橋,這就是仙人橋。這里是欣賞西陵秀色的最佳點,站在仙人橋上俯視,上下百里的西陵峽里大半盡收眼底,但見,云卷細浪,霧散輕煙,千輪萬舟,形如柳葉,使人仿佛置身天上。傳說有一樵夫為仙女所愛,但仙凡路隔,難結連理,仙女乃拋下裙帶化為仙人橋,引渡樵夫登臺而上。宋代詩人田鈞有詩云:“仙人橋上白云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
黃牛峽
乘船繼續西上約10公里,翹首南望,便可于彩云間見一排陡峭的石壁,絕壁下九條蜿蜒下垂的綠色山脊,宛如九龍奔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那橫空出世的石壁便是黃牛巖,巖下河谷便是黃牛峽。
黃牛峽中亂市星羅棋布,犬牙交錯。其間,河道似九曲回腸,泡漩如沸水翻滾,水急礁險,號稱黃牛灘。古歌謠發出了:“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行太遲。三朝有又三暮,不覺鬢成絲。”這反映了以往木船上水的艱難,因為這段江流,不但水急,暗礁也多,木船上水,十分吃力,又要時刻小心,所以行駛緩慢。
感慨黃牛一名由來,貫穿著夏禹開江治水的神話故事。相傳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來治理洪水,同時又派遣天神下界來協助他。當他率民開鑿到現在的黃牛峽,天神化為神牛前來協助。一日,天剛麻亮,有一民婦送茶飯給治水的民夫。她來到江邊,猛然看到一頭巨大、雄壯的黃牛,身繞霞光,揚蹄騰越,憤怒地以角觸山,頓時天崩地裂,響聲如雷鳴。民女嚇的瞠目結舌,大聲呼喊起來。喊聲驚動了神牛,便一下跳下山巖。從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間。傳說諸葛亮撰寫的《黃陵廟記》也有這樣的記述:熟視于大江重復石壁間,有影象現焉,鬢發須眉,冠堂宛然如彩畫者。前豎旗旌,右駐以黃犢;前面還有塊巖石呈黑色,吉人牽牛壯。“策牛者何人,爾行何日也?”這是人們對征服大自然的美麗想象,黃牛象征人民改造河山的偉大創造力。黃牛助禹開江有功,古人便在山下修了黃牛廟來四時祭祀;今日,在這里投資 3。9億元的國債支持項目黃牛巖生態旅游區正在抓緊建設。
中堡島———三峽大壩壩址
船過西陵長江大橋,就到了三峽大壩壩址。這里原來是個長方形的小島,成為中堡島,是周恩來親自選定的大壩壩址。中堡島是個神奇的島,歷史上不論發生多大的洪水,都淹不了這個小島。 1870年的特大洪水淹了位置比中堡島高的多的黃陵廟,卻沒能淹沒中堡島,這中“水漲島高”的奧秘,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
崆嶺峽
船駛過三峽大壩后,再西行約10公里,便駛入了一個險峻的峽谷之中,這就是三峽中著名的崆嶺峽。崆嶺峽峭壁聳立,如斧削刀劈一般。此峽又稱空冷峽,全長約2。5公里。據《輿經紀勝》描述,它:絕崖壁立,湍流迅急,挽舟甚難,務空其(船),然后得過。兩岸絕壁之間,夾一天下聞名的險灘———崆嶺灘。這里水流湍急,大小礁石密布水中。因而有所謂: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的民謠流傳千年。峽中原有一塊突出水面的礁石,上刻三個打字“對我來”。航船經過這里,必須直沖著這塊礁石駛去,便可借著流水的回沖力,安全地擦石而過;如果想要躲開它,反而會被它撞沉。1900年,有一艘外國輪船開進峽江,船長不知其中奧妙,又不聽峽江水手告誡,結果被礁石撞沉。解放后,經過多次航道整治,炸掉了這塊礁石。葛洲壩建成后,水位抬高,險灘也不復存在。航船到這里安然無虞,只是少了一處夠刺激的景觀。
牛肝馬肺峽
出崆嶺峽,行不多時,便進入了牛肝馬肺峽。全長4。5公里。在九畹溪入長江處,對岸(北岸)懸崖峭壁上,有幾片重疊下垂黃褐色的巖石,形如牛肝,在它旁邊還有一塊肺狀巖石,叫做馬肺,因而這段峽谷就叫牛肝馬肺峽。其實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鈣沉淀而形成的鐘乳石。
大家看,牛肝石還保持原樣,而馬肺下半部殘缺不全,這是清光緒26年侵入西陵峽的英帝國主義軍艦炮轟兩岸巖石,打掉了馬肺的下半部,同時也留下了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大好河山的罪行。郭沫若詩留下:兵書寶劍存形似,馬肺牛肝說寇狂的詩譴責這個罪行。
兵書寶劍峽
船過新灘,便到了兵書寶劍峽。在峽谷北岸陡崖石縫中,看去好似放著一個象書卷的東西,傳說是諸葛亮的“兵書”兵書石的下面突起一根上粗下尖,豎直查向江中,酷似下面浮雕的一柄寶劍的石頭。
經過考古學家實地考證,所謂兵書乃是半山腰古代懸棺葬的遺物。寶劍石是絕壁上突出的巖塊,是石灰巖沿著垂直發育的節理崩塌跨落而形成的。
此段峽谷還有兩段傳說:其一說諸葛亮將他一生的用兵經驗寫了一本書,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環顧周圍的人都不配授予,又怕后人生吞活剝,照本指揮作戰,死守老本,便選了險要之地把這部書放在難于攀登的峭壁上,讓后世有才智的人去取。另一說是秦末張良的兵書。
香溪名人故里
船行出西陵峽不久就到了香溪寬谷。在這綠水悠悠的香溪之濱,歷史上曾出現過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一位是漢代的王昭君。傳說有一天,昭君在溪邊洗臉,無意中把頸上項鏈的珍珠散落溪中,從此溪水清澈,水中含香,故名香溪。香溪河似一條流香溢美的彩帶,她架起了通向充滿神奇的神農架原始森林的橋梁。三峽工程蓄水后,游船可從長江直到昭君村,中途也可達到屈原故里———樂平里。
【宜昌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1.宜昌導游詞
2.宜昌的戲曲文化
3.宜昌戲曲文化
4.宜昌踏青的好去處
5.宜昌紅茶歷史簡介
6.關于宜昌的歇后語
7.宜昌旅游景點簡介
8.宜昌旅游景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