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導游詞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具備豐富知識的導游,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那么導游詞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西安導游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安導游詞1
西安碑林建設于公元1087年,是保藏我國古代碑石時刻最早、數量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富厚,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搜集了古代的文獻文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成長的部門成績,反應了中外文化交換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生涯唐代石經的基本上成長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羅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謄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身謄寫的。孝經是孔子的門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門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標是暗示本身要以“孝”管理全國。后頭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注釋。底座由3層石臺構成,上刻有活躍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較量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構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首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羅《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也陳列于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常識分子必讀之書。由于其時印刷術不很發家,為了停止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呈現錯誤,并能永世生涯,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后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今朝僅存的一套完備的石刻經書。
西安導游詞2
中國明西安府城墻。在陜西省西安市。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本上擴建而成。原為夯土城墻,明隆慶年間(1567~1572)巡撫張祉在夯土城墻外初次包磚。清乾隆年間(1736~1795)陜西巡撫畢沅舉辦大局限的維修和加固,將包墻增厚,鋪設海墁,并增修排水道、宇墻垛口等。城墻周長13。75公里,為中國現存完備、局限最大的城墻。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據文獻記實,明代建筑的`西安城,西墻和南墻都是操作原唐代皇城的城墻而增修加長的,東墻和北墻是擴大新建的。西墻和南墻內均發明有唐代城墻和城門的遺跡。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明代建筑的城墻用黃土加石灰、細沙并摻麥秸、草渣混淆分層夯筑而成,夯層厚10~12厘米。城墻高12米,底寬16~18米,頂寬12~14米。墻頂均以三層青磚鋪設海墁,每隔40~60米處,有一磚砌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內除四門左側各有登城馬道外,還有6處馬道。城墻內沿墻附近筑女墻,外沿墻有垛口5984個。城墻外壁附近有馬面98座。馬面伸出墻面11米,寬20米,各馬面之間相距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銃的射程之內。
城的四角各筑有一個突出城墻的角臺(樓),除西南城角臺為圓形外,導游實務,其他3個為方形。據掘客得知,這種圓形角臺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擴建西安城時,因西南角未動而保存下來。城墻每面各辟一門,東名長樂,西名安寧,南名永定,北名安遠。門外筑甕城,門上建樓,門樓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閘樓及周圍城墻已在民國初年拆除,現存正樓、箭樓6座。除南面箭樓下無門洞外(門洞分從甕城閣下開),其他3門箭樓下各穿門洞。門洞高寬6米,深19。5米。正樓為重樓,面寬七間,進深二間,高36米,三層檐歇山頂,周有回廊,樓下及平座均施斗□,箭樓以青磚為主布局,面寬十一間,進深兩間,高33。4米,單檐歇山頂,正面分設四層箭窗,各12孔,總共48孔,閣下各3層,總共9孔。樓的不和有兩層房檐,均施斗□,下有檐廊。城外護城河寬20米,深10米。1983年開始對城墻舉辦全面整修。
西安導游詞3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游,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墻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墻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墻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御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墻,兩道城墻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余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墻。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本次游覽結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以后有緣再見。
西安導游詞4
各位朋友,你們好,首先歡迎大家乘坐我們的旅游班車,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旅行社安排的東線一日游。我是這天隨車導游,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好了,為咱們駕車的這位師傅姓周,周師傅具有多年的駕齡,是位經驗豐富的`老司機。這天我們倆共同為大家服務,感到十分的榮幸,我們必須盡全力為大家作好服務工作,期望大家能夠滿意。如果我們工作中有不周到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千萬不要客氣!預祝大家這天游得盡興,玩得開心!
西安導游詞5
現在我們再來參觀一下半坡各個時期的房屋:
這兩所分別為半坡人早期居住的房屋。一所是圓形的房屋東西直徑為6.3米,南北直徑6.7米,門向南開,門寬1.10米,門兩側有隔墻,中間的灶炕被后期的一個窯穴所破壞。另一所是半地下式的方形房屋,此房邊長為3.8米,深為0.7米,入口為斜坡式。入口兩側有四個對稱的柱洞,灶坑居中,這所房屋的結構簡單,但也比較潮濕。
再看這所半地下式的長方形房屋,此遺址東西長4.4米,南北寬3.2米,深64厘米。西部比東部高出約10厘米,形成了一個平臺,是半坡人睡覺的地方。挖掘時在房屋的東部發現了一些陶罐、箭頭和盛貝殼的碎罐。這都說明了半坡人睡覺有固定的地方,放置東西也有一定的順序。
這個遺址是后期的房屋遺址。此遺址面積為17平方米,門向南開,地面上鋪有一木板,四周豎有10根大柱子,大柱子間用藤條連起一些小柱和木板,房子的里外都用草泥涂上,這是最早的框架式結構的房屋。這座房屋已有了中國建筑的民族特點,為北方典型的房屋形式。
陶窯展區
以圍溝為界,東邊為制陶區。
陶窯展廳展出了半坡先民使用的陶窯一座。雖然陶窯已殘,但還能看出內部結構和使用方法。在遺址中我們一共發現了6座陶窯。窯分為橫穴和豎穴兩種,由火膛火道,窯箅和窯室組成。半坡早期使用的.是橫穴窯,后期使用的是豎穴窯,豎穴比橫穴先進。陶窯是人類第一次借助水,火的幫助,通過化學變化從而制作出的物質,制陶術是人類在大自然斗爭中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創造。
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種類繁多,大小各異。但由于陶窯體積較小,每窯每次只能燒出3—5件小器或1—2件大器。雖然使用木材作燃料,但溫度卻可以達到800—1000℃左右。火候好時燒出的陶器硬度相當好,彩陶顏色純正,不禁使人感慨萬分。陶窯的形式雖然粗陋,結構簡單,但卻完整合理。當時人們利用它燒出了人們的生活用品,也燒出了色彩絢麗的彩陶藝術品,為當時人們的生息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使原始文化大放異彩。
墓葬區
圍溝北邊為墓葬區,這里主要是埋葬成年人的公共墓地,埋葬的形式有仰臥伸展葬,伏臥葬,屈肢葬等各種形式,但頭部一律朝西。另外還有5例為集體改葬的二次葬。這個有名的墓葬遺址說明當時人們非但已經有了比較復雜的靈魂觀念,而且已經有了葬禮這種宗教行為。
當原始人類還差不多過著動物般生活的時候,他們還不能將自己同自然分開,對于自身的生死沒有那么關注。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四五十萬年前,他們的尸骨被隨意亂扔,說明他們還沒有產生靈魂觀念,更不要說還會想到人死后靈魂將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的宗教觀念。從考古發現,宗教最早產生于大約距今十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我國山頂洞人的遺骸周圍,就發現撒有含赤鐵礦的紅粉末,并有鉆孔的獸齒,石珠,骨墜等裝飾品做為陪葬,說明當時就已經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和對鬼神的崇拜。
半坡遺址的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對于靈魂觀念,鬼魂崇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而當時已有了較復雜的靈魂觀念和墓葬方式如死者頭部朝西,表明靈魂的去向,可能與是否傍晚太陽在西方落下表明一天結束的觀察中受到啟發,認為人死后也像太陽落山,到西方的另一個世界。
半坡村墓葬遺址中,兒童和成人墓地分開,反映了人們已對靈魂做出區別,相信冥間也有年齡層次的分別。此外,從墓葬中也可以看出仰臥伸展葬者可能為當時氏族中地位稍高一點的人或一般的村民,而伏臥葬,屈肢葬者為當時氏族戰爭中被俘獲的人或者是一些因疾病死亡的人。
人們認為他們因怨而死,死后靈魂無法安寧,一定會成為怨鬼作祟于人間,所以必須用殘酷手段處置他們,使他們無法作祟于人間,實行二次撿骨葬可能是認為尸體腐爛以后靈魂才能最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獲得自由或轉生。
西安導游詞6
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從神話和傳說看,出自中國西部的炎帝和黃帝是公認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西安地區。經考古發掘證實,西安是華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源地之一。
這里有數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和寶雞斗雞臺等地是我國最早的原始農業發祥地,形成了最早的農耕、房屋建筑、織布、制陶等生產技術,甚至還創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國最早文化的實證,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農漁工具、最早的陶窯、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灣的最早的骨雕人頭像等等。西安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搖籃。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史最久的城市,從奴隸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顛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1062年,世居關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動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陜西歧山、扶風縣一帶]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灃河流域,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地區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格局。
人類起源地西安境內史前文化遺址囊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類社會演進各歷史階段的多種類型,構成人類社會進化世上舉世罕見層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關中地區被稱“中華民族搖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整個亞洲重要得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黃河文化距今約6000—7000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歷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發展的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4000—5000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繼仰韶文化之后,經歷父系氏族公社的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相當于古籍傳說的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皇帝時代。歷史由混沌步入朦朧。絲綢之路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樞紐和中心位置,漢唐兩帶尤為突出。佛教文化中心魏晉南北朝時,長安與西方各國通過“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往依然絡繹不絕于途。自印度傳入的佛教這時逐漸與中國傳統倫理、宗教觀念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佛教并廣泛流傳。長安成為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佛教文化中心。中心東移公元10世紀后,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發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西安失去首都地位。但仍是整個西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現在在祖國開發大西部的戰略下,西安這個滄桑的老人正煥發著青春,以無限堅定的信心奔向未來!
西安導游詞7
西安博物院地處西安城南,占地面積245畝,由博物館區、唐小雁塔薦福寺歷史名勝區、園林游覽區三部分組成,館、塔、寺、園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在國內博物館(院)中獨樹一幟。自20xx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作為博物院主體建筑的博物館,由著名的建筑大師張錦秋主持設計,在建設過程中被評為西安十大標志性建筑之一。其建筑面積16000余平方米,陳列面積5000余平方米。在13萬件館藏文物中,國家三級以上的珍貴文物有14400余件,其中近20xx件文物系首次面世,精品薈萃,異彩紛呈,演繹了古都歷史的萬千氣象。博物館內的陳列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基本陳列設于主展館底層的三個展廳,以"古都西安"為題,綜合運用大量圖片文字,千余件文物展品和多種多媒體數字展示技術,介紹西安城市發展的歷史,展現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文明。
專題陳列
長安佛教造像藝術陳列設于主展館一層,以"寶相莊嚴"為題,主要通過160余件佛教造像展品,表現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不同的佛教石刻藝術風格,領略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逐步融合的過程。
玉器專題陳列設于主展館二層,以"天地之靈"為題,主要通過170余件不同種類的玉器展品,透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印章專題陳列設于主展館二層,以"顆粟大千"為題,展品有秦漢至明清時期的各類官印私章400余件,其中以秦漢印章和金代官印為精品。
古代書畫藝術陳列設于主展館二層,以"三真六草,鏤月裁云"為題,陳列100余件元明清書畫珍品,其中不乏名家精品。
臨時陳列設于主展館一層,曾先后展出區縣精品文物展及從17位民間收藏者的藏品中精選出的270余件文物組成的"民間收藏精品展"和"牛氣沖天--陜西牛文化陶瓷博物館藏品展"等展覽,這些專題展覽以特有的方式詮釋了華夏文明輝煌歷史。
作為西安博物院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本名"薦福寺塔",是唐代長安著名佛寺薦福寺的佛塔,唐末戰亂,寺院毀于兵火,惟存小雁塔。明清時期,寺院屢次重修。現存薦福寺內除小雁塔為唐代建筑外,其余殿宇均為明清及近代所建,自南向北依次有:山門、東西相對鐘鼓樓、慈氏閣、左右小亭、大雄寶殿、藏經樓、小雁塔、白衣閣,在藏經樓西側院落有方丈殿,大體延續了明代正統年間重修時期的布局,規模嚴整,樸素大氣,是一處延續千年的古代文化遺產。寺內另有金代鐵鐘一口,明、清之際,始稱為"關中八景"之"雁塔晨鐘"。1961年小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雁塔文物保護區于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在開放過程中,不斷在園內充實了一些民俗類文物。小雁塔、薦福寺古建筑群與長安古樂、拴馬樁等民間文物以及各種民俗藝術展覽相融合,為游人打開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在建設西安博物院的'過程中,一方面對原有保護區的基礎設施以及園林綠化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另一方面在原有占地面積的基礎上向東西兩側進行了擴展,極大地改善了小雁塔與薦福寺的周邊環境。在新擴建的區域內,增加了湖面以及新的園林綠化景觀,使歷史名勝與城市公園融為一體,成為一處集文物鑒賞、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一身,多功能的城市景觀區域。
漫步在西安博物院,不僅使人了解到古都西安悠久歷史,也使人強烈地感受到現代西安的崛起和勃勃生機。
西安導游詞8
各位旅客朋友,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后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后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筑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旅客朋友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偉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贊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驚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那么,咱們今天的參觀游覽就到這里,謝謝你們!
西安導游詞9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兵馬俑參觀游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很高興能夠為大家講解,希望大家游覽愉快。
在開始游覽以前,我先提醒大家注意不要亂扔垃圾,不要照相,不要抽煙,不要高聲喧嘩,請大家跟緊不要走散。下面,就開始本次游覽。
兵馬俑的俑坑分為一、二、三號,一號俑坑最大,東西長約230米,南北寬約67米,總面積 4260平方米,俑坑內兵馬俑最多,大約6千余個,俑坑上面有一個拱形大廳,當你走進大廳,站在高處看的'話,能夠發現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排的十分整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的戰斗隊形,就好象當年秦始皇帶領著千軍萬馬準備與敵軍作戰。
大家請看,這是將軍俑,它身材魁梧,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位運籌帷幄、機智果敢的大將軍。
再看這個武士俑,高約 。8米,體格健壯,體型勻稱,和咱們真人非常相像。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好像隨時準備與敵軍決一死戰。
上身穿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戰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的兵馬俑,想必不用介紹大家都知道是騎兵俑,它們的神態就好似隨時準備聽候軍令、上馬沖殺。
好了,時間過得真快,本次講解到此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下面是自由參觀時間,再次提醒大家在游覽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再見!
西安導游詞10
大家好!我姓x,是今天去兵馬俑的導游.我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今天過得愉快.現在我們就要出發前去世界遺產之一的'秦兵馬俑了.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目前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內有兵馬俑8000個左右,是我國著名文化景觀,大家跟我一起走進秦朝的歲月,走進今天的旅程!
西安導游詞11
西安博物院位于西安城墻以南二公里處,以著名的唐代建筑小雁塔為中心,占地約254畝。博物院于20xx年5月18日建成開館,建筑面積1.6萬余平方米。博物院由我國知名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女士設計,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雁塔為中心,整體按文物鑒賞、旅游觀光、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區設計。
整體外觀以天圓地方為創作理念,建筑風格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被評為西安未來十大標志性建筑之一。西安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地區各時代的文物13萬件,其中有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4400件,并有相當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漢、唐等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朝代。博物館首次展出了各類精品文物20xx余件。陳列除了采用傳統的展柜式外,還使用了多種反映當今高科電子技術及影像、聲像技術的展示手法。
博物館的展示內容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以“古都西安”為主題,以西安13朝古都、一千多年建筑都史為主線,突出反映了西安的都城發展史。專題陳列設有以“寶相莊嚴”為題的佛教造像藝術、以“三真六草、鏤月裁云”為題的`古代書畫、以“天地之靈”為題的古代玉器、以“顆栗大千”為題的印章等陳列;臨時陳列則以“京畿遺珍”為題,首次將市屬相關區縣的珍貴文物集中展出。
西安導游詞12
各位朋友,您們好:
首先歡迎大家乘坐我們的旅游班車,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旅行社安排的東線一日游。我是今天隨車導游,我姓*,大家叫我**好了,為咱們駕車的這位師傅姓*,*師傅具有多年的駕齡,是位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今天我們倆共同為大家服務,感到十分的`榮幸,我們一定盡全力為大家作好服務工作,希望大家能夠滿意。如果我們工作中有不周到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千萬不要客氣!預祝大家今天游得盡興,玩得開心!
西安導游詞13
游客們,你們好!我是導游張逸軒,大家能夠叫我張導。這是我們陽光旅行社的帽子,請大家戴上,便于辨認,我今日為大家介紹的景點是兵馬俑,期望大家在參觀兵馬俑的同時,渡過歡樂的時光!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西安臨潼南約5公里。陵園規模宏大,近20000平方米,有50個籃球場那么大,陪葬品眾多,在1987年12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家進了拱形大廳,首先看到的是俑。它身材魁梧,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貌,一看就明白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經驗豐富。
看完了俑,我們再觀看武士俑。武士俑平均身高約1.8米,它體格健壯,體型勻稱。看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十分威風。
武士俑的旁邊就是騎兵俑。它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沖鋒。
我們剛才參觀的是兵俑,接下來我們參觀馬俑。看陶馬跟真馬一樣大,每一匹都是形體健壯,肌肉豐滿,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秦兵馬俑,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因為它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它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接下來是拍照時間,大家能夠自由拍照,拍完后回賓館。
西安導游詞14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在中國之西北部,美麗之西安市是著名之十三朝古都。有標志性建筑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雄偉、最有盛名之還要數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修建,用來存放經書之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保存完好,現在供游人參觀、游覽,是我國著名之旅游景點,更是著名之古城西安之象征。西安市之市徽中央就印著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之西安之標志。
雁塔之由來神奇玄秘。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之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之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足,只是一座五層之建筑,后來因武則天信奉佛教,將它修建到了十層。可不幸之是,五代戰亂又降至七層,才有今天之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之不可多得之杰作。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現大雁塔略有傾斜,這可是有來頭之。過去,西安有過數次之地震,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后來,塔下身部分為土質,地下水不均勻,使大雁塔加速了沉降傾斜,現在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改邪歸正”。
大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經過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之青磚塔變得堅固結實,大雁塔在日后之文物保護、社會建設中,不減昔日古典之美麗,籠罩這一層迷人、神秘之面紗!吸引著世人探尋佛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黃山在中國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樣子,因為山上巖石多青黑青黑之,古人就給它起這樣一名字。傳說咱們中華族之先祖軒轅黃帝在完成中原統一在業、開創中華文明之后,來到這里采藥煉丹,在溫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
親愛之朋友,成吉思汗陵旅游區位于鄂爾多斯市東南部伊金霍洛旗之甘德爾草原上。成吉思汗陵作為一座民族之豐碑,記載著蒙古民族滄桑之歷史和燦爛之文化。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之一條支脈。
中國之沿海城市,東面或南面臨海居多,北面臨海之卻很少。煙臺恰是北面臨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之海上景觀。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煙臺之海。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今日離別后,何日君再來?鄧麗君小姐這首《何日君再來》是我們常常唱起之一首歌。但我相信,我們之間友情之花朵會常開,_地區之美景永遠常在,今日離別后,什么時候你會再來?
西安導游詞15
尊敬的各位旅客:
你們好!
我是xx旅行社的導游員“xxx”,名字叫xxx。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介紹驪山。
驪山位于西安市臨潼區,毗鄰華清池,如今兩個景點已經合并。驪山樹木茂盛,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山中分為東,西繡嶺,西繡嶺集中了驪山的'大部分景點,其中包括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和西安事變中的“兵諫亭”。
驪山不高,從東大門(昭陽門)進入景區后,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步行到山上的最高景點“烽火臺”。大門附近有索道(另收費),索道上站就是“老母殿”,但一般游客都是步行上山,體驗在林中穿行的登山樂趣。
驪山分為東、西繡嶺兩個區域,西繡嶺集中了驪山的大部分景點,有烽火臺、長生殿遺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諫亭、三元洞等。
兵諫亭(以前稱“捉蔣亭”),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躲藏及被發現的地方;老母殿供奉著“驪山老母”(也稱“女媧娘娘”),傳說老母曾經在驪山煉石補天;而歷史上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就發生在山頂的烽火臺。過了烽火臺后往東就到東繡嶺,主要景點有“石甕寺”、遇仙橋等,據傳寺和橋都建于唐代。
驪山腳下就是著名的“華清池”。傍晚夕陽下,在山上的“晚照亭”俯瞰華清池和整個臨潼,就是關中著名景色之一的“驪山晚照”。從驪山腳下坐“游五”專線車到兵馬俑,約40分鐘。
【西安導游詞】相關文章:
西安導游詞06-14
西安華清池導游詞10-18
西安城墻導游詞11-10
西安碑林導游詞11-15
西安導游詞簡短01-06
西安肉夾饃的導游詞11-26
西安古城的導游詞01-23
西安華清池導游詞06-10
西安景點導游詞-陜西導游詞08-13
西安的鼓樓導游詞-陜西導游詞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