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專訪:我是智能投顧創業者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跡的經歷,對事跡很是熟悉吧,事跡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跡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那么什么樣的事跡才是規范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創業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專訪:我是智能投顧創業者
每一個新興的行業前期,必須存在行業泡沫,市場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我大學創了兩次業,一次做服裝,一次做外貿。一次小成功,一次大失敗。畢業的時候,好朋友開玩笑說:“你大學不好好讀書,就開始做創業狗,畢業了一定繼續做狗吧?”我笑笑說:“不了不了,先做三年人,連人都做不好的話,還做什么狗。”
畢業后我進入了銀行業,成為了那一年校招生的班長。進入支行之后,開始了在零售市場條線的工作。工作內容很簡單,但是很難。最大的考核指標是支行新增零售客戶群基數,最快的方式就是代發工資,帶著各種各樣的理財經理不斷進入自己開拓回來的企業做代發,做定制理財。一開始是認認真真的和網點的理財經理研究如何針對性的做好企業的服務,后來銷售指標越來越多,定制化理財,也就成了特定產品的“花樣銷售”。
客戶不接受不要緊,客戶不需要也不要緊,用領導的話說就是,總能找到一個點,來撬動客戶接受和需要。于是所有人都在找那個能撬動客戶的“點”,再后來,貸款客戶就被我們挖了個遍。業務思路迅速從“客戶需要什么”轉變到“業務交換”,因為快,我完成指標,你得到優惠,就這樣。所有人都在這么做,沒有人覺得有問題。
那時候每天工作到11點是常態,酒局也是常有的事情。有一次看到同事在辦公室加班加到吐血,用紙巾擦了下嘴角又繼續工作,當時腦袋里的想法就是:“好像我還不太夠拼。”直到有一天,體檢查出甲狀腺癌。躺在手術臺上的我想了很多。
“我在做什么?”
醫生建議休息半年,我休息了一周就上班了。不是逞強,就是覺得時間太寶貴。回到公司,我馬上申請轉到了對公業務條線。畢竟,離三年的期限只剩下不到一年了。
很快到了2015年4月,正值牛市時期,所有人都在做配資業務。對公也做,零售也做。反正就是想盡辦法讓客戶配資炒股。每天開會表揚配資成單的同事,獎錢獎榮譽。在此期間領導跟我說得最多的話是:“你要快點出單配資業務了,別人都出了,就剩下你還傻傻的做貸款業務。”我想說,不是不能,只是不想。這個時候做,客戶很容易虧得渣都沒有。但當然并沒有說出口。轉眼間,股市已經4800多點。股市沖到5000點的時候,配資業務紅紅火火,每天都有同事被傳頌。那天我發了條信息給當年的好朋友,只有一句話“我不想做人了,想做狗了。”朋友回了句“意料之中。”
創業的初心很簡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有一個真正好的理財師服務,每個人的錢賺的都不容易,所以更要好好打理珍惜。但是傳統的機構理財師都有門檻,客戶資金量不夠根本不會重視,我相信理財師都有一顆服務好客戶的心,只是大多數的,都被現實的業績指標和傭金所劫持了。所以我創立了理客,做智能財富管理。
智能投顧行業從2013年就在國內興起了,所以我們做得并不算早。智能投顧很美,能夠解決一個中國現實的問題:全國中低資產客戶群體龐大,持證理財師數量不過30萬,而且集中在一線城市。理財師數量分布和服務質量的差異決定了其崛起的必要性和意義。但是真正扎進這個行業以后,才體會到真正的所謂“變革的困境”。
一:用戶連自己需要什么都不知道,如何精準定位需求?
中國理財市場跟國外是有很多的不一樣的,有很多的人在提起理財兩個字的時候,要不直接關聯到“投資”,“收益”這樣的詞語,要不就是一臉懵。傳統的人與人溝通可以有效解決這種客戶懵懂的狀態,但是對于智能投顧的產品而言,就要必須做到接地氣的場景切分。把用戶的需求,按照生命周期,資產配置的框架進行細致的需求挖掘,然后再利用算法和邏輯匹配,提高用戶的獲取服務效率。
二:投資機構對行業的理解往往會和創業者有難以調和的差異
每一個新興的行業前期,必須存在行業泡沫,市場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在創業的一年多里面,我接觸過不少于50家關注智能投顧的投資機構。有些機構似乎希望尋求一套上帝算法,希望我們能有一套能打敗其他全部對手的算法殺手锏。遇到這樣的機構,我會直接告訴他們,不好意思,我們的算法有領先性,但是不代表我們永遠都會贏。智能投顧最大的功能不是永遠讓客戶贏,如果真有這樣的算法,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公開。其最大的功能應該著眼在提高原有服務環節的效率。無論是策略的輸送,還是產品的落地,或者是數據的整理分析和規劃方案的輸出。
三:中國的智能投顧公司為什么總是顯得水土不服?
Cope to China的拿來主義,是我們創業者一個很經常出現的問題。似乎直接把硅谷的東西抄過來,就能夠復制出中國的奇跡。但是我們在做一個市場,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必須先回歸到用戶利益,先站在用戶角度想,他們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想著,外國行得通=中國行得通。用戶的需求場景在哪里,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改造會最接地氣最讓用戶接受。這是我們要考慮的第一件事情。直接像國外智能投顧一樣做etf或者海外配置,在中國行得通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場景場景場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參與到一場時代的變革,一路上受到了很多贊揚,質疑,不解。當狗不容易,且行且珍惜,設想一個一鍵獲取最優理財服務的未來,那個未來,其實已經到來。
名人創業故事王衛
在中國的快遞行業,有一個人從窮小子變身總裁,連馬云都佩服,這個人就是王衛,管理著順豐20余萬名員工的龐大快遞王國。而在22年前,在王衛22歲的時候,他還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
白手起家,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1993年的廣東深圳街頭,經常會看到一個年輕的小伙子,騎著一輛摩托車穿行在小巷里,這輛摩托車的后座上全是包裹,這個小伙子,就是王衛。
起初,王衛僅是受朋友所托,從香港將包裹免費運到深圳指定的人手中。久而久之,托王衛送包裹的人越來越多,又不好意思每次免費,于是塞給王衛一些紅包。王衛從這些友情上看到了商機,既然市場需求這么大,能否成立一家小公司,專門做運送業務呢?
王衛將想法向父親訴說,父親的支持使他得到了創業最初的10萬港幣。在香港j蘭街,王衛尋找到一間僅30多平方米的小店面,有了立足之地,又聯系平時關系比較好的朋友幫忙。
最終,王衛與5個朋友合作,成立了專送快件的小公司。王衛和小伙伴們肩背大旅行包,手里拖著行李箱,一趟趟來往于深港兩地。那時王衛提供的運送快件服務,僅收取40元,而同樣的快件,其他競爭對手則為70元一件。剛剛起家的王衛,正是依靠低價策略,從競爭對手中搶得了一片小小的天空,迅速壯大。
1993年3月26日,一家名為順豐的公司在廣東順德正式注冊成立。一段時間之后,順豐已經在局部壟斷了深港貨運,在順德到香港的陸路通道上,70%的快遞件由順豐承運。
王衛在回憶這段艱辛的創業歲月時說,我22歲開始創辦順豐,25歲公司初具規模,算是賺得了第一桶金。
大膽創新,走在行業的最前沿
有了錢的王衛,花錢大手大腳。但這并不能讓王衛尋找到精神滿足,王衛在回憶這一段精神空虛的時期,慶幸他找到了精神寄托:佛教。
王衛在辦公室里擺放了8尊佛像。或許是天天禮佛的原因,王衛行事逐漸穩健,并將順豐快遞引向更快的發展,卻也導致了資金的急迫需求。民營企業素來貸款較難,王衛所面臨的情況也不例外。而當時國內快遞市場門檻較低,幾個人,一臺車,就可以去各個高檔寫字樓發傳單,攬生意。快遞業的迅猛發展,也造成了大量快遞公司的出現,想要占領市場,必須盡快在國內布點。
布局國內市場需要大量資金,王衛在銀行很難得到充裕資金,于是不得不一次次將商鋪或者是物業抵押給銀行,這是最為快捷的獲得貸款的方式。從銀行拿到的錢,變成了全國各地的一個個網點,而競爭對手更為瘋狂的開店方式,使得王衛只能一次次將物業押給銀行。在快遞業開設分公司最為瘋狂的2005年,資金也成為限制順豐發展的主要障礙。不開店,便會落后,王衛在想了三天三夜之后,將順豐公司作抵押,向銀行貸款420萬元,以用于開拓國內業務。
自此,基本上國內任何一個城市,都會有順豐的快遞網點,這在增強順豐渠道的同時,也大大增強了獲得快遞單數的能力。如雪片飛來的快遞件,讓王衛開始動起了更大的念頭:用飛機送快遞。
此后,順豐快遞的速度成為當時快遞市場最快的,異地次日到達的口碑也第一次成為順豐的代名詞。在意識到飛機介入快遞所引起的變革之后,王衛將購買飛機自組航空公司提上議程,最終于2009年底,獲得民航總局批準,順豐航空公司正式開始運營,直接為順豐速運的航空快遞運輸業務服務。
嘗試電商物流,探索嘿客模式
在王衛的戰略布局圖中,國內速遞、國際快遞、倉儲、順豐航空僅僅是其占比1/3的格局,他將順豐的觸角延伸向更大的商業帝國,即包括B2B、B2C、C2B、O2O的全零售布局,同時隨之配套的還有金融、移動互聯、大數據戰略。王衛對此則用一句話描述了順豐的藍圖,“打造物流領域的‘百貨公司’”。旗下的順豐嘿客成為重要布局的棋子。
2014年5月18日,順豐嘿客社區便利店正式啟動,短短數月間,全國網點布局近2000多家,基本覆蓋國內區級城市。
嘿客的出現,從本質上看在解決網點布局的同時,也可更大程度地分攤網點運營成本,更可將順豐的業務單元打通,比如說順豐速運+順豐優選+順豐移動端+金融+社區O2O服務平臺+農村物流等等全線整合,有利于進一步壯大順豐公司的發展。
順豐嘿客似乎是集各種功能于一身,事實上卻又各種功能都不能做到最好。順豐嘿客的門店面積太小,展示空間有限,如果說它像便利店,又違反了零售業的一些店鋪設計和陳列的基本原理。
面對市場的質疑,王衛不得不重視起來。他對外界的回應是:“B2C是未來方向,順豐借助嘿客可以探索如何服務C端客戶。”
其實,嘿客的模式,在國外早就已經存在。比如說在英國排名首位的零售商ARGOS的業態,實際上與嘿客的模式相類似。不同的是,ARGOS一直致力于多方式購物和自助式購物(電子觸摸屏)相結合,門店更類似于傳統的便利店,而非快件收派點,并以傳統的便利店方式運營。
王衛為嘿客設定的戰略也充分體現了其對順豐未來的設想。但王衛也不能忽視嘿客目前所面臨的困局。從目前來看,嘿客全國布局網點之多,確實領先于其他快遞企業,但嘿客客流量一直上不去,并且很多預先設定的功能,比如說既當收派點,又充任順豐打通全線的平臺,卻仍然在探索之中。嘿客接下來是否應該進行調整?這才是王衛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王衛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順豐現在做電商物流是個死。順豐現在不做電商物流,將來可能也是個死。”無論如何,現在看來王衛的選擇是做電商物流,而嘿客則成為重要的布局關鍵。
嘿客命運究竟何去何從?王衛顯然對此也底氣不足:“嘿客不是一個全國統一管理的模式,其模式還在摸索中。”
堅持不上市,打好順豐發展基礎
假如說國內快遞行業出現第一家上市公司,那么,一定會是王衛的順豐速運。但王衛卻對未來公司上市,并未表現出特別的熱情。他說:“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上市后,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
王衛希望順豐能夠長期地發展,他曾這樣為內部員工解釋順豐為什么不上市:“如果上市的話,環境將不一樣了,你要為股民負責,你要保證股票不斷上漲,利潤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將變得很浮躁,和當今社會一樣的浮躁。”
雖然王衛堅持不上市,但快遞行業卻被業內認為是一個燒錢的行業。順豐在創立之初,王衛也有過將物業抵押給銀行,以獲得資金擴張的現實。雖然如此,但王衛似乎對外來資本一直保持警惕。在其他快遞企業紛紛引入外來投資者的時候,王衛卻對外來資本說不。2004年FedEx策劃進入中國市場,派人接觸國內各家快遞公司試圖收購,給順豐開出的價格是50億人民幣,而當時順豐的年收入不過13億元。王衛拒絕了這個報價。
不接受任何外來資本的投入,也使得順豐曾經差點倒閉。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大量快遞企業因資金鏈條崩潰而破產關門,王衛卻在此時對外聲稱,戰死,好過做俘虜。
那一次,順豐逃過了市場蕭條。但隨著快遞業市場的競爭不斷白熱化,也使得王衛不得不認真思索資本的價值所在。于是,外界看到了順豐仍然堅持不上市,卻為公司引來了外來投資者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簽署協議,前三者以總體投資不超過順豐25%的股份,成為了順豐新的股東。
外界紛紛認為引入投資者后的順豐,將在不久的未來上市,順豐官方卻發表公告否認此說法:三家機構投資者是作為戰略投資方進入的,與公司的上市無關。并且,順豐目前沒有上市計劃。
王衛在談到企業的發展時說:“坦白講,我不太相信偶然。為什么會有偶然?因為無知才會相信偶然,突然中了大獎,不知道為什么,就會覺得是偶然。當所有的因果都集中到一起后,你再去比對,你會知道這是必然。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順豐這個不錯的平臺,把未來很多不確定的看似偶然的東西,變成必然。”
回鄉創業故事
初夏時節,重慶市南川區木涼鄉氣候宜人,滿眼蔥綠。重慶市慧迪肉牛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就在該鄉玉巖鋪村海拔800米的一處坡地上。牛舍周邊,莊稼果樹長勢喜人,不遠處的山坪塘水清波靜。
迷彩服、牛仔褲、黑膠鞋,一頭汗水兩腳泥,年輕的面龐充滿朝氣,又帶著幾分靦腆。這是24歲的公司經理霍之亞給人的第一印象。
院壩坐定,好客的霍家人端上了農家的香茶和自己包的粽子。“我出生那年正趕上北京亞運會,所以老爸給我起了這個名字。”從8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農村,霍之亞說起了他的農村創業故事、他的夢想。
時間越長就越想自己創業
2006年,霍之亞跟隨父母去廣東中山打工。“6年時間,總共在三家企業干過,”霍之亞說,其中有兩家是電子廠,一家是制鞋廠。在前兩家企業,他是當工人,工資比較低,起初只有1000元左右,后來漲到1800元,到第三家企業他已經成為了管理層,工作沒那么累了,工資也能拿到4000元左右。
“收入還不是我決定返鄉的主要原因,”霍之亞說,他們一家都在一個地方打工,錢不算少,彼此還能照應,按一般人的想法來說也過得去了。“但我一直覺得,在外打工始終是為別人干,時間越長就越想自己創業。”霍之亞透露,也不是沒有想過在廣東創業,但考慮到競爭激烈,人地兩生,“估計也搞不過人家。”還有就是,爺爺奶奶已80高齡,他的心里也惦記他們。
如果說這個想法最初還只能憋在心里的話,是近年來東南沿海部分企業不景氣的現狀和西部家鄉的發展讓年輕人下定決心跟父母“攤牌”。6年間霍之亞回過農村老家兩三次,每次回來他都能感受到家鄉的變化。“南川的路都不認得了,村里的條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亞說,“回來不光是探親,也在看、也在問,琢磨著什么項目最合適。”
“他跟我說要回鄉創業,我首先問他準備做什么。”霍之亞的父親霍仁才說,當兒子回答他“養牛”的時候,他吃了一驚,同時也生出幾分贊許。“養殖業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場需求很大,而且在我們南川,養豬的多,養牛的少,他說的這些我都認同。”霍仁才說,但他提醒霍之亞:搞養殖是很辛苦的,怕臟怕累的話做不長。“我不怕,能堅持。”霍之亞的堅定態度讓霍仁才最終作出了舉家返鄉、支持兒子創業的決定。
2012年7月,霍之亞一家回到南川,在木涼鄉玉巖鋪村租下了40畝地,開始建設他們的肉牛養殖場。
一出門就挨了當頭一棒
霍之亞沒有想到,他回鄉搞養殖,一起步就摔了個大跟頭。
“前期準備和建設都很順利,”霍之亞說,養殖場選到了比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轉租金也不高,當地政府在路、水、電等各方面都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到了2013年年初,霍之亞就開始張羅著買牛了。“之前我們對牛的品種進行了反復篩選,決定從山東買,4個優質品種,116頭肉牛,”按照霍之亞的預想,這批牛養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欄,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頭牛能掙到500元到600元。
2013年3月25日,這一天霍之亞一輩子都忘不了。“從山東運到我們這里,正常的時間應該是30個小時左右,但我們這批牛卻在路上用了70多個小時。”霍之亞說,由于沒有經驗,長途運輸途中有些環節沒有協調好,導致到達時間大大延后,又逢陰雨天氣,一下子就病了幾十頭。霍之亞慌了神,急忙找人來給牛治病,“南川區的獸醫我們都請到了,買藥的錢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說錯過治療的時間了,沒辦法。”
3個月后,116頭牛剩下62頭。“看著牛一頭頭倒下,心里別提多難受了。”說起這事,霍之亞神情黯淡。54頭牛的買牛款加上給牛治病的錢,70萬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門就挨了當頭一棒,真是打疼了。”
痛定思痛,霍之亞開始認真總結教訓。“那個時候光看著市場好,凈想著養牛的好處,沒想到風險。”霍之亞說,原以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為本地養牛的少沒什么競爭,但沒想到養牛少獸醫也少。“不講科學,再好的市場也沒你的份。”意識到知識的短缺,霍之亞開始認真學習,參加培訓班、網上找資料、向別人請教……去年第二次去山東買牛,對于運輸途中牛的保溫、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如今,養殖場的120頭牛健康成長,已到出欄期。“后來這些牛一直沒生過病,我都能算半個獸醫了。”霍之亞笑著說。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亞和父親明確了分工:他負責技術,父親負責采購和市場。走進牛舍,霍之亞熟練地指導工人給牛喂食、除糞,還不時親昵地撫摸牛頭。“我們這幾個品種都比較好,前幾天運了4頭到廣東試銷,每斤牛肉能比當地的牛肉多賣6塊錢,”霍之亞說,這樣算下來,120頭牛全部賣掉,虧損就可以補回來了。
發展循環產業是我的夢想
120頭牛,每天產生牛糞就有三四噸,牛糞怎么處理?會不會污染環境?這個問題霍之亞在決定搞養牛場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可以看到牛舍旁邊有一個沼氣池,“通過沼氣池,牛的糞便就轉化成沼氣、沼液和沼渣,”霍之亞操作起他們購買的凈化處理專用設備,“沼液和沼渣經過脫水凈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會污染環境。”
借鑒其他養殖場的經驗,霍之亞建起了一個300多平方米的蘑菇種植廠房,開始利用牛糞種植雙孢菇。牛糞太多了用不完,霍之亞又開始在循環產業上動起了腦筋。“發展循環產業是我的夢想,也是養殖業的方向。”霍之亞說,牛糞可以養蚯蚓,蚯蚓又可以養雞、養魚,把產業鏈拉長一些,也可以多帶動周邊的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他還想嘗試組建一個專業合作社,搞一體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配套化服務。
說到目前的困難,霍之亞表示,一個是貸款不容易,另一個是村里的道路還不夠寬,肉牛運輸有些不便。“做什么行業都不輕松,困難還得自己多想辦法克服。”他說,回鄉創業以來,他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許多鼓勵和支持,除了鄉政府和農業、畜牧部門外,作為回鄉創業青年,團市委還把他列為“未來企業家培養青鋒計劃”扶持對象,為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作為一名90后,霍之亞也有自己的愛好。“但現在養殖場人手少,忙得基本沒什么業余時間了,也就是看看書上上網。”他說,因為要住在養殖場,他如今很少去城里玩,“有時朋友回來了去參加一下聚會,都不敢太晚回來,怕牛場這邊有事。”
與很多同齡人相比,霍之亞顯得很“土氣”。“以前在廣東也挺時尚的,現在沒法講究了,衣服也不敢穿好的,牛舍有事隨時得上,身上老是有牛糞味兒。”霍之亞笑道,累是累點,但挺充實,對前景也有信心。“你今年24,再給你4年時間,到28歲就得干出點名堂了,到時候我就全放手不管了喲!”一旁的霍仁才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對兒子說。“4年后你就想抱孫子了?”“之亞壓力大不?要加油哦!”……幾位公司員工參與進來,打著趣。歡笑聲中,霍之亞的臉紅了。
李嘉誠創業故事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生于廣東潮州潮安縣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教師之家。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李云經的引導下,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小學念書。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
1940年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14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后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么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么愿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后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后,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鐘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后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歲的他受到老板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后,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后打算去讀大學,老板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創業故事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于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后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并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并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板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后,李嘉誠穿梭于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債臺終于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制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場。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意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后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并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后,“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余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后,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于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場。
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取”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并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后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十一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準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莊月明的鼓勵。莊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莊月明的父親莊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鐘表商,擁有老字號中南表行。莊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一九六五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莊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并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并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于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樹大招風
2000年10月25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占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于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占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移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2000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后,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于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場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于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并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并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并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
“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移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一千一百億港元。之后,‘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移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后,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么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里,“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餐飲創業故事
創業是一條辛苦的道路,但是很多人不滿足于現狀,想要趁著年輕搏一搏,于是他們走上了創業這條道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但是無論是成功失敗,他們的人生會因為一次改變而變得不同。
2005年大學畢業,他和大部分同學一樣選擇參加工作。2008年因不滿足于當時的薪水,他決定自己創業。從跟女朋友半夜爬起來包餃子到如今成了連鎖店的負責人,他僅用了3年左右的時間,如今,他的餃子店已經開到了8家,其中有5家直營店 、3家加盟店。他就是青島琴島狀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常九礦,常九礦感慨地說,“其實,賣水餃也能成就大事業。”
大學時的夢想是當老板
常九礦是在濟寧滕州市的一個小煤礦上長大的,一家六口人靠父親微薄的收入生活。2001年9月,承載著父母的期盼,常九礦考入我校國際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父母希望他大學畢業后留在青島,找一份體面的“辦公室工作”。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對于在城市的生活壓力,常九礦比他人體會得更深刻。
“對我來說,想要在城市里立足,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常九礦說。大學畢業后,他曾做過電子公司的推銷部副主管,在民辦高校里教了一年書。“我想趁自己年輕的時候闖出一番事業來,自己當老板是我在大學里就有的夢想。”懷著這樣的信念,常九礦辭去了教師工作,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自主創業。
經過多方調查,常九礦選擇了風險較小的餐飲行業,他決定開一家餃子店。雖然大學里學的專業對他開店有所幫助,但是“實戰經驗”他得從頭學起。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老板,他去餐館里免費給人家打工,切菜、炒菜、刷碗、端盤子,他什么都做。為了練顛鍋,他的右手拇指磨出了七八個血泡。他還特意拜一位做小籠包的師傅為師,學習制作餃子餡。2008年8月8日,常九礦用借來的三萬五千元錢,在李滄區九水路開了他的第一家餐館——“狀元水餃”,邁出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
說起“狀元水餃”這個名字,還有一段故事呢。小學時常九礦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四年級的一次期末考試前,他的母親特意為他包了他最喜歡的白菜豬肉水餃,讓他開心的不得了,結果那次考試他得了第一名。以后每次考試媽媽都會為常九礦包水餃,而他也幾乎每次都考第一名。這在學校里一度傳為佳話,大家都稱常九礦為“狀元”,而他媽媽包的水餃也被稱之“狀元水餃”。在取店名的時候,常九礦自然想到了童年的這段記憶,他希望“狀元”兩個字給他帶來好運,也給每一個來吃水餃的人帶來好運。
認準了的事就要做下去
當初選擇自主創業時,常九礦心里就清楚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路,不會一帆風順。開第一家店時,常九礦身上背著四萬多元的債務,心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一直瞞著他們,直到餃子店步入良性運轉他才告訴父母實情。創業之初,為了節省開支,他沒雇一個員工,每天凌晨三點四十準時起床,和女朋友一起和面、生爐子、賣早餐、進貨、包餃子,一直到晚上十點才能收工休息。每天他自己一個人要提著幾十斤的貨物擠公交車,有時候東西多了,售票員還不讓他上車。為了省下租房子的費用,常九礦和女朋友晚上干脆睡在店里,桌子拼一拼,就是一張床。
付出就有回報。開業第一個月,“狀元水餃”的盈利僅夠支付2000多元的房租。四個月后,餃子館的生意越來越好,經營也越來越順手。這樣,常九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賺了近十萬元。但常九礦并沒有滿足于此,2009年3月8日,他又在母校附近的青大一路開了一家連鎖店。現在青大店的經營也已經走上正軌,不論是水餃還是飯菜的口味都贏得了學生和周圍居民的喜愛,每到吃飯的時間,大堂里就坐滿了人,許多顧客成了餃子館的回頭客。
2010年2月,常九礦又借了20多萬元,投資47萬元在李村開了第三家連鎖店,店面面積有600多平方米。身負劇債,常九礦壓力很大。新店剛開業,生意并不理想。為了盡快找到影響餃子館生意的因素,常九礦深入地進行市場調查,與員工一起討論研究。經過努力,餃子館存在的問題終于被找到。常九礦對癥下藥,打算將店里的餃子間(即包餃子的地方)公開化,讓顧客可以看到廚房包餃子的整個過程,使客人吃得放心。此外,常九礦還決定重新設計菜單,將菜品的價位降低一個檔次,以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
“現在問題正在解決中,雖然現在遇到困難,但我一定會堅持!只要不停下前進的腳步,這就不是我的終點。”常九礦說,“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創業之路就像一條不斷上升的正弦曲線,總會有波峰和波谷,在低谷期只要我能堅持走下去,總有一天會撥開云霧見日出。”
在開第一家店的時候,由于經濟原因,常九礦沒請大廚,和面、調餡、炒菜都自己來,到了晚上他和女朋友都累得直不起腰來,感覺胳膊都不像是自己的了。但看到生意越來越紅火,收入也在一天天增加,他們就感覺充滿了力量。就是憑著這股決心和毅力,四萬多元的債務只用了四個月就還清了。在餃子館越來越正規后,常九礦希望能幫助像他一樣家庭貧困的大學生。現在他青大一路的店里有三個大學生在做兼職,除了約定的報酬外,常九礦還替他們解決一日三餐。
常九礦是個閑不住的人,他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李村店的籌辦過程里,大到店面價錢的談判、室內的裝修,小到簡單的電路水路的鋪設、菜單的設置,常九礦都親力親為,甚至連廚房的水管都是他親手接的。只要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常九礦從不請別人幫忙,在解決一個個困難中,他體會著自己動手的樂趣。在常九礦看來,很多事情只有親身動手去做,才會理解得更深刻,對自己的經營管理才能更有利。
賣水餃也得不斷創新
除了注重食品安全,常九礦還不斷創新。“冰花煎餃就是我們店最引以為豪的餃子品種。”常九礦笑著說,他這兩年,雖然不用自己去包餃子了,可也一直研究煎餃的最佳做法,從鍋的選擇,灶具的火力大小,到淀粉水的濃度,再到煨鍋的時間,所有的細節,他都仔細地分析,“現在我們的冰花煎餃應該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了,我的研究算是沒有白費。”
現在常九礦的幾家餃子店年利潤已經近百萬,但他對餃子店的未來還有更高的期望。“我喜歡餐飲這個行業,也會把它當成事業去做。”常九礦向記者透露說,他還打算吸引一些社會資金來投資,打造“琴島狀元水餃”這個品牌,并且在未來開設中型旗艦店和小型標準店,設計全新的透明化廚房和敞開式操作間。同時他也想幫助一些大學生實現創業的夢想。
創業得益于大學期間的鍛煉
常九礦十分珍惜自己在大學里的經歷。除了學習,常九礦做過多份兼職,他推銷過傳呼機,買過電話卡,做過服務員,開過大學內的信息管理公司。這些經歷讓他切切實實體會到,在大學里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也要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廣泛地接觸社會,克服眼高手低的缺點。在學校里充分鍛煉了自己,畢業后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
常九礦說,大學畢業應聘到恒星學院做教師時,安逸悠閑的生活讓他感到很滋潤,可不久他就發現,這種生活無法跟上社會前進的腳步,跟自己的理想相差很遠。為了追逐夢想,他決定辭職,自主創業。創業這條路走下來,雖然開始的日子很艱苦,但他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只有適應了社會的需求,自己的努力才能換來更大的回報。經歷過風雨,才能最終見彩虹,這是常九礦最深的體會。
破釜沉舟,不給自己留后路。敢闖敢干,敢于吃苦的常九礦就是這樣,一路走來。撥開云霧見日出,常九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的目標是:做強做大,做出品牌。他計劃利用七八年的時間,把“狀元水餃”做成島城的餐飲品牌。
馬化騰創業故事
馬陳術夫婦說,馬化騰在深圳大學計算機系求學期間成績總是在前五名,他也漸漸地在編寫軟件和研究計算機網絡中體會到了樂趣,很愛“玩”的他既成為各種病毒的克星,同時又經常干一些將硬盤鎖住的惡作劇,讓學校機房的管理員哭笑不得。馬陳術告訴記者,馬化騰的第一桶金就來自大學的畢業設計。1993年畢業前夕,他設計了一個“股票分析系統”,不久有個公司看中了這個軟件,就問他多少錢才肯賣,但當時馬化騰和家人都不知道這軟件值多少錢,就讓對方出價。后來,對方給了馬化騰5萬元,這一下可把馬化騰樂壞了,馬陳術還專門找了個朋友幫忙將錢提回家。
嘗到甜頭的馬化騰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隨后他與同學合作開發了“股票接收系統”,他負責設計軟件,另外一人負責硬件。由于使用這個裝置,用戶利用電視實時查看股票行情,市場銷路十分好,最高的時候一臺賣到2000多元,這又讓馬化騰賺了幾萬元,直到后來與馬化騰合作的同學出國,他們才停止制售“股票接收機”,說到這里馬陳術夫婦都顯得十分自豪。“現在我們家里還有一手提袋配件呢!”馬陳術高興地補充道。
1994年,馬化騰將開發軟件賺的10萬元投入到股市中,并在深發展每股只有6元多的時候買進。隨著股價的大漲,馬化騰的10萬變成了70萬,這使他很快擁有百萬資金,為獨立創業打下了基礎。
創業之初,為了能讓騰訊存活下來,馬化騰率領自己的團隊做網頁、做系統集成、做程序設計。但由于不懂市場和市場運作,騰訊的產品拿出去向運營商推銷,卻經常被拒之門外。
跟其他剛開始創業的互聯網公司一樣,資金和技術是騰訊最大的問題。1999年2月,騰訊開發出第一個“中國風味”的ICQ,即OICQ后,受到用戶歡迎,注冊人數瘋長,很短時間內就增加到幾萬人。人數增加就要不斷擴充服務器,而那時一兩千元的服務器托管費對公司都不堪重負。公元2000年,第一次網絡泡沐席卷了整個中國互聯網,騰訊進入了最為困難的時期,在面臨資金困難時,曾險些把開發出的ICQ軟件以60萬元的價格賣給深圳電信數據局,但終因價格原因告吹。
馬陳術夫婦告訴記者,他們都沒有什么特別愛好,直到馬化騰大學畢業在潤迅公司做軟件工程師后家里雖然連音響都還沒有,不過卻有5部電話和8臺電腦。那時,真正的互聯網還沒有全面普及,但兒子卻已經迷上網絡,初上慧多網就讓他體驗到網絡的樂趣。半年后馬化騰投資5萬元在家里搞了4條電話線和8臺電腦、承擔了慧多網深圳站站長,每天在工作之余忙得不可開交。久而久之,深圳“馬站”在慧多網上聲名鵲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馬站長其實只是個20出頭的年輕人。
馬陳術半開玩笑地說,那時候裝一部電話要4000多元初裝費,幸好當時女兒和幾個親戚在電話公司工作,可以半價申請安裝,后來他就叫女兒和親戚為他們申請了4部半價電話,供馬化騰上網用。這時,馬陳術指著黃惠卿說:“其實,‘馬站’能出名也有她的一份功勞,那時馬化騰一出差就要母親幫他管理網站,每次臨出門前都要寫一張字條給母親,告訴母親一旦有網友打電話來說網絡不通,就按照字條上的步驟排除故障,確保網絡通暢。”正是因為有了家人支持,馬化騰還出席了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BBS站長大會。
馬化騰憑著對網絡市場一種朦朧卻又相當有預見性的理解,用近乎偏執的興趣和近乎狂熱的工作熱情搭起騰訊的架子,牢固堅持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理念,極端專注于技術開發和提升質量,當然能高出對手一籌。
做軟件工程師的經歷使馬化騰明白,開發軟件的意義就在于實用,而不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其實我只是個很愛網絡生活的人,知道網迷最需要什么,所以為自己和他們開發最有用的東西,如此而已。”
QQ最早只是作為公司的一個副產品存在的,馬化騰對QQ所蘊含的巨大市場價值并沒有足夠的認識。而且無論從技術上還是資金上,他對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競爭優勢并沒有把握。當時騰訊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齊下”:一方面繼續鞏固傳統網絡尋呼系統帶來的大量利潤;一方面將精力更多集中在改進QQ功能和開發新版本上;
劉曉慶創業故事
掙到第一筆錢:心跳得如同剛剛作過案的小偷……
以下是劉曉慶在書里對自己掙到第一筆錢時的精彩描述——
很快,最后一天到來了。
從第一場起,大家都變得比往常嚴肅,不茍言笑。我們都在等著那重要的時刻。當然,就是那發錢的時刻。
下午,這個時刻開始了。前臺仍然走馬燈似地表演著節目,后臺演員們輪流走進地下層的劇場辦公室。
我是最后一個被單獨叫到辦公室的演員。我這個阿里巴巴還沒有說“芝麻,開門吧!”那厚厚的一摞人民幣就到了我的手中。有生以來我從來沒有過這么多錢,就是見也沒有見到過。自那以后在生意場上不知有多少錢從我的手中流過,卻從沒有任何錢像當年那一摞錢一樣令我覺得是——錢。
就像是叫化子撿了金子,不知道把錢放在何處,從毛衣的領子里放進去,走了還沒有兩步就漏出來掉在地上,心慌意亂地拾起來,拍打兩下綁在我的褲腰中間。我帶著我的錢演完了最后一場。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腰部,深怕沒演完我的寶貝就掉到臺上。挺直腰板上場,挺直腰板下場,腰上鼓鼓囊囊的一團,還以為是我的襯衣在毛衣里面沒有扎好。
當天晚上連夜趕回北京,已是凌晨四時,心跳得如同剛剛作過案的小偷。打開房門,立刻把門鎖好。快走到床前再返回去拉拉門閂,檢查門是否確實關嚴。當確定門已經鎖死后,從腰間摸出那牛皮紙信封住下一倒,一大堆花花綠綠的紙就灑了一地。全是幾毛錢、幾塊錢的小票。先在心里算一遍,再拿紙筆來列算式算一遍。二十四場,一百五十元一場,我的媽呀,三千六百元!我簡直倒不過氣來。我開始數它們。十元錢的放一堆,,五元錢的放一堆,五角錢的放一堆,一元的,一角的,五分的各放一堆。三千六百元錢布滿了小小房間的各個角落。先數了一遍,少了四十元錢,再數一遍,又多了十元錢。再數一遍,又多出二十元錢,再數,再數,再數……怎么從來就沒有對的時候?數人民幣的雙手已經臟黑……
一夜沒有睡渾身筋骨酸痛。眺望窗外覺得是那樣的心曠神怡。心中不停地策劃著這筆“巨款”的用途:冰箱,床,衣服……暗暗下決心有機會還要去掙錢。只要掙到一萬塊就收手不干了。那時好像還是不那么正大光明,總是偷偷摸摸的……
揭秘新一代硅谷創業家專訪史玉柱:從童年到富豪的九個故事蔣靜:一個移動創業者的產品思路變遷前盛大高管的創業冒險二次創業 李春江:重新起跑現在很好云游汪東風和他的四次互聯網創業褚時健七八十歲創業成功靠的是什么?李靜:女性同樣可以創業雷軍:創業不能因利損名雷軍:創業是為了一點名,最忌諱詆毀我的品質
“耐克”創業故事
1938年,一個普通的男孩子出生在美國,和當時大多數的同齡人一樣,他喜歡運動,打籃球、棒球、跑步,他的名字叫菲爾·耐特,作為一個普通平常的年輕人,他對阿迪達斯、彪馬這類運動品牌十分熟悉,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個平凡的小伙子,以后開創出一個新的品牌——耐克,甚至超過了阿迪達斯在運動領域的支配地位。耐特一直很喜歡運動,他高中的論文幾乎全都是跟運動有關的,就連大學也選擇的是美國田徑運動的大本營——俄勒岡大學。雖然耐特喜歡運動,但只是一位成績平庸的1英里跑運動員,他的最差成績是4分13秒,差一點沒有進入世界級運動員(成績為4分)的行列,像他這樣差一點的人實在太多了!但幸虧如此,否則今天的我們就見不到一個偉大的企業家。在俄勒岡,耐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良師益友,就是自己的教練比爾·鮑爾曼。鮑爾曼50年代曾連續打破世界長跑紀錄,俄勒岡州尤金市也因此而揚名。他是個事業心極強的人,一心要使自己的運動隊超過其他隊。訓練比賽中,運動員的腳病是最常犯的,鮑爾曼便想設計出一種鞋,底輕而支撐又好,摩擦力小且穩定性強,這樣可以減少運動員腳部的傷痛,跑出好成績。
于是,鮑爾曼精心設計了幾幅運動鞋的圖樣。他找了好幾家制鞋公司,但卻沒有人理會他,倔強的鮑爾曼干脆自己請教補鞋匠,學會了做鞋,在一次運動會上,他的運動員穿上了由他親手制作的、外表難看但輕巧舒適的鞋,結果跑出了比以往任何一次比賽都好的名次。畢業后,耐特繼續到斯坦福大學攻讀MBA學位,而鮑爾曼則繼續在大學里做田徑教練和設計運動鞋。1960年,耐特畢業了。期間他在一個調查報告中提到,很多體育名將和普通運動員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打敗阿迪達斯,讓越來越多的運動員穿上日本生產的高質量低價格的跑鞋——Tigers(虎牌。畢業后的耐特決定到日本去尋找一個機會。在日本的展覽會上,耐特碰到了日本的虎牌運動鞋廠家,他自稱是來自美國的“藍絲帶運動公司”,剛好虎牌需要一個代理商來打入美國市場,于是就把代理權給了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拿到代理權的耐特立即找到了鮑爾曼,他們兩個人出資500美元,組成真正的藍絲帶運動公司,成為虎牌運動鞋在美國的獨家經銷商,開始了最初的創業。這個“藍絲帶”就是“耐克”的前身。
耐克輝煌剛起步時候,沒有倉房,耐特把存貨放在耐特岳父家的地下室里,他和鮑爾曼兩個人一個管財務,一個管設計,配合得十分默契。事實證明,他對市場的預測是正確的,這種低價運動鞋銷量很好,第一年便銷售了價值8000美元的貨品。
隨后的兩年里,“耐克”的銷售額緊跟著就翻了兩番。到70年代末,耐克公司有將近100名研究人員,其中許多人有生物、化學、實驗生物學、工程技術、工業設計學、化學和多種相關領域的學位。這雄厚的研究力量開發出140余種不同式樣的產品,其中不少產品是市場最新穎和工藝最先進的。這些樣式是根據不同腳型、體重、跑速、訓練計劃、性別和不同技術水平設計的。這些風格各異,價格不同和多種用途的產品,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跑步者,使他們感到耐克是提供品種最齊全的跑鞋制造商,數百萬各式各樣、各種能力的跑步者都有了這種觀念。
靠著永不停息的企業理念,到了1979年,耐克通過策劃新產品的上市及其強勁推銷,市場占有率達到33%,終于擠進原來由阿迪達斯、彪馬和Tiger所建的“鐵三角”,成為銷售明星。到了1981年,其市場份額甚至達到50%,遙遙領先于阿迪達斯,而耐特本人也跑步進入了《福布斯》雜志令人垂涎的美國最富有的400人之列。
耐克文化“體育、表演、灑脫自由的運動員精神”是耐克追求的個性化的公司文化。這個具有鮮明特征的公司文化一反傳統觀念的企業形象,耐克是富有冒險精神的開拓型公司,就在他們青翠的俄勒岡州公司所在地,已經培育出一種精心設計的文化,耐克一位老資格的經理曾經回憶:“那就像是在一個充滿手足情義的環境中工作。同事們在一起痛快地喝酒,滔滔不絕地談論體育,并自詡為活躍且反傳統的人物。”每6個月,耐特的管理隊伍要聚會討論策略。這個大吵大鬧的聚會以“針鋒相對”著稱。
耐特總是鼓勵對抗,甚至是慫恿對抗,而且他和其他人一樣,接受別人的大聲指責。耐克企業的所在地,就像校園一樣,有森林、慢跑小徑、湖泊、足球場。耐特希望創造出一個祥和的工作環境,他認為世界已經夠混亂的了,工作時間應像家一樣自由。就在耐克著名的廣告策略中,也表現出不同于別人的活力。耐克尋找的運動員的類型有別于阿迪達斯,他們特立獨行、個性強烈、脾氣暴躁、富于進攻性。例如網球明星麥肯羅,人們老是看到他在網球場上大發脾氣,與權威們爭吵。還有網球名將阿加西,他留胡子,長發蓬亂,將牛仔褲剪短當網球褲,而這種牛仔網球褲也就成了耐克公司的特色產品。有了這些大牌體育明星做活廣告,耐克運動鞋已不再僅僅是運動鞋,而成了偶像和社會地位的象征物。
1984年,耐克開始以廣告代言人的策略重新樹立自己的形象。他與喬丹簽定了一份5年合同,給喬丹的條件還包括贈予耐克的股票,以及以前所未有的禮遇,在耐克運動鞋上使用喬丹的名字。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傻瓜才干的,只不過是一個代言人而已。但耐特堅持這樣做,喬丹對耐克的影響是巨大的。喬丹身上凝聚了活力、聲望、高超的競技水平和令人振奮的體育精神,他的分量超過任何耐克理想中的標志。耐克借助喬丹創造了新品牌“飛騰喬丹”(AirJordon),生產五顏六色的籃球鞋和配套的服裝。“飛騰喬丹”既是成功的廣告戰役,也是品牌戰的勝利,在第一年銷售量就高達1億美元。喬丹第一次穿上這種運動鞋就遭到了NBA官員的禁止,他們認為這違反了聯盟的著裝條例。耐克敏銳地感到這是一次進行公共關系活動的大好時機,于是發起一場廣告聲援,宣稱“飛騰喬丹”被禁是由于它“革命性的設計”。結果耐克和“飛騰喬丹”登上了無數報刊的封面頭條,NBA遭到圍攻。這件事最后以有利于耐克的結局告終。用運動員做廣告是很多人都會想到的,但是做得最成功的只有耐特!
1968年,經鮑爾曼改制過的Cortez鞋成為虎牌運動鞋的最暢銷產品,而耐特為公司的發展打下堅實的財務基礎。公司的生意開始逐漸好轉起來。不久,日本總公司察覺產品銷路不錯,便要求他們先匯款后發貨。這樣一來,鮑爾曼他們的成本就大大地提高了,只好加倍努力推銷。但日本方面還常常不按期交貨,甚至把一等品偷偷地留在日本銷售,把次品送往美國。一次,鮑爾曼他們收到一批鞋,顧客穿了兩個星期,鞋底鞋幫就分家了。他們只好忍氣吞聲,為了維護信譽,及時給顧客退換了。更可氣的是,虎牌又派代表來到尤金市,提出購買鮑爾曼公司51%的股份,并在5個董事中占兩席,如果拒絕這個要求,立即停止供貨。受盡日商刁難的鮑爾曼和耐特忍無可忍,斷然拒絕這一非份的要求。
耐特和鮑爾曼決定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他起名為耐克,這是根據希臘勝利之神的名字而取的。而NIKE這個名字,在西方人的眼光里是很吉利,易讀易記,很能叫得響。他們很快推出了以“耐克”命名的運動鞋,并目設計了精美的商標。耐克那個著名的“一勾”商標十分醒目,具有視覺上的吸引力,以及運動鞋和其他體育用品應具有的那種動感,象征力量和速度。
為了做宣傳,耐特和他的妻子親手印制了耐克T恤到奧運會的預賽場上分發,但看見的人都問:“誰是Nike?”但在比賽中,耐特小小地出了一把風頭,被說服使用這種新鞋的馬拉松運動員獲得第四名到第七名,而穿阿迪達斯鞋的運動員則在預選賽中獲前三名。在運動鞋行業,耐克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耐特和鮑爾曼意識到:如果不能開發出比現在產品更好的新產品,就根本沒希望提高市場占有率。而且,到目前為止,美國鞋商生產出來的還遠比不上前聯邦德國阿迪達斯公司生產的外國鞋。1975年,一個星期天的早晨,鮑爾曼在烘烤華夫餅干的鐵模中擺弄出一種尿烷橡膠,用它制成一種新型鞋底,在這種華夫餅干式的鞋裝上小橡膠圓釘,使得這種鞋底的彈性比市場上流行的其他鞋的彈性都強。這種看上去很簡單的產品改進,成為耐特和鮑爾曼事業的起點。
1976年,耐克從前一年的830萬美元猛增到1400萬美元。它像野火一樣發展起來,公司為開發新樣式跑鞋而花費巨資。在這些改進中,耐克氣墊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耐克氣墊是用來嵌入鞋跟部的充氣墊,它是公司制鞋技術上的一張王牌。它能比泡沫海綿或橡膠保持更長時間的彈性。穿著舒適、平穩。現在,幾乎所有耐克公司出品的正宗的耐克運動鞋都嵌有這種氣墊。有趣的是,消費者并不清楚這其中的奧秘,然而,這點卻又正是耐克高質量、高性能、高品質之所在。怎么辦呢?銷售策劃人員于是在廣告上動了一番腦筋。很快一幅十分有特色而又吸引人的廣告畫出現了。在一只耐克鞋的腳跟部開了兩個“窗子”,人們透過“窗子”可見到鞋底的耐克氣墊。這幅廣告畫大大吸引了消費者,并且使他們一目了然地明白了耐克比其他運動鞋技高一籌之處。
【專訪:我是智能投顧創業者】相關文章:
專訪薛蠻子:創業者怎么能遇見伯樂06-05
專訪俞永福:人工智能將成產業核心06-04
10個創業者與風投相互忽悠的手段06-14
專訪巴菲特06-08
人工智能創業者需要關注的方向是什么10-12
專訪林元慶:百度人工智能早已開始盈利06-06
專訪陳哲:一個90后創業者的三次創業經歷05-08
天使投與風投的區別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