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文
成語故事文1
【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于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成語故事文2
【出處】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與(卓文君)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裈(kūn),與保傭雜作,滌器于市中。
司馬,指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
司馬相如家境貧寒,讀書勤奮,好擊劍,善操琴,很有才學。他同臨邛(今四川邛崍)縣令王吉相熟,王吉讓他住在臨邛城外的大驛站中,每天特意去訪問他。當地富翁卓公孫,聽說縣令有這樣一個貴客,想結識他,便設宴相邀。司馬相如先是稱病推托,后經王吉勸說才應邀赴宴。
卓王孫有個女兒,名叫卓文君,年青喪夫,在家守寡。她很有才學,又愛好音樂,久慕司馬相如的才學。這次司馬來到她家赴宴奏琴,她在暗中偷看,深深被司馬相如的翩翩風采和精絕的琴藝所傾倒。司馬相如也早聞文君的才貌,這時發覺門首屏風后有個絕色佳人,便彈了一曲《鳳求凰》,用琴志撥動對方的心弦。
文君聽了,立刻明白了司馬相如的情意。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她不顧父親的竭力反對,毅然于當夜離家奔歸司馬相如,一同返回成都。她毫不計較司馬相如家徒四壁,決心和他苦熬歲月。卓王孫痛恨女兒不成器,分文不愿接濟。司馬和文君婚后,便雙雙來到臨邛,故意以賣酒為生。司馬相如系著圍裙,親自洗碗洗碟,卓文君在爐子旁邊為顧客溫酒送菜,給卓王孫一個難堪。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君當壚”的故事。
卓王孫聽說自己女兒在臨邛當壚賣酒,覺得丟臉,出于無奈,只得分給文君一筆家產,打發他們離開臨邛。
“司馬遇文君”,比喻男女相愛,感情專注。
成語故事文3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翻譯: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一只)狐貍。
狐貍說:“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是違背天帝的命令。你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隨在我后面,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
老虎認為(狐貍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貍。
成語故事文4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譯: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
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
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現實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成語故事文5
【葉公好龍】
語出《莊子·逸文》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仆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經,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這個成語講的是春秋時期楚國葉(今河南葉縣)的葉公子高很喜歡龍,家里到處都畫著龍。天上的龍知道了,就來到他家,龍從窗戶上向里看。葉公一看見龍,嚇得面無人色,失魂落魄。以后,人們就諷刺那些只是口頭上說喜歡,言行卻不一致的人為“葉公好龍”。
成語故事文6
【注音】wén jūn zǎo guǎ
【典故】奴家楊氏,幼適裴門,琴斷朱弦,不幸文君早寡,香含青瑣,肯容韓椽輕偷? 清·洪昇《長生殿·幸恩》
【解釋】文君:漢臨邛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死了丈夫就與司馬相如私奔。指年輕女子喪夫寡居。
【用法】作賓語;指婦女死去丈夫不久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文君新寡
【押韻詞】銅圍鐵馬、橫槍躍馬、腐索奔馬、盲人瞎馬、以毛相馬、易道良馬、從俗就簡、諱樹數馬、龜龍片甲、象牙之塔。
【年代】近代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辭賦家司馬相如在梁孝王死后回到成都老家,臨邛縣令王吉邀請他去大財主卓王孫家做客。他看上了卓王孫的寡婦女兒卓文君,兩人私訂終身并私奔回到他老家,文君當爐賣酒,相如與奴仆一起勞動,卓王孫終于被迫承認他們的婚姻。
成語故事文7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抱薪救火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占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于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里,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著柴草救火嗎?”
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么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
有一次,孫陽路過一個地方,忽見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沖他叫個不停,走近一看,原來是匹千里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拉著車艱難地走著,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里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場,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寶馬良駒,現在卻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里,難過得落下淚來。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使千里馬不再被埋沒,也為了自己一身絕技不至于失傳,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現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毛遂自薦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里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夸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胸有成竹的意思是:原指畫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草船借箭
周瑜見諸葛亮有才干,總想找機會除掉他。一天,周瑜以公務為由,要諸葛亮10天內趕造十萬支箭。沒想到諸葛亮答應了,還說只要3天時間。周瑜很高興,和諸葛亮立了軍令狀。諸葛亮悄悄找來魯肅,說:“請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蓋起來,在船的兩邊扎上一千多個草把子。”魯肅答應了。到了第三天四更,諸葛亮和魯肅坐著這二十條船來到江里。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人面對面都看不清。船靠近了北岸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叫船上士兵擂鼓吶喊。
曹操摸不清虛實,不敢出兵,調集了一萬多士兵朝江里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把二十條船掉個頭,繼續擂鼓吶喊。天快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已經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才知道上當了。
魯肅很佩服諸葛亮,說:“先生怎么知道今天有大霧呢?”諸葛亮曰:“作將軍的怎么能不知道天文、地理和陰陽呢?三天前我已經算到今日有大霧了。”
就這樣諸葛亮完成了造箭任務。
“草船借箭”形容神奇的計謀。
(出自《三國演義》)
草船借箭的意思是: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名無實
出處《國語,晉語八》
一天,晉國的大夫叔向去拜訪老朋友韓宣子。韓宣子是當時晉國的六卿之一,職位很高。但他見了叔向,不住地唉聲嘆氣,說自己很窮。不料叔向聽他這樣說,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賀。韓宣子不解地問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沒有卿的實際,無法跟大夫們相比。我正為此犯愁。你為什么要祝賀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為你貧窮才來道賀的呀!窮,不一定是壞事;你只要回憶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韓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這件事。最后他又說:“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樣貧困,就想到您已經有了他那樣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賀。不然,我只會擔心,哪會再向您表示祝賀呢?”韓宣子聽了叔向的話,頓時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禮說:“多謝您對我的指教,要不我連自己將走向滅亡也不知道呢。”
有名無實的意思是:光有空名,實際上并不是那樣。
憂心如焚
周幽王是個大昏君。他寵愛美人褒姒,因為褒姒喜歡聽裂帛的聲音,他就將大匹大匹的絲綢撕成條。為了博取褒姒一笑,他點燃烽火臺,各路救援諸侯晝夜不停地趕來護駕,才發現上當了。他對百姓重重剝削,使得天災人禍不斷,人民痛苦不堪。他又重用大奸臣尹太師,致使朝廷混亂,人心離散。
有個叫家父的大臣非常著急,希望周幽王能有所改變。他寫了一首詩說道:
“節南山巖石壘壘,尹太師威名赫赫,人民都盯著你看。
心里憂愁得像在火上煎熬,卻不敢將你戲笑。
王業已衰國運將斷,為何你卻看不見?”
但是周幽王不聽勸諫,依然我行我素,終于被殺死在騙山腳下,西周王朝滅亡了。
“憂心如焚”形容非常憂愁焦急。
(出自《詩小稚節南山》)
憂心如焚的意思是:焚:火燒。心里憂愁得像火燒一樣。形容非常憂慮焦急。
有備無患
出處《傳·襄公十一年》
春秋時,晉悼公當了國君以后,想重振晉國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晉文公一樣,稱霸諸侯。這時,鄭國是一個小國,一會兒和晉結盟,一會兒又歸順楚國。晉悼公很生氣,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魯、衛、劉等11國的部隊出兵伐鄭。鄰簡公兵敗投降,給晉國送去大批禮物,計有兵車一百輛,樂師數名,一批名貴樂器和十六個能歌善舞的女子。晉悼公很高興,把這些禮物的一半賞賜給魏絳,說:“魏絳,是你勸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國;八年來,我們九次召集各國諸侯會盟。現在我們和各國的關系,就象一曲動聽的樂曲一樣和諧。鄭國送來這么多禮物,讓我和你同享吧!”魏絳說:“能和狄、戎和好相處,這是我們國家的福氣,大王做了中原諸侯的盟主,這是憑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樂的時候,能夠多考慮一些國家的未來。《尚書》里說:“在安定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您想到了,就會有所準備,有所準備,就不會發生禍患。’我愿意用這些話來提醒大王!”
【成語故事文】相關文章:
1.孝順成語故事
4.雕蟲小技成語故事
6.管中窺豹成語故事
7.枕戈待旦成語故事
8.如魚得水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