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故事(集錦15篇)
中國成語故事1
我讀了《中國成語故事》這本書,明白了很多成語的意思,也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來給大家講一下其中的一個故事吧!這個故事的名字叫《開卷有益》。
宋太宗很喜歡讀書,他看到古人寫的書由于沒有好好地整理,后人讀起來不方便,還很容易丟失。宋太宗就讓一批文人來整理好書,編大型辭書。后來,那些人用8年的時間編了《太平總類》。宋太宗讓宋琪每天給他送三卷《太平總類》。宋琪覺得宋太宗每天讀三卷書太多了,而宋太宗覺得一讀書就會有收獲,很愉快,哪來的辛苦呢?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讀書就會有收獲,就會得到用金子買不來的東西,還會從中受到啟發。不讀書,就不能領略其中的精彩內容。我們要以讀書為樂。讀書就可以增加自己的閱讀能力,比如,考試的時候,我們做閱讀題就難道還有問題?
中國成語故事2
再一次機緣巧遇中我買了一本《中國成語故事》。
這本書是一本毋庸置疑的好書,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本書講述了在我國古代個個階級人的故事,上有高官皇帝,下有普通百姓。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貪天之功”這個故事了,它講述了重耳經過19年的流亡,在秦國的幫助下成功回到晉國,當上了皇帝,重耳論功行賞,不少人為了金錢說自己做了什么什么,為有介子推他沒有向皇帝領賞,但是在流亡期間介子推一直跟隨著重耳,在饑寒交迫的時候,介子推還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住著吃,介子推不愿意和這些貪官污吏同朝為政,便隱居深山,重耳知道后十分后悔,便派人去找但是一無所獲,重耳之后為了逼介子推下山,于是他放火燒山,介子推不愿做官便被燒死了,之后重耳十分后悔這個決定于是把這一天定位冷食節(清明節)
這只是這一本書中的一個小故事,其實還有很多的故事,當你閱讀完整本書只后你會懂得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一言九鼎”,“大公無私”……這里還有國計民生片,世像百態片,遠見卓識片……這本書也可大大的提高你的習作水平,在習作中也可以用上成語,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讀完了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不少的道理,例如:我們在對待被人的時候要“禮賢下士”,誠信方面要做到“一言九鼎”,在做事的時候要做到“三思而行”。
這就是我舉得的好書《中國成語故事》。
中國成語故事3
太公釣魚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比喻設圈套的人對于自己的成功無所謂﹐而受騙者卻自己送上門。例﹔他擺車庫攤頭主要是為了消遣﹐至于能作成多少買賣﹐那是太公釣魚了。】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時人,曾輔佐周武王滅了商朝。據民間傳說,太公在出仕之前,隱居于渭水(在今陜西省境內)之濱。他常拿一根不帶魚餌的直鉤釣竿,在水面上憑空釣魚。一些樵夫看到他這樣釣魚都發笑。太公說﹔”我不是想釣真的魚,而是想釣一位賢明的君主。”太公就這樣期待了幾十年,到他快八十歲的時候,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國才能,親自請他出來做了丞相。出自《武王伐紂平話》
中國成語故事4
一筆勾銷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小時候就很有志氣。他十幾歲時便辭別母親,外出求學,夜以繼日地勤奮苦讀。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時,就用涼水洗臉;吃的東西不夠,就喝粥充饑。經過刻苦學習,他終于考中了進士。
慶歷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他和同時任命的韓琦、富弼等一起,進行了一場以改善吏治為中心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慶歷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減冗官。范仲淹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去,撤掉他們的職務。空出的職務,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富弼平時十分尊重范仲淹,對待他像自己的長輩一樣,他見范仲淹對這些不稱職的官員這么毫不留情,擔心地說:“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流涕了!”
范仲淹回答說:“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傷好得多吧。”于是,他把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全都罷免了。
但是,由于新政觸犯了當時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也就在這一年,他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中國成語故事5
髀肉復生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志.蜀志.先王傳》。東漢末年,劉備在割據爭雄的混戰中失敗后,投奔到荊州刺史劉表那里。劉表對待劉備很好,吃、住、行都安排得妥貼周密。一晃劉備都在荊州閑住了五年。一天,劉備和劉表在一起閑談,不一會兒劉備去廁所解手,在廁所里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大腿,禁不住流下眼淚。回到屋時臉上還沾有淚痕。劉表見他這副模樣,忙問原因,劉備說:"沒什么,過去我是身不離馬鞍,大腿上的肌肉很結實。自從來到你這里后,無憂無慮,享盡清福。這些年由于不再騎馬打仗,大腿上的肉又肥又松。唉,人快老了,卻一點功業都沒完成,一想這件事,我的心中就很痛苦。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長久安逸,無所作為。
中國成語故事6
病入膏肓
這個典故見于《左傳.成公十年》。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生了病,請了不少醫生也沒有治好。聽說秦國醫生的醫術很高明,就派人去秦國請醫生。秦桓公選擇了一個叫緩的名醫去診治。當緩還沒有到宮里的時候,躺在病床上的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疾病變成兩個小人在對話。一個說:"緩是個高明的醫生,他來了一定會傷害我們,我們躲在哪為好呢?"另一個說:"不要怕!我們躲在橫膈膜(肓)的上面,心臟(膏)的下面,看他把我們怎么樣?"不久,緩到了宮里來為景公診病。他觀察了晉景公的臉色,又號了脈,仔細檢查了病情,最后搖搖頭說:"這病沒法治啦!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藥力達不到,實在沒啥好辦法了!"晉景公聽見緩說的話正和夢中兩個小人商議使用的詭計相符合,便嘆了口氣說:"你診斷對,你真是一位高明的醫生啊!"說完,命屬下送給緩一筆豐厚的禮物,讓他回國去了。過了不久,晉景公真的病死了。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也用來比喻事情出了毛病,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中國成語故事7
冰消瓦解
這個典故出自《隋書.楊素傳》。楊素是隋朝皇帝楊堅手下的一位近臣,他在幫助楊堅建立隋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被隋文帝楊堅封為越國公。楊素為人心狠手辣,治軍嚴謹。在他的部隊中,只要軍令一下,官兵們稍有違抗就遭殺頭之禍,而英勇殺敵立功的,能夠及時得到封賞進官。所以他打仗取勝的時候很多。隋文帝楊堅的兒子楊廣很賞識他的才干,想方設法拉攏他為自己的私人勢力。公元604年,楊廣陰謀殺父篡位,稱煬帝。當這個消息傳出后,不少宗室大臣紛紛遣責楊廣這種卑鄙的有失天倫之道的行為。漢王楊諒在并州(今山西太原)發兵對抗。楊素得知消息后,在楊廣的指令下,親自率軍追擊,雖然楊諒人多勢眾,楊素兵少將弱,但他采取了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等戰術,很快以少勝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楊諒兵敗投降。戰報傳到京都之后,隋煬帝很高興,親自寫了詔書,向楊素全軍表示慰問。詔書中稱贊楊素戰術謀劃得當,出其不意,英勇善戰,所到之處,"霧廓云除,冰消瓦解。"楊素班師回京后,不久被進封為楚國公。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種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潰。
詐偽裝的辦法去消滅敵人。
中國成語故事8
【釋義】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
【語出】 《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人物】荊軻(衛國人,今河南省鶴壁、新鄉一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里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中國成語故事9
東漢時期,潁川地方有個叫陳實的人,生在貧家,自幼好學,辦事公道。后來在太邱縣做了縣官,更是廉潔奉公,斷事公平,百姓很佩服他。他的生活十分簡樸,家里沒有仆人。他的大兒子元方,小兒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陳實出門辦事,大兒子在前邊拉車,小兒子拿著手杖在后面,路上行人見了,無不稱贊他們。
有一次,家里來了一位客人,問季方說:“你的父親有何功德?他的名聲為啥這樣高啊?”季方答道:
“我父親比如一棵生在泰山之傍的桂樹,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源泉所潤。在這種情況下,桂樹哪里知道泰山之高、源泉之深呢?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功德。”他的一席話把客人說得面紅耳赤。
元方的名氣也十分大,后來他被朝廷任命為侍中,又想讓他當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為尚書令。因為陳實、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墻上,都畫著他們父子三人的圖像,讓百姓學他們的品德。
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有一次,他們為自己父親的功德而爭論起來,都說自己的父親功德高,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便一同來請祖父陳實裁決。陳實想了一會兒,對兩個孫子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弟。他倆的功德都高,難以分出上下啊!”
兩個孫子滿意而去了。
邊讀邊想:這個故事出自《后漢書·荀韓陳列傳》和《世說新語·德行》。后來“難兄難弟”的含義,已經發生變化。現在則用它指兩個人同樣惡劣,或二人處于相似的困難境地。
中國成語故事10
亡羊補牢
從前,有人養了許多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只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大窟窿,夜里狼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鉆進來,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于是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鉆進羊圈叼羊了。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莊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勸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這樣長此以往,楚國就要亡國了。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
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結果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莊辛看到楚襄王有悔過之心,便借機給他講了這個亡羊補牢的故事。
莊辛又給楚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去的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莊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中國成語故事11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里,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鉆進甕里吧。”周興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延展閱讀:
數字成語
1、一叫驚人,二龍戲珠,三羊開泰,四面八方,五谷豐登,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九回一,十全十美。
2、一帆風順,兩全其美,三山五岳,四平八穩,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七竅玲瓏,八面駛風,九九歸原,十全十美!
3、一生幸福,二人同心,三年抱兩,四季如意,五福臨門,陸續添喜,出進平安,八面玲瓏,九九吉祥,十全十美!
4、一生平安、二人同心、三生有幸、四季發財、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七鄰友好、八面威風、九久康泰、十分歡快!
5、可見一斑、心無二用、垂涎三尺、五湖四海、四分五裂、三頭六臂、七擒七縱、五花八門、十拿九穩、化整為零!
6、一馬當先、二話不說、三心二意、四世同堂、五湖四海、六神無主、七上八下、八面玲瓏、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7、祝你:一馬平川、兩億資產、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賓館、六碟一碗、七喜臨門、八面威風、九品官員、十點上班。
8、一帆風順、兩人同心、三羊開泰、四喜臨門、五谷豐登、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進寶、久久登科、十全十美!
9、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面威風、九九歸一、十全十美!
10、一馬平川、兩億資產、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賓館、六碟一碗、七喜臨門、八面威風、九品官員、十點上班!
中國成語故事12
1、后起之秀
故事: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他年齡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事后,范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為什么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談談嘛。”范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后來的優秀人才。””玉忱笑著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2、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里,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于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后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3、雪中送炭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4、畫餅充饑
【成語故事】曹操的孫子曹睿當上皇帝后急于找一個“中書郎”,讓大臣盧毓推薦一個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誡他推薦人才不能只看名聲,名聲就像畫在地上的一張餅,饑餓時不能吃。盧毓經過仔細挑選為曹睿選中中書郎。
5、囫圇吞棗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6、爾虞我詐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強大的楚國包圍了弱小的宋國都城,宋國大帥華元誓死守城不降,楚軍存糧不多,車夫申叔向楚莊王獻計,要士兵蓋房種地,裝做長住的樣子。華元急了,偷偷潛入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說城里缺糧人們易子而食。于是兩軍講和。
7、草船借箭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心胸狹隘,很忌妒諸葛亮,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營,曹操率軍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圓滿完成任務。
8、嫦娥奔月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藥。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藥,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里思過。
9、恃才傲物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齊武帝的侄子蕭子顯從小聰慧過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國國子博士時,把梁武帝寫的《經義》作太學的教材授課。他寫成《后漢書》100卷,《齊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認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賜他謚號“驕”。
10、舍生取義
【成語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舍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后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11、收買人心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趙云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處打聽,終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趕到,趙云英勇殺敵,突出重圍終于到達劉備身邊,哭訴沒有救下糜夫人,劉備感動得痛哭流涕,當場要摔死阿斗,被眾將勸止。
12、聲東擊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劉邦派大將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大將率軍在黃河東岸蒲坂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坂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將強行渡河,暗地將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3、大公無私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么推薦仇人,他說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當出色。孔子說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
14、神武掛冠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梁國的陶弘景,自幼家貧,經過苦讀而入仕,他沒有當上大官,在一次求一個縣官失敗后,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十分厭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脫下朝服掛在神武門,上表辭官。辭官后,他就隱居山林。
15、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看到后邊山上草木的陰影,都以為是追兵。
16、聲色犬馬
【成語故事】隋煬帝的長子楊昭死后,次子楊湅就成為理所當然的太子,他遠不及兄長那樣有修養,他平時驕縱恣肆,行為不端,經常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同時好女色,同達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無惡不作。
17、李郭同舟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游學。游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為佳話。后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
18、舍我其誰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經常與學生們談論一些治理國家的問題,他把儒家學說加以發揮,認為君主要仁愛,以仁治天下就像運轉一個小泥丸一樣容易。學生問他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19、水陸畢陳
【成語故事】西晉時期,荊州刺史石崇靠搶劫外地商人而積累了萬貫家財,他在京城做衛尉,大肆揮霍。晉武帝的舅舅王愷想辦法與石崇比富。王愷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陸畢陳的寶物送給王愷。王愷自嘆不如。
20、魑魅魍魎
【成語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軍征討小國陸渾,路過洛陽城旁的洛水時,公然在周王室境內陳兵**,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無禮地問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孫滿解釋說鼎是國家的象征,國家強大任何魑魅魍魎都不敢接近。
中國成語故事13
1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唇亡齒寒
春秋時期,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而虞、虢這兩個國家山水相連,他們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處的十分和睦。
“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
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
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個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
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
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
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人隊借道虞國,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虢國。晉軍得勝歸來,借口整頓兵馬,駐扎在虞國,然后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又滅掉了虞國,活捉了虞公。
荀息特意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晉獻公望著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唇亡齒寒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處】《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共虞、虢之謂也。”
【解釋】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國家、人際之間的關系。
【近義詞】榮辱與共、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死相依、互相關注、輔車相依、巢毀卵破、巢傾卵破、休戚相關
【反義詞】隔岸觀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異夢、勢不兩立
【押韻詞】零碎不全、百舉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謎語】口無遮擋
【例句】我們兩廠關系密切,~,我們哪能不幫你們渡過難關?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唇亡齒寒點評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比喻兩者利害相關,互相依存。宮之奇用這個恰當的比喻,指出了虢、虞兩個小國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虞公沒有聽信宮之奇的勸諫,只顧得貪圖眼前利益,缺乏遠見和納諫情懷,結果既損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還淪為了俘虜。唇亡齒寒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
2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差強人意
吳漢是劉秀的一個部下,平常不太喜歡說話,個性也是直來直往。
剛開始,劉秀沒有很注意他,后來聽到一些將軍常常稱贊吳漢,才開始注意吳漢,還拜他做大將軍。從此以后,吳漢幫劉秀打了許多次勝仗,立下不少功勞。
吳漢不但勇敢,對劉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戰,總是緊緊跟著劉秀,而且只要劉秀沒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爾輸了,每個人都提不起勁來,吳漢總是鼓勵大家不要悲觀,應該振作起來,準備繼續作戰。
有一次,劉秀輸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將軍也失去斗志。可是吳漢卻和士兵們一起整理武器,審閱兵馬。
劉秀知道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這些垂頭喪氣的將軍們,很感嘆地說:“總算還有吳將軍叫人滿意。”
差強人意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chā qiáng rén yì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二回:“算來還是張翰風的《古詩錄》差強人意。”
【解釋】差:尚,略;強:振奮。勉強使人滿意。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含褒義,形容尚能令人滿意
【近義詞】白璧微瑕
【反義詞】大失所望、事與愿違
【年代】古代
【例句】這篇作文雖然不夠成熟,但在結構安排上尚能~。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差強人意點評
故事里的吳漢心態特別好,我們也要向他學習,這樣對生活和學習都是有好處的。差強人意這個成語很容易用錯,之所以有人將“差強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勁”是將“差”字作“不好”、“差勁”解(音chà)了。所以小朋友們一定要注意,不要用錯了噢~
3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道聽途說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后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
有一次,毛空聽到一只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
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只非凡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
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
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
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
艾子說:“你說的那只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后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道聽途說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dào tīng tú shuō
【出處】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選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
【解釋】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近義詞】捕風捉影、無稽之談、空穴來風
【反義詞】言之有據、有根有據、言之鑿鑿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
【年代】古代
【例句】我們說話必須言必有據,千萬別道聽途說。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道聽途說點評
道聽途說是一種背離道德準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僅是道聽途說,而且四處打聽別人的隱私,然后到處傳說,以此作為生活的樂趣,實乃卑鄙之小人。我們能做的首先是不要傳播沒有根據的事情,不要對別人的隱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每個人都有不想被打擾的一面,拒絕道聽途說從自身做起。
4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有一天,一個年輕的木匠漫不經心地走到一個大紅門的房子前,舉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說:“我這把斧子,別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頭這么一弄,就會做出漂亮無比的東西來。”
旁邊的人聽了,覺得他太夸口,就指著身后的大紅門說:“小師傅,那你能做出比這扇還好的門嗎?”
年輕的木匠傲慢地說:“不是我吹牛,告訴你們,我曾經當過魯班的學生,難道還做不出這樣一扇簡單的大門來,簡直是笑話。”
眾人聽了,忍不住大笑起來,說:“這就是魯班先生的家,這扇就是他親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這扇還好的門嗎?”
那位年輕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班門弄斧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處】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日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賓語;含貶義,表示能力不如人 。
【近義詞】布鼓雷門、貽笑大方、東施效顰
【反義詞】虛懷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年代】古代
【例句】我不是文藝行家,可不敢在您這位老“藝術家”面前~,談論文藝。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班門弄斧點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學會謙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學越多,就知道越多,就不會有班門弄斧的行為。 班門弄斧的新解:退一步說,敢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的人,應該也是一個大膽、機智、靈敏,有一定學問的人。社會的進步是因為有這些具有“班門弄斧”精神的人前仆后繼,不斷努力,不斷創新,從無知到有知,在從有知到追趕,直到超越前人。如果我們泛泛無半點學識,也就談不上什么“班門弄斧”。作為學生,我們就更應該有“班門弄斧”之精神。因為只有在嘗試與實踐過程中才能獲得新知,有所進步。“弄斧”不是專利權,“魯班”也并非唯一。只要你舞得精彩,舞之有道,大家就會為你喝彩!
5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
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
幾年后,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
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己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防微杜漸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fáng wēi dù jiàn
【出處】《后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解釋】微:微小;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比喻在壞事情壞思想萌芽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讓它發展。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
【近義詞】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反義詞】養癰遺患
【年代】古代
【例句】我們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防微杜漸點評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所以對于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更不能開脫和原諒,絕對不能有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哦!
6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諱疾忌醫
春秋時,蔡國有個著名的民間醫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國,熱心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他來到一個國家,見一家死了人,尸首已放了好幾天,便問明病人臨死前的癥狀,斷定這是假死,還能救活。他先給病人扎了針,然后灌下藥,稍侯片刻,死人居然活過來了。全城的人都十分驚訝,稱他是神醫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的名聲從此傳布列國,他的真名反被人們忘卻。
蔡國國君蔡桓公聽說自己的國中居然出了如此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想見見,便命人布告四方。
扁鵲見到布告,忙回國,晉見桓公。他款步入廳,來到桓公面前站了片刻,對桓公說:[主公有病,病在皮膚,若不及時醫治,恐怕要嚴重起來。桓公一聽,便有些不快,搖頭說到:[我身體很好,沒有病。 扁鵲走后,桓公對左右冷笑道:[做醫生的,都想賺錢,只會給沒病的人看病,這才容易顯示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十天,扁鵲提著藥籃去見桓公。桓公正坐在御園中玩賞。扁鵲來到桓公面前,看著他的臉色,憂郁地說:[主公有病,病在血脈,若不抓緊醫治,將會更加嚴重。]桓公心里十分不樂,扭轉頭,竟是不理。扁鵲只好退了出來。
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心情沉重地說:[主公有病,病在腸胃,再不醫治,將更加嚴重!]桓公聽后,勃然作色。扁鵲十分惋惜,喟然長嘆,搖頭而去。
又過了十天,扁鵲第四次來見桓公,一見桓公,二話不說,急撤身而出。桓公見扁鵲這次來得蹊蹺,派人去問,扁鵲痛心地說:[病在皮膚,可用藥水熱敷,病到血脈,可用針灸治療,病入腸胃,可用湯藥;現在病入骨髓,沒有辦法了。]說罷,扁鵲整理行裝,星夜向秦國逃去。
過了五天,諱疾忌醫的桓公渾身疼痛,果然病倒了。忙派人去找扁鵲,但是已經晚了,桓公就這樣死去了。
諱疾忌醫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huì jí jì yī
【出處】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解釋】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掩飾缺點、錯誤,不愿改正。
【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比喻不認錯
【近義詞】文過飾非
【反義詞】激濁揚清
【年代】古代
【例句】對錯誤采取~的態度很不明智。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成語故事:諱疾忌醫點評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否則,一誤再誤,病情會越來越沉重,錯誤會越來越嚴重,以至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中國成語故事14
大筆如椽
【成語故事】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
【出處】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晉書·王珣傳》
【解釋】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用法】作謂語;用于夸贊別人的文筆
【相近詞】如椽大筆
【成語舉例】大筆如椽指端攬,貝葉行間才數點。 清·陳恭尹《觀唐僧貫休畫羅漢歌》
中國成語故事15
公元 219年,劉備奪取了漢中,隨即命令駐扎在荊州一帶的關羽攻打曹操部將曹仁占據的襄陽、樊城。關羽占據了有利地形,利用漢水猛漲的時機,放水淹了曹仁率領的,又將駐守在樊城的曹仁團團圍住,隨時準備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將失敗的消息,就派徐晃率軍前去支援曹仁,同時派人聯合孫權夾擊關羽。關羽于是就在營寨四周挖戰壕,以抵御徐晃的進攻。而徐晃帶領越過重重障礙,直攻關羽的大本營,大敗關羽。在曹操、孫權的夾擊下,最后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孫權殺害。
徐晃使曹軍反敗為勝,因而威名大震。曹操為了嘉獎徐晃,專門寫了一封書信《勞徐晃令》,讓人帶給徐晃。信中說:“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意思是說:我帶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軍事將領,卻還沒有遇到像你這樣遠距離不停頓地快速前進,直沖入敵人重圍而打勝仗的人。
徐晃勝利后回到曹操駐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舉行了隆重的慶功宴會。
后來,人們就用“長驅直入”來形容進軍十分順利迅猛,不可阻擋。長驅,不停頓地策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中國成語故事(集錦15篇)】相關文章:
中國經典成語故事12-23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2-03
中國成語故事(15篇)10-09
中國成語故事15篇07-31
中國成語故事(匯編15篇)12-28
中國成語故事集合15篇12-23
中國成語故事合集15篇12-23
中國歷史成語故事11-03
英文版中國成語故事09-25
成語故事集錦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