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草根創業成功案例
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經達到727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在大學生面臨就業難的同時,有一部分敢想敢干的大學生另辟蹊徑,選擇創業,為自己創造“飯碗”,開創屬于自己的事業,下面就一起看一下這些為自己造“飯碗”的大學生吧!
“中國大姨夫”賣衛生巾創業 以對抗就業壓力
三名大四男生,一起創業賣衛生巾。身邊人對此很不解,甚至嘲笑他們為“中國大姨夫”。對此,他們并不在意。日前,三人創建的《親愛的》網站正式上線,他們通過“一次預定,全年分月寄送”的模式在情侶之間賣衛生巾,以此實現創業夢。
3月1日,網站上線第四天,注冊會員達200多位,訂單也有100多個,這在團隊發起人伍鋒明看來,“剛開始起步階段,這是個很好的開始”。
23歲的伍鋒明是中南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大四學生,為了實現創業夢想,他放棄了保送本專業研究生和高薪工作的機會。去年年初,伍鋒明找到同院系同學楊尚文、湖南師范大學軟件學院的馮鵬舉,共同決定利用互聯網創業。
但是,賣什么呢?就在此時,一個包裹讓伍鋒明想到了商機。那是異地女友寄來的包裹,“兩條內褲、三雙襪子和一雙手套。”伍鋒明說,“我感受到了女友的呵護與愛。”想起女友每月有幾天不適,伍鋒明腦海里閃出一個商機,為何不打造一個傳遞愛的平臺呢?
伍鋒明說,在向家人說起創業賣衛生巾后,父母很不理解,跟隊友說起賣衛生巾的事,小伙伴們也驚呆了。在籌備與調查項目時,三名男生厚著臉皮向身邊的女生取經,并鼓足勇氣去超市調查衛生巾的品牌和相應的銷量,還買了一些回來“研究”。
目前,團隊一邊借助新媒體平臺做線上活動,借助粉絲的力量賺人氣,一邊積極尋求投資者的幫助,將這個項目很好地運作下去。
北大研究生賣牛肉粉 碩士MBA成合伙人
創業之初,張天一既是老板,有時又客串大廚。客人們大多不知道他是北大的碩士研究生。 張天一 供圖
“吃圓的,還是吃扁的?”張天一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鏡,一邊舀粉下鍋,一邊用帶著“米粉味”的常德腔,和老鄉打招呼。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環球金融中心一個40平方米的門面里,24歲的湖南常德伢子、北京大學法學院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張天一開了一家常德津市牛肉粉店。 4月4日,張天一的“伏牛堂”常德津市牛肉粉店低調開業,和他一起創業的三個小伙伴更是有碩士、MBA,還有前公務員。職業前景光鮮的北大高材生,為何會選擇開米粉店?
IT男創業變身“西少爺” 辭職去五道口賣肉夾饃
2014年4月7日開始,一篇《我為什么要辭職去賣肉夾饃》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瘋傳。該文講述了一個IT男從名校畢業后在北京著名互聯網公司做“碼農”,后因感覺工作枯燥,也因吃不上家鄉正宗的肉夾饃,最終選擇辭職創業開“西少爺肉夾饃店”的故事。
也許是故事中的細節引起了諸多“北漂”的共鳴,也許是因為好奇有著互聯網公司經歷的人怎么去做了低端餐飲,也許是單純被文章中的肉夾饃所誘惑,很多人追問:西少爺是誰?他的肉夾饃怎么樣?
在五道口清華科技園旁邊,有著木制墻面、醒目紅色招牌、不足10平方米的西少肉夾饃店已經正式開業。透過透明的玻璃可以直接看到操作臺,除去嶄新而專業的烘焙機器,還有不停忙碌的4個年輕人,伴隨著他們的是剛剛營業的興奮與忐忑。
僅在4月7日開業第一天的上午,迅速賣光的肉夾饃就讓小伙伴們驚呆了。孟兵說:“傳統的店一天賣五六百個肉夾饃,生意就非常好了,我們開業前一天準備了1200個,本來是一天的量。一開始擔心賣不完,可是沒想到上午11點就賣完了,中午又加工了3個小時,以為能支撐個兩天,結果到下午5點又賣光了。”
其實,“西少爺”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孟兵只是西少爺肉夾饃店的店主。這個由奇點兄弟控股的中餐連鎖品牌,由數十名熱愛西安美食的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從業者發起,因為創辦者和產品都與西安有關,所以起名“西少爺”。
大學生微信創業 “微店”從小打小鬧到成立公司
新鮮水果、名牌鞋包……刷新微信朋友圈,各種美圖便蹭蹭地冒出來。如今,許多大學生開始嘗試流行的“O2O” (Online To Offline)線上銷售模式。“微信營銷”儼然成了年輕人創業、兼職的潮流。
“朋友圈”里做零風險生意
許多大學生選擇微信平臺做生意,就是看中它不用租房子、不用注冊公司,等于“零成本”投入;并且它不像淘寶,需要保證金和層層認證的流程,只需要手機號、身份證號就能快速開店。
在“朋友圈”做生意收益如何?去年冬天,小靜在“朋友圈”賣暖手寶就成交了200個,“平均每個賺5元錢,賺了1000多元。”但小靜同時表示,畢竟“朋友圈”里只有那么幾百人,能挖掘的客戶資源有限,賺更多的錢有一定難度。
“朋友圈”做生意賣什么?那就要看你的小伙伴都是什么來頭了,大四學生小龐的朋友圈里除了同學、老師,還有很多“富二代”和潮男靚女,她看準這個市場,在“朋友圈”里賣起了奢侈品。名包、名表、名服飾,因為找到一手貨源,小龐的賣品性價比特別高。
“‘朋友圈’做生意真是零成本的,我在這邊只負責傳圖賣,有人看中了就給我匯款下單,我把成本錢打給線下賣家,通知廠家發貨。我掙差價。”小龐說,每月的收入夠零花,“并沒有同行吹噓的月入上萬那么犀利。”
大學生情侶創業賣雞排聘貓"雇員" 半年開3家分店
項目:炸雞排店
投資:10萬元
選址:中學旁邊
特點:貓“雇員”
月收入:1萬元左右
半年前,大學畢業生劉娜和男朋友用10萬元開了一家炸雞排店。半年后,炸雞排店已經有了3家加盟店。
2013年,劉娜和男友李進一大學畢業從上海回到家鄉太原。兩人琢磨著想要做點什么。最初,他們打算開一家咖啡館,可是開咖啡店的啟動資金最起碼要50萬元,資金投入過大。上學時的李進一曾經是狂熱的“雞排愛好者”,他相信一定也有很多人愛吃炸雞排,所以兩人決定先從開一家炸雞排店做起。
當時太原的炸雞排店已經遍布各地,有幾家品牌也略有名氣。如果選擇加盟固有的品牌,的確是比較便利的方法,但是兩人當時嘗遍了太原的炸雞排店,發現同一品牌的各家炸雞排店味道并不相同,而且沒有統一的管理,說白了就是“掛最有名氣的牌子賣自己的雞排”,同時多為窗口售賣很難留住人群。劉娜想,不如自己單獨做一家味道品質都有保證的.炸雞排品牌,而且必須要求有顧客休息和吃雞排的地方,為此他們專門到上海學習炸雞排的技術。
炸雞排這類年輕人喜歡的食品店一定要開到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最好的選擇是商業區或學校附近。在后來的加盟者和劉娜詢問開店經驗時,劉娜第一要求味道一定要保證,第二就是選址要好,由于太原市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市政建設,有朋友曾經租店面幾天后就接到拆遷通知,所以他們建議店最好開在學校附近。
雙胞胎大學生邊讀書邊創業創業 賣爆米花開3家店
一對在漢讀書的雙胞胎大學生,3年里邊讀書邊創業,已累計開了3家店。在長江日報與市科技局聯合舉辦“青桐計劃進校園”走進華中師范大學時,兄弟兩人早早坐到了會場最前面。
雙胞胎哥哥向賢新是華中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弟弟向賢衛是武漢理工大學大三學生。向賢新25日說,從學校的“華創俱樂部”知道“青桐計劃進校園”活動后,自己很興奮,想知道別人是怎么做到的。
在農村老家時,兄弟倆從小學畢業后就開始跟隨母親賣小菜掙錢,凌晨3時起床,走上10公里沿街叫賣,天黑才到家。
2010年,向賢新一進大學就想著要創業。和“浩翰動畫”創始人劉兵一樣,他開始了原始積累,到工地上做工,賣爆米花、烤紅薯、菠蘿串。他還湊錢在武漢理工大學升升公寓附近盤下一家40多平方米的店面賣奶茶。看到周邊掀起商業開發熱潮,他感到奶茶店競爭力有限,趕緊以8萬元價格轉讓了店面。
拿著3年賺的萬把塊錢,他又開了兩家針對大學生的娛樂休閑吧,第一個月就有了萬余元營業額。
“劉大哥的經歷跟我們太相似了!”提問環節,他倆舉起了手:招募創業團隊后,怎么保障自己的創意不被人“偷走”?如何將人才留在身邊?
劉兵教他倆,一方面可以通過簽訂合同形成約束,一方面要給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輕松的工作環境,還要加強企業歸屬感,人心就能聚攏。
“草根創業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得找準核心競爭力。”向賢新說,“目前,我們兄弟倆正在加大事業的科技含量。弟弟在武漢理工大學經濟系主任陳為指導下,正在進行可視化教學的創業實踐,得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圖書庫,還要借助手機、電腦等非專注于教育的移動終端。”
【農村草根創業成功案例】相關文章:
1.草根創業成功案例
4.草根創業故事案例
5.草根創業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