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創業的案例分析
創業是創業者及創業搭檔對他們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對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創業的案例分析,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農村創業的案例分析 篇1
案例一:反季節蔬菜,找到商機
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想在冬天吃上新鮮的蔬菜已經不是難題,但是想吃上新采摘的山野菜確實不容易,而遼寧省鐵嶺一家合作社在設施野菜上看到商機,反季節的種植山野菜。于是,合作社利用溫室環境開始試種反季節刺龍芽,專門抓住春節這段時間上市銷售。平時應季的時候,刺龍芽每斤價格是30-40元,而春節期間每斤能賣到80元,盡管價格高,但銷售依然火爆。春節期間,他們合作社大棚里種植的刺龍芽全部銷售一空,初步統計銷售刺龍芽3000多斤,收入近30萬元。
案例二:我的葡萄為何賣不掉?
某老板流轉了一塊土地后,進行調研,發現周邊農戶種葡萄發展得很不錯,于是他也開始種植葡萄。但種出來以后發現葡萄的品質總是上不去,農民消極怠工,又因為當地已有市場定價,自己的葡萄既賣不上價,也賣不上量。結果年年賠錢。
【專家解讀】
每個入門農業的朋友都會面臨選項目這個難題。農業項目成千上萬,究竟選擇哪一個?什么樣的項目才是好項目?怎么判斷一個項目適不適合自己?案例一中,合作社看準反季節蔬菜的商機,一方面符合當地的地理氣候環境,另一方面也抓住了當地客戶的這個市場。該合作社就是抓住了“特”、“名”,所謂“特”是指自己獨特,與眾不同,冬天的常規蔬菜已經非常豐富,那就推出稀有菜種,“名”是指推出的品種,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能較好的推廣,刺龍芽本身已經東北市場接受,倘若推出的是紫背天葵,可能就沒有那么快速的被接受,銷售效果也未必理想。
而案例二中的合作社在選擇項目時,選擇了和大眾一樣的葡萄種植,雖然適合當地的地理氣候環境,但既沒有做出規模,也沒有做出特色,也就沒有市場。再加上管理混亂,質量無法保證,因此賺不到錢。
那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農業項目呢?
一般來說,要把握三個關鍵:
一是要選擇符合國家政策、當地政策發展趨勢的項目。尤其對于初入農業的`經營者來說,如果能獲得政策的支持,既可以降低經營風險,又能保證農業項目快速落地實施。因此,在選擇農業項目時,可以考慮選擇國家十三五或當地區縣發展主導扶持的項目,這類項目往往延續性更強,且執行力更強。
二是要選擇符合當地地理及氣候環境的項目。一方面,土地作為農業重要生產資料,具有不可移動性,因此國家對于土地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農業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對于農業企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來說,都希望能選擇短平快的高效項目,以快速收回成本,實現盈利。但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動性,農業項目往往有很強的地域限制,受當地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人口等因素影響較大。例如,大中型城市長住人口達幾百萬,而中小城市長住人口則不足50萬,對于一些休閑創意農業項目來說,人口流量往往是能否實現盈利的關鍵因素。
三是要選準市場,找準客戶。大家在農業奔襲發展的時候,往往都會忽略一個重要的因素——市場。市場有多大,往往決定了你的農業產業發展有多大。在考慮天時、地利因素的同時,還要重點考慮市場因素——根據自身優勢,和市場環境找到最佳的組合!不能僅僅因為個人的興趣和擅長,就義無反顧地扎進去。就像養魚一樣,哪怕魚苗再好,因為池塘小,就養不出大魚!肺腑忠言:請記住,要做就做最肥的市場!
農村創業的案例分析 篇2
隆昌縣龍市鎮點燈村4組68歲的謝開舉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手患殘疾,但他身殘志堅,憑著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勁,在政府精準扶貧政策扶持下,種起了甘蔗、葡萄,養起了生豬,通過發展種養業,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脫貧致富夢。
丈夫致殘妻子患病,全家失去經濟來源
近日,記者來到謝開舉的家。站在院壩邊,放眼望去,謝開舉家的田地里青綠色的秧苗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精神”,院子邊一群土雞正在覓食,豬圈內的幾頭生豬即將出欄……
當天,室外溫度有28攝氏度,謝開舉剛剛從田地里回來,立馬又給豬喂食,身上的衣服已經全部濕透。雖然年紀較大,手還有殘疾,但憑借多年的養殖技術,謝開舉干起活來得心應手。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這是謝開舉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今年68歲的他,瘦弱的身體里藏著堅韌的氣質,鄉親們都親切地喊他“硬老漢”。
曾經,謝開舉和妻子一個打工一個務農,經營著小家庭,日子雖不富裕,也算衣食無憂,有滋有味。但在20xx年,因為不小心,謝開舉把自己的右手掰傷,落下了終生殘疾,不能再使力干重活。而此時,屋漏偏逢連夜雨,20xx年,62歲的妻子張古琴又患上了嚴重的腰椎病,東拼西湊湊夠了動手術的3萬元。目前,手術后的張古琴仍然無法務農,每月看病也要花銷1000元左右,全家僅靠謝開舉的兒子在外打零工謀生,原本幸福的一家陷入了貧困中。
但是,遭遇的困苦并沒有磨滅謝開舉對生活的希望。“我是個農民,知道不耕作就沒收成,要把生活過下去,就要加倍勤奮。”謝開舉告訴記者。雖然右手因為致殘無法勞作,但他堅決不放棄,學會用左手干活、種地、喂豬……由于缺乏發展資金以及種植技術,只能在自家田地里種植玉米、水稻,勉強能夠自給自足解決溫飽。
部門幫扶,貧困戶走上種養脫貧路
20xx年,謝開舉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幫助謝開舉一家擺脫貧困,20xx年10月,隆昌縣農林局與謝開舉一家結對認親,幫扶干部們多次到他家了解情況,通過反復和他交流談心,幫扶干部們發現,謝開舉脫貧愿望強烈,有脫貧的信心和斗志。
隆昌縣農林局駐點燈村“第一書記”潘俊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家通過商量,結合本地的自然條件和氣候環境,發現非常適宜甘蔗生長,謝開舉也表示愿意種植甘蔗。
隨后,潘俊江相繼帶來了由市農科院提供的甘蔗苗子,以及肥料等。謝開舉迫不及待地埋種了近半畝地的甘蔗,期盼來年有個好收成。
在種植甘蔗方面,謝開舉缺乏技術和經驗,縣農林局便邀請市農科院的技術人員來為謝開舉進行技術指導,讓他少走了很多彎路。不僅如此,“第一書記”潘俊江一有空就會到謝開舉家,到田地里看看甘蔗的長勢,在種植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他就請教種植方面的專業人士,然后“現學現賣”,手把手教謝開舉。
“幫扶干部們鼓勵我好好學技術,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謝開舉感激地說。第一年,謝開舉趕早摸黑,辛勤耕作,在他的精心種植下,甘蔗獲得了豐收。“去年的陽光和雨水都還充足,甘蔗的口感清甜,政府還幫忙解決了銷路,甘蔗交易價格較好,收入1000元!”說起去年甘蔗的收成,謝開舉高興得合不攏嘴。
政府的幫扶讓謝開舉發展種植養殖的干勁更足了,利用平時種植甘蔗的空暇,謝開舉在自家院子里的空地建起了豬圈。“去年,賣了8只小豬仔,收入了4000元。現在好了,一年種植甘蔗和養殖豬兒的收入有5000多元,這對我來說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扶貧干部還為謝開舉一家申請了醫療幫扶。一家人從此也不再為昂貴的醫療費用日夜嘆息。說起幫扶干部對自己的幫助,謝開舉說:“沒有干部的'幫扶,我們不可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拓寬增收渠道,積極發展葡萄種植
“雖然國家的政策好,但也不能一輩子靠國家的扶持過日子啊,只有靠自己雙手打拼,不怕苦不怕累,過上的好日子才踏實。”謝開舉說,家里光是種植甘蔗、養殖生豬收入一般,離脫貧致富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他總想著找個合適項目致富。
一次偶然的機會,謝開舉發現當地村民種植葡萄效益相當可觀,并且葡萄還是一種收獲期很長的水果,市場前景廣闊,他認定了葡萄種植這條路。
縣農林局得知了謝開舉的想法后,于今年3月為他送來了“及時雨”——近100株葡萄苗子。同時,縣農林局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到謝開舉家手把手地教他施肥 、打藥、搭架子。
一有空,謝開舉就守在葡萄園里查看葡萄苗長勢,有幾次還專門坐車到內江學習專業種植葡萄戶的種植經驗。從栽培、施肥到病蟲防治,謝開舉精心地照顧葡萄苗子。
看到種下的葡萄苗子越長越好,謝開舉越干越有信心。“縣農林局和村里想方設法幫助我們家,我無論如何都要把種養產業搞上去,種葡萄是長遠計劃,3年就能掛果了,到時就能看到收益了。”謝開舉堅定地說。
如今,謝開舉的脫貧致富路越走越寬,下一步,他還尋思目前龍蝦市場行情不錯,想把自家剩下的一畝田用來養殖龍蝦,多渠道增收,爭取早日脫貧。
【農村創業的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創業案例分析11-29
經典創業案例分析12-08
創業案例及分析05-24
創業經典案例分析12-08
創業故事案例分析03-27
創業成功案例分析12-08
創業案例及分析(精選13篇)06-18
中職學生創業案例分析03-07
白領創業失敗案例分析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