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故事(大全1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那么,都有哪些經典成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語的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的故事1
成語好謀善斷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代陸機的《辯亡論》。
好謀善斷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代陸機的《辯亡論》。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善于招攬人才,禮賢下士,不管是江東本地的還是其他地方來的,只要有才能,肯為他效力,他都加以任用。魯肅、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那里去,并且受到他的賞識和重用。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以吊喪為名,派魯肅去荊州,觀察劉表兒子的動向;同時聯合依附于劉表的劉備,一起反對曹操。不料,魯肅還未到荊州,劉表的兒子已經投降曹操;劉備在曹軍的追擊下,急忙向南撤退。于是魯肅會見劉備,提出劉、吳聯合抗曹的主張。劉備表示同意,派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
這時孫權還在觀察形勢《諸葛亮拜見孫權后對他說,曹操大軍壓境,再猶豫不決就要大禍臨頭。但是,曹軍遠路趕來,非常疲勞;他們又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的軍隊剛投降曹操,內心不服。只要孫,劉同心協力,一定能打敗曹操,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一番分析,增強了聯合劉備打敗曹操的信心。就在這時候,曹操想用武力脅迫孫權投降,派人到江東下戰書,把自己二十多萬的軍隊夸大為八十萬,揚言要和孫權決一勝負。
孫權把戰書給部下看,部下大驚失色。不少將領主張向曹操投降,只有魯肅主張抵抗。當時周瑜不在,魯肅勸孫權召回周瑜再作計議。
周瑜回來后,孫權召集部下繼續商議。周瑜分析了癢軍的弱點后,認為曹操犯了用兵的大忌,要求孫權給他幾萬精兵,保證能打敗曹操。
孫權聽了周瑜的`話,抗曹的決心更堅定了c他對周瑜說:“曹操這老賊早就想廢去漢室,自立為帝,只是顧及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袁紹等人已經敗滅,只留下我了。我同老賊勢不兩立,你提出應當抗擊,非常合我的心意。這是老天爺把你送到我這里來相助的啊!”孫權越說越激動,隨手拔出佩劍,“嚓”的一聲,砍去了面前幾案的一角,對著大家厲聲說:“眾位將領敢有再講投降的,就跟這幾案一樣。”
接著,孫權任命周瑜為都督,程普為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帶三萬精兵溯江西上,和劉備的軍隊會合一起,迎擊曹軍。
公元208年,曹軍進到赤壁,小戰失利,退駐江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疾疫流行,不習水戰,后方又不穩定的弱點,用火攻擊曹操的水師;周瑜和劉備水陸并進,大破曹軍。赤壁之戰后,孫權地位更加鞏固。劉備握有荊州大部地區,后又取得益州3從而形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方鼎立的局面。
孫權舀政時,由于好謀善斷,因此把吳國治理得很強盛。
成語的故事2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與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與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與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與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與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隊伍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成語的故事3
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年輕的他因此驕傲自滿,每一天飲酒作樂,不但不處理國家大事。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不聽他的話、或是違反他的規定,就會受到死刑的處罰。
就這樣過了三年,國家政治混亂,鄰近的魏國也常派兵攻打。大臣們對國家的安危很擔心,卻又不敢提出勸告。大夫淳于髡故意對他說:“宮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來都不飛不叫,大王明白這是甚么鳥嗎”聰明的齊王一聽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說:“這只鳥不是普通的.鳥,平時不飛不叫,但只要一飛直往上沖,一鳴叫聲驚人。”齊王還出兵反擊魏國的侵略,使魏國割地求和。之后其它國家都很害怕,不敢再來侵犯,從此齊國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成語的故事4
【拼音】jiǔ suān bù shòu
【典故】宋人有酤酒者,……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問長者楊倩,……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而狗迎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釋義】酒已經變酸了,依然賣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攔了有學問、有賢德的人為國家效力,使國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經營無方或辦事用人不當。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一個宋國釀酒人非常注意自己的信譽,店越開越大,酒越釀越好,他養一條狗看店。可是漸漸地酒賣不動了,越積越多,逐漸變酸。他問楊倩到底為什么?楊倩說:“你家的狗太兇猛了,別人害怕你的.狗而不敢來買酒。”
【成語舉例】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
漢·劉向《說苑·政理》
成語的故事5
本典故源自《史記.項羽本紀》。故事發生在楚漢相爭的時期。由于彭越斷絕了楚的糧食,項王(項羽)十分憂慮。于是找到了一只高大的俎(古代祭祀時盛牲肉的器具),把太公(劉邦之父)放在上面,告訴漢王劉邦說:"如果不肯服輸降我,那么我就把你的父親烹死。"漢王說:"我和你接受楚懷王命令伐秦,曾經結為兄弟,這樣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現在如果一定要把你的父親烹死的話,那么希望你能分給我一碗肉汁吃。"項羽大怒,就要殺死太公,這時項伯勸項羽說:"天下形勢如何,現在還定不下來,這樣的人對他家庭的人不會看得太重,殺死劉邦的`父親我們得不到什么好處,只有壞處。"項羽聽從項伯的意見,沒有殺死劉邦的父親。
現通常用此典故來說明不甘受別人的威脅、要挾。
成語的故事6
【釋義】
“日旰忘食”形容專心致志,孜孜不倦。
【出處】
此典出自《陳書·傅縡傳》:“縡素剛,因憤恚,乃于獄中上書曰:‘夫君人者,恭事上帝,子愛下民,省嗜欲,遠諂佞,未明求衣,日旰忘食,是以澤披區宇,慶流子孫。
陛下頃來酒色過度,不虔郊廟之神,專媚淫昏之鬼;小人在側,宦豎弄權,惡忠直若仇讎,視生民如草芥;后宮曳綺繡,廄馬余菽粟,百姓流離,僵尸蔽野;貨賄公行,帑藏損耗,神怒民怨,眾叛親離。
恐東南王氣,自斯而盡。南朝陳后主(陳叔寶)時期,陳國有一個大臣叫傅縡,他博學善文,天資聰敏,起草重要的軍國文書時,一蹴而就,從不打草稿。人們捧之推敲再三,也挑不出毛病,為此,陳后主非常器重他。傅縡為人耿直倔強,恃才傲物,常常當眾揭別人的短處,所以朝臣們既怕他,又恨他。于是一班擅長諂媚陳后主的大臣就到處搜集罪名誣陷傅縡,說他接受了高麗使者賄賂的金子,傅縡有言難辯,被陳后主關進了監獄。
傅縡生性剛強,他懷著滿腔怒火,在獄中上書陳后主,對他進行勸諫,說:“您作為一國之君,應當畢恭畢敬地上事天帝,像愛子女那樣撫愛天下的百姓,要克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疏遠那些阿諛奉承的奸佞之人,天沒亮時就穿衣起床,天色已晚卻忘記了吃飯,只有這樣勤政不息,才能讓恩澤遍及天下,把幸福留給子孫后代。
陛下最近過于貪戀酒色,不忠于天地和祖先的神靈,卻一味地向荒淫昏庸的惡鬼討好;小人們包圍在您的身旁,宦官擅權專政,仇恨忠直之士,把百姓看得如草芥一樣的輕賤。后宮的嬪妃拖著錦繡的`衣裙,馬廄里的豆和谷子有多余的,但是天下百姓卻流離失所,僵尸遍野;賄賂公開進行,國庫的資財大量流失,搞得神怒民怨,眾叛親離。可能偏安東南的陳國的氣數,到此就算完結了。陳后主看了傅縡的奏書后,大怒。
過了一會兒,怒氣稍微平息了一點兒,就派人對傅縡說:“如果我赦免你,你以后能不能改過呢?”傅縡回答說:“我的心就像我的面孔,如果我的面孔能改變,我的心就可以改變。于是,陳后主更加發怒,命令宦官李善慶徹底查辦傅縡。后來,陳后主就把傅縡賜死在獄中,當時傅縡五十五歲。
成語的故事7
【拼音】shēng róng sǐ āi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陳子禽故意貶低孔子說子貢超過孔子。子貢說孔夫子言談得當,無人可以比擬,夫子的道德用到治國方面就得引導百姓,綏安百姓。所以夫子活在世上沒有一個人不感到榮耀,夫子死了,沒有一個人不為他哀痛。
【典故】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語出《論語·子張》人誰不沒,達士徇名,生榮死哀,亦孔之榮,嗚呼哀哉。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
【釋義】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贊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以贊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相近詞】生榮亡哀、生榮沒哀
【成語舉例】夫人開國分齊魏,生榮死哀送天地。 宋·文天祥《哭母大祥》詩
成語的.故事8
謂如人之善飲食者,肴蔌脯醢,酒茗果物,雖是食盡,須得其化,則清者為脂膏,人只見肥美而已;若是不化,少閑吐出,物物俱在,為父亦然。
”《玉幾山房畫外綠》:可見定欲為古人而食古不化,畫虎不成、刻舟求劍之類也。
有一本叫《西軒客談》的書,里面闡述讀書和寫文章的問題時,用了一個很好的譬喻,說;“前輩們說,一般人作詩作文,所記的事情雖然很多,但未必都能理解。
……譬如喜歡飲食的'人,鮮肉呀咸肉呀蔬菜呀,美酒呀名菜呀水果呀,雖然能大吃大喝,但也要能夠消化才行,把有營養的物質吸收進去,人才能變得脂潤健美。
如果是吃了卻不能消化,沒過多久就全都吐了出來,肉蔬菜果物呀,仍是原樣不變,就相當于沒吃過這些東西。
寫文章,也和飲食的這種情況一樣。
”食古,意即讀古書;不化,即是不消化,也就是不理解。
食古不化,是說雖然多讀古書,但不能理解和使用。
這是個很好的譬喻,讀書一定要能“化”(理解),“化”了之后才能變為自己的東西,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使用;否則,將讀過的東西原封不動的搬出來,自己既不會運用,別人也不會弄懂你的意思。
正如后來有一本講繪畫的書《玉幾山房畫外綠》所說:作畫貴能自成風格,如果一定要照著古人的作品來畫而“食古不化”,結果便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成語的故事9
-雞犬不寧-
唐朝中期,封建統治者橫征暴斂,沉重的苛捐雜稅壓迫得老百姓家破人亡。
當時,永州一帶有一種奇異的蛇,全身有劇毒,人如果被它咬一口,就很難再活命。但如果能夠捉到這種蛇,把它晾干,制成藥餌,就能治療多種疾病。因此,被宮廷列入賦稅,向永州地方征收。很多人也因捕蛇喪生。雖然如此,還是有人甘冒生命危險捕蛇,來繳納賦稅。
每當征稅時候,兇橫的.地方官吏就走村串戶,逼迫人們捕蛇。沒有哪一家能逃脫賦稅,沒有人不受到騷擾。當時有老百姓這樣形容官吏的兇橫和騷擾——"雖雞狗不得安寧焉。"意思是說,即使雞狗也得不到安寧啊。
人們把“雞狗不得安寧焉”簡化成“雞犬不寧”,形容騷擾得厲害和頻繁,使人不得安寧。
故事延伸
【注音】jīquǎnbùníng
【出處】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解釋】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近義詞】六畜不安、雞飛狗跳
【反義詞】河清海晏、雞犬不驚
【例句】越是在人心不定,雞犬不寧的當口,我們越是要心里有譜。
成語的故事10
【注音】jiàn lì wàng yì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劉邦死后,大權落在呂后手里,呂氏安排呂產、呂祿掌握國家大權,不得人心。呂后死后,老臣周勃、陳平想辦法鏟除呂家勢力,就請老丞相酈商的兒子酈寄出面約他的好朋友呂祿外出打獵,借機殺掉呂祿,酈寄被封為大將軍。
【典故】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見錢眼開
【近義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利令智昏
【相反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見義勇為
【成語舉例】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成語的.故事11
【拼音】xī tián duó niú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陳靈公荒淫無道,被大夫夏征舒殺了。楚莊王為伸張正義發兵攻打陳國,殺了夏征舒,準備把陳國吞并。大夫申叔認為楚莊王是過分行動,就像有人牽牛踩了別人的田地,別人把他的牛給沒收一樣沒有道理。
【典故】‘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左傳·宣公十一年》
【釋義】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處罰失當
【近義詞】罪輕罰重
【成語舉例】宏不去,則有持祿保位之誚,璁、萼不去,亦冒蹊田奪牛之嫌。
《明史·解一貫傳》
成語的.故事12
遠水不救近火
【故事】;
春秋時期,小國魯國與強大的齊國相鄰,魯穆公擔心自己的安全,想把兒子送到晉國與楚國去做官,借以拉攏兩國。大臣犁沮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是遠水不救近火。晉國與楚國離魯國很遠,一旦受到齊國的`攻擊,他們不可能及時救援。
成語的故事13
成語名稱:惜墨如金
成語拼音:xī m rú jīn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不輕易動筆。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補充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惜:愛惜。愛惜墨就像金子一樣。指不輕易動筆。
成語來源:宋·費樞《釣磯立談》:“李營丘惜墨如金。”
成語造句:孫犁《秀露集·夜思》:“有些文藝評論家,贊美我在文字上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的成語故事
李成,字咸熙,長安人。原是唐代皇室,五代時避亂于山東營丘,故又稱李營丘。李成學問高深,為人磊落不凡,但仕途失意,寄情于山水之間,對權貴采取不結交的態度。一次有位姓孫的顯赫人物慕名求畫,李成斷然拒絕,那人只能用別的`方法搞到其畫。當李成在其家看見掛著自己的畫,當即憤然拂袖而去。這在當時,被士大夫看作是人格高尚的表現。
惜字開頭的成語
惜墨如金
包含有惜字的成語
惜墨如金 棄之可惜 食之無味
成語的故事14
成語解釋:
把它看成像飴糖那樣甘甜。比喻甘心情愿地從事某種辛苦工作或雖處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成語出處:
宋 真德秀《送周天驥序》:“非正義之富貴,遠之如垢污;不幸而賤貧,甘之如飴蜜。”
成語繁體:甘之如飴
成語簡拼:GZRY
成語注音:ㄍ ㄓ ㄨˊ 一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甘之如飴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指甘愿承受艱難、痛苦。
成語結構:補充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辨形:之,不能寫作“知”。
近義詞:甘心情愿、何樂不為
反義詞:欲罷不能
成語例子: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臺,而張曜甘之如飴。(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英語翻譯:be quite content even in adversity
成語故事:
宋朝末年,文天祥率軍抗元,不幸被捕,關入元軍的`土牢,漢奸張弘范勸他投降,他堅決拒絕。他在又矮又窄的地牢里呆了三年,始終不投降,最后被元朝皇帝忽必烈下令殺害,他在獄中寫下《正氣歌》:“鼎钁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成語的故事15
【成語名字】鳥為食亡
【漢語拼音】niǎo wèi shí wáng
【近義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愛財如命
【反義詞】:一擲千金、揮霍無度、一擲百萬、揮金如土
【成語出處】通俗編禽魚:“吳越春秋:高飛之鳥,死于美食。”
【成語解釋】鳥為了食物而被捕死亡。比喻人因貪心而惹禍。
【鳥為食亡造句】他為了遺產,不惜殺害自己的弟弟,最后還是難逃法網,被判死刑,真是“鳥為食亡”。
【鳥為食亡的成語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貪婪的.家伙合伙上山燒木炭,挖炭窯時,挖出了一壇子財寶,他們那個得意的樂呀就別提了,于是其中一個說:“你回去帶中飯來,我在這里守著,挖到財寶的事不要跟任何人說。”
那個人爽快答應了,于是下山拿午飯。回去的人要半個多時辰才能回來,于是,守在窯邊的人就尋思起來,這壇寶貝要是屬于我一個人的該有多好啊,可還要分走一半,心有不甘啊!貪念既起,心想:我何不這樣這樣,到時就說是出了這樣的事故,這壇寶貝就全歸我了。拿定主意,專等送飯人來。
話說下山取飯的人,也打著獨吞財寶的主意,尋思何不在飯里放些毒藥,打發那個人就行了,自己獨享財寶,十分得意。
中飯終于送過來了,一個不留神,守窯人一鋤頭就結束了送飯者的小命,他得意享受美餐,沒吃幾口,人就倒地,嗚呼哀哉了!飯撒得一地。
幾只小鳥飛過,停下琢了幾口飯,也死了。
一神仙路過,看到此景此情,嘆息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啊!
【成語的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成語的故事]成語小故事04-03
成語的故事11-17
成語的故事01-09
車水馬龍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車水馬龍的故事11-17
成語的故事【熱】11-28
【薦】成語的故事11-27
成語小故事11-24
【熱門】成語的故事11-24
【推薦】成語的故事11-28
成語的故事【薦】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