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徽商的崛起創造奇跡
聞名于世的徽商,萌芽于東晉,成長于唐宋,到了明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5年)因實行新鹽法(即開中法)徽商遂騰飛于中國商場。清初順、康、雍、乾已是黃金時代...
今天,我們踏入徽州,立刻就會被徽州獨特的建筑、精美的雕刻、濃郁的鄉土文化與人文景觀所吸引:屯溪的老街、歙縣的許國牌坊、祠堂及屯溪柏樹街東里巷的明代成化年間禮部右侍郎程
敏政所建的三幢“程氏住宅”;徽墨、徽硯、繪畫、經學、醫學、徽劇等,這是徽商創造的又一奇跡。先前史學家們在談及徽商時,覺得他們身上有別于其他商幫的地方,是“左商右儒”,是說徽州人第一是經商,第二是考學。發家致富之后,他們普遍的做法是“左商右儒”,讀書入仕變成他們又一個主攻目標。另外,徽商的可貴之處就是發跡之后,他們不是守財奴,不做金錢的奴錄,嗜錢如命。他們很有發展眼光,興師重教,將大筆錢財投向教育:建學院、蓋會館、請名師,不惜重金培養下一代。
徽商,即徽州商人,一般指徽州府所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績溪和婺源六縣經商之人。多數學者認為,徽商始于南宋,發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葉,盛于嘉靖,清代乾隆達到鼎峰,至嘉慶、道光年間日趨衰敗,前后達六百余年,稱雄三百年,在中國商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以后,政治經濟中心下移,促使其臨近地區的經濟首先得到相應發展,中原文化也隨之被引入江南。徽正處在當時東南經濟要區蘇浙中心,南北交往要沖,由于徽州特殊地理環境和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促使徽地主經濟向商業經濟轉移。南宋初期即有徽人為經營茶、墨、紙、木“行買四方”的記載,明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人從商增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其實,徽州人通常十二、三歲就要到城里當學徒。因為徽州地少人多,迫使農民從事其他勞動,明代《安徽地志》說:“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人做生意一般都是小本經營,多數受傭于他人,并非“生而善買”,而是當時社會因素和徽人刻苦經營所造就的。嘉慶《徽州府志》就指出:徽人“善儀容,有口才”,“善識低昂,時取予,以故買之所入視帝郡倍厚”。徽州人從“求衣食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后代有發展,明成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徽州素稱“東南鄒魯”,生于斯、長于斯的徽商,一個顯明的特點是“賈而好儒”、“賈儒結合”。徽商的本質是儒商。徽商研究是徽州文化研究中的不朽課題,向為海內外學者所關注。
徽商是我國十大商幫之一,從實力上來看可以與山西商幫相抗衡。傅衣凌先生解釋:所謂徽商,蓋指以新安江流域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主要包括徽州地區的歙縣、祈門、休寧、績溪、黟縣五縣以及與之相鄰的江西婺縣。從地域上看,這個地區屬于貧瘠的山區,山多田少。中國歷史上兩個著名商幫:徽商與晉商皆處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必須另謀他路。這種生存條件劣勢造就了他們只有華山一條道:經商。
【徽商的崛起創造奇跡】相關文章:
創造能力測試評12-06
沈文榮:“鋼鐵沙皇”的崛起03-17
在美麗中創造財富03-12
融資成就創富奇跡12-18
年入200萬的奇跡11-17
“巨無霸”漢堡創造者去世!01-05
測試:你有創造的個性嗎?11-27
測試:你有創造個性嗎?11-23
首創置業創業內融資奇跡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