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語故事
孩子成語故事1
“侃侃而談”這則成語的侃侃是剛直而從容的樣子。比喻說話時,不慌不忙,從容不迫的樣子。
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形容辯論時態度好。京雷注)如也,君在,口口(口口為左足右叔和左足右昔,音CUJI,恭敬不安的樣子。京雷注)如也,與與如也。”
在周朝的等級制度中,大夫是諸侯下面的一個等級。其中又分為兩等,最高一級稱為卿,即上大夫,其余稱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個儒家學派的創始者。但他在當時的地位僅相當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并提出“仁”的執行要以“禮”為規范,極力維護貴族等級秩序,所以他是一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在家鄉,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說話,和下大夫說話,他都有不同的舉止和言語。
平時,在家鄉與鄉親們談話,他顯得溫和恭順,好象不善辭令的樣子;但在祭祀和朝見的場合,他卻十分善言,只是比較謹慎罷了。在朝廷上,當國君不在場時,與下大夫說話,他言談毫無顧忌,侃侃而談,顯得從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說話,他和顏悅色,十分謙恭;如果國君臨朝,在國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儀去做,小心謹慎,還怕有不妥之處。
應該說,孔子提倡的禮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即使從現在來說,也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孩子成語故事2
1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唇亡齒寒
春秋時期,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而虞、虢這兩個國家山水相連,他們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處的十分和睦。
“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
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
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個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
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
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
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人隊借道虞國,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虢國。晉軍得勝歸來,借口整頓兵馬,駐扎在虞國,然后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又滅掉了虞國,活捉了虞公。
荀息特意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唇亡齒寒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處】《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共虞、虢之謂也。”
【解釋】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國家、人際之間的關系。
【近義詞】榮辱與共、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死相依、互相關注、輔車相依、巢毀卵破、巢傾卵破、休戚相關
【反義詞】隔岸觀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異夢、勢不兩立
【押韻詞】零碎不全、百舉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謎語】口無遮擋
【例句】我們兩廠關系密切,~,我們哪能不幫你們渡過難關?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唇亡齒寒點評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比喻兩者利害相關,互相依存。宮之奇用這個恰當的比喻,指出了虢、虞兩個小國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虞公沒有聽信宮之奇的勸諫,只顧得貪圖眼前利益,缺乏遠見和納諫情懷,結果既損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還淪為了俘虜。唇亡齒寒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
2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差強人意
吳漢是劉秀的一個部下,平常不太喜歡說話,個性也是直來直往。
剛開始,劉秀沒有很注意他,后來聽到一些將軍常常稱贊吳漢,才開始注意吳漢,還拜他做大將軍。從此以后,吳漢幫劉秀打了許多次勝仗,立下不少功勞。
吳漢不但勇敢,對劉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戰,總是緊緊跟著劉秀,而且只要劉秀沒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爾輸了,每個人都提不起勁來,吳漢總是鼓勵大家不要悲觀,應該振作起來,準備繼續作戰。
有一次,劉秀輸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將軍也失去斗志。可是吳漢卻和士兵們一起整理武器,審閱兵馬。
劉秀知道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這些垂頭喪氣的將軍們,很感嘆地說:“總算還有吳將軍叫人滿意。”
差強人意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chā qiáng rén yì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二回:“算來還是張翰風的《古詩錄》差強人意。”
【解釋】差:尚,略;強:振奮。勉強使人滿意。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含褒義,形容尚能令人滿意
【近義詞】白璧微瑕
【反義詞】大失所望、事與愿違
【年代】古代
【例句】這篇作文雖然不夠成熟,但在結構安排上尚能~。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差強人意點評
故事里的吳漢心態特別好,我們也要向他學習,這樣對生活和學習都是有好處的。差強人意這個成語很容易用錯,之所以有人將“差強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勁”是將“差”字作“不好”、“差勁”解(音chà)了。所以小朋友們一定要注意,不要用錯了噢~
3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道聽途說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后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
有一次,毛空聽到一只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
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只非凡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
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
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
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
艾子說:“你說的那只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后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道聽途說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dào tīng tú shuō
【出處】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選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解釋】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近義詞】捕風捉影、無稽之談、空穴來風
【反義詞】言之有據、有根有據、言之鑿鑿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
【年代】古代
【例句】我們說話必須言必有據,千萬別道聽途說。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道聽途說點評
道聽途說是一種背離道德準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僅是道聽途說,而且四處打聽別人的隱私,然后到處傳說,以此作為生活的樂趣,實乃卑鄙之小人。我們能做的首先是不要傳播沒有根據的事情,不要對別人的隱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每個人都有不想被打擾的一面,拒絕道聽途說從自身做起。
4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有一天,一個年輕的木匠漫不經心地走到一個大紅門的房子前,舉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說:“我這把斧子,別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頭這么一弄,就會做出漂亮無比的東西來。”
旁邊的人聽了,覺得他太夸口,就指著身后的大紅門說:“小師傅,那你能做出比這扇還好的門嗎?”
年輕的木匠傲慢地說:“不是我吹牛,告訴你們,我曾經當過魯班的學生,難道還做不出這樣一扇簡單的大門來,簡直是笑話。”
眾人聽了,忍不住大笑起來,說:“這就是魯班先生的家,這扇就是他親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這扇還好的門嗎?”
那位年輕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班門弄斧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處】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日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賓語;含貶義,表示能力不如人 。
【近義詞】布鼓雷門、貽笑大方、東施效顰
【反義詞】虛懷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年代】古代
【例句】我不是文藝行家,可不敢在您這位老“藝術家”面前~,談論文藝。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班門弄斧點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學會謙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學越多,就知道越多,就不會有班門弄斧的行為。 班門弄斧的新解:退一步說,敢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的人,應該也是一個大膽、機智、靈敏,有一定學問的人。社會的進步是因為有這些具有“班門弄斧”精神的人前仆后繼,不斷努力,不斷創新,從無知到有知,在從有知到追趕,直到超越前人。如果我們泛泛無半點學識,也就談不上什么“班門弄斧”。作為學生,我們就更應該有“班門弄斧”之精神。因為只有在嘗試與實踐過程中才能獲得新知,有所進步。“弄斧”不是專利權,“魯班”也并非唯一。只要你舞得精彩,舞之有道,大家就會為你喝彩!
5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
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
幾年后,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
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己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防微杜漸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fáng wēi dù jiàn
【出處】《后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解釋】微:微小;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比喻在壞事情壞思想萌芽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讓它發展。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
【近義詞】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反義詞】養癰遺患
【年代】古代
【例句】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防微杜漸點評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所以對于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更不能開脫和原諒,絕對不能有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哦!
6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諱疾忌醫
春秋時,蔡國有個著名的民間醫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國,熱心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他來到一個國家,見一家死了人,尸首已放了好幾天,便問明病人臨死前的癥狀,斷定這是假死,還能救活。他先給病人扎了針,然后灌下藥,稍侯片刻,死人居然活過來了。全城的人都十分驚訝,稱他是神醫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的名聲從此傳布列國,他的真名反被人們忘卻。
蔡國國君蔡桓公聽說自己的國中居然出了如此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想見見,便命人布告四方。
扁鵲見到布告,忙回國,晉見桓公。他款步入廳,來到桓公面前站了片刻,對桓公說:[主公有病,病在皮膚,若不及時醫治,恐怕要嚴重起來。桓公一聽,便有些不快,搖頭說到:[我身體很好,沒有病。 扁鵲走后,桓公對左右冷笑道:[做醫生的,都想賺錢,只會給沒病的人看病,這才容易顯示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十天,扁鵲提著藥籃去見桓公。桓公正坐在御園中玩賞。扁鵲來到桓公面前,看著他的臉色,憂郁地說:[主公有病,病在血脈,若不抓緊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公心里十分不樂,扭轉頭,竟是不理。扁鵲只好退了出來。
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心情沉重地說:[主公有病,病在腸胃,再不醫治,將更加嚴重!]桓公聽后,勃然作色。扁鵲十分惋惜,喟然長嘆,搖頭而去。
又過了十天,扁鵲第四次來見桓公,一見桓公,二話不說,急撤身而出。桓公見扁鵲這次來得蹊蹺,派人去問,扁鵲痛心地說:[病在皮膚,可用藥水熱敷,病到血脈,可用針灸治療,病入腸胃,可用湯藥;現在病入骨髓,沒有辦法了。]說罷,扁鵲整理行裝,星夜向秦國逃去。
過了五天,諱疾忌醫的桓公渾身疼痛,果然病倒了。忙派人去找扁鵲,但是已經晚了,桓公就這樣死去了。
諱疾忌醫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huì jí jì yī
【出處】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解釋】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掩飾缺點、錯誤,不愿改正。
【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比喻不認錯
【近義詞】文過飾非
【反義詞】激濁揚清
【年代】古代
【例句】對錯誤采取~的`態度很不明智。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諱疾忌醫點評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否則,一誤再誤,病情會越來越沉重,錯誤會越來越嚴重,以至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孩子成語故事3
1.學成語過識字關
2.學成語提高辨字能力。
3.成語可激發學生的巨大興趣。
4.成語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5.成語可以使學生文學水平提高。
6.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7.成語是濃縮的歷史,讀成語知古鑒今。
孩子成語故事4
晉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然而讀書讀到半夜的時候往往會打瞌睡,為了不因此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已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梁上。這樣,每當想打瞌睡的時侯,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后來,孫敬終于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也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侯學問并不多。他舟游四方卻得不到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決心努力讀書。每當他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侯,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孩子成語故事5
死不旋踵
東漢桓帝的時候,宦官專權。他們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他們的親朋好友,也仗著他們的勢力,胡作非為。
野王縣(今河南沁陽)縣令張朔,是宦官張讓的兄弟,他依仗權勢,公開**,魚肉百姓,甚至殺害懷孕婦女,當地百姓敢怒不敢言。
紀元165年,被稱為“天下模范”的李膺,做了司隸校尉。上任沒幾天,就有人向他告發罪大惡極的張朔,李膺當即下令將張朔逮捕。不料,張朔聽到風聲,連夜逃往哥哥張讓家中。
李膺知道后,親自帶領一批公人,前去搜查,竟然一無所獲。李膺毫不泄氣,命人仔細再搜一遍,終于在有夾道的墻壁中,抓獲了張朔。平時趾高氣揚的張讓,這時也不敢吭聲。
李膺擔心張讓會耍花樣,就抓緊時間審訊張朔,然后將其處決。張讓得知弟弟被殺,氣急敗壞地跑到漢桓帝那兒哭訴,漢桓帝立即召李膺進宮,責備他為何不請示就殺了張朔。李膺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到任已有十天,只是擔心案件積壓,來不及處理。想不到辦案快了,反而有罪。”
李膺又說:“我得罪了宦官,兇多吉少。即使陛下把我處死,我也決不后退。(原文是:誠自知畔責,死不旋踵)。只是請求陛下寬限五天,讓我把那些罪不可赦的人法辦了,到時候,即使把我下油鍋,也萬死不辭。”
接著,李膺又列舉了張朔的種種罪行,連漢桓帝也無話可說,只得對張讓說:“你弟弟罪有應得,怎么能怪李校尉呢?”
從此,李膺聲威大震,那些宦官再也不敢為所欲為了。桓帝很奇怪,問他們:是何緣故?他們一邊叩頭一邊說:“我們是害怕李校尉!”
孩子成語故事6
1、孩子簡短成語故事:畫蛇添足
戰國時,楚國一座寺廟的主人,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不夠喝。有人提議,誰先畫完一條蛇,這壺酒就歸誰。大家贊同,畫了起來。一人先畫好了,看別人還在畫,他又給蛇畫了四只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那人說:“沒有腳,你畫的不是蛇。”說完就把酒喝了。
[注釋]足:腳。
[提示]比喻多此一舉,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
2、孩子簡短成語故事:事半功倍
戰國中期,戰亂頻頻,民不聊生。孟子對學生說:“當年周文王施行仁政,僅以方圓一百里為基礎,步步為營,就打敗了商紂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也能這樣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價,就能結束戰亂統一全國。”
[提示]比喻費力小,收效大。與“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3、孩子簡短成語故事:千載難逢
唐朝時,韓愈因為反對將佛祖釋加牟尼的遺骨供奉在皇宮中,被貶了官職。后來,他向唐憲宗上了奏章,建議在東岳泰山舉行祭天大典,還請求皇上讓他參加這個儀式,說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憲宗對他的奏章很滿意,讓他擔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職。
[注釋]載:年。
[提示]形容機會難得與可貴。
4、孩子簡短成語故事: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里著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里,得意地對兒子說:“我干了一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一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曬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顧事物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揠苗助長”
5、孩子簡短成語故事:得過且過
傳說,五臺山上曾經有一種鳥叫寒號鳥。夏天是它們羽毛豐滿的季節。那時它們總是張開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們從不筑巢壘窩,只知道玩樂。到了冬天,羽毛脫落,就不再美麗了。晚上躲進石縫里被凍得發抖,白天出了太陽,它們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注釋]且:暫且,不作長遠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馬虎、敷衍了事,過一天算一天。
6、孩子簡短成語故事:得意忘形
魏晉時,有個名氣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學多才,性情極其豪放。他讀書入迷時,可以好幾個月都不出家門。出外游玩和訪友時,因迷戀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間的交往,常常幾個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時候就盡情地享樂,能夠忘記自己是什么模樣。
[提示]本意為因高興而忘掉一切。現多形容淺薄的人得志,高興得無法控制自己。
7、孩子簡短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古時候,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琴彈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帶琴出游,只見遠山如畫,河流清澈,一頭牛正在河邊吃草。這美麗的景色讓他興致大發,就對著牛彈起琴來。盡管琴聲動人,可是那頭牛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他很生氣。這時,有個過路人對他說,不是琴彈得不好,是牛聽不懂啊。
[提示]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白費口舌。也用于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8、孩子簡短成語故事: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只狐貍,準備吃掉它。狐貍說:“我是天帝派來的百獸,你敢吃我,會受到上天的懲罰。”見老虎不信,狐貍又說:“你跟著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獸們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邊,野獸們見了,紛紛逃命。老虎信以為真,就放了狐貍。
[注釋]假:借著,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勢欺壓人。
9、孩子簡短成語故事:車水馬龍
東漢時,章帝想給皇太后的娘家親戚們封官賜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堅決反對,她對章帝說:“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權利,只會吃喝玩樂。我曾經看見很多人去他們那里請安問候,門前的路上,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你給他們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國家。”
[提示]形容繁華熱鬧的場景。
10、孩子簡短成語故事:半途而廢
東漢時,樂羊子外出求學。過了一年,他因為想家就回來了。他的妻子一見到丈夫就用刀割斷織機上的絹帛。樂羊子覺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說:“書沒有讀完就停下來,如同割斷織絲一樣。”樂羊子深受震動,又重新回去讀書。七年后,完成了學業才回到家中。
[注釋]廢: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堅持到底。
孩子成語故事7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影響孩子一生成語故事圖書里的故事3: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扛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于是苦心思索著有什么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地卷起褲管就往水田里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
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杰作,得意洋洋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里的稻苗長高了不少。”
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子聽到家里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跑到田里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孩子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孩子簡短成語故事大全10-06
影響孩子一生成語故事01-15
羅雀掘鼠成語故事04-08
劃粥割齏成語故事03-29
罄竹難書成語故事03-22
圖窮匕見成語故事03-21
開誠布公成語故事03-02
天奪之魄成語故事02-19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01-31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