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事跡材料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我們該怎么擬定事跡材料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創新創業事跡材料,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新創業事跡材料1
這是一個學霸的過往履歷。不論是過去的努力學習成長,還是現在三人團隊攜手創業,還是對未來充滿希冀的規劃設計,都是一位風華正茂的上海青年來寧創業的心境和經歷。 XX在上海交通大學完成本科的學習后,直升到英國牛津大學開始生物化學專業的博士攻讀。
在認真學習的漫長時間段里,專業偏向于生物化學的XX通過實驗室的各種實驗摸索和研究方向探索,針對精準基因檢測,特別是通過單細胞測序大大提升試管嬰兒成功率的研究方向進行經驗積累。
在研究前期,需要有生物信息分析類經驗豐富的前輩給予指導以及共同進步。20xx年還在牛津大學生物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XX認識了當時在牛津的學長胡曉明。當時胡曉明在干細胞計算領域已小有名氣,兩人在交流各自的實驗項目以及項目發展和應用推廣等方面都有共同見地。關于創業的想法,兩人認為就現有資源和技術,可以考慮生產出試劑盒加分析儀,幫助醫生一鍵完成胚胎健康性能分析,最大限度實現胚胎檢測的自動化。
在基因檢測領域,由于單細胞體量極小帶來的`巨大測序難度,大多數公司的技術還停留在將幾萬個甚至幾百萬個細胞放在一起進行測序,最終導致無法識別細胞間的差異性,或是無法高質量地擴增單個細胞內的核酸。XX團隊想要做的,是通過高質量的微量核酸擴增測序技術,提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不僅如此,團隊還致力于如何將檢測流程變得更加高標準、低成本,并且讓用戶操作更便捷。
既然已經想到進行創業,光有想法和技術肯定不夠。真正落實到實際團隊建成,還需要能為公司融資并且管理的人才。在20xx年的牛津大學校友會上,XX第一次見到當時正就職于英國一家非常有名的風險投資機構的XX。一次真切的交流,讓擁有10年管理與投行從業經驗,參與多個項目投資的XX開始關注到基因檢測領域。通過一步步的了解與溝通,XX將自己“投到”了這個團隊里。20xx年,XX正式加入團隊,擔任首席財務官。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同為牛津畢業的創始人都到位了。
團隊組建后,每一步的決定三人都會認真分析。任何決定都不是盲目和沖動,而是理智剖析的決策。在選擇國內的落腳點這件事,亦不例外。考察和調研國內多個城市后,XX被XXXX新區打造的“基因之城”所吸引。這里有免租兩年的辦公場地和公共實驗平臺,有創業XX的人才扶持計劃,有各類與生命科學領域相關知識和政策的培訓,以及諸多同仁齊聚產生的學術性研究氛圍。XX新區是XX及創業團隊堅實的后盾。 自20xx年12月到XX參加路演后,團隊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落戶籌備。數月后,憑借成員過硬的技術背景和項目發展前景,他們成功完成了天使輪——300萬美元的融資;并且在XXXX新區提供的200多平兩年免租的辦公室內,正式開始了團隊的創業之路。
在XX新區落地后,公司邁入了高效發展的“軌道”,數項專利正式在國內申請;20xx年9月,公司獲得醫學檢驗機構設置許可并于當年完成實驗室建設,現在實驗室處于試運營階段,已經憑借技術實力陸續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
在這兩年,團隊成員經常參加XX新區科技投資集團舉辦的一些培訓會和招聘會。同時,辦公室所在的基因大廈,聚集著相同行業卻又是不同細分領域的創業團隊和科研工作者,不同的知識背景使大家在交流時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成為了互相的老師。不僅如此,科技投資集團的老師們也會時不時地來公司串串門,除了關心大家在XX新區的生活,也在專利申請和政策解讀上,給予一對一的幫助。
XX在牛津讀書時,就喜歡和朋友一起去大街小巷探尋美食。來到XX新區后,團隊成員在緊張工作后的業余時間,會定期相約在江浦或是XX探索當地的美食。更多時候,由于創業的艱辛和對工作的熱情,團隊成員會花更多時間浸泡在工作氛圍中,大家現在只要到食堂能吃上飯就已經很滿足。在社會的感覺和在學校做科研時感覺完全不一樣,在學校可能就只專注于某個實驗課題,然而現在的角度完全不一樣了。倘若公司目前想要開發某類產品,除了技術本身,更多地還需考慮成本。
目前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招聘銷售人才,希望能夠把已研發成熟的胚胎植入前篩查服務技術推向市場。無論是質量還是成本,公司的現有技術在市場上都有強大的競爭力。因此,適合的銷售團隊在成熟的時機是能將公司更為快速的在市場上播撒努力研究的成果。
XX團隊設計的產業化路線分為三大階段。初期將以第三方臨床檢驗實驗室的形式提供醫療服務;中期申請藥監局審批一類和三類醫療試劑盒;最終的產品形式將會是醫生可以一鍵完成胚胎健康性能分析的試劑盒加分析儀的形式,最大限度實現基因測序的自動化。
在人生的任何時段,XX都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任何一個獨到的見解都可能對自己的研究方向給予極大的引導性突破。團隊日趨成熟,市場機制步步穩健前進,只希望在未來的旅途中,能夠見識到這個團隊更加美好的發展和突破。
創新創業事跡材料2
XX,男1987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生,現任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研發部經理,持股30萬元,占股0.50%。
該同志勤奮學習,積極進取,緊跟人工智能技術新發展,對機器人、機器學習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精通機器視覺、虛擬現實、機器人控制等技術,在XX省智能機器人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是XX省雙創人才。曾獲得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博士杰出研究獎和Atansoff獎學金,具備豐富的軟件及智能系統開發經驗,擁有大型項目開發及組織管理經驗,相關研發成果產業化帶動銷售收入約3億元。曾發表十余篇學術論文,其中,四篇被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接收,兩篇被國家核心期刊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錄用;擁有十項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兩項)。
近幾年來其主要科研項目及創新成果如下:
1、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NSF美國自然科技基金項目“機器人對可變型物體的抓取研究”(項目代碼IIS—1421034)的研究,運用有限元分析進行理論建模,設計抓取路徑士杰出研究獎和Atansoff獎學金,具備豐富的軟件及智能系統開發經驗,擁有大型項目開發及組織管理經驗,相關研發成果產業化帶動銷售收入約3億元。曾發表十余篇學術論文,其中,四篇被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接收,兩篇被國家核心期刊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錄用;擁有十項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兩項)。 近幾年來其主要科研項目及創新成果如下:
1、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NSF美國自然科技基金項目“機器人對可變型物體的抓取研究”(項目代碼IIS—1421034)的研究,運用有限元分析進行理論建模,設計抓取路徑規劃算法,并通過機械臂控制進行算法實現,發表四篇相關學術論文。該項目填補了機器人領域對于可變型物體抓取的空白。
2、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NSF美國自然科技基金項目“物體碰撞模型研究”(項目代碼IIS—0915876)的研究,建立三維視覺系統進行實驗驗證,使用卡爾曼濾波器對運動物體的速度及其角速度進行分析和預測,實現運動機器人(乒乓球、棒球機器人等)的實時分析和智能響應,展現了運動機器人的巨大市場前景和可行性。發表五篇相關學術論文。
3、參與Google的大型代碼基礎項目的研發,主要負責數據庫底層優化,視圖集合選擇以提高客戶訪問效率。運用 MapReduce 對算法進行并行化,以提高計算效率,滿足實時性要求。實現機器學習算法進行廣告展示的篩選和排序。發表一篇相關學術論文。
4、作為軟件開發負責人,參與XX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智能電網巡檢用特種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代碼BA2016056)的研究,項目研發的變電站和配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創新性研究了基于復雜環境的智能定位與導航、適用于電力環境下的儀表識別以及高臨場感體驗的三維可視化管控技術,兩款機器人已產業化,20xx年產品銷售額達2.84億元。同時,還獲得20xx年度XX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5、作為軟件開發負責人,參與與東南大學聯合攻關的' “復雜環境下遠程巡檢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解決了復雜環境下機器人運行、自適應巡檢、突發性事故處置等多項難題,實現了核電與電站各種復雜環境下信息獲取與運維的無人化、智能化與遠程化,有力提升了我省乃至我國巡檢機器人技術水平。項目榮獲20xx年度XX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6、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室內智能巡檢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開展定位技術、模式識別、傳感融合、運動控制等技術攻關,建立大數據分析后臺,與用戶、管控平臺實現互聯,實現數據再現、設備狀態評價等功能,經省級行業協會鑒定,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國際先進。項目榮獲20xx年度XX市留學人員科技創新新項目擇優資助,產品榮獲XX省工業設計產品金獎,十佳優秀人工能創新產品獎。
7、主導XX“基于稀疏環境下的機器人導航技術研究”項目,采用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創新性研發針對稀疏性環境的幀間匹配和實時算法,引入GPS模塊進行建圖時的閉環檢測。該技術成功應用于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大幅提升了機器人的局部導航和智能避障。項目產品已成功產業化,產品累計銷售5500萬元。通過該項目研發,獲得兩項授權發明專利。
8、主導XX“基于變倍相機的目標搜索與識別應用研究”項目,研發適用于變電站表計、指示設備在線檢測識別所需的高質量目標設備照片的自動抓取,提升識別率。該技術已成功應用并產業化。通過該項目研發,獲得兩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
9、作為核心成員,主導20xx年XX市高端人才團隊引進計劃項目“電網智能巡檢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10、作為核心研發人員,參與XX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復雜環境下特種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以及XX市優勢產業關鍵技術招標項目“工業機器視覺智能檢測系統關鍵技術突破”。
此外,該同志還積極參與各類國際學術會議,并發表相關學術報告:
1、20xx年11月,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辦的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學術報告“Optimal two—Finger squeezing of deformable objects。”。
2、20xx年6月,參加在中國香港舉辦的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專題學術報告“Picking up soft 3D objects with two fingers”,與世界各地機器人行業專家探討人工智能領域的未來發展。
在個人理想信念方面,也追求積極上進,于20xx年4月參加XX省委組織部組織開展的
“愛國奮斗奉獻”精神教育專題培訓和國情研修班,力求夯實自己的思想意識與理論基礎,努力為XX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綜上所述,該同志品格高尚,具備崇高的理想信念,專業素質優異,工作踏實認真,在專業領域勇于創新,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業績及豐碩的科研成果。同時,作為XX省雙創人才和XX省雙創團隊核心成員,積極進行科研創新,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踴躍投身“強富美高”新XX建設,主持開發的室內智能機器人成功產業化并在全國各省市電力公司投入使用,市場占有率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第一,項目技術突破還榮獲XX市科技進步一等獎、XX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有力提升了XX市乃至全國巡檢機器人技術水平,推動了機器人行業技術進步,為推動XX的智能制造技術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創新創業事跡材料3
XX,男,1982年1月生,博士研究生,現任XX醫基云醫療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
何博士具有豐富的科研和管理經驗,在生命科學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在多種國際期刊發表科研論文二十余篇,并獲得了各類科研獎項。在醫渡云XX研發中心,何博士主要負責醫療大數據和基因大數據研發團隊組建、日常運營、產品研發計劃的擬定和執行以及進行對外科研和商業合作。
在醫渡云XX研發中心工作期間,依托于XXXX新區雄厚的軟硬件資源平臺,順應國家發展基因產業的時代契機,何博士帶領團隊對醫渡云現有產品功能進行了一系列的升級,建立了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系統,實現了臨床數據和基因數據在臨床科研場景的無縫整合,并帶領團隊與行業內的多位領軍人物進行了一系列臨床科研合作。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院內數據的信息化建設已日趨成熟。醫渡云業已開發的基于臨床數據的智能臨床大數據平臺對接醫療機構HIS、LIS、PACS等基礎業務系統,完成了對各業務系統數據的歸一化、標準化的整合;根據臨床具體需求,又開發出基于醫渡云智能醫療大數據平臺超過30種的針對不同疾病的專病數據模型,實現了與全國近百家頂級醫療機構的深度合作。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在過去的5年左右時間里,二代測序技術已經穩步進入各個科研和臨床場景,特別是腫瘤的靶向檢測和指導用藥,推動著精準醫療向前發展。何博士在醫渡云帶領團隊開發的臨床數據和基因數據整合的智能醫療大數據平臺有效地整合了現有臨床機構的院內臨床數據和院內外基因緯度數據,實現了在此基礎上的疾病診斷模型的構建、院管功能的實現以及搜索和納排功能完善。不僅如此,客戶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實現對臨床數據和基因數據整合的深度的科學研究。基于醫渡云臨床大數據平臺開發的智能疾病模型也已經作為國家醫療健康大數據(XX)中心的首選產品,將通過XX省8000萬人口電子病歷數據的訓練,打磨疾病模型,推進人工智能醫生創建,在醫療健康領域為XX省乃至全國的精準醫療健康事業的推動作出貢獻。
同時,順應XX新區發展基因產業的契機,何博士領導開發了面向科研市場的NGS數據分析系統。此系統整合了全基因組測序、全外顯子組測序、腫瘤panel測序、RNAseq測序以及開放的、可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的科研場景,包括HLA分型、TCR測序、免疫治療的患者篩選的`TMB分析和新抗原預測。此產品也將非常契合XX新區發展基因產業,可以為園區內基因公司的生信數據分析提供標準化、產品化的公共數據分析平臺,為XX新區基因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科研服務方面,何博士領導的團隊已經與廣東省人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以及醫科院血研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給客戶提供更加精準的基因數據分析服務,并吸引行業領軍人物積極參與XXXX百萬人測序計劃項目,推動中國人群基因數據標準化、產業化,進一步推動基因大數據在臨床大數據在XX新區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的整合。 醫渡云XX研發中心在何博士的帶領下,與斯坦福大學WingWong實驗室、XXXX新區共同組建了XX醫基云醫療數據研究院,并以此為依托,開發各類基因和臨床數據整產品。XX醫基云醫療數據研究院已經順利孵化出兩家科技轉化型公司。不僅如此,在成立以來,醫基云醫療數據研究院已經實現收入約196萬,其孵化企業實現收入20萬。醫療數據研究院計劃于本年度再孵化兩到三家轉化型公司,繼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除了以上在知識轉化方面有突出貢獻外,何博士在基礎研究方面還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履歷。在本科期間師從在國際上有很高聲譽的發育生物學專家、中科院院士孟安明教授。在博士學業期間師從在國際著名的遺傳學家John Postlethwait教授,主要從事基因表達對胚胎早期發育的調控的研究。在博士后培訓期間師從國際上最先發現SHH信號通路的遺傳學和干細胞專家Andy McMahon教授。何博士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Cell, Cell Reports,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Biology, PLoS Genetics等各類期刊上發表了總共23篇的重要科研文章,其中多篇文章被Nature Genetics, Zebrafish等作為封面發表,并有世界各地各大媒體報道數項發現。
【創新創業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創新創業典型事跡材料03-30
大學生創新創業事跡材料09-16
創新創業事跡材料(通用15篇)10-10
創新創業事跡材料(通用5篇)10-09
創新創業人物事跡材料(精選14篇)09-29
創新創業青年事跡材料(精選20篇)10-14
創新創業人物事跡材料(通用13篇)10-31
創新創業個人事跡材料(通用5篇)05-18
創業需要創新、創新必須務實04-19
創新創業青年事跡材料范文(通用6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