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的成語(通用36篇)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樂,醉心于女色。周朝有個諸侯國叫褒國,其國君見天子如此荒唐,就來規勸,幽王根本不聽,反而把褒國國君關進大牢。
褒國國君的兒子洪德見父親被關,非常焦急,就與母親商量如何營救。他們聽說幽王非常喜歡美女,就用重金買下一年輕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教給她宮中禮儀,然后送給幽王。幽王見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國國君。
褒姒入宮后,很得幽王的寵愛,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隨心意,就是褒姒有個怪脾氣,從來不笑。幽王下決心要讓她笑一笑,于是貼出布告:誰能讓新王后笑一笑,賞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爭相入宮。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說一些荒誕的笑話,可褒姒看了,聽了,仍不露一絲笑容。幽王手下有個大臣叫虢石父,是個會拍馬逢迎的壞家伙,他出了一個壞點子,叫做“烽火戲諸侯”。原來古時候,遇到敵情,主要靠烽火臺報警。那些烽火臺遍布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互相看見。如果白天某處發現了敵情,就點燃曬干的狼糞,靠“狼煙”傳遞情報;如果是晚上,就點燃柴草,靠火光傳遞情報。這樣一座傳一座,用不了多長時間,消息傳遍全國,各地諸侯就會率部隊趕往京都,聽候調遣。
幽王聽了這個計謀,萬分高興,決定一試。一天,天氣晴朗,幽王帶著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臺遠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幽王下令點燃烽火,頓時狼煙四起,直沖云天。遠近諸侯看到烽火點燃,還以為敵國來犯,于是紛紛點齊兵馬,向鎬京奔來。他們趕到鎬京城下,卻看不到一個敵兵,只見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這下,可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輕率行事,笑諸侯這樣容易上當。褒姒一笑,幽王高興了,馬上給了虢石父千金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罵一氣帶兵回去了。
幽王對此并不在意,為睹褒姒笑臉,又多次玩此鬧劇。不久,戎(人發兵前來攻打鎬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來了,趕緊派人去點烽火,向諸侯求救。可是這一次,諸侯們還以為天子與王后嬉戲,全都按兵不動。就這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語“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顏十分難得,價值千金。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3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后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于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后,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并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齊國。
后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于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4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后,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5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國能夠取消攻打鄭國的念頭。其他國家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于是紛紛決定退兵。為了答謝晉國,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收到這些禮物后,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大功臣魏絳。
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并且勸晉悼公說:“現在晉國雖然強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才會有備無患。”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知道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成語“居安思危”指處在安全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難。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6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丑,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于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里,胡亂模仿。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7
孔子周游列國時,曾見過一個小孩,舉止言行很不一般。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擋住了孔子的路。孔子問他為什么擋住他的車,不讓他過去?小孩說:“只聽說過車子繞城走,沒聽說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非常驚訝,沒想到孩子這么小卻這么會說話。小孩說:“聽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跑了,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呢?”孔子一聽非常感嘆地說:“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語“后生可畏”,現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過他們的長輩。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8
孔子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米,把它放在甑里面煮。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抓甑里面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裝著沒有看見剛才那件事的樣子,站起來說:“剛才我夢見祖先,要我把最干凈的飯食送給他們。”
顏回連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進甄里,把飯弄臟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真正識別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輕易地用自己“親眼所見”來為一個人下結論。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9
孟軻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與他母親的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
孟軻小時候也很貪玩。一天,孟母正在織布,還未到放學時間,小孟軻卻逃學跑回家。孟母見了,氣得渾身發抖。她把小孟軻叫到跟前,說:“孩子,窮人無本,力氣是錢。娘每天沒日沒夜地辛苦織布,賺錢供你上學。可是,你卻逃學。”說著,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聲,把織布機上的綾子一刀剪斷。
小孟軻見娘生這么大的氣,嚇壞了,連忙央求說:“娘,我錯了!我一定改!”
孟母見小孟軻知錯,舒了一口氣,指著機上的斷綾說:“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學,就跟這些斷綾一樣,怎么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軻趕快回到學堂。從此以后,他再也沒有逃過學。
孟軻在孟母的循循善誘下,勤奮學習,成了學堂里有名的好學生。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0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夫人哄兒子說:“你先在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夫人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夫人就勸阻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成語“曾子殺彘”,現在常用來強調教育兒童要講究誠信,言行一致。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1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個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來選去,最后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厲聲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2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孔圉死后,衛國國君為了讓后代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后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公。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憑什么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很恰當的。”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于服氣了。
成語“不恥下問”,現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可恥。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3
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孟子家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他就學了些喪葬之類的事。孟母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學了些做買賣和屠宰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適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成語“孟母三遷”,現在常用來強調環境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4
春秋時代,齊國有位叫孟嘗君的人,家中豢養著許多門客。在這些門客中,有位叫馮諼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卻什么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討債,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把債券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心里充滿感激。到后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這樣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愿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于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么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梁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梁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里,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并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后,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于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后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成語“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5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后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有一次,毛空聽到一只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只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艾子說:“你說的那只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后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6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家名叫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閭。吳王看過之后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說也可以。于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并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后,孫武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誡。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孫武見狀,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后,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復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三令五申”,即反復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7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便借著月光,鉆進貯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
孟嘗君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么還沒睡踏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成語“雞鳴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8
戰國時期,齊威王不理朝政,經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諸侯趁機侵擾,國家處于危亡之際。大臣們誰也不敢規勸,只是干著急。齊國有個叫淳于髡的人,他說話詼諧善辯,喜歡用隱語微言諷諫威王的過失。
有一次,楚國大規模發兵侵犯齊國,淳于髡奉命請來了趙國的精兵來救援,楚軍當夜撤回。齊威王非常高興,設宴慶祝淳于髡請兵有功。宴飲中,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齊威王覺得淳于髡的話很奇怪,就問他:“此話怎講?”
淳于髡回答說:“像今天這樣,喝大王賞賜給的酒,旁有執行酒令的執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邊喝酒,心里一邊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齊威王頗感興趣地問:“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說:“假如遇到久別的朋友,邊喝酒邊談笑,這樣可以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說飲酒過分,就會昏亂失禮,行樂到極點就會轉化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這樣。”
齊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規勸他,于是取消了通宵達旦暢飲的惡習。“樂極生悲”這一成語,形容快樂到極點轉而發生悲哀的事情。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19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
大臣淳于髡想了個激勵齊威王的辦法。他說:“大王,臣聽說齊國有一只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知道這是一只什么鳥?”齊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后,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那以后,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看到稱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發現一個破壞生產的大夫,就扔進油鍋處死。接著,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齊威王“一鳴驚人”,使各國君主都感到震驚。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干出一番驚人的事業來。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0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后世人引申這故事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1
戰國時期,齊桓公發兵攻打無終國。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峽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管仲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
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于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后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比喻有經驗,能帶領新手工作。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2
有一天,更羸和魏王站在一個高臺上,仰頭看見有鳥在天空中飛。
更羸對魏王說:“請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發箭而把鳥射下來。”
魏王不相信地說:“難道你的射術可以達到這樣的水平嗎?”
更羸很自信地說:“可以。”
過了一小會兒,一只雁從東方飛來,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驚嘆說:“你射箭的本領居然可以達到這樣一種地步!”
更羸說:“這是一只受傷的孤雁啊!”
魏王說:“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說:“它飛得很緩慢,叫聲很悲慘。飛得慢,是因為舊傷疼痛;叫得慘,是因為長久失群。由于它的舊傷沒有長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沒有去掉,所以一聽見弓弦響,就急忙往高處飛,這就引起傷口破裂,從高空掉下來了。”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受過驚恐見到一點動靜就特別害怕的人。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3
戰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于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斗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提了。后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4
戰國時期,魏惠王任命龐涓為大將,大舉進攻趙國,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國力難以抵住魏軍,就把中山之地獻給了齊國,求齊國派兵解圍。
齊王即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孫臏獻計說:“魏國攻打趙國,一定把精銳部隊統統派出去了,而國內只留下些老弱病殘。我們不妨揚言攻打大梁,魏軍聽聞后一定會撤下邯鄲外圍的兵力,回頭救大梁,我們在中途襲擊魏兵,定可大獲全勝。”田忌用了孫臏的計策。龐涓聽到齊國進攻大梁的消息后,馬上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去救大梁,誰知魏軍在桂陵遭到齊軍截擊,被殺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趙國之圍得解。成語“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5
據傳說,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于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于前,小心幫老人穿鞋。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則為王者師。后十年天下會大亂。十三年后你會見我于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
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陳勝起義爆發,十三年后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后人虛構,但他贊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成語“孺子可教”,后來常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授給他。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6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很能談論用兵之道,連趙奢也難不住他,日子長了,趙括便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及得上自己。公元前年,秦兵進犯趙國,趙孝成王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
廉頗見秦軍強大,就在長平筑壘固守,與秦兵形成對峙(zhì)局面。秦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間諜到趙國散布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擔心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令趙括代廉頗為大將。由于趙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結果陷入秦軍重圍,他也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國萬軍隊也被秦將白起活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用來比喻脫離實際而夸夸其談的人。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7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后,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里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為主人害怕廉頗,非常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斗,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為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于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為至交。后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8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29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后,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并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后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后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于實現了統一中國的愿望。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范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后,“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采用的外交誘騙策略。
成語“遠交近攻”,后來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30
戰國末期,秦國比較強盛,就不斷出兵侵占其它國家的領土。一次,秦國攻占了趙國的都城,并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國。
燕國的太子丹焦慮不安,決定派勇士荊軻到秦國去刺殺秦王,并讓秦舞陽作他的助手。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歡喜,以便有機會靠近他,燕太子丹讓荊軻帶去兩樣東西作禮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國叛將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頭;一是燕國的地圖。樊于期的人頭和地圖分別裝在兩個匣子里。地圖里裹著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過的,只要刺破一點皮,就能使秦王喪命。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都城咸陽后,先用金銀珠寶買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過他對秦王說,燕國的荊軻要把叛將的人頭和燕國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陽宮里擺下酒宴,接見燕國來的勇士。
荊軻在前,秦舞陽隨后,登上宮殿的臺階。這時,秦舞陽緊張得腿都有點發抖了,而荊軻卻坦然自若,面無懼色。秦王看過仇人樊于期的人頭,又讓荊軻把燕國的地圖獻上來。荊軻捧著地圖來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獻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圖展開,仔細觀看。地圖將要展到盡頭,裹在里邊的匕首突然露了出來。這時,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見,嚇得扯斷衣袖,轉身就逃。荊軻沒有刺中秦王,就在后邊緊追。這時,秦王的衛士趕來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長劍,砍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沒有擊中。結果,勇士荊軻被擁上來的衛士殺死了。后來,“圖窮匕見”這句成語,人們用來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終于暴露出來了。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31
春秋時,齊景公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后,一直沒有人當面指謫他的過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鵲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舉世無雙。”事后,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對地的臣子弦章說了一番。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話說:“上行而后下效。”國王喜歡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歡吃什么;國王喜歡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歡穿什么;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景公聽了弦章的話,認為弦章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弦章看了搖搖頭,說:“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為了要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受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說什么也不接受這些珍貴的東西。后人便把“上行下效”來形容上面的人喜歡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著怎么做。在我們的現實社會里不是正多看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嗎?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經常在外吃喝玩樂,不理業務,他的下屬也跟著不務正事,這便是“上行下效”。這成語約含義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著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
東漢·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32
鹿就是鹿,馬就是馬,為什么要指著鹿說是馬呢?孩子們,一起來看看“指鹿為馬”的故事吧!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他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摸清有多少人反對他。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然后,他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給您的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分明是一只鹿嘛!于是,他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分明是一只鹿,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問道:“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說道:“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趙高搞什么名堂?”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地盯著每個人看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有正義感卻膽小的人都低下了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一些正直的人,堅定地認為是馬而不是鹿;還有一些平時就追隨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贊成趙高的說法,并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大臣都治了罪。
“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大家都用“指鹿為馬”來形容一個人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33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賓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34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35
唐高宗時有一位大臣名叫韋思謙,做人正直,時常會勸諫皇上,有話就會直說。他考上進士之后,被任命為應城縣令,后來升為監察御史。
有一次,他發現中書令(即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價錢強行購買鄰人田地,正直的韋思謙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勢力大,立刻上書舉發他。因為證據明確,朝廷不好公開庇護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調出京城,降職為同州刺史。
過了一段時間,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復了中書令的官職。褚遂良便找了理由報復韋思謙,把他貶到外省,當一名縣官。有人替韋思謙打抱不平,暗中去慰問韋思謙。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道:“大丈夫應該有話就說,明目張膽而不畏強權,致力報效國家。
成語故事的成語 篇36
晉代學者郭象是湖南人。據說,他從小就勤學好問,對于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問題總愛追根問底,弄清真相道理。后來他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很有收獲。因為他學識豐富,分析和說理的能力很強,談論起來,有條有理,頭頭是道。當時,人們都稱贊他會說話、有口才。
《晉書。郭象傳》載:“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這句話的意思是:聽郭象談話,好比懸掛著的大河,水不斷地奔瀉下來,永遠不枯竭似的。后人形容“能說善辯、口齒流利”就叫做“口若懸河”。現在,我們用到這個成語時,再加上“滔滔不絕”四個字,就更加形象了。
【成語故事的成語】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11-14
經典成語故事08-18
經典的成語故事10-20
成語故事經典11-21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5
成語故事精選12-12
經典成語故事01-16
成語故事07-22
成語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12-13