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民創業熱潮著什么陰謀?
2015年創業,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讓“彎道超車”的創業商機俯拾即是。在政策的扶持下,全球各地的孵化器、創業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資本市場上,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創業板和新三板更是將創業前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毫無疑問,今天我們已經開啟了大眾創業的新時代。去年上半年,僅中關村新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就已經超過9000家,平均每天誕生49家。這個數字比2013年的6000家高出了1.5倍。用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話來說,現在有各種各樣的VC在百度大樓旁邊的咖啡館里長期駐扎,天天和百度的員工談,想把他們忽悠出去創業。
然而,全民癲狂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危險。在這場創業者的饕餮盛宴漸入高潮之際,其實也正應該是賓客們坐下來思考創業的本質的時候。如果“大眾創業”不能夠帶來“萬眾創新”,那么杯光酒影、觥斛交錯的熱鬧過后,或許不過是一場浮華。
全民創業活動中體現出的大眾化、同質化和空心化特征是今天的許多創業公司無法回避的三個問題。
大眾化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五層含義:第一,首創精神;第二,成功欲;第三,甘冒風險、以苦為樂;第四,精明理智;第五,事業心。可以說,“企業家”具有豐富的內涵,對各方面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美國,每年大約只有4-6%的新生創業家。即使是在這個被認為富有創業精神的國度,企業家作為一種職業,也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今天在中國掀起的全民創業浪潮,正在將這項原本專屬于精英的活動全面大眾化。然而,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決定了它不是一種大眾屬性。激增的創業活動背后如果沒有相應水平的企業家精神作為支撐,就可能是隨時會幻滅的海市蜃樓。
全球觀察創業組織(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每年都會對各國的創業活動進行監測和調查。根據GEM公布的報告,近年來中國的創業活動覆蓋率連年攀升。2012年,中國18-64歲的人群在新創企業中工作的比例約為13%。這個數字在2013年是14%,在2014年則達到了15.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群中識別出商業機會的比例并沒有提升,對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的比例卻從2012年的38%下降到2014年的33%,有了明顯的下滑。
創業是企業家在識別商業機會的基礎上,用實際能力將其轉化為商業價值的過程。但是失去了“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這兩個創新活動中最核心的要素作為支持,我們更愿意相信近兩年來的創業熱是出于對資本的追逐和潮流的跟風。
另外,創業作為一種成功率極低的高風險活動,本身也不具備大眾化的屬性。根據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近五成的企業年齡在5年以下,企業成立后第三年死亡率達到最高,達到9.5%。
更近的數據也傳遞了相似的信息。第三方網站IT桔子通過公開數據的統計發現:創業項目能夠得到天使輪、A輪、B輪、C輪、D輪投資的比例分別是49.8、50.6、13.4、4.8、1。也就是說,可以進入A輪的50個項目最終只有4.8個能進入C輪,1個能夠進入D輪。鑒于很多早期項目在獲得種子輪或天使輪融資后,出于保密的需要而絕大部分都選擇不對外公開,以及很多早期項目都是由創始團隊自己掏錢啟動的,這部分“隱性天使”并不在媒體的統計范圍內,因此從天使輪到C輪/D輪投資的淘汰率還應該遠遠更高。
甘于冒險是企業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條,但絕不是普羅大眾所具有的特質。創業活動的特點幾乎決定了今天的全民創業會變成明天的全民失業。
今天,這么多人之所以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創業大潮,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活躍的資本和扶持政策在短期內大大降低了創業失敗的成本和風險,為創業者們建造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溫室。于是,原本不想創業、不適合創業的人也紛紛加入創業軍團,享受這最好時代的美宴。
但是,一切脫離本質的因素都是難以持久的。熱錢終究會散去、風口也有轉移之時。當溫室里的花朵不得不面對自然的嚴酷時,今天過度創業的繁榮景象恐怕就免不了被打回原形了。
同質化
第二個問題是創業內容的同質化。中國的創業者們從來就不缺乏敏銳的嗅覺,對于“熱點”和“風口”的把握并不遜于任何人。在某些領域,隨著創業者蜂擁而上,就陷入了“一熱就進,一進就死”的怪圈。
Groupon成功之后,國內的團購網站一度多達近6000家。在一場轟轟烈烈的“千團大戰”后,存活率僅為3.5%。業內翹楚美團等也只是在2013年底才實現微利。
可穿戴概念火了之后,全國有上百家公司在做手環,直到小米進入了該領域,其他品牌幾乎都消聲匱跡了。
在熱門領域里,產品或服務的供給要遠遠大于需求。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年P2P網絡借貸數據報告》,截至去年年底,P2P平臺有1761家。而2014年全國P2P網貸日均參與人數為7.65萬人。也就是說,攤到每個平臺上的參與者僅為43.44個,比一些規模較大的創業團隊人數還要少。
而艾瑞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國內手機應用超過400萬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平均每個手機上安裝的App數量僅為35個。這也就不難理解在400萬個App中,僵尸應用占到了八成之多。
其實,在新技術發展的初期,大批創業企業涌入一些熱點領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美國汽車工業在開始之初有2000多家汽車企業。在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的2000年,僅在硅谷就聚集了超過132萬就業人群。但是,比起“所有人做同樣的事情”,更危險的是“所有人用相同的方式做事情”。紅海里催生不出令人激動的創新,反而充斥著同質的競爭。
以手游行業為例,第三方網站游戲葡萄整理了大量創業團隊的產品后發現:這些產品中“和某產品很像”的占33.8%,“借鑒了國內游戲”的占22.1%,“借鑒了國外游戲”的占15.8%,而真正有原創性的游戲不到三成。
無論在哪一個行業,大量同質化產品的出現必然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競爭如果不是以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為基礎,就很容易走進價格戰的惡性循環。從國內曾經的MP3亂戰,到衰落的光伏產業,再到如今依然在價格戰死胡同里苦苦掙扎的山寨手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在這些同質化程度高的行業中,難以產生贏家。
其實,即使是在同一個領域里,企業也可以占據價值鏈上的不同位置,或定位于不同的細分市場。硅谷的創投教父彼得·蒂爾曾說: 互聯網的核心是壟斷而非競爭,創業公司應該去找到一個細分市場并壟斷之(Pick a small market and dominate it.–Peter Thiel)。與其在淺灘中與同質的競爭對手撕殺、兩敗俱傷,不如深耕一處細分市場,與異質的伙伴一起形成共生、互生的良性生態圈。這需要整個創業者群體的智慧和默契。
空心化
創業也好,創新也罷,理想的結果是成就一批偉大的企業。但是今天大眾創業的結果,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職業經理人的缺乏。
國內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另立門戶、加入創業的大潮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坊間流傳著一張互聯網創業圈派系的名單:據不完全統計,來自阿里、騰訊、百度等11個互聯網大公司輸出了400多位創業者,并且這個數字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大。這些創業者離職前在公司中擔任中高層要職,是職業經理人中的中堅力量。
窺一斑而知全豹,互聯網公司的巨頭尚且如此,新創企業要留住優秀職業經理人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企業內的人員流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一定比例的高管離職也并不奇怪。在國外,就有互聯網企業(如Facebook、Google)員工功成名就后離職創業的慣例。但是,創業活動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集中、大規模地侵浸到各個階段企業的各個層級的員工群體中,激起他們心中暗藏的沖動。企鵝智庫近期的一項調查發現:在職者中,51.9%的市場人員、51.4%的管理者、48%的技術人員、46.8%的高管和41.1%的文職人員都有創業的想法。對創業的蠢蠢欲動并非個案,而是幾乎覆蓋了各個層級和所有職能。
當一個企業中將近一半的員工(包括高管)都想出走創業,意味著什么?Facebook如果在中國,其前100名高管可能早就離開,變成了100個Facebook。Facebook也就走不到上市的時候,更不會成為現在這樣的偉大企業。
創立企業不易,成就企業更難。要把企業發展壯大,光靠運氣、關系和企業家個人的膽識遠遠不夠,還要依賴優秀職業經理人的作用。中國職業經理人階層的匱乏是業界的共識,這當中的原因很復雜。而“人人都想當老板”是其中無法忽視的一條。
中國并不缺老板,缺的是能夠在老板的公司里安心扎根、施展才華的管理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業企業遍地開花,但偉大的創業企業寥寥無幾也就不難理解了。人才的流失導致創業企業的空心化,而這絕不是光憑時間和耐心可以解決的。
結語
我們不是反對創業,更不是抹滅那“萬一實現的夢想”。事實上,在今天新技術來襲的環境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期盼在中國誕生一批偉大的創業企業。
只是創業和創新是兩回事。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而大眾化、同質化和空心化的創業就可能是“萬死一生”了。這倒真的是應了那“萬一”實現的夢想。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大潮退去后,我們不希望看到曾經寄予厚望的弄潮兒原來只不過是在裸泳。而從“創業潮”到“創新潮”,需要的是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全民創業熱潮著什么陰謀?】相關文章:
全民創業熱潮 賺錢的至少是房東11-19
2015年創業熱潮女性做什么生意好12-23
金融危機讓網絡創業成為熱潮03-02
互聯網創業熱潮冷思考12-02
推薦2015年創業創新熱潮項目02-23
農民工回鄉創業熱潮正在興起11-22
大盤點2015年創業創新熱潮項目02-23
全民創業的時代內涵03-04
中國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