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語故事(15篇)
關于成語故事1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3、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4、隨月讀書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時候家里很窮,爸爸癱瘓、媽媽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賺錢養家,晚上還要幫媽媽做事,根本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上學讀書。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著以后,江泌一個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來看些書,就不愁沒錢點燈看書了。”可是,月亮會慢慢移動,江泌就拿著書隨著月光一邊移動一邊看書,直到月光不見為止。有時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還是努力提起精神看書,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江泌的學問越來越好,終于變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大學問家!
后來,大家就用“隨月讀書”來形容一個人用功讀書,不怕辛苦的精神!
關于成語故事2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關于成語故事3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自稱叫葉公的人。葉公經常對別人説:“我特別喜歡龍,龍多么神氣、多么吉祥啊!”于是當他家裝修房子的時候,工匠們就幫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門窗上、墻壁上到處都雕刻上龍,家里就像龍宮一樣。就連葉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繡上了栩栩如生的龍。
葉公喜歡龍的消息傳到了天宮中真龍的耳朵里,真龍想:“沒想到人間還有一個這樣喜歡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龍從天上降下來,來到了葉公的家里。龍把大大地頭伸進葉公家的窗戶,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葉公聽到有聲音,就走出臥室來看,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龍正在那里瞪著自己,葉公頓時嚇得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大叫一聲逃走了。
后來,人們用“葉公好龍”這四個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歡某種事物,其實并不是真的喜歡的人或事。
【典故】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里,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解釋】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于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説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關于成語故事4
侍從:"大王宣顏蜀進殿。"
宣王:"顏蜀,走過來。"
顏署:"大王,走過來。"
大臣:"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讓你過來,你不可以叫大王過來,這怎么行呢?"顏蜀:"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宣王:"到底是君主尊貴好是士人尊貴?"顏蜀:"當然是士人尊貴,君主并不尊貴!"宣王:"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說:"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竟然連一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大臣:"顏蜀,過來!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太卑鄙了!"顏蜀:"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請侯有萬國之多,這是為什么呢?以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請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是是否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各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主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辱,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喲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你的學生,今后您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個個會衣著華麗。"顏蜀;"玉,愿來產與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請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安度日,并不比群歸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是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關于成語故事5
宋高宗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叛亂,脅迫高宗答應隆太后垂簾聽政。各路兵馬聞訊,齊奔京師,意欲勤王救駕。大臣朱勝非為防苗、劉狗急跳墻,威脅到皇帝的安全,便讓皇帝答應封苗、劉為淮南兩路制置使,給他們統帥軍的隊權力,然后說服苗、劉投降。
苗、劉降后,朝廷希望他們快去赴任,苗、劉的部屬張逵卻為他們謀劃道:要皇帝給他們立鐵契為證,以防日后有變。
退朝后,他們帶著書信到朱勝非府上,要求辦理此事。朱勝非叫他的秘書拿筆來,奏請皇上允許賜給鐵契,并命令他屬下的官吏詳細查一下過去有關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辦理。苗劉二人聽后,都非常高興。
第二天臨上朝時,苗傅的待衛傅宿求見朱勝非說:“昨日皇上批準要賜給苗、劉二位將軍以鐵契,今天能舉行賜契大典嗎?”朱勝非默思良久,忽然環顧左右諸官,問道:“叫你們查找過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嗎?”
諸官回答說:“沒有先例可查。”又問:“按照過去的方法制造鐵契,你們知道怎么做了嗎?”回答說:“不知道。”朱勝非說:“這樣的話怎么給他們鐵契呢?”官吏們都笑了,傅宿自知理虧,便解嘲的說:“已經得到了。”
于是就灰溜溜地回去了。此事妙在不拒絕他們而讓他自己放棄。假如給一般迂腐之人處理此事,必會想出一番大道理來與他們辯論,這不但會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會使對方志在必得,使局面無任何回旋的余地。
關于成語故事6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是不好,就把家搬到了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是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關于成語故事7
德高望重的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有個名叫富弼的人,字彥國。他出身貧寒,從小讀書勤奮,知識淵博,舉止豁達,氣概不凡。當時有位前輩見過他后,贊嘆說:“這是輔佐帝王的賢才啊!”
富弼二十六歲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對北宋王朝竭誠盡忠,在處理外交、邊防、監察刑獄、賑濟災民等事務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斷加官晉爵,先后擔任過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為天子倚重、百官景仰的名臣。
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北方的契丹國屯兵邊境,要求宋朝割讓關南的大片領土。朝廷決定任命富弼為報聘使者前往敵營談判。在交涉中,他不顧個人的安危,慷慨陳詞,列舉兩國數十年來結盟友好的歷史,勸說契丹王放棄割地的要求,成功地維護了本國的利益。他先后兩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兒因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聞報小兒子出生,他都沒有回家看上一眼。歸國以后,朝廷為了褒揚他的功績,先后授予他樞密直學士、翰林學士和樞密副使等要職,他都謙遜地再三辭謝,不肯就任。
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在商胡決口,洪水泛濫成災,河北六七十萬災民倉皇南下,涌向京東地區。當時,富弼正遭到政敵的`讒言誹謗,貶謫到青州為官,他在境內騰出公私房屋十多萬間來分散安排災民,并出榜向當地百姓募集糧食,加上官倉中的全部存糧,都運送到各地散發。到第二年,河北小麥大熟,很多災民都扶老攜幼返回家鄉。富弼為國家招募到兵員一萬多人,民間頌聲載道。天子特派使者前來慰勞,并授任他為禮部侍郎,富弼卻辭謝說:“這是臣應盡的職責。”
富弼為人謹恭慈和,即使當了宰相以后,也從不居功自傲,以勢傲人。無論下屬官員或平民百姓前來謁見,他都以平等之禮相待。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長期隱居洛陽。一天,他乘小轎外出,經過天津橋時被市民發現,馬上紛紛跟隨觀看,使熱鬧的集市頃刻之間變得空無一人。
司馬光曾稱頌他說:“三世輔臣,德高望重。”這個評價是非常符合事實的。
——《辭人對小殿札子》
妙語點撥
在北宋的宰相中,富弼和文彥博是老壽星:文彥博活到92歲,富弼活到80歲。八十載悠悠歲月,六十年官宦生涯,富弼的人生長河可謂波瀾壯闊。這里擷取的幾朵浪花,可以觀照到他勤學苦讀,克己奉公,為官清正,賑濟災民,視民如子,謹恭慈和,無愧于“三世輔臣,德高望重”的稱號。
德高望重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德隆望重、年高德劭
【反義】無名鼠輩、德淺行薄
成語是我國語言的瑰寶更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成語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口語和書面語中的運用十分廣泛。
關于成語故事8
窮兵黷(dú)武
東吳名將陸遜之后陸抗,有勇有謀,很年輕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
東吳后期朝政,且國君孫皓荒淫暴虐,濫殺無辜。陸抗對此非常不滿,便多次上疏勸諫。但是,孫皓對這些建議置之不理。盡管東吳內政混亂不堪,但由于陸抗謀略過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視東吳,而欲南下一統中國的晉,也無可奈何。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kù)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敗東吳并不容易,于是改變對東吳策略,采取了和的戰略。陸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方。在邊境,兩人還常派使者往來,以示友好。因此當時吳、晉一部分邊境竟出現了和平局面。
孫皓聽說了邊境的情況,十分不悅,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我如果不采取這樣的政策,反而會助長羊祜的威德。”孫皓聽后,也就沒再說什么。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統一中國。于是頻頻調兵。陸抗知道后,便又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應該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增強國力。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員不荒怠(dài)職守,嚴明賞罰以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戒黎民。如果圖虛名重形式,處處用兵,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即使敵寇沒有削弱,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聞,以致于國力日漸衰退。而陸抗死后,晉軍便揮師南下討伐東吳,吳國最終為晉所滅。
成語“窮兵黷武”,現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發動戰爭。
關于成語故事9
北魏有個人叫楊大眼,從小就顯示出超乎常人的勇力和敏捷,跳跑如飛。但早年沒有人扶助他,日子過得很清寒,太和年間他才做了一個小官。
不久,朝廷將南下討伐,急需將才。尚書李沖受命挑選帶兵出征的各級將領。楊大眼知道后,就主動去向李沖請求應征。李沖認為他職位低而不同意。楊大眼說:“尚書不知道我的本事,現在請讓我表演一下技藝。”說完,他從身上抽出一條三丈多長的繩子,把它系在自己的頭發上,然后飛也似的向前跑去,速度快得驚人。只見那條長繩子,在他腦后,形成箭一般的直線,奔跑的馬也追趕不上。參觀的人都驚嘆不止。李沖說:“近千年來民間還從未發現有這樣的人才。”當即任命他為南征的主將。
楊大眼受封后,非常得意地對他往日的同僚說:“現在的我,正像人們說的蛟龍得了水,可以興云作霧,放手大干一場,以后再也不會與你們為伍了。”楊大眼率軍南下征討了許多地方,經歷了很多次戰斗,每一次都顯出他的確是具有勇冠全軍的杰出才能。
關于成語故事10
從前有位葉公,特別喜歡龍,關于龍的成語故事。他屋內的梁、柱、門、窗,都請巧匠雕刻上龍紋,雪白的墻上也請工匠畫一條條巨龍,甚至他家穿的衣服、蓋的被子、掛的蚊帳上也都繡上了活靈活現的金龍。
方圓幾百里都知道葉公好龍。天上的真龍聽說以后,很受感動,親自下來探望葉公。巨龍把身子盤在葉公家客堂的柱子上,尾巴拖在方磚地上,頭從窗戶里伸進了葉公的書房。葉公一見真龍,登時嚇得面色蒼白,轉身逃跑了。
畫龍點睛
張僧繇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故事大全《關于龍的成語故事》。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關于成語故事11
成語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非常適合兒童閱讀。因為文字淺顯易懂,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在學生熟練朗讀,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引領學生練習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成語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從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畫龍點睛》的中心人物是張僧繇,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圍繞人物展開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語“畫龍點睛”的含義。
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想象說話:游客們是怎樣說服張僧繇為龍畫上眼珠子的?當天氣突變,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后,游客們又會有何反應?會說些什么?學生的表現十分踴躍,口語表達還真是不錯,想了許多的理由,張僧繇被說服了,游客們對他的點睛之筆贊嘆不已。在課堂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習的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伙伴,在課中只需稍作點撥、引導,學生的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釋放。
關于成語故事12
我讀了一些成語故事,其中有個故事叫《安居樂業》,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一個叫老子的人對當時的社會很不滿,因為國家要打仗迫使人們總是要搬遷,老子喜歡的是一個“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小國寡民”是指很小的一個國家,人口也很少,人們過著悠閑的生活,有交通工具人們也不去坐它,有兵器人們也不去用它。鄰國大家都互相看得見,可也不互相來往。人們過的很好。
安居樂業指的是“安定的生活,快樂的勞動”,我希望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也能跟老子所想的理想社會一樣,大家和平的生活,不要滿地球的,小偷,騙子,案。
關于成語故事13
北宋英宗趙曙初即位時,有一天,慈壽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給宰相韓琦,內稱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后都對她不尊敬,還有“為孀婦作主”這樣的話,并密令宦官伺機替她報仇。韓琦見信后,只淡淡地說:“領圣旨。”
第二天,要上朝議事,韓琦借口家有急事,請求晚上朝。過后,韓琦上殿單獨面見皇上,說:“我不敢驚動圣上,但有一封信必須請皇上過目,要當面說清楚,只是不能泄露出去。”
韓琦接著說:“皇上能有今日,全賴慈壽太后之這個大恩不可忘記。雖然她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平安無事了”
皇上說:“請相國明示。”韓琦說:“這封信上所說的話,我可是擔當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秘密燒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撥離間的人就會乘機而入。”皇上頜首稱是,依言而行。從此以后,兩宮太后關系融洽,沒有人看得出她們原先曾有過矛盾。
宋朝興盛的年代,賢德的宰相能夠為國盡力者,都是能當面談問題。因為宰相和皇上當面討論問題,消除了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講出肺腑之言,所以雖說是皇宮內部的一些不好公開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時的解決。
關于成語故事14
今天我讀了《成語故事里》中的盲人摸象,故事講的是有幾個盲人摸一頭大象,他們每個人摸的部位都不一樣,結果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有的人說像柱子,有的人說像蛇,有的人說像扇子,有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看到事物的全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我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細觀察,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樣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關于成語故事15
宋代河西趙元昊反叛,皇帝詢問邊疆防務情況,輔臣都答不上來。皇上大怒,當即罷了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四位樞密使的官。
四樞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樞密使被貶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學士蘇公儀到城外送他時,王對公儀說:“我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預言了。”公儀說:“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術士吧”王說:“不,是曹瑋。”
在我從前當三司鹽鐵副使時,一次到河北判決獄囚,那時曹瑋從陜西剛被貶到河北做軍師。我到定州辦完公事后,曹瑋對我說:‘公事辦完,該回京城了,愿您明天暫留一日,我有話要對您說。’”我本來就愛慕他的雄材偉略,一聽此話,就欣然留了下來。
第二天中午,曹瑋請我吃飯。飯后,他清退左右,對我說:“我觀公滿面是善變骨相,您將來不是做樞輔,就是做邊帥,有人說你能做到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這里當總管。那時西邊常傳警報,公應預先研究邊防戰備,搜羅人材,否則很難應付突發事件。
我說:“邊境的情況,只有您最熟悉,您有何見教?”
曹瑋說:“我在陜西時,河西的趙德明曾讓人用戰馬到中原做交易。我當時一見這種貪利小人,就怒不可遏,便要殺他,誰求情也聽不進去。趙德明有一小兒子,那年才十來歲,卻勇敢地說:用戰馬資助鄰國已經失算,現在又因商貨小事而殺守邊的將士,若如此,誰還肯為國效力呢?
看完諫帖,我心中暗想:這孩子是個可造之材,將來定會有一番作為。聽說他常從集上路過,我一直想見見他,幾次命手下人誘他來府上,都沒成功。于是便使擅畫者畫下他的相貌。后來我終于見到了這個孩子,真有一股英雄氣概。
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是邊地的禍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在這兒掌政的時候,望公努力啊。” 我當時聽后,并不以為然,如今才知道被畫的人就是趙元昊。”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11-14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5
成語故事經典11-21
成語故事精選12-12
經典成語故事08-18
經典的成語故事10-20
經典成語故事01-16
成語故事07-22
成語故事多則11-10
歷史成語故事「經典」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